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反映本質與現象的小故事

反映本質與現象的小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2-06 21:48:45

Ⅰ 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名人事例或事例

1.美國知名主持人林克萊特有一天訪問一名小朋友,問他說:「你長大後想要當做什麼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當飛機的駕駛員!」林克萊特接著問:「如果有一天,你的飛機飛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會怎麼辦?」小朋友想了想:「我會先告訴坐在飛機上的人綁好安全帶,然後我掛上我的降落傘跳出去。」當在場的觀眾笑得東倒西歪時,林克萊特繼續注視著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聰明的傢伙。沒想到,接著孩子的兩行熱淚奪眶而出,這才使得林克萊特發覺這孩子的悲憫之心遠非筆墨所能形容。於是林克萊特問他說:為什麼你要這么做?」小孩的答案透露了這個孩子真摯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還要回來!!!」

啟示:這就是「聽的藝術」。一是聽話不要聽一半。二是不要把自己的意思,投射到別人所說的話上頭。要學會聆聽,用心聽,虛心聽。

2.有一家牙膏廠,產品優良,包裝精美,受到顧客的喜愛,營業額連續10年遞增,每年的增長率在10%~20%。可到了第11年,業績停滯下來,以後兩年也如此。公司經理召開高級會議,商討對策。會議中,公司總裁許諾說:誰能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讓公司的業績增長,重獎10萬元。有位年輕經理站起來,遞給總裁一張紙條,總裁看完後,馬上簽了一張10萬元的支票給了這位經理。那張紙條上寫著:將現在牙膏開口擴大1毫米。消費者每天早晨擠出同樣長度的牙膏,開口擴大了1毫米,每個消費者就多用1毫米寬的牙膏,每天的消費量將多出多少呢!公司立即更改包裝。第14年,公司的營業額增加了32%。

啟示:面對生活中的變化,我們常常習慣過去的思維方法。其實只要你把心徑擴大1毫米,你就會看到生活中的變化都有它積極的一面,充滿了機遇和挑戰。

3.孔子的一位學生在煮粥時,發現有骯臟的東西掉進鍋里去了。他連忙用湯匙把它撈起來,正想把它倒掉時,忽然想到,一粥一飯都來之不易啊。於是便把它吃了。剛巧孔子走進廚房,以為他在偷食,便教訓了那位負責煮食的同學。經過解釋,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的說:「我親眼看見的事情也不確實,何況是道聽途聽呢?」

啟示:推銷生意是一種組織性質的生意,因為人多,人事問題也多。我們不時聽到是非難辨的話,如某公司攻擊另一間公司,如是者往往令人混淆是非,影響信心。因此找出事情的真相,不是輕易相信謠言,辛辛苦苦建立的事業才不會毀於一旦。

4.北宋時有一個啞巴,每當新知府上任,都要來獻上一根木棒,莫名其妙的招惹官府的責打。這一年,包拯上任,啞巴又來獻棒。包拯想,此人定有冤情,不然,每次都挨打,為何還來獻棒。但是這個啞巴既不能說,又不識字,更不會書寫,無法得知其中的緣由。

於是,包拯囑咐手下,無論啞巴如何折騰都不許打他。這天,啞巴又來獻棒,包拯讓手下人把豬血塗在啞巴身上,做出一副打得很重的樣子,然後把啞巴綁了拉去遊街示眾。隨後吩咐手下人,若有人替啞巴喊冤,就帶回來問話。果然,在啞巴遊街時有一老人大喊冤枉。於是老人被帶到了知府大堂。

老人說:「這個啞巴是我們村的石啞子,他自幼不會說話,但可以聽見。他哥哥石全吞並了他的萬貫家產後把他趕出了家門。啞子每年都用獻棒的辦法到衙門告狀,但每年都被杖責,今天又被打得渾身是血,我今天實在看不下去,故此替啞子喊冤。」

包拯馬上傳石全到衙內,但石全死活不認這個弟弟。包拯怎麼勸說都無濟於事,包拯便心生一計。他先放走石全,然後教給啞巴說:「以後你撞見哥哥就去打他。」啞巴吃驚地望著包拯,又是眨眼,又是搖頭,一副很害怕的樣子。包拯說:「不要怕,你只管打,有本官為你做主。」

幾天後,被打得頭破血流的石全前來告狀,狀告啞巴不尊禮法,毆打親哥。包拯問:「若是親弟毆打親哥當然不能輕饒,不過若不是親弟弟則另當別論。」石全不知是計,一口咬定:「他真是我的親弟弟。」包拯聽後,厲聲高喝:「既然是你親弟弟,為何你獨吞家財,不分家產給他?」石全這才明白上了當,原來這一切都是包拯安排的。

不要被表面的現象所迷惑,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來龍去脈,只要認真觀察,精心思索,你就能把握問題的實質。

5.有兩個和尚他們分別住在相鄰的兩座山上的廟里。這兩座山之間有一條溪,於是這兩個和尚每天都會在同一時間下山去溪邊挑水,久而久之他么變成為了好朋友。就這樣時間在每天挑水中不知不覺已經過了五年。突然有一天左邊這座山的和尚沒有下山挑水,右邊那座山的和尚心想:「他大概睡過頭了。」便不以為意。哪知道第二天左邊這座山的和尚還是沒有下山挑水,第三天也一樣。過了一個星期還是一樣,直到過了一個月右邊那座山的和尚終於受不了,他心想:「我的朋友可能生病了,我要過去拜訪他,看看能幫上什麼忙。」

於是他便爬上了左邊這座山,去探望他的老朋友。等他到了左邊這座山的廟,看到他的老友之後大吃一驚,因為他的老友正在廟前打太極拳,一點也不像一個月沒喝水的人。他很好奇地問:「你已經一個月沒有下山挑水了,難道你可以不用喝水嗎?」左邊這座山的和尚說:「來來來,我帶你去看。」於是他帶著右邊那座山的和尚走到廟的後院,指著一口井說:「這五年來,我每天做完功課後都會抽空挖這口井,即使有時很忙,能挖多少就算多少。如今終於讓我挖出井水,我就不用再下山挑水,我可以有更多時間練我喜歡的太極拳。」

啟示:我們在公司領的薪水再多,那都是挑水。而把握下班後的時間挖一口屬於自己的井,培養自己另一方面的實力,未來當我們年紀大了,體力拚不過年輕人了,依然還是有水喝,而且還能喝得很悠閑。

(1)反映本質與現象的小故事擴展閱讀

名言警句

1. 現象並不被看作是通向真理的線索,但我們似乎沒有任何別的線索。--伊薇·康普頓
2. 不要一見樹皮,就對這樣的樹下起結論來。--英國俗語
3. 先看結的果實,再看它是什麼樹。--哈薩克族
4. 你把玫瑰換個名兒,它依舊芳香誘人。--英國俗語
5. 不要根據包裝來衡量商品。--歐洲俗語
6. 借蘆葦的擺動我們才認識風;但風還是比蘆葦更重要。--紀德
7. 黑雞生的都是白蛋。--英國俗語
8. 烏鴉的蛋兒雪白白,刺蝟的娃兒軟綿綿。--維吾爾族俗語
9. 別看是頭黑母牛,牛乳一樣是白的。--阿富汗俗語
10. 閃光的東西並不都是金子,動聽的語言並不都是好話。--莎士比亞
11. 在玫瑰花下過夜的,不全是百靈鳥。--維吾爾族俗語
12. 只有光,沒有熱的火花,切不能當作真火。--莎士比亞
13. 詭計需要偽裝,真理喜歡陽光。--英國俗語
14. 每一種缺點都多或少地假扮成美德,並都從這種偽裝的相似中得到好處。--拉布呂耶爾
15. 被人揭下面具是一種失敗,自己揭下面具卻是一種勝利 。--雨果

Ⅱ 求一個主題為「透過現象看本質故事」的故事,要有一定的趣味性,也不用太長。

在楓葉上,露珠紅紅地閃爍,在荷葉上,露珠有著淚滴似蒼白的透明,這是因為背景的不同而使得露珠有了不同的色彩,但實質上它就是一顆普普通通的露珠。因此,我們不能只看錶象,要透過現象看本質。
時下,在大借上,經常可以看到一些衣著時尚的花衣女郎,打扮前衛,靚麗。然而其中有些人卻張口就是污言穢語,將手中的垃圾隨意丟棄。這種種不文明的行為,很難讓人與他們美麗的外表聯系起來。美麗的外表,不一定有美麗的內在,因此不能以貌取人,不能一味地關注而忽視內在的東西。
蘋果熟了,從樹上掉下來,這是日常生活當中再平常不過的現象了。然而牛頓卻由此引發了「為什麼蘋果不飛上天而落到地上」的聯想,並因此深入地研究,推理,最終發現了著名的萬有引力定律。蘋果落地這一現象的產生,其本質是萬有引力的吸引而造成的。古代,人們看見自己生活的土地四四方方,而太陽卻是東升西落。由此現象而產生了「天圓地方」的假說。
哥倫布環海旅行之後,人們才真正意識到,地球是圓的,是一個球體。
原來,「天圓地方」的表象是錯誤的,而地球是一個球體才是本質。
有許多的年輕人非常羨慕舞台上光芒四射的明星,因為他們有些眾多的追求者以及喜愛者。因此這些年輕人也夢想著有一天能成為明星,受人追捧。
然而他們只看到了明星們舞台上的精彩表演,卻不曾想過舞台之下,眾多的明星所付出的努力,流下的汗水。「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是名副其實的。
美麗的外表並不一定有美麗的內在『蘋果落地的表象蘊藏著萬有引力定律的奧妙;地球是一個球體而並非「天圓地方」;台上的光輝,台下的汗水……透過生活中種種的表現,認識其本質的真象,這能夠令我們更清晰,明智地認知世界。

Ⅲ 本質自覺的故事

一種自覺的寫作,遠非一般意義上所理解的「陶醉」!更不是排遣、無聊中的進行碼字!這種自覺的寫作,之所以從過去明顯來到當下,並越來越強烈地——以寫作本身——表述——訴諸於世界,是因為——有一個精神的自身存在所致!這已經陷入的寫作,絲毫不再妥協於世界,幾乎與麻木與吊兒郎當的現實隔開來。因為是自覺的,因為是樂意的,因為是自然的,所以,這寫作,已經——逐步成為了一種必然性的寫作。而這種寫作的必然,肯定與自身的過去,有過激烈的爭斗史。
2
在關於古希臘的種種文明裡,可以看到「爭斗史」。在中國歷代的文明中,爭斗,也可見一斑。而自覺寫作,幾乎,都是在一個爭斗的過程,一步步完成自身。但是,在寫作中,我並不想強調「爭斗」的外在性;我更樂意只說出「自覺」一詞。我更想或者我更為注重自覺寫作本身,來對待這個關於寫作前因的內部「形成」。也正如中國人樂於談論的「修行」。修行,當然是一個無限的過程。只是人類的修行方式,因人而異。而自覺的寫作,更是在表達中,體現著自我精神!
3
我姑且說我——當我的精神,通過自由,通過個人的可能形式,裸露我地自我,我就與自己產生了一定的聯系以及關系。我這樣認識自己的存在——我與一個無限與有限的世界,在共謀另一個世界;我努力在自己所認同的短暫與永恆中,打開自由的自身,已及呈現自己對整個世界的綜合力。那麼,人類,在這里,同樣我不想強調——修行。很簡單,修行,已經是修行本身,也是一種已經存在的存在本身。那麼對於——對修行的不自覺者,實質上沒有覺他,更無覺己;我會不太對其進行——無必要說的——修行「這回事」。然而,詩人、寫作者的「修行」,也未必是外在的苦行僧。因為,當我在寫作,我已經感到——這——並非是——自己對自己進行的的殘酷的自殘或自虐!所以,當某些人對我的寫作行為——認為是陶醉時,我肯定會意味他那表面化的說辭,相當膚淺或者很單薄。
4
詩人,為什麼熱愛如此——繼續下去——?寫作,是否就是另一種形式的「周遊列國」?可是另一種形式的流浪與「散漫」?可以首先在自身里尋找自己的自覺;可以在內心的臟器中,傾聽自己。詩中「我」的「跳動」,導致覺他。「他」——可能在某些地方,再現了命運的影子?自由中的——自覺寫作——實際上已經與命運抱成一團!自由,在這個無畏的前提下,寫作,呈示為寫作命運,已經無所不在。而精神,正來自這種寫作自我與「世界之我」的形成與延伸!
5
所以,精神,往往不是某些很牛逼的思想家所說的那樣——那個——「那樣子」;而是——我怎樣!我如何——在自身的結構中——怎樣完成道路,怎樣創造著道路!而那些思想的指揮家們,往往會在他們認為的一些詩歌反骨上忽略詩人的命運自覺,忽略自由,以及自由所包含的孤獨,以及孤獨所暗含的自由!即使他們這些嘲諷很是牛逼;而被他們看來,更牛逼的詩人,正在——使他們套牢詩人語言與內心的陰謀和栽贓的意圖明顯起來。這一點——那些忘記自己的、很想標新立異的思想家,或許已經感到他們自己的枯燥與淺薄。他們,只是一個靠推翻所有的過去的會動的骷髏的意念而活著——至少他們——在詩人這里,留下了太多嫉妒與醋意;也許他們卻深知自己始終急需一個標簽貼在自己肉上——往往用「自己的」橫沖直闖,來遮蔽自己虛偽的思想。
6
那乾巴巴的「哲學」論調——都是用來唬人的字而已;他們只是在提供一個時代的流行病例。這急功近利的流行產物,雖然生動的外表還沾有「思想」的精斑,卻只能打動無我的好奇心;卻很難顛覆一個世界的藝術之語言——詩。一些真正的狐假虎威者,往往更想說詩人——是一個為虎作倀者。其實,這些用紙漿糊出來的哲學稻草們,很快就黃了。那麼,這些對詩人的作為,只是停留在與詩人有關的思想表面,根本沒有深入內里,就開始掩耳盜鈴的「言辭」,正說明——這些眼高手低的始作俑者們,只是尼采這樣的高人的下等奴僕。要這么一群從上面下到詩人寫作里來的牛逼,指揮詩人的寫作?不可能,也沒必要!一條狹隘的個人主義的思想信條,它的隱喻至多會是一根為佛上的小香。因為,這香的使然,往往只花最少的銀兩。可見,那思想的外表,是多麼快樂而庸俗。
7
詩人只與某些哲學有關;這些哲學,確產生於詩人自身的靈魂與骨頭、血液!從而更成為自己的一切。如果哪個詩人從另外的「哲學」里套來別人哲學,那他無疑已經在失去自己的肉體與靈魂。如果誰依然將自己的詩依靠、附著在那些「別的」東西上,他的房子,就是被架空的所謂的藝術了!
8
詩人,是一個內在獨立的個體;然後是一個外在的「公共人」。在個人的路上,同時在整個人類的空間存在。他的孤獨是一棵樹,而他的語言是無數葉子,層出不盡。這些感性較強的葉子,總是與自己難以挪移的身體無法分開。總是在身體上散開,籠罩整個世界。他的身體的理性與自身的思考與沉澱,像另一種養分,支撐於葉子的聲音。
9
貧窮,往往是另一種地氣,這來自下面的氛圍,與命運的盤活量致命相連。問題是,詩人,總是自覺於這個孤獨的過程,總是用行動與行為,自覺地存在並寫作下去。一個詩人的活命,不存在所謂的輪回悖論。生命——已經具備——他這樣自覺於覺己與覺他之間。
10
龐大的屋子已經出現在身邊。「節日」,只是他面臨的龐大外表。這一點十分清楚地——在外在的時間里,與詩人的孤獨——幾乎處於對望之中。孤獨,已經不是需要忍受的東西,而是一種在,一種存活的體現;一種自然觀一種靜靜的玉石;一種與百無聊賴毫不相關的、沉著的「覺體」!

Ⅳ 1柏拉圖關於人的本質的故事,,,,2亞里士多德的關於人的本質的故事,,,,,,,,,,,,,,,,,

我只聽過柏拉圖給人下過一個定義:人是兩足無羽毛的動物。結果他的一個學生 給他找來了一隻拔光羽毛的雞,並說「這是人」。柏拉圖當時很囧吧。
亞里士多德給人的定義是:人是政治的動物。典故也許有 我不清楚。

Ⅳ 現象與本質體現了哪個歷史故事情節

圈地運動—羊吃人運動 體現的現象:為使用暴力剝奪農民土地
本質:是資本原始積累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Ⅵ 求一個小故事:看事物本質

【釋義】「障」,即蔽。比喻被眼前細小的事物所蒙蔽,而看不到事物的真實情況以及主流和本質。

【出處】 《歐冠子·天則》一葉蔽目,不見泰山,兩豆塞耳,不聞雷霆。

【典故】:

從前,楚國有個書獃子,家裡很窮。一天,他正在看書,忽然看到書上寫著:「如果得到螳螂捕捉知了時用來遮身的那片葉子,就可以把自己的身體隱蔽起來,誰也看不見。」於是他想:「如果我能得到那片葉子,那該多好呀!」從這天起,他整天在樹林里轉來轉去,尋找螳螂捉知了時藏身的葉子。終於有一天,他看到一隻螳螂隱身在一片樹葉下捕捉知了,他興奮極了,猛一下撲上去摘下那片葉子,可是,他太激動了,一不小心那葉子掉在地上,與滿地的落葉混在一起。他呆了一會,拿來一 只簸箕,把地上的落葉全都收拾起來,帶回家去。回到家裡他想:「怎樣從這么多葉子中揀出可以隱身的葉子呢?他決心一片一片試驗。於是,他舉起一片樹葉,問他的妻子說:「你能看得見我嗎?」「看得見。」他妻子回答。「你能看得見嗎?」他又舉起一片樹葉說。「看得見。」妻子耐心地回答。他一次次地問,妻子一次次得回答。到後來,他妻子厭煩了,隨口答道:「看不見啦!」書獃子一聽樂壞了。他拿了樹葉,來到街上,用樹葉擋住自己,當著店主的面,伸手取了店裡東西就走。 店主驚奇極了,把他抓住,送到官府去。縣官覺得很奇怪,居然有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偷東西,便問他究竟是怎麼回事,書獃子說了原委,縣官不由哈哈大笑,把他放回了家。

Ⅶ 看清事物本質的小故事或者例子,截圖什麼的都可以,急求!謝謝!

簡單的刻舟求劍故事就可以哦。

Ⅷ 高中作文. 透過現象看本質列文

掩卷深思,腦海中再次溫讀《楊布打狗》,叫我溫故知新。
輕輕地打開語文課本。短小精闢而意蘊深刻的《楊布打狗》竄入眼簾。文字結合幽默的彩色插圖令讀者忍俊不禁。《楊布打狗》講述了這樣一個寓言故事:
「楊朱的弟弟楊布,穿著白衣服出門。天上突然下雨,他便脫下衣服,穿上黑衣回來。他羊的狗並不知道,迎而吠之。楊布發火要去打它。楊朱說:『你不要打他,你也不是如此,剛才假使你的狗黑著出去,白著回來,怎麼能不奇怪呢?』」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有的事,不能只看錶面,那結果往往會出現錯誤。要透過現象看本質。
這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晏子使楚國的楚王不也犯下《楊布打狗》中春秋站國之際,齊國派遣晏子去使楚國。楚王三次為難其。其一設狗洞,其二譏諷齊國無人,其三借「齊地多賊」來取笑之。而宴子卻從容不迫,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結局是楚王「要取笑大夫,卻被大夫取笑。」故事中的楚王不也只看到現象——宴子身材瘦小,不看到他的本質——宴子才華橫溢,能言善辯嗎?(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同樣,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會處在此現象。看見身邊的人眉了眉,眼不眼的,很不漂亮抑或是出身於鄉村、家境貧寒而歧視人家。熟不知他人也許身懷絕技,才華橫溢。
朋友,千萬不要被現象蒙住了眼睛啊,從而看不到本質。要知道,不過三尺的土行孫也可遁地,眉間多了一眼的二郎神法力通天,醜陋不堪的八戒心地善良。
哦,朋友們,請記住: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千萬不要因此遭到誤解!

Ⅸ 一則5分鍾的營銷策劃的小故事,新穎,有啟發性,推薦故事的理由,故事說明的道理本質。

張三一直喜歡喝20塊錢的茶葉。新開茶店裡每次張三去買茶葉老闆都送他半回兩好茶。張三將好茶攢著答待客。一天閑來無事泡壺好茶,竟喝上癮。喝完免費的好茶,張三便不願喝20塊的了。不管他買多貴的茶葉,老闆總送他半兩更好的。半年下來,張三花在茶葉上的錢是原來的十倍!

【資料來源:廈門眾智品牌】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