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故事有感
1. 文言文《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依,在適長山朱氏。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若夜昏怠,轍以水沃面。往往食亶(食亶 請合起來讀,我找不到它的讀音,麻煩大家找到後告訴我)粥不繼,日昃固始食。遂大通「六經」之旨,概然有志於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岳陽樓記 范仲淹
慶歷四年春,滕(téng)子京謫(zhé)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zhǔ)予(yú)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fú)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shāng),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yǐ)。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淫(yín)雨霏霏(fēi),連月不開,陰風怒號(háo),濁浪排空;日星隱曜(yào),山嶽潛(qián)形;商旅不行,檣(qiáng)傾楫(jí)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qǐng),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zhǐ)汀(tīng)蘭,鬱郁青青(jīng)。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xié)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jiē)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yé)?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2. 范仲淹的故事有哪些
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字希文,北宋吳縣(今江蘇蘇州)人,著名政治家、文學家。
范仲淹自小胸懷大志,苦學不輟。26歲(1015年)時舉進士初登仕途。1040年,以「龍圖閣學士」的官職出任陝西略副使,兼知延州,抵禦西夏侵犯。1043年出任副宰相後,和其摯友歐陽修等人提出了均田賦、減徭役等十項改革建議內容的「慶歷變法」,遭到皇親國戚等為首的反對而被罷去相位,他請求自貶為鄧州知州。
1044年到任鄧州後,仍志存高遠,以天下為己任,勵精圖治,大興教育之風。在城東南隅相繼主持修建了「百花洲」、「春風堂」、「覽秀亭」等建築。並應好友滕宗諒(南陽籍,見註解)之邀,寫下了千古流傳的不朽名作《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亦成為激勵後人的千古絕唱。南陽人民為歷史上有這樣一位父母官而自豪。但是,南陽很少有人了解范仲淹是個虔誠的佛教信徒。他為官清正,愛民如子的思想基礎就在於佛法之中。現將《禪林珠璣居士篇》中介紹范仲淹修學佛法與高僧相處的情況,提供給大家,目的讓人們重新認識這位偉大的歷史人物。
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是1000多年前北宋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他一生為官清正,出將入相,文能安邦,武能定國,他留下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著名格言像金子一樣的閃亮,是中國人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也是他一生經歷的寫照。 在胥口鎮姚舍村一帶傳頌很多范仲淹的故事,當地老百姓都尊稱他為「範文正公」。
一、他做官老百姓放心 從範文山下的「菏花池」跟著流入池的流往東走,就可以看見在山澗水中有一塊巨石取名「印石」據說這是範文正公的「官印」。在印石的左方有三間房子,這就是「咒缽庵」,就是範文正公從小讀書的地方,「斷齊劃粥「的故事就在這里發生的。
范仲淹二歲時,父親范墉病逝,只靠母親為人家縫補來勉強維持,常常一天只能吃兩頓粥,但是他很有志氣。有一次他跟母親到廟里燒香,他在神前禱告,問菩薩:「我將來能做宰相否?能做宰相就要做好宰相,不能做宰相就做個好醫生。」良相和良醫都能造福於人類。所以范仲淹從小讀書就非常認真、刻苦。
在咒缽庵里讀書,,因為貧困,每天只好燒一鍋粥。冬天將粥盛在盆里,等到凝凍後再劃成一塊塊,一頓兩塊,菜就一根農家常吃的雪裡蓊,這就是後來人稱的「斷齊 劃粥」的故事。後來他的娘也死了,他就在咒缽庵里守孝,由於失去了他生活的唯一依靠,因此他的生活更是難到了極點,但是他卻安身樂命,發憤苦讀。范仲淹有一個同窗好友叫石梅卿,父親是做官的,家裡很富裕,看到他安貧苦讀的情景,十分感動,一天石梅卿帶了好些酒肉和一些其他的好菜來說是要和他聚聚,實際上是有意周濟他,不料被范仲淹一口回絕了。范仲淹說:「你帶來這么好的酒菜,真是謝謝你,你的心意我領了,但是我苦日子過慣了,每天斷齊劃粥也不覺得苦,要是吃了你的就過不慣苦日子了,這倒反而害了我。」一席話說得石梅卿心裡熱騰騰的,更加佩服范仲淹了。
范仲淹在睢陽一隻廟里讀書的時候,有一天宋朝皇帝宋真宗路過那裡,聽到這個消息後,全校師生這方轟動,都認為普通老百姓能親睹「天顏「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所以蜂擁上前圍觀,只有范仲淹一人留下來繼續讀書,人家問他這么難得的機會,你為啥不去看看,范仲淹回答說:「將來再見他也不遲。」正是由於范仲淹的勤學好讀,所以學到了很多真才實學,成了國家的棟梁。
貧賤中范仲淹不為利慾所動,他年輕時曾在睢陽長山的醴泉寺里讀書,常常讀到天明才和衣而睡,有一次偶然發現自己的房中埋藏著一甏白銀,他一聲不響地仍把它掩蓋好。後來范仲淹做了大官,寺里僧人向他募捐,他寫了封信去,果真在他原來住的房中找到了白銀,僧眾紛紛蹺起大拇指贊揚范仲淹的品質可貴,說「他做官百姓放心了」。
他在蘇州做官時,曾買下南園一塊宅地,准備造屋居住,風水先生一看便賀道:「此乃寶地,在此興建住宅家中定會公卿輩出。」范仲淹笑說:「與其獨占寶地,不如讓出辦學豈不出更多的公卿將相之才?」於是他創設學府,延讀名師講學,一時盛況空前各地紛紛仿效故有「蘇學天下為第一」之譽。
「學而優則仕」有人認為只要讀了書便可以做官了。所以一時學堂里人滿為患,姚舍村上的年輕人都去讀書了,一時甚至連田地都荒蕪了,秋天一過連糧食也沒有吃了。范仲淹看到這個情況後便去勸說,講清了「學而優則仕」和「民以食為天」的關系,很多人知難而退,仍舊高興地回到家鄉務農去了。家鄉父老無不感謝范仲淹對他們子女的教誨。
60多歲了,范仲淹在杭州做官,便主動退休,弟了們主張在洛陽造個花園享享福,他對弟子們說:「剩下的風貌不多了還修什麼花園有一天他又來到天平山下,看見一個風水先生為人家選墓地,只聽這個風水先生說:」這塊地是五虎盤羊之地(周圍有五座裸石山圍住中間一條土埂,舊說,石屬虎土屬羊所以稱之為五虎盤羊)冊上的石頭像亂穿心是塊絕地,而且要絕五代。「范仲淹一聽,心想我做了了世官,實在難做,不如讓我買下來做祖墳,讓小輩從此不再做官,要絕就絕我一家吧,不要讓他再害別人了,於是買下做了祖墳。老百姓都於心不忍,便對天埋怨道:「老天呀,老天,你睜開眼看看范大人這么好,你忍心讓他的小輩絕子絕孫,受苦受難嗎?老天要是你真有靈驗就幫幫我們老百姓的忙,讓范大人家多出幾個像他老人家一樣的人。就在范仲淹高祖落葬的那天晚上,說也奇怪,當時還是滿天星斗,一會兒卻便雷鳴電閃,接著便是狂風暴雨把白雲山本是萬箭穿心的巨石統統豎了起來,變成了」萬箭朝天「,使絕地變成了寶地。天平山因葬了范仲淹的祖先,為了紀念他,人們把天平山稱作范墳山了。
3. 范仲淹的故事讀後感150字
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句話寫的正是我們!范仲淹家裡如此窮困,但內他不受這影響,他勤奮容刻苦給自己帶來了奇跡;相反有些人在富人家出生,他們不好好學習,別人愛學習的窮人就會超過他。就連馬雲的兒子也不例外。所以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為做祖國貢獻。某新莊小學五年級段**
4. 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兩歲時就失去父親,家中貧困沒有依靠,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長版大後,知道出身家世權,感動哭著辭別母親,離開到南都,進入學堂。不分日夜刻苦學習,五年不曾解開衣服好好睡覺,常常發昏疲倦,就用冷水沖頭洗臉,經常連頓稀粥都吃不飽,每天要到太陽過午才開始吃飯。終於博通《 六經》的要領,對天下有慷慨抱負,他經常對自己說:「讀書人應當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後才樂。
5. 文言文《范仲淹的故事》
原文
原文: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發奮苦讀,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既仕,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乃至被讒受貶,由參知政事謫守鄧州。仲淹刻苦自勵,食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另一版本:范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依,再適長山朱氏。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曾解衣就寢。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往往饢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經之旨,慨然有志於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
字義
字義:再適:第二次出嫁,即改嫁。適:出嫁。世家:世代為官的人家。饘:zhān,稠的。日昃:太陽偏西。昃,zè。孤:幼年喪父。沃:澆。士:讀書人。南都:臨安(今杭州)氏:姓既:已;……以後再:兩次旨:要義始:曾經
譯文
譯文:范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長山的朱家。(范仲淹)長大以後,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含著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五年中,竟然沒有脫去衣服上床睡覺過。有時夜裡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讀,什麼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慷慨激昂地立下了造福(治理)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吟誦道:「讀書人應在天下人擔憂之前先擔憂,在天下人快樂之後再快樂。」啟示:范仲淹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有:對父母的孝順,感恩母親的不容易,刻苦讀書;勤奮的好學,不怕吃苦,不辜負母親的期望
6. 范仲淹的故事給我們的啟示(300字左右)
范公為人乃萬世師表,作文則千古絕唱。年輕的學子們,從范公的故事裡能得到什麼啟示嗎?末學以為,他的故事給我們至少如下啟示:
其一、德優文章優。文乃心聲,道德文章本一家。先憂後樂這文采煥然、思想崇高、氣勢恢宏之千古一作,非文正公這位千秋大德不可為。作為學子,要想有好文章、好成績,首先要加強道德修養,以范公大人等古聖先賢為榜樣,洗心易行、改往修來,努力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其二、志高位置高。志向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一個人的發展。志向高遠,就是常生憂國憂民之心,長懷報國利民之志。只有把國家利益、人民利益掛在心頭、放在首位,才可能有大發展、大出息、大前程。年輕學子欲求美好前程,必須擺正自己的位置,像范公一樣,把報效國家、服務社會、利益大眾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盡此一生歷盡滄桑而不改初衷;則學業可成、宏圖可展,一切莫不遂願。
其三、量大福報大。心量大,既包括胸懷天下、憂國憂民,又指無私無我、清凈無染,還指謙虛謹慎、包容忍讓等等。人之一生,大考小考不斷,我們一定要注意培養自己的心量,拓寬自己的胸懷,真正向范公學習,做到天下為先、無私無我、清凈無染、樂於奉獻、包容忍讓,則福報自會源源不絕,幸福人生自然令人鼓舞。
讀《岳陽樓記》,總記起范公動天地泣鬼神的故事;看范公的故事,總回響起「先憂後樂」的豪邁句子。末學寫不出千古名篇,也做不來驚天的業績,只能把范公的三個故事和先憂後樂的句子送與大家分享,祈願大家特別是年輕的學子,人生考場場場大豐收,真正是德優文章優、志高位置高、量大福報大!
7. 有關范仲淹的故事
1、斷齏畫粥
范仲淹幼年喪父,四歲時隨繼父遷至長山 ,勵志苦讀於醴泉寺。因家境貧寒,便用兩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後,用刀切為四塊,早晚各食兩塊,再切一些腌菜佐食。
成年後,范仲淹又到應天書院刻苦攻讀,冬天讀書疲倦發困時,就用冷水洗臉,沒有東西吃時,就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卻從不叫苦。經過苦讀,范仲淹終於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進士及第,官至參知政事。
2、龍圖老子
寶元元年至慶歷三年(1038年—1043年)間,范仲淹以龍圖閣直學士身份經略西線邊防,改革軍事制度、調整戰略部署,構築以大順城為中心、堡寨呼應的堅固防禦體系,西北戰線固若金湯,夏人不敢犯。
西北邊陲謠曰:「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羌人稱范仲淹為「龍圖老子」 ;夏人稱其為「小范老子」,認為「小范老子胸有十萬甲兵!」
3、寬厚仁愛
范仲淹擔任邠州知州時,有一次登樓飲酒,尚未舉杯,就看到幾個人披麻戴孝地營造葬具。范仲淹急忙派人詢問,得知是一名書生客死邠州,准備就近埋葬,但墓穴、棺材和治喪用具尚未制備。范仲淹聽後非常悲傷,立即撤去酒席,並贈以錢財,使其得辦喪事。
慶歷年間,張海(一說王倫)率領人馬攻打淮南,路過高郵,高郵知軍晁仲約料想無法抵擋,就昭示當地富人捐錢獻酒,前去慰勞,「盜寇」很高興,沒有施暴就離開了高郵。事情傳開後,朝廷非常憤怒,富弼提議處死晁仲約。
范仲淹說:「若郡縣兵力足以應戰或防守,遭遇賊兵不抵禦而去賄賂,在法理上知軍必須處死;但實際情況是高郵兵力不足,根本沒有辦法抵抗或防守;這種情況下殺死知軍不是立法的本意。」仁宗聽後,接受范仲淹的意見,赦免了晁仲約。
范仲淹治理國家崇尚忠厚,勤政愛民,深得百姓愛戴。范仲淹戍邊西北時,邠州、慶州的百姓和眾多的羌部族,在其生前就懸掛他的畫像以祭拜。范仲淹去世後,聞知消息的人無不扼腕嘆息,羌部族的數百首領,像孝子一樣放聲痛哭,並齋戒三日以後才離開。
4、嚴謹治學
范仲淹替人寫墓誌銘,寫畢封好剛要發送時,忽然想到:「這篇銘記不能不讓尹洙看。」第二天,范仲淹就把銘文交給尹洙過目,尹洙看後說:「你的文章已經很出名,後代人會以你的文章為典範,不能夠不謹慎啊。
現在你把轉運使寫作刺史,知州寫成太守,固然清雅古雋,但現在卻沒有這些官職名稱,後人必然心生疑惑,這正是引起庸俗文人爭論的原因啊。」范仲淹聽後,感嘆地說:「多虧請你看了,否則,我差一點要失誤啊。」
5、只彈履霜
范仲淹素愛彈琴,曾於琴中思古,又向志於琴道的崔遵度請教「琴何為是」,並問還有誰與他志同道合,崔公說是唐處士,於是范仲淹「拜而退,美而歌曰:有人焉,有人焉,且將師其一二。」
他為自己尋到能學琴與琴道的老師快樂如孺子。據陸游《老學庵筆記》載:「範文正公喜彈琴,然平日只彈《履霜》一操,時人謂之范履霜。」
8. 在艱苦中堅守信念的范仲淹故事的感悟
《范仲淹的故事》是語文S版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課文.這篇文章文質兼美回,有豐富的精神內涵,我在教學中答充分利用教材實施情感教育,效果顯著. 一、讀中感悟,激發情感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教學中,我讓學生找關鍵詞句反復讀,在讀中感悟少年范仲淹生活的儉朴,學習的刻苦,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如「累了,就用冷水洗洗臉;餓了,就用稀粥充充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