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的故事梗概20字
❶ 夷陵之戰的故事300字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內模戰役,是中國古代容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備以替名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兩線作戰,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阻擋了蜀漢軍的攻勢,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
❷ 三國演義中借東風、三氣周瑜、單騎救主、夷陵之戰、白帝託孤、喝斷當陽橋的故事梗概(不多於100字)
借東風;赤壁之戰抄,諸葛亮開壇求東風,用火燒曹操。三氣周瑜;周瑜多次要用計加害諸葛亮,結果每次都被諸葛亮識破,所以周瑜鬱郁而終。單騎救主;曹操征伐劉備,劉禪落入曹軍的包圍中,趙雲單槍匹馬,殺入曹軍,救出少主。夷陵之戰;關羽被孫權殺害,劉備起兵征伐東吳,東吳大將陸遜鬥智不都勇,結果大敗劉備。白帝託孤;劉征伐孫權失敗,到達白帝城,劉備死前將蜀國以及劉禪託付給了諸葛亮。喝斷當陽橋;曹操征伐劉備,劉備逃過當陽橋,張飛在當陽橋前索戰,曹操手下竟無一人敢應戰,張飛大喝一聲當陽橋斷。
❸ 猇亭之戰的故事梗概
猇亭之戰一般稱之為夷陵之戰。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年號章武。之後,劉備不顧諸葛亮等人勸阻大舉攻吳,想為關羽報仇,同時奪回荊州。
同年7月,劉備親自率領10多萬蜀漢大軍,發動了對東吳的大規模戰爭。劉備派大將吳班、馮習為先鋒帶領4萬多人,攻取峽口,在巫地(今湖北巴東)打敗吳軍將領李異、劉阿部,奪取秭歸。劉備又派大將黃權駐守長江北岸,派馬良去武陵爭取當地部落首領沙摩柯的支持。
面對蜀漢大軍壓境,孫權以陸遜為大都督,轄制朱然、潘璋、韓當、徐盛、孫桓等部共5萬人開往前線,迎擊蜀漢軍隊。
同時東吳避免腹背受敵,與曹魏修好。陸遜正確分析形式,避開蜀漢大軍銳氣,果斷後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帶。然後在那裡轉入防禦,佔領有利地勢,集中兵力伺機決戰。
公元222年,蜀漢大將吳班、陳式帶領水軍攻入夷陵地區,駐兵長江兩岸。劉備親自率主力抵達猇亭,安營紮寨。此時,蜀漢大軍已經深入吳國境內,吳軍堅守要地不出,蜀漢大軍無奈在巫峽、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線建營。
為了迫使陸遜出戰,劉備派人圍攻夷道。陸遜力排眾議,堅守不救。兩軍相峙了六個月,劉備為了速戰速決,多次派人陣前挑戰,但陸遜都不予理睬。
蜀軍將士逐漸失去了鬥志。天氣炎熱,劉備無奈把軍營移到深山中依溪水屯兵休整。蜀漢大軍深入敵境,後勤保障困難。而且劉備在扎營時,兵力部署又十分分散從而給陸遜以可乘之機。
陸遜見到蜀軍士氣不振,先派出一部分小部隊試探性的進行進攻。此次進攻雖然沒有成效,但卻使陸遜想到用火攻破敵的辦法。
陸遜命吳軍士兵攜帶茅草,乘夜突襲,順風點火。天氣炎熱,火勢猛烈,蜀軍內部大亂。陸遜乘勢反攻,迫使蜀軍向西後撤。
吳國大將朱然率領5000精兵擊敗蜀軍前鋒,切斷了蜀軍的退路。潘璋率部猛攻蜀漢軍馮習所率軍隊,大破之。諸葛瑾、駱統、周胤各部配合主力在猇亭反攻。
駐守夷道的孫桓部也主動反攻。吳軍很快擊破蜀軍40多座營寨,並且切斷蜀軍長江兩岸的聯系。蜀軍將領張南、馮習以及武陵部族首領等人陣亡,杜路、劉寧等人投降。
劉備戰敗,逃到夷陵西北的馬鞍山。陸遜集中兵力,又殲滅蜀軍數萬人。此時,蜀軍已經全線潰敗,死傷逃散大部。劉備乘夜逃入永安城中(又名白帝城,今四川奉節東),一病不起。
(3)夷陵之戰的故事梗概20字擴展閱讀:
夷陵之戰是蜀漢由盛轉向衰弱的轉折點。戰後,東吳守住了荊州,而蜀漢受到重創,元氣大傷。
而這場戰爭後的次年劉備的死亡使得蜀漢在一次的雪上加霜,國家搖搖欲墜,國內叛亂四起。
據悉,夷陵之戰之後近四十年的時間內,三國互相之間的疆域基本保持不變,吳漢重修於好的聯盟再也沒有發生動搖,三國局勢出現穩定的對峙,彝陵之戰也因此被認為是前後三國的分界點之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夷陵之戰
❹ 一句話概括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是真正確立抄三國三足鼎立的一戰:對蜀漢來說,它大損國力,基本上毀滅了當年諸葛亮隆中對策時制定的宏偉戰略藍圖;對東吳來說,雖然打贏了戰爭,但是卻進一步損害了吳、蜀關系;從戰略上看,亦打破了孫劉兩家聯合抗曹 的可能,給日後吳蜀兩國的先後覆滅埋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