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莫言講故事

莫言講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1-18 03:43:40

『壹』 莫言為什麼要在諾貝爾獎上講故事

故事1的含義:社會中偽道德的盛行,會殃及淳樸正直的人;社會要允許多樣化的價值觀念和個人生活方式。要提高社會的包容性,如果一個國家民族,什麼事情都只有一種聲音,那是非常荒唐和危險的。歷史上不缺乏這樣的禍患和教訓。社會生態和自然生態一樣,需要保持多樣性,那樣才是百花齊放的美好生態環境。
故事2的含義:在官僚主義的社會,社會上層或者領導階層,有許多把底層人物不當人看的人,很難想像這樣目中無人的人會為廣大的人民大眾謀福利,他們只會把大眾作為忽視、漁肉和玩弄的對象,xx富之流。那個頂嘴的士兵就是象徵一個真正的「鬥士」。之所以頂嘴後又要道歉,意思是這種不是有意針對個人,而是針對現象。這種道歉,應該是莫言對可能因為他的小說及獲獎前後言論受到一定刺激而耿耿於懷的一批人的禮節性的道歉,我懷疑這道歉並不是發自內心的,因為本來就不需要道歉,要道歉的是那個「老長官」。
故事3的含義:廟可以解為社稷國家的。在一個社會中,如果充斥著自私自利的人,他們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或利益,不惜手段(扔草帽占卜)把自己的同類「扔出廟門」接受災難,而不管那個被扔出的人是否無辜,其實作孽而要受懲罰的恰恰是那心狠手辣的七個人,破廟沒有塌掉之前,他們之所以歷風雨雷電而暫且生存,正是因為那個有陰德的人和他們在一起,上天怕殃及無辜而不好下手。但當那個不該死的人被扔出廟門後,上天一雷就把破廟劈倒了,讓那罪惡之徒「死得其所」。
莫言的最後三個故事一針見血、入木三分地刻畫了某種不良的社會生態,用獨特的講故事的方式來透視社會疾病和劣根性,非心懷對國家民族大愛者不能為之、無能為之。值得全民族反思改正。想那八國聯軍、美日虎狼,為何敢於一再覬覦他國?莫非瞅准他人內中的劣根弱點,不然怎敢如此猖狂?附莫言三個故事:莫言以三個故事結束諾獎演講 寓意深刻引深思中新網12月8日電北京時間今日凌晨,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中國作家莫言在瑞典學院發表文學演講「講演講中,莫言回憶了自己去世的母親,透露了自己如何開始創作小說,還對自己的幾部主要作品做了評價。在演講的最後,他用三個寓意深刻的小故事作為結尾。「盡管我什麼都不想說,但在今天這樣的場合我必須說話,那我就簡單地再說幾句。」
「上世紀六十年代,我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學校里組織我們去參觀一個苦難展覽,我們在老師的引領下放聲大哭。為了能讓老師看到我的表現,我捨不得擦去臉上的淚水。我看到有幾位同學悄悄地將唾沫抹到臉上冒充淚水。我還看到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學之間,有一位同學,臉上沒有一滴淚,嘴巴里沒有一點聲音,也沒有用手掩面。他睜著大眼看著我們,眼睛裡流露出驚訝或者是困惑的神情。」
「事後,我向老師報告了這位同學的行為。為此,學校給了這位同學一個警告處分。多年之後,當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師懺悔時,老師說,那天來找他說這件事的,有十幾個同學。這位同學十幾年前就已去世,每當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這件事讓我悟到一個道理,那就是:當眾人都哭時,應該允許有的人不哭。當哭成為一種表演時,更應該允許有的人不哭。」
「我再講一個故事。三十多年前,我還在部隊工作。有一天晚上,我在辦公室看書,有一位老長官推門進來,看了一眼我對面的位置,自言自語道:『噢,沒有人?』我隨即站了起來,高聲說『難道我不是人嗎?』那位老長官被我頂得面紅耳赤,尷尬而退。」
「為此事,我洋洋得意了許久,以為自己是個英勇的鬥士,但事過多年後,我卻為此深感內疚。」
「請允許我講最後一個故事。這是許多年前我爺爺講給我聽過的,有八個外出打工的泥瓦匠,為避一場暴雨,躲進了一座破廟。外邊的雷聲一陣緊似一陣,一個個的火球,在廟門外滾來滾去。空中似乎還有吱吱的龍叫聲。眾人都膽戰心驚,面如土色。有一個人說:『我們八個人中,必定一個人干過傷天害理的壞事,誰干過壞事,就自己走出廟接受懲罰吧,免得讓好人受到牽連。』自然沒有人願意出去。又有人提議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們就將自己的草帽往外拋吧,誰的草帽被刮出廟門,就說明誰幹了壞事,那就請他出去接受懲罰。』」
「於是大家就將自己的草帽往廟門外拋,七個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廟內,只有一個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就催這個人出去受罰,他自然不願出去,眾人便將他抬起來扔出了廟門。故事結局我估計大家都猜到了——那個人被扔出廟門,那座破廟轟然倒塌。」
在最後,莫言再次提點了本次演講的主題——「講故事的人」。
「我是一個講故事的人。因為講故事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我獲獎之後發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這些故事讓我堅信真理和正義是存在的,在今後的歲月里我將繼續講我的故事。謝謝大家!」

『貳』 莫言的講故事的人讀後感150字以上

@老虎不吃飯飯: 作為一名講故事的人,莫言在這樣一個隆重的場合下接連講了好幾個故事。這些故事串聯到一起就是一個道德諷喻。他以一個小說家的方式而不是一名思想家的方式,巧妙地把話題緊緊地拴在了故事上。沒有故事的人是可憐的,有故事講不出來是可憐的,沒故事可講卻硬要編個虛假的故事,是可憐的。
@老虎不吃飯飯: 苦難、人性、愛、理解與寬容,是莫言演講關鍵詞,他用這種方式與世界性普世價值對接,能夠寬容彼此價值差異的人,是建立在人性的基礎之上。在不違背人性的前提下,人們應彼此寬解、尊重,而不是朝著別人扔石頭。那個被小孩子莫言及同學扔過石頭的老單干戶,在他不斷的反思中,成為他小說中的人物。

莫言說到母親的言傳身教,他說到他母親的那些細節,很真摯。他是講故事的人,所以他沒有用一種說教的方式或者用一些觀念,來講他的文學創作。而是從自己的經歷說起,用故事說話,讓人從中看到他的善惡觀,道德觀,讓人看到他內心非常柔軟的部分,這是他自己的獨特的方式。印象里,莫言本人一向如此,他的書很少涉及思想、理論,而是一直用經驗說話。講話中,能看到他對自己的作品有一個回顧,我想這主要是出於西方世界可能還對他有所陌生,所以有所交待是必要的。另外,最重要的是,他用很巧妙的方式,講故事的方式回答了國內或華文世界,在一些方面對他的爭議。他說,對一個作家來說,最好的說話方式是作品,他最真實的想法都在自己作品裡,我覺得回答得很巧,也是可以理解的。采寫/新京報記者 於麗麗

莫言站在諾貝爾講台上,向全世界人講述了一個生存的和文學的故事。他用講故事的方式,表達了他對自我、人生、社會、歷史的理解,以及民間故事與現代小說的關系。莫言在演講中呈現了現實經驗轉化為藝術經驗的過程。他的故事有三個來源:一是現實的殘酷經驗,如童年的苦難記憶。二是超越殘酷經驗的愛和悲憫,如母親的愛、東方哲學的啟示。三是故鄉流傳的豐富多彩的民間傳說。這些要素,通過他個人的奇思異想組合在故事結構中。他的故事,既是對殘酷現實生活的寫照,也是超越現實的殘酷性和人的局限性的通道,更是一個存在和靈魂的避難所。由此,實現了文學的超越性。這正是文學的根本價值和精神旨歸。新京報記者 張弘
許金龍(社科院外文所學者)
他離開不了高密的熱土
大江健三郎是在學校上的大學,而莫言是在民間上的大學。他最初的文學啟蒙來自他的母親和民間傳說,他通過母親來獲得這種啟蒙。他的母親代表著當地的邊緣文化,這種邊緣是相對於主流文化和中原文化,相對於權力中心和文化中心而言。所以他始終有一個冷靜觀察的視角,能跳出來審視這種文化。
在古希臘神話里,有一個大地之子的傳說,莫言的母親是大地,只要他站在大地上,任何人和神都傷害不了他。他離開不了高密的熱土,離開了就不是莫言了。他最好的作品都是反映高密的鄉土人情。他對外國文學的吸收,只是技巧性的東西,不構成他的血肉和基因。文學像大河,外來文化能讓他漫出一點河堤,但主流始終是由高密當地文化、地理、歷史和民間傳說所造就的。新京報記者 劉雅婧
出自搜狐新聞> 2012年諾貝爾獎 > 諾貝爾獎消息 供參考

『叄』 讀莫言講故事的人讓人感動的地方在哪

莫言在獲諾貝爾文學獎後,寫了這篇文章,裡面講了3個故事.其中我記憶最深刻的就是後面2個.
前一個故事講的是8個人一起外出打工,走了不久,烏雲漫天,他們躲進了一個廟內,他們從廟內往外看,有個火球在滾來滾去,雲中還似游龍在翻騰.其中有個人說,咱們8個人中一定有人做了壞事,做壞事的人趕緊出去,省得連累了我們這些好人!自然是沒有人出去,耗了半天,又有人說,要不咱們就拋草帽,草帽被刮回廟里的就是好人,被風捲走的就是做了壞事的人,必須出去接受老天爺的懲罰!其他人紛紛同意,他們同時把草帽扔了出去,只有一人的草帽被風捲走了,其他人讓他趕緊出去接受懲罰.那人自然是不願出去,於是兩個人把他了出去,仍在了外面.那兩個人剛回到廟中,廟就塌了,七人無一生還.
剛讀完這個故事還有些不明白,為什麼做了壞事的人,沒死,其他好人反倒死了.後來一琢磨,明白了.那些所謂的好人其實都做了壞事,而只有那個壞人沒有做壞事.老天爺是為了救那個人,才把草帽卷了出去,懲罰了那七個人.其實就一個道理人在做,天在看.
後一個是講作者小時候開憶苦思甜大會,所有人都在哭,不過大多是假哭,還有用唾沫充當眼淚的,只有一個人沒有哭,並且眼中流露出驚訝,後來有十幾個人打了他的小報告,他受到了處分,後來長大後,作者想跟他道歉都已經晚了,因為他已經死了十幾年……
其實當所有人在哭時,可以允許有人不哭;當所有人假哭時,更可以允許有人不哭.因為有真性情,好就好,壞就壞,真就真,假就假.一切都誠市的面對豈不是比弄虛作假要好得多,坦誠的多……
莫言他是一個育人的作家!即使他只是在講故事

『肆』 莫言為什麼稱自己是一個講故事的人

因為作家莫言,
的作品充滿了
真情實感。所
以說他自己是
講故事的人。

『伍』 講故事的人莫言閱讀答案

15.(5分)(1)我多算賣菜老人一毛錢,母親傷心痛哭(被母親批評);(2)我害怕母親尋短見,母親卻來安慰我;(3)母親默許我去集上聽書。(每點1分)
母親形象:母親是一位慈愛、正直、堅強、感情細膩、對孩子要求寬嚴有度、希望孩子有出息的普通又偉大的勞動婦女。(2分)
16. (4分)A:流淚的原因:因我佔了人家的便宜而難過、失望、羞愧。表現母親為「我」佔便宜而難過、羞愧的心情;B:以為失去母親而極度痛苦,表現我對母親的依戀與熱愛。
17.(3分)批評 默許 擔憂(憂心忡忡)

『陸』 莫言在獲獎感言中說自己是一個講故事的人 如何做一個講故事的人

說出心中所想 寫出真實所感

『柒』 莫言講故事的人想表達什麼

@老虎不吃飯飯: 作為一名講故事的人,莫言在這樣一個隆重的場合下接連講了好幾個故事。這些故事串聯到一起就是一個道德諷喻。他以一個小說家的方式而不是一名思想家的方式,巧妙地把話題緊緊地拴在了故事上。沒有故事的人是可憐的,有故事講不出來是可憐的,沒故事可講卻硬要編個虛假的故事,是可憐的。
@老虎不吃飯飯: 苦難、人性、愛、理解與寬容,是莫言演講關鍵詞,他用這種方式與世界性普世價值對接,能夠寬容彼此價值差異的人,是建立在人性的基礎之上。在不違背人性的前提下,人們應彼此寬解、尊重,而不是朝著別人扔石頭。那個被小孩子莫言及同學扔過石頭的老單干戶,在他不斷的反思中,成為他小說中的人物。
莫言說到母親的言傳身教,他說到他母親的那些細節,很真摯。他是講故事的人,所以他沒有用一種說教的方式或者用一些觀念,來講他的文學創作。而是從自己的經歷說起,用故事說話,讓人從中看到他的善惡觀,道德觀,讓人看到他內心非常柔軟的部分,這是他自己的獨特的方式。印象里,莫言本人一向如此,他的書很少涉及思想、理論,而是一直用經驗說話。講話中,能看到他對自己的作品有一個回顧,我想這主要是出於西方世界可能還對他有所陌生,所以有所交待是必要的。另外,最重要的是,他用很巧妙的方式,講故事的方式回答了國內或華文世界,在一些方面對他的爭議。他說,對一個作家來說,最好的說話方式是作品,他最真實的想法都在自己作品裡,我覺得回答得很巧,也是可以理解的。采寫/新京報記者 於麗麗
莫言站在諾貝爾講台上,向全世界人講述了一個生存的和文學的故事。他用講故事的方式,表達了他對自我、人生、社會、歷史的理解,以及民間故事與現代小說的關系。莫言在演講中呈現了現實經驗轉化為藝術經驗的過程。他的故事有三個來源:一是現實的殘酷經驗,如童年的苦難記憶。二是超越殘酷經驗的愛和悲憫,如母親的愛、東方哲學的啟示。三是故鄉流傳的豐富多彩的民間傳說。這些要素,通過他個人的奇思異想組合在故事結構中。他的故事,既是對殘酷現實生活的寫照,也是超越現實的殘酷性和人的局限性的

『捌』 莫言《講故事的人》閱讀答案是什麼

1.自己的
集市說書人的方式知
他人的
文學化的處理
2.「我」被故事所吸引
報答母親的內恩情,也容為了向她炫耀「我」的記憶力
3.批評
默許
故事的魅力和母親對我的支道持與愛護
4.「我」在草灘放牧時的所見所想
孤獨內寂寞
5.這句話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容寫出了「我」記憶深處,親人們的故事之多、之美、之生動。

『玖』 莫言講故事的人最後三個故事有什麼寓意嗎

表達的意思是損人利己」被公認為邪惡,但這個「人」被定義為「個人」、「少回數人」或「敵人」,這個己答被定義為「多數人」、「集體」、「國家」和「民族」的時候,「損人利己」就會披上美麗的道德外衣,大家都可以毫不虧心地去做。人權的基本善就是那座為我們遮風避雨的破廟,漠視他人的權利必導致自己權利的不保,犧牲個人最終不能增益集體的利益——因為集體是由個人組成的。

『拾』 莫言的講故事的人是什麼風格的演講詞

尊敬的瑞典學院各位院士,女士們、先生們:
通過電視或者網路,我想在座的各位,對遙遠的高密東北鄉,已經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們也許看到了我的九十歲的老父親,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兒和我的一歲零四個月的外孫女。但有一個我此刻最想念的人,我的母親,你們永遠無法看到了。我獲獎後,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榮,但我的母親卻無法分享了。
我母親生於1922年,卒於1994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莊東邊的桃園里。去年,一條鐵路要從那兒穿過,我們不得不將她的墳墓遷移到距離村子更遠的地方。據開墳墓後,我們看到,棺木已經腐朽,母親的骨殖,已經與泥土混為一體。我們只好象徵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從那一時刻起,我感到,我的母親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訴說,就是對母親的訴說。
我是我母親最小的孩子。
我記憶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著家裡唯一的一把熱水瓶去公共食堂打開水。因為飢餓無力,失手將熱水瓶打碎,我嚇得要命,鑽進草垛,一天沒敢出來。傍晚的時候,我聽到母親呼喚我的乳名。我從草垛里鑽出來,以為會受到打罵,但母親沒有打我也沒有罵我,只是撫摸著我的頭,口中發出長長的嘆息。
我記憶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隨著母親去集體的地里撿麥穗,看守麥田的人來了,撿麥穗的人紛紛逃跑,我母親是小腳,跑不快,被捉住,那個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搧了她一個耳光。她搖晃著身體跌倒在地。看守人沒收了我們撿到的麥穗,吹著口哨揚長而去。我母親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臉上那種絕望的神情讓我終生難忘,多年之後,當那個看守麥田的人成為一個白發蒼蒼的老人,在集市上與我相逢,我沖上去想找他報仇,母親拉住了我,平靜地對我說:「兒子,那個打我的人,與這個老人,並不是一個人。」
我記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個中秋節的中午,我們家難得地包了一頓餃子,每人只有一碗。正當我們吃餃子時,一個乞討的老人,來到了我們家門口,我端起半碗紅薯干打發他,他卻憤憤不平地說:「我是一個老人,你們吃餃子,卻讓我吃紅薯干,你們的心是怎麼長的?」我氣急敗壞地說:「我們一年也吃不了幾次餃子,一人一小碗,連半飽都吃不了!給你紅薯干就不錯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滾!」母親訓斥了我,然後端起她那半碗餃子,倒進老人碗里。
我最後悔的一件事,就是跟著母親去賣白菜,有意無意地多算了一位買白菜的老人一毛錢。算完錢我就去了學校。當我放學回家時,看到很少流淚的母親淚流滿面。母親並沒有罵我,只是輕輕地說:「兒子,你讓娘丟了臉。」
我十幾歲時,母親患了嚴重的肺病,飢餓,病痛,勞累,使我們這個家庭陷入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產生了一種強烈的不祥之感,以為母親隨時都會自尋短見。每當我勞動歸來,一進大門,就高喊母親,聽到她的回應,心中才感到一塊石頭落了地。如果一時聽不到她的回應,我就心驚膽戰,跑到廚房和磨坊里尋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間也沒有見到母親的身影,我便坐在院子里大哭,這時,母親背著一捆柴草從外邊走進來。她對我的哭很不滿,但我又不能對她說出我的擔憂。母親看透我的心思,她說:「孩子,你放心,盡管我活著沒有一點樂趣,但只要閻王爺不叫我,我是不會去的。」
我生來相貌醜陋,村子裡很多人當面嘲笑我,學校里有幾個性格霸蠻的同學甚至為此打我。我回家痛哭,母親對我說:「兒子,你不醜。你不缺鼻子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裡?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變美。」後來我進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後甚至當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親的話,便心平氣和地向他們道歉。
我母親不識字,但對識字的人十分敬重。我們家生活困難,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但只要我對她提出買書買文具的要求,她總是會滿足我。她是個勤勞的人,討厭懶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為看書耽誤了幹活,她從來沒批評過我。
有一段時間,集市上來了一個說書人。我偷偷地跑去聽書,忘記了她分配給我的活兒。為此,母親批評了我。晚上,當她就著一盞小油燈為家人趕制棉衣時,我忍不住地將白天從說書人那裡聽來的故事復述給她聽,起初她有些不耐煩,因為在她心目中,說書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務正業的人,從他們嘴裡,冒不出什麼好話來。但我復述的故事,漸漸地吸引了她。以後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給我排活兒,默許我去集上聽書。為了報答母親的恩情,也為了向她炫耀我的記憶力,我會把白天聽到的故事,繪聲繪色地講給她聽。
很快的,我就不滿足復述說書人講的故事了,我在復述的過程中,不斷地添油加醋。我會投我母親所好,編造一些情節,有時候甚至改變故事的結局。我的聽眾,也不僅僅是我的母親,連我的姐姐,我的嬸嬸,我的奶奶,都成為我的聽眾。我母親在聽完我的故事後,有時會憂心忡忡地,像是對我說,又像是自言自語:「兒啊,你長大後會成為一個什麼人呢?難道要靠耍貧嘴吃飯嗎?」
我理解母親的擔憂,因為在村子裡,一個貧嘴的孩子,是招人厭煩的,有時候還會給自己和家庭帶來麻煩,我在小說《牛》里所寫的那個因為話多被村裡人厭惡的孩子,就有我童年時的影子。我母親經常提醒我少說話,她希望我能做一個沉默寡言、安穩大方的孩子。但在我身上,卻顯露出極強的說話能力和極大的說話慾望,這無疑是極大的危險,但我的說故事的能力,又帶給了她愉悅,這使她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盡管有我父母親的諄諄教導,但我並沒改掉我喜歡說話的天性,這使得我的名字「莫言」,很像對自己的諷刺。
我小學未畢業即輟學,因為年幼體弱,幹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灘上去放牧牛羊。當我牽著牛羊從學校門前路過,看到昔日的同學在校園里打打鬧鬧,我心中充滿悲涼,深深地體會到一個人哪怕是一個孩子離開群體後的痛苦。
到了荒灘上,我把牛羊放開,讓它們自己吃草。藍天如海,草地一望無際,周圍看不到一個人影,沒有人的聲音,只有鳥兒在天上鳴叫。
【注釋】
高密東北鄉 是莫言筆下的一個地名。莫言作品中,多以該地為故事發生地,如《四十一炮》、《生死疲勞》、《蛙》等。莫言的出生地山東高密縣河崖鎮大欄鄉,被認為是「高密東北鄉」的原型。
莫言的母親 名高淑娟,一直登記為管高氏,於1994年去世,莫言曾在《母親》中回憶她「記憶的畫面中更讓我難以忘卻的是,愁容滿面的母親,在辛苦地勞作時,嘴裡竟然哼唱著一支小曲!當時,在我們這個人口眾多的大家庭中,勞作最辛苦的是母親,飢餓最嚴重的也是母親……
我母親沒讀過書,不認識文字,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難,真是難以盡述。戰爭、飢餓、疾病,在那樣的苦難中,是什麼樣的力量支撐她活下來,是什麼樣的力量使她在飢腸轆轆、疾病纏身時還能歌唱?」
這一情節曾出現在莫言小說《賣白菜》中。
《牛》 是莫言發表於1998年的中篇小說,故事梗概為:「文革」時期,調皮少年羅漢輟學在家,與生產隊飼養員杜大爺一起放牛。因貧困養不起更多的牛,生產隊長麻叔請來了公社獸醫站的老董同志為雙脊、大小魯西三頭小公牛施行閹割手術。術後,羅漢、杜大爺與三頭牛朝夕相處,歷經煎熬,大小魯西終於康復了。但桀驁不馴的雙脊卻因術中大出血、術後感染不幸死去……
莫言 曾在2005年接受香港大學榮譽博士學位時發表演講,提及筆名「莫言」來歷,「我從小就是一個非常愛說話的孩子。在我們農村叫做『炮孩子』。後來我寫了小說叫《四十一炮》,其中也有我個人的經歷。說話……給我們的家裡帶來了很多的麻煩。所以過了幾十年以後,當我要寫小說准備發表時,使用的筆名叫『莫言』。」
【同步點評】
葉開(莫言傳記作者)
苦難、人性、愛、理解與寬容
@老虎不吃飯飯: 作為一名講故事的人,莫言在這樣一個隆重的場合下接連講了好幾個故事。這些故事串聯到一起就是一個道德諷喻。他以一個小說家的方式而不是一名思想家的方式,巧妙地把話題緊緊地拴在了故事上。沒有故事的人是可憐的,有故事講不出來是可憐的,沒故事可講卻硬要編個虛假的故事,是可憐的。
@老虎不吃飯飯: 苦難、人性、愛、理解與寬容,是莫言演講關鍵詞,他用這種方式與世界性普世價值對接,能夠寬容彼此價值差異的人,是建立在人性的基礎之上。在不違背人性的前提下,人們應彼此寬解、尊重,而不是朝著別人扔石頭。那個被小孩子莫言及同學扔過石頭的老單干戶,在他不斷的反思中,成為他小說中的人物。
李靜(文學評論家)
不談理論 只講故事
莫言說到母親的言傳身教,他說到他母親的那些細節,很真摯。他是講故事的人,所以他沒有用一種說教的方式或者用一些觀念,來講他的文學創作。而是從自己的經歷說起,用故事說話,讓人從中看到他的善惡觀,道德觀,讓人看到他內心非常柔軟的部分,這是他自己的獨特的方式。印象里,莫言本人一向如此,他的書很少涉及思想、理論,而是一直用經驗說話。講話中,能看到他對自己的作品有一個回顧,我想這主要是出於西方世界可能還對他有所陌生,所以有所交待是必要的。另外,最重要的是,他用很巧妙的方式,講故事的方式回答了國內或華文世界,在一些方面對他的爭議。他說,對一個作家來說,最好的說話方式是作品,他最真實的想法都在自己作品裡,我覺得回答得很巧,也是可以理解的。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