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個三國故事作文
❶ 我喜歡的三國故事作文500字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ω ̄=
我喜歡三國故事
《三國演義》這本書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全書主要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王朝近一百年的歷史風雲。概括了三國時期的政治軍事斗爭和這一時期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個個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
合上這本書,我不禁深深地嘆了一口氣,因為我被三國中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的事跡所感動,但同時我也濃深的體會到:不論是哪一個朝代都不可能永久成立,這在歷史上是可以一目瞭然的。因為歷史上沒有幾個皇帝是順民意的,然而共產黨卻不一樣。
人非聖賢,孰能無缺?人不是十全十美的,比如說:諸葛亮,足智多謀可是沒有武功;呂布,有勇氣謀;劉備,很講義氣,講誠信,但武功不夠高強。讀了這些,我感受到我們應該盡量改正自己的缺點,最大限度的改善自己,雖然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但是我們可以盡量做到十全十美。
當我讀到諸葛亮草船借箭,智退司馬懿,奇造木牛流馬等奇招的時候,我感受到孔明的那種迎難而進、善於思考的精神。這些恰好是我的缺點,每當我在做作業時,一旦遇到難一些的題目,就只會逃避,不去思考,只會把它們拋到腦後,之後就把它忘到九宵雲外去了。但老師一點撥,我卻是能夠完成的。其實我並不笨呀!那是因為我存在畏難思想,有了依賴思想,總想得到現成的,從這里我覺得我應該向諸葛亮這位偉大的軍事家、思想家和正治家學習,學習迎難而進、善於思考的精神,讓自己盡量做到十全十美。
諸葛亮曾說過一句名言,兵馬未到,糧草先行。這句話,不但能給國家軍隊啟發,還能給我這個小學生啟發。我考試的時候,總是手忙腳亂,從不從從容容。當我讀到這句話時,我感受到做什麼事,都應該有事前准備,只有這樣才不至於令自己把事情弄砸了。比如像我們寫毛筆字一樣,在還沒有下筆之前,就得先把這個字先寫在心裡,讓自己先心有成竹,然後再下筆,這樣就可以寫好了。
我喜歡《三國演義》,因為裡面講了好多古代歷史故事,描寫了許多人物。他們是怎麼打仗的,和他們的聰明才智,所以我喜歡三國演義。我學到了許多聰明才智。
❷ 三國蜀國故事作文。關於蜀國的從頭到尾
書中寫的曹操的幾次敗仗很讓人回味,那就是:「濮陽攻呂布之時,宛城戰張綉之日,赤壁遇周郎,華容逢關羽,割須棄袍於潼關,奪船避箭於渭水。」真是敗的殘不忍睹。可曹操或卷土重來,或反攻,且大敗之後必大笑。
「赤壁遇周郎,華容逢關羽」是曹操敗的最凄涼的時候。火燒之後,又趕上了傾盆大雨。正是「火厄之後遭水厄」呀!八十多萬大軍,幾乎片甲不留。可曹操卻連連大笑,說敵人乏謀少智。
初戰馬超時,曹操敗的割須棄袍,勉勉強強撿回了一條小命。若是項羽,恐怕就要「無顏見江東父老」,拔劍自刎了。可曹操並不氣餒,他觀察到馬超勇有餘智不足的特點,用反間計來反間馬超和韓遂,大敗馬超。
我要說,《三國演義》真的是一本很好的書,小說中的曹操在逆境中的頑強意志,是《三國演義》留給後人的精神財富。
❸ 作文《難忘的三國故事》
我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裡面有著許許多多和《三國演義》類似的事例,談上個三天三夜也談不盡,這些「三國式事例」也給我帶來了不少喜怒哀樂,是我美好的記憶也是我不可磨滅的遺憾,其實我的「三國」事件也有著許多如果呢!
如果我每次考試都能跟曹操一樣的謹慎多疑,或許我的成績就會更上一層樓了。可別以為老羅筆下那個疑心病特重的曹操的性格就是「老奸一個」沒什麼好處,這謹慎多疑對我在學習中的考試可有用處了!我是一個有時考試總是會對那些不該扣的分數總會扣的人,都是因為我看待那些個人認為簡單的題目就不專心、留神導致的粗心大意,檢查時卻仍不注意這些,曾經就有幾次考試因為這樣敗北嘗到了不少「苦頭」。我在試想著,倘若我能像曹操那樣多疑,無論對簡單還是困難的題目都一律不放過,謹慎得如果沒有做到「萬無一失」就心裡不踏實的人,我想我的成績一定會更加的令我滿意,所以現在的考試我也就在實行「曹操式答卷法」,對每一道題也都是十分的「謹慎多疑」。
如果每一位老師都能像劉備那樣「勤政愛民」、「惜用將才」,我想我的學習之路將會變得更加幸福、美麗!在五年的小學之中,我換了幾次班主任老師,雖然他們的教學方法各式各樣,但他們最相同的一點就是他們都是「劉備式主公」,對自己的學生亦是百般關心,也十分器重班裡在哪方面有才賦的同學,六年來因為有這么多好老師所以我們班無論班風和成績都得到了上級的表揚,看來「劉備式」的老師可能是最受同學們歡迎的,面對即將到來的初中生活,我在此也希望能再次遇到這種在學習上關心學生、器重的班主任。
如果我能像諸葛亮那樣做個「好軍師」、「頂樑柱」,我想我們的集體會變得更加「強大」。我在班裡可以一個有名的「小軍師」了,在足球隊里我就猶如一個「主教練」「控制」我方的局勢,我的同學們也很「服從」我的看法,我叫他們趕快射門他們也就聽我的「命令」,並不是因為我把他們「收買」了,而是我跟諸葛亮一樣剛「出山」踢球就深得民心了,雖然我的「操控」下有時也會出現失誤,也不是百戰百勝的強隊,但我們也算是數一數二的,我們的勁敵還有許多,其實我真的希望能跟諸葛亮一樣「神機妙算」「半仙半人」的,但這卻是那麼的不可能。我不能整天只沉浸在幻想之中,我堅信,以我的努力,我是一定能成為隊里的「撐天柱」的!
如果我在乒乓球賽時能不像關羽那樣的大意、驕傲,或許現在我的家裡多一張獎狀了。上次的乒乓球賽我經過自己幾個月的艱苦磨練技術有所提高,在乒乓球賽中與「各路英雄」死拼終於殺到了四分之一決賽,我發現成功是離我多麼的近,是否成名就在此舉了,可是卻栽在了這一舉上。比賽開始後因為實力的差別我一直處於優勢,對手直被我逼得無可反擊,故我就開始傲慢起來,有了輕敵之心驗證了「驕兵必敗」那句話,果然我分了神被對手一連翻成了2:2平進入決勝局,決勝局我慌了手腳雖然還跟他拼到了賽點「決一死戰」但還是因為我的大意把球打飛了。就這樣,我萬分遺憾地「名落孫山」,直至現在我還在為那件事而嘆息。
如果有些同學不像周瑜那樣嫉妒別人,我想我們的班集體會變得更加的和諧。看到別人比自己厲害就不爽想傷害他人,這就是嫉妒,當然,在我們班裡也有著許多「周瑜式」同學。有同學某方面比自己厲害就總是在背後說那個同學的壞話,讓別的同學難堪,在學習生活中還總是故意刁難別人,幾次還差點打架。說實話,他們看別人厲害不爽我看他們這樣也不爽,我討厭嫉妒,嫉妒會傷害同學之間的友誼,影響到集體和諧,無論從哪方面都沒有好處,我想如果那些同學要是收回嫉妒之心,「退化」為羨慕,我想這集體會變得更加友好!
如果同學們都能像姜維那樣的對江山社稷忠義,我想我們班一定能更加的優秀!我們班可是傳統的「優秀班集體」,因為有著好老師和同學的幫助才能「終成正果」,但一件事是絕對不能「十全十美」的,班裡必定有許多比較叛逆、愛搗亂的同學,有時總會成為「害群之馬」害班裡扣分,根本不關心這個集體。我想如果那些同學有一天能「棄暗投明」,像姜維那樣的忠肝義膽,這個集體就更加的「厲害」,更加的「天下無敵」!
這類「三國式如果」在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很多,因為有「三國式事件」生活才會有趣,無論它的如果他的如果是喜或憂,我堅信我的生活會更加的精彩!
❹ 小作文三國演義故事梗概400字白話文
網路知道
三國演義梗概400字作文
小作文三國演義故事梗概400字白話文查看全部5個回答
小作文三國演義故事梗概400字白話文
我來答
熱心網友
2017-11-21
《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之一,為羅貫中所編寫。這本書已家喻戶曉,但是我初次拿著到這本書,看著看著,被裡面的情節、人物深深吸引著,打動著,令我愛不釋手。
孔明一生鋪佐明君,為國家著想,任勞任怨,從來沒有過什麼要求。他常常協助使自己的國家打了勝仗,是一個出色而又盡心盡力的軍師。可孔明真是不幸,偏偏遇上了一個軟弱無能的阿斗皇帝,才到54歲就活活的累死了。這個名副其實的無能阿斗皇帝,還把人害死了,真是不應該呀!
劉備、關羽、張飛是在桃園結義的生死兄弟。他們在討伐黃巾起義軍勝利後,卻只得了一個小小的芝麻官,真是老天無眼哪!後來,靠公孫瓚大人他們才任平原縣的縣令。他們三個人都是英雄豪傑。劉備是皇室後代,父親是中山靖王,他有心去投軍,為天下百姓著想;關羽也是英雄,他因為憤憤不平,而殺了家鄉的解良惡霸,所以也來投軍;張飛雖然說是個急性子,但是他從不向無能的人投靠,對自己的結義大哥二哥聽命是從,也為百姓著想。所以,他們三人就像現代中人們的公僕,為人民服務。
其實,《三國演義》中的大人物、大豪傑、大英雄還有很多很多,多得觸手可及。這些人物很值得我們學習。
平時,我不太喜歡幫助別人,如果別人遇到了難題,我就不太喜歡幫助別人,但是我看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之後,就不這么做了,好像自己變得開朗大方起來。我覺得我們應該像英雄人物一樣,全心全意幫助別人,保家衛國,無私奉獻,具有大無畏的精神,做一個全面發展的好孩子,。
❺ 三國的故事什麼記敘文作文500
讓我感動的三國演義歷史故事《三國演義》讀後感最近我讀了一本《三國演義》,讀完此書,我從中受益非淺――世紀少年應有「膽」有「識」。三國演義乃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裡面一個個娓娓動聽的故事,通過設置大量巧合,化不可能為可能,把人物的個性特點描述得淋漓盡致,把一個個場面描繪得更是栩栩如生活靈活現。使我過目不忘,即使拋開了它們也充塞天地,深入我心。我最敬佩的要數諸葛亮了,他是一個忠臣,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而且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可為是個奇才!他火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而他的聰明就是讓我學習的最好榜樣! 再說關羽,一個黑臉,大胡,丹鳳眼,卧蠶眉的大將軍,也是五虎大將之首。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關羽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 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而且我對他的感覺也不好,雖說是一個人才,非常聰明,且善於打仗,但有謀權篡位之心。不過他說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而且沒有殺劉備,雖當時劉備正是他的瓮中之鱉。這使我感到了曹操並不是很壞,畢竟他還有大度。但周瑜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後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 還有趙子龍長坂坡單騎救主,巧用苦肉計黃蓋受罰、三江口周瑜縱火等等 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
❻ 三國演義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個故事作文400字
《作復文:印象最深的一個制故事》我給你們說個故事,是《三個畫家》。從前有一個國王,他的一隻眼睛瞎了,一條腿瘸了。有一次,國王請來三個畫家,給他畫畫。誰畫得不像,誰就死;誰畫得像,就給他一大包金子。「好,開始。」國王一聲令下,三個畫家馬上行動。30分鍾後,一個畫家畫好了。國王看了看,說:「蠢豬,你畫得不像,眼睛是瞎的,腳是瘸的。拉出去,砍頭!」60分鍾後,第二個畫家畫好了。國王又看了看,說:「你把我畫得這么丑。拉出去,砍頭!」第三個畫家畫好了,國王說:「你畫的是一個獵人,一隻眼睛閉著,一隻腳跪下來,畫得非常像,我要獎賞你一大包金子。」第三個畫家高興極了,開開心心回家去了。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做任何事情都要善於隨機應變,靈活處理。我要學習第三個畫家,做一個聰明機智的孩子。
❼ 講一個三國演義裡面的故事作文
三顧茅廬
劉備屯住新野時,自知蹉跎半生之緣由是身邊雖有關羽,張飛等猛將,而無出謀劃策運籌帷幄之謀士,便禮儀賢下士,尋求良輔。在司馬徽和徐庶的薦舉下,劉備與關羽,張飛便來到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
第一次來到茅廬時,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見亮好友崔州平;數日後,劉、關、張頂風冒雪,二顧茅廬。途中,遇亮好友石廣元,孟公威。到達茅廬,只見亮弟諸葛均,方知亮已出遊,備留下一箋,表達傾慕之意。返回時,在隆中山下小橋邊遇見亮岳父黃承彥;過了一段時間,劉備與關羽、張飛三顧茅廬,適逢亮在家,但晝寢未醒。劉備吩咐關、張在門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於階下,直到亮醒後,方才相見。[ 三顧堂:建於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是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作《隆中對》的紀念堂。]
隆中對
官渡大戰以後,劉備逃到荊州,投奔劉表。劉表撥給他一些人馬,讓他駐在新野(今河南新野縣)。
劉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人,因為自己的抱負沒有能夠實現,心裡總是悶悶不樂。他想尋找個好助手。他打聽到襄陽地方有個名士叫司馬徽,就特地去拜訪。
司馬徽說:「這一帶有卧龍,還有鳳雛(音chú),您能請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司馬徽告訴劉備:卧龍名叫諸葛亮,字孔明;鳳雛名叫龐統,字士元。
徐庶也是當地一位名士,因為聽到劉備正在招請人才,特地來投奔他。劉備很高興,就把徐庶留在部下當謀士。 徐庶說:「我有個老朋友諸葛孔明,人們稱他卧龍,將軍是不是願意見見他呢?」 劉備聽了徐庶的介紹,說:「既然您跟他這樣熟悉,就請您辛苦一趟,把他請來吧!」 徐庶搖搖頭說:「這可不行。像這樣的人,一定得將軍親自去請他,才能表示您的誠意。」
劉備先後聽到司馬徽、徐庶這樣推重諸葛亮,知道諸葛亮一定是個了不起的人才,就帶著關羽、張飛,一起到隆中去找諸葛亮。三顧茅廬後,諸葛亮終於被劉備的誠意感動了,就在自己的草屋裡接待劉備。
諸葛亮看到劉備這樣虛心請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劉備談了自己的主張。他說:「現在曹操已經戰勝袁紹,擁有一百萬兵力,而且他又挾持天子發號施令。這就不能光憑武力和他爭勝負了。孫權占據江東一帶,已經三代。江東地勢險要,現在百姓歸附他,還有一批有才能的人為他效力。看來,也只能和他聯合,不能打他的主意。」
接著,諸葛亮分析了荊州和益州(今四川、雲南和陝西、甘肅、湖北、貴州的一部)的形勢,認為荊州是一個軍事要地,可是劉表是守不住這塊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廣闊,向來稱為「天府之國」,可是那裡的主人劉璋也是個懦弱無能的人,大家都對他不滿意。
最後,他說:「將軍是皇室的後代,天下聞名,如果您能佔領荊、益兩州的地方,對外聯合孫權,對內整頓內政,一旦有機會,就可以從荊州、益州兩路進軍,攻擊曹操。到那時,有誰不歡迎將軍呢。能夠這樣,功業就可以成就,漢室也可以恢復了。」
劉備聽了諸葛亮這一番精闢透徹的分析,思想豁然開朗。他覺得諸葛亮人才難得,於是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諸葛亮遂出山輔佐劉備。
後來,人們把這件事稱作「三顧茅廬」,把諸葛亮這番談話稱作「隆中對」。(一說是襄陽隆中,也說是南陽,難定論?)
❽ 寫三國人物的作文包括三個例子
1.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瞞,安徽亳州人,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文學家。曹操文武雙全,官至臣相,封魏王,享年65歲。曹操的兒子曹丕稱帝後,追尊曹操為武皇帝,史稱魏武帝。當年,汝南有個善於評論人物的名士,名叫許劭,評論曹操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羅貫中筆下的曹操,有奸的一面。但是,主要是,突出了他雄的一面。他胸懷寬廣,膽識非凡,善於用人,唯才是舉。曹操愛惜人才,這是出了名的。徐庶入曹營不出一計,曹操沒有殺他;徐晃奉命劫殺曹操,但曹操讓滿寵說服徐晃就歸降了曹操。後來徐晃在曹操手下成了一員大將,給他立了很多功勞。如果我們從封建正統觀念來看的話,那麼,曹操當然是一個亂臣賊子。但是,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思考,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問題上,反映了曹操非常果斷地抓住了時機的果斷英明。
另一方面,曹操又是一個奸雄。具體表現在這樣幾件事上:(1)殺呂伯奢。曹操刺殺董卓越未果,逃走,在途中投奔故人呂伯奢,呂殺豬待客,曹操反以為是呂將加害於己,殺了呂的全家。「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成了他的至理名言。
(2)殺楊修。楊修為人恃才放曠,數犯曹操之忌。有這樣幾件事能說明:一是曹操在花園的門上寫一個「活」字,是曹操為了賣弄一下自己的才幹,而楊修這傢伙不給他面子,偏要弄穿曹操的西洋鏡不可——曹操「忌之」。二是遠方的客人送酥一盒給曹操,被楊修一人一口與眾分吃了,用我們現代人的話來說就是賣弄小聰明——曹操「惡之」。三是曹操本想以夢中殺來警戒大家,楊修偏要在大家的面前揭穿不可——曹操「愈惡之」。四是楊修告曹丕密請朝歌長吳質入內府商議,反被吳質用計陷害,曹操認為楊修是陷害曹丕——曹操「愈惡之」。五是曹操本想試一試曹丕、曹植的才幹,可楊修偏要教曹植怎麼做怎麼做,結果被曹操知道了,壞了曹操的好事——曹操「大怒」。六是楊修為曹植作答教,被曹操得知——曹操「大怒」。這六件事,一步一步的逼迫曹操最後以「雞肋」事件「惑亂軍心」為借口殺死了楊修,也成了楊修之所以被曹操的一個客觀的原因。
(3)殺華佗。曹操為造建始殿,親自揮劍砍伐躍龍祠前的梨樹,得罪了梨樹之神,當晚做了個噩夢,驚醒之後便得了頭痛頑症,遍求良醫,均不見效。
後來,華歆向曹操舉薦了華佗,曹操立馬差人星夜將華佗請來為他看病。華佗認為曹操頭痛是因中風引起的,病根在腦袋中,不是服點湯葯就能治好的,需要先飲「麻肺湯」(按:也就是人們所熟知的「麻沸散」,是華佗發明的一種麻醉劑),然後用利斧砍開腦袋,取出「風涎」,才可能去掉病根。
多疑的曹操以為華佗是要借機殺他,為關羽報仇,於是命令左右將華佗收監拷問,致使一代神醫屈死在獄中,而華佗所著的《青囊書》也因此失傳。
(4)殺糧官。當時袁紹的弟弟叫袁術,在安徽壽春這個地方,因為得到了那一枚皇帝的印,他以為天命在我可以當皇帝了,就在壽春城自己稱帝了。實際上你的實力不到,有這枚印管什麼用呢?所以曹操要攻打他。但是壽春城也不是好攻打下來的,打了一陣子,打不下來,眼看糧草快完了,怎麼辦呢?他把糧官王垕叫過來,告訴他從今天開始,你給我小斗放糧。糧官說這樣做大家都可以看出來,士兵、將士吃不飽,馬上不抱怨我嗎?曹操告訴他,你不用管,我來替你承擔責任。王垕只能照著他的命令去做,果然下面的將士一片大嘩,因為當天就吃不飽肚子,怎麼辦?然後曹操又把這個王垕叫過來,告訴他我要向你借一樣東西,這王垕說我有什麼好借給您的,「你的頭」,要借他的腦袋。這王垕說我無罪啊,是您讓我小斗放糧,為什麼要殺我啊?曹操說我知道你無罪,但是不殺你不足以平民憤,所以就告訴他從現在開始,你家裡的妻兒老小我把他們養起來,你安心的走吧,把王垕推出去斬了,告訴大家這是糧官王垕辦的事情,王垕就這樣為曹操的偉大事業獻身了。
(5)為人虛偽。「馬踏麥田、割發代首」的事。有一次打仗,打勝了,很高興,正好遇到四月天大麥黃,一片豐收景象,因為心情好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將士不許糟蹋糧食,有人踏到麥田裡就要斬首示眾,可是剛剛下完命令,他自己的馬被地里的一隻斑鳩飛起來,把馬給驚了。然後他自己踏了一大片的麥田,怎麼辦呢?自己要揮劍自殺,當然是手下來勸說,丞相你不能自殺啊,你自殺了我們怎麼辦呢?我們靠誰啊?還指著你統一天下呢。所以曹操說那怎麼辦,我把頭發割下一把吧,也算是我自己懲罰自己了,到他自己犯法的時候,就是一把頭發解決問題了。(割發:又名「髡」 是一種僅次於斷頭的刑罰)
(6)徐州屠城。他心靈深處所信奉的人生哲學是「寧使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熱情款待他的呂伯奢一家,竟被他心狠手辣地殺得一個不留。他為報父仇,進攻徐州,所到之處,「盡殺百姓」,「雞犬不留」。
(7)夢中殺人。曹操對照料自己的侍從們說他會夢中殺人,以保護自己。為使眾人相信自己的話,於是在一天夜晚睡覺時,故意蹬開被子,一個平日深受曹操喜愛的侍從,撿起地上的被子給主人蓋好,曹操突然翻身跳起,抽出床頭寶劍,狠命一揮,侍從即刻身亡。第二天曹操醒來還裝糊塗。弄得大家都相信曹公睡夢中確有神秘的自我保護能力。曹操這種伎倆,只有一個人看得透明之極。這個人就是楊修。當曹操裝模作樣為那侍從送葬時,他扶棺苦笑道:「不是曹公在夢中,而是你在夢中啊!」曹操見楊修戳穿了自己的陰謀,深恨楊修。
2.劉 備:
劉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縣)人。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少年孤獨貧困,與母親販鞋子、織草席為生,後與關羽、張飛於桃園結義為異姓兄弟。剿除黃巾軍有功,任安喜縣尉。經常寄人籬下,先後投靠過公孫瓚、曹操、袁紹、劉表等。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為軍師,率軍攻佔了荊州、益州、漢中。於公元二二一年正式稱帝。在替關羽、張飛報仇時,大舉進攻吳國,被東吳陸遜用火攻打敗,不久病死於白帝城,享年六十三。世人也稱他劉先主。
書中的劉備,是一個仁義明君,忠厚長者。但魯迅曾批評:欲顯劉備長厚,似偽。這一句對於《三國演義》中的劉備是非常恰當的。周瑜講道:劉備梟雄之姿,並非長久曲屈人下之人也。但書中的劉備卻是處處表現得過於厚道,倒給人一種偽的感覺。不過,由於書中對劉備的推崇,對劉備的塑造還是正面的。劉備有武勇的一面,三英戰呂布就可以看出劉備的武藝。但為了體現明君的方面,對劉備的德,是著重刻畫的。首先,體現了劉備的忠,劉備對漢室的忠心,受漢獻帝衣帶詔,漢室未亡時決不稱帝等。其次,體現了仁,在新野自身難保時堅持攜民渡江等。第三,體現了義,在兩位結義兄弟遇難後堅持為他們報仇等。第四,體現了厚道。多次寄人籬下有機會奪取而不取。第五,體現了很重視人才。最出色的表現就是在趙雲單騎救主後的摔阿斗,所謂民間諺語中的「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在收買人心方面,小說中還特別會表現劉備的哭,所以有人說,劉備的江山大部分都是哭來的。但也正因為劉備過於注重這樣一些小德,忽視了一些大德,如在處理關羽和張飛遇難問題上,過於強調兄弟情誼而不顧國家大義,導致了兵敗,使蜀漢元氣大傷,從此不能恢復,興復漢室化為泡影。
3.張 飛
張飛,劉備義弟,蜀國五虎大將中第二位。字翼德,涿郡(今河北省涿縣)人。少時即與關羽共事劉備。曾在虎牢關與關羽、劉備一起迎戰呂布。長坂坡橋頭上一聲吼,嚇退曹操百萬軍。葭萌關夜戰馬超,一支丈八蛇矛勇冠三軍。劉備入川以後拜為本騎將軍,封西鄉侯。公元二二一年為替二哥關羽報仇,同劉備起兵攻伐東吳。臨行前,因鞭撻士卒被部將范疆、張達刺殺,死時只有五十五歲。張飛重情義,武藝高,謀略上當然不能跟諸葛亮比,但偶爾也表現得很出色,而且粗中有細!遺憾的是沒有戰死在沙場,而是被小人所害。《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有這樣的評價:「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
4.關 羽
關羽,是我國的武聖,與文聖孔子一起,受到國人的推崇。關羽在蜀國五虎大將中排名第一位,為人忠直仁義,廣受民間崇祀,尊其為「關公」、「關夫子」。關羽幼年時,熟讀《左傳》《春秋》,長的一副美髯,人稱「美髯公」。小說在寫到關羽的正面形象外,也對關羽的缺點提出了批評。主要從個性、武藝、人格這幾個方面進行刻畫的。武藝上,溫酒斬華雄、賺城斬車胄、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水淹七軍等,都是對這位武聖人的精彩武藝描寫,其中更有一段關雲長刮骨療毒,寫出了一個鐵漢的形象。同時,作為受到歷代統治者和百姓推崇的武聖,人格是更重要的一方面,關雲長「忠義」這方面體現得尤為出色,封金掛印護嫂千里走單騎體現了他的「忠」,義釋曹操體現了他的「義」。在人格上,他與其它英雄不同,立身行事,光明磊落。正是由於這種「忠義神武」,才使他成為武聖。但《三國演義》也批評了他的缺陷,就是驕。從想跟馬超爭高低,封五虎將時不服黃忠時可見一斑。關羽在這方面主要犯了三個錯,一錯沒有處理好與同盟關系,拒絕孫權聯姻要求,得罪便者。二錯沒有處理好與同事關系,看不起同守荊州的糜芳、博士仁等人,導致孤立無援。三錯輕視敵人,被人從後偷襲,大意失荊州,最後兵敗竟被吳軍的一個小將馬忠生擒。關羽被擒後,堅決不降,被東吳斬殺,死時約五十六歲,遺恨千古。
❾ 作文:向大家介紹《三國演義》里的一個故事400字
諸葛亮到了祁山,決定派出一支人馬去佔領街亭(今甘肅庄浪東南),作為據點。讓誰來帶領這支人馬呢。當時他身邊還有幾個身經百戰的老將。可是他都沒有用,單單看中參軍馬謖。
馬謖這個人確是讀了不少兵書,平時很喜歡談論軍事。諸葛亮找他商量起打仗的事來,他就談個沒完,也出過一些好主意。因此諸葛亮很信任他。但是劉備在世的時候,卻看出馬謖不大踏實。他在生前特地叮囑諸葛亮,說:「馬謖這個人言過其實,不能派他干大事,還得好好考察一下。」但是諸葛亮沒有把這番話放在心上。這一回,他派馬謖當先鋒,王平做副將。
馬謖和王平帶領人馬到了銜亭,張郃的魏軍也正從東面開過來。馬謖看了地形,對王平說:「這一帶地形險要,街亭旁邊有座山,正好在山上扎營,布置埋伏。」
王平提醒他說:「丞相臨走的時候囑咐過,要堅守城池,穩扎營壘。在山上扎營太冒險。」
馬謖沒有打仗的經驗,自以為熟讀兵書,根本不聽王平的勸告,堅持要在山上扎營。王平一再勸馬謖沒有用,只好央求馬謖撥給他一千人馬,讓他在山下臨近的地方駐扎。
張郃率領魏軍趕到街亭,看到馬謖放棄現成的城池不守,卻把人馬駐扎在山上,暗暗高興,馬上吩咐手下將士,在山下築好營壘,把馬謖扎營的那座山圍困起來。
馬謖幾次命令兵士沖下山去,但是由於張郃堅守住營壘,蜀軍沒法攻破,反而被魏軍亂箭射死了不少人。
魏軍切斷了山上的水源。蜀軍在山上斷了水,連飯都做不成,時間一長,自己先亂了起來。張郃看準時機,發起總攻。蜀軍兵士紛紛逃散,馬謖要禁也禁不了,最後,只好自己殺出重圍,往西逃跑。
王平帶領一千人馬,穩守營盤。他得知馬謖失敗,就叫兵士拚命打鼓,裝出進攻的樣子。張郃懷疑蜀軍有埋伏,不敢逼近他們。王平整理好隊伍,不慌不忙地向後撤退,不但一千人馬一個也沒損失,還收容了不少馬謖手下的散兵。
街亭失守。蜀軍失去了重要的據點,又喪失了不少人馬。諸葛亮為了避免遭受更大損失,決定把人馬全部撤退到漢中。
❿ 源於三國故事的作文300字
最近我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主要講了吳、蜀、魏在激烈的征戰中爭奪天下,許多的英雄人物都不幸戰死、病死,最後司馬炎、司馬昭統一了天下,創立了晉國。
在這本書中,我認識了很多身經百戰和足智多謀的英雄,如劉備、關羽、張飛……,但印象最深刻的是常山趙子龍和諸葛亮。趙子龍是英勇無比,身經百戰的大將軍,在孫權和曹操十萬大軍的夾擊下還是保護了劉阿斗,殺死了很多敵軍,逃回了蜀國。不幸的是他沒有和諸葛亮一起「六齣祁山」,當時趙子龍病逝後,諸葛亮說了一句話,「子龍病逝就像斷了我的一臂」。我也認為子龍的病逝讓蜀國沒有機會統一天下。( 瑋寧文學 www.wn-steel.com )
諸葛孔明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被請出了茅廬,協助劉備統一天下大事,他計謀多端,深謀遠慮,他的病逝讓人十分惋惜、悲嘆,他的病逝讓蜀國不能統一天下,但是人們銘記他的品德、智慧。杜甫的「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句話表達出了對諸葛亮深深的追思。
最後,我覺得這本書非常好看,我還知道一首詞,那就是「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否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這首詞是這本書的最好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