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鳴狗盜的故事
㈠ 雞鳴狗盜的故事概括
雞鳴狗盜
[ jī míng gǒu dào ]
戰國時,齊國孟嘗君被秦國扣留。他的一個門客裝做狗夜裡潛入秦宮,偷出本已獻給秦王的狐白裘獻給秦王的愛姬,才得釋放。孟嘗君深夜到函谷關,城門緊閉,他的另一個門客學公雞叫,騙開城門,才得脫險逃回齊國(見於《史記·孟嘗君列傳》)。後來用「雞鳴狗盜」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
出 處
《史記·孟嘗君列傳》記載;戰國時齊國的孟嘗君田文被扣留在秦國;他的一個門客裝狗夜入秦宮;偷盜出已經獻給秦王的狐裘;送給秦王的一個愛妾;孟嘗君才獲得釋放。又靠一個門客裝雞叫;騙開了函谷關的城門;才逃回齊國。《漢書·游俠傳》:「繇(由)是列國公子;魏有信陵;趙有平原;齊有孟嘗;楚有春甲;皆藉王公之勢;競為游俠;雞鳴狗盜;無不賓補。」宋·王安石《王文公文集·卷三十三·讀孟嘗君傳》:「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
例 句
1. ~,雖然只是微不足道的技能,但是在特定的情況下它卻起了巨大的作用。
近義詞
偷偷摸摸
狗盜雞鳴
旁門左道
鼠竊狗盜
反義詞
光明磊落
正人君子
㈡ 孟嘗君「雞鳴狗盜」的故事最後的結局究竟如何
結局就是孟嘗君等人用模擬雞鳴的方法逃離了秦國,賺得函谷關城門大開。最後與馮媛一起生活。
㈢ 1、「雞鳴狗盜」的故事資料
《史記·孟嘗君列傳》載:戰國時候,齊國的孟嘗君喜歡招納各種人做門客,號稱賓客三千。他對賓客是來者不拒,有才能的讓他們各盡其能,沒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 雞鳴狗盜
有一次,孟嘗君率領眾賓客出使秦國。秦昭王將他留下,想讓他當相國。孟嘗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來。不久,大臣們勸秦王說:「留下孟嘗君對秦國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齊國有封地,有家人,怎麼會真心為秦國辦事呢?」秦昭王覺得有理,便改變了主意,把孟嘗君和他的手下人軟禁起來,只等找個借口殺掉。 秦昭王有個最受寵愛的妃子,只要妃子說一,昭王絕不說二。孟嘗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應了,條件是拿齊國那一件天下無雙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報酬。這可叫孟嘗君作難了,因為剛到秦國,他便把這件狐白裘獻給了秦昭王。就在這時候,有一個門客說:「我能把狐白裘找來!」說完就走了。 原來這個門客最善於鑽狗洞偷東西。他先摸清情況,知道昭王特別喜愛那件狐裘,一時捨不得穿,放在宮中的精品貯藏室里。他便借著月光,逃過巡邏人的眼睛,輕易地鑽進貯藏室把狐裘偷出來。妃子見到狐白裘高興極了,想方設法說服秦昭王放棄了殺孟嘗君的念頭,並准備過兩天為他餞行,送他回齊國。 孟嘗君可不敢再等過兩天,立即率領手下人連夜偷偷騎馬向東快奔。到了函谷關(在現在河南省靈寶縣,當時是秦國的東大門)正是半夜。按秦國法規,函谷關每天雞叫才開門,半夜時候,雞可怎麼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時,只聽見幾聲「喔,喔,喔」的雄雞啼鳴,接著,城關外的雄雞都打鳴了。原來,孟嘗君的另一個門客會學雞叫,而雞是只要聽到第一聲啼叫就立刻會跟著叫起來的。怎麼還沒睡蹭實雞就叫了呢?守關的士兵雖然覺得奇怪,但也只得起來打開關門,放他們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嘗君一行已經逃走,立刻派出人馬追趕。追到函谷關,人家已經出關多時了。 孟嘗君靠著雞鳴狗盜之士逃回了齊國。
㈣ 雞鳴狗盜歷史故事簡短
孟嘗君的一個門客」裝狗偷裘,助其脫身「,另一個門客「學雞啼叫,騙開城門」。後多用作貶義,比喻沒有大才,只會旁門左道、投機取巧的人。也指微不足道的本領或偷偷摸摸的行為。
㈤ 成語故事:雞鳴狗盜
【成語故事】
戰國時代,齊國的宰相孟嘗君慷慨好客,門下的食客專多達三千多人。
孟嘗屬君與食客談話時,總讓人在屏風後作記錄,把食客的住處及有何困難等一一記下,隨後便派人去看望其親屬並贈送禮物。
秦昭王對孟嘗君最為敬慕,派特使迎接孟嘗君入秦。孟嘗君帶著門客千餘人來到秦都咸陽。
孟嘗君獻給秦昭王一件純白狐狸皮袍子,秦昭王很高興地把它藏在內庫里。
秦昭王聽了讒言,把孟嘗君軟禁起來,孟嘗君請秦昭王的寵妃幫忙解救,妃子說:「這不難,但是我要一件白色狐皮袍。」
孟嘗君為難了,僅有的一件已經送給秦王了,哪來第二件呢?有個門客說:「我有辦法。」當天夜裡,這個門客模仿狗叫聲,從狗洞潛入秦王內庫,看守以為是自己養的狗,未加懷疑。於是這個門客盜出了那件白色狐皮袍送給秦王的愛妃,孟嘗君也得了自由,並急忙帶領門客連夜逃離秦國。
他們逃呀逃呀,半夜來到邊界的函谷關。這關口要到雞叫的時候才許出入,忽然有個門客學起了公雞叫。一聲跟著一聲,附近的公雞全都叫了起來。守關的人開了城門,讓孟嘗君出了關。等到秦昭王派人追到函谷關時,孟嘗君和他的門客已經走遠了。
㈥ 雞鳴狗盜的故事是什麼雞鳴狗盜是什麼意思
雞鳴狗盜:
指微不足道的本領。也指偷偷摸摸的行為。
成語典故
【出處】: 《史記·孟嘗君列傳》載:齊孟嘗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裝狗鑽入秦營偷出狐白裘獻給昭王妾以說情放孟。孟逃至函谷關時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裝雞叫引眾雞齊鳴騙開城門,孟得以逃回齊。
㈦ 「雞鳴狗盜之徒」的故事是怎樣的
齊國的孟嘗君是戰國時代一位重要的人物,他的父親田嬰曾是齊國的賢相,孟嘗君叫田文。他父親有40多個兒子,他出生於五月端午,父親以為不吉利,就讓他的媽媽把他溺死,但是他的媽媽實在捨不得,就沒有照他父親的話去做,而是將他養大了。
田嬰以為這個不吉利的孩子早已不在了,哪知有一天,田文的媽媽告訴田嬰真實情況,田嬰非常不高興,就痛罵田文的媽媽。這時田文說:「父親,這不是媽媽的責任,是我的責任。你怎麼知道我的出生就不吉利呢?我能奇跡般活到了今天,這是天意,受命於天,你又有何憂慮呢?」
田嬰聽到這個十多歲的孩子能說出這樣的話,心想這孩子也許真是一個不平凡的種子。
長大以後,有一天,他和父親在一起聊天,他說:「父親你真是朝廷重臣,你做了三代相國,國家又怎樣了呢?國家並沒富裕,國土並未增多,但是我們家卻富有萬金。
你的門下有如此多賓客,就是賢人不曾見到一個。再說,我們家室內地上鋪的是錦綉綢緞,老百姓卻無衣可穿;妻妾、家人,魚、肉吃膩了,但是老百姓卻連糠菜都吃不上,對此我實在不理解。」
父親給他說得臉紅一陣白一陣,要是別人這樣說他,恐怕現在腦袋就要搬家了,但這畢竟是他的兒子。他心裡暗暗想,這孩子要麼是安邦治國之能臣,要麼是禍國殃民之孽種,對他越發不敢小視了。
後來他父親死了,他接下了父親的封地,被封為孟嘗君。
孟嘗君在他的封地上熱情地對待八方士人,他以自己的誠意和對國家的一腔忠心贏得了天下人的贊頌。他的門人越來越多,最多時達到好幾千人。凡到他門下的人,都一律平等,不分貴賤。
孟嘗君對自己要求也極嚴,他和客人談話,屏風後面總是有一個人在那裡站著,記錄孟嘗君所說過的話。過後,他都要來查檢,如果發現自己說話有不當的地方,他就會親自登門去道歉。
有一天夜晚,他曾和客人在一起吃飯,有一個人站在那把燈光遮住了,客人認為這是對自己不重視,就把飯碗一推,起身要走。孟嘗君見此,親自將自己的飯端到他的面前,請他進食,使得那人很慚愧。這人後來逢人就說,孟嘗君真是天下少有的賢士,待人十分真誠。許多人聽他這么一說,來到孟嘗君的門下看個究竟,發現果然如此。由於孟嘗君的為人,從他這里出去的人都把他視為知己。
齊國這時候和楚國結成聯盟,秦國把這視為眼中釘,就想打齊的主意。
秦昭王聽說孟嘗君十分賢良,又是齊國權傾朝野的大臣,就想拉攏孟嘗君。他派人去說服孟嘗君,讓他做秦國的丞相。孟嘗君開始時有此意,後來經他的門下人說服,他放棄了這一想法。
又過了幾年,秦國使了各種辦法,將孟嘗君弄到秦國,秦昭王封他為秦國的丞相。有的人對秦昭王說:「孟嘗君是個忠誠之人,他又是齊國的大臣,現在他做秦國的相國,如果齊秦之間出現了什麼事情,孟嘗君一定先齊國後秦國,這樣秦國就危險了。」
秦昭王一聽這話說得有理,說道:「那就把他送回去吧?」
那人說:「把他送回去對秦國也是不利的,孟嘗君在我們國家已經做了一段時間官,他知道了秦國很多情況。」
秦昭王於是就找了一個理由,解了孟嘗君的官,將他囚禁起來,而且想把他殺了,以免後患。
孟嘗君是一個很有辦法的人,他趁一個人來探望他的機會,讓那人到秦昭王寵愛的妃子那裡給他傳一個信,讓她想辦法救他。這個女人以前曾與孟嘗君有交情,但是她很貪圖財物,對來者說:「要我在大王面前說一句話並不難,那要看孟嘗君是不是願意送我一件銀狐皮袍。」
這女人知道孟嘗君那兒有這個天下無雙的寶貝,價值千金。傳話人就把話轉告給孟嘗君。
孟嘗君一聽,可抓了瞎:「不好,我是有這件寶貝,但是我已經作見面禮物送給了秦昭王。」原來秦昭王也知道孟嘗君給他的是天下無雙的寶貝,十分看重,就把它藏在國庫里。
孟嘗君和他的手下人商量,大家感到都沒有辦法。話說孟嘗君有一個門人,在做孟嘗君的賓客之前,曾經干過小偷,那人說:「也許我能幫你取回這件寶貝。」
那天夜裡,那人從狗洞里鑽進了秦宮,好不容易在宮廷的倉庫中發現了這件寶貝。孟嘗君把它送給了秦昭王的愛妃,那愛妃在秦昭王面前為孟嘗君說話,秦昭王同意放孟嘗君回國。
孟嘗君拿了秦國的關文,生怕秦昭王變卦,就騎著快馬星夜趕路。他為了萬全起見,將關文上的名字改掉,自己也改名換姓,以防在函谷關被扣。
他們一行到了函谷關時已是深夜,當時函谷關還關著。按照當時秦國的規定,函谷關在雞叫以後才能打開,這時離雞叫還有一段時間。孟嘗君又急又累,滿頭大汗。
而這邊秦昭王放了孟嘗君之後,又感到後悔,就派人去追趕。孟嘗君在萬般無奈之下,突發奇想,他問手下人是不是有會學雞叫的。
事情就巧得很,偏偏就有一個人會學雞叫。那人將雙手捂住嘴巴,一聲雞叫,跟真的雞叫沒什麼差別,這下周圍其他的雞也叫起來了。函谷關的把門人覺得好怪,今晚沒睡多久雞就叫了,揉著眼睛,打開了關門。孟嘗君一幹人馬一縱而出,脫離了危險。秦兵追到之時,孟嘗君已經在自己的國家裡馳騁了。
這次救孟嘗君命的兩個人,都是極為一般的人,當初接受他倆為門人,他的學生中還有人表示堅決反對。說來也怪,正是這一個雞鳴一個狗盜之人,使孟嘗君逃此大難。後來人們說小偷為雞鳴狗盜之徒,就是受到這個事件的影響。
㈧ 雞鳴狗盜成語故事短的
戰國時期齊國相國孟嘗君出訪秦國,秦國的相國出於嫉妒勸秦昭王殺死他,秦昭王把他關了起來。孟嘗君的門客晚上裝成一條狗混進秦宮偷白狐袍子送給燕姬,燕姬求情放走了孟嘗君。孟嘗君一行深夜逃到函谷關,門客學雞叫騙開城門逃跑
㈨ 雞鳴狗盜是不是寓言故事
"雞鳴狗盜"出自一個典故,不是寓言故事。《史記 孟嘗君列傳》記載,戰國時代,齊國的宰相孟嘗君慷慨好客,門下食客三千,各色人等均有。他到秦國,秦昭王聽了讒言,把他軟禁起來。幸好他的門客有會學狗叫而又善盜,有門客學公雞叫非常逼真,終於脫險。從此,留下了「雞鳴狗盜」,後來成為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