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莊子故事的讀後感800字作文
⑴ 莊子故事讀後感800字
齊物與逍遙 ——讀《莊子》為什麼學生一讀到現行中小學教材中的涉及到莊子思想的文章就說讀不懂?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富裕,越來越舒服反而覺得心累?為什麼中國人在祝福別人是時,常說「長命富貴」?為什麼中國文人都有山林情結?……如果要尋求答案,可以讀讀《莊子》。莊子影響了中國二千多年的思想,雖然不是正統,我們日常生活中卻到處都有莊子的影子。莊子的思想龐雜,也有許多矛盾之處。主要思想可以歸結為齊物論和逍遙觀。齊物論有三個方面的意思,生死一樣,沒有是非,物我一體。莊子強調人與環境和諧共存,他認為人和物是一回事,都是氣聚而成。人死了,就是氣散了,氣會變成另外的物。莊子把生和死看成是一回事。「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也……」(《知北游》)沒有是非,今天就有現成的例子。把順德改成佛山市的一個區,不少人都認為這是胡來(非),那是因為市民只從順德本位著眼。如果將目光放到全省或全國,就會覺得這種做種法是對的(是),是與非有什麼區別呢?前天,中央電視報道黑熊傷人事件,對黑熊是殺還是保護,專家的觀點和村民的觀點絕然不同,誰是誰非也沒有定論。對環境的破壞,無異於自殺。這是我們的共識。莊子認為天地萬物與我是共為一體的,他在《大宗師》里說:「假於異物,托於同體,忘其肝膽,遺其耳目,反覆始終,不知端倪。」把人從拘束的形體中解放出來,真正與宇宙同體。當人把對死生的觀察點從個體移到超越個體的另外一個更高的、更普遍的存在時,死生的界限就消失了。也就是說,當人把個體與整體結合在一起時,人就超越了對死的恐懼,是非沒有了,物我的界限也就沒有了,人類從另一個層面上獲得了自由,這就是莊子所說的逍遙。在《逍遙游》、《養生主》、《人間世》、《德充符》中,莊子提出,要達到徹底的逍遙,就要做到「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 。將功名去掉,一點也沒有掛念,悠然自適的生活,「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逍遙就是要過天然的生活,自任自適如不系之舟漂流於人生的大海上,在可悲的命運中愉快地渡過去。這就是逍遙了,這就是解放自己了。當一個人理性地把自己和一個永恆的、無所不包的宇宙結合在一起時,個人的存在也就是一種無限。這樣,胸襟就會變得寬廣,人生的得失禍福、窮達貧富無足縈懷。世俗紛擾沒有了,只有內心的寧靜。 「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人所要求的不過是鷦鷯和偃鼠一樣的生活而已,只要擺脫了世俗觀念和事務困擾,人就逍遙了。清靜無為,清虛寡慾,不以外物為思想的對象,注重個人內心的修養,就達到了「至人」的境界。就可以逍遙了。莊子的思想是承老子而來,他的理想是追求一種安寧、恬靜的心理環境。讀《莊子》也不失為認識世界的另一法門。
⑵ 莊子小故事讀後感
逍遙游》讀後感
我總認為孔子是聖人,而莊子是神人,聖人只要修煉,不管是漸修或者是頓悟,總能企及,所以歷代讀書人學做聖人,注重自己人格人品的完善,而莊子如同老子,按孔聖人的話說是:雲中龍,見首不見尾,神人也。這大概是我偏愛儒學的原因吧。
讀逍遙游,得出兩點,一個是真實,另一個就是自由。它是讓人真實而自由地活著,我認為悟出此兩點,就是讀通了逍遙游。裡面的鯤、鵬、學鳩、斥燕、大小不一,道行各異,但卻是真實的是芸芸眾生的體現,聯繫到現實生活中「滿朝偽君子,遍地真小人」,莊子為我們創造的天地是多麼的美好!
善於運用語言闡理的莊子,還得出另外一個人生目標,那就是自由,其實自由很難。孔子曾對人類有個判斷,就是「好利如好色」,利字當頭,很少有人能真正的自由。能做到「知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境界,首先得有「獨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
我覺得生存的環境能夠達到「君子能獨善其身,小人能自得其樂」,那離這兩個目標就不遠矣。
人生能夠水擊三萬里,扶搖九萬里,這是美好而神奇的遐想。
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遏浪在中流。
⑶ 與莊子有關的故事
一,莊周夢蝶——出自《莊子.齊物論》
莊周有天做夢夢見自己變成一隻蝴蝶,飄飄盪盪,十分輕松愜意。他這時完全忘記了自己是莊周。過一會兒,他醒來了,對自己還是莊周感到十分驚奇疑惑。他認真的想了又想,不知道是莊周做夢變成蝴蝶呢,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莊周?莊周與蝴蝶一定是有分別的。這便稱之為物我合一吧。
二,知魚之樂——出自《莊子.秋水》
莊子和惠子有天一起出遊,在橋上看到魚在水裡游,莊子就說鰷魚游的十分自在,魚應該很快樂。由此便和惠子展開了辯論,惠子覺得你又不是魚,怎麼知道魚是否快樂,莊子辯稱你又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是不是快樂的。
三,鼓盆而歌——出自《莊子·至樂》
莊子認為人的生命是由於氣之聚;人的死亡是由於氣之散,因此視生死為一種自然的現象。在他妻子病死後,好朋友惠子前來弔唁,卻看到莊子岔開兩腿,像個簸箕似地坐在地上,手中拿著一根木棍,面前放著一隻瓦盆。莊子就用那根木棍一邊有節奏地敲著瓦盆,一邊唱著歌。
朋友覺得氣憤,認為莊子不尊重妻子,莊子才解釋說然生死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事,既然生必然要轉化為死,死也要轉化為生,既然生有生的意義,死也有死得價值,那麼人們對生死的態度就應該是坦然地面對它,安然地順從它。
四,.自由之龜——出自《莊子·人間世篇》
莊子看透了功名利祿,與其受累於功名,還不如以平民的自由之身遨遊江海。有天在莊子垂釣時,楚威王派人想用金俸祿請他做楚國的宰相。莊子隱晦地推遲說楚國有隻神龜被殺,時間過去三千多年了楚王還是很珍惜它,問來往的使者是願意做那隻神龜,還是願意生活在泥水中。
莊子認為自己寧願做在泥水中的自由之龜,也不願為了功名而累。
五,無用之用——出自《莊子.人間世篇》
莊子和弟子出遊看到有人伐木,但有個大樹枝繁葉茂卻沒有人砍伐,便詢問伐木者,伐木者對這顆大樹不屑一顧,說這是一種不成材的樹,不能用來做船,也做不了傢具等其他東西,砍下來也沒啥用處,所以就一直長在路邊上,沒人砍它。
莊子於是對弟子說,因為這棵樹沒有大用,才避免了被人為砍伐,得以長成參天大樹,人也一樣,有用和無用是相對的,是根據具體情況而言的。任何一種事物,在某種情況下、對某些人和事來說是有用的,而對另外一些人和事可能就是無用的。
⑷ 莊子故事作文 500字
諸葛亮小的時候,跟著隱居在襄陽城南的水鏡先生學習兵法。水鏡先生養了一隻公雞,公雞一到晌午啼叫三聲,水鏡先生就下課了。諸葛亮聽課聽得很不過癮。
後來,他想了一個辦法,在褲子上縫了一個口袋,每天上學的時候就抓幾把小米放在口袋裡。當晌午快到時,他悄悄地朝窗外撒一把小米。公雞見有黃燦燦的小米,顧不上啼叫,就啄食起來。剛剛啄完,諸葛亮又撒一把,直到把口袋裡面的小米撒完。
等公雞吃完口袋裡的小米再叫時,水鏡先生多講了一個時辰的課,可把師娘餓壞了,時間長了不免抱怨幾句:「怎麼搞到這么晚,晌午過了,也不知道餓!」
「你沒聽見雞才叫嗎?」水鏡先生說。
師娘是個聰明人,知道其中必有奧妙。( 萬景文學 www.wan-jing.com )
第二天快到晌午的時候,她悄悄地來到了院子里,只見那隻花頸公雞剛要伸長脖子叫喚,就有人從書房窗口撒出一把小米。她走上前,把事情看了個仔細,又悄悄地回家了。
這天水鏡先生回來,師娘笑著說:「你這個當先生的,還不如小諸葛。」於是她把剛才看到的情況,一五一十地告訴了水鏡先生。
水鏡先生聽後一愣,又哈哈大笑起來,心想諸葛亮喂雞求學,真是聰明過人,將來必定是蓋世奇才。
諸葛亮經過刻苦學習,終於成為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幫助劉備建立了蜀漢政權。
⑸ 莊子 人間世其中一個故事讀後感
如受火燒的枯藤陷入生命末路,寄生蠕蟲的破壞力由此可見一斑,所以大鵬奮飛、猶龍現天亂世不苟存,貓逮老鼠、鳥啄蠕蟲治世不退責無所不為且不亂為啊~!
⑹ 讀《莊子故事兩則》 有感 作文300字
父母的愛,是溫暖的流泉,是嚴格的要求,是熱情的鼓勵,是……在我的眼中,父母對我的愛是嚴肅的表情,是熱情的鼓勵。
在我快樂的時候,母親給我燦爛的笑容;在我失落的時候,父親給我安慰;在我做了錯事的時候,父母給我寬容……
記得又一次考試,由於我的馬虎而考砸了。我灰灰地回到家,「回來啦,考試成績出來了沒有啊?考得怎麼樣?」爸爸問。我把試卷從書包里拿出來,低著頭,臉火辣辣的,心想:這次因為粗心,所以沒考好,爸爸媽媽一定很生氣。爸爸媽媽看完了試卷後,讓我拿一支鉛筆,指點我把錯誤的都改正。改完後爸爸對我說:「這次沒考好,沒關系,下回一定要細心哦!」我微笑地點點頭。
還有一次,我向爸爸媽媽撒了謊,那天爸爸媽媽都不在家。電視就像一塊力量超強的磁鐵,深深地吸引著我,那就先看會兒電視吧,作業一會兒再做。正當我看得津津有味的時候,爸爸媽媽推門而入。「作業做完了沒有?」爸爸問。「我……做完了。」……他們知道我撒了謊以後十分生氣。「為什麼不承認錯誤?」爸爸板著臉說。我不出聲,心情很沉重。「誠實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做了錯事主動承認錯誤,那才是好孩子。」媽媽語重心長地說。
父母熱情的鼓勵、嚴肅的表情,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爸爸媽媽愛我,我也愛爸爸媽媽。
⑺ 莊子故事及感悟四則
「坐井觀天」形容眼界狹小,所見有限.《莊子·秋水》
「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莊子·秋水》
「探驪得珠」比喻寫文章能緊扣主題,抓住要點.《莊子列禦寇》
「貽笑大方」指讓內行人笑話,含被動義.《莊子·秋水》
「大方之家」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後泛指見識廣博或學有專長的人.出處 《莊子·秋水》
「餐腥啄腐」 解釋比喻追求功名利祿.《莊子·秋水》
「孤雛腐鼠」比喻微賤之物了.《莊子·秋水》
「太倉稊米」 比喻非常渺小.《莊子·秋水》
「太倉一粟」比喻極大的數量中一個非常小的數目.《莊子·秋水》
「夏蟲語冰」 比喻人囿於見聞,知識短淺.《莊子·秋水》
不分畛域 餐腥啄腐 大方之家 孤雛腐鼠 顧盼多姿
管中窺天 邯鄲匍匐 邯鄲學步 濠梁之上 咳唾成珠
虹銷雨霽 井底之蛙 井蛙之見 見笑大方 秋水盈盈
壽陵失步 視死若生 雙瞳剪水 水天一色 太倉稊米
太倉一粟 望穿秋水 瓮天之見 望洋興嘆 非愚則誣
學步邯鄲 夏蟲不可以語冰 夏蟲疑冰 夏蟲語冰 夏蟲朝菌
向若而嘆 以管窺天 用管窺天 一日千里 曳尾塗中
貽笑大方 遺笑大方 魚游濠上 盈盈秋水 以錐刺地
⑻ 莊子讀後感
莊子讀後感
萬物盡然,而以相蘊。
在中國古代的文學史上,有一類書可以稱之為「奇書」。這類書既是思想深邃的哲理之書,有閃耀著文采精華;既充滿詩意的感性文字,有包蘊著深邃的哲學思辯,超凡脫俗。在這類「奇書」中,最有趣,最有靈性的作品莫過於《莊子》了。
在中國歷史上有無數的仁人賢士,可謂是百花盡放,各有千秋。但在這百花之中,我最看好莊子。
莊子是繼老子道家學派的又一大思想家,是一個讓人猜解不透、與眾不同的人。他懂的一切,卻沒有割捨一切,他知道人類有著無窮的缺陷和疾病,但他自己卻沒有隱居山林,過孤獨而清凈的生活。他做的事是唱著歌悠遊於人間。
莊子追求絕對的思想自由。《逍遙游》便是代表之一。充滿奇特的想像和浪漫的色彩,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沒有任何限制的絕對自由。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拋棄了個體的思想,身心的束縛,而獲得宇宙天地的大智慧,與萬物永恆同在。不必苦心追求事物的究竟、是非的標准,遠離那些不值一顧的煩惱,一切自然就好。
對於莊子,最讓我贊嘆的是他的一些議論。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為友。我對莊子,正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一語驚醒夢中人。
「凡人之心險與山川。」一句道破,怪不的在中國人都沒興趣去探索自然山川,原來都去探索人心了。
「不樂壽,不哀天,不榮通,不醜窮。」隨遇而安,知天樂命,逍遙自在,多好。太追求功名利祿,反而一事無成。倒不如早些收手,也落個知足常樂,自然一切都好。
「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詛。」看看這句話,現在中國人中許多人都被平均化、標准化、中庸化了,鮮少有像莊子這樣特立獨行的人。
古人說:「戰國之文深於比興,即深與取象也。」這對與莊子來說,尤其恰當。《莊子》一書,「寓言十九。」莊子的散文,汪洋四溢,機趣橫生,在古典散文中是罕有倫比,更是因為如此,才構造了一個瑰麗的藝術境界。
我讀莊子,讀他:「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事之業。」我讀莊子,讀他:「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我讀莊子,讀他:「謹守而無失,是謂反其真。」……
讀莊子,亦如流水行雲,細看來,是樓外青山,山外白雲,斜水繞孤村。
至人無已,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莊子,聖人無名。
⑼ 莊子寓言故事讀後感以及自我如何運用300字
知魚之樂
莊子與惠施是好朋友,經常在一起辯論。一次,他倆一同來到了濠梁之上。莊子說:「你看這魚游來游去,多快樂呀。」
惠施是邏輯論辯行家,他立馬抓住莊子的思維漏洞進行了反駁:「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呢?」
莊子一笑,以同樣的邏輯反問道:「你也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
哲理啟示:這個故事看似一種邏輯論辯,其實莊子是想通過這些告訴我們,不要把自己的學說或思維標准強加到別人頭上,每個人的人生之路都是不同的,且只對他自己有意義。你不能代替別人,別人也不能代替你。
⑽ 急用!《莊子》《孟子》讀後感800以上
莊子讀後感2007-07-10 16:03
我選讀了其中的幾篇:
內篇: 外篇: 雜篇:
第一篇《逍遙游》 第八篇《駢拇》 第二十六篇《外物》
第二篇《齊物論》 第九篇《馬蹄》 第二十七篇《寓言》
第三篇《養生主》 第十篇《qu篋》
第四篇《人間世》 第十七篇《秋水》
第五篇《德充符》
第六篇《大宗師》
第七篇《應帝王》
最後,在泛讀了剩下的篇目基礎上,對《莊子》全書作一篇總結。
《逍遙游》
該篇是莊子思想和藝術的代表作,它主要說明莊子追求絕對自由的人生觀,全面闡述了他無所待的思想:萬物如果以有所待作為運行的條件,就不能真正達到逍遙游的境界;只有消滅了物我界限,無所待而游於無窮,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才是絕對的自由,這就是「逍遙游」。
「逍遙」,得道後無所依賴,進入自由王國的一種境界。
《齊物論》
「齊物論」即「齊同物論」,闡述萬物平等觀。莊子認為,萬物在作為個體的存在意義上,主要表現為差異性,也就是對立性;而在「道」面前則是統一的,均齊的,「道通為一」。他主張應該拋棄萬物相對性的差異,而去把握道永恆性,絕對性的統一,「忘年忘義,振於無竟」。這些都是莊子對立統一觀念的體現。
《養生主》
本篇主要講述養生之道,「主」指的就是道。作者提出「緣督以為經」的養生方法,即養生要堅持中間路線,不要走極端。他認為人與其他萬物一樣,生死不過是一種轉化,人要維持自己的生命就應當順其自然,遵道而行。所謂「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拋棄那些名利榮辱,按自己的天性去生活。
《人間世》
本文主要是討論處世哲學,「人間世」即人類社會。作者認為正確的年處世方法應堅持兩條原則:「虛己」與「順物」。也就是說,無論時事如何變化,都應當堅持虛己無知,不帶成見和主觀願望;要順物隨變,不固執己見,這樣才能夠擺脫世事的困擾而立於不敗之地,「不用為用」。
《德充符》
本篇主要談論道德,「德充符」,道德完美的標志。文中以五個寓言寫了六個肢體殘缺,奇形怪狀的人,但他們都是道德充實的形象;相反,盛名於時的孔子,鄭執政者子產,自命治國憂民的魯哀公都甘拜下風,這一切無非要說明:形體的健全並不代表道德的完善,而道德完善卻能夠彌補形體的殘缺不足。所謂道德,就是要做到因循萬物的變化,消除立德的動機。
《大宗師》
本篇主要討論道,「大宗師」即宗大道為師。「天人合一」的自然觀,「死聲如一」的人生觀,「安化」的人生態度,「相忘」的生活境界,是本篇的主題思想。
《應帝王》
本篇主要討論政治哲學,「應帝王」就是應對帝王治國的需要做出的回答,也就是治國之道。莊子主張無為而治,為政之道在於順應人的天性,以完善的道德去潛移默化,而不是強加干涉。
《駢拇》
本文是一篇道家的人性論。作者認為「仁義」如同「駢拇枝指」,是人德行中多餘的東西。她用層層遞進反復對比的手法闡明:最純正的人性是人本性的自然發展,而仁義不但不合人性,而且還防礙人性的發展。
《馬蹄》
本文承上篇進一步提出聖人所提倡的「仁義」是破壞原始道德的工具。作者以馬為喻說明原始野性才是人的本性,這不是強調復古,而是在倡導人性解放,回歸純朴。
《胠篋》
本文從日常生活入手,防盜卻被盜賊所用這一實例,指出聖智禮法也是如此,本為護國為民反而成為「大盜」亂天下的根由,最終為害百姓。作者引古諷今,抨擊了以智法國的做法。
《秋水》
本文主要的觀點是在河伯與北海若的對話中凸現的:前半部分用大量篇幅論述物質世界在時間、空間上的相對性,人的渺小,自然之道的偉大,說明萬物齊一的正確性;後半部分佐以幾個小寓言進一步論述自然本性的可貴,鼓勵人們放棄名利,返本歸真,融於大道。
《外物》
本篇主要論述人的道德修養問題。作者用了幾個寓言故事,旨在闡明:凡事不可強求,要看到並克服自身與外界的矛盾,任其自然,不受外物誘惑,自身道德才能不斷提高,事物才能得以成功。
《寓言》
從全文來看,這篇文章主要是講學道方法的。開篇由對卮言重要性的論述(主要是卮言能夠隨自然的變化而變化)因出五個寓言故事,說明學道不可因利而改變是非評判,要忘親忘祿、要看破生死、要一切任隨自然而不問其所以然、要態度謙遜。總之,一句話,要排除主要因素,順物自然。
總結
在粗略讀完《莊子》一書之後,頗有感觸。不能說是我自己的獨到見解,因為我的閱讀還未曾上升到專門研究的階段,所以,以下的論述,是結合了他人研究成果及我自己尚膚淺的認識而總結出來的對,《莊子》一書的評價,主要有四點:
1.作為百家爭鳴時代產生的作品,莊子首要的特點就在於其內飽含道家深邃的思想。
眾所周知,《莊子》哲學思想源於老子,而有發展了老子的思想。「道」為其哲學的基礎和最高范疇,其外涉及政治、處世、養生、世界起源論和本質論、唯物辯證法等各個方面。它既是道家,用以認識世界的工具,更始其勸人律己的道德手段。「道」最重要的也是貫穿《莊子》一文始終的觀點是「順天」和「無為」。雖然各篇內容各異,思想浩繁,但我們多多少少都能體會到作者希冀的任天為之,不加外物束縛的自由境界。「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境界何等雄渾!
然而,一些消極避世,過分脫離現實的唯心主義觀點,顯然是不足取的。
2.正因為莊子本人的思想超脫萬物、穿越古今,必然要求文章中想像和虛構奇特磅礴,恣意汪洋。
寫大物,有扶搖而上九萬里的鯤鵬、有呢感蔭蔽千頭牛的櫟社樹、有中央之帝渾沌;寫奇人,有乘雲氣游於四海之外的藐姑射山神人、有御風而行的列子、有用五十頭做魚餌的任公子;寫怪事,有周夢蝶、罔兩問影、骷髏論道;寫隱士,有狂人接輿賢人肩吾、悟道者南郭子纂——總之,所繪之人、事、屋、物、景,皆使作者思想得以曲折的展現。
3.想像和思想有要通過特定的創作方法表現出來—「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
卮言既出於心、自然流露之語言;重言為借尊者、名人之口,說出自己的觀點看法;寓言是虛擬的寄寓於他人他物的言語。
其中,寓言是最有名的,通覽全書,無一篇不涉及語言故事的創作,而無一個語言故事不是獨出心裁,著意為之。《莊子》的許多思想艱深抽象,而語言卻化虛為實,將理論變得真切自然。重言也是隨處可見,尤其是借孔子之口到處道家觀點。這一點作者是矛盾的:道家避世自修的態度顯然對儒墨等積極入世的行為表示不屑;而當時儒墨並盛,孔子為名人,為了使自己得主張為他人所接受,莊子又不得不託己說於長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卮言為曼衍」,層出無窮,散漫流衍地把道理傳播開來,這一點其實在諸子百家的許多著作中都存在。這里將其提出,莊子是想證明:自己的語言皆從內心自然湧出,言為心聲,不能為外界功利目的而矯揉造作。
4。語言跌宕跳躍,句式錯綜復雜,論辯性強。
莊子擅用尖新奇特之詞,大段排比,反問,疑問的句式去論辯,讀之或鏗鏘有力,或發想無端,或尖銳辛辣。當然,正是因為作者不直接表明態度,而是敘議結合地讓讀者去領悟其中的道理,加之作者思維跳躍較大,邏輯上往往會有疏漏,常常是開篇的寓言與後文銜接不上,最為突出的表現是《齊物論》和《寓言》。另外,篇末附及的一些寓言讓人感覺過於重復拖沓,沒有存在的必要。
附:本來,對內篇的七篇文章作了具體的結構分析(在我看來,除了《莊子》距今較遠,文字艱澀難懂之外,最麻煩的是如何將文章各個部分聯系起來並最終凸現主旨),但因內容較多,只好算了
該文章轉載自廣西來賓門戶網站:紅水河人家:http://www.lbm.com.cn/bbs/viewthread.php?tid=3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