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的暑假故事600字之青海湖作文怎麼寫
學習了《青海湖。夢幻般的湖》這篇文章。我被青海湖美麗的景象深深地吸引住了。久久不能自拔。去年暑假,我終於如願以償地跟父母去了一趟我夢寐以求的青海湖。
我們先乘飛機到青海省,然後坐汽車去青海湖。在路上,我們的車翻過了一座又一座的高山,穿過了一個又一個山谷,就像在山裡走迷宮一樣。當汽車又翻過一座山時,我們眼前一亮,啊!是一大片金黃色的油菜花,一眼望不到邊的油菜花像一塊金黃色的地毯,風一吹就隨風擺動,又像金黃的波浪。我們的車在油菜花地之間的公路飛馳,漸漸地,油菜花邊緣出現了一條淺藍色綢帶——青海湖。車越行越近,綢帶越來越寬,青海湖的風姿完全展現在我們的眼前。
我站在湖邊舉目四望,青海湖像嵌在山谷里的一塊名貴的藍寶石。天空顯得那麼藍,那麼清,那麼高。青海湖的水也是那麼藍,那麼清。一望無際的天和湖融成了一片,分不出哪裡是水,哪裡是天。我向遠處望去,一座連綿不斷的山和無邊無際的綠草地,像一隻大手捧著這藍寶石。
湖水是寧靜的,宛如一面明鏡一樣,鑲嵌在山谷中,清澈透明,能映出藍的天,百的雲,紅的花,綠的樹,真是奇妙的「水中景」。( 蘇州萬達企業服務 - 萬達文學 www.szwdzl.com )
湖水是動感的。一陣微風吹來,剛才水平如鏡的湖面上,立刻泛起了雨鱗般的波紋。層層細浪隨風而起,伴著跳躍的陽光,在追逐,在玩耍,但是當盈盈的湖水盪漾到我的腳邊時,卻又緩緩地退了回去,像慈母輕輕地拍打著將睡未睡的嬰兒。
啊!美麗的青海湖,你的美不是我這笨拙的筆能描繪出來的。我為祖國有如此美麗的青海湖感到驕傲和自豪。
⑵ 一篇青海民俗的文章
青海是一個多民族地區,在七十二萬平方公里遼闊、神秘的高原大地上,世代生息繁衍著漢、藏、回、土、撒拉、蒙古等二十多個民族。古樸壯麗的大自然塑造了青海各族人民寬厚、勤勞而又豪放的性格,在長期的生產與生活中,青海各族人民創造著自己的歷史、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現實與夢想,形成並保持了獨特的、豐富多彩的風情和習俗。了解他們的風土人情,對每一個旅遊者來說,是一次難忘的經歷。
青海省世居少數民族主要為藏、回族、土、撒拉、蒙古族。其中土族和撒拉族是青海省獨有的兩個少數民族。青海的宗教主要有藏傳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藏族、蒙古族、 土族信仰藏傳佛教,回族、撒拉族信仰伊斯蘭教。各民族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優秀的文化傳統,保持著獨特的、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和習俗。青海素稱「歌舞的海洋」。當你踏上這片神奇的土地,那情趣盎然的漢族社火那舞姿婆裟的土族「安昭」,那高亢激越的撒拉「新曲」,那歌喉潤的藏族「拉伊」,那悠揚動情的蒙古族馬頭琴聲,定會使你流連忘返。
「花兒」(亦稱少年),是廣泛流傳我國西北地區的一種情歌,也是叫山歌。「花兒」是青海民歌之魂,每年農歷四月至六月,河湟谷地春意盎然,百花爭艷,大地一片翠綠,各地別開生面的花兒演唱會也相繼開始。而每年在羊肥馬壯的夏秋時節舉行的青海湖賽馬會、玉樹結古草原歌舞會、果洛大武的朝山會等各種草原盛會上,方圓數百里的人們身著風格質朴、色彩鮮艷的的衣飾匯集一起,盡情歌舞,十分熱鬧,緊張而熱烈的賽馬、射箭、賽氂牛,驚心動魄
⑶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題目。(10分)母親石樑衡①那一年我到青海塔爾寺去,被一塊普通石頭深深打動。②
小題1:(3分)文化石 聖母石母親石 小題1:(3分)(1)肖像描寫(外貌描寫)(1分),內寫出了母親衰容老和行動不便(1分),表現了母親對兒子的牽掛和不舍(1分)。 小題1:(2分)結構上,照應文章開頭(首尾呼應)(1分);內容上,揭示出「母親石」包含「所有慈母的愛」的內涵,呼籲天下兒女珍惜母愛(1分)。 小題1:(2分)「母親石」是偉大母愛的象徵,作者通過對兩位母親的細致描繪,展現了母親對子女無私的愛,揭示和豐富了「母親石」的內涵。
⑷ 閱讀下面文章,完成題目。 (16分)母愛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故事發生在西部的青海省,一個極度缺水的沙
小題1:掙脫韁繩阻攔運水車 小題1:(1)突然停止(2)蘊含著為老牛神聖的母愛而感動,難這,愧疚等復雜的感情。 小題1:「不遠的沙堆背後……老牛的眼睛。」「靜默中人們看到了母子眼中的淚水。」 小題1:描寫。它形象生動的描繪出老牛以死抗爭,執意索水的感人場面。 小題1:提示:可以從「神聖的母愛」「轉變生態環境」「解放軍愛民為民」「解放軍戰士舍己救難的仁愛之心」等方面描述。 小題1:會。因為場面悲壯感人,因為人性的善良等等。不會,因為軍人的紀律性高於一切,因為救人急於救牛,等等
⑸ 嘆古代羌人遷徙的散文
青海高原古羌自古就與中原華夏保持著緊密聯系,不僅有著十分悠久的多民族文化交流的歷史,而且是古代西域、南亞文化與華夏文化溝通的重要通道。盡管青藏高原一直天水一方,但就在這天老地荒、雪域絕境、大漠草原之間,古老的高原民族為了生存、遷徙和交流,以無畏的氣概、驚人的毅力,鍥而不舍地探尋高原與外界的通道,看到外部精彩的世界。應該說這是古羌在這一地區自身發展的歷史記錄。從人類形成與發展的歷程來看,一個民族的發展受其地理環境的影響至深。古羌從青海高原走出,散布到五湖四海,立起了千邦萬國。 青海歷史上古羌悲壯的 三次大遷徙 據歷史記載:羌人第一次遠古時代的大遷徙,主要是朝著兩個方向。 一是炎黃兩大羌戎部落中若幹部分相繼東遷,炎帝部落達今山東一帶。《史記・五帝本紀・正義》說:「神農氏、姜姓也……長於姜水,有聖德,以火得王,故號炎帝。初都陳(今河南淮陽),又徙魯(今山東)」。《國語・周語》說:「齊、呂、申、許由大姜」。說明當時從河南到山東有相當眾多的古羌戎後裔。隨著羌戎東遷山東半島,古代羌戎中流傳的昆侖神話也隨之東傳,形成了蓬萊神話。根據《泰山記》、《登泰山記》、《名山攬勝》中記載:北方廣為流傳的碧霞元君常說「嘗禮西王母,七歲問道法」。說明西王母不僅是古羌首領而且還是一個傳教布藝的大師,碧霞經常去請教學習她。還有,西王母除周穆王崇拜她外,尚有漢武帝、東方朔、董仲舒、三茅真君也曾多次求見過西王母。這就說明古羌影響巨大,在華夏民族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事實上,就華夏族在上古形成的成分看,華指早期定居於中原地區並進入「力農學務」農耕文明的族群;夏即指從中國西部,包括今甘肅、青海地區逐步東進到中原地區,並從事農牧的羌人。此前稱羌,「穴居野處,采牧為主」的牧羊人,到中原後,稱為戎,意為棄牧從耕的人。如此看來,歷史不能不說「華」和「夏」以顯示華夏族的正宗正統與不可替代性。 二是羌戎自陝甘青地區西遷到今新疆西南莎車、疏勒至蔥嶺以西帕米爾高原。《漢書・西域傳》記載:「出陽關,自近者始,日若羌。若羌國王號去胡來王,去陽關千八百里……」。更往西有「西夜國……西夜與胡異,其種類羌、氐行國……」。可見,古代羌戎西遷西域者為數很多。這些記述清楚地表明,如今居住在新疆地區的柯爾克孜、哈薩克、塔吉克等少數民族族源無論如何與西羌族難以分割。有記載說,希臘公元前550年瓶畫《赫克利斯與海中聖怪特立同比武》正與青海大通出土的舞蹈紋盆相仿,亦見之與俄羅斯西伯利亞和亞塞拜然等地的岩畫也同工異曲。據《漢書匈奴傳》記載:匈奴謂天為「撐梨」、「唐代譯突厥語」為「登里」,今土耳其諸族稱天為「撐梨」。著名考古學家裴文中教授早在上世紀40年代發表的《史前時期之東西交通》一文中就指出了這條古代羌戎走過的交通路線。西遷的羌戎可能在夏商周之前,已經成為後來維吾爾、塔吉克、哈薩克、烏孜別克、柯爾克孜等各族的先民了。 第二次大遷徙發生在春秋戰國秦漢之際。這次遷徙在《後漢書・西羌傳》中有著較詳細的記載。生活在青海等地的先民族被稱為「古羌人」或「西羌」。也就是說,在距今4000年前大約與華夏族差不多同時期,我國古羌族業已形成,「羌文化應是與華夏文化同樣的古老的文化」。春秋戰國時期,河湟羌人開始向農耕過渡。秦始皇時,曾築長城設防,西阻羌人。這一時期的中原王朝,特別是秦國的崛起,給中原文化圈的政治、經濟以及軍事上注入了強大的活力,而這種強勢必然導致開疆拓土的國內戰爭,從秦獻公兵臨渭首,滅狄戎,至西漢時期頻繁的羌漢戰爭,迫使羌戎各部落向黃河、長江上游、金沙江南北的雲、貴、川、藏及青南高原廣大西南地區遷徙,並與土著相融合,形成後來的藏、白、怒、哈尼、傈僳、納西、拉祜、普米、阿昌、土家等族的先民。毛佑全、李期傅所著的《哈尼族》中說:「哈尼族有悠久的歷史,與納西、拉祜等民族,同源於古代的氐羌族群」。據漢文史書記載:氐羌群游牧於青海高原,其中有一部分逐漸往南遷流,散布到川西南、滇西北、滇東北廣大地區。讓人一呼三嘆的是2000年12月17日,三星堆出土之青銅文物中,有一尊女性銅像特別引人注目,其造型端莊、柔美、慈惠,在眾多的出土文物,如縱女人銅像、金杖、鳥頭銅像中,這一尊女性銅像是唯一的,顯得彌足珍貴,這引起了許多學者的研究興趣。應當說,三星堆文化遺址代表的是古蜀國蠶叢時代,其國王當為男性。然而,以古蜀國如此發達的文明,卻要供奉這樣一尊女性銅像,可見其非同小可。多數學者認為青銅女像即是西王母。西王母屬古羌人女王,而古蜀國,顯然是由氐羌人建立,應屬西王母的後世子孫。只有這樣,才能解釋他們為什麼要在一個男權社會里,獨獨地供奉一位女性祖先。據考證,古蜀國約建立在4000年前,而西王母古羌當在五千年前,史書上有古羌人曾南遷的資料,這證明古蜀國與西王母有淵源關系,而西王母當然屬於他們的始祖和祖神被隆重祭祀或供奉,也就塵埃落定。《普米族簡史》還記載:「先民起源於西北青藏高原的古羌人」。川西羌族則直接說「青海是他們的故鄉」。至今雲南羌族、白族、納西族等有「叫魂送鬼」的習俗,最後叫到祖先原來的地方去,從青海遷移的都叫「來啊來啊,到青海湖邊去!」抒發了一片對故鄉的眷戀之情。據考證,「咸池」是一種樂曲名稱,是屬西王母音樂系統的,初傳到荊楚之地,成為「洞庭之野」,使之開始「畏」,繼而「惑」,終而「樂」。荊楚樂人改革並超越西王母之古韻,而不自得,調律常新。起源於青海昆侖山地區的舞蹈「朗瑪」、「堆謝」、「果日謝」、「鍋庄」見於彝族的「對角」舞,均屬古代西王母舞蹈之類。興猶未盡、情猶未了之中,曾給這里各民族以重大影響。 第三次,大遷徙發生在東晉十六國時期,這一時期,華夏的歷史舞台為匈奴、鮮卑、氐、羯及羌等少數民族提供了最佳的表現自己的舞台,羌族與匈奴、羯、氐等少數民族競相內遷,建立自己的政權,經過100多年各民族的角逐和交往,把民族大融合推向一個新的水平。經過這次大遷徙大融合後,除了青海果洛地區的黨項羌和四川茂汶地區冉龍羌還保留其種部落外,絕大多數羌族已
基本漢化,或融合到其他民族中去了。 青海歷史上諸多民族 五次大融合 青海高原地處偏遠,在傳統的中國「正史」里,這里一直被列入「邊外」,視為「夷蠻」之鄉。但從秦漢以來,近至明清,卻一直沖突不斷,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土埋白骨血濺草,月冷黃昏鬼守門」的詩句,印證了歷史上很多大的戰場都在這里展開。究其原因,一是它地處我國北方草原地帶邊緣,是農業文明與草原文明交匯地,自古是漢羌民族文化沖突的焦點;二是它地處中國西北之腹地,中亞與東亞的中心,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民族遷徙及擴張,東西交通往來的需要,必然使這里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今天,在西寧周邊地區,或沿湟源峽西行,「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軍事的遺跡障塞墩燧,星羅棋布,使人仍可想見當年這里狼煙四起,金戈鐵馬,大軍呼嘯於古戰場之壯烈畫卷。 據《青海隨思錄》記述,青海歷史上大的沖突基本可以劃分兩類:一類是秦漢時期中原對青海地區的擴張以及河湟羌戎部落對內地的進犯;唐代青海地區吐蕃政權與唐政權的和戰糾紛;另一類是吐谷渾時代和元代蒙古族對青海地區的武力征服及佔領。恰恰正是這些大的沖突的發生與延續,促進了這一地區民族的融合、經濟的開發、文化的交流和社會的進步。這一歷史結局是人們始料不及的,這也是青海漢、藏、蒙古、回、土族等社會演進到今天這樣的格局的重要歷史成因。 秦漢時期中原對河湟地區的擴張及開發促進了青海第一次民族的交流與融合。漢代,漢民族開始大量進入青海,漢元鼎六年(前111年),漢武帝派將軍李息和郎中令徐自為率漢軍10萬征西先零、封養、牢姐等諸羌(牧駐今湟源、海晏、共和縣),結果羌人戰敗,大部被歸降,還有一些羌人「去湟中、依鹽池左右」,也就是退居到青海湖西南諸地。於是河湟有許多空地,從內地遷移一部分漢族從事墾種,這是由於征戰,漢民族進入青海之始。 漢神爵元年(前61年),後將軍趙充國率軍六萬西征羌族。羌族被平定後,趙充國便向漢宣帝三上「屯田奏」,奏文大意是:從臨羌(今湟源東)到浩門(今民和)一帶,已開墾和未開墾土地有二千頃以上,留步兵一萬二百八十一人分屯各要塞處墾田。同時對湟水流域交通進行整修,從湟峽(西寧小峽)經過丹地(今湟源)到青海湖地區,沿途修路架橋七十餘處。這是由於原來征戰的將士留下來屯田,成為青海漢民族之始。 漢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派中郎將平憲等人,攜重金到卑禾羌海(今海晏),下轄四城。西海郡設立,人口稀少,於是又增新法令「犯者徙之西海」,從此犯者人口以千、萬記數,這是由於充軍成為青海漢民族之始。然而隨著「五胡亂華」的開始,漢民族或內遷,或被同化,南北朝後即無蹤跡了。隋煬帝西巡後,又曾「發天下輕罪徙居之」,然而很快便退出了。 河湟地區屬隴西,為金城、西平等郡,包括臨羌(今湟源)、安夷(今平安)、破羌(今樂都)、允吾(今民和)。全面加強了對西北邊疆的控制和治理。特別是漢代,為了控制匈奴南下,在河湟地區大肆推行屯兵制,以屯田開發資助軍餉,以養馬設廠為軍需所用,於是從內地征調大批漢人丁男戊卒,大軍萬人,小軍千人,屯田牧耕,烽戊邏卒,萬里相繼,以卻強敵。當時政府在西北的牧苑馬廠最多達以36所,因罪遣送放牧的官奴罪犯動輒達到數萬人之多,馬匹數量最多高達40多萬匹。軍隊屯田的范圍不僅擴展到河湟地區、河西走廊,遠到河源腹地、新疆,甚至到今天的中亞一帶。不僅防止了匈奴對漢朝西北邊境的侵犯,也大大推動了河湟地區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是青海地區漢羌民族與其他少數民族的交流與融合。後來漢朝設立「西海郡」,「徙者數千」又打通了與西域各國的通道,形成了著名的「絲綢之路」,也出現了與西域通商的「青海道」,進一步促進了西域各國與青海及內地的經濟、文化、商旅往來。 吐谷渾時期是青海地區發生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時期。時間大約在兩晉時期即太康四年至十年(公元283年―公元289年)。吐谷渾原是東北鮮卑族的一支,後遷徙至河套地區,20年後晉永嘉之末(公元313年)西晉發生混亂,吐谷渾族趁機率眾西行,到了�罕、甘松地區,即今甘南(四川北部)一帶。此後跨過洮河,西到白蘭即今青海都蘭、巴隆一帶。北至青海湖,以至南達四川西北部。他們在這一地區兼並羌氐,地方數千里,號為強國。吐谷渾在青海一帶建立了長達三百多年之久的吐谷渾國,這也是青海地區第一個統一的封建民族政權。吐谷渾時期,除鮮卑族外,還有羌族、氐族、匈奴、高車、契骨、柔然、契丹、女國、象雄、吐蕃、突厥、西域胡人和漢人。這些語言不同、族屬不一的氏族部落,經過三百多年漫長的歷程,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為青海民族的歷史形成奠定了新的基礎。學術界一直認為今天青海的土族,其始祖即當時的吐谷渾族。 這一時期青海地區另一支大的民族遷徙是黨項族的遷移。黨項本屬羌族一支,世居古析支(今青海東南部河曲一帶)。吐谷渾占據青海後,一部分黨項族為吐蕃和吐谷渾所融合,另一部分融合部分漢人、回鶻人向陝、甘、寧地區內遷,到了今甘肅慶陽、陝北地區和寧夏中寧、固原一帶。吐蕃強盛後擊敗吐谷渾,青海部分黨項族再次東遷,主要向賀蘭山以東地區遷徙,並進入河套地區,有一部分寄居在河西走廊一帶,與當地民族進行了新的融合。 唐代吐蕃與中原關系的發展促進了青海地區民族第三次大融合。公元7世紀,松贊干布在青藏高原崛起,統一當地諸羌,建立了強大的奴隸制政權――吐蕃王國。 吐蕃的興起給唐朝邊境帶來了很大威脅,雙方發生過大非川、大良川、石堡城等多次大戰,最終達成了《唐蕃會盟》,通過和親政策,建立了甥舅關系。唐蕃關系的發展加速了雙方的經濟貿易和往來,在今日月山設立第一個茶馬互市,從此內地工匠、工藝人又同藏人通婚,為青海地區多民族的融合譜寫了新的篇章。 元明清時代蒙古族的擴張形成了青海地區第四次大的民族融合和交流。宋寧宗元禧二年(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國。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先後幾次對外擴張,西征歐亞,佔領了中亞、西亞的廣袤土地。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蒙古族在統一全國的過程中,青海藏區和西藏均為蒙古統治,蒙古人開始遷入青海,設有西寧州,包括樂州和廓州(今樂都、化隆)。原來各藏族部落變成了蒙古王爺的封地,青海各地設立了蒙軍的台站棧道,各哨卡都由蒙古軍人駐守。青海今天藏區許多蒙語地名,諸如「那拉撒拉」、「恰卜恰」、「若蘭布拉」、「丹噶爾」、「哈拉庫圖」、
柴達木、德令哈、希里溝等,就是這個時期的歷史遺跡。到明清兩代,蒙古族又有亦不剌、卜兒孩、俺答汗、卻圖汗、顧始汗諸部西入幾次向青海的遷徙,直到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羅卜藏丹津叛亂平息後,清政府在《青海善後事宜》中才正式確定了蒙古族兩翼二十九族青海的屬地范圍,核定了青海蒙古族的正式封號,這就是形成今天青海蒙古族的歷史基礎。蒙古族進人青海,一直保持著自己的領地,許多地方的蒙古族信奉喇嘛教,已與青海當地藏族結合為兄弟一家。 另外,早期藏文史籍一直稱蒙古民族為「霍爾」,並雲「地在西夏之北」,直到明清,藏族才分稱蒙古族為「索布」(阻卜)、土族為「霍爾」。有專家認為,霍爾是「早期對吐谷渾故地的一些非漢人的泛稱。」在今青海東部和廣大藏族地區有許多與霍爾有關的地名。近代,西藏藏北草原上的牧民也被稱為「霍爾」,有「霍爾三十九族」之說;今四川甘孜州所屬的道孚、盧霍、朱倭、甘孜、東谷五個地區總稱為「霍爾五地」,可見,霍爾曾是青藏高原上一個人口數量眾多的部族,這些成為現代藏族的霍爾人必與蒙古人有關,但也不能否認與古老吐谷渾人的淵源關系。 在蒙古西征的漫長歲月中,蒙古人還以簽軍的形式將中亞一帶的伊斯蘭教徒帶回中原內地,並在甘、寧、青、滇等地予以安置。在這一大的歷史背景下,於是大批波斯人、阿拉伯人遷入中國境內,或以軍隊形式令其屯田自力,或與漢人雜居以定歸屬,逐步形成了甘青等地的回族聚居地帶。這是蒙古西征之後西北地區又一次大的民族融合,也是青海多民族聚居的又一次歷史發端。 明代是漢族遷居河湟並取得較大成就的時期,也是青海歷史上第五次民族遷徙和交流。從明初開始,漢民族成為青海多民族格局的一支重要的主體民族,一直繁衍發展到了現在。青海邑人中廣為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後馬秀英,很有才華,深受寵愛,但有一點不合時尚的缺憾――腳大,因此人們當面尊稱為「馬皇後」,背後直呼「馬大腳」。有一年南京珠璣巷(又說竹子巷或珠絲巷)的市民正月十五鬧元宵,有男扮女裝騎馬戲鬧者,被佞臣瞧見,讒言於朱元璋:「男扮女裝者,女貌大腳,倒騎在馬上,手舞足蹈。」朱元璋一聽火冒三丈,這不是暗喻我朱家天下倒行逆施嗎!孰可忍,士不可忍!回到宮中立令將珠璣巷居民圍而殺光。就在這時,馬皇後勸言:「愛民如子,仁德寬厚,則民心順,民心順則天下興,天下興則社稷固。」朱元璋一聽覺得言之有理,於是下令全部發配塞外,攆到了青海。這個傳說與《綱鑒總論・廣註明朝殺京民條》的注述:「帝(太祖)以元宵燈謎畫一婦女,手懷西瓜乘馬。而馬後腳甚大。上日:『彼以皇後為戲謔』蓋言淮西婦馬(皇)後腳大也,乃殺京民之不安本分者」的記載相吻合。 又據湟源縣大華鄉的池汗村和塔灣鄉的塔灣、崖根、紅土灣、後庄、河南、阿家圖村,申中鄉的申中、韭菜溝村,波航鄉的納隆村,城郊鄉的河拉台、納隆口等五鄉十一村1704戶家族宗譜的調查(1985年),其中有1413戶、6651人的祖籍在南京江淮一帶,系明洪武、浙江、天啟年間被充軍、移民而來的。 清代入居青海的漢族祖籍,主要是江蘇、浙江、安徽、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甘肅、湖北等地。其中屯邊諸多來自江浙、皖、鄂等地,做生意者多數來自晉、陝等地。 漢民族的大量遷入,大大改變了原有的民族成分,對農業、商業、手工業、畜牧業的開發起過重要作用,也在文化上對其他民族產生過重要影響。
⑹ 寫一篇描寫青海湖景的文章(不要游記)
青海湖,是一個很奇特的地方,它是我國面積最大的內陸湖泊,它有著各種各樣古老的傳說和稀有的湟魚,而且,你知道嗎?它居然還是一個鹹水湖!青海湖的秘密還有很多而這個暑假,我就要去那裡一探究竟! 青海湖不僅僅是湖美,就連它旁邊的農田、公路、天空,甚至是雲朵都美麗異常。 過了一會兒,我們終於到達了青海湖,一下車,一片如畫的風景瞬間映入了我的眼簾:天空瓦藍瓦藍的,湖水在天空的映照下,也變成了藍色,這讓我想起了王勃的詩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放眼望去,無邊的湖水與湛藍的天空恰似一幅畫中的漸變,從碼頭上繼續往前走,我們看見路邊的淺水區域游著許許多多的湟魚,我想它們應該是被人放生的吧!之後,我們坐上了去沙島的遊船到了沙島。 沙島,顧名思義,就是一座有很多沙的島,這座島的奇特之處在於:它根本就不像是個島,而是像一片乾旱的沙漠,那裡到處都是沙子,你要說它是沙灘呢,它又太大了,你要說它是沙漠吧,它又太小了,植被也太多了,它到底算什麼呀?在島上,青海湖的景象也一樣美麗,遠處的高山似乎是守衛青海湖的巨人,而之前的藍色加上白雲的白,沙子的黃,和綠的發黑的山,構成了一幅自然的風景畫。在島上,我玩的很開心,從觀光道上走過,就像是從天堂走過一樣! 其實,地球上有很多和九寨溝一樣的美景,但是,由於人類的活動,大部分這樣的美景已經消失了,青海湖近年來也因為人類的活動而持續縮小,希望我們愛護環境,看到更多的美景!
⑺ 關於西南大旱和青海玉樹地震的文章
孩子,別哭!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青海玉樹指揮部發布急需物資說明:目前,災區急需挖掘設備、帳篷、被褥、生活物資、防寒物資。有意者可與玉樹州政府副秘書長黃立明聯系。
玉樹——離天那麼近的地方,那裡的人民一定有玉石的堅強,有大樹的挺拔,深深地為你們祈禱。
一條黑色的消息出現在眼前,腦海里不由得冒出那殘牆斷垣的痛苦畫面,內心如同灌了鉛一般沉重。希望外界援助能盡快到達災區,願逝者安息,願地震災區的人們勇敢渡過難關!
經過5·12,又來了4·14,早上聽聞此消息時,心情為之一沉,希望玉樹人扛住,我們在深圳為你們祈福,天佑玉樹!
地震無情,人有情,願此次地震傷亡最少;願那些倒塌的房屋能盡早重建,願村民們盡早恢復往日的生機,走出地震陰影,願所有的傷害降到最低;願地震永遠不要再來了。
早上還在睡夢中的時候,朋友來電,青海地震了!猛一驚醒,想起汶川受難的那些同胞們,不知道此刻災情如何,但從心底為他們祈禱,願他們一切安好!
今天同事們的心情很沉重,都通過各種途徑關注玉樹大地震的情況,我不能去參加救援,只能默默地為玉樹人民加油鼓勁,好想聽到災區人民平安無恙的消息,合上雙手,為玉樹人民祈福!
看到新聞上說玉樹那裡死傷人,想起了汶川可怕的場面,觸目驚心,又會有多少人無家可歸,又會有多少人頓時和親人陰陽兩隔,我的心被揪起來,如同在實習時看到那些含淚為汶川捐款的全國同胞們。玉樹,一定要堅強起來。
知道那時你是因為聽了我隨口的一句話去到了青海,今天聽說那邊地震了,我很擔心你,希望你平安。
希望更多的人被救出來,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救援隊伍! 要珍惜每一天的生命!每一天都要活得有價值!
地震,是自然對人類的考驗,事實證明,我們是勝者。因為生命還在繼續,生活充滿希望,災區的同胞們,別怕,房屋倒了,我們會伸出有力的臂膀;別怕,夢想破了,我們會送去新的希望;孩子,你們一定要學會堅強,地震只能震垮房屋,卻震不垮愛心和希望,孩子,別哭!我們定會不離不棄,心心相依。
祈福,為那些挺過災難的生者!也為那些趕赴一線救人的勇士們!
我們攜手度過災難,昂起頭,你們會在廢墟中看到希望和明天!
玉樹臨風本是一個美好的名字卻與災難相連願玉樹人民早日重建家園遠離災難。
人間有大愛,我們與玉樹心心相連!
關注青海,抗震救災,我們在一起!
去年去過玉樹,仙境一般的地方,還有好多朋友生活在那裡,不知情況怎麼樣了,希望一切安好!保佑他們吧!
不論發生什麼,我們都要堅強勇敢地活著,為愛自己的人,也為自己愛的人!為深陷災難的人們祈福,珍惜自己擁有的,不抱怨!感恩生活。 瓶中綠蘿
讓我們一起為青海地震祈禱:「災難已到達頂點,何處是你救助之標幟?萬千世界的救助者啊!」
愛是什麼? 愛是我們美好生活中一個美麗的音符, 愛是歷史長河中盪滌起的朵朵浪花,愛是幸福的源泉。世界因為有愛,才使得人們的生活變得五彩繽紛,才使得人們沐浴在幸福的愛河其樂融融。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樹縣發生7.1級地震,災難又一次降臨,一座美麗的城市在傾刻之間化為廢墟,10多萬間房屋在一瞬間倒塌,數以萬計的生命在災難中掙扎。 再也沒有這樣朴實的話讓我們感動。 「兄弟姐妹們,你們所遭受的災難也是我們的災難,你們所遭受的痛苦也是我們的痛苦,你們失去的親人也是我們的親人。請大家放心,我們一定會安排好解決好你們的生活。」 這是溫總理冒著餘震的危險親臨現場時對災區老百姓的一席話。「救人要緊,只要有一線希望,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愛,在那一刻綻放:危難時刻,敬愛的溫總理為災區人民送去了最堅強的福音。 地震發生後,社會各界紛紛伸出援助之手。成都市無償獻血點獻血的人們排起了長龍,四川的的哥們自發組織車隊親赴災區自願無償承擔救災運輸任務,南京8歲的孩子將自己積攢的壓歲錢慷慨奉獻,為災區捐款。各種救災物資從祖國甚至世界各地蜂擁而至。愛,在那一刻綻放:地震無情人有情,仁愛情懷可歌可泣,人間大愛感動天地。 再也沒有這樣的瞬間讓我們流淚了。剛到達玉樹的消防特勤中隊長許軍出現高原反應,人們勸他先休息,他卻說:「我是來救人的,不是來拖累人的。」 隨即便投入了一線救災中。克服了高原反應,連續戰鬥了兩個多小時,他依然堅持著。「大隊長,發現了生命的跡象。」話音剛落,許軍便倒在廢墟中暈過去了。愛,在那一刻綻放:在強烈的高原反應下,仍然爭分奪秒,永不放棄。 沒有了工具,武警戰士們就徒手在廢墟中挖刨,奇跡般營救了一個又一個生命。忍受著惡劣天氣的煎熬,只靠方便麵與礦泉水充飢,但是他們帶著對生命的關愛和自己的責任,靠著頑強的毅力,艱苦工作,連續作戰,很多同志連續幾天都沒有休息過。愛,在那一刻綻放:面對困難,永不低頭,面對挑戰,永不認輸。 我們是擁有13億人口的泱泱大國,再大的困難,用13億去除,困難將變得非常渺小;再小的愛心,用13億去乘,將會大愛無邊。地震讓我們看到了這個世界血濃於水的人間真情,看到了這個世界原來充溢著這么多的真愛,沒有一點缺憾,沒有一點瑕疵。「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真愛如這春風細雨,世界因此而美好與和諧。讓我們扣緊愛的音符,伴隨著時代的腳步,去奏響一個又一個愛的樂章!
4月14日,原本是極其一般的一天。孩子們正坐在課桌前,商店老闆們正在納客,計程車司機正駕駛著車輛,大人,小孩正在甜蜜的夢鄉中酣睡……一切都是那樣地常態。
7時40分。一場突如其來的地動山搖,坍塌了四川汶川,也搖動了半個亞洲。
這一刻,山崩地陷,江河嗚咽。
這一刻,即成國殤。
面對災難,世界聽到了一個民族的聲音:「任何困難都難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
面對災難,激發了我們和整個世界前所未有的愛心,人性之美,傾國傾城。無數人捐款獻血、組織賑災活動,無數的志願者自發趕到現場幫忙,扶老攜幼的捐款,挽起袖管的獻血,國旗為平民而降的震撼,蠟燭為逝者而燃的守夜,師生相擁而亡的鏡像,一個國家的總理在視察災情時,一副擔架正好過來,總理站到路邊,讓生命先行……人性最為柔軟的一面被觸動了,在性善性惡的千年辯題中,中國人關乎群體的自信,民族國家不可或缺的向心力在瞬間得到凝聚,整個世界找回了愛的庄嚴,不其而至的災難,定格了那麼多崇高,凝固了那麼多神聖,引爆出那麼多感動。
面對災難,離去的安息,因為生命得到了尊重。在汶川地震中,北川中學的一位只有12歲的被截肢的女孩說過,請你們不要稱我的那些死去的同學們――是沒有來得及開放的花蕾,就已經凋落了。不,他們不是凋落,他們已經盛放過了。北川中學孩子們還說了一句感動我們的話:翅膀上馱著天堂親人的希望,你要高高飛翔。我想對玉樹的人們說:要堅強,我們與你們同在。
面對災難,活著的更加珍惜,其實我們要好好珍惜生命,對於青海玉樹大地震。四川汶川大地震我心痛不已。面對災難,我們活著的更要珍惜和親人在一起的日子。
⑻ 閱讀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題。(18分)母親石 梁衡①那一年我到青海塔爾寺去,被一塊普通的石頭深
小題1: 用比喻和擬人的抄手法,突出了紅線和銀針的形狀和色彩,表達了母親石帶給作者的震撼。 小題1:母親此刻內心充滿了對離家求學的兒子情感上的不舍,(1分)對離開母親呵護的兒子獨立生活的牽掛與擔憂。 小題1:母親年近80,我卻要離開母親去外地工作,表達了我不能在母親身邊盡孝的內疚和自責。 小題1:①首尾呼應,總結全文,點明文章中心;②深化文章的主旨,在贊頌母愛偉大的同時,警醒天下兒女更多關愛母親。 小題1:母親石「身不高」「形不奇」,外表平凡,所以普通;但它又是寄寓了新教派創始人宗喀巴母親的盼兒望兒深情的望兒石,被請到廟門口接受信徒崇拜,成為聖母石,普通的石頭賦予了濃厚的文化內涵,當然是一塊真正的文化石。
⑼ 青海玉樹地震作文感動素材讀後感
9歲小格朗:「我是用手把奶奶挖出來的」來源:人民網 2010年04月17日20:22 震後第四天的玉樹災區,營救在繼續,傷員在治療。
4月17日,進駐玉樹災區第三天的廣東邊防抗震救援隊已全面轉入災區巡診及戰地醫療階段。短短一上午,救援隊共救治傷員637人。
在巡診的過程中,災區人民表現出來的堅強與對黨和政府的信心讓救援官兵感動,而救援官兵的一舉一動也給遭受地震創傷的受災群眾莫大的安慰和鼓舞,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正在玉樹災區上演。
4月17日上午,廣東邊防救援隊組織三支醫療小分隊赴玉樹結古鎮災區巡診。在結古鎮第二完全小學附近,當官兵們走進安置點時,一個小男孩拉起一位戰士的手就跑:「叔叔,你們快去救救我奶奶吧!」在小男孩的帶領下,醫護人員立即前往救治。76歲的老奶奶才旦措姆腿部在地震中被砸傷,四天來一直沒能走動半步。
救援官兵趕到後,立即對才旦措姆進行救治。才旦措姆與男孩格朗是祖孫倆,兩人相依為命。地震發生時,起來上廁所的格朗幸運地逃過一劫。「房子塌了,奶奶的腿被壓在下面,我是用手把奶奶挖出來的。」講起當天的情況,9歲的格朗還心有餘悸。
參與救援的廣東邊防總隊六支隊軍醫劉成介紹,老奶奶打上石膏以後,半個月就可痊癒了。當官兵離開時,才旦措姆拉著官兵的手依依不捨,嘴裡不住地說:「扎西德勒,扎西德勒………」
在廣東邊防總隊駐扎的玉樹民族師范學校廣場,官兵設立了野戰醫院診治傷員。在這里,13歲的藏族小姑娘才巴拉吉主動當起了救援人員的翻譯。
「我還小,不能去廢墟中救人,只能盡我最大的努力,和解放軍叔叔一起,幫助活下來的人。」才巴拉吉說。
(新華社青海玉樹4月17日電) (來源:新華社)
⑽ 我是青海湖裡的一條魚,等待千年,化作你喉嚨里的一根刺,是哪篇文章
22路/k22路 → 16路/k16路外環
1小時 | 7.9公里 | 步行820米
虞景嘉園
步行 700米
新華路民生街路口站 上車
22路/k22路 12站
東風街向陽路口站 下車
東風街向陽路口站 上車
16路/k16路外環 5站
三友·華錦苑站 下車
步行 110米
自怡園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