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勇於不敢的名人故事
㈠ 」敢於勇者則殺,勇於不敢者則活「出自道德經哪裡
「勇於敢來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源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此段為老子的《道德經》第七十三章的內容,意思是:
勇於堅強就會死,勇於柔弱就可以活,這兩種勇的結果,有的得利,有的受害.天所厭惡的,誰知道是什麼緣故?有道的聖人也難以解說明白.自然的規律是,不鬥爭而善於取勝;不言語而善於應承;不召喚而自動到來,坦然而善於安排籌劃.自然的范圍,寬廣無邊,雖然寬疏但並不漏失.
㈡ 誰給我個關於勇敢的故事,比如說兩個人,一個很內向,什麼事都不敢做,一個人很勇敢,敢於嘗試新鮮事物,
從前有兩個人,性格是千差萬別!一個懦弱無能,一個勇敢堅強。為什麼會有這專樣的事情存在呢?這自然與性屬格息息相關咯。他之所以懦弱無能是因為他只低著頭看自己的腳板,從不嘗試抬抬頭仰望天空。因為他勇敢,他堅強,他一步一個腳印的精神讓他飛得更高,走的更遠,而不是躲在原地徘徊著,寸步不行。
㈢ 求寫勇於不敢的作文事例
一次輕輕的碰撞都會發出悅耳的聲音,每一縷聲音都能給人以心靈的慰藉。這就是風鈴,音樂與期望的使者。
--題記
「啪!」爸爸看著我的成績單,,火冒三丈,拍案而起:「我怎麼生了你這么個混小子,考這么幾分丟不丟臉吶,你讀的是什麼書?」
我無言,覺得沒什麼好爭辯的,難道考試考砸一次,天就會塌下來嗎?或許我太天真了,在不爭氣的分數面前,以前那個慈祥的父親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威嚴、憤怒的父親,他給我開了罰單:從今以後,除了吃飯,不準踏出這個房間半步,直到下次考試到前十名為止。但我卻不願失去自己的自由,遠離心愛的籃球。面對怒氣沖天的父親,斬釘截鐵地說:「不!」
「什麼?你……」父親氣急了,不想平日「聽話」的兒子這樣頂撞他。「啪!」還不由我回過神來,父親的大手早已狠狠地落在我的臉上。頓時,一種火辣辣的感覺湧上心頭。爸爸狠狠地盯了我一眼,疾步走出房門。我狠狠地撞上門,窗邊的風鈴也被震得叮當作響。我一頭栽倒在床上,任憑眼淚洶涌而出,在淚眼朦朧中,只聽見那串風鈴叮當叮當地響個不停,好像在嘲笑我的無知,我的任性。我更是氣不打一處來,隨手拿起身邊的一本書,用力砸去,可不巧,沒打著。那風鈴卻不顧「生命危險」依然唱著它悠揚的歌,愈加清脆。
我便氣沖沖地走到它面前,想把它摔個粉碎,但當我舉起手時,理智終於戰勝了情感的沖動:我不能!
這串風鈴是媽媽送給我的10周歲的生日禮物。我依稀記得,那時,媽媽在我耳畔諄諄告誡我:你看著風鈴,多漂亮啊,它在帶給別人美妙聲音的同時卻在不斷地打磨自己。我們希望你像風鈴一樣,在書聲中不斷地打磨自己,把自己打造成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十歲的我雖然不完全懂得其中的道理,但知道這是長輩對我的教導,父母對我的期望。我認真地點了點頭。從此,這串風鈴便陪我走過了五年美好的時光,成了我的摯友。可現在我卻要毀掉它,我,我怎麼成這樣了!我望著這串風鈴自責道。
門外傳來父母的嘆氣聲,我屏息傾聽,想到他們為了我連晚飯都沒吃。我看著風鈴,突然想到,父母的期望不就寄託在這風鈴之中嗎?渴望我的成長,渴望我把自己打磨成精品。我剛才頂撞爸爸,不就好像親手打碎了父母心靈中這串珍貴的風鈴嗎?
我摘下風鈴,細細地端詳著,想著想著,我便抱緊風鈴,轉身走向門去……
㈣ 求有關一些做別人不敢做而自己做的正能量事例真實事例,最好是名人的事例。
歷代變法人,如商鞅,吳起,王安石 鄧小平一國兩制,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性發展馬克思主義, 其實就是敢為天下先
㈤ 司馬遷勇於不敢議論文
司馬遷是中國漢代偉大的歷史學家和文學家,他在逆境中奮發,終於完成了《史記》,給後人留下了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 司馬遷38歲那年,繼承了父親的太史令官職,開始大量閱讀各種史書,整理歷史資料,經多年苦心准備,正式開始《史記》的編寫工作。不幸,災禍突然降臨。公元前99年,司馬遷因同情降將李陵,被漢武帝處以殘酷的宮刑。這使司馬遷在肉體和精神上遭到極大的痛苦,在人格上遭到極大侮辱。對此奇恥大辱,司馬遷痛不欲生,幾次想要自殺。但古人逆境奮發的事跡激勵著他。他想到:周文王被關禁,寫了一部《周易》;孔子周遊列國時被困在陳蔡,編了一部《春秋》;屈原遭放逐後,寫了《離騷》;左丘明眼睛瞎了,還寫《國語》;孫臏的膝蓋骨被剜掉,寫了一部《兵法》。在前人發憤成功的精神鼓舞下,司馬遷忍受著精神和肉體的雙重痛苦,將個人屈辱置之度外,繼續投入《史記》的編寫工作。經過前後幾十年的努力,司馬遷終於完成了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開創了我國傳記史和傳記文學的先例。 人生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重要的是把逆境變為前進的動力。逆境往往可以鍛煉人的意志,助人成熟,催人進取。能夠正視逆境,與逆境抗爭的人,一定能鍛煉出堅強的意志和百折不撓的勇氣,這正是成才必不可少的個性品質。
㈥ 」敢於勇者則殺,勇於不敢者則活「的見解
勇於表現剛強者易於送命,善於表現柔弱的反而能夠生存。
[原文]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譯文]
勇於表現剛強者易於送命,善於表現柔弱的反而能夠生存。此兩者都是勇,但是卻由表現方式不同,結果也不同。這就是自然規律,可又誰知天意呢?聖人也很難判斷,自然規律是不爭而取得勝利,不言而萬物響應,不召而眾生自來,淡然籌謀天下大事。自然是廣大無邊的,所無不包,沒有一點疏失。
[評析]
老子認為,自然的規律是柔弱不爭的。他說,勇氣建立在妄為蠻乾的基礎上,就會遭到殺身之禍;勇氣建立在謹慎的基礎上,就可以活命。勇與柔相結合,人們就會得到益處,勇與妄為相結合,人們就會遭受災禍。同樣是勇,利與害大相徑庭。老子的主張是很明確的,他以為自然之道,貴柔弱,不貴強悍妄為;貴卑下,不貴高上貴重。而自然之道是不可違背的。有人認為老子只注重自然規律,而忽視人的主觀因素,不講人的主觀努力的作用,是在宣揚退縮,膽小怕事的生活態度和命定論的思想。我們不同意這種觀點,因為老子所宣揚的是自然規律,人們立身處世不可以違背自然規律,勇而敢是不遵循自然規律的肆意妄為,並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勇敢堅強的含義。勇而不敢是順應自然規律,不以主觀意志取代客觀實際,並不是懦弱和軟弱的代名詞。我們同意老子的觀點,人類的行為應該是選擇後者而遺棄前者。
㈦ 道德經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作文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殫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勇氣如果用在逞強好勝上就會遭到誅殺;只有忍辱負重、收斂鋒芒、安靜謙和的勇氣才能生存。這兩種勇氣,有的得到上天的護佑,有的遭受上天的懲罰。上天的好惡,又有誰能知道它的標准呢?上天的法則就是:不用爭斗卻善於取得勝利;不用宣揚自然是人心所向;沒有強制的號令自然成為萬物的歸宿;平和自然而眾生各安其位,一切安排都在不言中。這種法則大到包羅萬象,好象不嚴密、不精確,卻沒有誰可以擺脫它的控制。「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老子這里提到的勇氣有兩種:一種是「勇於敢」;一種是「勇於不敢」。第六十七章說:「慈,故能勇」。可見,真正道所提倡的「勇」是來源於「慈」的,是以「慈」為根本的。那麼以「慈」為根本的「勇」又是怎樣的呢?就是「勇於不敢」。「勇於敢」一般來說就是爭強鬥狠,最終的結果不是殺傷別人就是殺傷自己。殺傷自己固然不好,殺傷別人從長遠來說也是殺傷自己,因為種下了殺機。「勇於敢」是不講「慈」的,所以是非道的行為,「勇於敢」的結果必然是遭到誅殺。「勇於不敢」就是勇於堅守「道」。「不敢」的意思就是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敢觸犯「道」。這比通常意義的「勇敢」需要更多的勇氣。舉個極端的例子:如果有人以你的生命為要挾逼著你去殺人,你是去殺還是不殺?不殺,立刻就是死;殺,至少暫時可以活著。殺和不殺,哪一種是「敢」,哪一種又是「不敢」呢? 真正的「勇於不敢」的含義是「寧捨身命,終不作惡」。一切取捨不是以自身安危得失為依據,而是完全地遵循於道,只做從道的角度上看應該做的事情。「不敢」的本質是「敬畏天道」。講一個小故事:有一個聲名素佳的高僧,一天有一群人來質問他,說他讓當地一個姑娘懷孕生子了。他當然可以不承認,但是他知道如果他不承認,姑娘、嬰兒和姑娘保護的情人有可能都要死。所以他的選擇就是承認這個嬰兒是他的孩子。結果首先是被暴打一頓,差點被活活打死,好不容易恢復過來他還必須承擔起這個嬰兒的撫養責任。於是他用了十幾年含辛茹苦、忍辱負重地把嬰兒喂養大。直到那個冤枉他的姑娘良心發現承認自己的罪過,他所做的也不過是把已經長大的孩子還給他的父母。「勇於敢」和「勇於不敢」光從字面上去看沒有任何意義,要明白「勇於敢」和「勇於不敢」這中間區別的實質內容才是最重要的事。「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勇於敢」和「勇於不敢」,天所給予的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待遇,為什麼呢?因為「勇於不敢」才是「同於道」——符合天道的,所以「道亦樂得之」。「勇於敢」只是非道的妄為罷了。冥冥中主宰萬物的天道又是怎樣是呢?就是:「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殫然而善謀。」 勉強地翻譯一下,就是:不依靠爭斗也不必去爭斗卻善於取得勝利;不用宣揚自然是人心所向,於無聲無息之中而報應絲毫不爽;沒有強制的號令自然成為萬物的歸宿;平和自然而眾生各安其位,一切安排都自然順暢、天衣無縫。 天道的一切都是依循自然的。不爭而善勝,就是「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爭」的道理;不言而善應,就是「天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的道理;不召而自來,就是「執大象,天下往。」的道理;殫然而善謀,就是「天網恢恢,疏而不失。」的道理。「天網恢恢,疏而不失」。這是現在最常見的一句話。每當有大貪巨惡落入法網,人們都會這么說。其實天網比任何法網都要精密和嚴格。天網——大道至簡之處,其實就那麼人人皆知的幾條——真所謂「甚易知,甚易行」。但是有多少人能堅守奉行呢?總是自以為聰明,可以一手遮天,心懷僥幸,以逞私慾。自古以來,順道者昌,逆道者亡。敬天者生,逆天者死。這就是自然規律,看起來好象不起眼,誰犯了都逃不脫。兩千多年前老子的語錄至今仍舊光華燦爛。
㈧ 勇於不敢的作文素材庫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勇於奉獻,不敢輕言犧牲.勇於布施,不敢奢望回報.勇於去愛,不敢期待必成.勇於以生相許,不敢以死相殉.
讀《老子》,讀到「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大吃一驚,恍悟若有所悟.
原來,勇敢,「勇」與「敢」並不是一回事.
這個世界上,勇的人很少,敢的人太多,故心活的少,心死的多.
勇者是不爭的,謙和的、柔軟的、包容的、無為的.
敢者是爭奪的、傲慢的、剛強的、狹窄的、無所不為的.
勇而不敢,才是好品質的.
老子好幾次說到「不敢」的重要,他說:
蓋聞善攝生者,陵行不遇凹虎,入軍不披甲兵,凹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善於珍惜生命的人,在深山裡行走,不會遇到犀牛,老虎的攻擊,在軍隊中作戰,也不會被兵刃殺傷,但沒有落角之處,惡虎雖猛,也沒有用爪之所兵刃雖利,也對他沒有使用的時機,因為善於攝生的人,不會讓自己落入死的絕境.]
勇而不敢的人會創造出一個彈性、一個空間、一個可能、一個轉機、不致於像勇而敢的人陷入絕境.
莊子《秋水》篇里更進一步地闡明這個道理:
至德者,火弗能熱,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獸弗能賊.非謂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寧於禍福,謹於去就,莫之能害也.
[得道的人,火不能使他熱,水不能使他沉溺,嚴寒、酷暑不能傷害他,禽獸不能侵犯他.並不是說他觸犯這些東西不受傷害,而是他在安危中能明察,在禍福里心地安寧,在進退小心謹慎,根本就不會受害.]
他是那麼自得呀!不論進退屈伸,都能不離於大道!
因此,邁向道法的人,雖不敢做莽夫、不敢爭權奪利、不敢虛擲一生、不敢紅塵隨浪,卻應該勇於覺察,勇於追求寧靜,勇於謹小慎微,這才是真正的勇.
《老子》還有一句話,可以做為學道者的人生座右銘: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儉,三日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後慈且勇,含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
[我有三件至愛的寶物,一直隨身珍惜著,一是慈愛,二是儉朴,三是不敢居於天下人之先,慈愛,使我想保護眾生,自然生起勇氣,儉朴,能蓄精積德,所以能廣大,無所不包,不敢居於天下人之先,不驕傲、不失群、不孤寡,與萬物合一,就能成為萬物之長了,如果舍棄慈悲,只求勇敢,是死路一條,舍棄儉朴 ,只求廣大,是死路一條!不能居人之後,只想爭先,也是死路一條!]
「慈愛、儉朴、不爭先」應該是每一從位禪者的信條吧!
在我們的人生里,有許多的勇氣,也有許多的不敢,「勇於不敢」並不是怯懦,而是知道柔弱勝剛強、寧靜勝躁動、細謹勝粗野,創造了一種持盈保泰、大直若屈的人生態度.
勇於奉獻,不敢輕言犧牲.勇於布施,不敢奢望回報.勇於去愛,不敢期待必成.勇於以生相許,不敢以死相殉.勇於創造事功,不敢執著成敗.勇於自悟自明,不敢自伐自矜.……………….
人生的思維如是,勇是油門,不敢是剎車,善於馳騁的人,油門與剎車都是同樣重要.
㈨ 《道德經》:「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論語》中,子路問孔子:「誰比較
《道德經》第七十三章:「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意思是:一個人無所顧忌,則充專滿凶險,有所屬顧忌,則穩妥靈活。事實上,古往今來,成大事者,都是既勇敢同時又勇於「不敢」的。
《論語》中,子路問孔子:「誰比較適合帶兵打仗?」孔子答:「我。」子路反問道:「我不是很勇敢嗎?」孔子說:「可我不僅勇敢,而且還勇於不敢呀!」孔子的「勇於不敢」,不失為金玉良言。
㈩ 敢於嘗試的名人事例
勇於嘗試的事例一:鍾離意為民試葯
漢光武帝時期,會稽爆發了一場大瘟疫,幾天之內就死了一萬多人。面對這種慘景,縣令鍾離意寢食不安,他不住地責備自己:"百姓遭難,我無法解救,還算什麼父母官!"鍾離意不顧被感染的危險,一家又一家地去慰問病人和家屬,並下令用重金招募醫生研製新葯。幾天之後,新葯研製出來了,就是不敢馬上給病人喝,因為其中有幾味有毒的草葯,不知會不會帶來什麼副作用。這時鍾離意說:"這不是很簡單嗎?讓我來試就是了。"說完,不顧大家竭力阻擋,伸手奪過葯就喝了下去。他喝過之後,沒有中毒的跡象,於是葯就被分發了下去。很快,瘟疫被控制了,鍾離意緊皺的眉頭也舒展開了。
勇於嘗試的事例二:
林肯講述了自己幼年時的一件事:"我的父親曾經以較低的價格買下了西雅圖的一處農場,地上有很多石頭。母親建議把石頭搬走,但是父親說:「如果這些石頭可以搬走的話,那原來的農場主早就搬走了,他也就不會把地賣給我們了。這些石頭都是一座座小山頭,與大山連著,哪裡搬得完呢?」有一天,父親進城買馬去了,母親帶著我們在農場勞動。她說:「讓我們把這些礙事的石頭搬走,好嗎?」於是我們就開始挖那一塊塊石頭。不長的時間,我們就把石頭搬光了。因為它們並不像父親想像的那樣,是一座座小山頭,而是一塊塊孤零零的石塊。只要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把它們晃動的。"
勇於嘗試的事例三:再試一次,希望也許就在眼前
1943年,美國的《黑人文摘》剛創刊時,前景並不被看好。雜志的創辦人約翰遜為了擴大發行量,決定撰寫一系列"假如我是黑人"的文章,請百人把自己擺在黑人的地位上,換一個角度思考黑人的處境問題。他想,如果能請到羅斯福總統的夫人埃利諾來寫這樣一篇文章,結果將會是非常有號召力的,不管是對雜志的發行量還是對黑人問題來說都是如此。於是,他給總統夫人寫了一封言辭非常懇切的信。羅斯福夫人回信說她太忙,沒有時間寫。但是約翰遜並沒有因此而氣餒,他又給她寫了一封信,結果還是被回絕了。以後,每隔半個月,約翰遜就會准時給總統夫人寫一封信,言辭也更加懇切。
後來,羅斯福夫人因公事來到約翰遜所在的芝加哥市,會在該市逗留兩天。約翰遜得到這個消息以後,立即給她發了一份電報,請她在芝加哥期間抽空給《黑人文摘》寫篇文章。或許是他的誠心感動了羅斯福夫人吧,這一次她沒有拒絕,她把自己的想法寫成文章寄給了《黑人文摘》。消息傳出後,全國都知道了。一個月內,《黑人文摘》的銷售量就從2萬份激增到15萬份。
勇於嘗試的事例四:勇於嘗試
在烈日下,一群飢渴的鱷魚陷身於水源快要斷絕的池塘中。面對這種情形,只有一隻小鱷魚起身離開了池塘,它嘗試著去尋找新的生存的綠洲。塘中之水愈來愈少,最強壯的鱷魚開始不斷地吞噬身邊的同類,苟且倖存的鱷魚看來是難逃被吞食的命運,然而卻不見有鱷魚離開。池塘似乎完全乾涸了,惟一的大鱷魚也耐不住飢渴而死去了。然而,那隻勇敢的小鱷魚呢,它經過多天的跋涉,幸運的它竟然沒死在半途中,而是在乾旱的大地上,找到了一處水草豐美的綠洲。
勇於嘗試的事例五:
相傳番茄的老家在秘魯和墨西哥,原先是一種生長在森林裡的野生漿果。當地人把它當作有毒的果子,稱之為"狼桃",只用來觀賞,無人敢食。據記載,當時英國有個名叫俄羅達拉里的公爵雲南美洲游歷,第一次見到番茄,就被它艷麗的色彩所深深吸引,於是就把它帶回了英國,作為稀世珍品獻給他的情人伊麗莎白女王,以示對愛情的忠貞。此後,番茄便有了"愛情果"的美名。
直到十八世紀,才有人冒險吃了番茄,從此知道了它的食用價值。相傳,有一位法國畫家看到番茄如此誘人,便萌生了嘗嘗它到底是什麼滋味的念頭。於是他冒著中毒致死的危險,壯著膽子吃下了一個,並穿好衣躺在床上等待"死神"的降臨,然而過了老半天也未感到身體有什麼不適,便索性接著再吃,只覺得有一種酸甜的味道,身體依舊安然無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