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祭祀的小故事
1. 清明節的 故事 簡短
清明原本是農歷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在農耕時代,人們春播秋收,遂發明了二十四節氣。清明作為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一個成為節日的節氣,其由來則與綿山介子推的故事有關。
春秋時代的晉國,晉獻公的幾個兒子為爭奪王位展開了激烈的爭斗。晉獻公的第二個兒子重耳為了避免自相殘殺,流亡國外十九年。晉國的臣子介子推敬佩重耳的人品,捨命相隨,在重耳最危難的時刻曾割股奉君。君臣一起經常討論救國、治國方略,關系融洽。重耳曾言,如果自己將來能做國君,一定重報介公之恩。後來,重耳在秦國的幫助下終於打回晉國,當上了晉國國君,是為晉文公。
晉文公復國之後,大宴群臣,論功行賞,卻沒有給經常提意見的介子推任何官位和賞賜的東西。介子推不屑與整天在晉文公身邊阿諛的小人為伍,更為晉文公復國之後沒有施行清明政治感到失望。於是帶著老母上了綿山,過起了隱居的生活。
有人開始議論了,說晉文公忘恩負義,不用賢臣,晉文公慢慢地也聽到了這些議論,他似乎感覺到自己做的有些不對,趕緊叫人去請介子推,才知道介子推已經去綿山隱居了。為了讓臣下知道自己不是忘恩負義的昏君,平息人們的議論,晉文公急於找回介子推。他帶領群臣來到綿山,尋找介子推。
綿山澗壑萬仞,峭壁嶙峋,山路崎嶇,加之介子推有意躲避,怎麼也找不到介子推。晉文公心裡起急,但也無可奈何。晉文公的手下也是各有心思,有的希望介子推回來,輔佐晉文公治理天下,有的卻怕介子推回來,奪了自己的恩寵。一個手下向晉文公諫言說,介子推是個大孝子,大王您派人放火燒綿山,介子推怕傷了老母,一定會出來見您。亂了方寸的晉文公見介子推心切,竟糊里糊塗地採納了這個主意,命人在綿山上放起火來。時值仲春,風大物燥,煙火吞沒了整個綿山。大火燒了幾天也沒有見到介子推的影子。大火熄滅後人們才發現,介子推寧死不肯出山,已經和母親被燒死在山頂一棵大柳樹下。晉文公想起介子推對自己的忠心和肺腑之語,扶著被燒死的大柳樹不禁嚎啕大哭。他讓人將介子推母子葬於山嶺之上,改綿山之名為介山,「以志吾過,且旌善人」。同時下令,在介子推的忌日,即冬至後105天全國禁止動煙火,只許吃冷食,是為寒食節,以示紀念介子推。
第二年寒食節的翌日,晉文公到綿山介子推殉難的大柳樹下來弔祭,發現被燒死的大柳樹上已生出了新的柳枝。他回想起介子推生前希望他復國之後施行清明政治的主張,感慨萬千,下令封這棵柳樹為「清明柳」,把這一天定為「清明節」。從此晉文公整肅政務,發展生產,晉國終於強大起來,成為「春秋五霸」之一,隨著國家影響力的增大,寒食節、清明節的習俗流行於大江南北,唐代詩人盧象賦詩雲:「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
其實,寒食習俗起源於古代鑽木取薪火之制。清明作為一個節氣,遠在周代也已經確定。寒食節、清明節不過是統治者用國家命令的形式強化了,並流傳下來。此後,隨著時間的遷移,寒食節的習俗漸漸融入了清明節。清明節成為二十四個節氣中唯一具有人文歷史的節日,人們在清明之際懷念逝者、祭祀先祖漸成習俗。
2. 清明節的傳說故事短一點
秦朝末年,劉邦終於打敗霸王贏得天下。
劉邦衣錦還鄉時,想去雙親的墓內上去祭拜,卻因為連年的容戰爭,使得一座座的墳墓上長滿雜草,他無法找到自己父母的墳墓。劉邦非常的難過,雖然部下幫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黃昏的時候還是沒找到他父母的墳墓。
最後劉邦從衣袖裡拿出紙,撕成許多小碎片,緊緊捏在手上,然後向上蒼禱告說:「父母在天有靈,我將把這些紙片,拋向空中,如果紙片落在一個地方,風都吹不動,就是父母墳墓。」
說完劉邦把紙片向空中拋,果然有一片紙片落在一座墳墓上,不論風怎麼吹都吹不動,劉邦跑過。仔細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後來民間的百姓,也和劉邦一樣每年的清明節都到祖先的墳墓祭拜,並且用小土塊壓幾張紙片在墳上,表示這座墳墓是有人祭掃的。
3. 清明節的故事
簡單概括)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節重要,因為清明及寒食節的日期接近,民間漸漸將兩者的習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間(581至907年),清明節和寒食節便漸漸融合為同一個節日,成為掃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節。因此,清明節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2.(詳細敘說)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清明作為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一個成為節日的節氣,其由來則與綿山介子推的故事有關。
春秋時代的晉國,晉獻公的幾個兒子為爭奪王位展開了激烈的爭斗。晉獻公的第二個兒子重耳為了避免自相殘殺,流亡國外十九年。晉國的臣子介子推敬佩重耳的人品,捨命相隨,在重耳最危難的時刻曾割股奉君。君臣一起經常討論救國、治國方略,關系融洽。重耳曾言,如果自己將來能做國君,一定重報介公之恩。後來,重耳在秦國的幫助下終於打回晉國,當上了晉國國君,是為晉文公。晉文公復國之後,大宴群臣,論功行賞,卻沒有給經常提意見的介子推任何官位和賞賜的東西。介子推不屑與整天在晉文公身邊阿諛的小人為伍,更為晉文公復國之後沒有施行清明政治感到失望。於是帶著老母上了綿山,過起了隱居的生活。
有人開始議論了,說晉文公忘恩負義,不用賢臣,晉文公慢慢地也聽到了這些議論,他似乎感覺到自己做的有些不對,趕緊叫人去請介子推,才知道介子推已經去綿山隱居了。為了讓臣下知道自己不是忘恩負義的昏君,平息人們的議論,晉文公急於找回介子推。他帶領群臣來到綿山,尋找介子推。綿山澗壑萬仞,峭壁嶙峋,山路崎嶇,加之介子推有意躲避,怎麼也找不到介子推。晉文公心裡起急,但也無可奈何。
晉文公的手下也是各有心思,有的希望介子推回來,輔佐晉文公治理天下,有的卻怕介子推回來,奪了自己的恩寵。一個手下向晉文公諫言說,介子推是個大孝子,大王您派人放火燒綿山,介子推怕傷了老母,一定會出來見您。亂了方寸的晉文公見介子推心切,竟糊里糊塗地採納了這個主意,命人在綿山上放起火來。時值仲春,風大物燥,煙火吞沒了整個綿山。大火燒了幾天也沒有見到介子推的影子。大火熄滅後人們才發現,介子推寧死不肯出山,已經和母親被燒死在山頂一棵大柳樹下。晉文公想起介子推對自己的忠心和肺腑之語,扶著被燒死的大柳樹不禁嚎啕大哭。他讓人將介子推母子葬於山嶺之上,改綿山之名為介山,「以志吾過,且旌善人」。同時下令,在介子推的忌日,即冬至後105天全國禁止動煙火,只許吃冷食,是為寒食節,以示紀念介子推
第二年寒食節的翌日,晉文公到綿山介子推殉難的大柳樹下來弔祭,發現被燒死的大柳樹上已生出了新的柳枝。他回想起介子推生前希望他復國之後施行清明政治的主張,感慨萬千,下令封這棵柳樹為「清明柳」,把這一天定為「清明節」。從此晉文公整肅政務,發展生產,晉國終於強大起來,成為「春秋五霸」之一,隨著國家影響力的增大,寒食節、清明節的習俗流行於大江南北,唐代詩人盧象賦詩雲:「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
其實,寒食習俗起源於古代鑽木取薪火之制。清明作為一個節氣,遠在周代也已經確定。寒食節、清明節不過是統治者用國家命令的形式強化了,並流傳下來。此後,隨著時間的遷移,寒食節的習俗漸漸融入了清明節。清明節成為二十四個節氣中唯一具有人文歷史的節日,人們在清明之際懷念逝者、祭祀先祖漸成習俗.
【清明節習俗】
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於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雲:"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宋朝詩人高菊卿也曾於一詩中描寫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鏟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
踏青插柳
清明之時,正值春回大地,人們乃因利趁便,掃墓之餘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游樂一番,回家時順手摺幾枝葉芽初綻的柳枝戴在頭上,怡樂融融。也有的人特意於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生機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遠足,一抒在嚴冬以來的郁結心胸,這種踏青也叫春遊,古代叫探春、尋春。清明節還有插柳植樹的風習,據說是紀念發明各種農業生產工具並曾"嘗百草"的神農氏;另一說是介子推死時所抱的柳樹後來復活,晉文公賜名為清明柳,並折柳成圈戴在頭上,此習俗後傳入民間。雖然有著不同的典故源流,但這些風俗仍不離人們對春回大地的喜悅。
清明游樂
清明節除了上述掃墓祭祖、踏青插柳的習俗之外,還有大量純屬游樂的風習,千百年來,倍受人們的喜愛,如延續至今的牽鉤、放風箏和盪鞦韆等,也還有曾盛行一時,惟今已不復見的射柳和蹴鞠(音:促谷)。
牽鉤
"牽鉤"是古稱,其實就是現代的拔河運動。據說春秋時,楚國為了進攻吳國,以牽鉤這種運動來增強人民的體質。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繩,兩頭分為許多小繩,比賽時,以一面大旗為界,一聲令下,雙方各自用力拉繩,鼓樂齊鳴,雙方助威吶喊,熱鬧非常。
放風箏
放風箏是清明節人們最喜愛的活動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將其病況寫或畫於扎制的風箏上,用線系著風箏在空中放飛,讓它飛至高空就拉線剪斷,疾病災難便會隨著風箏一起飛走。後來,風箏亦逐漸發展成廣為流行的郊遊娛樂活動。
盪鞦韆
鞦韆最早叫"千秋",相傳鞦韆為春秋時齊桓公從北方民族山戎所傳入,漢以後成為清明及其它如端午節、寒食節等節日的民間游戲。鞦韆最初是用一根繩子,以手抓繩而盪,後發展成於木架上懸掛兩繩,下拴橫板而成。今日的公園和游樂場仍然有鞦韆,供兒童玩耍。
射柳和蹴鞠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游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里,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至於蹴鞠,就是現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相傳蹴鞠早於商代已有,戰國時期流入民間,至漢代更成了軍中用以練身習武,並列於兵書。
4. 清明節感人小故事
男孩和女孩初戀的時候,男孩為女孩折了一千隻紙鶴,掛在女孩
的房間里。男孩對女孩說,這一千隻紙鶴,代表我一千份心意。
那時候,男孩和女孩分分秒秒都在感受著戀愛的甜蜜和幸福。
後來女孩漸漸疏遠了男孩。女孩結婚了,去了法國,去了無數次
出現在她夢中的巴黎。女孩和男孩分手的時候,對男孩說,我們都必
須正視現實,婚姻對女人來說是第二次投胎,我必須抓牢一切機會,
你太窮,我難以想像我們結合在一起的曰子……男孩在女孩去了法國
後,賣過報紙,干過臨時工,做過小買賣,每一項工作他都努力去做
。許多年過去了,在朋友們的幫助和他自己的努力下,他終於有了自
己的一家公司。他有錢了,可是他心裡還是念念不忘女孩。
有一天下著雨,男孩從他的黑色奧迪車里看到一對老人在前面慢
慢地走。男孩認出那是女孩的父母,於是男孩決定跟著他們。他要讓
他們看看自己不但擁有了小車,還擁有了別墅和公司,讓他們知道他
不是窮光蛋,他是年輕的老闆。男孩一路開慢車跟著他們。雨不停地
下著,盡管這對老人打著傘,但還是被斜雨淋濕了。到了目的地,男
孩呆了,這是一處公墓。他看到了女孩,墓碑的瓷像中女孩正對著他
甜甜地笑。而小小的墓旁,細細的鐵絲上掛著一串串的紙鶴,在細雨
中顯得如此生動。
女孩的父母告訴男孩,女孩沒有去巴黎,女孩患的是癌症,女孩
去了天堂。女孩希望男孩能出人頭地,能有一個溫暖的家,所以女孩
才做出這樣的舉動。她說她了解男孩,認為他一定會成功的。女孩說
如果有一天男孩到墓地看她,請無論如何帶上幾只紙鶴。男孩跪下去,
跪在女孩的墓前,淚流滿面。清明節的雨不知道停,把男孩淋了個透
。男孩想起了許多年前女孩純真的笑臉,男孩看的心就開始一滴滴往
下淌血。
這對老人走出墓地的時候,看到男孩站在不遠處,奧迪的車門已
經為老人打開。汽車音響里傳出了哀怨的歌聲,「我的心,不後悔,
反反復復都是為了你,千紙鶴,千份情,在風里飛……」
5. 清明節的傳說故事。(100字)
清明節最早是農耕節,當時還另外一個節日就是寒食節是紀念春秋時代的晉文公和賢臣介子推。當時在宮廷內發生了內亂,晉國太子的異母兄弟想除掉他,奪得皇帝之位。為了逃避被害,最後逃出宮中四處流浪,還帶著最忠誠的臣子介子推等人。
就在某一日,在大山中太子和介子推等人迷路了,出現斷食的程度,介子推毫無猶豫的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給大家煮湯喝,暫解飢餓,太子等各位臣子都十分感動。這件事一直被晉國太子放在心裡。19年後,重新回到晉國,成為了一國之君後。叫晉文公。當時很多幫助晉文公的臣子都進宮行賞了,可是卻不見介子推來。
當時介子推並不想去,更沒想到介子推帶著老母親悄悄的回到了老家,隱居山中。晉文公心裡很不舒服,就去山中邀請介子推。可是介子推並不想回去受賞。最後晉文公想到一個辦法就是用火燒山把介子推逼出來,結果火勢太大把介子推其老母親都意外燒死了。
十分後悔的晉文公深表歉意,十分悲痛,決定把介子推其母親埋在柳樹下,稱為「介山」,就在死的那天不許百姓燒火吃飯,只能是生冷食物,表示紀念介子推,定為「寒食節」。從此以後再介山的介子推墳上每到這一天就會有人按時去掃墓祭拜介子推。
於是這天寒食節又被定為掃墓,寒食節和清明節本來是屬於二個節日的。到唐代的時候,二個節日很相近,就定為清明節和寒食節為同一天,於是在清明節當天就出現了掃墓的習慣。
6. 清明節的故事
春秋時期,晉國的大臣介子推,保護晉國的大公子—重耳出逃,在飢寒交迫之際,為了不讓重耳餓死,把自己的大腿肉割下來給重耳吃。後來重耳當上了晉國的大王,要給介子推封官,介子推不肯做官,隱居到大山裡。有人為了把介子推逼出來,建議放火燒山,結果火燒了好多天,介子推依然沒有出來。等...
7. 清明節的傳說故事(要簡短的)
清明節的傳說故事: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回外,又累又餓,答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介子推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湯讓重耳喝了。十九年後,重耳做了晉文公,介子推卻背靠柳樹死在了山火中,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斗指乙(或太陽黃經達15°)為清明節氣,交節時間在公歷4月5日前後。
這一時節,生氣旺盛、陰氣衰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清明祭祖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祭祖節期內。
8. 清明節的故事
1、從前一個姓李男子兄弟抄排行第五,因此大家都叫他李五。李五自小就很聰明而且很愛學習,三歲就懂得孝順父母,深得鄰里誇贊,李父也常說老五非常有孝道。
2、漸漸李父年邁已高,離開了人世,由於其他兄弟間的利益紛爭勾心鬥角鬧得兄弟不和,最終導致李父的後事只有李五一人操辦,自此每逢清明前夕李五總會夢見父親的微笑,李五也感然這是父親在另一個世界過得幸福的暗示。
3、後來李五的仕途一帆風順,奉旨去了異地任父母官,這一去就是十年,日理萬機從沒機會回家祭奠亡父。
4、有一年清明前夕,李五夢見父親,這是他出任十年來第一次夢見父親憔悴不堪,氣喘咳嗽面容憔悴,醒後李五才意識到,這些年來一直忙於公事,未盡思孝於父親,倍感慚愧,於是之後每年清明節他都會趕往家鄉為父親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