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表達父愛的故事
『壹』 關於古代母愛的故事名稱及內容
孟母三遷
孟子小的時候和母親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之後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於是居住在了這個地方。 後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
岳母刺字
岳飛十五六歲時,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當權者腐敗無能,節節敗退,國家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岳飛投軍抗遼。不久因父喪,退伍還鄉守孝。 1126年金兵大舉入侵中原,岳飛再次投軍。臨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飛叫到跟前,說:"現在國難當頭,你有什麼打算?" "到前線殺敵,精忠報國!" 姚太夫人聽了兒子的回答,十分滿意,"精忠報國"正是母親對兒子的希望。她決定把這四個字刺在兒子的背上,讓他永遠銘記在心。 岳飛解開上衣,露出瘦瘦的脊背,請母親下針。 姚太夫人問:"孩子,針刺是很痛的,你怕嗎?" 岳飛說:"母親,小小鋼針算不了什麼,如果連針都怕,怎麼去前線打仗!" 姚太夫人先在岳飛背上寫了字,然後用綉花針刺了起來。刺完之後,岳母又塗上醋墨。從此,"精忠報國"四個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飛的後背上。 母親的鼓舞激勵著岳飛。岳飛投軍後,很快因作戰勇敢升秉義郎。這時宋都開封被金軍圍困,岳飛隨副元帥宗澤前去救援,多次打敗金軍,受到宗澤的賞識,稱贊他"智勇才藝,古良將不能過",後來成為著名的抗金英雄,為歷代人民所敬仰
截發留客:
《晉書·陶侃母湛氏傳》記載:陶侃年輕時家境貧寒,一次范逵來到他們家投宿,沒有東西招待客人。他母親湛氏悄悄剪下頭發賣給鄰人,買了些酒菜招待范逵。范逵知道此事後贊嘆說:「非此母不生此子。」
『貳』 古代關於母親的著名故事
1、陶母剪發退魚
陶母是東晉時期名將陶侃之母,他年少時就有大志。有一次同郡人范逵到陶侃家作客,而當時冰雪滿地已經多日了,陶侃家一無所有,可是范逵的車馬仆從確很多。陶侃的母親湛氏把自己拖地的長發剪下來做成兩條假發,到集市上換來了幾擔米。
隨後,她又把房屋的每根柱子都削下一半來做柴燒,把草墊子都剁了做草料喂馬。到傍晚,家裡便擺上了精美的飲食,連隨從的人也都一一照顧到了。陶侃在青年時期還做過鑒察魚梁事物的小官,他曾派人送一陶罐腌魚給母親。他母親把原罐封好交給送來的人退還,同時附了一封信責備陶侃。
2、歐母畫荻教子
歐母是北宋歐陽修之母,她丈夫在兒子四歲那年便去逝了,留下她孤身一人辛苦拉扯兒子。歐陽修父親在世時,家中經濟比較寬裕,可自從他去世後,家境便一落千丈,日漸貧寒。
但歐母是一個意志堅強的女人,她家窮志不窮,靠自己的辛勤勞動,將兒子養大,並用最原始的方式教歐陽修識字。當時家裡窮,家裡沒錢買筆墨紙硯,歐母只好用蘆葦桿代替,然後在地上鋪一些沙,把地當紙,一筆一畫地教歐陽修寫字。
3、徐母大義
徐母是三國時代的徐庶之母。徐庶早年與諸葛亮、龐統同為好友,曾經投靠劉表,後來成為劉備的軍師。赤壁之戰前,曹操聽謀士程昱說徐庶在為劉備出謀劃策,就想將他納為己用。程昱教曹操把徐庶的老母騙至許昌,請徐母寫信召喚徐庶。
沒想到徐母是忠奸分明、深曉大義的老人,她識破曹操的奸計,堅決不從。程昱就進一步獻計,偽造了一封徐母的信,召徐庶來到許昌。徐庶是個孝子,收到這封假信後,他只得辭別劉備,投降曹操。
4、孟母三遷
孟子年少時,家住在墳墓的附近,孟子經常喜歡在墳墓之間嬉遊玩耍,孟母見此情景說認為這個地方不適合自己兒子居住。於是就帶著孟子搬遷到市場附近居住下來,可孟子又玩鬧著學商人買賣的事情,孟母又認為此處也不適合自己兒子居住。
於是又搬遷到書院旁邊住下來,此時孟子便模仿儒生學作禮儀之事,孟母覺得這才是自己兒子所適宜居住的地方,於是就定居下來了。
5、岳母刺字
岳飛十五六歲時,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當權者腐敗無能,節節敗退,國家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
岳母作為母教典範和婦女楷模,在國家危亡的時候,勵子從戎,把「精忠報國」四個字刺在兒子的背上,讓他永遠銘記在心。
『叄』 古代父愛的例子
父愛
父親節的故事
和許多現今流行的看法相反,父親節並不是為了使節日卡片專製造商能賣出更多屬的卡片而建立的,事實上,當父親節最初出現時,根本就買不到父親節卡片!
1909年,居住在華盛頓的約翰·托德女士首先提出「父親節」這個想法。她想用一個特殊的節日來表達她對父親的敬重之情。她的父親William Smart是內戰時期的老兵,他妻子(托德的母親)生第六個孩子時難產死了,他便守寡了。他拖著剛出生的嬰兒和其它五個孩子在華盛頓東部的鄉村農場上艱難地維持著生活。托德成人之後才意識到他父親單身一人在撫養他們六個孩子時所表現出的堅強和無私。
第一個父親節於1910年6月19日在華盛頓出現。同時在美國的其它城鎮人們也紛紛開始慶祝父親節。1924 年,卡爾文總統也開始支持在全國建立父親節的建議。最終,約翰遜總統於1966年簽署了總統意見,宣布每年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為父親節。
父親節不僅是慶祝父親的節日,而是所有充當父親角色的男人們,如繼父、伯父、叔父、祖父、年長的男性朋友等等所有值得尊敬的人們。
『肆』 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
1. 孝感動天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
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伍』 古代的母愛故事
一、童心與母愛
卡斯林·諾利斯
在我十四歲的那年夏天,我和媽媽伴著幾個比我小的孩子在一個海濱度假。
一天早晨,我們在海濱散步時遇見一位美貌的母親。她身邊帶著兩個孩子,一個是十歲的納德,另一個是稍小一點的東尼。納德正在聽他媽媽給他讀書。他是個文靜的孩子,看上去像剛剛生過一場病,身體還沒有完全恢復。東尼生得一雙藍色的眼睛,長著一頭金黃色的卷發,像是一頭小獅子,既活潑,又斯文。他能跑善跳,逗人喜歡,生人碰到他總要停下來跟他逗一逗,有的人還送他一些玩具。一天,遊客們正坐在海濱的沙灘上,我弟弟突然對大家說,東尼是個被收養的孩子。大家一聽這話,都驚訝地互相看了看。但我發現,東尼那張曬黑了的小臉上卻流露出一種愉快的表情。
「這是真的,是嗎,媽媽,」東尼大聲說道。「媽媽和爸爸想再要一個孩子,所以,他們走進一個有許多孩子的大屋子裡,他們看了那些孩子後說:『把那個孩子給我們吧。』那個孩子就是我!
「我們去過許多那樣的大屋子,」韋伯斯特夫人說,「最後我們看上了一個我們怎麼也不能拒絕的孩子。」
「但是,那天他們沒有把那個孩子給你們。」東尼說。他顯然是在重述一個他已熟知的故事。「你們在回家的路上不停地說,『我希望我們能得到他……我希望我們能得到他。』」
「是的,幾個星期以後,我們就得到了。」韋伯斯特夫人說。
東尼伸出手,拉著納德,「來,我們再到水裡去。」孩子們像海鷗似地沖到海邊的浪花里。
「我真想不通」,我媽媽說,「誰捨得拋棄這樣一個可愛的孩子呢。」過了一會兒,她又補充道,「明明知道他是被人收養的,但他卻絲毫不感到驚訝。」
「相反,」韋伯斯特夫人答道,「東尼感到極大的快樂。似乎覺得這樣他的地位更榮耀。」
「你們確實很難把這事情告訴他。」我媽媽說。
「事實上,我們並沒有告訴過他,」韋伯斯特夫人回答說,「我丈夫是個軍隊里的工程師,所以我們很少定居在什麼地方,誰都以為東尼和納德都是我們的兒子。但是,六個月前,在我丈夫死後,我和孩子們碰上了我一位多年不見的朋友。她盯著那個小的,然後問我,『哪個是收養的呀,瑪麗?』」
「我用腳尖踩著她的腳,她立刻明白了過來,換了個話題,但孩子們都聽見了。她剛一走開,兩個孩子就擁到我的跟前,望著我,所以,我不得不告訴他。於是,我就盡我的想像力,編了個收養東尼的故事……你們猜結果怎樣?」我說:「什麼也不會使東尼失去勇氣。」
「對極了,」他媽媽微笑著應道,「東尼這孩子雖然比納德小一些,但他很剛強。」
在韋伯斯特夫人和她的孩子們將要回家的前一天,我和我媽媽在海濱的沙灘上又碰見那位母親。這次她沒有把兩個孩子帶來,我媽媽誇獎了她的孩子,還特別提到了小納德,說從來沒有見過一個孩子對他的母親有這樣深的愛,文靜的小納德竟對他母親如此地依賴和崇拜。不料夫人說道:「你也是一位能體諒人的母親,我很願意把事實告訴你:實際上東尼是我親生的兒子,而納德才真是我的養子。」
我和媽媽屏住了呼吸。
「如果告訴他,他是我收養的,小納德是受不了的。」韋伯斯特夫人說,「對於納德來說,母親意味著他的生命,意味著自尊心和一種強大的人生安全感。他和東尼不同,東尼這孩子很剛強,是一個能夠自持的孩子,還從來沒有什麼事情使他沮喪過。」
去年夏天,我在舊金山一家旅館的餐廳里吃午飯,臨近我的餐桌旁坐著一位高個子男人,身著灰色的海軍機長的制服。我仔細觀察了那張英俊的臉寵和那雙閃爍著智慧的眼睛,然後走到他跟前。我問:「你是安東尼·韋伯斯特先生嗎?」
原來他就是。他回憶起童年時我們一起在海濱度過的那些夏日,我把他介紹給我丈夫,然後,他把納德的情況簡單地告訴了我們。納德大學畢業後,成了一位卓有成就的化學家,但他只活到二十八歲就死了。
「母親和實驗室就是納德那個世界裡的一切,」東尼說,「媽媽曾把他帶到新墨西哥去,讓他療養身體,但他又立即回到他的實驗室里去了。他在臨死之前半小時,還忙著觀察他的那些試管。死的時候,媽媽把他緊緊摟在懷里。」
「你媽媽什麼時候告訴你的,東尼?」
「你好像也知道?」
「是的,她早就告訴過我和我媽媽,但我們都一直保守著這個秘密」。
東尼眼睛裡閃爍著晶瑩的淚花,沉默了好大一會兒。
「我很難想像,在我的一生中,我還能獻給母親比我已經獻出的更加深切的受。」他說,「現在我自己也有了一個孩子。我開始思索,在這二十多年裡,母親為了不去傷害養子那顆天真無邪的童心,而把親生兒子的位置讓給他,她自己心裡會是怎樣一種滋味呢?」
二、白發親娘
趙麗軍
命運再一次朝我背過了臉。經過慢長的20天的治療,剛剛出院一星期,無情的病魔又一次侵襲了我,我不得不再次躺在了醫院的病床上。
這一次,我沒有告訴母親。母親已經六十多歲了,長年住在京郊那個偏遠的小山村。可是第二天,白發蒼蒼的母親在姐姐的帶領下,一臉焦急地走進病房。看見我,她止不住老淚縱橫。之後的兩天里,見到我輸液,她默默流淚。看見我抽血,她忍不住抽泣!看母親控制不住自己的悄緒,姐姐們連哄帶勸,終於把母親送回了老家。
誰想到,連自己家的電話號碼都記不清的老母親,竟然不知怎樣記下了我的長長的手機號,而且學會了給我的手機打電話。每天早、中、晚三次,她都會准時把電話打進我的病房,一聲聲的擔心,一句句的叮嚀,再有,就是一遍遍地要求再來病房陪伴我、守候我。
那天中午,在我睡意朦朧的瞬間,忽然發現門外站者個熟悉的身影。我一下子睜大了眼睛。正在遲疑間,我的年近古稀的老媽媽,已經頭發蓬亂、一臉是汗地站在了我的面前。
「媽,您怎麼來了?」
「哎呀,閨女,你可好些了?瞧把我急的!」
「這么遠的路,您怎麼來的?誰把您送來的?」我驚訝地連聲發問。
「我自己偷著跑來的!你在醫院里躺者,我哪放心得下。在家裡吃不香、睡不著,再不來,要把我折磨死了!」
淚水一下子模糊了我的眼眶。我激動得撲在母親懷里,痛哭失聲。
已是深夜。經過幾個小時的顛簸,年邁的母親,終於如願守在了女兒的病橡勞。她實在太累了,帶著一絲甜蟹,帶者一臉滿足,我的白發母親,她深深地、深深地睡著了。
『陸』 中國古代關於父愛和母愛的典故
無父何怙,無母何恃?《詩經》
父之美德,兒之遺產。字嚴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內。《格言容對聯》
有子且勿喜,無子固勿嘆。〖唐〗韓愈
人見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唐〗王建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世間最難得者兄弟。《格言聯璧》
為人父母天下至善;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聯璧》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
顧我,復我。《詩經》
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
婦不順也。
〖南北朝〗顏之推
人生內無賢父兄,外無嚴師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呂公著
父母所欲為者,我繼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親厚之。
《格言聯璧
『柒』 古代關於母愛的故事
您好。
孟母三遷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和母親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內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容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之後都學習記住。
『捌』 古代有什麼家喻戶曉的父愛的故事
古代表示這類故事的多半是母愛~~父愛基本沒有,更多的是孝子一類的。
『玖』 古代名人關於父愛的小故事
五子登科這個故事不錯
『拾』 關於父愛的古代詩歌
父親
古人將父子關系列入三綱(父為子綱)。其實父子關系是自然的人類天性。有古專詩為證:「良知好向孩屬提看,天下無如父子親。」但是,歷史上,為什麼歌頌父愛的大大少於母愛呢?那是古人要求父親的形象是「嚴父」。「嚴父」是為了扮演教子的角色。古人認為,父親的責任在於「教」:「父者何謂也?父者,矩也,以法度教子。」
古中國對父親教子的壓力較大的。名句:「子不教,父之過」。要求父親們,教好孩子,使其行為規范化,合乎社會要求。稱:「父當以教為事」。如果士大夫家庭不教子,就是未盡「父兄之責」。北宋邵雍有詩:「我今行年四十五,生男方始為人父。鞠育教誨誠在吾,壽夭賢愚系與汝。」表達了詩人將擔負起教子的責任,並對孩子寄予很高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