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長城的民間故事
『壹』 關於長城的民間故事,盡量100多字的
秦始皇修長城時候,徵集了全國各地的民工和能工巧匠。北方人還好說,特別是南方人來到北方,不服水土,再加上吃不飽,勞動又重,死的人就多了。閻王小鬼把死在長城上的魂拘去,到城隍廟里注銷戶口。城隍爺打開戶口簿,挨個一查,說;「這些人都不到死的歲數,不能注銷。」小鬼回稟閻王,閻王來找城隍說理,說他們已經死了,填了長城餡,為什麼不給注銷戶口?城隍說:「他們壽數未盡,根本就不該把魂拘來。」倆人各說各的理,誰也不服誰。沒辦法,就去找玉皇大帝打官司。玉皇大帝聽了倆人爭執的理由,官司一時不好斷,就讓他倆先回去,然後讓太白金星下到凡界去做調查。太白金星變化成一個老頭,來到長城上一了解,確是死人太多,冬季一日上千,夏季一日上萬。死的原因,主要是兩個:一是吃不飽,二是活太重。同時還了解到修長城是為了防禦外族侵略。太白金星回天稟告了玉皇大帝,玉帝為了拯救民工,加速長城的工程速度,就派老君爺和葯王爺下凡。老君爺造了十口金鍋,十把金钁,這兩樣可是寶貝。那十口金鍋煮上飯,不管有多少人吃,也吃不完。民工們再也不餓著肚子幹活了。那十把金钁更是厲害,不管多大的石頭,用金钁一比劃,一塊四棱見線的大石條就出來了,民工們再也不用費力開鑿石條了。葯王爺為了治民工們的病,就在長城內外撒下了許多葯籽,長出了許多草葯,什麼柴胡啦、知母啦、蒼術啦,不下幾十種,民工們有了病,一吃就好。有了這幾樣寶貝,工程速度果然很快,不久,就把萬里長城修好了。那十口金鍋,十把金钁,老君爺沒收回去,一直就在八達嶺埋著,光聽說露著沿,露著袢,就是誰也找不到。葯材可是到處都有。
回頭再說閻王爺和城隍爺的官司。修長城的民工,陽壽未盡,本來就不該死,不應把魂拘去,玉皇大帝斷的是城隍有理,閻王無理,閻王的官司打輸了。所以後來,人們給城隍修了廟,叫城隍廟,給玉帝修了廟,叫玉皇廟,也給老君修了老君廟,給葯王修了葯王廟,唯獨沒人給閻王修廟。不知旁處有沒有,反正圍繞著長城八達嶺一帶沒有閻王廟
『貳』 關於長城的民間故事和傳說
故事:老子采葯摘葯山
安丘縣柘山鄉與召忽鄉交界處有一座海拔495.1米的摘葯山,長城自東北方的城頂
山而來,經過摘葯山頂向西南李家頂而去,城牆遺跡高大。
傳說春秋時期楚國道家創始人李耳(俗稱老子)曾在此山采過葯,故名「摘葯
山」。山的西北側有一碩大山洞,相傳為老子煉丹處,名為「老子洞」。
摘葯山頂原有近百間古建築群,規模可觀,可惜現在多已坍塌,但古建基礎如數
尚存。唯有一座全部用塊石砌築、拱頂結構、上下兩層的「金闕雲宮」卻比較完整地
保留下來。此宮上層奉祀老子,下層供奉玉皇大帝。這種安排不免使人費解,難道老
子的地位比玉皇大帝還高?據傳說,這是因為「先有老子,後有天」,故而如此。
傳說:定城磚的傳說
定城磚指放置在嘉峪關西瓮城門樓後檐台上的一塊磚。
相傳明正德年間,有一位名叫易開占的修關工匠,精通九九演算法,所有建築,只要經他計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確和節省。監督修關的監事管不信,要他計算嘉峪關用磚數量,易開占經過詳細計算後說:"需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塊磚。"監事管依言發磚,並說:"如果多出一塊或少一塊,都要砍掉你的頭,罰眾工匠勞役三年。"竣工後,只剩下一塊磚,放置在西瓮城門樓後檐台上。監事管發覺後大喜,正想藉此剋扣易開占和眾工匠的工錢,哪知易開占不慌不忙的說:"那塊磚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磚,如果搬動,城樓便會塌掉。"監事管一聽,不敢再追究。從此,這塊磚就一直放在原地,誰也不敢搬動。現在,此磚仍保留在嘉峪關城樓之上。
來自:http://..com/link?url=_pRJH7MrzB3rL8vc_
http://..com/question/188090616.html
『叄』 有關長城的民間故事,傳說
定城磚的傳說
定城磚指放置在嘉峪關西瓮城門樓後檐台上的一塊磚。
相傳明正德年間,有一位名叫易開占的修關工匠,精通九九演算法,所有建築,只要經他計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確和節省。
監督修關的監事管不信,要他計算嘉峪關用磚數量,易開占經過詳細計算後說:"需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塊磚。"監事管依言發磚,並說:"如果多出一塊或少一塊,都要砍掉你的頭,罰眾工匠勞役三年。"竣工後,只剩下一塊磚,放置在西瓮城門樓後檐台上。監事管發覺後大喜,正想藉此剋扣易開占和眾工匠的工錢,哪知易開占不慌不忙的說:"那塊磚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磚,如果搬動,城樓便會塌掉。"監事管一聽,不敢再追究。從此,這塊磚就一直放在原地,誰也不敢搬動。現在,此磚仍保留在嘉峪關城樓之上。
山羊馱磚
嘉峪關城,城牆高9米,還要在城牆之上修建數十座大小不同的樓閣和眾多的垛牆,用磚數量之大是非常驚人的,當時,施工條件很差,沒有吊運設備,全靠人工搬運。而當時修關城所用的磚,都是在40里以外的地方燒制而成。磚燒好後,用牛車拉到關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由於城高,唯一能上下的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難,盡管派了許多人往城牆上背磚,個個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磚卻仍然供不應求,工程進展受到了嚴重影響。一天,一個放羊的孩子來到這里放羊玩耍,看到這個情景,靈機一動,解下腰帶,兩頭各捆上一塊磚,搭在山羊身上,然後,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輕巧的山羊,馱著磚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牆。人們看了又驚又喜,紛紛仿效,大量的磚頭很快就運上了城牆。
『肆』 關於長城的民間故事 50字有哪些
擊石燕鳴
相傳,古時有一對燕子築巢於嘉峪關柔遠門內。一日清早,兩燕飛出關,日暮時,雌燕先飛回來,等到雄燕飛回,關門已閉,不能入關,遂悲鳴觸牆而死,為此雌燕悲痛欲絕,不時發出"啾啾"燕鳴聲,一直悲鳴到死。死後其靈不散,每到有人以石擊牆,就發出"啾啾"燕鳴聲,向人傾訴。古時,人們把在嘉峪關內能聽到燕鳴聲視為吉祥之聲,將軍出關征戰時,夫人就擊牆祈祝,後來發展到將士出關前,帶著眷屬子女,一起到牆角擊牆祈祝,以至於形成一種風俗。
『伍』 有關長城的民間故事
有關齊長城傳說故事梗要
有著2500餘年歷史的齊長城,是中國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多、規模最宏大的地表文物之一,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它承載著無數金戈鐵馬、刀光劍影、殺聲震天、血染疆場、可歌可泣的歷史故事。除了它本身歷盡滄桑、硝煙彌漫的史詩外,在齊長城沿線的民間還廣泛流傳著浩瀚如海的傳說故事。這些內容豐富、文字朴實、情節感人、文筆流暢、琅琅上口的民間故事,有的以史實為毛胚渲染成具有神秘色彩的悲壯頌歌,也有的出於對統治者的憎惡而增加了濃厚情感的鞭打;既塑造了人們崇敬的栩栩如生的上層人物,更有生龍活現的百姓故事。這些民間口頭文學,源遠流長,世代相傳,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極大的豐富了齊長城的文化內涵。由於數量極大,不能詳列,現僅擇其與齊長城有關的幾則梗要介紹如下。
孟姜女哭的是齊長城
千百年來,在中國大地上,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流傳很廣,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但是,長期以來世人錯誤地認為孟姜女哭的是秦長城,卻不知實為齊長城。
這個故事的毛坯源自於「杞梁妻哭夫」的史實。始見於《左傳·襄公二三年》(公元前550年),齊庄公發兵攻打莒國,齊軍先鋒杞梁在與莒國交戰時戰死,齊庄公班師回國路上,在莒城郊外遇到杞梁的妻子,向她弔唁,杞梁妻得知丈夫已經戰死,悲痛交加,拒絕接受在郊外弔唁,齊庄公便到杞梁家設祭弔唁。
到了戰國時期,《檀弓》一書引曾子的話中對這段史實增加了「其妻迎靈柩於路而哭之哀」一語。《孟子·告子下》記載淳於髡的話:「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從而把「哭夫」的史事變成了「悲歌」流行曲。
西漢時,劉向在《烈女傳》中說:「杞梁之妻無子,內外無五屬之親,即無所歸,乃枕其夫之屍於城下而哭之,內誠感人,道路過者莫不為之揮涕,十日而城為之崩。」至此,故事又由「悲歌」演變成了「崩城」。
東漢時,有《杞梁妻嘆》琴曲,並稱曲系杞梁妻自做。
西晉時,崔豹《古今注》中有:「杞植妻抗聲長哭,杞都城感之而頹,遂投水而死」。是說杞梁妻高聲哭倒了杞國都城。
到了唐朝,詩僧貫休作詩《杞梁妻》:
秦之無道兮四海枯,築長城兮遮北胡。
築人築土一萬里,杞梁貞婦啼嗚嗚。
上無父兮中無夫,下無子兮孤復孤。
一號城崩塞色苦,再號杞梁骨出土。
疲魂飢魄相逐歸,陌上少年莫相非。
貫休竟把杞梁變成了秦朝人,並被築在城牆里,其妻哭崩了秦長城。從此,杞梁妻及其後來演變成的孟姜女就與秦長城結下了不解之緣。
既然杞梁和杞梁妻是春秋時期的齊國人,當然也就不可能事發在300多年後秦始皇修築的秦長城。其實,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先生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就對此進行了系統地研究,寫出了《孟姜女故事的轉變》、《孟姜女故事研究》等一系列文章,斷定孟姜女哭的是齊長城,而不是秦長城。
孟姜女投紅石江而死
長清縣與泰安交界處萬德鎮有個長城村,東西兩側山巒起伏,中間是寬二里左右的南北狹長平原,現在京滬鐵路、京滬高速公路和104國道在此通過,齊長城自西向東經過該村,故原名長城鋪。至今村邊及兩側山上城牆遺跡明顯。
這里自古就是南北交通樞紐。村內南北大街上原有古建築群,街中央最高建築為「過街閣」,即是齊長城的重要關隘。過街閣上下三層,底層拱形石門,閣上供奉玉皇大帝,閣下有石碑4通。過街閣在文革中被拆毀,遺址尚能辨認。
崇壽寺坐落在過街閣西北側,佔地一萬余平方米,是最大的古建築群。始建年代無考,明萬曆年間重修,現存完整的清代康熙廿七年重修碑。崇壽寺有正殿和東西配殿,正殿銅像三尊,每尊重約三千斤,蓮花座高一米多。50年代初搬掉十八羅漢像,50年代末大殿建築被拆毀。崇壽寺遺址被學校佔用,寺內最後一名和尚現名趙學文,現在學校當瓦匠。
閣東南三十多米處是皇姑院,相傳萬曆妹妹出家在此。村民趙殿義家至今保存著一塊《重修皇姑院記》碑殘片。
緊挨著過街閣原有一座規模較大的「姜女廟」,坐北朝南三大間,十九步台階,三步兩孔橋,廟前有三棵兩合圍的古柏,十餘通碑。廟內塑孟姜女像,兩側童子塑像,牆壁上繪著孟姜女的故事畫。五十年代末拆除廟內塑像,改作小學教室,1973年孟姜女廟被拆除。殘碑碎塊都被當作建築材料用於砌井和民房。清道光《長清縣志》引《舊志》說長城:「縣治東南九十里。說者雲縣治迤南七十里五道嶺,嶺入東為長城鋪,土人因長城而建姜烈女祠。」史學家顧頡剛先生說:「從張夏到泰安道中的長城鋪就是孟姜故里,其地有姜女廟。」
發源於泰山西麓的大沙河流經長城村東側並有一水庫,當地通名叫紅石江。
長城村村民自古以來代代傳說著孟姜女是本村人,當她聞訊丈夫死於修長城工地,悲傷欲絕,天天哭於長城腳下,最後投紅石江而死。為紀念她的感人事跡,在紅石江邊修建了「姜女廟」。至今長城村還有三戶姜姓村民,他們自稱是孟姜女的宗親。
餶飿湯旺
安丘縣郚山鄉大車山南有一座不太高的小山,靠近山頂西側有一對石峰,恰似進山的山門,翠綠的北山坡上散落著很多圓渾的白色石塊,遠看很像撒遍山坡的餃子,當地稱此山為「餶飿湯旺」(山東省膠東地區土語「餶飿」即水餃)。齊長城建築在此山山脊上,坍塌後的長城遺跡至今清晰可見。「餶飿湯旺」這山名的來歷記載著一個悲壯的歷史故事在當地廣為流傳。
當地傳說,當年孟姜女的丈夫應征修築長城,孟姜女常來給丈夫送衣食。可憐丈夫非常辛苦,想改善一下生活,特意包了餶飿(餃子)用瓦罐挑著送上山來。進得山門卻四處找不見丈夫,再三打聽才得知不堪勞累的丈夫已殉職。這消息如雷轟頂,悲痛如絕的孟姜女立刻栽倒在地,暈了過去,瓦罐被打碎,餶飿湯從山頂流下,撒滿山坡,立刻變成了石頭。
南修長城擋大水 北修長城擋大兵
齊長城起點處的廣里和東障(古平陰)一帶,廣泛流傳著「南修長城擋大水,北修長城擋大兵」,「鐵牛上樹,逢廣就住」等古代興修水利和齊長城時的故事。
這里代代相傳說,古時候黃河(濟水)「只保河西,不保河東」,所以廣里、東障一帶經常發大水,形成一片湖泊,水大時這里一片汪洋。正在田間秋收的廣里村74歲老農劉太金說:「馬山頂上有拴船纜繩的鐵樁」。
這段故事是說古濟水因西岸修堤壩擋水,造成東岸的的廣里和古平陰處河水泛濫成災,水大漲到海拔512米的馬山頂上拴船的程度。果真如此,那麼不要說廣里、平陰,就連濟南、泰安也都淹沒在水下了!當然這僅是傳說故事而已。
鐵牛怎麼能上樹呢?原來是名為「鐵牛」的孩子爬到樹上躲避大水災難。而廣里是個走到這里要住宿的較大村落。
為了防止河水泛濫,齊國在濟水東岸也修堤壩障水,後來把擋水的堤壩發展成軍事用途的長城,即是「南修長城擋大水」的來歷。「北修長城擋大兵」是說後來在北部山區修築的長城不是用來擋水,而是專門用來防禦外國侵略的了。
長城修到釘頭崖 一降四十里
泰山西北麓,長清與泰安交界處有座海拔800米懸崖峭壁的山峰叫「釘頭崖」,是齊長城經過的地方。
相傳當年修築齊長城時,修到這里因山高坡陡,懸崖絕壁,不僅建築材料運不上去,空著身也很難爬上去。城牆遲遲修不上去,惹惱了齊侯,齊侯便把領修的將軍斬首,將其頭顱釘在懸崖峭壁上,殺一儆百,以威脅勞工必須把長城繼續修上去。盡管如此,長城始終沒能修上去,只修到懸崖峭壁下為止,從這里以東四十里沒有城牆。從此,當地有了「長城修到頂頭崖,一降四十里」的傳說,流傳至今。
實地考察也證實,從釘頭崖至牛山口35里確實沒有砌築城牆。但是,傳說畢竟是傳說,這一段沒修城牆的真正原因是因為用海拔高達800至900米的山山相連的高山代替了城牆。
十二個太陽輪軸轉
齊長城沿線老百姓廣為流傳說,當年齊國為了預防別國侵犯,徵用大批勞工修建齊長城,當時天上有十二個太陽輪軸轉,這樣二十四小時就只有白天,沒有黑夜,迫使勞工沒有睡覺和休息的時間,修長城的人飢渴難忍,疲憊不堪,致使死亡時有發生,而死後屍體就被築在城牆里了。這段故事是集勞動人民對統治者不顧人們死活的憎恨而廣為流傳著。
齊長城考察期間,長城沿線村民多有反映說,七十年代扒土城牆造大寨田時,從城牆里挖出過人骨。據長清縣廣里村71歲老人李瑞楨說,1971年他曾親身參加了長城起點「嶺子頭」處那口機井的施工,機井直徑25米,深4米,取土時共挖出20餘具人骨。
常將軍的故事
沂水與臨朐邊界上穆陵關北側原有「常將軍廟」,內塑常將軍鐵像。穆陵關西5.5公里處長城線上有一座海拔478米的圍子山,山頂上有「點將台」遺址,又稱「斬將台」。穆陵關和斬將台這兩處遺址記載著齊長城同一段故事。
穆陵關一帶是齊國南部越、楚、魯、莒進攻齊國腹地的重要門戶,齊國在這里修築了南北兩道長城和兩座關口,以加強防範。據說,這一戰略設防的功勞應該歸功於常將軍。
戰國時期,常將軍領命修築這一帶長城時,擅作主張在大峴山和草山亭修了兩道長城,建築了穆陵關和大關。常將軍的做法有違齊王意願,於是以「誤修長城」之名,被齊王斬首於「點將台」。此處始稱「斬將台」。
後來,楚國果然發兵從這里進攻齊國,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苦苦廝殺,損兵折將,死傷過半才攻破穆陵關,當繼續前進了5.5公里,又遇到了一道長城和大關。疲憊不堪的楚軍便問當地民眾:「到底還有多少道這樣的長城和關口?」得到的回答是:「象這樣的長城,共有十道!」膽顫心寒的楚軍被嚇呆了,不敢再貿然攻打,便撤退了。
齊王這時才明白,當時修築兩道長城是正確的,後悔誤殺了常將軍。下令建「常將軍廟」,塑將軍鐵像,追思將軍功德。
楊廷將軍的傳說
楊廷山坐落在沂水縣富官莊鄉與莒縣東莞鎮接界處,海拔319.4米,西來的齊長城經此山脊東行1200米即是南北兩條長城會合的三楞山,齊長城自三楞山進入莒縣境內。楊廷山西側小山頭上有「斬將台」,楊廷山東側莒縣境內有一村莊叫「楊廷官莊」,「楊廷山」、「楊廷官莊」其名都來自楊廷將軍。
當年,楊廷將軍奉齊王命指揮修築長城,楊將軍充分利用地形,沿著群山山脊砌築城牆,使長城更加險要,易守難攻。但是,這樣做卻違背了齊王從沂山往東一直修到大海的旨意,於是,楊廷將軍被齊王處斬於這座山上,「斬將台」由此而來,然後,齊王命令在南側平緩地上又修築了一條長城。後來,楚國進攻齊國,先攻破了建造在平緩地上的長城,又進攻到北線山嶺上的長城時,沒能攻破。從此齊王認識到楊廷將軍的做法是正確的,他幡然悔悟,為楊廷將軍平反昭雪,把斬首楊廷處命名為「楊廷山」,楊廷將軍住過的村子命名為「楊廷官莊」,以示紀念。
皇姑出家
長清與泰安接界處有個「長城鋪」,現名長城村,因齊長城從該村穿過而得名。村中南北大街上原有一座高大的齊長城關門叫「過街閣」。該村老百姓流傳著「南京到北京,過街閣最高」的說法。「過街閣」東南側有座寺廟稱「皇姑院」,是祭祀明代萬曆皇帝妹妹的。
當年,萬曆皇帝的母親和妹妹一道來泰山進香,路過「過街閣」時突然從轎子里栽了下來,太醫看後說:「皇姑不能婚嫁」,萬曆母親便許願女兒在此出家為尼,於是修建「皇姑院」,萬曆妹妹在此出家。從此以後,歷代文武大臣凡路過「過街閣」時,文官下轎,武官下馬。
至今,村民趙殿義家還保存著一塊《重修皇姑院記》碑的殘塊。
趙匡胤穆陵關大戰韓通
沂山周圍民間廣泛流傳著趙匡胤登基前在穆陵關大戰韓通的故事。
宋太祖趙匡胤起兵創業之初,率兵征戰,戍馬疆場,來到穆陵關,遇到後周守關將軍韓通據險抵抗。據說,韓通系長臂猿轉世,平時手臂和常人一樣,而戰時臂長可達丈余,有萬夫不當之勇。趙匡胤武藝高強,領兵與韓通激戰穆陵關,但連戰敗北,損兵折將,便退至大關休整。由於連日交戰的疲勞,很快進入夢鄉,夢見皓首白須神仙授意:「韓通手臂雖長,已被吾縛住,明日再戰,韓通可擒」。趙匡胤領悟,頓首叩謝曰:「神仙若助我一臂之力,戰敗韓通,奪得天下,一定重修廟宇,再塑金身。」翌日再戰,果然韓通神臂不能再伸展,被趙匡胤擒住。為報前仇,縛住韓通雙腳,拴在馬後倒拖著往南直奔,直至拖死。
現今穆陵關南沂水境內有馬站、道托、韓家曲三個自然村。「馬站」即趙匡胤住馬休息之處;「道托」系趙匡胤倒拖韓通經過之地;「韓家曲」為韓通屈死的地方。
趙匡胤建立大宋登基稱帝之後,感神恩德,下令重新修建東鎮廟,塑沂山神像,傳為佳話。
老子采葯摘葯山
安丘縣柘山鄉與召忽鄉交界處有一座海拔495.1米的摘葯山,長城自東北方的城頂山而來,經過摘葯山頂向西南李家頂而去,城牆遺跡高大。
傳說春秋時期楚國道家創始人李耳(俗稱老子)曾在此山采過葯,故名「摘葯山」。山的西北側有一碩大山洞,相傳為老子煉丹處,名為「老子洞」。
摘葯山頂原有近百間古建築群,規模可觀,可惜現在多已坍塌,但古建基礎如數尚存。唯有一座全部用塊石砌築、拱頂結構、上下兩層的「金闕雲宮」卻比較完整地保留下來。此宮上層奉祀老子,下層供奉玉皇大帝。這種安排不免使人費解,難道老子的地位比玉皇大帝還高?據傳說,這是因為「先有老子,後有天」,故而如此。
摘葯山下有大老子村,現為柘山鄉政府駐地。全村4000多戶人家幾乎都姓李。據李氏家譜記載,自漢代起即有老子後裔遷此定居,至今李氏家族仍與河南、安徽的老子後裔有聯系。
黃巢寨和黃巢墓
黃巢,山東曹州冤句人,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在公元875年發動農民起義,南破廣州,西取長安,歷經12省,轉戰數萬里,浴血奮戰達10年之久。後來敗北退至泰山一帶,企圖利用齊長城之險重振旗鼓,東山再起,最終自盡於萊蕪的狼虎谷。
長清萬德鎮與泰安道朗鎮邊界上有一座山,海拔628.8米,齊長城由西側夾子山而來,經過此山東去五花岩山。傳說,唐末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軍,被官軍追急潰不成軍,便在此山安營紮寨。山名黃巢寨由此而得。
黃巢寨西有「一線天」和雙重山門,北有點將台,東南則有一長500多米、嶺脊平坦、不長樹木只生野草的山嶺,當地稱為「跑馬嶺」,即黃巢軍跑馬練兵的地方。黃巢寨北麓萬德境內有上營、下營等村莊,又有村名石胡同,原名石寨城。傳為唐朝官兵圍攻黃巢寨時駐扎和交戰場所。
歷城柳埠與泰安下港邊界上有梯子山,西南東北走向的齊長城沿此山脊而行。山陰歷城柳埠境內有山脊平緩的跑馬嶺,長約4公里(現辟為濟南野生動物園),跑馬嶺西有黃巢村。傳說黃巢在此駐扎和習武。山陽泰安下港境內有八畝地村,村南有黃巢墓,南北27米,東西14米,高6.25米。當地傳說,黃巢兵敗落荒而逃時,帽子跑掉了,士兵為了不讓追趕他們的官軍得到這頂帽子,便把帽子藏了起來,以後埋在這里,因此,黃巢墓實為黃巢衣冠冢。周圍還有幾個村子因黃巢而得名:扳倒井村因黃巢戰敗遁此,口渴難忍,天賜水井,但騎在馬上夠不著,士兵把馬前腿扳倒便於黃巢舀水喝,故名扳倒井村;祥溝庄村名的傳說是為了打擊黃巢軍的士氣,唐僖宗親筆題寫「降寇庄」匾額,著人掛在該村頭槐樹上,但被老百姓偷偷換成「祥溝庄」,為黃巢帶來吉祥,該村遂稱祥溝庄;焦家峪是「造甲峪」的諧音,傳說黃巢製造盔甲的地方;拉馬峪則因為黃巢敗退至此,人困馬乏,拉著馬經過此地而得名。
古今戰場城頂山
安丘縣輝渠、雹泉、庵上三鄉鎮交界處有一座山,因山頂上有齊長城而得名「城頂山」。山的走向呈東北西南向,長2800餘米,寬1700餘米,此山海拔446米,山頂平坦。長城自西北方的峰山經過望軍頂來此,在該山轉彎向南而去。
自古以來,此山為兵家必爭之地。至今山上既有冷兵器時代用渾圓的大塊玄武岩砌築的城牆,也有現代戰爭使用過的石築單人掩體,更有罕見的把古城牆中間扒空做大型防禦工事。這里城牆縱橫,軍事設施遍地,簡直成了軍事設施博物館。
據說,當初齊宣王在這里修建長城時,採用孫臏戰法,將長城築成「迷魂陣」,內藏玄機,敵人一旦闖入就會迷失方向,難逃滅頂之災。至唐朝時,安綠山造反曾在此安營紮寨,被征剿大元帥郭子儀追急,倉皇逃竄誤入迷魂陣而喪生。
1943年,愛國將領於學忠率原國民黨五十一軍激戰七晝夜,突破敵軍重圍,血染城頂山,殲滅日寇千餘人,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這一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至今在人民中間廣為傳頌。
在北京八達嶺長城附近的青龍橋南、居庸關以北,有一處地方叫"五桂頭",形容極為險要,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是關溝七十二景之一。那裡原先叫"亂北極溝",傳說燕王朱棣掃北,帶領幾十萬大兵,一路所向披靡,可是過了居庸關,便被阻止在"亂柴溝"這道關口上,明軍付台了很大代價,攻了數十天也沒攻破,燕王十分惱火。正在無計可施的時候,有人建議說:"附近有火家的仁、義、禮、智、信五兄弟曾在元朝當過小頭目,獨得一手施放火炮的絕技,可請來助戰。"很快,燕王便重禮聘請這火氏五兄弟台山,為其效力。幾天後,火氏兄弟運來大炮、火葯,來到陣前,看好地形,對准目標就開始了。這火氏五兄弟不愧是神炮手,顆顆炮彈飛向元軍陣地,彈無虛發,只 一陣工夫,那堅如鐵壁的防線被大炮一一摧毀,元兵蒙將死傷慘重,剩下的棄關而逃。燕王率軍乘勝追擊,順利地佔領了"亂柴溝"關口。火氏五兄弟立了戰功,卻只是換來了短暫的榮華。後來燕王做了皇帝便一反常態,對火家五兄弟放心不下,認為他們實在不可靠,萬一變心、造反,把大炮對准我燕王,我打下的天下豈不被他們奪走。所以,決定根除他們,便誣陷他們是"奸細",要謀反等莫須有的罪名,將他們拘捕並全部斬首,還把五顆人頭掛在亂柴溝示眾。這一舉動引起了百姓的憤憤不平,指責燕王無法無道,忘恩負義。這怨恨之聲很快傳到燕王耳中,燕王深 怕百姓造反,為籠絡民心,於是又把火氏五兄弟封為"五鬼財神",並在關溝石佛寺偏西的地方立了"五鬼財神廟",以享世代香火。"五鬼頭"由此得名,後人覺得"鬼"字不吉利,便改成了"五桂頭".現在,在京張舊鐵路山洞洞口的岩壁上,仍可看到刻著的"五桂頭"三個大字。
『陸』 關於長城的民間故事
冰道運石
當初,修建嘉峪關城時,需要成千上萬塊長2米、寬0.5米、厚0.3米的石條,工匠們在黑山將石條鑿好後,卻人抬不起,車拉不動,且山高路遠,無法運輸。大夥兒邊鑿石條邊發愁,眼看隆冬季節就要到了,石條還沒有從山裡運出一塊,若要耽誤工期,沒有工錢是小,這腦袋可就難保了。大家正在長噓短嘆,這時,忽然山頂一聲悶雷,從白雲中飄下一幅錦綢,眾工匠趕緊接住,只見上面若隱若現有幾行字,大家看後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來後,眾人從山上往關城修一條路,在路面上潑水,讓其結成一條冰道,然後把石條放在冰道上滑行運輸,結果非常順利的把石條運到了嘉峪關城下,不但沒有延誤工期,反而節省了不少工期。眾工匠為了感謝上蒼的護佑,在關城附近修建廟宇,供奉神位,並成為工匠出師後必須參拜的地方。
山羊馱磚
嘉峪關城,城牆高9米,還要在城牆之上修建數十座大小不同的樓閣和眾多的垛牆,用磚數量之大是非常驚人的,當時,施工條件很差,沒有吊運設備,全靠人工搬運。而當時修關城所用的磚,都是在40里以外的地方燒制而成。磚燒好後,用牛車拉到關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由於城高,唯一能上下的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難,盡管派了許多人往城牆上背磚,個個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磚卻仍然供不應求,工程進展受到了嚴重影響。一天,一個放羊的孩子來到這里放羊玩耍,看到這個情景,靈機一動,解下腰帶,兩頭各捆上一塊磚,搭在山羊身上,然後,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輕巧的山羊,馱著磚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牆。人們看了又驚又喜,紛紛仿效,大量的磚頭很快就運上了城牆。
擊石燕鳴
相傳,古時有一對燕子築巢於嘉峪關柔遠門內。一日清早,兩燕飛出關,日暮時,雌燕先飛回來,等到雄燕飛回,關門已閉,不能入關,遂悲鳴觸牆而死,為此雌燕悲痛欲絕,不時發出"啾啾"燕鳴聲,一直悲鳴到死。死後其靈不散,每到有人以石擊牆,就發出"啾啾"燕鳴聲,向人傾訴。古時,人們把在嘉峪關內能聽到燕鳴聲視為吉祥之聲,將軍出關征戰時,夫人就擊牆祈祝,後來發展到將士出關前,帶著眷屬子女,一起到牆角擊牆祈祝,以至於形成一種風俗。
『柒』 關於長城的民間故事 要短點的
1、孟姜女哭長城
相傳秦朝時,秦始皇建長城時,勞役繁重,青年范喜良和女子孟姜女剛新婚三天,范喜良就被迫出發修築長城,不久因為飢寒勞累而死,屍骨被埋在長城牆下。
孟姜女身穿寒衣,歷盡了千辛萬苦才終於來到了長城邊,得到的卻是丈夫死亡的噩耗。孟姜女在長城上哭了三天三夜,忽然長城就此坍塌,露出了范喜良的屍骸,孟姜女安葬范喜良後於絕望之中投海而亡。
2、定城磚的傳說
古代的時候有一位叫做易開占的工匠,他會算建造這里需要多少塊磚,因為他的出現,為修建長城節省了許多開支。
監督修建長城的人不相信他的話,就讓他算這里一共需要塊多少磚,易開占經過詳細的計算後,肯定地說:"一共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塊磚。"
監事管聽了以後,說:"如果最後發現多一塊或少一塊,那麼你的人頭就不保了,而且這里的所有工匠都會被你連累,他們必須都在這里繼續干苦力三年。"
最後就剩了一塊,在西瓮城門台上。監事管想藉此要了易開占的命,此外想著扣工匠們的工錢,這時易開占卻不緊不慢的說:"那塊磚並不是多餘的,它是老天安排讓放在這里的,如果把它拿走的話,城樓就會塌下來。"
監事管聽了以後,他害怕出事,就不敢再管這件事情了。從此,這塊磚就在原位,沒人動過。
3、冰道運石
當初,修建嘉峪關時,需要將近數萬塊的石條,工匠們把這些石條都鑿制完成以後,卻沒有人能抬得動,拿車子也拉不動,從這里都嘉峪關還有很遠的一段距離,道路崎嶇,要想把它們運過去很難很難。
大夥兒正在一邊鑿石條一邊為運輸的事情發愁,眼看寒冷的冬天就要到來了,他們雖然鑿的很快,可是石條還都在山裡沒有運出來,要是影響工程的進行,他們這些人也會被殺害。
正在大家正在發愁的時候,這時,忽然山頂轟隆一聲,白雲中隱約可以看到一幅錦綢,上面有幾個大字,人們看了綢緞上的字開始行動。
不知不覺冬天來了,眾人從山上修一條路到關上的路,在修建的這條路面上灑水,讓這條路凍冰,然後把石條放在冰路上,讓它們滑下去,正好把石條送達到嘉峪關城下,不但可以按時交付,還節省了大量的人力。
工匠們都紛紛跪地感謝老天的保佑,在城的附近建了一座廟宇,供奉祭奠,這里成為了工匠開工前必去的地方,為了祈求順利。
4、山羊馱磚
嘉峪關城的城牆高達9米之高,要想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本身就有一定的難度了。現在還必須在城牆上修建十來座大小不同的樓閣和許多的垛牆,需要的磚塊數量的數目很是多,當時,由於施工的條件很差,只能要用的磚,都是在將近四十里以外的地方燒的。
燒好了,讓人背上去,由於城牆很高,有很長一段距離,所以要想搬上去很難,而且背上去的磚仍然不夠用,工程的進度被拖。
有一天,有一個小孩來到這里放羊玩耍,看到大量的百姓在滿天大汗的搬磚,這個小孩看了以後,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在腰帶的兩頭各綁上一塊磚,把它搭在羊背上,然後,拍一下背,羊背著磚就爬到了城牆。人們看了很是激動,開始照做,大量的磚頭很快就運上了城牆。
5、擊石燕鳴
相傳,古代有一對住在嘉峪關柔遠的燕子。一天早上,兩只燕子一起飛出關,天色漸暗的時候,雌燕子先飛了回來,等到雄燕子飛回,關門已經被關上了,熊燕子不能進來,熊燕子心情悲痛,一頭撞到牆上死了,這時的雌燕因為思念不時發出"啾啾"燕鳴聲,一直叫到離世。
死後這只雌燕子的靈魂沒有飄散,只要一有人拿石頭敲擊城牆,就會聽到有"啾啾"燕鳴聲。古人把能在嘉峪關內聽到燕鳴視為吉祥的聲音,所以當有將軍要外出征戰時,他們的夫人就會到這里來擊牆,以求好運,後來發展到將士出關前,這已經發展為了一種風俗。
『捌』 有關長城的民間故事
定城磚的傳說
定城磚指放置在嘉峪關西瓮城門樓後檐台上的一塊磚。 相傳明正德年間,有一位名叫易開占的修關工匠,精通九九演算法,所有建築,只要經他計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確和節省。
監督修關的監事管不信,要他計算嘉峪關用磚數量,易開占經過詳細計算後說:"需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塊磚。"監事管依言發磚,並說:"如果多出一塊或少一塊,都要砍掉你的頭,罰眾工匠勞役三年。"竣工後,只剩下一塊磚,放置在西瓮城門樓後檐台上。監事管發覺後大喜,正想藉此剋扣易開占和眾工匠的工錢,哪知易開占不慌不忙的說:"那塊磚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磚,如果搬動,城樓便會塌掉。"監事管一聽,不敢再追究。從此,這塊磚就一直放在原地,誰也不敢搬動。現在,此磚仍保留在嘉峪關城樓之上。
山羊馱磚
嘉峪關城,城牆高9米,還要在城牆之上修建數十座大小不同的樓閣和眾多的垛牆,用磚數量之大是非常驚人的,當時,施工條件很差,沒有吊運設備,全靠人工搬運。而當時修關城所用的磚,都是在40里以外的地方燒制而成。磚燒好後,用牛車拉到關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由於城高,唯一能上下的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難,盡管派了許多人往城牆上背磚,個個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磚卻仍然供不應求,工程進展受到了嚴重影響。一天,一個放羊的孩子來到這里放羊玩耍,看到這個情景,靈機一動,解下腰帶,兩頭各捆上一塊磚,搭在山羊身上,然後,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輕巧的山羊,馱著磚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牆。人們看了又驚又喜,紛紛仿效,大量的磚頭很快就運上了城牆。
『玖』 關於長城的民間故事,傳說,成語,諺語,民歌民謠等
孟姜女哭長城: 這個故事發生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時候秦始皇正徵發八十萬民工修築萬里長城。官府到處抓人去當民工,被抓去的人不分白天黑夜地修築長城,不知累死了多少。
蘇州有個書生叫范杞梁,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他不得不四處躲藏。有一天,他逃到了孟家花園,無意中遇到了孟姜女。孟姜女是一個聰明美麗的姑娘,她和父母一起把范杞梁藏了起來。兩位老人很喜歡范杞梁,就把孟姜女許配給他作了妻子。
新婚不到三天,范杞梁就被公差抓去修長城了。孟姜女哭得象淚人似的,苦苦地等待丈夫歸來。半年過去了,范杞梁一點消息也沒有。這時已是深秋季節,北風四起,蘆花泛白,天氣一天比一天冷了。孟姜女想起丈夫遠在北方修長城,一定十分寒冷,就親手縫制了寒衣,啟程上路,要到萬里長城去尋找范杞梁。
一路上,孟姜女不知經歷了多少艱難,吃了多少苦,才來到了長城腳下。誰知修長城的民工告訴她,范杞梁已經死了,屍骨被填進了城牆里。聽到這個令人心碎的消息,孟姜女只覺得天昏地暗,一下子昏倒在地,醒來後,她傷心地痛哭起來,只哭得天愁地慘,日月無光。不知哭了多久,忽聽得天搖地動般地一聲巨響,長城崩塌了幾十里,露出了數不清的屍骨。孟姜女咬破手指,把血滴在一具具的屍骨上,她心裡暗暗禱告:如果是丈夫的屍骨,血就會滲進骨頭,如果不是,血就會流向四方。終於,孟姜女用這種方法找到了范杞梁的屍骨。她抱著這堆白骨,又傷心地痛哭起來。
秦始皇看到孟姜女很美麗,想逼她做妃子。孟姜女假意答應了他,但要求秦始皇先辦三件事:請和尚給范杞梁念四十九天經,然後把他好好地埋葬;秦始皇要親自率文武大臣哭祭范杞梁;埋葬范杞梁後,孟姜女要去遊山玩水,三天以後才能成親。秦始皇只得答應了孟姜女的要求。三件事辦完以後,孟姜女把秦始皇痛罵了一頓,然後縱身跳進了波濤滾滾的大海,那是不可能的。
成語: 雄關萬里 孤城絕塞 固若金湯
諺語:不到九門口,枉來長城走
萬里長城最長,學漢語最難
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
不到長城非好漢
歇後語:秦始皇修長城-功過後人評
長城上的磚-未知經過多少風雨
長城上跑步-大有奔頭
詩詞:
七律·西部古長城
望似家鄉土打牆,連綿萬里動蒼茫。
胡兵鐵馬終難阻,北國風沙倍感傷。
孟女哀音存呂調,秦皇霸業記文章。
殘垣夕照徘徊處,碧草花開襯牛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