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稼先的故事觀後感2000字
㈠ 鄧稼先讀後感
今天,我讀到了《鄧稼先》這篇文章,讀完之後,心裡對鄧稼先爺爺更加敬佩,他的故事讓我想到了許多,讓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鄧稼先爺爺的光榮事跡:50年代的中國是一個很被別人瞧不起的國家,它沒有偉大的科學成就,科技也得不到發展。然而,一些留學知識分子的回國,使中國的命運得到了根本的轉折,正是他們,挺直了中國的脊樑。鄧稼先就是這些留學生之一,當時他聽說中國的科技狀況,放棄了博士學位,決心回國為祖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因為他知道:自己是中國的兒女,是炎黃的子孫!他回到中國,參加了原子彈的研製工作。鄧稼先不怕困難,經常帶領工作人員到前線工作。他親自到黃沙滿天的戈壁取樣本,還冒著被輻射到的危險監制原子彈。終於,在他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原子彈試驗爆炸成功了!隨後,鄧稼先又以驚人的速度研製成功了氫彈、東方紅衛星。
我們拋開鄧稼先爺爺的功勞不說,就只說他對祖國的這份愛,他的愛國精神,也是使大家驚嘆的。鄧稼先爺爺放棄了在國外留學當博士的機會,放棄了別人夢寐以求的生活,還要受很多的苦,這值得嗎?對於鄧稼先爺爺來說,我想這答案是肯定的:「值得」!因為他是為了祖國而放棄的,為了祖國,為了報效祖國,一切都值得,只要能為祖國的發展盡自己的一份力,吃再多的苦,放棄再多東西,都是值得的。正是因為鄧稼先爺爺對祖國的愛,為祖國爭光的這份心,還有他不懈的努力,才研究出屬於中國自己的原子武器、核武器。
鄧稼先爺爺的功勞是不可磨滅的,他的愛國之心更是要我們學習的。我們應該熱愛自己的祖國,永遠把自己的祖國放在第一位,為了祖國而努力奮斗,因為這是我們的祖國母親,是給予我們美好生活的祖國母親。我們要從現在開始努力學習,爭取也想鄧稼先爺爺一樣去外國留學,等學成之後,一定要回到祖國,盡自己微薄的一份力。不求能名垂千古,只求報效祖國母親,祖國母親的強大,是所有的國人最大的心願!
鄧稼先爺爺,我一定要以您為榜樣,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以報效祖國為己任。您是所有中國人的驕傲、是所有中國人的榜樣。您雖然去世了,可是卻一定會名垂千古、永垂不朽!
㈡ 大漠英雄鄧稼先觀後感
1958年秋天的某一天,錢三強部長召見鄧稼先時說,國家要放一個大炮仗,並說明了工作的保密性。作為核物理專家的鄧稼先幾乎沒有思索便答應了,他答應像是自言自語:「我們終於要搞自己的核武器了。」平淡的話語中透著早有的一份期盼。
1959年6月,中蘇關系惡化,蘇聯撤走了所有的專家。核技術是各個國家的機密,我們不可能得到任何的借鑒。國內懂得核技術的專家不多,為了培養人才,國家從許多大專院校調來了一批優秀的大學生,鄧稼先作為原子彈的理論設計負責人,他的第一個任務便是為他們講解核技術,然後再帶領他們一起進行研究。
片中有這樣一段鏡頭:研究小組的成員進行著規模宏大的數據驗證,而他們的運算工具是中國沿用了幾千年的算盤。這畫面折射出一種堅忍不拔,不畏艱難的民族精神。正是這樣的演算否定了蘇聯專家留下的核爆大氣壓的數據,解決了原子彈試驗成敗的關鍵性難題。這被數學家華羅庚稱為「集世界數學難題之大成」的成果。
鄧稼先對工作無疑是全身心地投入的。在一次航投試驗的事故中,鄧稼先獨自一人前去爆炸區檢查,到達投彈落點時,他發現原來是降落傘沒有打開,原子彈墜地被摔裂了。他搶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彈碎片拿到手裡仔細檢驗,隨後又驚恐萬分地扔掉了碎片。作為核專家,他當然知道手捧原子彈碎片的危險性,那麼強烈的核輻射,對身體會造成多大的危害。他敢於手捧原子彈碎片,解釋只有一種,那就是太投入了,他完全忘了這些基本常識。他又驚恐萬分,他知道,他的生命不長久矣。從影片的最後鄧稼先彌留之際,還不忘中國核武器發展事業,他向國家寫了一份關於核武器發展的建議書來看,他當時擔憂的不是個人的生命,他擔憂的是中國的核事業,因為他的生命早已屬於祖國。
片尾他的女兒典典在他彌留之際沖進病房看他時,奄奄一息的他突然雙目放光,他直起身來,一把拔掉插在鼻孔上的氧氣管,臉上露出微笑:「典典回來了。」他不想讓女兒看到他插著管子的模樣,他只想給女兒微笑。他知道他欠女兒太多太多了,28年來,不用說照顧女兒,就是見上一面也顯得那麼奢侈,他不是一個好父親,他多想好好地陪陪女兒,但他知道已經沒時間了。典典此刻淚雨磅礴,鄧稼先心裡也淚雨磅礴。他終於痛苦地躺在床上,一任女兒在撲在他懷里嚎啕大哭。
影片中的最後一段結束語是他的同學楊振寧對他的評論:鄧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識地前進的。沒有彷徨,沒有矛盾。如果稼先再次選擇他的人生的話,他仍會走他已走過的道路。這是他的性格與品質。能這樣估價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們應為稼先慶幸!
看完影片《鄧稼先》,我端坐良久。楊振寧是他的同學,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但我覺得鄧稼先身上有比諾貝爾獎更沉重的東西在裡面.
張愛萍將軍這么評價鄧稼先:踏遍戈壁共草原,二十五年前,連克千重關,群力奮戰自當先,捷音頻年傳。蔑視核訛詐,華夏創新篇,君視名利如糞土,許身國威壯河山,功勛澤人間。
㈢ 觀看檔案鄧稼先的讀後感
《鄧稼先》觀後感
看完電影《鄧稼先》後,我認為鄧稼先身上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而其中最值得我們學習的就是他的為人:不求功名利祿,只是默默地在為自己的國家奉獻。更何況如今貪官污吏遍地叢生,能夠有這種覺悟的人早已少之又少。
我還記得幾個月前看到過一則笑話。官員一拜訪官員二,看到他的豪宅,就問他是怎麼變得如此富有。官員二笑了笑,指了指河上的橋:「我吃了這個工程的20%」。後來,官員二拜訪官員一,看到他家如同皇宮一般,就問了同樣的問題。官員一指了指沒有橋的河說:「我吃了這個工程的100%」。如此調侃,可見這種行為早已變得如此的「正常」,早已不會有人感到驚訝。
可是鄧稼先卻沒有成為一個這樣的人。當他被告知馬上要參加的工作需要他放棄自己的光明未來,從此銷聲匿跡,他仍然毫無返顧地接受了。而這件事是他最親的親人也無法知道,而且會讓他遠離他們。這份工作,不僅不會賺到很多錢,還會讓他的功名「消失」,並且忍受遠離家人的痛苦。按現代人的價值觀,這絕對是一個「有百害而無一利」的工作。可鄧稼先還是同意了,並為這奉獻出了自己的一生。
鄧稼先為了國家放棄了利益、名聲與親人,為他贏來了無數好評;而現在有無數人,不是成為金錢的奴僕,就是成為權力的木偶,為了這些他們犧牲了尊嚴與地位,有時甚至違法,卻只「贏」得他人的唾罵與鄙視。所以,鄧稼先的這種為人,值得我們學習而它們也將帶給我們意想不到的回報。
㈣ 鄧稼先觀後感300
鄧稼先爺爺的功勞是不可磨滅的,他的愛國之心更是要我們學習的。我們應內該熱愛自己容的祖國,永遠把自己的祖國放在第一位,為了祖國而努力奮斗,因為這是我們的祖國母親,是給予我們美好生活的祖國母親。我們要從現在開始努力學習,爭取也想鄧稼先爺爺一樣去外國留學,等學成之後,一定要回到祖國,盡自己微薄的一份力。不求能名垂千古,只求報效祖國母親,祖國母親的強大,是所有的國人最大的心願!
㈤ 鄧稼先觀後感
永遠的鞭策——觀電影《鄧稼先》所感(2011-10-17 21:37:55)轉載▼標簽: 鄧稼先觀後感教育
鄧稼先,一個舉世聞名、婦孺皆知的名字,一位值得我們永遠敬仰、悼念、學習的偉大物理學家。
懷揣著崇敬,夾雜著些許好奇,觀看了電影《鄧稼先》。
電影以倒敘的形式從時任二機部副部長的錢三強問鄧稼先是否願意參加國家放一個「大炮仗」的工作開始,為我們再現了鄧稼先這位偉大物理學家為祖國無私奉獻,直至生命耗盡的二十八年。
電影給了我很多的感動,其中一些片段更是讓我記憶深刻,感觸頗多。
當時任二機部副部長的錢三強問他是否願意參加國家的一個需要嚴格保密、從此隱姓埋名的「大炮仗」計劃時,他沒有任何的猶豫,而是激動地說:國家終於要搞自己的核武器了!他這是時刻盼望著為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啊!所以當問到他時,才會感到激動而沒有絲毫猶豫。
當然激動過後也有幾分憂慮,從此自己就不能照顧家裡,不能陪在家人身邊了。或許是心中愧疚吧,當女兒要求他帶她去動物園看老虎時,他卻答成去看老鼠。好笑嗎?一點都不,為國舍家是大義,但人之常情總不免惦記家人。捫心自問,換成是我們,要我們為大家作出如此大的犧牲,我們能毫不猶豫的答應嗎?他並不是不顧家,只是為了大家,只能舍小家!
回到工作中,國家下決心造原子彈了,但有的卻只是從蘇聯緊急抽調回來的留學生,以及從國內高等院校中找的一批學生和將軍口中的鈾濃縮工廠、原子彈裝配廠、核試驗基地。
如何開始?先得把這批學生帶成核專家。俗語有雲:說得容易,實際實行談何容易。但鄧稼先愣是毫無怨言地接下了這個困難重重的任務。
從此,他從家人和世人的視野中徹底消失,撲身於原子彈的研製。穿梭於研究所與實驗場之間。領導大家設計,親自下到實驗基地,檢查實驗的進行,觀察實驗。面對本該有的蘇聯援助,最後卻沒有,他毫不懈氣,帶領大家一點一點地摸索,不屈不撓。甚至於在一次實驗發生了問題時,不顧危險親自去檢查,看到殘片時他毫不猶豫的撿了起來。確認問題後才反應過來,這是帶有核輻射的極度危險品,慌忙地扔掉。慌忙很正常,捨身為國,真的毫無懼怕?說不怕,肯定不現實。人有著求生的本能。不過是在另一種堅定信念支撐下即使有著這樣的畏懼仍能勇往直前罷了。英雄也是人,不是神!
為了祖國,隱姓埋名,在艱苦的條件下默默奉獻著。但在動盪的文化大革命中,仍沒能倖免。一回到北京,見到同事在被批鬥,他上前解圍。同行的人無奈的告訴他,快回家看看,你家也被抄了。匆忙回到家,看著一片狼藉的家,以及坐在家中憔悴的妻子。他開玩笑說,還以為走錯門了。言語中多是無奈,卻仍無甚怨言。甚至於後來因為一次實驗的失敗,集體被要求反思莫須有問題、錯誤,遭受無仁道的對待。危急時刻,所幸同窗好友楊振寧回國,要求見他,才得以回北京避過一劫。如此情景,不免讓人覺得心酸,一個大物理學家,卻不得不以如此方式才得以逃過一劫。或許這也就是文革的無理所在了吧。旁人亦覺心酸,他作為當事人卻硬生生地給忍下來了,支撐他的無疑是那顆火熱的「中國心」,那份濃濃的愛國情。
回到北京見到同窗好友楊振寧,同窗問到這些年在幹嘛,卻只能以「家還在北京」搪塞。好友說起留學時的趣事,鄧稼先卻已難以記起了。對於好友的問題,在政治條件下,不能回答,卻又不能不答,最後只能艱難地含糊其辭。好友不停地製造話題,卻仍無話可說。小心翼翼地應付自己的好友,換誰都不會覺得好受。好友給他帶來一張田園唱片,很驚喜,笑笑,讓人覺得有幾分失落,自己都快忘了自己有這么個愛好了。
送好友走,好友說出了憋了很久的問題:外國流傳是美國人幫忙中國才造出了原子彈,是真的嗎?鄧稼先的表情很憋屈,然而卻不能回答,得先問國家的意思,對於這么個問題該怎麼回答。回到家,接到國務院的電話,總理指示據實回答:是中國人憑借自己的力量造出來的。他立即動手開始寫信,一臉寫滿的是激動。接到這個肯定回答的好友楊振寧同樣很激動,激動地哭了。可見前輩們對祖國的熱愛是何等的深沉。
動盪的文化大革命終於過去了,科研環境也漸漸好轉了。鄧稼先成了工程物理研究院的院長,他的妻子卻是第一次踏入他工作的九院。妻子要來了,鄧稼先卻發愁了,沒地方住。警衛直言和他住一塊啊!他卻擔心自己住的地方也是院里大家討論工作的地方,怕與保密條款不符。是啊,他的工作室是保密的,嚴格保密,因此他在之中過了二十多年單身漢的生活。見到妻子,卻都已經老了。他把自己的一生給了祖國,給了人民,默默地貢獻了一生。擔心吃飯問題,警衛說到專家小食堂去打,他卻惦記著公私分明。
項目穩步進展著,他自己卻已經垮了。當年反應過來自己直接接觸了核物質時,他就知道自己會有這一天,他沒有料到的是這一天來的這樣快。躺在病床上,他心裡惦記著的仍然是核研究,甚至自己已經躺在床上不能動了,仍在口述著自己對於核研究的見解、計劃,惦記著我們不能落別人太多!
短短的100分鍾,再現了鄧稼先為祖國無私奉獻的二十八年。他對祖國的愛,化為了他二十八年的默默奉獻,無論祖國如何待他,都毫無怨言。祖國強大了,就是他最大的快樂。
他身上所表現出來的那份愛國情操,讓我為之動容。看看今天身邊的一些人,嚮往國外,擠破了頭想要出國。當然我不反對出國留學,畢竟我們的科學技術確實有不如別人的地方,我們需要走出去,需要學習別人先進的技術、理論。然而,出國的留學生中真正學成回國的少之又少。有些人貪圖國外優越的生活條件,卻還要給自己找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嚷嚷著科學無國界。科學真的是無國界嗎?即使科學是無國界的,但是科學家是有祖國的!經常聽到人在說國外如何如何好,環境好,福利優。可是那些優越,哪一個不是建立在以天價出口科技產品,廉價進口高能耗低科技產品的基礎上的。或許出國的人會說那這也是全體國民的責任啊!但不要忘了,國家給了你為數不多的高等教育機會,投入巨大讓你接受優良的高等教育,難道為的就是讓你有一天用你所學到的知識為外國從養你的祖國那裡賺取巨額的利潤,然後再去為外國公民創造福利?老一輩科學家批評青年一代信仰缺失,我很贊同。真的,每天大家都在為了自己的那一點蠅頭小利而忙碌著。遺忘了很多很多!當然能者多為,平凡的我們做好本職工作就好。然而,自問,我們都做好了自己的本職工作嗎?
很佩服鄧稼先,佩服他能不畏艱辛毅然放棄國外優越的物質條件,回到一窮二白的祖國,在艱苦的環境下從事著繁重的科研任務;佩服他對祖國無怨無悔,無論祖國如何對他,他仍毫無怨言;佩服他對祖國那份深深的愛、那顆火熱的中國心。
鄧稼先的一生,想了很久,卻無法找到合適的語句來概括,能想到的詞語,在他身上似乎都顯得很無力。他的一生,張愛萍將軍的悼詞給出了很好的概括,在此借用一下吧:踏遍戈壁共草原,二十五年前。連克千重關,群力奮戰君當先,捷音頻年傳。蔑視核訛詐,華夏創新篇。君視名利如糞土,許身國威壯河山。哀君早辭世,功勛澤人間。
如今給我們青年一代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我們總是很抗拒,很排斥。《鄧稼先》,一個偉人的傳記,給我們的,卻是最深沉的愛國主義教育;永遠鞭策著我們:記住自己是一個中國人!我們不能落後別人太多!
【作者來自:中國科技大學】
㈥ 電影鄧稼先的觀後感
「一代巨匠,譜寫中國強國之夢。兩彈元勛,照亮世界歷史天空。」在慶祝黨的89歲生日之際,集團公司黨委組織觀看了愛國主義史詩獻禮片《鄧稼先》,廣大黨員共同接受了一次心靈的滌盪。
影片藉助簡潔的場景、朴實的語言、入微的細節,真實還原出這位「中國原子彈之父」的至愛真情。他為中國「兩彈一星」事業貢獻了畢生精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從他身上集中體現出赤誠的愛國情感、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淡薄名利的無私奉獻和勇於創造的事業追求,實實在在打動了我們的心。
能夠成為大師,本身的經歷定是足以被稱之為「風雲」或者「傳奇」的,鄧稼先就是這樣的傳奇。心懷強國夢想的他,早已將個人的名利得失置之度外,甘願隱姓埋名於戈壁荒漠,一紮就是數十年,環境惡劣超出常人想像。但他為了神聖的事業,義無反顧選擇了堅忍。國家要「放一個大炮仗」,組織上嚴格要求他對外界甚至是自己至親的家人都不能透露半點風聲,他深知利害,忍了下來;原子彈爆炸成功,他不能照相留下終身遺憾,不能發表研究成果,更無法與親朋好友分享喜悅,他嚴守秘密,忍了下來;明明是為國家立了大功的人,卻因為這不能說的秘密被抄家以致連累妻子兒女,他心痛且疚,還是忍了下來;美籍華僑楊振寧教授回國探親,他被點名參加接待,面對大名鼎鼎的諾貝爾獎得主的熱情關切,他依然是恪守紀律,訥訥地推說「不知道」、「不方便」。昔日同窗好友,今日遭遇反差如此鮮明,旁人看著心酸,他仍舊可以淡然地搪塞過去。可是在「中國的原子彈聽說有兩個美國人的幫助」這樣的問題上也不得不含糊其辭,卻讓他悶悶不樂,「感到不舒服」,因為這嚴重傷及的是他最珍視的民族精神和中國氣節!幸好周恩來總理及時作出了明確指示,鄧稼先連夜寫信告訴楊振寧:「中國的原子彈氫彈全部都是由中國人自己研製成的,沒有一個外國人參加。」餞行晚宴上,楊振寧看到這封特快專遞來的信,激動得泣不成聲。那一刻,我們讀懂了「中國心」的涵義,更為無數像鄧稼先這樣「中國的脊樑」式知識分子而揚眉吐氣。
心有大事業,成就大目標。世人看見的多是壯麗輝煌的果實,又有幾個人能了解這過程的曲折艱辛。一個人如果沒有堅定的信仰,朝著既定目標堅持不懈的努力,歷經磨難終不改其志,無怨無悔奉獻畢生,又怎能成就這偉大神聖的事業呢?鄧稼先作為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的典範和楷模,雖然他經歷的時代已經過去,但他的精神永遠不會過時。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與他的寬廣無私相比,當前倍受職場白領追捧的「杜拉拉」們內心裡那點卑微的一己之私,恐怕是要自慚到塵埃里去的。浮華時代,我們更需要向鄧稼先學習,繼承發揚「兩彈一星」的精神財富,踏實做人,認真做事,頂得住壓力,耐得住寂寞,受得起委屈。縱然不能成就驚天偉業,也要無愧於一個大寫的人。
㈦ 鄧稼先觀後感(寫出自己的感受為主)
「一代巨匠,譜寫中國強國之夢。兩彈元勛,照亮世界歷史天空。」在慶祝黨的89歲生日之際,集團公司黨委組織觀看了愛國主義史詩獻禮片《鄧稼先》,廣大黨員共同接受了一次心靈的滌盪。
影片藉助簡潔的場景、朴實的語言、入微的細節,真實還原出這位「中國原子彈之父」的至愛真情。他為中國「兩彈一星」事業貢獻了畢生精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從他身上集中體現出赤誠的愛國情感、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淡薄名利的無私奉獻和勇於創造的事業追求,實實在在打動了我們的心。
能夠成為大師,本身的經歷定是足以被稱之為「風雲」或者「傳奇」的,鄧稼先就是這樣的傳奇。心懷強國夢想的他,早已將個人的名利得失置之度外,甘願隱姓埋名於戈壁荒漠,一紮就是數十年,環境惡劣超出常人想像。但他為了神聖的事業,義無反顧選擇了堅忍。國家要「放一個大炮仗」,組織上嚴格要求他對外界甚至是自己至親的家人都不能透露半點風聲,他深知利害,忍了下來;原子彈爆炸成功,他不能照相留下終身遺憾,不能發表研究成果,更無法與親朋好友分享喜悅,他嚴守秘密,忍了下來;明明是為國家立了大功的人,卻因為這不能說的秘密被抄家以致連累妻子兒女,他心痛且疚,還是忍了下來;美籍華僑楊振寧教授回國探親,他被點名參加接待,面對大名鼎鼎的諾貝爾獎得主的熱情關切,他依然是恪守紀律,訥訥地推說「不知道」、「不方便」。昔日同窗好友,今日遭遇反差如此鮮明,旁人看著心酸,他仍舊可以淡然地搪塞過去。可是在「中國的原子彈聽說有兩個美國人的幫助」這樣的問題上也不得不含糊其辭,卻讓他悶悶不樂,「感到不舒服」,因為這嚴重傷及的是他最珍視的民族精神和中國氣節!幸好周恩來總理及時作出了明確指示,鄧稼先連夜寫信告訴楊振寧:「中國的原子彈氫彈全部都是由中國人自己研製成的,沒有一個外國人參加。」餞行晚宴上,楊振寧看到這封特快專遞來的信,激動得泣不成聲。那一刻,我們讀懂了「中國心」的涵義,更為無數像鄧稼先這樣「中國的脊樑」式知識分子而揚眉吐氣。
心有大事業,成就大目標。世人看見的多是壯麗輝煌的果實,又有幾個人能了解這過程的曲折艱辛。一個人如果沒有堅定的信仰,朝著既定目標堅持不懈的努力,歷經磨難終不改其志,無怨無悔奉獻畢生,又怎能成就這偉大神聖的事業呢?鄧稼先作為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的典範和楷模,雖然他經歷的時代已經過去,但他的精神永遠不會過時。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與他的寬廣無私相比,當前倍受職場白領追捧的「杜拉拉」們內心裡那點卑微的一己之私,恐怕是要自慚到塵埃里去的。浮華時代,我們更需要向鄧稼先學習,繼承發揚「兩彈一星」的精神財富,踏實做人,認真做事,頂得住壓力,耐得住寂寞,的人受得起委屈。縱然不能成就驚天偉業,也要無愧於一個大寫。
《鄧稼先》觀後感
今天,我和婆婆一起去看了一部名叫《鄧稼先》的電影。
鄧稼先生於1924年6月25日。他的一生對兩彈一星——原子彈、氫彈和人造衛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最後, 他因為遭到氫彈的核輻射,在1986年7月25日,逝世於北京。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鄧稼先為了實現原子彈和氫彈成功爆破,一直在孜孜不倦的努力工作著,無私奉獻著自己的一生。最後他終於成功爆破了兩彈一星。
看了這部電影,我被鄧稼先的愛國主義精神深深地感動了。鄧稼先以自己嚴謹的科學態度,無私的奉獻精神換來了自己光榮的一生.他舍「小家」為「大家」,為了祖國,他認為就算為這兩彈一星死也是光榮的。他為這兩彈一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讓我們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身邊的點點滴滴做起,向鄧稼先學習吧!
「一代巨匠,譜寫中國強國之夢。兩彈元勛,照亮世界歷史天空。「遙遠的東方有一條龍,他的名字叫中國………遙遠的東方有一群人,他們都是龍的傳人………」悅耳的歌聲唱出深深的情,為了這巨龍的騰飛有多少人付出血的代價!而有一個偉人,他沒有和毛主席朱德般戰功赫赫,但他以他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感動人們他就是鄧稼先。今天我去看了電影《鄧稼先》,讓我們一同走近鄧稼先的世界,感受心靈深處的震撼吧!
影片藉助簡潔的場景、朴實的語言、入微的細節,真實還原出這位「中國原子彈之父」的至愛真情。他為中國「兩彈一星」事業貢獻了畢生精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從他身上集中體現出赤誠的愛國情感、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淡薄名利的無私奉獻和勇於創造的事業追求,實實在在打動了我們的心。
鄧稼先生於1924年6月25日。他的一生對兩彈一星——原子彈、氫彈和人造衛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最後, 他因為遭到氫彈的核輻射,在1986年7月25日,逝世於北京。
他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的第9天便毅然放棄國外優越的生活條件.他來到了生活條件惡劣的戈壁灘為祖國國防事業默默奉獻著自己的青春.白天的戈壁灘酷熱而晚上又刺骨般冷.他在如此惡劣的生活條件下,成功的領導了氫,原子彈的發射.
他是氫彈的開發者,他的成就意味著中國「從任人宰割」到「站起來了」他是中國的功臣,而奧本海莫也是其國家的功臣.但二人的性格卻截然不同,奧本海莫鋒芒畢露不拘小節,鄧稼先默默無聞無私奉獻.截然不同的性格決定不同的人生.
原國防部長張愛萍曾說:「他把畢生的經歷都獻給了祖國和人民。」楊振寧稱贊鄧稼先時說:「稼先為人忠誠純正,是我最敬愛的摯友,他的無私的精神與巨大的貢獻是你們也是我的永恆的驕傲。」1999年國慶50周年前夕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又向鄧稼先追授了金質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在國慶60周年緬懷和追憶英雄。是我永遠學習的動力,永不忘本。向為中華民族作出貢獻的人民致敬。
我們對比他和居里夫人的光輝事跡,便會發現許多驚人之處:一樣熱愛祖國,一樣默默無聞無私奉獻,一樣做出傑出貢獻;那我們便可以說,鄧稼先是中國的「瑪麗.居里」!
他的成就使千千萬萬中國人歡天喜地,慶賀中國這古老的巨龍騰飛了!但他仍不懈努力,為中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默默奉獻著他的一切.
中國人不可以忘記的人------鄧稼先
㈧ 初一課文 <<鄧稼先>>讀後感200字
鄧稼先爺爺是我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是我國的「兩彈」之父。他出生於安內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之容家。他於1947年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進入美國普渡大學研究生院。由於他學習成績突出,不足兩年便讀滿學分,並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此時他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 他完全可以留在美國並可以擁有良好的工作條件和優厚的待遇,但他毅然回到了祖國。
回到祖國不久後,錢三強把鄧稼先叫到辦公室,對他說:「國家需要放個「爆竹」讓你去做,怎麼樣啊?」他義無反顧地同意了。後來,他不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費盡心血,還經常到飛沙走石的戈壁
㈨ 科學家鄧稼先的故事的收獲
「兩彈一星」元勛鄧稼先的愛國思想是從小就養成的,並支撐著他的一生。在愛國回無功的情答況下,是父親的一番肺腑之言點亮他心中的燈盞,從此,抱著「科技救國」的信念,鄧稼先刻苦求學,走出了一條輝煌的成功之路。
鄧稼先優秀的精神品質首先表現在回國的努力上,甚至堪稱典範,他是義無反顧、迫不及待,拳拳報國之心溢於言表!回國後,鄧稼先在所有場合表現出的無私、執著、吃苦耐勞、獻身精神,以及熱情、謙和、善於團結協作等,都讓人真切地感受到他的可貴品質和精神風貌。
㈩ 〈鄧稼先〉的讀後感
鄧稼先爺爺是我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是我國的「兩彈」之父。他出生於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之家。他於1947年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進入美國普渡大學研究生院。由於他學習成績突出,不足兩年便讀滿學分,並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此時他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 他完全可以留在美國並可以擁有良好的工作條件和優厚的待遇,但他毅然回到了祖國。
回到祖國不久後,錢三強把鄧稼先叫到辦公室,對他說:「國家需要放個「爆竹」讓你去做,怎麼樣啊?」他義無反顧地同意了。後來,他不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費盡心血,還經常到飛沙走石的戈壁試驗場做各種實驗,終於發明了原子彈、氫彈,為祖國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我有一個夢想就是當個天文學家,我很佩服鄧稼先爺爺的學習精神,我一定要像他一樣刻苦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學好各種知識來回報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