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參加隨州博物館的故事作文
A. 隨州博物館都有哪些展品(名稱)
隨州博物館最主要的館藏有:
1、擂鼓墩二號墓銅編鍾
2、蟠螭紋銅方壺
3、陳公子中慶銅簠
4、象首紋銅鬲
5、菱形勾連雲紋銅敦
6、曾侯乙尊盤
B. 隨州市博物館在什麼地方
擂鼓墩大道98號(二橋頭西)
C. 隨州市博物館怎麼樣
簡介:隨州市新博物館位於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大道中段西側,是一座集文物收藏、科學研究、文物展覽及編鍾演奏於一體的地方綜合性博物館。
D. 隨州博物館免費開放么
好像從不來是免費開放的
E. 隨州博物館導游詞作文300字
大家好,我是**,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一下隨州博物館。歷史文化名城隨州,內是炎帝神農故里,編鍾古樂容之鄉。1978年10月,因曾侯乙墓的發現發掘成立隨縣博物館。隨州博物館位於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大道中段西側的厥水河畔,與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擂鼓墩古墓群」毗鄰,距離市中心約1公里,佔地100畝,館舍由展廳、文物庫房和輔助用房三部分構成,建築面積9636平方米,其中:陳列樓7000平方米,文物庫房2000平方米,編鍾演奏廳300平方米,其他建築336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98%。
該館始建於1978年10月,是一座集文物收藏、科學研究、文物展覽及編鍾演奏於一體的地方綜合性博物館。目前館藏文物306140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76件,二級文物68件,三級文物95件。著名的有擂鼓墩二號墓出土的36件編鍾、吳家塢墓地出土的菱形勾連雲紋銅敦、三里崗毛家沖出土的鳳鳥扉棱銅搏、安居羊子山出土的鄂國銅器群,以東郊義地崗、安居徐家嘴、均川劉家崖、均川熊家老、西郊擂鼓墩等墓地出土的曾國銅器群,還有北郊孔家坡出土的漢代簡牘等等,這些精美絕倫的文物堪稱鎮館之寶。
下面就請大家參觀隨州博物館。
F. 參觀隨州博物館作文450個字
今年暑假,爸爸媽媽要帶我到隨州遊玩,我高興極了。
8月10日我們全家到了隨州城,第二天內早上八點容我們准時起了床,吃完早餐,就去遊玩隨州的四個景點:炎帝神龍故里、曾候乙墓、隨州博物館、大洪山玉龍溫泉。
首先我們來到炎帝神龍故里,這里是炎帝出生的地方。走進大門,我看見左右兩邊的牆上到處都是雕刻的圖畫,地板全是用瓷磚鋪成的。再向前走,就看見一塊快石板上寫著「炎帝神龍故里」六個大字。不一會兒,我們來到了大殿,屋內全是空的,顯然是剛剛修建的,大殿前面是一個廣場,面積約1000餘平方米。廣場旁的草坪上整齊地擺放著56盞燈,象徵著56個民族團結在一起。大約再走15分鍾,就可以看見一個漆黑的山洞,據說這個山洞
G. 隨州博物館的建築布局
博物館建設背靠擂鼓墩,設計主體為一個主館和兩個副館,園林式布局,採用楚國內建築「一台」、「殿」、「多容台」組成的風格,外形主要體現「楚城」和「編鍾」特色。同時,它又是一座設備條件較為先進的現代博覽建築。沿著梯形台階,進入一層主館是一個大序廳和休息廳,往裡走是一個面積為1100多平方米的陳列廳,陳列廳的後面是辦公區和庫房;陳列廳的左右兩邊分別為一個面積600餘平方米的展廳;南、北兩個副館主要設計為面積1000多平方米的展廳和編鍾演藝廳。博物館的主館第二層主要是三個展廳和兩個小珍品館,面積達1500多平方米。
「隨州博物館」五個大字為中國著名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偉長先生題詞。
H. 隨州博物館要門票不
隨州博物館不需要門票的,若你要請講解的話,還是要自己出導講費用的,每位幾十元不高,如要看編鍾表演的話,門票也是幾十元錢。
I. 隨州博物館的編鍾簡介
1978年春夏之交,在地下沉埋了余年的國寶編鍾,隨著曾侯乙墓的發現、發掘而閃亮問世,重放異彩。一時間舉世矚目,國人為之驕傲,世人為之傾倒。
曾侯乙墓位於湖北隨州市曾都區城西兩公里的擂鼓墩東團坡上,系一座呈卜字形的大型岩坑豎穴木槨墓。1977年秋,當地駐軍在擴建營房時發現該墓。1978年3月,文物考古部門組織聯合勘探,5月上旬開始挖掘,6月底野外清理首戰告捷。通過出土博鍾上的銘文鑒定,這是戰國早期諸侯國曾國君主名乙的墓葬,故亦稱曾侯乙地宮。
該地宮似一座超豪華的「三室一廳」,東室放置主棺一具、陪棺八具;西室放置陪棺十三具;北室放置兵器、車馬器及竹簡;中廳大約是墓主人的音樂室、禮賓接待廳,內置大量禮樂器;在東室通往中廳的門洞處置放狗棺一具。地宮東西長21米,南北寬16.5米,距地表深13米,面積為220平方米。整個槨室由底板、牆板、蓋板共171根巨型長方木鋪墊壘迭而成,使用成材楠木達500立方米。木槨頂面及四周填塞防潮木炭6萬公斤,木炭之上努築青膏泥、白膏泥,上面蓋鋪石板,再努築五花土直達墓口。
曾侯乙青銅架楠木彩繪主棺(分內、外棺)重達7000公斤,另有彩繪陪棺21具。曾侯乙,男性,年齡45歲左右,約葬於楚惠王56年(公元前433年)深秋。陪葬者均為13-25歲女性。在奴隸制晚期,此墓殉葬者多達21人,可列當時血腥人殉之最。
湖北省內歷年來發掘的戰國墓葬數以千計,規模最大而又有確切年代的唯此一座。其墓葬氣勢之弘,出土文物之多,製作之精美,稀世之珍貴,保存之完好,以及銘文資料之豐富,都是同期墓葬中所罕見的。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青銅禮器、樂器、兵器、金器、玉器、車馬器、漆木竹器以及竹簡文物多達15404件,有許多造型奇特,工藝精湛,是前所為見的珍品,其中有8件定為國寶。
曾侯乙墓,這座擁有東、中、西、北四個墓室的王陵,猶如一座地下音樂宮殿。 寬敞的中室,是「鍾鳴鼎食」的「正殿」,禮樂之器,陳懸井然。一套編鍾沿南壁和西壁立架巍然聳立;一套編磬沿北壁立安放;一架建鼓沿東壁高樹青銅座上;此外,還有瑟(7件)、笙(4件)、簫(2件)、篪(2件)、小鼓(2件)擺列在鍾、磬、建鼓構成的長方形空間。全室樂器如一個大型的「鍾鼓」樂隊,體現著演奏「金石之音」和「鍾鼓之樂」的壯觀氣勢,構成古代諸侯宴食祭祀時完整的軒懸(三面懸掛鍾磬)場面。
東室,列有琴(2件)、瑟(5件)、笙(2件)、鼓(1件),均聚傍主棺,如「寢宮」內演奏「琴瑟之音」輕音樂團。
「寢宮」和類似「後院」的西室,二十一具彩繪棺里息卧著十三至二十五歲的少女,可能是表演樂舞的「女樂」,連同樂器,一道殉葬。 北室,還陳放著三件專供盛放石盤的漆木匣。 樂宮中最為顯赫的屬編鍾。巨大的鍾架,由銅木結構呈曲尺形,長7.48米,寬3.35米,高2.73米。七根彩繪橫粱,兩端均有浮雕著盤龍和花瓣紋的青銅套加固,由六個佩劍武士形銅柱和圓柱承托。鍾架及鍾構,達二百四十六個構件,可以拆裝,設計精巧合理。六十五件青銅鍾分三層八組懸於架上:上層為三組鈕鍾,共十九件;中層有短枚甬鍾一組十一件、無枚甬鍾一組十二件、長枚甬鍾一組十件;下層有大型長枚甬鍾兩組共十二件、另有鎛鍾一件。其最大者,通長153.4厘米,重203.6公斤。僅鍾體總重量達兩千五百公斤。
鍾架、鍾鉤、鍾體上共有銘文三千七百五十五字。內容有編號、記事、標音及樂律理論。鍾體銘文大都鍍金。鑄鍾的銘文,記敘楚國的惠王在執政五十六年(即公元前四三三年)時,為祭奠曾侯乙而鑄制了鍾鼎彝器,並送給曾國。甬鍾均有一面鉦間刻「曾侯乙乍(作)時(持)」,標記著鍾的主人。甬鍾、鈕鍾的標音,均在鍾體一面的正鼓部和側鼓部,依姑洗均(C調)記寫著各鍾所發樂音的階名或音名。甬鍾另一面鉦間、鼓部還有成句成段的文字,論敘各鍾的樂音所屬律名、階名、變化音名及其在不同均中、不同國間的稱謂對應關系。
件件保存完好,閃亮著青銅光澤的鍾體,均保留著優美迷人的原有音響。僅少數大型甬鍾的側鼓音不甚明顯之外,絕大多數鍾均能在正鼓部和側鼓部,分別擊奏出呈三度音程,且與標音相符的兩個樂音。全套鍾含有深沉渾厚的低音、鏗鏘圓潤的中音、清脆明亮的高音,豐富的色彩可調配出相當的表現力。其音域自C2至7,跨五個八度音程,可奏出完整的五聲、六、以至七聲音階樂曲;中心音域內二十半音齊備,可以旋宮轉調,演奏古今中外多種樂曲。 鍾及架的裝飾,取有人、獸、龍、花、幾何形等多種題材,採用了圓雕、浮雕、陰刻、雕繪、線描等多種技法。加之精巧的布局和細微的刻劃,達到了極好的美化效果。整架編鍾,宏觀巍峨莊重,微觀精美華麗,是耐人觀賞的藝術佳作。
這套編鍾的擊奏工具共有八件。六件7字形小木槌,當由三人各執一對,分別掌奏中層的三組鍾,並兼顧上層鈕鍾,主奏旋律。兩件長215厘米、粗6.6厘米的彩繪大棒,由兩人分執,掌奏下層大鍾,可配以和聲,或烘托氣氛。 這套造型壯觀、配備齊全、音列充實、音頻准確的大型編鍾,堪數我國古代編鍾之最,並以其數量之多,鑄造之精,保存之好,音律之全,音域之廣,音色之美,樂律銘文之珍貴,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古代世界的第八大奇觀」,是「精神世界的聖山」,「文明古國的象徵」。
與曾侯乙編鍾相伴而出的一套編磬,是古編磬中的傑出代表。青銅鎦金的磬架,高1.09米、寬2.15米,呈單面變層結構。一對集龍首、鶴頸、鳥身、鱉足為一體的怪獸銅立柱,咬合著兩根銅桿,桿底等距焊鑄銅環,以掛磬鉤。三十二石磬次序懸掛,與之相映成趣。據研究,全架編磬原有四十一塊,每磬發一音,為十二半音音列,音域跨三個八度,音色清脆明亮而獨具特色。磬塊上亦有與鍾銘相通的墨書和刻文,內容是編號、標音及樂律理論。其精美的磬架、眾多的磬塊、明確的編懸狀態、完備的配件(同出有裝磬之匣和磬槌)為迄今僅見。質料主要是石灰岩的磬塊,音色清澈優美,比當今的木琴更有餘韻,比鍾聲更加透明。它展示了三個八度的音樂風貌,豐富的半音顯示了旋宕轉調的功能。它與編鍾合奏,真謂金石齊鳴,悅耳動聽。更為驚嘆的是其中的最高音竟與鋼琴的最上一鍵(G8)相同。充分反映了古代磬氏設計製造定音 樂器的成就,擴大了我們對古代宮廷隊音域范圍的視野。
同墓出土的古樂器還有建鼓,這是迄今見到的最早同類實物,琴(十弦琴、五弦琴)、排簫、篪,都是首次發現的幾種早已失傳的樂器。其中的排簫,是由十三根竹質簫管編排而成的「排簫」,它因長短有序的簫管而形若鳥之單翼。世界上有不少民族都使用這種樂器。這兩件古簫在未脫水的情況下,其中一件有七、八個簫管能夠吹奏出樂音,音階結構已超出五聲。 篪是一種竹質橫吹管樂器。以前,人們僅據文獻中互有出入的記載,難以詳其形制。該墓出土的篪,一件長29.3厘米,一件長30.2厘米;兩者均以一節竹管製成,兩端管口封閉,管身開有吹孔一、出音孔一、指孔五;通體以黑漆為地,以朱、黃色繞管線描繪紋。三角雷紋和變形菱紋。用其復製品,可吹奏出超出五聲的音階結構。笙是由古沿用至今的一種管樂器。曾侯乙笙分十二、十四、十八簧三種,均為匏斗、蘆竹笙管、蘆竹簧片製成。笙簧因音頻高低而大小不一,框與舌間的縫隙細於發絲,做工十分精細,仿製中,知其聲音細小,但古樸典雅,特別細膩迷人。
因弦腐而失音的琴瑟,均保存著完好的軀體。仿製中,可品味出其原有的濃郁韻味。 曾侯乙墓出土的這批編鍾、編磬、建鼓、瑟、琴、笙、排簫、篪等8種樂器,共125件,還有與部分樂器配用的擊奏工具12件,各種構件、附件1714件。可分打擊、吹奏、彈撥三類。數量多、種類全、製作精、保存好,是世界音樂考古史上的空前發現。
由這批古樂器直接和間接保留著的音響中,從它們所攜帶的具有經典價值的鍾磬樂律銘文里,我們不難得知早在二千四百年前,我國古代音樂所具有的水平。
無獨有偶,1981年在擂鼓墩二號墓,又發掘出一套36件編鍾。經專家鑒定,二號墓編鍾與曾侯編鍾同一體系,音色、音律與曾侯乙編鍾相通,其中8件大鍾與曾侯乙編鍾的音律完全一致。從鍾體的大小銜接處有一明顯空缺,這一空缺正好由二號墓出土的八件大鍾填補。從編鍾的音高分析,二號墓出土的28件小甬鍾與8件大甬鍾有別而自成一體,恰好填補了曾侯乙編鍾的高音區,並使曾侯乙編鍾的音域從五個8度擴展到6個多8度。因此,二號墓編鍾被稱之為曾侯乙編鍾的「姊妹鍾」。兩套樂鍾(鎛鍾除外)合計100件,百件編鍾可分可合,是一個完整的宏偉的編鍾系列。
J. 參觀隨州博物館的作文
今年暑假,爸爸媽媽要帶我到隨州遊玩,我高興極了。
8月10日我們全家到了隨州城,第二天早上八點我們准時起了床,吃完早餐,就去遊玩隨州的四個景點:炎帝神龍故里、曾候乙墓、隨州博物館、大洪山玉龍溫泉。
首先我們來到炎帝神龍故里,這里是炎帝出生的地方。走進大門,我看見左右兩邊的牆上到處都是雕刻的圖畫,地板全是用瓷磚鋪成的。再向前走,就看見一塊快石板上寫著「炎帝神龍故里」六個大字。不一會兒,我們來到了大殿,屋內全是空的,顯然是剛剛修建的,大殿前面是一個廣場,面積約1000餘平方米。廣場旁的草坪上整齊地擺放著56盞燈,象徵著56個民族團結在一起。大約再走15分鍾,就可以看見一個漆黑的山洞,據說這個山洞就是炎帝出生的地方。又走了10分鍾,我們就到了該景點後門的出口。
接著,我們來到第二個景點曾候乙墓。導游介紹說:曾是曾國,候是諸侯,乙是姓,墓是墓葬。據考察,曾候乙墓已被埋藏距今已兩千多年,考古專家在墓葬里發現了棺木、兵器等許多東西。曾候乙墓墓室分為:北室、南室、西室、東室。北室裝的是主官,南室裝的是兵器、車馬,西室裝的是各種青銅樂器,東室是陪葬。挖出來的樂器一共有一萬多件,其中,保存完好的有63件,均被放在隨州博物館里。
第三個景點就是隨州博物館。這里珍藏著許多珍貴的文物,很多文物也讓我疑惑不解。比如說,博物館里有一個水桶,當我看了介紹後才知道是一個酒壺。像這種類型的還多著呢。我想古代人民的智慧可真奇妙!此時已是中午12點,可我認為有許許多多的東西值得學習,在導游的一再催促下,我們才依依不捨地離開。
下午,我們來到了大洪山玉龍溫泉。椐導游介紹這里大大小小共有72個溫泉,其中有36個溫泉的水達到了40度以上。我穿好泳褲,迫不及待的就下水了,可真舒服。我花了近4個小時將72個溫泉都嘗試過。到了下午四點,我們才回到了賓館。
一天旅行已是精疲力竭,但旅途非常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