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友愛的故事
A. 各個民族團結友愛的故事有哪些
1、巴哈義古麗:11位窮「爸爸」窮「媽媽」的好女兒
巴哈義古麗全名叫巴哈義古麗·尼合買提,塔塔爾族,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薩爾縣吉木薩爾鎮滿城路社區的一名普通幹部。
工作17年來,她照顧著多位貧困孤寡老人和困難戶,認了11個不同民族的窮「爸爸」窮「媽媽」。此外,她還累計幫扶轄區各族貧困家庭50餘戶,資助數十位山區貧困媽媽、貧困學生,個人捐贈物資10萬多元。
巴哈義古麗通過身體力行,把愛的種子播撒到更多人的心裡。如今,以巴哈義古麗工作室為核心,滿城路社區形成了信息員樓棟長志願服務隊、巾幗志願服務隊、法律法規志願服務隊等8支志願者隊伍,有志願者500多人,志願服務逐步常態化、社會化,服務范圍涵蓋醫療、教育、衛生等多個領域。
2、孔融讓梨
孔融四歲的時候,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每次,孔融總是拿一個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見了,問道:「你為什麼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3、解放軍第三〇二醫院:情注雪域高原,愛灑藏區同胞
自2015年11月響應中華慈善總會發起的「藏區千名貧困家庭包蟲病患者救助行動」以來,作為首家參與該行動的醫院,三〇二醫院率先承擔起藏區包蟲病患者大批量防治任務、全軍藏區包蟲病救治「樣板工程」創建任務。截至目前,已為從藏區來北京的19個批次、124名患者進行了治療,為99名重症患者實施手術,手術成功率達100%。
為了發動更多醫療資源,三〇二醫院還積極探索軍地聯合防治包蟲病的新路子。牽頭舉辦全軍藏區包蟲病篩查診斷與治療技能培訓班,積極為來自解放軍第一〇七醫院、二五三醫院以及果洛藏族自治州人民醫院、雜多縣人民醫院等24家軍地醫院的業務骨幹傳授經驗;牽頭舉辦西藏自治區包蟲病外科規范化診療技術培訓班,為來自藏區及部分解放軍駐藏部隊和武警部隊的14家軍地醫院的業務骨幹「傳經送寶」,有效提升了當地包蟲病規范化診療技術水平。
4、阿布拉江·穆合塔爾:徒行八千里,結親百餘家
44歲的阿布拉江·穆合塔爾,出生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圖什市阿扎克鄉提堅村。近年來,他喜歡上了徒步運動,並且開始熱心做公益。
2016年,阿布拉江用18天時間,從烏魯木齊走到阿圖什市,引起轟動。後來,他又有了一個更大的夢想——從烏魯木齊走到北京,沿途宣傳大美新疆和民族團結一家親。
經過專業的體能訓練和精心准備,2017年4月8日,阿布拉江信心滿滿地從烏魯木齊出發,踏上了徒步進京的夢想之旅。8月15日下午,背著行囊、風塵僕僕的阿布拉江·穆合塔爾終於來到北京天安門廣場。面對鮮紅的國旗,他激動得熱淚盈眶。他動情地說:「祖國很強大,人民很團結,中華各族人民都是一家人!只要大家更團結,祖國就會更強大!」
5、阿卜杜拉·吾拉西木:在南昌樹立新疆人的品牌
2017年6月,在江西省南昌市從事餐飲業的維吾爾族商人阿卜杜拉·吾拉西木,將一封抒發民族團結情感的信寄給了遠在新疆和田地區墨玉縣扎瓦鄉老家的母親。阿卜杜拉用朴實的語言向遠方的母親訴說心裡話,用真摯的感情發聲亮劍,向家鄉人民表明自己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堅決同一切破壞民族團結的行為作斗爭的態度,用最溫暖的字句抒發了對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熱愛。
從15年前帶著40元錢到南昌打拚,到成長為在南昌擁有11家店面和10個攤點、管理著32名員工的商人,阿卜杜拉的成功,既是個人努力的回報,也是民族團結結出的碩果。
對於未來的發展,阿卜杜拉表示,他將增開更多的店鋪,店員的聘用堅持一半員工為新疆老鄉,另一半則為南昌本地人,一來給南昌需要幫助的人提供工作崗位,二來可以促進民族之間的交流。在阿卜杜拉心中,餐廳已不僅是他餐飲事業的開拓地,更是民族團結的小窗口。
B. 關於團結互助的小故事
1.孔融讓梨
孔融(153—208年),魯國人(今山東曲阜),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學創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據史書記載,孔融幼時不但非常聰明,而且還是一個注重兄弟之禮、互助友愛的典型。
孔融四歲的時候,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每次,孔融總是拿一個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見了,問道:「你為什麼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2.團結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個人看到了螞蟻的壯舉:
突如其來的水包圍了一小塊陸地,那一小塊陸地有許多的螞蟻,是螞蟻的家園。螞蟻們對水是很敏感的,因為它們不會水。天要是要下大雨了,它們總是能夠預先知道,於是就能看到它們浩浩盪盪搬家的場面。但是這一次它們無法預先知道,因為這一次是人禍,那個人挖開了溝渠,要澆灌他的菜園子。天災可以預知,但是對於人禍螞蟻們就無法預知了。螞蟻們爬出了洞穴,一陣慌亂,螞蟻們秩序了,它們聚攏,聚攏,聚攏成了一個大大的螞蟻團,這時,水漫了上去,螞蟻團就漂在了水面,而且在微風的吹動下,螞蟻團滾動,在水面上向前滾動。沒有一隻螞蟻鬆手,那螞蟻團好像向前漂得很輕靈。終於,他們抵達了陸地,它們分散開來,它們一定又一次開始重建家園。
那人看得呆了。他在想,假如有螞蟻不想在最外邊想在里邊安全著,還會有那緊密的螞蟻團嗎?假如有更多的螞蟻這樣想,還會有螞蟻團嗎?他的腦海閃現了一個詞:團結。這是他因為目睹螞蟻的壯舉而創造的一個詞!他想:這是一個多麼好的詞啊!
他把螞蟻的壯舉講給他的子孫,臨了總要說一句:「團結啊!」
他的子孫把螞蟻的壯舉講給他們的子孫,臨了總要說:「這就是團結啊!」
後來螞蟻的故事傳丟了,一代叮囑一代:「團結啊!
很久以前,有一個人看到了螞蟻的壯舉:
突如其來的水包圍了一小塊陸地,那一小塊陸地有許多的螞蟻,是螞蟻的家園。螞蟻們對水是很敏感的,因為它們不會水。天要是要下大雨了,它們總是能夠預先知道,於是就能看到它們浩浩盪盪搬家的場面。但是這一次它們無法預先知道,因為這一次是人禍,那個人挖開了溝渠,要澆灌他的菜園子。天災可以預知,但是對於人禍螞蟻們就無法預知了。螞蟻們爬出了洞穴,一陣慌亂,螞蟻們秩序了,它們聚攏,聚攏,聚攏成了一個大大的螞蟻團,這時,水漫了上去,螞蟻團就漂在了水面,而且在微風的吹動下,螞蟻團滾動,在水面上向前滾動。沒有一隻螞蟻鬆手,那螞蟻團好像向前漂得很輕靈。終於,他們抵達了陸地,它們分散開來,它們一定又一次開始重建家園。
那人看得呆了。他在想,假如有螞蟻不想在最外邊想在里邊安全著,還會有那緊密的螞蟻團嗎?假如有更多的螞蟻這樣想,還會有螞蟻團嗎?他的腦海閃現了一個詞:團結。這是他因為目睹螞蟻的壯舉而創造的一個詞!他想:這是一個多麼好的詞啊!
他把螞蟻的壯舉講給他的子孫,臨了總要說一句:「團結啊!」
他的子孫把螞蟻的壯舉講給他們的子孫,臨了總要說:「這就是團結啊!」
後來螞蟻的故事傳丟了,一代叮囑一代:「團結啊!
3.一個有不少於十個兄弟的家庭(那父母也確實能幹,居然搞出了差不多一打的兒子),也不曉得是為了女人還是家產的事,鬧得是兄弟不和,外人見笑。年邁的母親看著兒子們像一盤散沙,心急如焚,趕緊把兒子們召集起來開會。會上,母親拿出一大把筷子,先是分給每個兒子每人一根筷子,讓他們折,結果,個個都輕易折斷了;然後,母親拿出十根捆綁在一起的筷子,再讓他們逐個折,這下誰也沒折斷。大家也用不著母親說了,心裡恍然大悟,明白了只有團結一起,才不受他人欺負。這會開得精短簡約,但收效巨大。從此,兄弟一笑抿恩仇。
C. 關於團結的小故事
670位粉絲
1.孔融讓梨
孔融(153—208年),魯國人(今山東曲阜),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學創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據史書記載,孔融幼時不但非常聰明,而且還是一個注重兄弟之禮、互助友愛的典型。
孔融四歲的時候,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每次,孔融總是拿一個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見了,問道:「你為什麼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2.團結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個人看到了螞蟻的壯舉:
突如其來的水包圍了一小塊陸地,那一小塊陸地有許多的螞蟻,是螞蟻的家園。螞蟻們對水是很敏感的,因為它們不會水。天要是要下大雨了,它們總是能夠預先知道,於是就能看到它們浩浩盪盪搬家的場面。但是這一次它們無法預先知道,因為這一次是人禍,那個人挖開了溝渠,要澆灌他的菜園子。天災可以預知,但是對於人禍螞蟻們就無法預知了。螞蟻們爬出了洞穴,一陣慌亂,螞蟻們秩序了,它們聚攏,聚攏,聚攏成了一個大大的螞蟻團,這時,水漫了上去,螞蟻團就漂在了水面,而且在微風的吹動下,螞蟻團滾動,在水面上向前滾動。沒有一隻螞蟻鬆手,那螞蟻團好像向前漂得很輕靈。終於,他們抵達了陸地,它們分散開來,它們一定又一次開始重建家園。
那人看得呆了。他在想,假如有螞蟻不想在最外邊想在里邊安全著,還會有那緊密的螞蟻團嗎?假如有更多的螞蟻這樣想,還會有螞蟻團嗎?他的腦海閃現了一個詞:團結。這是他因為目睹螞蟻的壯舉而創造的一個詞!他想:這是一個多麼好的詞啊!
他把螞蟻的壯舉講給他的子孫,臨了總要說一句:「團結啊!」
他的子孫把螞蟻的壯舉講給他們的子孫,臨了總要說:「這就是團結啊!」
後來螞蟻的故事傳丟了,一代叮囑一代:「團結啊!
很久以前,有一個人看到了螞蟻的壯舉:
突如其來的水包圍了一小塊陸地,那一小塊陸地有許多的螞蟻,是螞蟻的家園。螞蟻們對水是很敏感的,因為它們不會水。天要是要下大雨了,它們總是能夠預先知道,於是就能看到它們浩浩盪盪搬家的場面。但是這一次它們無法預先知道,因為這一次是人禍,那個人挖開了溝渠,要澆灌他的菜園子。天災可以預知,但是對於人禍螞蟻們就無法預知了。螞蟻們爬出了洞穴,一陣慌亂,螞蟻們秩序了,它們聚攏,聚攏,聚攏成了一個大大的螞蟻團,這時,水漫了上去,螞蟻團就漂在了水面,而且在微風的吹動下,螞蟻團滾動,在水面上向前滾動。沒有一隻螞蟻鬆手,那螞蟻團好像向前漂得很輕靈。終於,他們抵達了陸地,它們分散開來,它們一定又一次開始重建家園。
那人看得呆了。他在想,假如有螞蟻不想在最外邊想在里邊安全著,還會有那緊密的螞蟻團嗎?假如有更多的螞蟻這樣想,還會有螞蟻團嗎?他的腦海閃現了一個詞:團結。這是他因為目睹螞蟻的壯舉而創造的一個詞!他想:這是一個多麼好的詞啊!
他把螞蟻的壯舉講給他的子孫,臨了總要說一句:「團結啊!」
他的子孫把螞蟻的壯舉講給他們的子孫,臨了總要說:「這就是團結啊!」
後來螞蟻的故事傳丟了,一代叮囑一代:「團結啊!
3.一個有不少於十個兄弟的家庭(那父母也確實能幹,居然搞出了差不多一打的兒子),也不曉得是為了女人還是家產的事,鬧得是兄弟不和,外人見笑。年邁的母親看著兒子們像一盤散沙,心急如焚,趕緊把兒子們召集起來開會。會上,母親拿出一大把筷子,先是分給每個兒子每人一根筷子,讓他們折,結果,個個都輕易折斷了;然後,母親拿出十根捆綁在一起的筷子,再讓他們逐個折,這下誰也沒折斷。大家也用不著母親說了,心裡恍然大悟,明白了只有團結一起,才不受他人欺負。這會開得精短簡約,但收效巨大。從此,兄弟一笑抿恩仇。
D. 民族團結友愛的故事(50字)
1、昭君出塞
漢元帝時,元帝答應呼韓邪單於提出的和親要求,王昭君深明大義,主動「請行」。昭君出塞,實現了匈奴人民嚮往和平願望,呼韓邪單於封她為「寧胡閼氏(閼氏為匈奴語,王後之意)」。昭君去世後,她的女兒須卜居次、當雲居次、外孫大且渠奢、侄子王歙和王颯等人,都繼續為漢匈和平友好做過努力。
2、文成公主進藏
文成公主入藏,唐蕃之間的友誼有了很大的發展,由於文成公主的博學多能,對吐蕃國的開化影響很大,不但鞏固了唐朝的西陲邊防,更把漢民族的文化傳播到西藏,西藏的經濟、文化等各方面也藉由大唐文化的營養得以長足發展。
3、文姬歸漢
南匈奴跟漢朝的關系和好了。曹操就想起了他一位已經死去的朋友蔡邕有一個女兒還留在南匈奴,想把她接回來。蔡文姬在南匈奴一住就是十二年,雖然過慣了匈奴的生活,還是十分想念故國。蔡文姬覺得要離開在匈奴生下的子女,又覺得悲傷。在這種矛盾的心情下,她寫下了著名詩歌《胡笳十八拍》。
4、班超出使西域
在西域的三十一年中,正確地執行了東漢的政策,自始至終立足於爭取多數,分化、瓦解和驅逐匈奴勢力,因而戰必勝,攻必取。不僅維護了東漢的安全,而且加強了與西域各族的聯系,為平定西域,促進民族融合,做出了卓越貢獻。
5、金城公主和蕃
金城公主唐朝和親公主,唐中宗李顯養女,生父為邠王李守禮。景龍四年(710年)唐中宗命左驍衛大將軍楊矩護送金城公主入蕃,嫁予吐蕃贊普赤德祖贊。金城公主在吐蕃生活近三十年,對唐蕃交往有所貢獻,鞏固了文成公主進藏後的唐蕃「舅甥之盟」。
E. 關於團結友愛的故事
長征故事
1.長征途中,有位女戰士叫小董,才13歲。爬雪山是每人發一個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沒帶辣椒。小董剛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發抖。隊員一直喊:「同志們千萬別坐下,坐下就起不來啦。到了山腰,小董實在又冷又累,但還是堅持著,終於到了山頂,小董看隊員們都滾了下去,一滾就是幾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滾,100多丈。終於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2.戰地女傑:賀子珍的身體里嵌入17塊彈片
在悲壯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中,活躍著一群特殊身影,她們中有中央領導同志的夫人、有女幹部,也有普通女兵。飢餓、疾病、血戰、死亡,沒有什麼能阻擋住她們前進的腳步,這一群可親可敬的巾幗英雄在彌漫的硝煙中一路穿行。
作者常敬竹說,1995年冬天,他同作家董保存穿行在北京城區的大街小巷,苦苦尋找當年參加過長征的女紅軍。那是一項十分艱苦的工作,耗費了他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然而他們依舊樂此不疲,因為每一個采訪對象都給他們帶來巨大的驚喜,一種久違的精神在召喚著他們、激勵著他們、感動著他們。
盡管,當年風華正茂、叱吒風雲的紅軍女戰士大多已經告別人世,而女紅軍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美麗故事依然那樣盪氣回腸、動人心魄。
1935年4月初的一個晚上,女紅軍們剛拖著疲倦的身體趕到貴州盤縣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況出現了:一群敵機嗡嗡地叫著突然從山後飛過來,其中一架快速俯沖下來,一陣激烈的機槍子彈迎頭掃射,三枚炸彈投向休息營地。戰士們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溝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勢把一些人遮蔽起來,但要命的是一些紅軍傷員躺在擔架上根本動不了。
賀子珍本來是隱蔽在路邊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顧個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擔架,這時,一枚炸彈投了下來,在她身邊頓時騰起一股煙塵……
敵機飛走了,槍聲、爆炸聲停止了,硝煙和塵土漸漸消散開去。賀子珍的身體里嵌滿了彈片,鮮血把軍衣浸染得殷紅。
一場緊張的搶救開始了。警衛員騎馬去總衛生部請來李芝醫生,為賀子珍救治。李芝先為賀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針,然後做了全身檢查,發現在她的頭部、上身、四肢共有17塊大小不一、深淺不同的彈片,在沒有實施任何麻醉的情況下,手術開始了。賀子珍疼得渾身大汗淋漓,眼裡噙滿淚花,卻堅持一聲不吭。身體淺層的彈片終於被一塊塊取出,而深入體內的彈片卻難以取出,成為戰爭留給她的一份永久紀念。
F. 關於團結的小故事 50字左右
團結的小故事一:
兩頭驢,被一根繩拴住了,它們的兩邊各有一堆草。它們反向走各去吃自己這邊的草,可是繩子不夠長,兩頭驢吃不到各自方向的那堆草。經過思考,它們共同協作先吃一邊的草再吃另一堆草。它們能看到共同的利益而進行協作,如果它們互不相讓只看到自己眼前的利益,將誰也吃不到草。
團結的小故事二:
在遼寧省師范大學教育系裡,有兩位特殊的學生,一位叫周婷婷,另一位叫王錚。她們一個雙目失明,一個雙耳失聰。
然而,就是這樣的兩個人組成了「海倫`凱勒」號聯合艦隊,兩人在生活上、學習上互幫互助,周婷婷聽不清看得清,她做了王錚的眼睛;王錚看不清,她做了婷婷的耳朵,兩人取長補短,揚長避短,在學習上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他們為什麼會取得成功?那是因為她們掌握了成功的一個法寶——團結友愛,互相協作。
團結的小故事三:
從前有十隻小羊很不團結,有時就為了多吃一根草,都要吵起架來,弄得滿地都是羊毛才肯罷休。羊媽媽再三地教育他們要團結,可他們就是屢教不改,今天和好了,明天又吵架了。羊媽媽也只能嘆著氣,無奈地搖搖頭。
直到有一天,一隻大灰狼發現了那群小羊。他趁羊媽媽不在,悄悄地溜到小羊家,用身子拚命地撞門。小羊們嚇壞了,老大顫顫巍巍地從門縫里往外一看,大叫起來:「不好了!大灰狼來了!」「我們來幫你頂門。」老二、老三、老四、急忙跑來幫助老大,老五、老六見狀也去幫忙了。
「我,我給虎警官打電話。」老十急中生智,拿起電話撥了110。老七、老八、老九你一言,我一語地爭著向虎警官報告情況。
一會兒,一陣刺耳的警笛聲由遠及近,「虎警官來了!」小羊們高興得跳了起來。虎警官抓住了大灰狼。這時羊媽媽回來了,虎警官告訴了她事情的經過,羊媽媽對小羊們說:「你們真勇敢,你們真團結,你們真的長大了!」
小羊們也終於明白了:如果自己團結起來,大灰狼也奈何不了他們。
團結的小故事四:
孔融(153—208年),魯國人(今山東曲阜),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學創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據史書記載,孔融幼時不但非常聰明,而且還是一個注重兄弟之禮、互助友愛的典型。
孔融四歲的時候,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每次,孔融總是拿一個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見了,問道:「你為什麼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團結的小故事五:
在南美洲的草原上,發生過這樣一件令人驚心動魄的事。一個秋日的下午,一片臨河的草叢突然起火,順著風遊走的火舌像一條紅色的項鏈,向草叢中央一個小小的丘陵包圍過來。
丘陵上無數的螞蟻被逼得連連後退,它們似乎除了葬身火海已別無選擇。但是就在這時,出乎意料的情形出現了,只見螞蟻們迅速聚攏,抱成一團,滾作一個黑色的「蟻球」沖進火海。烈火將外層的螞蟻燒得噼啪作響,然而,「蟻球」越滾越快,終於穿過火海,沖進小河。
河水把「蟻球」卷向岸邊,使大多數螞蟻絕處逢生。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團結就是力量,只有團結起來才能化險為夷、戰勝困難,只有團結起來,這些螞蟻才能絕處逢生。
G. 名人團結友愛的事例
1、孔融四歲的時候,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每次,孔融總是拿一個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見了,問道:「你為什麼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2、馬克思與恩格斯這兩位革命巨人之間的友誼,是世界上的任何友誼都沒法比的。馬克思對恩格斯的才能十分敬佩,說自己總是踏著恩格斯的腳印走。而恩格斯總是認為馬克思的才能要超過自己,在他們的共同事業中,馬克思是第一提琴手而自己是第二提琴手。《資本論》這部經典著作的寫作及出版,就是他們偉大友誼的結晶。
3、吐谷渾阿豺有疾,召母弟慕利廷曰:「汝取一箭折之。」慕利廷折之。「汝取十九支箭折之。」慕利廷不能折。阿豺曰:「汝曹知乎?單者易折,眾者難摧。戮力一心,然後社稷可固。」阿豺有子二十人,終生同心協力。附上翻譯:從前,吐谷渾國的國王阿豺有20個兒子。他這20個兒子個個都很有本領,難分上下。可是他們自恃本領高強,都不把別人放在眼裡,認為只有自己最有才能。平時20個兒子常常明爭暗鬥,見面就互相譏諷,在背後也總愛說對方的壞話。
阿豺見到兒子們這種互不相容的情況,很是擔心,他明白敵人很容易利用這種不睦的局面來各個擊破,那樣一來國家的安危就懸於一線了。阿豺常常利用各種機會和場合來苦口婆心地教導兒子們停止互相攻擊、傾軋,要相互團結友愛。可是兒子們對父親的話都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表面上裝作遵從教誨,實際上並沒放在心上,還是依然我行我素。
阿豺的年紀一天天老了,他明白自己在位的日子不會很久了。可是自己死後,兒子們怎麼辦呢?再沒有人能教誨他們、調解他們之間的矛盾了,那國家不是要四分五裂了嗎?究竟用什麼辦法才能讓他們懂得要團結起來呢?阿豺越來越憂心忡忡。
有一天,久病在床的阿豺預感到死神就要降臨了,他也終於有了主意。他把兒子們召集到病榻跟前,吩咐他們說:「你們每個人都放一支箭在地上。」兒子們不知何故,但還是照辦了。阿豺又叫過自己的弟弟慕利延說:「你隨便拾一支箭折斷它。」慕利延順手撿起身邊的一支箭,稍一用力,箭就斷了。阿豺又說:「現在你把剩下的19支箭全都拾起來,把它們捆在一起,再試著折斷。」慕利延抓住箭捆,使出了吃奶的力氣,咬牙彎腰,脖子上青筋直冒,折騰得滿頭大汗,始終也沒能將箭捆折斷。
阿豺緩緩地轉向兒子們,語重心長地開口說道:「你們也都看得很明白了,一支箭,輕輕一折就斷了,可是合在一起的時候,就怎麼也折不斷。你們兄弟也是如此,如果互相鬥氣,單獨行動,很容易遭到失敗,只有20個人聯合起來,齊心協力,才會產生無比巨大的力量,可以戰勝一切,保障國家的安全。這就是團結的力量啊!」
兒子們終於領悟了父親的良苦用心,想起自己以往的行為,都悔恨地流著淚說:「父親,我們明白了,您就放心吧!」
阿豺見兒子們真的懂了,欣慰地點了下頭,閉上眼睛安然去世了。
折箭的道理告訴我們:團結就是力量,只有團結起來,才會產生巨大的力量和智慧,去克服一切困難。
H. 鄰里團結友愛的小故事!!
清朝時,在安徽桐城有個一個著名的家族,父子兩代為相,權勢顯赫,這就是張家張英、張廷玉父子。
清康熙年間,張英在朝廷當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老家桐城的老宅與吳家為鄰,兩家府邸之間有個空地,供雙方來往交通使用。後來鄰居吳家建房,要佔用這個通道,張家不同意,雙方將官司打倒縣衙門。縣官考慮糾紛雙方都是官位顯赫、名門望族,不敢輕易了斷。
在這期間,張家人寫了一封信,給在北京當大官的張英,要求張英出面,干涉此事。張英收到信件後,認為應該謙讓鄰里,給家裡回信中寫了四句話:
千里來書只為牆,
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里長城今猶在,
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閱罷,明白其中意思,主動讓出三尺空地。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出動讓出三尺房基地,這樣就形成了一個6尺的巷子。兩家禮讓之舉和張家不仗勢壓人的做法傳為美談。
I. 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故事
2010年,隨著世博會的召開,全國人們沉浸在了幸福中。可是在4月14日,一場突如其來的,高達7。1級的大地震打破了青海人民的寧靜生活。
青海玉樹,一個吉祥、平安的名字,可為什麼現在那裡卻成了一片廢墟。玉樹強震,國人揪心。在地震發生的第一時間,全國人民心系災區,解放軍叔叔奔赴玉樹前來支援,志願者們也陸續趕到,讓玉樹人民振奮堅強!
一個個令人感動的畫面,一句句令人溫暖的話語,一個個堅強不屈的生命,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面對他們對生命的渴望,他們堅持著,堅持著,因為他們知道一定會有人來救他們的,中華民族是一個團結的民族,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凝聚力的民族,中華民族是一個堅強而勇敢的民族!
(9)團結友愛的故事擴展閱讀:
除了以上的現代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故事以外,以下為古代的 :
1、昭君出塞
漢元帝時,元帝答應呼韓邪單於提出的和親要求,王昭君深明大義,主動「請行」。昭君出塞,實現了匈奴人民嚮往和平願望,呼韓邪單於封她為「寧胡閼氏(閼氏為匈奴語,王後之意)」。
昭君去世後,她的女兒須卜居次、當雲居次、外孫大且渠奢、侄子王歙和王颯等人,都繼續為漢匈和平友好做過努力。
2、文成公主進藏
文成公主入藏,唐蕃之間的友誼有了很大的發展,由於文成公主的博學多能,對吐蕃國的開化影響很大,不但鞏固了唐朝的西陲邊防,更把漢民族的文化傳播到西藏,西藏的經濟、文化等各方面也藉由大唐文化的營養得以長足發展。
3、文姬歸漢
南匈奴跟漢朝的關系和好了。曹操就想起了他一位已經死去的朋友蔡邕有一個女兒還留在南匈奴,想把她接回來。蔡文姬在南匈奴一住就是十二年,雖然過慣了匈奴的生活,還是十分想念故國。
蔡文姬覺得要離開在匈奴生下的子女,又覺得悲傷。在這種矛盾的心情下,她寫下了著名詩歌《胡笳十八拍》。
J. 團結友愛的故事
三個兄弟折筷子
少年時的語文課本上有這么一個故事,其內容和意義對如今的中年人應該是耳熟能詳的,說得就是一根筷子和一把筷子的事。時光如水,物是人非。看官且不妨耐心聽我復述一遍,何如?
那故事說的是古時(朝代不詳),一個有不少於十個兄弟的家庭(那父母也確實能幹,居然搞出了差不多一打的兒子),也不曉得是為了女人還是家產的事,鬧得是兄弟不和,外人見笑。年邁的母親看著兒子們像一盤散沙,心急如焚,趕緊把兒子們召集起來開會。會上,母親拿出一大把筷子,先是分給每個兒子每人一根筷子,讓他們折,結果,個個都輕易折斷了;然後,母親拿出十根捆綁在一起的筷子,再讓他們逐個折,這下誰也沒折斷。大家也用不著母親說了,心裡恍然大悟,明白了只有團結一起,才不受他人欺負。這會開得精短簡約,但收效巨大。從此,兄弟一笑抿恩仇。
兄弟團結意義的成語,在我們這個文明古國是非常豐富的。比如「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兄弟齊心,其力斷金」等,都是一個道理。而《水滸傳》就是一部有關兄弟的經典故事,我老覺得這書名和內容之間還是沒有太大的瓜葛,水滸指的是水邊呀。梁山是在水邊,可水邊上的事多著呢。它遠不如《紅樓夢》、《三國演義》、《西遊記》那樣讓人明了。倒是來自歐洲的洋人對《水滸傳》的真意把握更直截了當。他們把《水滸傳》翻譯成外文時的書名為《四海之內皆兄弟》,就是說到了一根筷子或一把筷子的寓意。
細讀《水滸傳》,你就會越來越掂量出兄弟這含義的分量。梁山能夠把眾多好漢聚在一起的並非「替天行道」的政治旗幟,而是實實在在的兄弟義氣。無論是經人介紹還是合夥投奔,都先看看山上有沒有兄弟在。有兄弟,那就有義氣;沒有兄弟的,就找宋江。在山上,大家都喊宋江為哥哥。
面黑身矮的宋江為什麼能夠成為梁山的老大,就因為他是眾家兄弟的「帶頭大哥」,書中寫道:他「平生只好結識江湖上好漢;但有人來投奔他的,若高若低,無有不納,便留在庄士館谷,終日追陪,並無厭倦;若要起身,盡力資助。端的是揮金似士!人問他求錢物,亦不推託;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難解紛,只是周全人性命。時常散施棺材葯餌,濟人貧苦。人之急,扶人之困,因此,山東、河北聞名,都稱他做及時雨,卻把他比做天上下的及時雨一般,能救萬物。」如此仗義疏財,不是兄弟卻比兄弟還親。
在宋江領導的梁山,「八方共域,異姓一家。天地顯罡煞之精,人境合傑靈之美。千裡面朝夕相見,一寸心死生可同。相貌語言,南北東西雖各別;心情肝膽,忠誠信義並無差。其人則有帝子神孫,富豪將吏,並三教九流,乃至獵戶漁人,屠兒劊子,都一般兒哥弟稱呼,不分貴賤;且又有同胞手足,捉對夫妻,與叔侄郎舅,以及跟隨主僕,爭斗冤讎,皆一樣的酒筵歡樂,無問親疏。」兄弟義氣構成了最大的擎天支柱。
梁山的一百單八條好漢中,真還有不少是親兄弟,雖然有了梁山這個大家庭,但同胞兄弟還是同胞兄弟,也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才使兄弟的內涵在山上更加豐富。宋江上山時就把他的弟弟宋清帶來了,這上山可不像如今的官員調動,不帶家屬為得是有朝一日打道回府,上山帶兄弟是避免株連他們的。盡管這個宋清沒有什麼本事,但還是安排了閑職,負責接待吃喝。
梁山中共計有十對兄弟組合。除了宋江宋清之外,還有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孫立孫新,穆弘穆春,解珍解寶,孔明孔亮、童威童猛,張橫張順,蔡福蔡慶,朱貴朱富。這二十一人差不多佔了梁山好漢比例的20%。其中天罡九人地煞十二人。最有意思的是梁山水軍幾乎都是兄弟組合,而其中水軍頭領三阮兄弟就是實力最大的親哥仨了。這還得感謝他們的母親,養育出了佔三個天罡指標的兄弟。
中國傳統的禮儀觀中有兩個字很重要,其為「孝、悌」。孝為孝順父母,悌為敬愛哥哥。梁山上大家之所以以死報效宋江,除了義氣外還有這個觀念的影響。這些個親兄弟們,為梁山大業立下了汗馬功勞,三阮作為梁山水軍的創始人,他們和林沖、宋江甚至吳用、史進不一樣,貧困潦倒,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所以他們被吳用以一兩銀子的飯局就輕易地拖下水去。他們上山,卻開創了梁山的新時代,王倫的梁山是沒有水軍的,而三阮和後來上山的李俊以及張橫張順兄弟、童威童猛兄弟一起,把水軍訓練成一支百戰百勝的精銳之師。
這些個親兄弟很懂得一根筷子和一把筷子的故事,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朱貴為了營救被捕的李逵而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還是弟弟朱富幫了他,為了哥哥放棄了小康生活,心甘情願跟著哥哥走上那條不歸路。再看蔡家二兄弟,如果不是弟弟蔡慶幫助出主意,那個糊塗哥哥蔡福恐怕要遭來殺身之禍。身為提轄的孫立雖說被弟媳逼上樑山,但也無怨無悔,並為梁山三打祝家莊獻上里應外合之計。換了別人去賺他試試,不被他殺了才見鬼呢。可見親兄弟的影響有多大。
關鍵時刻還是兄弟呀。那怕不是親的,表親的也行。解珍解寶被關押在死牢中,如果沒有拐了兩個彎的親戚樂和的通風報信,那表姐顧大嫂還照樣開酒店過活。雖然走動不算多,但顧大嫂卻把表弟性命看得很重,不但壞了老公孫新而且還壞了老公的哥哥孫立的前程。為兄弟兩肋插刀,在《水滸傳》里比比皆是。當然,像湯隆為宋江破呼延灼的連環馬、去賺表哥徐寧上樑山算什麼行為,則見仁見智了。
把一個血緣關系的兄弟發展到一個義氣關系的兄弟,這是宋江的本事。無論在任何時代,一個人靠單打獨斗是無法戰勝一個群體的,更何況梁山面對的是一個政權。武松有本事吧,他除了殺一些人之外,還不是逃亡江湖:魯智深有武力吧,打死一個鎮關西就只能亡命天涯了;林沖有武藝吧,見了高俅你還有什麼好結果,妻子自盡,自己發配;柴進有地位吧,丹書鐵券保得了一時保不了一世。這些人即使在現在,也絕對算社會精英了,但他們靠個人的力量是無能為力的。就像一根筷子,讓人說折就折了。
兄弟抱成了團就像一把筷子的組合。宋江和武松結義為了異姓兄弟,林沖和魯智深拜了把子,大家上樑山之後都稱宋江為「哥哥」,兄弟多了,他們才有了靠山。一個個下山時都有了底氣,我不再是孤獨的大俠了,我只是大俠群中的一個。這樣的力量誰見誰怕,最後連朝廷那樣最強力的對手,也不得不和梁山溝通講和了。
不過,這大哥卻不是那麼好當的。宋江是梁山上的第三代領導人,之前的王倫和晁蓋都沒有當好這個大哥,一個心胸狹窄、嫉賢妒能,一個急公好義、有勇無謀。王倫雖然開創了梁山的基業,但不能發展壯大;晁蓋僅能帶領梁山成長卻無法率領梁山成熟。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善於權謀、樂於交友的宋江終於被推到了大哥的位置上了。他懂得安撫各位兄弟,因人各異,有的施以小恩小惠,有的委以重任要職;有的賞個老婆,有的送點禮物,讓大家感恩戴德。
尤其在安排職位上,他也沒有像現在的官員一人當官全家升天把自己的親弟弟安排在天罡的位置上,盡量做到利益合理化。他在人事安排問題上絞盡腦子,串通吳用公孫勝等人,想出了以天意的名義讓所有弟兄都不敢妄言這樣的高招。這高招就像十兄弟的母親拿出筷子一樣的聰明。「讀罷(天書),眾人看了,俱驚訝不已。宋江與眾頭領道:『鄙猥小吏,原來上應星魁,眾多弟兄也原來都是一會之人。上天顯應,合當聚義。今已數足,分定次序,眾頭領各守其位,各休爭執,不可逆了天言。』眾人皆道:『天地之意,理數所定,誰敢違拗!』」
沖這點不得不佩服宋江的能耐,你看現在多少單位因為人事的事情搞得是爾虞我詐,焦頭爛額的。所以現在社會中,稱兄道弟的形象比比皆是,這是不是大家都看了《水滸傳》而受了宋江成功的啟發,就不得而知了。
還是說《水滸傳》中的兄弟事。除了上山的十對兄弟外,還有些頭領也有兄弟,比如武松和李逵。他倆的哥哥雖然都沒有上樑山來,但大相徑庭。武松在陽谷縣見到了哥哥武大。武大先把武松好一陣子埋怨,說他以前醉酒,「和人相打,時常吃官司,教我要便隨衙聽候,不曾有一個月凈辦,常教我受苦。」受苦歸受苦,但見到了兄弟,還是歡喜得不行,要他搬來家住。而武松也因為哥哥的慘死而踏上了不能回頭的殺人逃亡之路。李逵的哥哥李達就遠不如武大了,他也曾替李逵受苦,說「當初他打殺了人,教我披枷帶鎖,受了萬千的苦。」而李逵回家接母,並勸他一起上樑山快活時,他竟然叫來莊客捉拿李逵。可見這哥哥也有不同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