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仁的故事

仁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1-18 04:01:32

⑴ 求關於仁 義 禮的名人故事

關於仁 義 禮的名人故事: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
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
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⑵ 關於「仁」的歷史典故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向孔子請教說:「先生,您講的仁德、忠義都是極好的。人人相愛,以仁義待人,確實是一種美德。仁德我很想得到,但活在世界上也是我的慾望。假如仁德與生命兩者發生了沖突,該怎樣處理呢?」

孔子嚴肅地回答說:「這還有什麼可猶豫的呢?凡是真正的志士仁人,都不會因為貪生怕死而損害仁義,應該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顧自己的生命。」弟子恭敬地給孔子施禮,表示敬服。這時,孔子的學生子貢又問先生說:「仁德一定是很難得到的吧?我們應當怎樣去培養它呢?」

孔子回答說:「培養仁德可以從頭做起。比如說,工匠要做好他的活計,必須先有得心應手的工具。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應該選擇那些大夫中的賢者去敬奉他;對於自己來說,就應該挑選那些士人當中的仁者交朋友。這樣,才會培養起仁德來。」

(2)仁的故事擴展閱讀:

孔子的仁義學說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和「仁」。其中「禮」為道德規范,「仁」為最高道德准則。「禮」是「仁」的形式,「仁」是「禮」的內容,有了「仁」的精神,「禮」才真正充實。在道德修養方面,他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方法。

⑶ 古代仁義禮智信故事大全

戰國策·國策中有這么一個故事:「馮諼客孟嘗君」講戰國時期齊國的孟嘗君好士,門下有食客數千人,其中有一個叫馮諼,馮諼在孟嘗君家曾唱道:「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出無車、無以為家」等歌,因而馮諼食有魚、出有車、他的母親也得到了孟嘗君的照顧。
有一天,孟嘗君出了個通告,詢問府里的賓客:「有誰熟悉算帳理財,能夠替我到薛地去收債?」馮諼在通告上寫:「我能」。於是孟嘗君派馮諼去收債,辭行的時候,馮諼問道:「債款全部收齊,用它買些什麼東西回來呢?」孟嘗君說:「看我家裡缺少什麼東西,就買什麼。」馮諼趕著馬車到了,派出官吏召集那些應當還債的都來核對借約。借約核對完了,馮諼假傳孟嘗君的命令,把借款賜給,燒掉借約,齊聲歡呼萬歲。
馮諼又馬不停蹄的趕回齊國都城,一清早就要求進見孟嘗君。孟嘗君奇怪他回來這么快,便穿戴好衣帽接見他,問道:「債款全收齊了嗎?怎麼回來的這么快呀?」馮諼回答說:「收齊了。」孟嘗君又問:「用它買了些什麼回來呢?」馮諼說:「您說『家裡缺什麼就買什麼』我考慮您府里已經堆滿了珍寶,好狗好馬擠滿了牲口棚,堂下也站滿了美女。您府里缺少的東西要算『義』了,因此我替您買了『義』。「孟嘗君問:「買義怎麼個買法?」馮諼說:「如今您只有一塊小小的薛地,卻不能撫育愛護那裡的,反用商賈的手段向取利息,我私自假傳您的命令把借約燒了,齊聲歡呼萬歲,這就是我給您買的『義』啊。」孟嘗君不高興,說:「好吧,先生算了罷!」
過了一年,齊泯對孟嘗君說:「我不敢拿先的臣子作為自己的臣子。」孟嘗君只好回到封邑去住。走到離還有一百里的地方,扶老攜,在大路上迎接孟嘗君,整整有一天。孟嘗君回頭對馮諼說:「先生替我田文買的義,竟在今天看到了。」
仁義不象或物那樣實在看得見摸得著,因此孟嘗君對馮諼買仁義非常不高興。當孟嘗君被齊貶出回到時才認識到昔日失去的今天都加倍的得到了回報。真是『仁義重於利』啊!

⑷ 仁愛小故事

1、《生活是重要的》

法國一個偏僻的小鎮,據傳有一個特別靈驗的甘泉,常會出現奇跡,可以醫治各種疾病。有一天,一個拄著拐杖,少了一條腿的退伍軍人,一顛一跛的走過鎮上的馬路。旁邊的鎮民帶著同情的口吻說:「可憐的傢伙,難道要向上帝請求再有一條腿嗎?」這一句話被退伍的軍人聽到了,轉過身對們說:「不是要向上帝請求有一條新的腿,而是要請求幫助,教沒有一條腿後,也知道如何過日子。」

2、《手術費》

一個生活貧困的男孩為了積攢學費,挨家挨戶地推銷商品。傍晚時,感到疲憊萬分,飢餓難挨,而推銷的卻很不順利,以至於有些絕望。這時,十分餓,敲開一扇門,希望主人能給一杯水。開門的是一位美麗的年輕女子,她卻給了一杯濃濃的熱牛奶,令男孩感激萬分。許多年後,男孩成了一位著名的外科大夫。

曾給恩惠的女子,因為病情嚴重,當地的大夫都束手無策,便被轉到了那位著名的外科大夫所在的醫院。外科大夫為婦女做完手術後,驚喜地發現那位婦女正是多年前在飢寒交迫時,熱情地給過幫助的年輕女子,當年正是那杯熱奶使又鼓足了信心,完成了學業。那位婦女想這次費用一定很貴,當她鼓起勇氣看時驚喜地發現:手術費單上有一行字:手術費—一杯牛奶。

3、《小孩的心》

有一位單身女子剛搬了家,她發現隔壁住了一戶窮人家,一個寡婦與兩個小孩子。有天晚上,那一帶忽然停了電,那位女子只好自己點起了蠟燭。沒一會兒,忽然聽到有人敲門。 原來是隔壁鄰居的小孩子,只見緊張地問:「阿姨,請問家有蠟燭嗎?」女子心想:「們家竟窮到連蠟燭都沒有嗎?千萬別借們,免得被們依賴了!」

於是,對孩子吼了一聲說:「沒有!」正當她准備關上門時,那窮小孩展開關愛的笑容說:「就知道家一定沒有!」 說完,竟從懷里拿出兩根蠟燭,說:「媽媽和怕一個人住又沒有蠟燭,所以帶兩根來送。」此刻女子自責、感動得熱淚盈眶,將那小孩子緊緊地擁在懷里。

《感恩生活》

一次,美國前總統羅斯福家失盜,被偷去了許多東西,一位朋友聞訊後,忙寫信安慰,勸不必太在意。羅斯福給朋友寫了一封回信:「親愛的朋友,謝謝來信安慰,現在很平安。感謝上帝:因為第一,賊偷去的是的東西,而沒有傷害的生命;

第二,賊只偷去部分東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慶幸的是,做賊的是,而不是。」對任何一個人來說,失盜絕對是不幸的事,而羅斯福卻找出了感恩的三條理由。

(4)仁的故事擴展閱讀:

編故事的方法:

首先,找到一個命題,找各種題材,有一個好的創藝之後要開展故事的開頭,開頭確定敘事線索。

第二個就是開頭和要開展故事的進展和高層,進展可以分開兩種:一種是明線,一種是暗線。

第三就是確定故事的人物和主角。大膽設想故事情節,有懸念,有高峰,有創作,給觀眾留下自己思考。

最後是故事的結局,整個故事是圍繞主角逐漸反應的是結局,收尾呼應,承上啟下。

⑸ 關於「仁」的故事

1、親嘗湯葯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了西漢政權。劉邦的四兒子劉恆,即後來的漢文帝是一個有名的大孝子。劉恆對他的母親皇太後很孝順,從來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親患了重病,這可急壞了劉恆。他母親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劉恆親自為母親煎葯湯,並且日夜守護在母親的床前。

每次看到母親睡了,才趴在母親床邊睡一會兒。劉恆天天為母親煎葯,每次煎完,自己總先嘗一嘗,看看湯葯苦不苦,燙不燙,自己覺得差不多了,才給母親喝。劉恆孝順母親的事,在朝野廣為流傳。人們都稱贊他是一個仁孝之子。

2、鹿乳奉親

周郯子,品性至孝。剡子父母年老,且雙目都患有眼疾,父母需要鹿的乳汁洗眼。郯子就披上鹿皮,前往深山裡去,偽裝在群鹿中間,於是取鹿乳來供養雙親。打獵者看見他,以為是鹿便想射他。剡子便將實情告訴他,才得倖免。

有詩說:父母親老人想吃鹿乳,剡子身披鹿皮想混入鹿群取鹿乳。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jǐ)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3、孔融讓梨

孔融,字文舉,東漢時期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高祖父孔尚當過鉅鹿太守,父親是泰山都尉孔宙 。孔融別傳記載: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吃梨,總是拿小的吃。有人問他為什麼這么做。他回答說:"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

李賢註解的《後漢書·孔融傳》中的《融家傳》記載:」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們一起吃梨,孔融總是拿小的吃。有大人問他為什麼這么做。他回答說:"我年齡小,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由於孔融這么聰明早慧,很小就懂得這樣的道理,宗族親戚們認為他是個奇才。」。

4、嘗糞憂心

庾黔婁,南齊高士,任孱陵縣令。赴任不滿十天,忽覺心驚預汗,感家中有事,當即辭官返鄉。回到家中,知父親已病重兩日。

醫生囑咐說:「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嘗一嘗病人糞便的味道,味苦就好。」黔婁於是就去嘗父親的糞便,發現味甜,內心十分憂慮,夜裡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幾天後父親死去,黔婁安葬了父親,並守制三年。

5、扼虎救父

楊香14歲這年,曾隨同父親去田裡割小米,忽然躥出一隻大老虎,,一口將他叼住。楊香急壞了,一心只想著父親安危的她,完全忘了自己與老虎的力量懸殊。好個楊香,只見她猛地跳上前去,用力卡住老虎的頭頸。

任憑老虎怎麼掙扎,她一雙小手始終像一把鉗子,緊緊卡住老虎的咽喉不放。老虎終因喉嚨被卡,無法呼吸,癱倒在地上,他們父女才得以倖免遇難。一個小女孩,徒手搏虎,並從虎口中救出了自己的父親,其孝心和勇氣真令人贊嘆。

⑹ 孔子仁愛故事

《孔子故事系列》之二

君子以劍自衛乎

【原文】:

子路戎服見於孔子,拔劍而舞之曰:「古之君子,以劍自衛乎?」孔子曰:「古之君子,忠以為質,仁以為衛,不出環堵之室,而知千里之外。有不善則以忠化之,侵暴則以仁固之,何持劍乎?」子路曰:「由乃今聞此言,請攝齊以受教。」

——《孔子家語·好生第十》

【白話易解】:

有一天,子路身著戎裝,全副武裝地來拜見孔子,見到夫子後,拔起劍就舞了起來,問:「夫子,古時的君子,也是用劍來自衛的吧?」孔子答道:「古時的君子,以忠義為人生追求的目標,用仁愛作為自己的護衛,雖然不出窄小的屋子,卻知道千里之外的大事。有不善的人,就用忠信來感化他;有暴亂侵擾的人,則用仁義來使他們安定。這樣,又何須持劍使用武力呢?」子路聽了非常的敬佩,感慨道:「啊!我今天才聽到這樣的話,我願從今以後,至誠恭敬地向您求教啊!」

--------------------------------------------------------------------------------

《君子以劍自衛乎》讀後感:

我們看這一段師生對話,作為學生的子路對老師的那種真心拜服,當今實不多見了。

子路跟隨老師一生,他去世比老師還早一年,即使在五十多歲的時候,別人問他,老師是什麼樣子,他竟不知道從何講起。因為老師的德行,俯拾即是,耳濡目染多年,所以反倒很難一言幾言說清楚。後來還是夫子告訴子路,有人再問就說:「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孔夫子被後世人尊為「大成至聖先師」,其實也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學而知之。他十五志於學,勤學不倦,終其一生倡導「仁」道。夫子忘食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都是他心中有「道」的結果。「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克果,何願不得?」所以,孔夫子時時都在道中。教育學生抓住機會教育點,誨人不倦,教學相長,夫子的智慧,也在與學生的講論中日益深厚。

這個故事是子路剛進入孔門不久發生的。老師在子路剛剛求學之始就種下了「仁」的種子,可謂慎於始,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治亂,不是一個人的力量,那麼先要把自己的學說,傳播給學生,使之遍布四方,承傳不絕,而達到德行天下的效果。

在他不斷教學的過程中,教學相長,學無止境——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個故事的味道在哪裡呢?我們現代人相信以暴制暴,而且各種傳媒(影視、網路等),甚至小朋友看的動畫片也是這樣表演的。學習了傳統文化我們才明白,要宣德化,柔遠人,要以仁化暴,教育本身的力量就在於榜樣。為師者的榜樣,在他的言、行,更在那顆心。因為誠於中,形於外。我們有多少老師、家長,甚至領導都是採取嚴厲的處罰,嚴格的管制,去對待學生、孩子、下屬。甚至有的家庭,夫婦之間也用暴力。朋友之間因一點點的經濟問題就上了法庭,當今社會還有殺父弒母這樣的亂象。其實所有這些都是以暴制暴,或者以暴制暴的延伸。

昨天看了一則消息,因為幾千元而兄弟相殘,最後,哥哥被弟弟殺死了。八十幾歲的老母,親眼目睹這場慘劇,而這場慘劇的原因,是因為奉養自己的母親,兩個兒媳都不情願。大兒子的孩子已經上大學了,他覺得是叔叔、嬸子不對,不奉養奶奶卻獨占奶奶的錢,就請自己的同學去砸了叔叔的窗子。嬸嬸因此而不平,慫恿叔叔拿刀去了哥哥家,使得孫子受傷,他的同學挨了幾刀,醫葯費就花了幾萬元,最後這個弟弟又殺死了哥哥,這就是以暴制暴的悲慘結局。

是非高下之風,來源於不平的心境。心是根本,喜愛、貪戀由心所生,敵對、怨恨也從心而生,一切外在的環境,都是我們內心的反映。縱然不動真刀槍,可心念在不平之中,每天在算計,內心裡是波濤翻滾,甚至是烽煙疊起,我們人與人的關系,如何能和睦得起來呢?我們內心是善念的時候,我們的面目表情,我們的言語都會有所顯現;而當我們內心對立、不平,甚至惡念的時候,當然也會如實地反應在我們的待人接物之中。所以我們體會到,為人老師身體力行、以身作則施行仁道的重要。

我們又體會,怎麼樣讓學生聽老師的話?為什麼孔老夫子三言兩語,子路就那麼容易地契入了呢?而且還說以後就老老實實跟著老師學呢?幾千年前,聖賢人的心境,比較高,他們從善如流。而我們現代人,由於德行教育弱化,導致現在世風日下。所以為人師者更應注意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學問,才有可能讓學生尊敬、欽服。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還體會到,作為比較崇尚武功的子路,他對夫子的欽敬,也不是一日之功,而是跟隨夫子日久,仰之彌高的結果。最主要的是夫子因材施教,把對學生的教誨,化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通過不言之教的身教,子路的境界也在不自覺中提升,終於在後來成為一位賢人。

顏回評價夫子:「威而不猛」。我們就體會,「君子不重則不威」,夫子「威」的是德行,而我們一再說的「猛」,就是大家說的那個「暴」。當時夫子身高被眾人稱為「長人」,也就是高大的人,而且他的武功能夠單手拖起城門之匝。他的劍術之高超,也是子路這個以勇著稱的人所遠遠不及的。腰配寶劍,就是這樣一個人,卻全然一副棄兵戈於不用的氣概,他的這份柔心慈腸是從哪裡來的?仁愛!孔夫子到各個國家,與國君談經國之道,都是對他們善加相勸要以德治國,德行才是無往不勝的力量。

其實,如果夫子沒有萬德萬能,夫子不以聖人之心、之行,又如何能夠培育出復聖顏回、宗聖曾子、子貢、子路、子騫等諸多有德行的弟子?所以老師的境界在哪裡,就會把學生的境界帶到哪裡。

當今,講習傳統倫理道德教育,真正能夠身體力行的老師,他上台一個微笑,台下的學員就會心一笑,繼而掌聲如潮。他靠的是什麼呢?內心真誠的流露,才會有臉上燦爛的微笑。那是真正的大愛,至誠、慈悲,一顆念念利及他人的心。

曾有一個非常頑劣的學生,犯了嚴重的錯誤,老師讓他第二天到辦公室。學生想破罐子破摔,心裡滿是抵觸情緒,老師一見到學生,問了一句:你吃早飯了嗎?學生便淚如雨下,心中的郁結化為烏有,和老師坦誠相見,慢慢改變以前的壞習氣。

而一個監獄的警官,把服刑人員喊到面前,一聲請坐,遞上一杯水,服刑人員頓時泣不成聲。這就是柔遠人的作用,就是教化的力量。

教育主要是以心靈喚醒心靈的過程。我們以什麼樣的心靈,去教化我們身邊的人呢?只有心中有愛,才能夠傳遞給別人愛;只有心中有一份慈悲,才能夠感化別人。

所以我們想到教育,想以忠義教育自己的孩子,首先要先給孩子種下仁愛的種子,先有孝心,所謂「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先愛自己的父母,先愛自己的親人,愛自己身邊的人,然後推及到所有的人,以及萬事、萬物。我們常常說,自古忠臣出於孝子之門。《孝經》里也說:「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矣。」

孔老夫子所說的「仁、義、禮、智、信」,為什麼會把「仁」放在前面呢?仁愛是所有一切德行的基礎,而仁愛的基礎,就在於孝道。我們的初發點要建立在對父母的仁愛上面,「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正如我們建房子,地基都沒有打好,建三層樓那是不可能的。樹的根基不牢,台風一到就會連根拔掉。所以孔老夫子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我們一個真正有德行的人,一定是在家有孝道的人,而絕不是在外面對人好,回家臉色難看之人。因為「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

當今很多有識之士,都會想到社會、國家的道德之薄弱,希望能改變這種局面。但是大家有沒有回到古聖先賢那裡,回到幾千年前孔老夫子那裡,去體會老祖宗給我們的智慧?用我們老祖宗的智慧,才是讓自己的家庭,社會國家真正得到和諧的方法。

如果通過夫子與子路師生簡短的對話,我們真正能夠體悟、受益,就不負我們祖宗幾千年來對文化的這份承傳。而我們後世子孫真正的承傳,是用祖宗的文化使自己、個人、家庭、社會、國家幸福、安定,利益更及千秋萬代之後世子孫。

所以聖賢人的對話,也是在給我們做表演。為什麼會有這段話的記錄?我們的老祖宗之心,就是想讓我們後世子孫學到他們那份仁愛之心,學到聖賢之道。我們真正能夠感受到他們的那一份慈悲的時候,我們就會真正懂得做人愛人,我們就會主動讓這個世界充滿溫暖,充滿溫馨,讓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感受到一份平等博愛,就好像大同世界一樣,那麼和諧社會還會遙遠嗎?

⑺ 有沒有關於仁的名人故事

1、恣蚊飽血

吳猛,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裡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2、扼虎救父

楊香,晉朝人。十四歲時隨父親到田間割稻,忽然跑來一隻猛虎,把父親撲倒叼走,楊香手無寸鐵,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終於放下父親跑掉了

3、哭竹生筍

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孟宗大喜,採回做湯,母親喝了後果然病癒。後來他官至司空。

4、唐太宗

中國歷史上的有道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就以仁愛治國。貞觀初年,唐太宗對大臣們說,將婦女幽禁在深宮中是浪費百姓的財力,因此他先後將3000多宮女遣送回家,任由其選擇丈夫結婚。

貞觀二年,關中一帶乾旱,發生了大飢荒。太宗又對大臣們說:「水旱不調,都是國君的罪過。我德行不好,上天應該責罰我,百姓有什麼罪過,要遭受如此的艱難窘迫?聽說有人賣兒賣女,我很可憐他們。」於是派御史大夫杜淹前去巡查,還拿出皇家府庫的錢財贖回那些被賣的兒女,送還他們的父母。

貞觀十九年,唐太宗征伐高麗,駐扎在定州。太宗駕臨城北門樓安撫慰勞將士。有一個士兵生病,不能進見,太宗下詔派人到他床前,詢問他的病痛,又敕令州縣為他治療。因此將士都高興地願意隨從太宗出征。

等大軍回師,駐扎在柳城時,太宗又詔令收集陣亡將士的骸骨,設置牛、羊、豬三牲為他們祭祀。太宗親自駕臨,為死者哭泣盡哀,軍中將士無不灑淚哭泣。觀看祭祀的士兵回到家裡說起這件事,他們的父母說:「我們的兒子戰死,天子為他哭泣,死而無憾了。」

正是因為唐太宗以仁愛治國,示範官吏,所以深得民心,這無疑為唐朝的繁榮富強奠定了基礎。

5、淳於恭

東漢末年的淳於恭就是一個仁愛之人。他的家有山田,也有果樹。當時鬧飢荒,經常有人去他家的田地偷摘果樹和偷割稻禾。對於這些偷盜之人,淳於恭反而採取寬善待的態度。當看到有人偷采果實時,他就去安慰、幫助他們採摘,並讓偷果實的人把果子帶走;

當他看到有人偷偷到他家田裡割莊稼,擔心小偷遇見他會感到羞愧,就趴伏在草叢中,等到割莊稼的人從容離去再站起來。由於淳於恭的高尚行為,使村落里的人深受感化,後來,偷盜的事情也就很少見了。

同時,在他的引導下,村民們也拋棄了在戰亂中,生命難保,不願意耕種的情緒。因為當時村民認為戰亂不止,什麼時候死都不知道,所以也就放棄了耕種。淳於恭對鄉人說:「縱我不得,它人何傷!」意思是:就是到時自己死了,得不到,那留給別人享用,又有什麼關系呢!

淳於恭病逝後,朝廷在他的家鄉刻碑,以表彰他的作為。

6、董奉

三國時,有仁愛之名的吳國名醫董奉治病不收診費,只要求被治癒者在他住所周圍種植幾株杏樹。數年後杏樹蔚然成林,收獲之後,又將所得用以救治貧民或流亡路過者。後人便以「杏林」作為醫界或診所的代名詞,現在還常見以「杏林春暖」的匾額或錦旗來贊頌有成就的醫生。

⑻ 關於仁義禮智信的故事

江西翰林院沈忠仁,戶部都給司沈忠義,為爭家產具控當官,蒙南直餘總憲硃批於轅門:鵓鴣呼雛烏鴉反哺,仁也;鹿得草而鳴其群,蜂見花而聚其眾,義也;羊羔跪乳馬不欺母,禮也;蜘蛛結網而覓食,螻蟻塞穴而避水,智也;雞非曉而不鳴,雁非社而不至,信也;禽獸尚有五常,人為萬物之靈,豈無一德,以祖宗遺業之小事而傷手足之大情乎,兄通萬卷全無教弟之才;弟掌六科,豈有傷兄之理,沈忠仁仁而不仁,沈忠義義而不義,有過改之再思可矣,詩雲:兄弟同胞一母生,祖宗遺業何須爭,一番相見一番老,能有幾時為弟兄。兄弟見之愧悔而返,從此不復爭矣。

⑼ 求關於「仁」的成語故事

殺身成仁
解 釋
成:成全;仁:仁愛,儒家道德的最高標准.指為正義專而犧牲生命.後泛指為了維護正義事屬業而舍棄自己的生命.
出 處
先秦·孔子《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孔子說:「有志之士和仁慈之人,決不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損害仁義的事情,而是寧可犧牲自己也要恪守仁義的原則.」

⑽ 仁的小故事

仁的產生是社會關系大變動在倫理思想上的表現,是對子與父、君與臣以及國與國關系的倫理總結,因而具有很豐富的內容。從另一個角度說,仁學思想的產生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結果,生產力的發展必然促使生產關系的變革,這種社會變革引起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劇烈變化,從而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局面。在之前的周禮被破壞後,有識之士便站了出來,尋求一種新的理想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孔子就是這樣從春秋時代大量有關仁的思想資料中加以取捨,提煉和綜合,使仁真正成為一個范疇,並以此為邏輯起點,構築了早期的儒家思想體系。
在孔子提出系統的仁學思想之前的春秋時代就出現了許多關於仁的思想記載。《詩經·鄭風·叔於田》曰:「洵美且仁」《詩經·齊風·盧令》曰:「其人美且仁」,兩處提到仁,且都和美字聯系一起,顯然在這里,仁是儀文美備的意思,有「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的意義。《尚書》有「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藝,能事鬼神」,「予仁若考」就是「予仁而巧」,「巧」就是多才多藝,也就是《論語》中所說的:「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國語晉語一》:「愛親之謂仁」,仁體現在父子關繫上就是愛親就是孝。《國語晉語二》中申生拒絕逃亡說:「仁不怨君」「逃死而怨君不仁」。仁體現在處理國與國關繫上,就是保護小國,救助鄰國。此外,仁還有其他含義。如《國語晉語二》說「利國之謂仁」。
可見,仁包含的范圍是相當廣泛的,他包括了各種具體的宗法道德為主的行為規范,在當時他已經涉及到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問題。孔子正是在此基礎進一步提出仁的倫理道德意義。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