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訓小故事
『壹』 家風家訓小故事開頭和結尾
開頭:
1、校有校規,家有家風」是人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但一問道「家風是什麼?你家有什麼家風?」這些問題,很多人就會傻眼了。不用擔心,今天我就想跟大家一起談談家風。
2、我每次去好朋友家去玩,都會忘記媽媽或爸爸規定回家的時間,玩的很盡興的時候就會很遲才回去。讓大人們很著急。於是媽媽就很認真的對我說:「咱們曾經定過一個規矩,就是同樣的錯誤不犯三次,對嗎?」我點了點頭,並跟媽媽保證下一次一定遵守約定,按時回家。
3、家風是一盞燈,照亮我前方的路。家風是一條路,伴我走向光明。家風是一面鏡子,時刻發現自己的弊端。
結尾:
1、家風伴我成長。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我會把這句話當作自己的座右銘,吃苦是我們的美德,因為所有的努力都不是白費的,它會給予你超出你想像的回報。家風牢記我心。也會伴隨著我一直傳承下去。
2、「百孝順為先」,「孝敬無底線」,我要牢牢記住這幾句話,把它作為我們的家風家訓,從小做一個孝敬父母,懂得感恩的人。我還要把這幾句話告訴其他小朋友,讓他們和我一樣,大家共同做新時期的優秀少年。
3、我家的家風是「孝」,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父母一直告誡我:百善孝為先!家風是一條應該牢記的座右銘。有了它,我們才可以在社會上立足,才能讓自己走得更遠!銘記家風,為自己的人生奠定堅實的基礎,踏出堅定的步伐,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貳』 我家風家訓小故事
曾國藩的家風四字八句訣
清明將至,恰逢「家風」一詞正盛行於坊間。
只見的小記者大街上逢人便問家風,懵懂的菜販子硬著頭皮說不短斤少兩,大爺大媽一臉茫然地擠出「和善」啊「吃苦」啊等等,學生則必是「好好學習」,白領則俱雲「打拚」,戰士則無外乎「練好本領保家衛國」。但凡他們口中所說的,與中國人傳統的「家風」,都是八竿子打不著的詞兒。
「家風」,原是與門閥密切相關的,是士族世家講究的東西,常見的如「書香門第」、「耕讀傳家」者是也。具體落實在行動上,家風起碼須具備以下三個特性:一是家族上下約定俗成,共同認可;二是祖孫世代相傳,風尚自然延續;三是非蜻蜓點水的一鱗半爪,而是涉及家族每個成員每個生活細節的較系統的言行規則。「風」不是一言半語,「風」是長期完善形成又共同自覺踐行的准則和習慣。
那位問了:難道平民老百姓就沒資格講「家風」嗎?非也。主要是草民百姓沒那工夫,飽肚子是頂頂要緊的事,遇見官員貪婪、天降災難,還會揭竿而起呢,遑顧儒雅門風?頂多是父母交代一兩句:乖,別惹事!這充其量是臨時的教誨和叮囑,與高門大戶的所謂「門風」,風馬牛不相及。
曾文正公,用梁啟超的話說,「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曾國藩出身於湘鄉的一個縉紳之家,標準的「耕讀傳家」者。所謂「耕」而又「讀」,耕則退可以自守,讀則進可以入仕。——此足見家風既包含道德提倡,初衷更在於子孫立世、光耀門楣。
曾國藩做了十年京官,平定太平天國立下頭功,坐鎮兩江總督,晚年在寫給二弟國潢的信中,總結其祖父星岡公遺教的家風家規,概括為「四字八句訣「。具體內容是這樣的,他說:「子弟之賢否,六分本於天生,四分由於家教,吾家世代皆有明德明訓,惟星岡公之都教,尤應謹守牢記,吾近將星岡公之家規,編成八句雲:「書蔬豬魚,考寶早掃,常說常行,八者都好,地命醫理,僧巫祈禱,留客久住,六者俱惱。」蓋星岡公於地命醫家世世守之,永為家訓,子孫雖愚,亦必使就範圍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家族子弟的賢與不賢,六分是先天遺傳,四分來自於後天的教育,我家世代都有明德明訓,特別是祖父星岡公的諄諄教導尤其應該謹守牢記,我近來把祖父的家規,編成四字八句,即:「書蔬豬魚,考寶早掃,常說常行,八者都好,地命醫理,僧巫祈禱,留客久住,六者俱惱。」
「書「者,勤奮讀書,廣博求知。
「蔬「者,自耕苗圃,栽花種菜。
「豬「者,開圈養豬,正所謂」養豬也內政之要者「——有肉吃!
「魚」者,開塘養魚,如曾國藩在日記中所寫:「屋門首塘養魚,亦有一種生氣。」
文正公總結道:「家中養魚、養豬、種竹、種蔬四事,皆不可忽。一則上接祖父來相承之家風,二則望其外而有一種生氣,登其庭而有一種旺氣。」
「考」者,及時祭祀,敬奉祖考。在儒家的傳統教義里,正像曾國藩祖父所言:「後世雖貧,禮不可墮;子孫雖愚,家祭不可簡也。」清明即至,神州山川盡燒錢,遍地英雄下夕煙的景象又將上演,此雖不利於治霾,卻大有助於孝道。
「寶」者,鄰里親朋,友善相待。「人待人,無價之寶也。」
「早」者,很明顯,早睡早起,生活規律。
「掃」者,灑掃庭除,勤勞整潔。既培養熱愛勞動,也彰顯居家品位。
上述八項做好了,養成良好的習慣,「常設常行」,落實在行動上,家庭保證和睦幸福。而下面幾項,曾文正工家自祖上就一直不太提倡。
「地命醫理,僧巫祈禱」,看風水、算命、和尚、巫道以及郎中,這些人,能遠離就遠離,別親近接納這些人,只能帶給你無盡的煩惱。
曾氏的四字八句家風秘訣,用當今的話展開來講,就是刻苦學習、自食其力、尊長敬老、誠信待人、遠離邪惡。此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幾多不謀而合,只是,要真正做到並培育為慣常的風氣,難上難矣!是故,家風,不是一朝一夕形成,更非只言片語得來。
『叄』 家風家訓小故事有哪些
內容如下:
家風是一種無言的教育,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的心靈,塑造孩子的人格。 為弘揚良好家訓家風,提升學生道德素養,深刻領悟家風的力量,近期,峨眉一小正積極開展「傳家訓 立家規 牽手父母樹新風」系列教育活動。
孔子世家教育子女十訓
1、雖然生活貧困,但絕不抱怨自己所生存的環境;
2、即使生活在困境中,母親依然傾注所有的熱情教育子女;
3、越是偉人,越要自我學習與自我感悟;
4、失敗也絕不氣餒,用頑強的挑戰精神武裝自己;
5、通過長途旅行考驗和鍛煉自己;
6、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7、結交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
8、不親自教授子女,只監督和考察其學習情況;
9、人性的弱點有時反而會成就一代偉人;
10、培養勤學好問的學習習慣
『肆』 關於家風家訓的故事有哪些
1、司馬光教子有方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歷史學家,官至宰相。司馬光雖官高權重,但嚴於教子,很注重培養子女自律自立意識。他寫了了篇傳誦至今的《訓儉示康》。
他在總結了歷史上許多達官顯貴之子,因受祖上蔭庇不能自強自立而頹廢沒落的教訓,告誡其子:"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儉以立名,侈以自敗"。
由於教子有方,司馬光之子,個個謙恭有禮,不仗父勢,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見容止,雖不識皆知司馬氏子也"。
2、吉鴻昌不忘父訓
吉鴻昌,字世五,河南扶溝人。察綏抗日同盟軍領導人之一。早年在馮玉祥部隊當兵,以英勇善戰升為營長、師長,後任國民黨軍長和寧夏省政府主席。
1920年,25歲的吉鴻昌,當時任營長,父親吉筠亭病重。他對前來探視的吉鴻昌說:"當官要清白謙正,多為天下窮人著想,做官就不許發財。否則,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鴻昌含淚答應。
吉鴻昌父親病逝後,他把"做官不許發財"六字寫在瓷碗上,要陶瓷廠仿照成批燒制,把瓷碗分發給所有官兵。在分發瓷碗大會上說:"我吉鴻昌雖為長官,但決不欺壓民眾,掠取民財,我要牢記父親教誨,做官不為發財,為天下窮人辦好事,請諸位兄弟監督。"
吉鴻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謙正,處處為民眾。當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他反對蔣介石的投降政策,奮起抗日。遭國民黨反動派殺害,犧牲時年僅39歲。
3、魯迅教子順其自然
魯迅和許廣平僅有一子,即周海嬰。兒子出生時,許廣平出現難產跡象,當醫生向魯迅徵求意見是留大人還是留孩子時,他果斷回答:「留大人。」結果母子平安。
在兒子成長過程中,魯迅基本按照《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的思想來實行,讓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說:「我現在心以為然的,便只是愛。」
據周海嬰所著《魯迅與我七十年》介紹,魯迅的教育方式是「順其自然,極力不多給他打擊,甚或不願拂逆他的喜愛,除非在極不能容忍,極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內」。
有一天,周海嬰死活不肯去上學,魯迅用報紙打他屁股。後來,魯迅向母親寫信解釋道:「打起來,聲音雖然響,卻不痛的。」
4、錢基博對兒子管教極嚴
錢基博乃一代國學大師,是學者、作家錢鍾書的父親。錢基博對兒子管教極嚴,錢鍾書十六歲時,還痛打一頓。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錢基博北上清華任教,寒假沒回無錫。
此時的錢鍾書正讀中學,沒有溫習課本,而是一頭扎進了小說的世界。等父親回來考問功課,錢鍾書過不了關,於是挨了打。
1929年,錢鍾書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後,錢基博還時常寫信給他。一封信中說:「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
隨後一封信則表示:「現在外間物論,謂汝文章勝我,學問過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稱汝篤實過我,力行過我,我尤心慰。」希望錢鍾書能「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我望汝為諸葛公、陶淵明;不喜汝為胡適之、徐志摩」。
錢基博對當時的新文化運動保持距離,埋首國學,他這樣告誡錢鍾書,不過出於一個儒者的文化立場。
5、梁啟超全方位愛子女
梁啟超有九個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導下,個個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甚至還產生了「一門三院士」的佳話。這「三院士」是建築學家梁思成、考古學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統專家梁思禮。另外,四兒子梁思達是經濟學家,次女梁思庄是圖書館學家,三女兒梁思懿是社會活動家。
梁啟超對於子女的愛,是全方位的,不僅在求學,而且在為人處世,甚至理財、時政等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態度展開。閱讀《梁啟超家書》,就會了解在寫給孩子們的信中梁啟超教育子女的表現堪稱典範。
寫信時,梁啟超毫不掩飾自己的愛。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寫道:「你們須知你爹爹是最富於感情的人,對於你們的愛情,十二分熱烈。你們無論功課若何忙迫,最少隔個把月總要來一封信,便幾個字報報平安也好。」
在求學這一方面,梁啟超根本不看重文憑,而是強調打好基礎,掌握好「火候」。他對梁思庄說:「未能立進大學,這有什麼要緊,『求學問不是求文憑』,總要把牆基越築得厚越好。」並教孩子們求學問、做學問的方法——「總要『猛火燉』和『慢火燉』兩種工作循環交互著用去」。
同時,梁啟超強調責任的重要。1923年,他寫給長女梁思順的信中說:「天下事業無所謂大小,只要在自己責任內,盡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當然,寫信教導自己的孩子之餘,梁任公沒忘了誇一誇女婿、兒媳。
『伍』 現代的家訓家規小故事
記得在我小時候,我的父母常常教導我:做人要端正,做事要認真。如今我也成為了孩子的家長,回顧自己三十幾年所走過的路,我深深地感到正是父母的諄諄教導,使我在人生路上能一步一個腳印沒有偏頗的走到今天。雖然沒有取得多麼輝煌的成就,但總算能無愧於父母、家人,無愧於自己。
所以,在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我也秉承了一貫的家風來要求孩子。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一直告誡他:你可以有自己的個性,但不可以討人嫌。當孩子與他人交往時,我教導孩子:待人接物要懂禮節,有禮貌。遇見相熟的人要主動打招呼。並且鼓勵他多交朋友,多和不同年齡段的人交往。在與人相處時,我又常常給他講一些古今中外寬厚待人的故事讓他懂得:只有以寬容之心對待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真心相待。 當他開始懂一些事理的時候,我經常用孔子的話「不與小人同坐」來教導他:多交朋友是好的,但不要和品德不好的人交朋友。我說孔子對於品德不好的人連坐在一起都不願意,何況是交朋友呢。還告訴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與品德不好的人交往會受到不好的影響。
因此,我的孩子社會交往能力很強,品行端正,很有愛心。他會經常主動去幫助有困難的人。 現在的孩子大多都缺乏耐心,做事急躁。我的孩子也有這樣的壞習慣:做事沖動有餘,耐性不足。為了培養他的耐心,我一步一步循序漸進地對他進行引導。如一開始讓他拼拼圖,然後教他下棋,接著讓他選擇一門有興趣的樂器來學習。使他能慢慢地靜下心來去做一件事。當他做事做到一半開始急躁時,我會在一旁提醒他: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別著急,慢慢來。當他因為盲目蠻干犯錯誤時,我會和他一起分析犯錯原因,使他意識到急躁是他犯錯的根源。
就這樣我一步一步地引導他走上「認真」的道路。慢慢地,孩子開始一點一點的改變,由開始做什麼事都靜不下心來,常常半途而廢,到現在能堅持做完一件事。以前做作業做不到幾分鍾就開始站起來做別的事,現在能夠安安靜靜,認認真真地堅持把作業完成。
『陸』 家風家訓小故事
家風家訓小故事:
一、曾國藩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有爭議的人物,對他的評價估且不論,但他的家庭教育卻有令人矚目的成就。他以「勤」字為人生第一要義。自己身體力行,教育子女也養成勤勞作風。要求「諸男在家勤灑掃」「諸女學洗衣,學煮茶燒菜」。
還為曾家婦女規定了「日課」四項:「食事」,每天早飯後做各種小菜;「衣事」,已午刻紡花或績麻;「細工」,傍晚即晚飯後做男女布鞋或縫制衣服。曾國藩作為封侯拜相之人,對「日課」還要定期檢查,親自抓落實。俗話說:「人貴勤」,可見,曾家的「崇勤」家風著實可贊。
二、魯迅
魯迅和許廣平僅有一子,即周海嬰。兒子出生時,許廣平出現難產跡象,當醫生向魯迅徵求意見是留大人還是留孩子時,他果斷回答:「留大人。」結果母子平安。在兒子成長過程中,魯迅基本按照《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的思想來實行,讓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說:「我現在心以為然的,便只是愛。」
據周海嬰所著《魯迅與我七十年》介紹,魯迅的教育方式是「順其自然,極力不多給他打擊,甚或不願拂逆他的喜愛,除非在極不能容忍,極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內」。有一天,周海嬰死活不肯去上學,魯迅用報紙打他屁股。後來,魯迅向母親寫信解釋道:「打起來,聲音雖然響,卻不痛的。」
三、司馬光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歷史學家,官至宰相。司馬光雖官高權重,但嚴於教子,很注重培養子女自律自立意識。他寫了了篇傳誦至今的《訓儉示康》。他在總結了歷史上許多達官顯貴之子,因受祖上蔭庇不能自強自立而頹廢沒落的教訓。
告誡其子:"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儉以立名,侈以自敗"。由於教子有方,司馬光之子,個個謙恭有禮,不仗父勢,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見容止,雖不識皆知司馬氏子也"。
四、吉鴻昌
1920年,25歲的吉鴻昌,當時任營長,父親吉筠亭病重。他對前來探視的吉鴻昌說:"當官要清白謙正,多為天下窮人著想,做官就不許發財。否則,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鴻昌含淚答應。
吉鴻昌的父親病死後,在瓷碗上寫下「不允許官員發財」六個字。他要求陶瓷廠模仿批量燒制,並將瓷碗分發給所有官兵。在瓷碗分配會上,他說:「雖然季宏昌是一名高級官員,但他絕不會欺負人民,掠奪人民財富。我要牢記他父親的教誨,做一個官員,為世界上的窮人做好事,並邀請你的兄弟來監督他。」
吉鴻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謙正,為百姓考慮。當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他反對蔣介石的投降政策,奮起抗日。遭國民黨反動派殺害,犧牲時年僅39歲。
五、朱德
學習,是影響朱德一輩子的事情。為「培養出一個讀書人來『支撐門戶』」,朱家節衣縮食送朱德走上了學習的道路,從而改變了他的命運。學習,也是朱德一輩子最為關注的事情。他常用「革命到老,學習到老,改造到老」鞭策自己,並且強調「不學習就會落後,就不能跟社會一道前進」。
他循循善誘地教育子女努力學習。新中國成立前後,女兒朱敏還在蘇聯學習,每次回國朱德總要問她是不是學習了毛主席著作。由於朱敏從小生活在國外,中文水平較差,朱德就戴上老花鏡,讓朱敏坐在他身邊,教她一字一句地讀。
他一邊讀,一邊講解,每講完一段就問她懂了沒有。如發現她哪些地方還未理解,就一遍又一遍地重新講解,直到她真正弄懂為止。朱敏結婚時,朱德送給她的禮物也是剛剛出版的《毛澤東選集》。
『柒』 名人家訓小故事100字
1、司馬光教子有方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歷史學家,官至宰相。
司馬光雖官高權重,但嚴於教子,很注重培養子女自律自立意識。他寫了了篇傳誦至今的《訓儉示康》。他在總結了歷史上許多達官顯貴之子,因受祖上蔭庇不能自強自立而頹廢沒落的教訓,告誡其子:'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儉以立名,侈以自敗'。
由於教子有方,司馬光之子,個個謙恭有禮,不仗父勢,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見容止,雖不識皆知司馬氏子也'。
2、吉鴻昌不忘父訓
吉鴻昌,字世五,河南扶溝人。察綏抗日同盟軍領導人之一。早年在馮玉祥部隊當兵,以英勇善戰升為營長、師長,後任國民黨軍長和寧夏省政府主席。
1920年,25歲的吉鴻昌,當時任營長,父親吉筠亭病重。他對前來探視的吉鴻昌說:'當官要清白謙正,多為天下窮人著想,做官就不許發財。否則,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鴻昌含淚答應。
吉鴻昌父親病逝後,他把'做官不許發財'六字寫在瓷碗上,要陶瓷廠仿照成批燒制,把瓷碗分發給所有官兵。在分發瓷碗大會上說:'我吉鴻昌雖為長官,但決不欺壓民眾,掠取民財,我要牢記父親教誨,做官不為發財,為天下窮人辦好事,請諸位兄弟監督。'
吉鴻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謙正,處處為民眾。當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他反對蔣介石的投降政策,奮起抗日。遭國民黨反動派殺害,犧牲時年僅39歲。
『捌』 孔子家訓家規的故事
孔鯉過庭的典故
孔聖人有很多學生,有一個叫陳亢。有一次,他看見老師和他的獨子孔鯉在講話,因為離得太遠,聽不清講什麼,他的心理就很好奇。又有一次,他看見了老師在單獨教訓兒子,老師神情嚴肅。這回他腦洞大開,認為老師在給他的獨子開小灶,對他們這群弟子留了一手。
陳亢是一個憋不住的人,他直接了當地問了孔鯉。孔鯉說,他經過庭院的時候,看見父親,父親問他有沒有讀過詩經,知道兒子沒讀的時候,就說,讀好詩經就能好好表達自己的想法。還有一次,他也是在庭院里遇到了父親。
父親問他有沒有讀過禮記,知道他還是沒讀的時候也沒有生氣,學好了禮記,就能懂得做人的道理。陳亢一聽,原來自己誤解老師了,老師沒有藏私。
陳亢一掃陰霾,變得高興起來。對孔鯉說通過與他的交流知道了三件事,一是要學好詩經,二是要學好禮記,三知道了老師是光明磊落之人,對自己的兒子與學生一視同仁。在這個故事中,後人就總結出了孔鯉過庭這一典故,也把鯉庭看作教育的場所。我們讀書的教室也可以說成是鯉庭。
(8)家訓小故事擴展閱讀:
孔府是一座住宅與官衙合一的建築,在宅與衙分界處有一道內宅門,門裡面有一幅特殊的彩色壁畫,上面有一頭貌似麒麟的神獸,叫做「犭貪」(音同「貪」)。
壁畫中,「犭貪」的四周布滿彩雲,彩雲之中全是被它佔有的寶物,但「犭貪」並不滿足,仍張著血盆大口,妄圖將太陽吞入腹中,終因貪得太多,難以承載,落了個葬身大海的下場。
孔府內宅門照壁上的這幅畫名為「戒貪圖」,繪於明代,其用意非常明顯,那就是借「犭貪」的丑惡形象作為家族正心修身的家訓,以告誡子孫,切不可貪婪縱欲。
孔府主人衍聖公請工匠繪制「戒貪圖」時,還立下一個特殊的家規:每當衍聖公從內宅出來路過照壁時,跟班的差人必須高喊一聲:「公爺過犭貪了!」表面上是出於禮儀向外通報衍聖公要出門,實則是提醒衍聖公到外面後,一定要以德為本,保持清廉儉朴的良好形象。
『玖』 家訓小故事
賽家規家訓,講我家的故事 俗話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那麼什麼是家規呢?帶著疑問,我從爸爸那找到了答案。家規、家訓其實就是在家庭里形成統一的道德標准,也就是家風。體現著家人的價值追求和傳承。家風也是社會風氣,公民道德的源頭。而我家的家規又體現在哪呢?下面就隨著我細細體會吧。 例一、一天放學回家,媽媽已經做好了香噴噴的飯菜。我放下書包搶先拿了筷子,准備向美食發動強勢攻擊,這時爸爸看見了,鄒鄒眉頭說:「爺爺、奶奶還沒上桌呢,怎麼可以自己先吃呢?」呀,我恍然大悟,原來這就是家規啊。我趕緊放下筷子,到廚房幫媽媽把最後一道菜端上來。等爺爺、奶奶上桌後,爸爸拍拍我說:「對嘛,這才是懂禮貌的孩子嘛。」你瞧,這就是我家的家規之一,要做文明禮貌的人。 例二、有一天,我家的水管漏了,於是我們打電話叫人明天上午來修水管。第二天,我和媽媽兩個健忘蟲早就把昨天的事忘得一干二凈了。一大早媽媽就領著我奔姥姥家去了。在路上我突然想起昨天修水管的事,連忙對媽媽說:「媽媽不好了,今天上午不是有人要到家去修水管嗎?萬一他們來了找不到人怎麼辦?」「呀,我怎麼忘了,快回家。」媽媽二話沒說,連忙把自行車掉頭就騎。我對媽媽說「算了吧,都騎這么遠了,還回去?」媽媽教育我說:「傻孩子,我們約好了人家,怎麼能不講信用呢?」我頓時啞口無言。誠實守信自然也是我的家規之一,因為誠實守信會成為你一生享不盡的財富。 例三、「我回來了」。聽到說話聲,我從房間走出來,凝望著剛下班的媽媽。她拖著疲憊的身子,有氣無力地坐在沙發上,我趕緊拿上拖鞋,走到媽媽面前說:「媽媽換下鞋子,讓腳舒服點吧。」媽媽抬頭微笑著說:「聰聰長大了,懂事了。」我又幫媽媽捶捶背說:「我都是跟你學的,每次奶奶到我們家,你都會這樣做的。」為父母遞上一杯熱茶,為勞累的父母倒上一盆洗腳水。往往一件小事就會讓家充滿溫馨。「百善孝為先」行孝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每個做兒女的義務責任。孝敬父母這不僅是我家的家規,也是我們一生的責任。 每個家庭的家規都有所不同,一句話、一個故事、一段記憶都是家規的載體。在生活點滴中影響著我們的心靈,塑造著我們的人格。從而帶動整個社會乃至整個國家的發展。相信我們在這種良好家規的教育下,未來一定是輝煌的、燦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