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和橋有關的故事200字

和橋有關的故事200字

發布時間: 2020-12-11 06:30:19

① 與橋有關的故事或傳說(簡短點的)

糖橋——相傳,三官(今光明)鎮繼芳橋原是頂破竹橋,來往行人,非常危險。有一天,有個換糖者走過,就說:「這橋這么沒人修?要是我有了錢,造頂新的。」一次,換糖者在一戶破落官史人家,換著一對金彌陀,從此發了財。於是,他籌集一等石料,聘來巧匠,拆去竹橋,建造三孔石拱橋,取名繼芳橋。當地人為了紀念他,則直呼「糖橋」。 彈琴橋——在南橋鎮北數百米,原有座小石橋,名彈琴橋。相傳很早以前地有個錢姓官宦,生養三女,小女彈得一手好琴。附近有個青年名韓重,也是彈琴高手。日子一久,兩人知音相愛,可錢老爺不允,小女只得勸韓重進京城修琴藝,求得功名,好讓父親答應他倆婚事。韓灑淚而別。但錢強逼小女嫁於權貴,小女思念韓重,含恨而死。不久,韓重歸來,得知情人已故,就盤坐於小石橋上,彈起傷心之曲,表達懷念。彈罷,抱琴投河而亡。 乾隆皇帝看高橋——奉城高橋鎮有座石拱橋,建於明永樂六年。相傳當地有個鄉紳外出,有人問他出生何處?他說高橋。那人又問高橋有多高?他誇耀說:「初一跌下去,月半咚聲響。」此事傳到乾隆皇帝那裡,引起游興,欲下江南看高橋。船從澱山湖進黃浦江直駛奉賢,途徑得勝港。乾隆問:「此處何地?」侍從答道:「此乃得勝港。」乾隆一聽「得勝」兩字,大悅,即令回朝。乾隆中途回朝可樂煞高橋鄉紳,慶倖免卻一場欺君殺身大禍。 麻將橋——清道光年間,華治涇河上造了座橋,名麻將橋。此處以前沒有橋,行人十分不便。當地有個周姓老人,對民間賭博十分憎恨,邀集10多名有識之士,把賭場統統圍住,捉住賭徒,沒收財注,梵毀財具。把沒收所得的賭款,建造了此橋。今已圯毀。 碎盤橋——解放初,庄行有個小橋村,不知何年代起,被風水先生相中為「三元不敗」的風水寶地。一天,有兩個風水先生帶了羅盤來到小橋村,都想定塊「來龍秀地」。看見村頭歌聲嘹亮,紅旗招展,翻身農民們正在大搞春耕。這兩個風水先生見狀,搖頭嘆息:「風水本無靈,不可再騙人。」說罷,將手中羅盤往橋上狠狠一摔,碎片橫飛。從此,該小橋便呼為「碎盤橋」。 玉蟹橋——今頭橋鄉新亞村,原有頂三堍頭南北向石橋,名石蟹橋。相傳,原橋面西側鑿有石蟹一隻,常有人誤以為真蟹上橋,故名。有一天,被江西覓寶人發現,在一個雪夜裡將石蟹竊走,橋面上只留下蟹形凹狀。人們以為,被竊走的不是普通石蟹,準是只玉蟹。由此,玉蟹橋便出了名。 千乘橋的傳說 傳說厝橋建而毀,毀而建是因兩河伯爭長所致,其間不知有多少人葬身魚腹,多少人繞道懸崖艱難往返,望河興嘆.清朝周大權,樂善好施,為建橋一事寢食不安.一天夜裡,周大權夢見一隻金雞下凡,站立於河面,那伸展的雙翅正好搭在兩岸,朦朧中又見一菩薩站於雞背上,把水引向兩邊.一覺醒來,已見晨曦,周大權思之夢境,頓有所悟,認為這是神仙指點,當即挺身為首募捐再造厝橋,聘請各方能工巧匠,憑夢中記憶,整座橋按公雞形象設計,為圖吉利,人們便將橋稱為千乘橋。 扎殺橋的傳說 一日,盛澤鎮內傳聞太平軍已過平望,全鎮清兵與財主膽戰心驚,奪路潰逃。 到了聚福橋,人多橋窄,擁擠不堪,頓時把橋堵塞了。正在這時,恰有出殯的高喊 :「材來哉!材來哉!」意思是棺材抬過來了,請大家讓道。爭相逃跑的清兵與財 主慌亂中不加辨,聽身後「材來哉」的呼聲不絕,誤以為太平軍材來哉(都來了),過橋去。驚恐萬狀,拚命扎(擠的意思)。 頓時,亂作一團,互相踐踏,或被踏死,或落水淹死,不知其數。從此,聚福橋改名扎殺橋。 洗耳橋的傳說相傳堯要將天下傳給許由,許由自命清高,認為聽了這話污了自己的耳朵,就去河邊洗耳。後來人們就在許由洗耳處,即現在的河南汝州建了一座橋,取名為「洗耳橋」。

② 有關橋的故事和傳說

1、關於趙州橋還有一段搞笑的神話故事。相傳趙州橋是魯班所造。這座大橋建成後,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倒騎著毛驢,帶著柴榮,也興沖沖地去趕熱鬧。他們來到橋頭,問魯班這座大橋是否經得起他倆走。

魯班心想:這座橋,騾馬大車都能過,兩個人算什麼,於是就請他倆上橋。誰知,張果老帶著裝有太陽、月亮的布袋,柴榮推著載有「五嶽名山」的小車,上橋後,橋竟被壓得搖晃起來。魯班一見不好,急忙跳進水中,用手使勁撐住大橋東側。

因為魯班使勁太大,大橋東拱圈下便留下了他的手印;橋上也因此留下驢蹄印,車道溝,柴榮跌倒時留下的一個膝印,和張果老斗笠掉在橋上時打出的圓坑。

2、奉城高橋鎮有座石拱橋,建於明永樂六年。相傳當地有個鄉紳外出,有人問他出生何處?他說高橋。那人又問高橋有多高?他誇耀說:「初一跌下去,月半咚聲響。」此事傳到乾隆皇帝那裡,引起游興,欲下江南看高橋。

船從澱山湖進黃浦江直駛奉賢,途徑得勝港。乾隆問:「此處何地?」侍從答道:「此乃得勝港。」乾隆一聽「得勝」兩字,大悅,即令回朝。乾隆中途回朝可樂煞高橋鄉紳,慶倖免卻一場欺君殺身大禍。

3、虎溪———吉水縣城東恩江末梢的一條支流。虎溪發源於青原區富灘鎮古富村北面。早在南宋末年,這條小江上就建有一座石拱橋,名為相公橋。這座橋古時候是吉水縣城通往水南、白沙、沙溪、東固,甚至上興國、贛州的必經之路。

關於相公橋,當地有一個真實的傳說:古富北面有一官道,過往人都得經過。南宋年間,一位才華橫溢的相公騎馬走在官道上進京趕考。

該相公躊躇滿志,趕路心急,凌晨一早便來到這虎溪的簡易橋邊,策馬上橋,由於原橋年久失修,破爛不堪,馬行至中段,一腳踏在松動的石塊上,失腳連人帶馬跌下丈許深的橋下溪水中。

溪底怪石嶙峋,相公重重的撞在亂石上便一命嗚呼了。村民們聞訊很是悲痛。為了不讓這樣的悲劇重演,村民們下決心要在此建一座石橋。可那個時候,建一座石橋是需要大筆資金的,村民們實在窮哇,盡管傾其所有,仍然遠遠不夠。

然而血的教訓,讓古富村民眾耿耿於懷,造橋的初衷不改。人心齊,泰山移,古富村民硬是勒緊褲帶積攢了好幾年,才把這座石橋建成。

為了紀念這位前途無量的趕考生,人們便將橋命名為相公橋。不久,大家又在橋西面建了「相公廟」,以紀念這位命不該絕的相公,這才了卻村人的一樁心願。

4、在漢水的支流——清河上游,竹林橋鎮的西頭,有一座一孔兩墩,青石鋪底的小平橋。這座橋,有個神話傳說。

話說清河小龍,常常到清河上遊玩耍,每次出遊,清河泛濫,一河兩岸百姓遭災,人們在岸邊修建龍王廟,給清河小龍燒香上供,但泛濫照常。當地有一個叫朱林的小後生,憑著一腔血氣,要跟小龍子算帳。

這年秋天,小龍子又來,洪水沖岸。朱林駕船搏浪尋找小龍子。他看到小龍子身子像合抱的老槐,眼睛像燈籠,小船還沒湊近,就被小龍子的尾巴掀翻。

他落入洪水,仍緊握刀,連連向小龍子砍去。小龍子回頭張開大嘴,眼看就要把小朱林吞掉。突然,一聲巨響,從烏雲里掉下一根大木頭,不偏不倚,正砸在小龍子身上。小龍子朝水裡一鑽,順水溜掉了。

岸上早有一位白鬍子老頭等在那裡。老頭兒伸手一指,抓在小朱林手中的大木頭,變成拐杖回到手裡。小朱林知道他不是凡人,趕緊跪下求教。老頭兒扶起小夥子道:「要想兩岸平安無事,必須依靠大家的力量,修一座聚心橋,鎮住龍子。

架橋的時候,你就拿著寶劍守在岸邊,千萬不要和小龍子拚命,不然為你就要變成大石頭,再也回不到人間。」說完,老頭兒把一對寒光閃閃的雌雄遞給小朱林,便飄然而去。

小朱林拿著雌雄寶劍,動員兩岸百姓,選定九月初九開始修建聚心橋。清河小龍子聽到了消息,初九這天也趕到了。他看兩岸人山人海,架木磊石,吆喝連天,就在水中發威,攪得河水旋轉,河岸倒塌,磨盤大的石頭滾進旋窩,立刻無影無蹤。

小朱林舉起雙劍向天空一劃,小龍子逃進水中,小朱林不顧老頭兒忠告,也縱身跳進河水,只見兩道閃電劃破烏雲,轟地一聲,小朱林變成山一樣巨石,壓在小龍子身上,雌雄寶劍變成了兩堵石墩,矗起水面。

小龍子被鎮住了,小朱林再也沒有回到人間。後來,在兩堵石墩上建起了聚心橋,為了紀念小朱林,人們把聚心橋改名為朱林橋,年長日久,朱林橋也就傳成了現在的竹林橋。

5、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成為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里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父母早亡,只好跟著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

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著牛出了村。 牛郎獨自一人趕著牛進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樹下傷心,不知道何時才能趕著十頭牛回家。

這時,有位須發皆白的老人出現在他的面前,問他為何傷心,當得知他的遭遇後,笑著對他說:「別難過,在伏牛山裡有一頭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養它,等老牛病好以後,你就可以趕著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嶺,走了很遠的路,終於找到了那頭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厲害,就去給老牛打來一捆捆草,一連餵了三天,老牛吃飽了,才抬起頭告訴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觸犯了天規被貶下天來,摔壞了腿,無法動彈。

自己的傷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個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細心地照料了老牛一個月,白天為老牛採花接露水治傷,晚上依偎在老年身邊睡覺,到老牛病好後,牛郎高高興興趕著十頭牛回了家。 回家後,嫂子對他仍舊不好,曾幾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設法相救。

嫂子最後惱羞成怒把牛郎趕出家門,牛郎只要了那頭老牛相隨。 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游戲,在河裡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後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

織女還把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大家,並教大家養蠶,抽絲,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 牛郎和織女結婚後,男耕女織,情深意重,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便讓天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無路,還是老牛告訴牛郎,在它死後,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著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著自己的兒女,一起騰雲駕霧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了,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涌的天河就出現了。

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流淚。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

後來,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③ 有關於橋的故事有那些

有關於橋的故事有:

一、八路與橋

那還是在打鬼子那陣,一支八路軍隊伍經過清水河這里,馱槍馱炮的,他們望著湍急的河面發愁。鎮上的白寡婦看到這情景,不聲不響地回去叫兒子連夜放倒了自家後院的小竹林,動員鄉親們一起給部隊搭橋。隊伍過河的時候,白寡婦兒子也跟著走了,只留下了這座橋。

從此,白寡婦便在橋頭擺了個茶攤,天天守著這座橋,過往的人渴了,就找她討水喝,日復一日,歲月如梭。直到白寡婦老了,這里再也沒有經過隊伍,兒子也沒回來。後來,白寡婦死了,民政部門來立碑,鄉親們才知道,她的名字叫「河姑」。

最近,因為搞紀念活動,縣劇團根據河姑的故事編了出戲,劇名就叫《橋》,說好了這天要來鎮上演出。鄉親們高興壞了,紛紛砍了自家的竹子,拓寬了橋,又在河姑的墓碑旁搭起一個土檯子,扯了七八丈紅布,豎起了橫幅。鄉親們聚在橋頭,就盼望著演員們快來。

一直到太陽快落山時,只見鎮長一個人氣呼呼地回來了。鄉親們圍上去問:「劇團的人呢?」鎮長說:「地區派的『扶貧工作組』來縣上了。」鄉親們不解:「這和劇團演戲有啥關系?」鎮長說:「領導要陪他們吃飯。吃完飯,女演員要陪領導跳舞……」鄉親們一聽,不吱聲了。

鎮長揮手攆大夥回家去,鄉親們卻望著那座剛拓寬了的平展展的橋,站著不動。鎮長火了:「難怪縣里領導經常批評咱鎮的人覺悟低呢,連這點小事都放不下?領導說不演就不演了唄,啥事還能比扶貧這件事大?」鄉親們被唬住了,一個個你瞅瞅我、我瞅瞅你,最後只好掃興地走了。

可是過了三天,縣上又來通知,說是縣劇團決定來演出,而且還要實況錄像,鎮長便在廣播喇叭里喊了好幾遍,讓鄉親們准備迎接。可是鄉親們都各干各的事兒,一臉的麻木。

縣劇團的人在縣里等了大半晌,也沒見鎮上有人來接,他們以為把時間記錯了,便自己帶著服裝道具、鑼鼓家什來到清水河邊。走近了,他們才發現,原先那座橋,不知啥時被人拆了。演員們只好打道回府,臨離開時,有位眼睛亮的演員發現,在對岸白寡婦的墳頭上,不知誰放了一堆野花兒,直晃得人睜不開眼。

那演員一叫嚷,霎時,大家的心裡都沉甸甸的。於是,他們回到縣里第一件事,就是集體給縣領導寫了封「雞毛信」,信上只有一句話:「請縣領導火速在清水河上搭橋!」

二、五墩橋

據說,有一次,從贛州市裡來了一支車隊,途徑田村開往興國執行任務,行駛至橋旁邊時,見是木橋無法通行,只好停了下來。車隊進入田村後,吸引了很多村民圍觀,見車隊束手無策,為了幫助車隊過橋,田村人紛紛趕來幫忙。

有的慷慨地將家裡的門板卸下來,有的扛來長木頭,將其鋪在橋面上。終於,在大家的幫助下,車隊順利通過。因此,田村人的善舉被傳為一段佳話,修建新橋的事情,也讓田村人覺得迫在眉睫。

三、謝村橋

古時候,謝村有一戶人家,家裡四口人,一對夫婦,一個孩子,還有一個老爹。由於老漢的老伴病逝,老漢的身體也不怎麼好,腿腳不方便,兒子兒媳婦嫌老人是累贅,也愛理不理的,只有小孫子對他爺爺還算好,有的時候偷偷給爺爺拿點吃的。

突然有一天,兒子對老漢說:「爹,村子裡有廟會,可熱鬧了,明天我帶你去看看,再給你買點好吃好喝的……」老人一聽很高興,說:「好。」第二天,吃過早飯,兒子准備好雞公車(古代木頭做的,獨輪。),爺爺坐在車上,孫子在前面拉,兒子兒媳婦在後面推。

老人坐在車上,想到兒子兒媳突然對他這么好,也很感動!走著走著有點累了,因為雞公車,就一個輪子,後面的人要掌握好方向,保持平衡才行,泥巴路,拉起來也費勁,兒子說:「到木橋那裡我們歇一會。」到木橋邊休息時,有一群蝴蝶飛來飛去,孫子去追蝴蝶玩!

一會兒兒子回來,只看到他爸媽在橋頭等著他。他沒有看到爺爺,便問:「我爺爺呢?」忽然聽到橋下有呻吟聲,他走近橋邊看,爺爺和雞公車都掉在橋下面,當時就哭了!他說:「我要車子。」他爸媽說:「那車子沒有用,不要了。」

他說:「等你們老了,我也用這個車子拉你們玩……」他爸媽一聽兒子這樣說,感到慚愧,趕緊下去把老人扶起來,背著老人去趕廟會,還給老人買好吃的。回家後改變了對老人的看法,對待老人特別孝敬,和以前相比,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

由於孫子的一句話,沒有釀下大錯,爺爺也特別感謝孫子。後來木橋改修了青石橋,孫子救爺爺的事情家喻戶曉,所以叫「謝孫橋」,隨著年代的久遠,被人們叫做「謝村」,後來一直沿用至今。

三、石平橋

傳說在清乾隆年間榮縣來了一個七品芝麻官,叫黃大本。他上任後,看見劉家人無法無天,胡作非為,他深惡痛絕,但不露聲色,他懂風水,心裡暗暗打算,非整劉家不可。有一天,黃大本出外暗訪,路過鎖江橋附近的擦耳崖,他忽然聽見有人唱歌謠,像是一群小孩兒在唱道:「水打擦耳崖,劉家狀元滾滾來。」

黃大本一聽,一下子把他提醒了,他一拍大腿,兩眼盯著前面的旭水河經擦耳崖流去,聯想到劉家官兒的兇狠可惡,又想到劉家當官的很多,原來如此。於是,他用盡心機,尋找借口,聲稱要造一座橋,一個羅星閣,讓河水繞道緩緩而流,以免水災。

幾年後,橋和羅星閣終於修成了,這下毀了劉家的風水,不到幾年,劉家官貶的貶,死的死,劉家貴族一敗不振。由此,在榮縣流傳著是黃大本治了風水。解放後,羅星閣已經被拆除了,石平橋也變成了鋼筋水泥大橋。

四、讓解橋

明朝年間,大理史城(喜洲)大界巷有一名白族書,生名叫楊士雲,字從龍,別號弘山;洱海邊中和邑也有一個名叫楊崇堯的書生。兩人苦讀寒窗,在十三四歲的時候,都先後考上了秀才,而且還是案首(第一名)。為了繼續深造,就學於一位名師,學館設於蒼山五台山腳弘圭山中。

兩人半樵半讀,每日上山讀書,要走十多里山路,還順便打柴回家。他們的勤學苦讀是驚人的:買不起紙筆,用沙盤竹筆來練;買不起燈油,他們就白天聽課讀書,入夜在家裡寫沙盤做「腹稿」,默寫默作,不知寫禿了多少竹筆,真是下了「磨穿鐵硯,坐破寒氈」的功夫。

他二人的作文,大都是在砍柴、背柴路上作成的。先生稱贊二人是出類拔萃的學生,還很風趣地說,他倆人的「窗課」(作文)可叫作「路課。」不到三年,他二人把應舉的課程准備的齊齊全全、綽綽有餘了。趕考的這一天,楊宗堯從東路上來,楊士雲從史城出來。

到了坡頭村凸橋碰上了。相見之下,楊宗堯說:「我兩個都去省城應考,千里迢迢,一路有伴,好確實好,可是解元只有一名豈,豈不埋沒了一人?」楊士雲說:「真的,先生也說,『你二人去應舉,只可惜解元只有一個。』我們倒不是自傲,是互相深知學底的,所以我也有同樣的想法。

即是這樣,年兄你的年紀比我大三歲,這一科就先讓你去中解元,我下一科再去,也不為晚。」說完話,楊士雲就毅然告別宗堯回家去了。果然,楊宗堯一去中了明弘治戊午課解元。

下一科楊士雲去也中了明正德辛酉科解元。他二人百尺竿頭再接再勵,楊士雲苦讀在他的「七尺書樓」,入了翰林;楊宗堯仍然半耕半讀,成了進士。

五、看鶴橋

陶淵明編寫的《搜神後記》的第一篇,記錄了一位歷史上最著名的道教人物叫丁令威。這個丁令威呢就是武寧遼山東面的人。曾經當過遼陽刺史,後被誤認為遼東人。他因為未經朝廷許可,開倉賑濟災民,被問死罪。

臨刑時仙鶴飛來把他救走了;千年以後他化鶴歸鄉探訪。他在縣城西郊展翅起飛的地方,現在仍然叫白鶴坪。白鶴飛經縣城時,眾人都在橋上觀看,這橋就因此得名為看鶴橋。

④ 急求!!關於橋的故事 200字 明天下午就上交作業了!!!!!

1 橋
橋是一種架空的人造通道。由上部結構和下部結構兩部分組成。上部結構包括橋身和橋面;下部結構包括橋墩、橋台和基礎。它們高懸低卧,形態萬千,有的雄距山嶴野嶺,古樸雅緻;有的跨越岩壑溪間,山川增輝;有的坐落鬧市通衢,造型奇巧;有的一橋多用,巧奪天工。不管風吹雨淋,無論酷暑嚴冬,它們總是默默無聞地為廣大的行人、車馬跨江過河,飛津濟渡。
2 盧溝橋
舊盧溝橋亦作蘆溝橋,在北京市西南約15公里豐台區永定河上,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永定河舊稱盧溝河,橋亦以盧溝命名。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明正統九年(1444年)重修。清康熙帝時毀於洪水,康熙帝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橋全長266.5米,寬7.5米,下分十一個涵孔。橋身兩側石雕護欄各有望柱140根,柱頭上均雕有卧伏的大小石獅共501個(盧溝橋文物保護部門提供數據),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橋東的碑亭內立有清乾隆題「盧溝曉月」漢白玉碑,為燕京八景之一。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他的游記中稱贊「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獨一無二的橋」。橋東為宛平縣城,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建。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在此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宛平城的中國駐軍奮起抵抗,史稱「盧溝橋事變」(亦稱「七七事變」)。
3 西湖斷橋傳說
一個浪漫凄美的愛情故事發生在美麗的西湖斷橋上,有三個人們熟悉的身影——許仙、白娘子、小青浮在眼前。白娘子與許仙在斷橋上相遇、相知、相愛,卻因法海的介入,一座雷峰塔讓有情人,愛相隔,情難續。

4關於「橋 祭」風俗
祭橋習俗最早產生與中國,古代中國人很重視橋梁建設,誇一個人做善事多常說他:修橋補路。。橋梁落成必然要來一番隆重的游橋儀式,場面蔚為壯觀。最先上樓的是當地有名望者,如官吏、鄉紳、老年人等。重要的橋梁都有一年一度的「祭橋」日,十分地庄嚴。現在,我國還有許多地區有「祭橋」習俗,例如。台灣中南部至今仍流行「出行祭橋神」的習俗。即在新年開車出門的人,都會准備許多四方金及土地公金,每經過一個橋梁或隧道時,都要丟置一些在橋頭或隧道口,以祈全年開車平安。

⑤ 與橋有關的民間故事

1、西湖斷橋

一說古石橋上建有亭,冬日雪霽,橋陽面冰雪消融,橋陰面仍然玉砌銀鋪,從葛嶺遠眺,橋與堤斷之感,得名「斷橋殘雪」。另有傳說白娘子與許仙斷橋相會,確為斷橋景物增添了浪漫色彩。

2、奈何橋

關於奈何橋,存在兩種流行的說法。一說因地府有河名為奈河,一說因為漢語中「無可奈何」之意,剛好對應了人在轉世投胎時對自己生前願望的遺憾和無奈。

奈何橋在中國道教和中國民間神話觀念中是送人轉世投胎的地點,在這里會有一名稱作孟婆的年長女性神祇,給予每個鬼魂一碗孟婆湯以遺忘前世記憶,好投胎到下一世。

3、趙州橋

趙州橋建於隋代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和建造,距今已有約1400年歷史,是當下現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橋。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單孔敞肩石拱橋。

相傳,魯班周遊天下途經趙州遇到洨河阻擋去路,於是在上天的感動和幫助下一夜之間造成趙州橋,蓬萊仙島仙人張果老與柴王爺聞訊而來一探究竟,兩人施用法術企圖讓橋梁倒塌,但魯班還是徒手力頂趙州橋。

4、天仙橋

蘭坪縣河西地區的大羊與箐花交界處,有條小河叫「魚怕河」,河上有座石拱橋,叫天仙橋。橋下深谷幾十丈,橋頭奇岩怪石,叫人看了毛骨發怵。傳說這座橋是神仙搭救一對戀人而成的。

大羊山下的遲不寨里,有個叫溫卜的普米小夥子。這人天生聰明,為人又誠懇,可惜阿爸去世得早,只落下年老體弱的阿媽,母子倆生活過得很貧苦,但溫卜對阿媽十分孝順,母子倆倒也很幸福。

5、卧龍橋

在板泉鎮西北方向,有六里之遙,佃戶村的東南汪,有兩孔不起眼的紅石橋,人稱「卧龍橋」。漢朝中期,外戚王莽專權,毒死了小皇帝,又扶了兩歲孺子嬰做太子,自己便做起代理皇帝,覺得不過癮,就廢了太子,當了真皇帝,改國號叫「新」,京城仍在長安。

他打著復古改制的幌子,下令變法,因政治腐敗,越變越壞,加上連年天災,怨聲載道,逼得人民走投無路,各地紛紛起義。這時,南陽郡春陵鄉的豪強劉秀,利用族人、門客、鄉里也組織起義,打著「中興漢室」的旗號,到處攻城佔地,不幸被王莽軍包圍。

劉秀帶著十二勇士沖出重圍,去搬救兵。莽兵緊追不舍,勇士們分為兩組且戰且逃。莽兵越追越急,勇士越戰越少,漸漸抵擋不住。劉秀獨自一人,打馬如飛,奔跑了幾天幾夜,馬渾身汗透,氣喘吁吁,咴咴亂叫,奔跑間被一石塊絆倒,再也起不來了。

劉秀急忙爬起來,繼續往東南逃去。也不知道跑了多長時間,劉秀遍體是汗,四肢無力,再也挪不動腳,見一石橋,就一腚坐在橋板上,心想:這樣追兵來了不就白白送死嗎?

得找地方藏起來。想鑽橋底,覺著不妥,見橋西頭南邊有一小土井,邊上還長些蒿草,正是隱蔽的好地方,他起了幾起沒起來,就爬到井邊,滑到井下,幸虧是個廢井,不深,底下是些濕土,他背依著井壁,兩腿伸開,只覺渾身乏力,不一會就進入夢鄉。

也不知睡了多長時間,就覺著在脖子處,有一個東西把他咬醒,劉秀忙伸手去摸,見是個螻蛄蟲,氣得把螻蛄撕成了兩截。從井裡好不容易爬上來,已是夕陽欲下,見有一農夫坐在橋上正在休息吸煙,劉秀忙向前施禮:「請問老人家,這是何處?」回答:「沂州東鄉佃戶村。」

又問:「可有人馬過去?」又答:「還是中午時分,有些兵將拿著刀槍,早都過去了。」劉秀長嘆一聲:「謝天謝地,天不滅劉。」

劉秀又回到土井,看有東西丟在那裡沒有,只見有兩截螻蛄,沒有別的,細看其爪好像還在動,心中頓感多有虧欠,幸虧被螻蛄咬醒,要不就誤了搬兵。

他忙從井邊的小柳樹上撅了一小枝,上邊插在螻蛄頭上,下邊插在螻蛄身子上,又成了個完整螻蛄,就丟在濕土上,說也奇怪,不一會那螻蛄又活了,鑽到土裡去了。

從這以後,螻蛄的身子變成兩截的了,不信您把螻蛄頭拔下來,裡面還插著當年的柳枝呢。井邊上那棵柳樹可苦了,被皇帝折了枝頭,不讓長,就憋了一肚子氣,這些氣攻到樹幹上,長成了一個個的大瘤子。不信您好好看看現在的那些老柳樹,都長了很大的樹瘤,就是那時氣的。

此時劉秀睡足有了精神,馬上搬來了救兵,解了兵困之危,之後節節勝利,取了長安,殺了王莽,奪定天下。這就是「光武興,為東漢」。至於那卧龍橋,在大躍進時期整地時,被埋於土下,但它的美麗的傳說,還廣為流傳。

⑥ 關於橋的故事 100字

雙拋橋傳說--傳說故事

雙拋橋在今福州楊橋路中段。傳說古時候這里就有河,河上有座無名的木橋,橋下水深流急。河附近分別住居著邱、何、胡三家。邱家有個兒子靠木工手藝為生,為人老實忠厚。何家亦不甚富裕,有個女兒長得花容月貌,且生性善良。邱、何兩家素有往來,彼此一對男女自然也合得好。他倆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兩家長輩視為合適,遂為他們定了親,並擇了迎娶的吉期。

不料,一日何小姐到河邊漂洗衣裳,被胡家闊少看見。胡家為官,有錢有勢。胡少爺見何小姐貌美,查明底細後便遣媒到何家說親。何家把姑娘已定親,且日內迎娶的話讓媒母去回了。誰知胡惡少根本不理,暗地召集家丁打手,策劃邱、何兩家迎娶之日攔路搶親。邱、何兩家毫無防備,何小姐於迎親路上被搶到胡府。

何小姐是個忠貞烈性姑娘,到了胡府寧死不從,並於夜間趁看守疏忽之機,偷偷逃出胡府,奔回邱家與新婚丈夫相聚,享洞房花燭之樂。然而,那胡惡少豈肯罷休,他喝動眾惡奴,各持凶器奔赴邱家,將邱、何新婚夫婦捆綁後抓走。新婚夫婦一路反抗,大罵無恥惡少。胡惡少惱羞成怒,喝令眾惡奴,將新婚夫婦雙雙拋入河中,並吩咐將兩人屍體拋向南北兩邊,意在死了也不讓他們在一起。這一對可憐的新婚夫婦,被活活地淹死在河中,並分屍兩岸。後來河的南北兩岸各長出一棵榕樹,樹根在河底互相交錯,樹枝在空中攀連,成為榕城的一道奇觀。後人見了贊嘆不已,便將跨河的這座橋叫雙拋橋了。

⑦ 用簡潔話寫與橋有關的小故事

1、三國時期,蜀國諸葛亮派費禕使吳,他們在城前的一座橋上告別,費禕說:萬里之行,始於此橋。從此這橋被稱為「萬里橋」
2、據《唐詩紀事》記載:「雍陶有一次送別故舊,行至灞橋,問隨從曰:『此橋為何稱盡橋?』隨從道:『因送別到此為止點,故稱之盡橋。』雍陶有感惜別之:『從來只有難盡,何事名為盡橋,自此改名為折柳,任它離恨一條條。』」這就是膾炙的《折柳橋》。3、張家界故事傳說---仙人橋的故事
據老一輩人說,仙人橋本來是沒有的。大約元末明初時,土家族起義領袖向大坤在百仗峽戰敗後,便把義兵分作三路;一路由輔佐黃龍真人帶領向泗南峪方向撤;二路由向大坤本人帶領從索溪往神堂灣撤;第三路由金花小姐和陳強將軍負責保護傷病員和部屬,朝天子峰下的猴子坡撤。當兵至王爺洞時,一道深深的峽谷阻斷了前進的道路。在這前元去路、後有追兵的情況下,陳強將軍決定自己帶兵抵敵,金花小姐留在後面照顧傷病員和部屬。金花小姐勞累已極,竟然昏睡過去。夢見一個身著盔甲,腰掛長劍,手持一柄利斧的黑臉將軍,氣勢洶洶地朝她猛劈下來,嚇得金花小姐驚 醒過來。她揉揉惺松的睡眼,只見一塊巨石穩穩當當地搭在面前的兩座石峰之間,萬丈深淵變成了通途。月光下,只見黑臉將軍的長劍正掉在身邊閃閃發光哩!金花小姐好不驚奇,她一邊叫傷病員和部屬馬上從橋上撤走,一邊揀起長劍朝蜂擁上來的官兵沖殺過去。長劍揮處,敵頭紛紛落地。接著長劍又從手中掙出,變成了一條透明的白蟒,白蟒身上的鱗甲又變成了無數條小蟒。大蟒帶著小蟒,高昂著頭,吐著紅色的舌頭,呼呼呼地向敵群沖去。嚇得官兵丟盔棄甲,抱頭鼠竄。
至今,有些老人還指著仙人橋西頭觀景台那亭亭玉立的少女石,說是金花小姐在觀白蟒追擊官兵。山下那條泛著鱗光的天子溪水,便是那長劍變成的。現在,天子山上的白蛇,就是那條白蟒的後代。而黑臉將軍用利斧劈下的那塊橫卧兩峰之間的巨石,就是現在的「仙人橋」。那齊嶄嶄的橋面上,似乎還留著刀劈的痕跡哩。
4、趙州橋的傳說
古時候的趙州,就是現在河北的趙縣。趙州有兩座石橋,一座在城南,一座在城西。城南的大石橋,看去象長虹架龍,在河上,壯麗雄偉。民間傳說,這座大石橋是魯班修的;城西的小石橋,看去象浮游在水面上的一條小白活靈活現,傳說這座小石橋是魯班的妹妹魯姜修的。這兩座橋修得可好啦!舞台上演《小放牛》,還有這樣的唱詞:「趙州石橋魯班爺爺修,玉石的欄桿聖人留,張果老騎驢橋上走,柴王爺推車軋了一道溝。」這里就唱到了魯班修趙州橋的傳說。
相傳,魯班和他的妹妹周遊天下,走到趙州,一條白茫茫的洨河攔住了去路。河邊上推車的,擔擔的,賣蔥的,賣蒜的,騎馬趕考的,拉驢趕會的,鬧鬧攘攘,爭著過河進城。河裡只有兩只小船擺來擺去,半天也過不了幾個人。魯班看了,就問:「你們怎麼不在河上修座橋呢?」人們都說:「敢修呀,打著燈籠,也找不著這樣的能工巧匠!」魯班聽了心裡一動,和妹這河又寬、水又深、浪又急,誰妹魯姜商量好,要為來往的行人修兩座橋。

魯班對妹妹說:「咱先修大石橋後修小石橋吧!」

魯姜說:「行!」

魯班說;「修橋是苦差事,你可別怕吃苦啊!」

魯姜說:「不怕!」

魯班說:「不怕就好。你心又笨,手又拙,再怕吃苦就麻煩了。」 這一句話把魯姜惹得不高興了。她不服氣地說:「你甭直嫌我心笨手拙,今個兒,咱倆分開修,你修大的,我修小的,和你賽
一賽,看誰修得快,修得好。」

魯班說:「好,賽吧!啥時動工,啥時修完?」

魯姜說:「天黑出星星動工,雞叫天明收工。」一言為定,兄妹分頭准備。

魯班不慌不忙溜溜達達往西向山裡走去了。魯姜到了城西,急急忙忙就動手。她一邊修一邊想:甭忙,非把你拉下不可。果然,三更沒過,就把小石橋修好了。隨後她悄悄地跑到城南,看看她哥哥修到什麼樣子了。來到城南一看,河上連個橋影兒也沒有。魯班也不在河邊。她心想哥哥這回輸定了。可扭頭一看,西邊太行山上,一個人趕著一群綿羊,蹦蹦竄竄地往山下來了。等走近了一看,原來趕羊的是她哥。哪是趕的羊群呀,分明趕來的是一塊塊象雪花一樣白、象玉石一樣光潤的石頭,這些石頭來到河邊,一眨眼的功夫就變成了加工好的各種石料。有正方形的橋基石,長方形的橋面石,月牙形的拱圈石,還有漂亮的欄板。美麗的望柱,凡橋上用的,應有盡有。魯姜一看心裡一驚,這么好的石頭造起橋來該有多結實呀!相比之下,自己造的那個不行,需要趕緊想法補救。重修來不及了,就在雕刻上下功夫蓋過他吧!她悄悄地回到城西動起手來,在欄桿上刻了盤古開天、大禹治水,又刻了牛郎織女、丹鳳朝陽。什麼珍禽異獸、奇花異草,都刻得象真的一樣。刻得鳥兒展翅能飛,刻得花兒香味撲鼻。她自己瞅著這精美的雕刻滿意了,就又跑到城南去偷看魯班。乍一看呀,不驚叫了一聲。天上的長虹,怎麼落到了河上?定神再仔細一瞅,原來哥哥把橋造好了,只差安好橋頭上最後的一根望柱。她伯哥哥打賭贏了,就跟哥哥開了個玩笑。她閃身蹲在柳棵子後面,捏住嗓子伸著脖,「咕咕哏——」趕忙把最後一根學了一聲雞叫。這她這一叫,引得附近老百姓家裡的雞也都叫了起來。魯班聽見雞叫,望柱往橋上一安,橋也算修成了。

兩座橋,一大一小,都很精美。魯班的大石橋,氣勢雄偉,堅固耐用;魯姜修的小石橋,精巧玲瑰,秀麗喜人。趙州一夜修起了兩座橋,第二天就轟動了附近的州衙府縣。人人看了,人人贊美。能工巧匠來這里學手藝,巧手姑娘來這里描花樣。每天來參觀的人,象流水一樣。這件奇事很快就傳到了蓬菜仙島仙人張果老的耳朵里。這張果老不信,他想魯班哪有這么大的本領!使邀了柴王爺一塊要去看個究竟。張果老騎著一頭小黑毛驢,柴王爺推著一個獨輪小推車,兩人來到趙州大石橋,恰巧遇見魯班正在橋頭上站著,望著過往的行人笑哩!張果老問魯班:的獨輪小推「這橋是你修的嗎?」魯班說:「是呀,有什麼不好嗎?」張果老指了指小黑驢和柴王爺車說:你們這小驢「我們過橋,它經得住嗎?」魯班膘了他倆一眼,說:「大騾於大馬,金車銀輦都過得去,破車還過不去嗎?的褡褳里,」張果老一聽,覺得他口氣太大了,便施用法術聚來了太陽和月亮,放在驢背上左邊裝上太陽,右邊裝上月亮。柴王爺也施用法術,聚來五嶽名山,裝在了車上。兩人微微一笑,推車趕驢上橋。剛一上橋,眼瞅著大橋一忽悠。魯班急忙跳到橋下,舉起右手托住了橋身,保住了大橋。
兩人過去了,張果老回頭瞅了瞅大橋對柴王爺說:柴王爺連連「不怪人稱贊,魯班修的這橋真是天下無雙。班瞅著他倆的背影,心裡」點頭稱是,並對著才回到橋頭上來的魯班,伸出了大拇指,魯說:人不簡單「這倆啦!」

現在,趙州石橋橋面上,還留著張果老騎驢踩的蹄印和柴王推車軋的一道溝。到趙州石橋去的人,都可以看到,橋下面原來還留有魯班爺托橋的一隻大手印,現在看不清了。

⑧ 與橋有關的故事

千多年前,溫州大同巷住著兩戶小康人家,一戶姓李,一戶姓張。張家的住房坐西朝東,李家的房子坐東朝西,門對門,窗對窗。張家是父母兒子共三個,李家也是爹娘女兒共三口。張公喜歡下棋,李家爹也愛好對奕,棋迷碰棋迷,兩人走棋不知休息整天在一起,感情非常好。

兩家大人往來親密,兩孩子在小巷子你追我閃,郎騎竹馬,妾弄青梅。這年,張小郎十三歲,李小緩十二春,兩家大人商定結下親事。到定親這一日,兩孩子似懂非懂,弄得蠻尷。此後見面,都不敢正眼看對方,反覺得有點別別扭扭的,好害羞呀。

過了三年,發生了場火災,燒掉半邊大同巷,那日東南風很急,坐西朝東的房子叫火神放了火鴉,還好後門是河,張家三口從河上逃得性命。人是脫了險,只是衣食住都有困難。俗語說:"賊偷一半,火燒全完"。這場火,把個張公燒去了魂,勾去了心,想想忖忖,憂憂悶悶,竟一病不起了。張家自張公過輩,母子兩人生活更加艱難了。

再說李家住在張家對門,火燒時也吃了一場虛驚,幸好是東南風幫了忙,只是救火的人踩壞了他家的一些屋椽瓦片,沒有動掉家底,也就多次接濟張家,真是救急容易救窮難,到了張公歸天,李家兩老的心冷淡了許多。李婆討厭這門親事,借故責怪李爹下棋,還把那副象棋放進鑊灶洞里燒掉。

李婆幾次要李爹到張家去退親,李爹想,自己親口許配的,退婚兩字怎麼講得出口。李家不去退,張家不來迎,就恁個拖了三四年。李家夫妻為女兒婚事常常爭吵,李小緩看在眼裡,愁在心裡,眼淚滾落在被窩里。

那一年元宵節,溫州城底男女老少,都涌到五馬街一帶觀燈,李小緩也和幾個女伴一起去。事有湊巧,龍燈舞過,張小郎先見了小緩,擠到她身邊,輕輕叫了一聲:「小緩。」李小緩轉過頭來一看,原來是張小郎,只見他衣裳單薄,人瘦得只剩把骨,她心一酸,禁不住流下了眼淚。

為避開耳目,兩個人一前一後,相隨離開鬧市,朝小南門外走去。走到冷僻地方,兩人站在橋邊的一顆榕樹下,李小緩只叫了一聲「阿郎哥」,眼淚就密密流下,話講不出來了。

張小郎好比亂箭穿心,抱著小緩痛哭。哭了半日,他才抬起頭來說:「小緩,你阿爸阿媽想退婚,我早有耳聞。只恨我沒有錢迎娶,就是你過了門來,我也無法養活呀,看來你我今世夫妻無望,只求來世了……」李小緩哭著說:「阿郎哥,今生今世不能成夫妻,但願我伲死後結鴛鴦。」講停當,就緊緊擁抱著張小郎,「冬」一聲跳落了塘河。

過了幾日,張家老母不見兒子走歸,只到附近街坊打聽,沒有膽到李家去問。李家的人只當是小郎帶李小緩私奔,找張母吵鬧幾次。後來李家的人看看生米已經煮成熟飯菜,也不去吵鬧了。

到了第二年六月,在那塘河橋邊,生出幾片荷葉,還開了一株並蒂蓮,這是千年難見的奇事。縣官的舅老爺曉得後,也趕來看熱鬧,看著看著,他忽然想出了個好主意。這並蒂蓮世上沒有幾個人見過,若移植作盆景,送到京都御花園,多少能討點便宜。他就雇了人工,圍堰築堤,車水挖土。

當水車干後,大家驚得叫起來。只見河底有兩具屍體,一男一女,互相依偎,面色不見蒼白,那並蒂蓮就從這對男女的嘴裡長出來。這奇聞一傳出,轟勸了溫州全城,男男女女都涌到塘河邊來看。有認識張小郎、李小緩的,就講了內中的曲折。縣官聽到後也急忙趕來察看,看過就吩咐地保把這兩具屍合葬在一起;又叫人刻了塊墓石,放在墳墓前面。

後來,為了紀念這對情人,這條橋被當地百姓取名為「雙蓮橋」。

⑨ 搜集與橋有關的故事或傳說(要求簡短)

謝橋

謝橋就是謝娘橋,相傳六朝時即有此橋名。謝娘, 未詳何人, 或謂名謝秋娘者。版詩詞中每權以此橋代指冶遊之地, 或指與情人歡會之地。謝娘一種說法是指唐時名妓謝秋娘;另一種說法是指因「未若柳絮因風起」而號稱「詠絮才」的一代才女謝道蘊。後來,「謝橋」成為一種象徵:只要橋頭站著那位心愛的女子,那座橋便配得上稱為「謝橋」!

我很喜歡晏小山的一句「夢魂慣得無拘檢,又踏楊花過謝橋」

⑩ 有關橋的小故事

古代清和橋的小故事
從前.有二個人進京城.一個是窮秀才.一個是賴和尚.因趕路忘了時辰.來到一山前要過"清和橋".那天已是黃昏.他二個人有氣無力地爬到半山腰見到有一個草棚.裡面走出一滿面春風婦人.抹桌.端茶好生客氣.當她把肉魚端上桌再一細細打量他二人時.那氣不打一處來.馬上就把那端上桌的肉魚又端回去.換上幾碟爛鹹菜.

秀才道:你那婦人為何就把菜飯換了?
那婦人道:窮秀才.賴和尚.你們有銀子嗎?
那和尚道:撒家進京城是去當主持的.
秀才道:在下是進京趕考的.
那婦人笑道:這樣說來你二人倒有些才華.我出題.你倆來對如何.答得好我就把一桌肉魚奉送給你二人吃.答不倒.那你二人還是吃爛鹹菜得了.
只見那秀才.和尚拍手叫好.

婦人道:你二人剛過的是什麼橋?
秀才道:清和橋
婦人道:好.就以清和橋為題.四言八句.每人說一字.
和尚道:撒家就說'清'字.
秀才道:在下就說'和'字.
婦人道:既然你二人搶了'清和'二字.那我就說'橋'字吧

和尚道: 有水是個清.無水也是清.去掉清邊水.加爭就為靜.靜和尚.誰不愛.漁鼓簡版隨身帶.有朝一日當主持.絕不吃這爛鹹菜.說完端起飯就大口吃起來.
秀才道: 有口是個和.無口也是和.去掉和邊口.加斗就為科.科狀元.誰不愛.文房四寶隨身帶.有朝一日奪狀元.也不吃這爛鹹菜.說完端起飯就大口吃起來.

那婦人見狀氣得個半死.大聲喊到:不許吃.
只見那婦人捲起兩袖.一腳踩在長凳上說道: 有木是為橋,無木亦為喬,除去橋邊木,添女便為嬌。嬌女人.誰不愛.兩個肥乳隨身帶.生了一對雙胞胎.大的當和尚.小的做秀才.有朝一日都成氣.老娘再用就肉待.

和尚秀才聽罷.立即拔腿就跑了..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