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科學家錢學森的故事讀後感
❶ 中國科學家愛國的故事,不寫錢學森,越簡短越好!
錢學森(1911.12.11~今)中國著名物理學家,世界著名火箭專家。浙江杭州人,生於上海,漢族,195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博士學位,被譽為「中國導彈之父」。 1934年畢業於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今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前身的一部分),1934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利福尼亞理工大學學習。1935年赴美國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氣動力學,1938年獲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後留在美國任講師、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實驗室主任和古根罕噴氣推進研究中心主任,並從事火箭研究。 1950年開始爭取回歸祖國,當時一位美國海軍的一位高級將領金布爾說:「錢學森無論走到哪裡,都抵得上5個師的兵力,我寧可把他擊斃在美國也不能讓他離開。」因此錢學森受到美國政府迫害,失去自由,歷經5年於1955年才回到祖國。 1955年10月沖破種種阻力回國後,在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所長,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國防科工委副主任等職。現任中國科技協會名譽主席等職業。 錢學森為中國火箭和導彈技術的發展提出了極為重要的實施方案。1958年4月起,他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對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錢學森曾是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委員、中國宇航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科技協會主席。1991年10月,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錢學森「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和一級英雄模範獎章。
❷ 了解一位科學家的故事,寫心得體會
今天我特別讀了錢學森的故事,讓我深有感觸。作為一代偉大的科學家,錢學森的目光總是具有前瞻性。第一枚導彈發射成功後不久,錢學森就組織有關專家就我國地地導彈的發展道路展開討論,形成《我國地地導彈發展途徑的意見》,提出了我國中近程、中程、中遠程和洲際導彈的長遠發展規劃。隨後,地空導彈、海防導彈,以及固體發動機、固體導彈、反導系統和運載火箭等項目,也在他組織和協調下陸續上馬。1965年1月,他又向中央提出報告,建議早日制訂我國人造衛星的研究計劃並列入國家任務。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工程代號由此被定為「651工程」,錢學森擔負「星———箭———地面系統」總的技術協調和組織實施工作。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遨遊太空,向世界宣告新中國迎來了航天時代的黎明。 經過深思熟慮,提出了關於《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就我國火箭、導彈事業的組織方案、發展計劃和具體措施發表了精闢的見解。《意見書》受到黨中央高度重視。不久,錢學森受命負責組建我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10月8日———這正是錢學森回國一周年的日子,國防部五院宣布成立,錢學森被任命為院長。新中國的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由此開始了艱難的征程。新事業起步,千頭萬緒。錢學森首先給剛剛分配來的156名大學生講授《導彈概論》,讓這些從未見過導彈的技術人員了解最基本的專業知識。他擬定了空氣動力學、發動機等有關專業的學習計劃,並指導建立了導彈總體、空氣動力學、發動機、彈體結構等研究室。 作為一代偉大的科學家,錢學森的目光總是具有前瞻性。第一枚導彈發射成功後不久,錢學森就組織有關專家就我國地地導彈的發展道路展開討論,形成《我國地地導彈發展途徑的意見》,提出了我國中近程、中程、中遠程和洲際導彈的長遠發展規劃。隨後,地空導彈、海防導彈,以及固體發動機、固體導彈、反導系統和運載火箭等項目,也在他組織和協調下陸續上馬。1965年1月,他又向中央提出報告,建議早日制訂我國人造衛星的研究計劃並列入國家任務。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工程代號由此被定為「651工程」,錢學森擔負「星———箭———地面系統」總的技術協調和組織實施工作。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遨遊太空,向世界宣告新中國迎來了航天時代的黎明。
❸ 關於錢學森的故事
錢學森給他妻子的誓言:「我錢學森,真誠地愛慕蔣英女士的品格及其才華,我願娶她為妻。我將尊重蔣英女士的獨立人格,並平等地對待她。在我有生之年,我將與蔣英女士同甘共苦。這是我對蔣英女士發出的神聖誓言。」
錢學森拿出了上交大時練就的苦讀工夫,開始廢寢忘食地讀書,他立志讀完全世界現存的所有力學著作。整整三個寒暑,心無旁騖,埋頭研讀,每天堅持12小時以上,將買來或借來的全部力學書籍讀了個遍,還將相關的現代數學、偏微分方程、積分方程、原子物理、量子力學、統計力學、相對論、分子結構、量子化學等學科理論進行了醉心的研究。這種「笨辦法」為錢學森奠定了深厚的理論功底,錢學森戲稱為「三年出貨」法。他認為:基礎打得不牢,總是要吃虧的,一定要積下足夠的老本,才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此後,僅用一年時間,錢學森在航空結構理論研究中便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在馮·卡門教授的指導下,1939年6月,完成了《高速氣動力學問題的研究》等4篇博士論文,取得了航空和數學博士學位。
1955年秋天,錢學森突破美國政府的重重阻攔,歷經磨難踏上祖國土地。從此,他一心融入到新中國的建設之中。陳賡大將曾這樣問他:「您看我們能不能自己造出火箭、導彈來?」錢學森回答:「有什麼不能的,外國人能造出來的,我們同樣能造得出來。難道中國人比外國人矮一截不成?」在一腔愛國熱情的支配下,錢學森為新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創建和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
❹ 錢學森作為我國著名科學家,他具有哪些主要的事跡
錢學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
生於上海。1939年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獲航空、數學博回士答學位。後歷任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實驗室研究組組長、美國國防部科學顧問組組員、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等職,曾獲美空軍上校軍銜。1955年艱難回 中 國 大 陸,後歷任中 國 科學院力學研究所首任所長、國 防 部 第五研究院首任院長、七機部 副 部 長、全 國 科 協 主 席、全 國 政 協 副 主 席、解 放 軍 總裝備部科學技術 委 員 會 高 級 顧 問 等職。1959年入 中 共 。1998 年獲「中 國 科 學 院 資 深 院 士」、「中 國 工 程 院 資 深 院 士 」稱號。1999年獲 兩 彈 一 星 功 勛 獎章。著有《工程式控制制論》、《星際航行概論》等。
❺ 和錢學森一樣經歷的科學家的故事
竺可楨
我國卓越的科學家和教育家,當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和氣象學家,中國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建國前他先後執教於武昌高等師范學校、東南大學和中央大學,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1936年出任浙江大學校長直至1949年奉命北上籌建中國科學院。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後,他擔任中國科學院第一任副院長,同時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等職。他還當選為歷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並於1962年光榮地參加了中國共產黨。他為發展我國科學和教育事業,奮鬥了半個多世紀,真正做到了鞠躬盡,嘔心嚦血,他不愧是我國近代科學家、教育家的一面旗幟,氣象學界、地理學界的一代宗師。
竺可楨在東南大學時有兩個得意門生:一位是中國地理學的開山大師、後來創辦了台灣中國文化大學的張其昀,另一位便是後來做過中央大學教務長的中國人口地理學的奠基人胡煥庸。
1928年胡煥庸學成歸國。此時的竺可楨,既是中央大學地學系的主任,又是籌建中的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竺可楨認為大學和研究所都急需胡煥庸這樣的俊彥英才。如何發揮胡煥庸的作用,一下子倒成了竺可楨無法解答的難題。他只好叫胡煥庸自己作主:「你喜歡在哪邊工作就到哪邊去吧。」而此時,胡煥庸也正在左右為難:「一切遵從老師安排就是。」這樣一來,竺可楨就更犯難了:「魚我所欲,熊掌亦我所欲也,兩者必須兼得!」竺可楨一遍又一遍地念叨著「兩者必須兼得」,微微一笑,問胡煥庸:「你是不是既想到中央大學搞教學,又想到氣象研究所搞研究?」「是的,是的。」竺可楨緊接著又問:「可是你卻覺得既不能去中大,也不能去研究所?」「對極,對極!」竺可楨雙手一抬,愉悅地說道:「關鍵是要兩全齊美,這樣吧,你在兩邊工作,半天在系裡,半天在所里,工資各領一半,不偏不倚,你就做第一個合聘者吧。」胡煥庸聽完老師的話,不由笑了。
一年以後,竺可楨辭去了系主任的職務而去任氣象研究所所長,胡煥庸接替了系主任一職,並將「重心」逐漸過渡到了系裡;不過,師生兩人仍在繼續為「對方」工作,只是都變成「兼職」了。
❻ 錢學森人生故事的內容
錢學森同志,1934年畢業於交通大學,我國傑出的愛國科學家,是人類航天科技的重要開創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也是航空領域的世界級權威、空氣動力學學科的第三代摯旗人,是工程式控制制論的創始人,是二十世紀應用數學和應用力學領域的領袖人物——堪稱二十世紀應用科學領域最為傑出的科學家,他在上世紀40年代就已經成為和其恩師馮·卡門並駕齊驅的航空航天領域內最為傑出的代表人物,成為二十世紀眾多學科領域的科學群星中,極少數的巨星之一;錢學森同志也是為新中國的成長做出無可估量貢獻的老一輩科學家團體之中,影響最大、功勛最為卓著的傑出代表人物,是新中國愛國留學歸國人員中最具代表性的國家建設者,是新中國歷史上偉大的人民科學家: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火箭之王」、「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中國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獲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錢學森1911年12月出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省臨安縣。1923年9月進入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學習,1929年9月考入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鐵道門,1934年6月考取公費留學生,次年9月進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學習,1936年9月轉入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師從世界著名空氣動力學教授馮·卡門,先後獲航空工程碩士學位和航空、數學博士學位。1938年7月至1955年8月,錢學森在美國從事空氣動力學、固體力學和火箭、導彈等領域研究,並與導師共同完成高速空氣動力學問題研究課題和建立「卡門-錢近似」公式,在二十八歲時就成為世界知名的空氣動力學家。
1950年,錢學森同志爭取回歸祖國,而當時美國海軍次長金布爾聲稱:「錢學森無論走到哪裡,都抵得上5個師的兵力,我寧可把他擊斃在美國,也不能讓他離開。」錢學森同志由此受到美國政府迫害,遭到軟禁,失去自由。
1955年10月,經過周恩來總理在與美國外交談判上的不斷努力——甚至不惜釋放15名在朝鮮戰爭中俘獲的美軍高級將領作為交換,錢學森同志終於沖破種種阻力回到了祖國,自1958年4月起,他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為中國火箭和導彈技術的發展提出了極為重要的實施方案——為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 1956年初,他向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同年,國務院、中央軍委根據他的建議,成立了導彈、航空科學研究的領導機構——航空工業委員會,並任命他為委員。
1956年參加中國第一次5年科學規劃的確定,錢學森與錢偉長、錢三強一起,被周恩來稱為中國科技界的「三錢」,錢學森受命組建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所——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並擔任首任院長。他主持完成了「噴氣和火箭技術的建立」規劃,參與了近程導彈、中近程導彈和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研製,直接領導了用中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定了中國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定了中國第一個星際航空的發展規劃,發展建立了工程式控制制論和系統學等。
在控制科學領域,1954年,錢學森發表《工程式控制制論》,引起了控制領域的轟動,並形成了控制科學在上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的研究高潮。1957年,《工程式控制制論》獲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同年9月,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IFAC)成立大會推舉錢學森為第一屆IFAC理事會常務理事,他成為了該組織第一屆理事會中唯一的中國人。
1958年4月起,他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對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錢學森曾是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委員、中國宇航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科技協會主席。1991年10月,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錢學森「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和一級英雄模範獎章。在應用力學領域,錢學森在空氣動力學及固體力學方面做了開拓性研究,揭示了可壓縮邊界層的一些溫度變化情況,並最早在跨聲速流動問題中引入上下臨界馬赫數的概念。1953年,錢學森正式提出物理力學概念,主張從物質的微觀規律確定其宏觀力學特性,開拓了高溫高壓的新領域。
在系統工程和系統科學領域,錢學森在80年代初期提出國民經濟建設總體設計部的概念,堅持致力於將航天系統工程概念推廣應用到整個國家和國民經濟建設,並從社會形態和開放復雜巨系統的高度,論述了社會系統。他發展了系統學和開放的復雜巨系統的方法論。
在噴氣推進與航天技術領域,錢學森在40年代提出並實現了火箭助推起飛裝置,使飛機跑道距離縮短;1949年,他提出火箭旅客飛機概念和關於核火箭的設想;1962年,他提出了用一架裝有噴氣發動機的大飛機作為第一級運載工具,用一架裝有火箭發動機的飛機作為第二級運載工具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概念。
在思維科學領域,錢學森在80年代初提出創建思維科學技術部門,認為思維科學是處理意識與大腦、精神與物質、主觀與客觀的科學,推動思維科學研究是計算機技術革命的需要。
他主張發展思維科學要同人工智慧、智能計算機的工作結合起來,並將系統科學方法應用到思維科學的研究中,提出思維的系統觀;此外,在人體科學、科學技術體系等方面,錢學森也作出了重要貢獻。是人體生命科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之一。
錢學森同志於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擔任了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所長、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國防科工委副主任、中國科技協會名譽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七、八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委員、中國宇航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高級顧問等重要職務;他還兼任中國自動化學會第一、二屆理事長;1991年10月,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錢學森「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和一級英雄模範獎章。在錢學森心裡「國為重,家為輕,科學最重,名利最輕。五年歸國路,十年兩彈成。」錢老是知識的寶藏,是科學的旗幟,是中華民族知識分子的典範,是偉大的人民科學家 。與錢偉長、錢三強被周總理合稱為「三錢」。
❼ 作文:一位科學家的事跡鼓舞了我300字
你可以將愛因斯坦科學家加進去,效果很好!!!
丟棄錯誤
每個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即使是最偉大的人也會有犯錯誤的時候,重要的是及時地改正錯誤,丟棄錯誤。只有丟棄錯誤,才能走上一天通往成功大門的路。
據說愛因斯坦來到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的第一天,管理人員問他需要什麼用具,他回答說:「我看,一張桌子或檯子,一把椅子和一些紙張、鋼筆就行了。啊,對了,還要一個大廢紙簍。」管理人員奇怪地問:「為什麼要大的?」愛因斯坦答道:「好讓我把所有的錯誤都扔進去。」這個世界從來都是這樣,每個平凡或偉大的人都會犯錯誤,只有像愛因斯坦那樣的人,不斷的丟棄錯誤,才能看到一條向上的路。
正所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不也是一樣嘛!
當我們選擇用學習時間來看電視,玩電腦時,我們便犯下了一個錯誤。但是只要下次不再犯同樣的錯誤,我們就還是好學生;當我們以生病為借口不出去上間操時,我們便又犯下了一個錯誤。但是只要我們不再逃避做間操,我們就還會受到老師的好評;當我們在小測驗中遇到了難題便選擇抄襲時,我們又犯下了一個錯誤。但是只要停止這個手段,用心去思考這道題,我們便還是清白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如果我們可以做到這樣,每天反省自己,及時地發現並丟棄錯誤,總有一天我們會看到一條向上的路。
尤其是身心尚未成熟,世界觀還沒有定位的我們,更需要及時地發現並改正錯誤,丟棄錯誤,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完善自己,使自己變得更優秀!
蘇步青爺爺的故事讀後感
王安琪
今天我看了一本關於蘇步青爺爺的故事書籍,他是我國一位著名的數學大師。
我從書中了解到:蘇步青爺爺小時候很頑皮,結果其中考試考到了倒數第一名,他的老師就給他講了一個牛頓小時候的故事,因為牛頓是個鄉下孩子,成績也不好,一直被城裡的孩子瞧不起,但是越是這樣他就越是發奮學習,終於以全班第一的成績使同學從此肅然起敬。
從此,蘇步青就像跟過去換了一個人,不但再也沒有逃課,成績也越來越好。學期終了,他出人意料地考了全班第一,第二學期,第三學期------他都是保持了第一。自此,蘇步青爺爺開始了他一生漫長而輝煌的數學家生涯。
看了這篇文章,我今後要學蘇步青爺爺學習的精神,糾正缺點,從小養成好的習慣,發奮努力,長大一定會有出息的。
《錢學森的故事》讀後感
溫曜誠
今天我讀了錢學森爺爺的故事,覺得他很偉大。
他是中國航天科技事業的先驅和傑出代表,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他主持完成了「噴氣和火箭技術的建立」規劃,參與了近程導彈、中近程導彈和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研製,直接領導了用中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定了中國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定了中國第一個星際航空的發展規劃,發展建立了工程式控制制論和系統學等。在空氣動力學、航空工程、噴氣推進、工程式控制制論、物理力學等技術科學領域做出了開創性貢獻。是中國近代力學和系統工程理論與應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導人。
1991年10月獲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的「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和一級英雄模範獎章。1995年1月獲「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優秀獎」。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授予他「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錢學森爺爺多麼偉大呀!他為我們中國做出了太多的貢獻,他是我國的驕傲,我長大以後也要向他學習。
《「低能兒」愛因斯坦》讀後感
浦正陽
今天,我看了《「低能兒」愛因斯坦》這個故事。故事講了: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四歲時還不會說話,他上小學時,仍然顯得很平庸。學校的訓導主任還向愛因斯坦的父親斷言:「你的孩子將一事無成。」但父親沒有對孩子失去信心,而且想盡辦法讓孩子振作起來。他給愛因斯坦買了積木,讓他搭房子,搭好一層便表揚一次,誰知愛因斯坦一下搭了十四層。
在父親的幫助下,愛因斯坦發現了自己的優點和長處,並且努力學習,走上了漫漫的科學征途。
讀了這個故事我知道了,其實,科學家小時侯也不一定都是聰明的,父母和周圍人的幫助很重要,不過,只有靠自身的努力和自強不息地學習 ,才能成為科學家。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王趙雲驍
今天,我看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個講牛頓的故事。牛頓以前做實驗的時候,發生了幾件有趣的事。我就知道兩件。
一件事是「雞蛋便懷表」。通過這件事可以看出牛頓搞科學研究非常專心、痴迷,就連手錶都能當成雞蛋來煮。另一件事是吹泡泡。有一段時間,人們發現牛頓每天都在太陽底下出泡泡,他們以為牛頓在玩,其實牛頓是在研究陽光反射的現象。從這點可以看出牛頓很會動腦筋。
牛頓的科學成就無與倫比,但他卻謙虛的說:「那時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巨人」,牛頓指的是在他之前的科學家們。我們一點要記住: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讀了些故事,我明白了,凡是有很大成就的人,並不是光靠他的聰明,而是他的聰明加上勤奮才會有成就的。我一定會勤奮學習,長大成為有成就的人。
讀書筆記
吳倩辰
今天,我讀了《發明家畢升的故事》,說早先印書,都是把書刻在整塊木板上印。後來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印刷效率一下子提高了幾十倍。
畢升因為善於觀察,看見幾個小朋友在玩過家家,把玩具隨心所欲地擺來擺去,所以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活字印刷帶給我們很大的方便,一直到今天還是用這種好方法,所以我們大家應該感謝他。
現代的筋斗雲飛機
謝明耀
一九零三年十二月十七日美國萊特兄弟製造了一架以內燃機作動力的單人駕駛飛機,並試飛成功。這是世界上第一架飛機。萊特兄弟不知面對了多少困難挫折而他們很耐心的研究,一次性試飛成功了。
他們的耐心細心和不怕困難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我長大以後也要發明一輛未來的警察車,像光速一樣快,來保衛人們的安全。
今天,我要告訴你們一個秘密,我最喜歡的一本書是《科學家的故事》。
這本書主要講了許多科學家經歷種種磨難,最後終於成功的事情。 小荷作文網
這本書既給我了知識,又教育了我,比如諾貝爾拚命刻苦鑽研的精神和阿基米德到死還想著幫人們解開未解開的難題的品質等。
在這本書里,我最喜歡的人物是牛頓,他生在義大利,是一個近代科學歷史上的經典的物理學的大師,他曾發現了力學三定律:慣性定律,落體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為未來人們研究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❽ 貢獻比較大的中國科學家,如錢學森,事跡表達要簡短一些。
科學家
1.錢學森(1911.12.11~今)
中國著名物理學家,世界著名火箭專家。浙江杭州人,生於上海,195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博士學位,被譽為「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為中國火箭和導彈技術的發展提出了極為重要的實施方案。1958年4月起,他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對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2.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
,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於湖北省黃岡縣一個貧寒人家。(也有一說是1889年11月18日)是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我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奠基人. 李四光的最大貢獻是創立了地質力學,並以力學的觀點研究地殼運動現象,探索地質運動與礦產分布規律,新華夏構造體系的特點,分析了我國的地質條件,說明中國的陸地一定有石油。從理論上推翻了中國貧油的結論,肯定中國具有良好的儲油條件。
3.鄧稼先
,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被稱為「兩彈元勛」。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鄧稼先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完成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原子彈試驗成功後,鄧稼先又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領導並親自參與了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製和實驗工作。
4.錢三強(1913~1992)
:原名錢秉穹,浙江湖州人.導師是居里夫人的女兒、諾貝爾獎獲得者伊萊娜·居里及其丈夫約里奧·居里.從新中國建立起,錢三強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業的開創。他在中國科學院擔任了近代物理研究所(後改名原子能研究所)的副所長、所長,並於1954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55年,中央決定發展本國核力量後,他又成為規劃的制定人。1958年,他參加了蘇聯援助的原子反應堆的建設,並匯聚了一大批核科學家(包括他的夫人),他還將鄧稼先等優秀人才推薦到研製核武器的隊伍中
13、吳有訓(物理學家,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教育家)
14、張鈺哲(中國現代天文學家,「中華」小行星的發現者。)
15、湯飛凡(微生物學家,世界上第一個分離出沙眼病毒的人,沙眼病毒被稱為「湯氏病毒」)
16、丁穎(著名的農業科學家、教育家、水稻專家,中國現代稻作科學主要奠基人。)
17、梁希(林學家)
18、林巧稚(著名婦產科專家中國科學院第一位女學部委員。)
19、張孝騫(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委等職。他長期從事內科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是中國胃腸病學的奠基人,一生確珍和治療了許多疑難病症。)
20、吳階平(醫學家,醫學教育家,中國泌尿外科開拓者之一,在泌尿外科、男性計劃生育等方面有突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