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我與書故事讀後感500字

我與書故事讀後感500字

發布時間: 2020-12-11 21:13:40

① 伊索寓言故事讀後感500字,三篇!!!

伊索寓言,來自民間,所以社會低層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得到了較突出的反映。如對富人貪婪自私的揭露;對惡人殘忍本性的鞭韃;對勞動創造財富的肯定;對社會不平等的抨擊;對懦弱、懶惰的諷刺;對勇敢斗爭的贊美。還有許多寓言,教人如何處世,如何做人,怎樣辨別是非好壞,怎樣變得聰明、智慧。伊索寓言是古希臘人生活和斗爭的概況、提煉和總結,是古希臘人留給後人的一筆精神遺產。
《伊索寓言》,文字凝練,故事生動,想像豐富,飽含哲理,融思想性和藝術性於一體。其中《農夫和蛇》《狐狸和葡萄》《狼和小羊》《龜兔賽跑》《牧童和狼》《農夫和他的孩子們》等已成為全世界家喻戶曉的故事。
這是世界上擁有讀者最多的一本書,它對西方倫理道德、政治思想影響最大。東西方民間文學的精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影響人類文化的100本書之一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集。
《伊索寓言》這本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集,篇幅短小,形式不拘,淺顯的小故事中常常閃耀著智慧的光芒,爆發出機智的火花,一號著深刻的寓意。它不僅是向少年兒童灌輸善惡美醜觀念的啟蒙教材,而且是一本生活的教科書,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歐洲文學史上,它為寓言創作奠定了基礎。世界各國的文學作品甚至政治著作中,也常常引用《伊索寓言》,或作為說理論證時的比喻,或作為抨擊與諷刺的武器。此書中的精華部分,至今仍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在歐洲寓言發展史上,古希臘寓言佔有重要的地位。它開創了歐洲寓言發展的先河,並且影響到其後歐洲寓言發展的全過程,寓言本是一種民間口頭創作,反映的主要是人們的生活智慧,包括社會活動、生產勞動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現傳的《伊索寓言》根據各種傳世抄本編集而成,包括寓言300多則,其中有些寓言膾炙人口。《伊索寓言》中的動物除了有些動物外,一般尚無固定的性格特徵,例如狐狸、狼等,有時被賦予反面性格,有時則受到肯定,通過把動物擬人化來表達作者的某種思想。這些動物故事無疑是虛構的,然而又很自然、逼真。這與後代寓言形成的基本定型的性格特徵是不一樣的。
《伊索寓言》曾對其後的歐洲寓言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公元1世紀的古羅馬寓言作家費德魯斯直接繼承了伊索寓言傳統,借用了《伊索寓言》中的許多故事,並稱自己的寓言是"伊索式寓言"。公元2世紀的希臘寓言作家巴布里烏斯則更多地採用了伊索的寓言故事。這種傳統為晚期古希臘羅馬寓言創作所繼承。文藝復興以後,對伊索寓言抄稿的重新整理和印行極大地促進了歐洲寓言創作的發展,先後出現了不少出色的寓言作家,如法國的拉封丹、德國的萊辛、俄國的克雷洛夫等。
隨著"西學東漸",《伊索寓言》在明朝傳入我國。第一個來我國的西方傳教士利馬竇在中國生活期間撰《畸人十篇》,其中便介紹過伊索,對《伊索寓言》做過稱引。他之後的傳教士龐迪我也在《七克》中介紹、引用過《伊索寓言》。我國第一個《伊索寓言》譯本是1625年西安刊印的《況義》。清代之後,出現了許多種《伊索寓言》譯本。上述情況表明《伊索寓言》在我國流傳之久,它至今仍令人喜聞樂見,愛不釋手。是一本值得閱讀的書籍。
《伊索寓言》大多是動物故事,以動物為喻,教人處世和做人的道理。伊索寓言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當,形象生動,對後代影響很大。
《伊索寓言》共收集了三四百個小故事,與抒情詩主要反映貴族奴隸主的思想感情不同,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層平民和奴隸的斗爭經驗與生活教訓的總結。寓言通過描寫動物之間的關系來表現當時的社會關系,主要是壓迫者和被壓迫者之間的不平等關系。寓言作者譴責當時社會上人壓迫人的現象,號召受欺凌的人團結起來與惡人進行斗爭。例如,《農夫和蛇》的故事勸告人們不要對敵人仁慈;《狗和公雞與狐狸》告訴人們要善於運用智慧,戰勝敵人;在《獅子與鹿》、《捕鳥人與冠雀》、《兩個鍋》等故事裡,作者揭露出當政權掌握在貪婪殘暴的統治者手中時,貧苦的人是不可能平安地生活下去的

您好,以上一共1500多字,您可以根據需要剪輯成三篇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望採納

② 一本書的讀後感作文500字怎樣寫

魯賓遜漂流記讀後感
《魯賓遜漂流記》這本書描述了主人公魯濱遜漂流海島,初到孤島的他是絕望的,沒有食物,沒有房子,沒有衣服,沒有武器,沒有出路,沒有被救的希望,只有死路一條,不是被野獸吃掉,就是被野人所嚼……
但是,慢慢的,他對生活充滿了希望,對自己充滿了信心,不再整天唉聲嘆氣了,開始一心一意的安排了自己的生活,他建起了房子;做了小桌子、小匣子;用從船上找到的槍來捕捉了山羊;在房子周圍種了小麥、稻子;魯濱遜還獲得了一隻小狗和一隻鸚鵡,做他的夥伴……就這樣,魯濱遜用自己智慧的腦子和勤勞的雙手,創造了屬於自己的王國。
魯濱遜不僅是一個智慧,勤勞的人,他更是一位有堅強毅力的人。他曾經說過:「我的脾氣是要決定做一件事,不成功絕不放手」因為他沒有助手,缺乏做事經驗,所以做任何事都要花費很大的力量,很長的時間。連做一塊木板都要四十幾天。並且,他做的許多東西都不成樣子,但他從來都沒有灰心過,而是總結失敗的經驗又從新開始做。
魯濱遜用辛勤的勞動換來了令他欣慰的回報。最後,他變得非常「富有」:有小船用,有麵包吃,有陶器使用,還有植物園、牧場、兩處「豪華」小屋,並且還有了一個忠誠的奴隸----星期五。這些都是魯濱遜不知花了多少力氣,克服了多少困難才得來的!
當我鄭重地翻過最後一頁,認真的讀完最後一個字時,我的心被震撼了,一個個問號縈繞在我的腦海中……
假如我是魯濱遜,獨自一人在荒島上,能活幾天?一天?兩天?我又可以做什麼?劈柴?打獵?我會像他一樣鎮定自若嗎?對生活充滿信心嗎?我的回答肯定是「不」,再說了,一個人孤零零的在荒島上,我一定會得憂鬱症憋死的。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災難,我不可能像他那樣因時順變,自力更生的,因為我沒有那種能力。
我覺得我們大家都應該學習魯濱遜不怕困難,面對困難永不低頭的樂觀向上的精神,不管遇上多大的困難,都要勇敢的去面對,勇敢的活下來。哪怕只有一絲希望,也要爭取堅決不能放棄!像魯濱遜那樣有志氣,有毅力,愛勞動,動腦子想辦法克服困難,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財富,取得最後的勝利!

③ 讀一本好書的讀後感500字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後感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小說我在假期中已經看了好幾遍了,它是我最喜歡的課外讀物之一,其中有關人生意義的段落,我還能把它給背誦出來呢!
人應該怎樣地活著才有意義呢?保爾·柯察金用行動回答了這一問題.保爾他殘廢後,毫不灰心,還要頑強的學習,努力工作,並且開始了文學創造.後來雙目失明了,這對於已經癱瘓的人來說,要是一場多麼沉重的打擊呀!可是他卻毅然拿起筆來,摸索著,堅持寫作,每寫一個字,他都需要付出極其艱苦的勞動.經過頑強的努力,他終於成功的寫出了小說《在暴風雨里誕生》的前幾章.讀著,讀著,我也禁不住熱淚盈眶,心潮澎湃.保爾·柯察金那堅毅的臉龐,彷彿就在我的眼前.保爾這樣一個普通的戰士,竟有比鋼鐵還要堅強的意志,這是什麼力量在鼓舞著他呢?我讀完這本書,在書中我終於明白了,這是那最偉大,最壯麗的共產主義事業在召呼著他創造奇跡,這就是他頑強地與疾病作斗爭的動力.
保爾·柯察金,可敬可佩的共產主義戰士,您為我們樹立身殘志不殘的偉大榜樣,我原來也有一個同學也是殘疾人,他的名字叫吳偉:從他生下那一天起就得了先天性心臟病.十幾年來,病魔纏著他,使他不能像同學們那樣活潑在操場上,球台前,參加集體活動也就更不用提啦.因為他稍微活動一下,就臉色蒼白,嘴唇發紫,上學校讀書全靠他爸爸用自行車來回接送.在學校里,他將吳偉從一樓背到四樓,放學後再由四樓背到一樓,中飯由同學們送到教室吃.自從,吳偉讀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他也就這樣堅強的站了起來.
對於我來說,我是一個完完整整的人,我的智力不差,能夠學好自己的社會主義文化課,我長大後,我一定比吳偉強.雖然,我不能背起鋼槍保衛祖國,也不能戰斗在烈火熊熊的戰場上,但我可以把我所學的知識,貢獻給人民,為了祖國的建設做出一份力量,有了奮斗的目標,有了學習的榜樣,我的夢想一定會實現的.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可真好啊!我還要不斷的學習,從這本書中吸取更多更大的精神力量.

《飄》讀後感

《飄》,是我最喜愛的書。喜歡斯佳麗的勇敢堅強,喜歡瑞特的機智果斷,喜歡玫蘭妮的外柔內剛。

對於斯佳麗這個人物,我的感覺是矛盾的,是討厭卻又不得不敬佩她。她是個非常有個性的人物,她一生中愛了兩個男人,而她卻沒一個是了解的。如果她了解阿希禮,那她就不會愛他;如果她了解瑞特,那她就不會失去他。她一直以來是辜負瑞特的,她只是不停追尋著自己夢中的王子——阿希禮。她只是把自己愛的特點認為阿希禮有,她只是做了一件華麗的衣服,讓阿希禮穿上,而後愛上他。而事實是,她愛的只是那件衣服。

對於她,我是不得不佩服的,佩服她的堅強,佩服她對土地的執著,佩服她能在那中環境下放下以前所受的教育下田幹活,佩服她能不顧社會上的言論而開創自己的事業。她生命有幾個靈魂,一個是她的母親。他的母親是一位非常能幹、溫柔的典型貴夫人,是她最敬佩的人。可是,母親為了救人而被傳染傷寒,去世了。另一個,是她十幾年來最愛的人——阿希禮。她能在逆境中站起來,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阿希禮。她對阿希禮是異常執著的。還有一個,就是玫蘭妮。在一起奮斗的十幾年裡,玫蘭妮已經成為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我覺得斯佳麗就像個小孩子一樣,對自己想要的東西異常執著,而對自己所擁有的東西卻不屑一顧。一面在拚命讓自己幸福,一面又不斷地把幸福推離,把愛人推向深淵。

斯佳麗愛的是阿希禮,可是,阿希禮卻不要她。就像瑞特說的,阿希禮是個君子,只是生在了一個和他格格不入的時代。他還是用舊世界的游戲規則生活,只會撞得一鼻子灰。斯佳麗不了解阿希禮,所以她愛他,想盡一切辦法得到他,而當她認清他時,她再也不愛他了。

斯佳麗是個矛盾體,可又有誰不是矛盾體呢?她在生命的道路上一路走來,當她面對困難時,她選擇迎接,當她面對責任時,她選擇擔負,可當她面對愛的抉擇是,起初,他選擇蒙蔽自己,當她終於認清,要面對時,卻已為時已晚。而她,在無能為力時,就會告訴自己,明天是新的一天,明天一切都會好了,Tomorrow is another day。她在整個故事中,都是個充滿生氣、充滿鬥志的人。我最欣賞的,便是她的這句「Tomorrow is another day.」。永遠充滿了希望,充滿鬥志,永遠不會放棄,永遠不會絕望。這份精神,是最值得我學習的。所以,每當我遇到困難、心情不佳時,我便會告訴自己:「Tomorrow is another day.」。

書中另一個使我十分佩服的女性,便是玫蘭妮。她是個外柔內剛的女性,她幾乎擁有了女性所能擁有的一切美德。正如瑞特說的,她是他所見過的少數貴夫人中的一個。她是堅強的,她是愛國的,她用她的心愛身邊所有的人。當她丈夫打仗時,她在後方默默守侯,做她力所能及的事,當北佬打進城而她又快要臨盆時,她依然鎮定,當她身體虛弱而沒人下地幹活快要沒飯吃時,她和斯佳麗一樣,放下過去所受的教育和優越感,拖著虛弱的身體下地幹活,當她看到斯佳麗殺了一個北佬時,她沒有驚慌失措,而是幫著掩埋屍體,搜查錢財,擦拭血跡,當戰爭終於結束,她痛恨的北佬士兵來到她門前要求照顧而她們自己也沒有過多糧食時,她還是盡她所能地幫助他們,因為她希望在遠方也有一個好心的北佬女人給她正在回家的丈夫一口飯吃。

如此一位堅強的女性,卻又是如此的溫柔善良和善解人意。她執著地相信斯佳麗和阿希禮,即使有人親眼看見他們摟在一起,也執著地相信他們,保護斯佳麗。她明知自己的身體無法再承受生育的痛苦,卻執著地要再為阿希禮生個孩子,最終離開了她愛了一輩子的親人們。

真的是太偉大了,看著玫蘭妮,使我想到許許多多的中國古代女性,她們也是如此的善良,任勞任怨,相夫教子,然後默默無名地老去、死去。

整部書中,我最為喜歡的人物就是瑞特。他勇敢、執著,他能那麼深地愛著斯佳麗十幾年不變。他想保護斯佳麗,寵愛斯佳麗,照料斯佳麗,讓她事事稱心,而斯佳麗卻拒絕了。他說過,再永恆的愛也會有磨光的時候,而他的愛,是被斯佳麗,被阿希禮,被斯佳麗愚蠢的固執磨光的。他的心,死了。當他女兒離開他時,他的心,再也回不來了。他說過,他從來沒有那個耐心把剪碎的褲子縫好,再告訴自己這就和新的一樣,自欺欺人罷了。碎了就是碎了,再也回不去了,即使修好,上面仍然留有裂縫,再也不是原來那條了。

瑞特是個復雜的人,他有良好的家世,但卻仍和舊時代格格不入,他有銳利的眼睛,可以在亂世找到自己的處身之道,他對國家有熱情,即使他明知必敗無疑,卻仍在最後關頭入了軍。他愛斯佳麗,但他更了解斯佳麗,所以他從不說,只是通過行動表達,而斯佳麗卻從來不想去了解他。最後,他絕望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使他再也沒有勇氣再去嘗試,他累了。

《飄》絕對是部值得再三品味的好書,文字優美,情節跌盪起伏、扣人心弦,雖然其中由於作者的主觀因素,對於美國南北戰爭的評價並不客觀和全面,但以文學角度來說,這絕對是一部絕世佳作,值得一看。

《活著》觀後感

不去品嘗生活的苦就不會懂得幸福的真諦。從古至今,有誰沒有遭遇過挫折,又有誰沒有過不幸的時刻呢?但不論如何,堅強的人都會努力克服艱難而堅持活下去。有些人在曲折的生活道路上顯得脆弱。但人只要有毅力和決心,就會發現活著就是幸福。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活著》就是要演繹這種堅忍的「活著」。

《活著》講述的是中國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一個富有家庭里發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對夫婦,丈夫富貴,妻子家珍。由於吃喝享樂,沉迷於賭博,富貴最終把家裡的財產輸得一干二凈。父親因為他的墮落氣得生病而死。從此,家破人亡,他們兩口子不得不面對苦難的生活。

俗話說:「有果必有因」。富貴家境衰落,他妻離子散的悲劇是他走上墮落的不歸路,成日不思進取吃喝賭博的結果。在此之外,還有別的原因嗎?是不是他的父親和妻子不關心他呢?答案是否定的。從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得出富貴固執的本性。他漠視父親和妻子的多次規勸,執迷不悟,最終致使家境衰敗、貧窮潦倒,天天過著痛苦的生活。他曾被國民黨抓住並差點喪命;他曾在被別人鄙視的環境中醒悟。也就是在那時候,他才反省以前的事,才真正懂得幸福的價值。影片中有一個關於他教訓孩子的情節值得我們思考。「小雞長大會成鵝,鵝長大會成羊,羊長大會成牛。」小雞怎麼能變成鵝呢?或許想告訴孩子,再貧困弱小的人也能成為生活的強者吧。是啊!生活雖然不是什麼時候都盡如人意,但只要付出努力,擁有信心,明天將會更好。

另外,影片中另一重要的角色家珍又是怎麼樣的人呢?現在我們來給她作個分析吧。影片中描繪她的部分沒有富貴多,可是我們可以看出她是個既通情達理又溫柔賢惠的妻子。人總是有喜怒哀樂的,家珍有時也生丈夫的氣,所以她才在懷孕時帶著個啞巴女兒回娘家。可是富貴那時候怎麼知道家珍 —— 一個已經把自己的生命交給他,一個夜夜哭泣勸告丈夫不要賭博的妻子正在家鄉艱難地供養著孩子,並且期盼著他早點醒悟。要是沒有毅力,沒有信心,說不定這個柔弱的農村婦女早已經沒有勇氣生活在這世上了。這個女人的生命是很苦的,也是很堅韌的。怪只怪富貴這個男人不懂得珍惜她,所以他們倆才只能過著艱難困苦的生活。

這個故事說到這算是告一段落,不過劇情仍未結束。也許導演還要通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中國的環境不斷在變,人也隨著不斷地變。但是不論如何,不論發生什麼事,活著的人還得活著,在漫漫人生路中品嘗酸甜苦辣與喜怒哀樂。

富貴和家珍的故事伴著前進的歷史走到中國建國初期。這期間,他們的孩子友慶被春生(他們的老朋友)騎車撞死了。其實春生不會開車,卻自以為是,結果。。。。。。。這個可憐的孩子再也沒有機會品嘗媽媽給他做的12個餃子了。 作為編劇,導演,為什麼安排了這樣一個情節呢?是否想通過加深富貴和家珍的痛苦,來表現他們生活的毅力?我想除此以外,他們還想提醒人們,做事時不要不懂了裝懂,否則釀成悲劇再怨天尤人也無濟於事了。有慶的死真是令人扼腕嘆息啊!

還有一個令人痛心的情節是富貴的女兒在生孩子時也不幸死去了。她的死並不像人們說的那樣是由老天爺安排的,我覺得是由當時迂腐的社會觀念造成的。我們都知道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讓許多知識分子被批判為資產階級。 影片中的醫生是個典型的例子。如果給富貴的女兒接生的接生員是個有經驗的醫生的話,這個悲劇就不會發生了。這種情節真令人悲哀憤怒。親眼看著自己的孩子死去,身為父母該有多痛苦呀!我原以為富貴和家珍會承受不住孩子死去的打擊而喪失理智和生活下去的勇氣,可他們卻能面對現實,承受苦難,頑強地活著、活著!我深深地被他們的堅強與勇氣打動。

《活著》是一部意味深長的電影。富貴和家珍夫婦的人生經歷帶給我們這樣的啟示:生活就像是一條路,不總是平坦而筆直的。人只有一勇氣、毅力和信心去面對和克服種種的挫折與不幸,體會幸福的不易與甜蜜,才會更加熱愛生活,珍惜生命。活著是一種證明,是一種歷練。

一件有意義的事 寫法指導: 1隻能寫一件事,不管是發生在家裡的還是發生在學校里的都行。 2必須是有意義的,不能寫無聊的事。 3按記敘文的六要素把這件事情的經過記敘下來,適當用簡單的議論句點明此事的意義。 例文:一件有意義的事——打掃衛生 (作者:千山一碧) 今天下午,我寫完作業後,閑著沒事干。這時,媽媽說她要到樓上搞衛生。我一聽,頓時心血來潮,想:何不幫媽媽干點活兒! 於是,我便對媽媽說:「媽媽,我也和您一起打掃好嗎?」媽媽說:「也好,可以給你鍛煉鍛煉。我擦地面,你就擦電視機櫃、寫字台一類的吧!」 這時,我已經迫不及待了,忙對媽媽說:「媽媽,我們快上去吧!」於是,我便和媽媽來到了兒樓。我拿起抹布浸濕後,就幹了起來。 我先來到客廳里,擦電視機櫃馬上面不滿了灰塵,好象是敵軍佔領了一片土地。這時,我向它們發起了「進攻」,把那些「士兵」殺個片甲不留,奪回了「領地」。 接著,我又向茶幾上的「敵軍」進行「掃盪」。不一會兒,這些「敵軍」就被我擊潰了。 剛抹了一會兒,抹布就很臟了。我便來到水池邊,把抹布洗凈後,又繼續幹了起來。 大約過了半個鍾頭,我已經把窗戶、台燈、寫字台都擦遍了,這時,它們就像新的一般。手抹上去,一點灰塵也沒有。 我迅速地往媽媽那裡跑去,向媽媽匯報我的「戰績」。 今天,我總算為家裡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心裡別提有多高興了。 一件有意義的事 星期天的上午,陽光燦爛,天上飄著幾朵雪白的雲。太陽公公笑眯眯地,好像在向小朋友們招手。 這天,媽媽要做很多家務事,我一看,只見媽媽正在擦桌子,額頭上流著像珍珠那晶瑩似的汗珠。看見媽媽那樣累,我走過去,說:「我來幫您做吧!」媽媽答應了。 我走到洗槽,學著媽媽那樣子。首先往盆里倒些水,放一些洗衣粉,把衣服放進去,浸泡一會。抓住衣服,兩手使勁搓洗。我一看,搓出了許多臟水,搓洗完了,我看還有沒有污漬,突然我看見衣領還有許多污漬,就抹上肥皂,用力搓洗。 最後,用清水反復清洗干凈,直到沒有污水,才把它擰干晾曬到衣架棚上。 看著自己洗的衣服,我高興極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怎樣寫一件有意義的事] 習作要求:審清題意,選一件親身經歷的事,把事情的經過寫具體。 習作指導: 1、審清題意要注意哪些問題? 命題作文的基本要求是緊扣題意作文,如作文脫離了題目的要求,那就會出現「文不對題」的現象,這是很不應該的。 要達到緊扣題意作文的目的,就必須先審清題意。「審清題意」就是要仔細觀察、思考題目的意思。審清題意首先要琢磨題中的每一個詞的含義,明確習作中的對象、要求范圍。如本次訓練的作文題,「對象」是「事」,記一件事。「要求」是必須親身經歷的,道聽途說不行,臆造虛構更不行。「范圍」是「一件」事,不要「兩件、三件」。同時要注意作文的體裁。從命題中,我們大體可以知道是「寫人」還是「記事」,是「狀物」還是「繪景」,是「議論」還是「說明」…… 另外,還要抓題目中的關鍵詞,關鍵詞往往是文章的中心,需要作者著重表現的。像本次習作命題中的「中心詞」應當是「親身經歷的」,這也正是這篇文章能否寫生動的關鍵所在。 2、怎樣正確理解「虛構與真實」? 寫作文應當真實,這個「真實」,主要指真實的思想和感情,也就是不說假話、昧心話,不能作文是一套,心裡想的又是一套。 「真實」並不都是「真人真事」。如「看圖作文」、「條件作文」,寫什麼,都是人家規定的,要照所給的「圖」或「條件」來寫,這當然就不會是真人真事。但是你在這些作文中所表達的思想認識和愛憎感情,同樣應當是真實的,也就是把你的真實的認識、真實的感情寫出來。這樣,雖然「圖」和「條件」提供的材料不是真人真事,但你對提供的材料的認識和反映的感情,仍然是真實的。反過來,即使你寫的「事」確是生活中發生的「真事」,但如果你對這件事的認識和態度並不是真的,那也不能算是「真實」的了。 因此,作文中只要表達了真情實感,就符合了「真實」的要求。至於的有的作文題目,明確表明必須寫真人真事,那就不可以虛構。如:本次習作訓練命題已規定「記親身經歷的一件事」,就必須是「親身經歷」的。 3、選材怎樣做到「有意義」? 為「記一件親身經歷的事」選材,並不容易。因為對每個人來說,經歷的事都有很多,是不是隨便寫一件,那當然不是,重要的是要選「有意義」的事來寫。有些學生為了做到「有意義」往往就會從概念出發「主題先行」,然後就虛構一件,不是在路上撿皮夾子,便是在車上讓座,這樣的作文,就違背了「親身經歷」的要求,也不會有真情實感。因此,正確理解「有意義」就十分重要了。首先,有意義的事並不只是做好事,反映鄰里和睦、街頭新景、全民強身、和氣生財……都可能是有意義的,關鍵在於學生能不能具有發現「意義」所在的眼力。 其實做任何一件事情,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是有意義的,如果把它寫出來,讀者看了就覺得有勁兒。那麼,如何寫出「意義」來呢?下面結合例文片斷談兩種方法: 一是抒情法。就是在記事的關鍵地方,採用抒情的方式,把事情的意義通過抒情表達出來。例如,有一篇題為《爸爸媽媽別吵了》的習作,其主要內容是記敘小作者爸媽的一次吵嘴經過。如果光寫吵嘴的全過程,吵嘴結束了,文章也收尾了,那有什麼意義呢?而這位小作者在結尾這樣寫道:「爸爸媽媽,停止你們激烈的爭吵吧!你們可知道,這會給我們幼小的心靈造成多麼大的創傷啊!」你看,小作者對爸爸媽媽吵嘴這件事,表達的勸告之情多麼真摯迫切,讓人覺得父母吵嘴對下一代的不良影響又是多麼嚴重。這就寫出了事情的意義。這樣的意義,讀後你也會產生共鳴的。 二是議論法。就是在記事的過程中,採用議論的方式,把事情的意義挖掘出來。因為意義是蘊涵在事情之中的,通過議論,就能把它揭示出來,否則,意義就不容易顯露。例如,有一篇題為《假日買菜》的習作,寫的是自己與爸爸一道買菜的經過,從動身到菜市場又回到家門口,就買菜寫買菜,買菜中的學問,買菜時的感受,買菜後的想法,一點兒也沒有寫到,怎麼能吸引人呢?如果在結尾這樣議論一下就好了:「今天買菜,一共花了12塊多錢,而爸爸辛辛苦苦勞動一天,才有10塊錢,這錢來得多麼不易呀,我想,我一定要珍惜這份勞動果實。」這是從正面來寫事情的意義。有了這幾句議論,買菜的意義就明顯了,讀者就會受到深刻的教育。

④ 讀書故事的讀後感的作文五百字

記得我最早讀的書,應該是我在兩、三歲時看的娃娃書,那是只有圖片的書,鮮艷版的色彩,可愛的卡通權人物陪伴我度過了一段又一段美好的時光。等到我稍微大一點的時候我就開始看有插圖和拼音或文字的書,比如《幼兒畫報》、《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一千零一夜》等,因為那時候我已經開始識字了,我從《幼兒畫報》中學到了許多成語,如葉公好龍、杯弓蛇影、畫龍點睛等,除此以外,我還從《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一千零一夜》里學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使我在幼兒園時的好朋友很多,遇到困難也可以獨立解決,真是讓我受益匪淺。

⑤ 我的讀書故事,讀後感,楊紅櫻的。500字左右。

——《女生日記》讀後感

這也是楊紅纓作家的著作,《男生日記》是這本書的續集。這是楊紅纓在女兒上六年級時寫的,這是她獻給她的女兒和所有小學生的書。

這本書的主人公是冉冬陽。她是一個善解人意,情感豐富的小學六年級女生,她既不漂亮也不聰明,卻是那種男生、女生、男老師、女老師都喜歡的女孩。

冉冬陽的朋友很多,她的朋友如果遇到了困難,她只要有能力,就幫助他(她),不像我們班的男生女生,人家向他們求助,想都不想就一口回絕:「管我什麼事?」就是班幹部,哪怕是知心朋友也不會幫上忙。

六年級的新學期開學了,可是冉冬陽的好朋友梅小雅沒有來,原來她媽媽怕她在這個學校里太不起眼,考不上重點中學,就把她轉到了另一所普通學校,因為每所學校都有重點中學的保送名額。冉冬陽去了梅小雅家,知道她媽媽下崗了,家裡很窮,就和梅小雅想出主意讓她媽媽開一家小百貨商店,但梅小雅的媽媽沒有開店的資金。冉冬陽就找吳緬想辦法,和吳緬湊出了自己的壓歲錢,共有1000元錢,可是還不夠,她就想辦法取得父母的支持湊足了5000元錢,給梅小雅媽媽送去。梅小雅的媽媽終於開起了小百貨商店,梅小雅也勇敢地擔負起生活的重任,幫媽媽做一起做生意。在梅小雅的交往中,冉冬陽品嘗到了生活的艱辛,體驗了堅強。

莫欣兒也是冉冬陽的知心朋友,是一個十分聰慧的女孩,她為挽救父母的婚姻,努力去做人見人愛的乖乖女。雖然,最終她還是不能挽回這一切,不過,在冉冬陽的不斷安慰下,她的心情很快地好了起來。

⑥ 中國故事讀後感500字

昨天,我讀了一本書,叫《中國神話故事》,這本書我最喜歡的一個故事是《愚公移山》,講的是:有一位老人叫愚公,愚公快90歲了,有兒子和孫子共幾十口,愚公不服老,常常帶著子孫一起去山上砍柴,到田裡耕田,愚公還經常教導孩子,說:做一件事情就要做好如果偷了懶,將一事無成,愚公就是這么倔
強而固執的老人,
《中國神話故事》讀後感500字
愚公家門口有兩座大山,一座太行山,一座王屋山,他們和村裡的其他人想要出門就一定要繞很遠的路,這樣很不方便,

⑦ 我和書的故事作文500字 要事例,不要讀後感

我和書的故事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是唐代詩人杜甫的詩句,也是珍貴的學習經驗。我是一個愛看書的女孩,找到過讀書的樂趣。現在就讓我給你說說我讀書的趣事吧!
臨近中秋節了,媽媽說:「竹兒,去買一盒月餅吧!」我一聽說要買月餅就高興地跳起來,因為我可是是個小饞貓。我接過錢就往外跑,在途中新開了一家書店,我看見裡面花花綠綠、整整齊齊地一排排書,就毫不猶豫地走了進去。「啊,裡面有我最喜歡的書《西遊記》!」我迫不及待地拿起《西遊記》,一頁、二頁……我像一個飢餓的人撲在麵包上,貪婪地讀著……《西遊記》中的孫悟空任勞任怨為師父上刀山下火海都在所不辭,而唐僧三番五次因為誤會要與孫悟空斷絕師徒關系,可孫悟空並沒有懷恨在心。當唐僧陷入困境時,他義無反顧地降妖捉怪,將唐僧一次又一次的從危險中救出,確保唐僧安安全全地上西天取得真經……我像一條小魚在知識的海洋里遨遊…..正當我看得津津有味時,只聽見旁邊書店的阿姨說:「關門啦,關門啦。」我才知道已經從中午3點看到晚上9點。
當我合上書時,已經把買月餅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凈。回到家,媽媽生氣地問:「你買得月餅呢?」我恍然大悟忘記了買月餅。我低下頭說:「媽媽,我…….」媽媽大發雷霆:「你跑哪裡去干什麼了?我們到處找你都找不著。」我回答說:「媽媽,我經過一家新開的書店,就進去看書,你也知道我是一個「小書蟲」,一看就看到書店關門,買月餅的事就忘了。媽媽,對不起!」媽媽對我說:「原來是這樣的呀!媽媽錯怪了你,給你說對不起。看書時好事,但是你要給媽媽說說,不然我們著急找你,還會因為你跑哪裡去玩了」。誤會解開了,我今後一定會在書店裡去讀很多有益的書籍,增長自己的課外知識。

⑧ 經典書籍讀後感500字

<<論語>>讀後感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名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這里講了什麼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污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盪。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就說我們班上的吧。在這個近80人的班集體里,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著豐富的養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孔子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居敬興簡,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我想對各行各業的人們都有所啟發。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指孔子說:「弟子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則謙恭有禮,對人如兄弟一般,謹慎而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知識,。」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團結友愛,有愛心,以賢德的人為榜樣,不斷激勵自己,努力實踐,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這些做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以後,再學習文獻知識,以開闊視野,豐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義禮智信,國人都按這一標准去做,社會會更加和諧,我們的國家會成為文明、昌盛、禮儀之邦。

為政方面,孔子講得最多。可我是學工科的,對這一方面也不太感興趣,就草草地看了一點。自然,虎頭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雖然這本經書我沒讀完,但已從中受益良多。所以有時間和精力的話,我一定會仔細的重讀幾遍,細品其中滋味。

⑨ 一本好書的讀後感500字左右。。。。。。謝謝

平凡日子的背後——《我們仨》讀後感

7月15日,學校新一報名招生。臨下班時趕到圖書館借書,那裡正要關門,匆匆地抽了一本書,一看來是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曾在報上看過部分節選,心中曾有一絲莫名的情愫在流動。
這本書其實是作者對錢鍾書、楊絳、錢瑗一家人的親情回憶,記敘了一個知識精英家庭大半個世紀的家庭故事。這本書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我們倆老了》,只有兩頁;第二部分《 我們仨失散了》用意識流寫的夢境,冥冥濛蒙,虛虛實實,亦幻亦真,我看不太懂,可能是屬於「後現代主義」的文學吧。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是著墨的篇幅,娓娓道來的是一個家庭最普通最平凡的一個個日子。
在懷念往日的生活,楊先生的筆觸總是平緩的,溫暖而洋溢著淡然的味道,像秋天的落葉,像冬日的陽光,那樣平靜而柔和,即使如「文化大革命」 那段歲月,那段扭曲了人的心靈的歲月,在楊絳先生的筆下,只不過對生活變化的一種適應。對於「文革」的態度,作者小心的繞過去了,讓我都懷疑錢鍾書先生在文革中的待遇是不是如別的知識分子一樣命運多粲?
書中沒有讓人悲痛欲絕的詞句,沒有讓人撕心裂肺的呼喊,然而處處洋溢著思念,對丈夫、對女兒的思念。如今,我們仨只剩下楊絳女士形影孤零,陰陽相隔,但是活在回憶中,也是如此地甜美。那種經過歲月滄桑的洗禮,一種大愛無言,榮辱不驚的情懷也許是支撐著楊絳先生的精神力量吧。
幾十年的風雨路程,他們相濡以沫,特別是錢瑗先去後,對於楊絳女士這樣不喑廚事,專做學問的人來說,他們的生活起居更是簡單、不容易了。所有經歷過的悲歡離合,大起大落,在作者眼裡是一種淡定自然,如魚在水,冷暖自知了。在讀者那裡卻常常禁不住感慨萬千、長嘆不已……
對於《我們仨》,有一點我感覺不太好,就是有時感覺楊絳先生總是以參透了生活的禪意,站在超凡脫俗的角度,總是以冷眼旁觀的眼光看待芸芸眾生,凡人凡事,總是和生活保持一點距離,沉溺在他們仨的世界中。不知是不是他們已達到了對生、老、病、死的透徹超然境界。七情六慾構成生活的多姿多彩,也許對我等凡人來說是不能達到的境界。
書中最後說:「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 家在哪裡,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路在何方,家在何處?願楊絳先生在這尋尋覓覓中永遠懷著我們仨這份曾經的幸福

2.這個暑假,我讀了楊絳的《我們仨》、《洗澡》等一些著作。有一些感觸,寫在這里,是一種總結,也算是一種回顧。
楊絳是錢鍾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我們仨》就是她寫的他們家的一些故事。在這些故事裡,每句話,每個字,都透著濃濃的親情氣息。
整本書的開始是一個「夢」,一個「長達萬年的夢」,夢的主要內容是作者與她的家人在一條古棧道上的離離合合、聚聚散散。一開始看的時候,我看不懂她的那個夢是要說明什麼,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當看一篇小說。但當我看到後面的內容時,我才明白,這個夢是她們一家在一起走過的最後一段人生路的寫照。她欲揚先抑,開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閱讀的興趣。 楊絳的寫作風格和我以往見到的許多作家的風格不同,前一段時間我看余秋雨的文章比較多,他的文章總是在表象中尋找內涵,尋找風景之後的文化,尋找大背景、大道理的。他追求的是「大」,還有許多作家群起效之,結果卻都丟了自己的風格,又學不到他的「大」,所以余秋雨得以聞名。而楊絳不一樣,她注重細節,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筆,看似零散的點點滴滴,都可以成為她文章中的亮點。而這些點點滴滴,正是我們平時覺得不足掛齒的那些片斷,但楊絳卻可以把它們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來,就變成了一條項鏈。她不直接抒發感情,不直接議論人事、闡述道理,她只是從容地敘述,將那些她家裡的小事娓娓道來,變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這樣細致的、不動聲色的講述,使讀者有了更多理解、想像的空間,她所要表達的主題也在這樣的講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這本書的內容我也比較喜歡,字里行間滿滿的全是要溢出來的親情。我很珍惜親情,很愛我的爸爸媽媽,很喜歡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這本書的內容也算是配合了我的心情,所以特別喜歡。
楊絳的書我還在找著看,她的作品風格是我比較喜歡的風格。我從她的書中也學到了很多。的確,珍珠每個人都有,但是項鏈卻是珍貴的。因為許多人都對自己的珍珠視而不見,任它們散落,卻不會將他們串起來。所以我正在學,學會了串珍珠,就擁有了項鏈。

同學你好,如果問題已解決,記得右上角採納哦~~~您的採納是對我的肯定~謝謝哦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