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困境的名人故事200字
㈠ 關於克服困難的名人事例
1、《林則徐對聯立志》
林則徐小時候就天資聰慧,兩次機會下,作了兩幅對聯,這兩幅對聯表達了林則徐的遠大志向。林則徐不僅敢於立志,而且讀書刻苦,長大後成就了一番大事業,受到了後世的敬仰。
2、《屈原洞中苦讀》
屈原小時侯不顧長輩的反對,不論刮風下雨,天寒地凍,躲到山洞裡偷讀《詩經》。經過整整三年,他熟讀了《詩經》305篇,從這些民歌民謠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終於成為一位偉大詩人
3、《岳飛學藝》
民族英雄岳飛生逢亂世,自幼家貧,在鄉鄰的資助下,拜陝西名師周桐習武學藝,期間,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離失所,萌發了學藝報國的志向,克服了驕傲自滿的情緒。
寒暑冬夏,苦練不綴,在名師周桐的悉心指導下,終於練成了岳家搶,並率領王貴,湯顯等夥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國的愛國洪流中。
4、《貝多芬拼搏成長 》
大作曲家貝多芬小時候由於家庭貧困沒能上學,十七歲時患了傷寒和天花之後,肺病,關節炎,黃熱病,結膜炎等又接踵而至,二十六歲不幸失去了聽覺,愛情上也屢遭挫折,在這種境遇下,貝多芬發誓「要扼住生命的咽喉」。
在與生命的頑強拼搏中,他的意志佔了上風,在樂曲創作事業上,他的生命之火燃燒得越來越旺盛。
5、《張海迪》
1955年秋天在濟南出生。5歲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癱瘓。從那時起,張海迪開始了她獨到的人生。她無法上學,便在在家自學完中學課程。15歲時,海迪跟隨父母,下放(山東)聊城農村,給孩子當起教書先生。她還自學針灸醫術,為鄉親們無償治療。
後來,張海迪自學多門外語,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
㈡ 在逆境中成長的名人故事
陳景潤的故事
小時候,教授送我一顆明珠。20多年前,一篇轟動全中國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使得一位數學奇才一夜之間街知巷聞、家喻戶曉。在一定程度上,這個人的事跡甚至還推動了一個尊重科學、尊重知識和尊重人才的偉大時代早日到來。
他的名字叫做陳景潤。 不善言談,他曾是一個"丑小鴨" 通常,一個先天的聾子目光會特別犀利,一個先天的盲人聽覺會十分敏銳,而一個從小不被人注意、不受人歡迎的"丑小鴨"式的人物,常常也會身不由己或者說百般無奈之下窮思冥想,探究事理,格物致知,在天地萬物間重新去尋求一個適合自己的位置,發展自己的潛能潛質。
你可以說這是被逼的,但這么一"逼"往往也就"逼"出來不少偉人。比如童年時代的陳景潤。 陳景潤1933年出生在一個郵局職員的家庭,剛滿4歲,抗日戰爭開始了。不久,日寇的狼煙燒至他的家鄉福建,全家人倉皇逃入山區,孩子們進了山區學校。
父親疲於奔波謀生,無暇顧及子女的教育;母親是一個勞碌終身的舊式家庭婦女,先後育有12個子女,但最後存活下來的只有6個。陳景潤排行老三,上有兄姐、下有弟妹,照中國的老話,"中間小囡軋扁頭",加上他長得瘦小孱弱,其不受父母歡喜手足善待可想而知。在學校,沉默寡言、不善辭令的他處境也好不到哪裡去。不受歡迎、遭人欺負,時時無端挨人打罵。可偏偏他又生性倔強,從不曲意討饒,以求改善境遇,不知不覺地便形成了一種自我封閉的內向性格。 人總是需要交流的,特別是孩子。
稟賦一般的孩子面對這種困境可能就此變成了行為乖張的木訥之人,但陳景潤沒有。對數字、符號那種天生的熱情,使得他忘卻了人生的艱難和生活的煩惱,一門心思地鑽進了知識的寶塔,他要尋求突破,要到那裡面去覓取人生的快樂。 所謂因材施教,就是通過一定的教育教學方法和手段,為每一個學生創造一個根據自己的特點充分得到發展的空間。
小小陳景潤,自己對自己因材施教著。 一生大幸,小學生邂逅大教授 但是,他畢竟還是個孩子。除了埋頭書卷,他還需要面對面、手把手的引導。畢竟,能給孩子帶來最大、最直接和最鮮活的靈感和歡樂的,還是那種人與人之間的、耳提面命式的,能使人心靈上迸射出輝煌火花的交流和接觸。 所幸,後來隨著家人回到福州,陳景潤遇到了他自謂是終身獲益匪淺的名師沈元。
㈢ 名人事跡有關挫折的
1.貝多芬的故事
大作曲家貝多芬由於貧窮沒能上大學,十七歲是患了傷寒和天花病,
二十六歲,不幸失去了聽覺,在愛情上也屢受挫折。
在這種情況下,貝多芬發誓"要扼住生命的咽喉。"
在與命運的頑強搏鬥中,在樂曲創作事業上,他的生命之火燃燒得越來越旺盛了。
逆境不但沒有嚇倒他,反而成了他獲得強大生命力的磁場。
2.孫康的故事
晉孫康家貧,冬夜映雪光讀書;晉車胤家貧,夏夜練囊盛螢,借螢火蟲的微光讀書。
事見《初學記》卷二引《宋齊語》、《晉書·車胤傳》。
3.高爾基的故事
著名作家高爾基從小就飽嘗人間的辛酸,即使做活累得腰酸背痛,也不肯放棄一刻時間去看書,
還常常在老闆的皮鞭下偷學寫作,終於成為著名的作家。
4.張海迪的故事
1955年秋天在濟南出生。5歲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癱瘓。
從那時起,張海迪開始了她獨到的人生。她無法上學,便在在家自學完中學課程。
15歲時,海迪跟隨父母,下放(山東)聊城農村,給孩子當起教書先生。
她還自學針灸醫術,為鄉親們無償治療。後來,張海迪自學多門外語,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
5.祖沖之的故事:
南朝的祖沖之,在當時極其簡陋的條件下,靠一片片小竹片進行大量復雜的計算,
一遍又一遍,歷經無數次失敗,終於在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後第七位。
(3)關於困境的名人故事200字擴展閱讀:
生活是一面鏡子,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你對它哭,它也對你哭。
——薩克雷
2.生在世,絕不能事事如願。反正,遇見了什麼失望的事情,你也不必灰心喪氣。
你應當下個決心,想法子爭回這口氣才對。
——馬克·吐溫【美】
3.一個嘗試錯誤的人生,不但比無所事事的人生更榮耀,並且更有意義。
——蕭伯納【英】
4.鐵是愈錘煉愈堅韌的。
——聞一多《從宗教論中西風格》
5.古人成大業者,皆自憂患始。
——清·劉岩《贈人》
㈣ 關於名人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的小故事
一、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
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於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後,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後,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二、林則徐對聯立志
林則徐小時候就天資聰慧,兩次機會下,作了兩幅對聯,這兩幅對聯表達了林則徐的遠大志向。林則徐不僅敢於立志,而且讀書刻苦,長大後成就了一番大事業,受到了後世的敬仰。
三、文天祥少年正氣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時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才有機會讀書。一次,文天祥被有錢的同學誤會是小偷,他據理力爭,不許別人踐踏自己的尊嚴,終於證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過這件事,更加樹立了文天祥金榜題名的志向。
四、葉天士拜師謙學
葉天士自恃醫術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葉天士的母親病了,他束手無策,多虧薛雪不計前嫌,治好了他母親的病。從此,葉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於是他尋訪天下名醫,虛心求教,終於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醫。
五、李清照少女填詞
宋代女詩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許多千古絕唱。她個性爽直、自由、不羈一格,從小就表現出過人的文學天賦。這個故事講述的就是她觸景生情,即興填詞的故事。
㈤ 在逆境中成長的偉人 200字
對於生活的強者來說,逆境總比順境好。「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回身」是可答以磨練人的意志的。
多難興才,曾一度被認為定律。屈原被放逐而作《離騷》,司馬遷受宮刑而作《史記》,曹雪芹舉家食粥而寫出了不朽的《紅樓夢》,越王勾踐卧薪嘗膽而洗雪國恥,韓信遭胯下之辱而統領百萬雄兵......他們都是在與逆境搏鬥後取得成功的。
優越的條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蝕人的心靈:艱難的環境,坎坷的道理,卻能磨練人的意志,增長人的上進心。曾記得有人這樣說過:「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命持久」這句話也說明了逆境成才的關系。
當然,我並不是反對有優越的條件。具有優越的條件是好的,但不應等吃坐穿,我們應該利用好這優越的條件,更加努力的學習。
其實,逆境是阻擋弱者的大山,是冶煉強者的熔爐,也是砥礪鋒芒的磨刀石。
㈥ 從逆境中成長的名人故事(2則)...要短...100字以內...謝謝哈...
送你兩個故事,來自成語「囊螢映雪」
故事一: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內家境貧困,沒有多餘的錢買容燈油供他晚上讀書。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於是,他去找了一隻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隻螢火蟲放在裡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麼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於他勤學苦練,後來終於做了職位很高的官。
故事二:
同朝代的孫康由於家窮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一天半夜,他發現窗縫里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可以利用它來看書。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裡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後來,他當了一個大官。
㈦ 困境或逆境中有所作為 名人的小故事 百度知道 坐等 快啊
戰國的時候,蘇秦第一次出山失敗,無功返回家鄉,錢沒了,衣服也破破爛爛的;家裡人也看不起他。反省過後,刻苦讀書,頭懸梁錐刺股,二次游說各國合縱抗秦,終於功成名就,身掛六國相印。
越王勾踐被吳王打敗,做了俘虜。設計回到國家以後,卧薪嘗膽,最後終於滅吳,成為一方霸主
㈧ **有關「逆境」或「困難」的名人事例·
●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 ——馬克思
●人只有為自己同時代人的完善,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他才能達到自身的完善。 ——馬克思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堅強的人,才能到達彼岸。
——馬克思
●人的價值蘊藏在人的才能之中。 ——馬克思
●萬事開頭難,每門科學都是如此。——馬克思
●一切節省,歸根到底都歸結為時間的節省。——馬克思
●利用時間是一個極其高級的規律。——恩格斯
●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恩格斯
●在馬克思看來,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門理論科學中的每一個新發現,即使它的實際應用甚至還無法預見,都使馬克思感到衷心的喜悅,但是當有了立即會對工業、對一般歷史發展產生革命影響的時候,他的喜悅就完全不同了。——恩格斯
●浪費別人的時間是謀財害命,浪費自己的時間是慢性自殺。——列寧
●把語言化為行動,比把行動化為語言困難得多。——高爾基
●不經巨大的困難,不會有偉大的事業。——伏爾泰
●不要在已成的事業中逗留著!——巴斯德
●不知道並不可怕和有害。任何人都不可能什麼都知道,可怕的和有害的是不知道而偽裝知道。——托爾斯泰
●成功=艱苦的勞動+正確的方法+少談空話。——愛因斯坦
●成功的科學家往往是興趣廣泛的人。他們的獨創精神可能來自他們的博學。多樣化會使人觀點新鮮,而過於長時間鑽研一個狹窄的領域,則易使人愚蠢。——貝弗里奇
●當你做成功一件事,千萬不要等待著享受榮譽,應該再做那些需要的事。——巴斯德
●冬天已經到來,春天還會遠嗎?——雪萊
●讀書而不思考,等於吃飯而不消化。——波爾克
●讀一切好的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說話。——笛卡爾
●對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它遠遠勝過責任感。——愛因斯坦
●對自己不滿是任何真正有才能的人的根本特徵之一。——契訶夫
●兒童游戲中常寓有深刻的思想。——席勒
●發明家全靠一股了不起的信心支持,才有勇氣在不可知的天地中前進。——巴而扎克
● 發明是百分之一的聰明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奮。——愛迪生
●凡在小事上對真理持輕率態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可信任的。——愛因斯坦
●好動與不滿足是進步的第一必需品。——愛迪生
●好奇心造就科學家和詩人。——法朗士
●合理安排時間,就等於節約時間。——培根
●即使通過自己的努力知道一半真理,也比人雲亦雲地知道全部真理還要好些。——羅曼·羅蘭
●堅強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做出驚人的事業。——馬爾頓
●金錢這種東西,只要能解決個人的生活就行,若是過多了,它會成為遏制人類才能的禍害。——諾貝爾
●今天所做之事勿候明天,自己所做之事勿候他人。——歌德
●今天應做的事沒有做,明天再早也是耽誤了。——裴斯泰洛齊
●具有豐富知識和經驗的人,比只有一種知識和經驗的人更容易產生新的聯想和獨到的見解。——泰勒
●科學的每一項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膽的幻想為出發點的。
——杜威
●科學沒有國境,但科學家有祖國。——巴斯德
●科學需要一個人貢獻出畢生的精力,假定你們每個人有兩次生命,這對你們說來也還是不夠的。——巴甫洛夫
●科學要求每個人有極緊張的工作和偉大的熱情。——巴甫洛夫
●浪費時間是一樁大罪過。 ——盧梭
●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托爾斯泰
童第周出生在浙江省鄞縣的一個偏僻的小山村裡。由於家境貧困,小時候一直跟父親學習文化知識,直到17歲才邁入學校的大門。
讀中學時,由於他基礎差,學習十分吃力,第一學期末平均成績才45分。學校令其退學或留級。在他的再三懇求下,校方同意他跟班試讀一學期。
此後,他就與「路燈」常相伴:天蒙蒙亮,他在路燈下讀外語;夜熄燈後,他在路燈下自修復習。功夫不負有心人,期末,他的平均成績達到70多分,幾何還得了100 分。這件事讓他悟出了一個道理:別人能辦到的事,我經過努力也能辦到,世上沒有天才,天才是用勞動換來的。之後,這也就成了他的座右銘。
大學畢業後他去比利時留學。在國外學習期間,童第周刻苦鑽研,勤奮好學,得到了老師的好評。獲博士學位後,他回到了災難深重的祖國,在極為困難的條件下進行科學研究工作。
沒有電燈,他們就在陰暗的院子里利用天然光在顯微鏡下從事切割和分離卵子工作;沒有培養胚胎的玻璃器皿,就用粗瓷陶酒杯代替,所用的顯微解剖器只是一根自己拉的極細的玻璃絲;實驗用的材料蛙卵都是自己從野外采來的。就在這簡陋的「實驗室」里,童第周和他的同事們完成了若干篇有關金魚卵子發育能力和蛙胚纖毛運動機理分析的論文。
解放以後,童第周擔任山東大學副校長的同時,研究了在生物進化中占重要地位的文昌魚卵發育規律,取得了很大成績。
到了晚年,他和美國坦普恩大學牛滿江教授合作研究起細胞核和細胞質的相互關系,他們從鯽魚的卵子細胞質內提取一種核酸,注射到金魚的受精卵中,結果出現了一種既有金魚性狀又有鯽魚性狀的子代,這種金魚的尾鰭由雙尾變成了單尾。這種創造性的成績居於世界先進行列。
㈨ 在困境中成長的名人故事
.陳景潤
小時候,教授送我一顆明珠.
20多年前,一篇轟動全中國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使得一位數學奇才一夜之間街知巷聞、家喻戶曉。在一定程度上,這個人的事跡甚至還推動了一個尊重科學、尊重知識和尊重人才的偉大時代早日到來。
他的名字叫做陳景潤。
不善言談,他曾是一個"丑小鴨"
通常,一個先天的聾子目光會特別犀利,一個先天的盲人聽覺會十分敏銳,而一個從小不被人注意、不受人歡迎的"丑小鴨"式的人物,常常也會身不由己或者說百般無奈之下窮思冥想,探究事理,格物致知,在天地萬物間重新去尋求一個適合自己的位置,發展自己的潛能潛質。
你可以說這是被逼的,但這么一"逼"往往也就"逼"出來不少偉人。比如童年時代的陳景潤。
陳景潤1933年出生在一個郵局職員的家庭,剛滿4歲,抗日戰爭開始了。不久,日寇的狼煙燒至他的家鄉福建,全家人倉皇逃入山區,孩子們進了山區學校。父親疲於奔波謀生,無暇顧及子女的教育;母親是一個勞碌終身的舊式家庭婦女,先後育有12個子女,但最後存活下來的只有6個。陳景潤排行老三,上有兄姐、下有弟妹,照中國的老話,"中間小囡軋扁頭",加上他長得瘦小孱弱,其不受父母歡喜、手足善待可想而知。
在學校,沉默寡言、不善辭令的他處境也好不到哪裡去。不受歡迎、遭人欺負,時時無端挨人打罵。可偏偏他又生性倔強,從不曲意討饒,以求改善境遇,不知不覺地便形成了一種自我封閉的內向性格。
人總是需要交流的,特別是孩子。稟賦一般的孩子面對這種困境可能就此變成了行為乖張的木訥之人,但陳景潤沒有。對數字、符號那種天生的熱情,使得他忘卻了人生的艱難和生活的煩惱,一門心思地鑽進了知識的寶塔,他要尋求突破,要到那裡面去覓取人生的快樂。
所謂因材施教,就是通過一定的教育教學方法和手段,為每一個學生創造一個根據自己的特點充分得到發展的空間。
小小陳景潤,自己對自己因材施教著。
一生大幸,小學生邂逅大教授
但是,他畢竟還是個孩子。除了埋頭書卷,他還需要面對面、手把手的引導。畢竟,能給孩子帶來最大、最直接和最鮮活的靈感和歡樂的,還是那種人與人之間的、耳提面命式的,能使人心靈上迸射出輝煌火花的交流和接觸。
所幸,後來隨著家人回到福州,陳景潤遇到了他自謂是終身獲益匪淺的名師沈元。
比爾.蓋茨
出生於律師和教師之家,這個家庭的大人非常注意小蓋茨的智力開發和培養。
蓋茨三四歲時,母親外出總是把蓋茨帶在身邊,當他在學校里向學生講解西亞圖的歷史和博物館的情況時,蓋茨總是坐在全班最前面,盡管蓋茨是個好動的孩子,但在教室里他表現得比其他學生還要專注、認真。
蓋茨從小酷愛讀書,盡管他是個兒童,但他喜愛讀成人的書。在自己家裡,他可以隨意翻閱父母的藏書。
他7歲的時候,最喜歡讀的書是《世界圖書網路全書》,他經常幾個小時地連續閱讀這本大全,一字一詞地從頭讀到尾。 小蓋茨的父母還盡可能鼓勵和提供他各種機會,讓他逐漸長大時,父母鼓勵他參加童子軍的野營活動,小蓋茨從與其他孩子的相處中得到了友情的滿足。
自從蓋茨進湖濱中學那間小計算機房的那一天起,計算機對他就產生了一種無法抗拒的魅力。15歲時,他就為信息公司編寫過異常復雜的工資程序。
1973年春,他被哈佛大學接受為學生,他更一發不可收,經常在計算機房通宵達旦地工作。
有好幾次,蓋茨告訴父母,他想從哈佛退學與他人一道干計算機事業。但父母極力反對兒子開公司,尤其是畢業以前。父母還請了受人尊敬、白手起家的一個著名企業家--斯托姆來說服蓋茨打消開公司的念頭。斯托姆不但沒有勸阻他,反而傾聽了這位十幾歲孩子的演說後,鼓勵他好好乾。
1977年蓋茨正式退學。他不是厭倦哈佛,而是希望另有遠大前程。進80年年代後,IBM開始尋求合作夥伴,在於蓋茨交談了5分鍾後,IBM的人認為這是與他們打交道的最出色的人物之一。此後,蓋茨為自己寫下了更引人注目及有趣的故事.
.霍金的故事
科學家霍金小時候的學習能力似乎並不強,他很晚才學會閱讀,上學後在班級里的成績從來沒有進過前10名,而且因為作業總是「很不整潔」,老師們覺得他已經「無可救葯」了,同學們也把他當成了嘲弄的對象。在霍金12歲時,他班上有兩個男孩子用一袋糖果打賭,說他永遠不能成材,同學們還帶有諷刺意味地給他起了個外號叫「愛因斯坦」。誰知,20多年後,當年毫不出眾的小男孩真的成了物理界一位大師級人物。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原來,隨著年齡漸長,小霍金對萬事萬物如何運行開始感興趣起來,他經常把東西拆散以追根究底,但在把它們恢復組裝回去時,他卻束手無策,不過,他的父母並沒有因此而責罰他,他的父親甚至給他擔任起數學和物理學「教練」。在十三四歲時,霍金發現自己對物理學方面的研究非常有興趣,雖然中學物理學太容易太淺顯,顯得特別枯燥,但他認為這是最基礎的科學,有望解決人們從何處來和為何在這里的問題。從此,霍金開始了真正的科學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