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外國名人數學家的故事

外國名人數學家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1-18 04:12:59

⑴ 數學家的故事大約100字(9則)

1、華羅庚

有一次正在看店的華羅庚在計算一道數學題,來了一位女士想買棉花,當她問華羅庚多少錢時,他完全沉醉於做題中,沒有聽見對方說的話,當他把答案算完隨口說了一個數字,而女士以為他說的是棉花的價格,尖叫道:「怎麼這么貴?」。

這時華羅庚才知道有人過來買棉花,當華羅庚把棉花賣給女士後才發現剛才自己的算題的草紙被婦女帶走了,這可把華羅庚急壞了,不顧一切的去追那位女士,最終還是被他追上了,華羅庚不好意思地說:「阿姨,請……請把草紙還給我」,那婦女生氣地說:「這可是我花錢買的,可不是你送的」。

華羅庚急壞了,於是他說:「要不這樣吧!我花錢把它買下來」。正在華羅庚伸手掏錢之時,那婦女好像是被這孩子感動了吧!不僅沒要錢還把草紙還給了華羅庚。這時的華羅庚才微微舒了口氣。回家後,又開始計算起數學題來。

2、高斯

高斯最著名的故事莫過於小學時計算1+2+3+...+100的值。當時高斯上小學,老師在班上出了這樣一道題,叫大家算。那個老師以為至少要20分鍾以後才會有答案,正想休息一下,誰知屁股還沒坐穩高斯就說算出來了。老師很驚訝,問他怎麼算的,他就說先算1+100=101,2+99=101,。。。這樣一共有50個101,因此結果是5050。

還有一個故事,是高斯19歲的時候,本來他打算學法律的,結果不經意間解決了一個2000年的數學難題,那就是只用直尺和圓規17等分圓周。高斯還證明了當且僅當N=2^(2^n)+1時,能夠用尺規N等分圓周。從此高斯對數學的興趣大增,並走上了數學研究的道路,成了一名偉大的數學家。

3、歐拉

歐拉1707年出生在瑞士的巴塞爾城,小時候他就特別喜歡數學,不滿10歲就開始自學《代數學》。這本書連他的幾位老師都沒讀過,可小歐拉卻讀得津津有味,遇到不懂的地方,就用筆作個記號,事後再向別人請教。13歲就進巴塞爾大學讀書,這在當時是個奇跡,曾轟動了數學界。

小歐拉是這所大學,也是整個瑞士大學校園里年齡最小的學生。在大學里得到當時最有名的數學家微積分權威約翰·伯努利(Johann Bernoulli,1667-1748年)的精心指導,並逐漸與其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約翰·伯努利後來曾這樣稱贊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學生:「我介紹高等分析時,他還是個孩子,而你將他帶大成人。」兩年後的夏天,歐拉獲得巴塞爾大學的學士學位,次年,歐拉又獲得巴塞爾大學的哲學碩士學位。1725年,歐拉開始了他的數學生涯。

4、陳景潤

陳景潤不愛走公園,也不愛逛馬路,就愛學習。學習起來,常常忘記了吃飯睡覺。

有一天,陳景潤吃中飯的時候,摸摸腦袋,哎呀,頭發太長了,應該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見了,還當自己是個姑娘呢。於是,他放下飯碗,就跑到理發店去了。

理發店裡人很多,大家挨著次序理發。陳景潤拿的牌子是三十八號的小牌子。他想:輪到我還早著哩。時間是多麼寶貴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費掉。他趕忙走出理發店,找了個安靜的地方坐下來,然後從口袋裡掏出個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來。

5、牛頓

「我一定要超過他!」一談到牛頓,人們可能認為他小時候一定是個「神童」、「天才」、有著非凡的智力。其實不然,牛頓童年身體瘦弱,頭腦並不聰明。在家鄉讀書的時候,很不用功,在班裡的學習成績屬於次等。但他的興趣卻是廣泛的,游戲的本領也比一般兒童高。

平時他愛好製作機械模型一類的玩藝兒,如風車、水車、日晷等等。他精心製作的一隻水鍾,計時較准確,得到了人們的贊許。

有時,他玩的方法也很奇特。一天,他作了一盞燈籠掛在風箏尾巴上。當夜幕降臨時,點燃的燈籠借風箏上升的力升入空中。發光的燈籠在空中流動,人們大驚,以為是出現了彗星。盡管如此,因為他學習成績不好,還是經常受到歧視。

當時,封建社會的英國等級制度很嚴重,中小學里學習好的學生,可以歧視學習差的同學。有一次課間游戲,大家正玩得興高采烈的時候,一個學習好的學生借故踢了牛頓一腳,並罵他笨蛋。

牛頓的心靈受到這種刺激,憤怒極了。他想,我倆都是學生,我為什麼受他的欺侮?我一定要超過他!從此,牛頓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早起晚睡,抓緊分秒、勤學勤思。

經過刻苦鑽研,牛頓的學習成績不斷提高,不久就超過了曾欺侮過他的那個同學,名列班級前茅。

⑵ 數學家的名人軼事

陳景潤一個家喻戶曉的數學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創立了著名的「陳氏定理」,所以有許多人親切地稱他為「數學王子」。但有誰會想到,他的成就源於一個故事。
1937年,勤奮的陳景潤考上了福州英華書院,此時正值抗日戰爭時期,清華大學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喪,不想因戰事被滯留家鄉。幾所大學得知消息,都想邀請沈教授前進去講學,他謝絕了邀請。由於他是英華的校友,為了報達母校,他來到了這所中學為同學們講授數學課。 一天,沈元老師在數學課上給大家講了一故事:「200年前有個法國人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6=3+3,8=5+3,10=5+5,12=5+7,28=5+23,100=11+89。每個大於4的偶數都可以表示為兩個奇數之和。因為這個結論沒有得到證明,所以還是一個猜想。大數學歐拉說過:雖然我不能證明它,但是我確信這個結論是正確的。
它像一個美麗的光環,在我們不遠的前方閃耀著眩目的光輝。……」陳景潤瞪著眼睛,聽得入神。
因此,陳景潤對這個奇妙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課余時間他最愛到圖書館,不僅讀了中學輔導書,這些大學的數理化課程教材他也如飢似渴地閱讀。因此獲得了「書獃子」的雅號。
興趣是第一老師。正是這樣的數學故事,引發了陳景潤的興趣,引發了他的勤奮,從而引發了一位偉大的數學家。

讀後感給你找了一篇你看行不?
暑假裡,我讀了一本書,書的名字叫《數學家的故事》,講述了許多數學名人的故事。比如畢達哥拉斯、阿基米德、高斯……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是關於祖沖之的故事。
祖沖之是我國南北朝時期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對圓周率的計算得出了非常精確的結果。這篇文章講的是祖沖之經過很長時間的編寫,終於寫成了《大明歷》,他上書皇帝,請求頒布實行。皇帝命令主管天文歷法的寵臣戴法興進行審查。但是戴法興思想保守,是個腐朽勢力的衛道士,他極力反對新歷法。面對戴法興的刁難、攻擊,祖沖之寸步不讓,和他唇槍舌劍的辯論。最終,《大明歷》沒有通過,後來在祖沖之去世後10年,《大明歷》才頒布實行。
讀了這個故事,使我對祖沖之堅貞不屈的精神非常敬佩。正因為他有這樣的精神,才能持之以恆地堅持。是啊,任何事情要取得成功,都離不開「堅持」兩個字。不由地,我想到了許多人,有文化名人、愛國將士,他們何嘗沒有這樣的精神呢!
讀《數學家的故事》讓我更加喜歡數學,更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其實,學習數學並不難,數學王子高斯曾有三大秘訣:1.善於觀察 2.善於動手 3.善於思考。其實,只要我們喜愛數學,就一定能學好數學!如果我們像數學先輩們那樣努力,數學一定又能有新的突破!

⑶ 十個數學家的小故事

說一個重量級的人物,他叫做馮·諾依曼,曾經參加過原子彈的製造,構築了現代計算機的架構,進行了第一次可靠的現代數值氣象預報。他也是二十世紀最傑出的數學家之一,他記憶力超群,可以一字不差地張口引用15年前度過的《大英網路全書》或《雙城記》,同時他的心算能力也很厲害,下面我們通過幾個故事來更進一步地了解他。

但這樣有趣並且對世界有重要貢獻的人,卻英年早逝,與1957年在美國去世,享年54歲。我們如今在使用計算機,看天氣預報時,一定要記得背後是這些數學家和科學家的貢獻,他們讓世界更美好。

⑷ 數學家小時候的故事

小歐拉智改羊圈歐拉是數學史上著名的數學家,他在數論、幾何學、天文數學、微積分等好幾個數學的分支領域中都取得了出色的成就。不過,這個大數學家在孩提時代卻一點也不討老師的喜歡,他是一個被學校除了名的小學生。
事情是因為星星而引起的。 當時,小歐拉在一個教會學校里讀書。有一次,他向老師提問,天上有多少顆星星。老師是個神學的信徒,他不知道天上究竟有多少顆星,聖經上也沒有回答過。其實,天上的星星數不清,是無限的。我們的肉眼可見的星星也有幾千顆。這個老師不懂裝懂,回答歐拉說:「天有有多少顆星星,這無關緊要,只要知道天上的星星是上帝鑲嵌上去的就夠了。」

歐拉感到很奇怪:「天那麼大,那麼高,地上沒有扶梯,上帝是怎麼把星星一顆一顆鑲嵌到一在幕上的呢?上帝親自把它們一顆一顆地放在天幕,他為什麼忘記了星星的數目呢?上帝會不會太粗心了呢?」

他向老師提出了心中的疑問,老師又一次被問住了,漲紅了臉,不知如何回答才好。老師的心中頓時升起一股怒氣,這不僅是因為一個才上學的孩子向老師問出了這樣的問題,使老師下不了台,更主要的是,老師把上帝看得高於一切。小歐拉居然責怪上帝為什麼沒有記住星星的數目,言外之意是對萬能的上帝提出了懷疑。在老師的心目中,這可是個嚴重的問題。

在歐拉的年代,對上帝是絕對不能懷疑的,人們只能做思想的奴隸,絕對不允許自由思考。小歐拉沒有與教會、與上帝"保持一致",老師就讓他離開學校回家。但是,在小歐拉心中,上帝神聖的光環消失了。他想,上帝是個窩囊廢,他怎麼連天上的星星也記不住?他又想,上帝是個獨裁者,連提出問題都成了罪。他又想,上帝也許是個別人編造出來的傢伙,根本就不存在。

回家後無事,他就幫助爸爸放羊,成了一個牧童。他一面放羊,一面讀書。他讀的書中,有不少數學書。

爸爸的羊群漸漸增多了,達到了100隻。原來的羊圈有點小了,爸爸決定建造一個新的羊圈。他用尺量出了一塊長方形的土地,長40米,寬15米,他一算,面積正好是600平方米,平均每一頭羊佔地6平方米。正打算動工的時候,他發現他的材料只夠圍100米的籬笆,不夠用。若要圍成長40米,寬15米的羊圈,其周長將是110米(15+15+40+40=110)父親感到很為難,若要按原計劃建造,就要再添10米長的材料;要是縮小面積,每頭羊的面積就會小於6平方米。

小歐拉卻向父親說,不用縮小羊圈,也不用擔心每頭羊的領地會小於原來的計劃。他有辦法。父親不相信小歐拉會有辦法,聽了沒有理他。小歐拉急了,大聲說,只有稍稍移動一下羊圈的樁子就行了。

父親聽了直搖頭,心想:"世界上哪有這樣便宜的事情?"但是,小歐拉卻堅持說,他一定能兩全齊美。父親終於同意讓兒子試試看。

小歐拉見父親同意了,站起身來,跑到准備動工的羊圈旁。他以一個木樁為中心,將原來的40米邊長截短,縮短到25米。父親著急了,說:"那怎麼成呢?那怎麼成呢?這個羊圈太小了,太小了。"小歐拉也不回答,跑到另一條邊上,將原來15米的邊長延長,又增加了10米,變成了25米。經這樣一改,原來計劃中的羊圈變成了一個25米邊長的正方形。然後,小歐拉很自信地對爸爸說:"現在,籬笆也夠了,面積也夠了。"父親照著小歐拉設計的羊圈紮上了籬笆,100米長的籬笆真的夠了,不多不少,全部用光。面積也足夠了,而且還稍稍大了一些。父親心裡感到非常高興。孩子比自己聰明,真會動腦筋,將來一定大有出息。

父親感到,讓這么聰明的孩子放羊實在是及可惜了。後來,他想辦法讓小歐拉認識了一個大數學家伯努利。通過這位數學家的推薦,1720年,小歐拉成了巴塞爾大學的大學生。這一年,小歐拉13歲,是這所大學最年輕的大學生。

⑸ 求一位數學家的小故事,200字左右,急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於1910年11月12日出生於江蘇省金壇縣,家境貧寒,一心努力學習,他是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與多元復變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並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世界88位數學偉人,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華羅庚的6個小故事吧!

數學家華羅庚故事一:

有一次正在看店的華羅庚在計算一道數學題,來了一位女士想買棉花,當她問華羅庚多少錢時,他完全沉醉於做題中,沒有聽見對方說的話,當他把答案算完隨口說了一個數字,而女士以為他說的是棉花的價格,尖叫道:「怎麼這么貴?」,這時華羅庚才知道有人過來買棉花,當華羅庚把棉花賣給女士後才發現剛才自己的算題的草紙被婦女帶走了,這可把華羅庚急壞了,不顧一切的去追那位女士,最終還是被他追上了,華羅庚不好意思地說:「阿姨, 請……請把草紙還給我」,那婦女生氣地說:「這可是我花錢買的,可不是你送的」。

華羅庚急壞了,於是他說:「要不這樣吧!我花錢把它買下來」。正在華羅庚伸手掏錢之時,那婦女好像是被這孩子感動了吧!不僅沒要錢還把草紙還給了華羅庚。這時的華羅庚才微微舒了口氣。回家後,又開始計算起數學題來……

數學家華羅庚故事二:

華羅庚是一位靠自學成才的一流數學家。僅有初中文憑,因一篇論文在《科學》雜志上發表,得到數學家熊慶來的賞識,從此華羅庚北上清華園,開始了他的數學生涯。

1936年,經熊慶來教授推薦,華羅庚前往英國,留學劍橋。20世紀聲名顯赫的數學家哈代,早就聽說華羅庚很有才氣,他說:「你可以在兩年之內獲得博士學位。」可是華羅庚卻說:「我不想獲得博士學位,我只要求做一個訪問者。」「我來劍橋是求學問的,不是為了學位。」兩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堆壘素數論,並就華林問題、他利問題、奇數哥德巴赫問題發表18篇論文,得出了著名的「華氏定理」,向全世界顯示了中國數學家出眾的智慧與能力。

1946年,華羅庚應邀去美國講學,並被伊利諾大學高薪聘為終身教授,他的家屬也隨同到美國定居,有洋房和汽車,生活十分優裕。當時,不少人認為華羅庚是不會回來了。 新中國的誕生,牽動著熱愛祖國的華羅庚的心。

1950年,他毅然放棄在美國的優裕生活,回到了祖國,而且還給留美的中國學生寫了一封公開信,動員大家回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他在信中坦露出了一顆愛中華的赤子之心:「朋友們!梁園雖好,非久居之鄉。歸去來兮……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雖然數學沒有國界,但數學家卻有自己的祖國。 華羅庚從海外歸來,受到黨和人民的熱烈歡迎,他回到清華園,被委任為數學系主任,不久又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從此,開始了他數學研究真正的黃金時期。他不但連續做出了令世界矚目的突出成績,同時滿腔熱情地關心、培養了一大批數學人才。為摘取數學王冠上的明珠,為應用數學研究、試驗和推廣,他傾注了大量心血。

據不完全統計,數十年間,華羅庚共發表了152篇重要的數學論文,出版了9部數學著作、11本數學科普著作。他還被選為科學院的國外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學家的院士。 從初中畢業到人民數學家,華羅庚走過了一條曲折而輝煌的人生道路,為祖國爭得了極大的榮譽。

數學家華羅庚故事三:

華羅庚不僅對數學肯動腦筋,對語文也很用心。有一次,老師把自己收藏的文學大師胡適的書分給學生,讓每人看完後寫一篇讀後感。華羅庚分得的是《嘗試集》,書中流露出作者提倡白話文的得意,認為自己是一次成功的嘗試,於是在扉頁上寫了一首《序詩》:「嘗試成功自古無,放翁這話未必是。我今為下一轉語,自古成功在嘗試。」

數學家華羅庚故事四:

華羅庚在中學讀書時,曾對傳統的珠算方法進行了認真思考。他經過分析認為:珠算的加減法難以再簡化,但乘法還可以簡化。乘法傳統打法是「留頭法」或「留尾法」,即先將乘法打上算盤,再用被乘數去乘;每用乘數的一位數乘被乘數,則在乘數中將該位數去掉;將乘數用完了,即得最後答案。華羅庚覺得:何不幹脆將每次乘出的答數逐次加到算盤上去呢?這樣就省掉了乘數打上算盤的時間例如:28×6,先在算盤上打上2×6=12,再退一位,加上8×6=48,立即得168,只用兩步就能得出結果。對於除法,也可以同樣化為逐步相減來做節省的時間就更多的。憑著這一點改進,再加上他擅長心算,華羅庚在當時上海的珠算比賽中獲得了冠軍。

數學家華羅庚故事五:

華羅庚特別愛動腦,對於一些別人看來司空見慣的事,往往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提出一些似乎希奇的問題。有一次,他同別人一塊去城郊玩耍,見一座荒墳旁有石人石馬,就問比他大的同伴:「這些石人石馬有多重?」同伴回答說:「這怎麼能知道呢。」華羅庚卻不甘心,沉思片刻,說:「以後總會有方法知道的。」

數學家華羅庚故事六:

在當年的金壇,華羅庚最喜歡去的地方,還是燈節、船會、廟會等場所,凡是這些熱鬧的地方都少不了他的身影。城東有座青龍山,山上有個廟。每逢廟會,廟中的「菩薩:」便頭插羽毛,打扮得花花綠綠,騎著高頭大馬進城來。一路上,人們見到「菩薩」就磕頭行禮,祈求幸福。華羅庚伸直脖子,望著雙手合十的「菩薩」,心裡暗自琢磨:「『菩薩』果真萬能嗎?」當廟會散了,人們也陸續回家,華羅庚卻跟著「菩薩」去了青龍山,想探個究竟,看一看「菩薩」的真面目。
參考資料:https://mp.weixin.qq.com/s/ZTK7SUIvTqIN5jPOdjBR-g

⑹ 數學名人故事

1.古希臘學者阿基米德死於進攻西西里島的羅馬敵兵之手,死前他還在主:「不要弄壞我的圓」。人們為紀念他便在其墓碑上刻上球內切於圓柱的圖形,以紀念他發現球的體積和表面積均為其外切圓柱體積和表面積的三分之二。

2.伽羅華生於離巴黎不遠的一個小城鎮,父親是學校校長,還當過多年市長。家庭的影響使伽羅華一向勇往直前,無所畏懼。1823年,12歲的伽羅華離開雙親到巴黎求學,他不滿足呆板的課堂灌輸,自己去找最難的數學原著研究,一些老師也給他很大幫助。老師們對他的評價是「只宜在數學的尖端領域里工作」。


3.德國著名大科學家高斯(1777~1855)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高斯在還不會講話就自己學計算,在三歲時有一天晚上他看著父親在算工錢時,還糾正父親計算的錯誤。 長大後他成為當代最傑出的天文學家、數學家。他在物理的電磁學方面有一些貢獻,現在電磁學的一個單位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數學家們則稱呼他為「數學王子」。


4.16世紀德國數學家魯道夫,花了畢生精力,把圓周率算到小數後35位,後人稱之為魯道夫數,他死後別人便把這個數刻到他的墓碑上。


5.瑞士數學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對螺線(被譽為生命之線)有研究,他死之後,墓碑上 就刻著一條對數螺線,同時碑文上還寫著:「我雖然改變了,但卻和原來一樣」。這是一句既刻劃螺線性質又象徵他對數學熱愛的雙關語。


6.20世紀最傑出的數學家之一的馮·諾依曼眾所周知,1946年由他發明的電子計算機,大大促進了科學技術和社會生活的進步.鑒於馮·諾依曼在發明電子計算機中所起到關鍵性作用,他被西方人譽為"計算機之父"。1911年一1921年,馮·諾依曼在布達佩斯的盧瑟倫中學讀書期間,就嶄露頭角而深受老師的器重.在費克特老師的個別指導下並合作發表了第一篇數學論文,此時馮·諾依曼還不到18歲。

⑺ 數學家的名人故事

祖沖之(429-500)的祖父名叫祖昌,在宋朝做了一個管理朝廷建築的長官。祖沖之長在這樣的家庭里,從小就讀了不少書,人家都稱贊他是個博學的青年。他特別愛好研究數學,也喜歡研究天文歷法,經常觀測太陽和星球運行的情況,並且做了詳細記錄。
宋孝武帝聽到他的名氣,派他到一個專門研究學術的官署「華林學省」工作。他對做官並沒有興趣,但是在那裡,可以更加專心研究數學、天文了。
我國歷代都有研究天文的官,並且根據研究天文的結果來制定歷法。到了宋朝的時候,歷法已經有很大進步,但是祖沖之認為還不夠精確。他根據他長期觀察的結果,創制出一部新的歷法,叫做「大明歷」(「大明」是宋孝武帝的年號)。這種歷法測定的每一回歸年(也就是兩年冬至點之間的時間)的天數,跟現代科學測定的相差只有五十秒;測定月亮環行一周的天數,跟現代科學測定的相差不到一秒,可見它的精確程度了。
公元462年,祖沖之請求宋孝武帝頒布新歷,孝武帝召集大臣商議。那時候,有一個皇帝寵幸的大臣戴法興出來反對,認為祖沖之擅自改變古歷,是離經叛道的行為。 祖沖之當場用他研究的數據回駁了戴法興。戴法興依仗皇帝寵幸他,蠻橫地說:「歷法是古人制定的,後代的人不應該改動。」祖沖之一點也不害怕。他嚴肅地說:「你如果有事實根據,就只管拿出來辯論。不要拿空話嚇唬人嘛。」宋孝武帝想幫助戴法興,找了一些懂得歷法的人跟祖沖之辯論,也一個個被祖沖之駁倒了。但是宋孝武帝還是不肯頒布新歷。直到祖沖之死了十年之後,他創制的大明歷才得到推行。
盡管當時社會十分動亂不安,但是祖沖之還是孜孜不倦地研究科學。他更大的成就是在數學方面。他曾經對古代數學著作《九章算術》作了注釋,又編寫一本《綴術》。他的最傑出貢獻是求得相當精確的圓周率。經過長期的艱苦研究,他計算出圓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成為世界上最早把圓周率數值推算到七位數字以上的科學家。
祖沖之在科學發明上是個多面手,他造過一種指南車,隨便車子怎樣轉彎,車上的銅人總是指著南方;他又造過「千里船」,在新亭江(在今南京市西南)上試航過,一天可以航行一百多里。他還利用水力轉動石磨,舂米碾穀子,叫做「水碓磨」。

⑻ 數學家的故事(要有名),50字左右

1、高斯是德國數學家,他十歲時,小學老師出了一道算術難題:「計算1+2+3…+100=?」。 這可難為初學算術的學生,但是高斯卻在幾秒後將答案解了出來,他利用算術級數)的對稱性,然後就像求得一般算術級數和的過程一樣。

把數目一對對的湊在一起:1+100,2+ 99,3+98,……49+52,50+51 而這樣的組合有50組,所以答案很快的就可以求出是: 101×50=5050。

2、16世紀德國數學家魯道夫,花了畢生精力,把圓周率算到小數後35位,後人稱之為魯 道夫數,他死後別人便把這個數刻到他的墓碑上。

瑞士數學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對螺線(被譽為生命之線)有研究,他死之後,墓碑上 就刻著一條對數螺線,同時碑文上還寫著:「我雖然改變了,但卻和原來一樣」。這是一句既刻劃螺線性質又象徵他對數學熱愛的雙關語

3、20世紀最傑出的數學家之一的馮·諾依曼.眾所周知,1946年發明的電子計算機,大大促進了科學技術的進步,大大促進了社會生活的進步.鑒於馮·諾依曼在發明電子計算機中所起到關鍵性作用,他被西方人譽為"計算機之父"。

1911年一1921年,馮·諾依曼在布達佩斯的盧瑟倫中學讀書期間,就嶄露頭角而深受老師的器重.在費克特老師的個別指導下並合作發表了第一篇數學論文,此時馮·諾依曼還不到18歲.

4、伽羅華生於離巴黎不遠的一個小城鎮,父親是學校校長,還當過多年市長。家庭的影響使伽羅華一向勇往直前,無所畏懼。

1823年,12歲的伽羅華離開雙親到巴黎求學,他不滿足呆板的課堂灌輸,自己去找最難的數學原著研究,一些老師也給他很大幫助。老師們對他的評價是「只宜在數學的尖端領域里工作」。

5、劉徽(生於公元250年左右),是中國數學史上一個非常偉大的數學家,在世界數學史上,也佔有傑出的地位.他的傑作《九章算術注》和《海島算經》,是我國最寶貴的數學遺產。

劉徽的一生是為數學刻苦探求的一生,他雖然地位低下,但人格高尚,他不是沽名釣譽的庸人,而是學而不厭的偉人,他給我們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6、陳省身的學生,因解決微分幾何的許多重大難題而獲得數學界菲爾獎。丘成桐的第一項重要研究成果是解決了微分幾何的著名難題—卡拉比猜想,從此名聲鵲起。他把微分方程應用於復變函數、代數幾何等領域取得了非凡成果,比如解決了高維閔考夫斯基問題,證明了塞凡利猜想等。

這一系列的出色工作終於使他成為菲爾茲獎得主。翌瓷回國後華羅庚開創了中國的近代數學,並建立了中科院數學研究,培養了大批數學家如陳景潤,王元等號稱華學派,後來致力於應用數學,將數學應用於工業生產,推廣「優選法」。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