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時代小故事

時代小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2-12 17:52:54

❶ 50字歷史小故事(遠古時代)

濫竽充數一南郭先生不會吹竽,但是混在眾人當中沒被發現。但是宣王死,珉王登基。不喜歡大合奏,好聽獨奏,南郭先生沒法再混了;只好逃走了。

❷ 戰爭時代的小英雄的故事

自古英雄出少年。
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族涌現出了一批少年英雄。在民族危亡的時刻,他們跟父輩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擔起了沉重的抗爭。
他們的傳奇事跡經過藝術家們的演繹,成了經典的歌曲、小說、電影,幾十年來被人們傳頌,經久不衰。
活在歌聲里的小英雄——王二小
「牛兒還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卻不知哪兒去了……」這首名為《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敘事民歌傳唱了許多年,優美的旋律和動人的故事影響了幾代人。
王二小家在河北淶源的一個小山村。抗日戰爭爆發後,日軍把魔爪伸進了這個寧靜的村莊。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時碰上了打算進村"掃盪"的鬼子。鬼子讓他帶路,二小卻把鬼子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鬼子發現上當後,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
王二小犧牲後,當地軍民把他埋葬在村後的山坡上。《晉察冀日報》在第一版發表了介紹他英雄事跡的消息。詞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事跡深深地打動了,很快創作了這首流傳60多年的歌曲。
新中國成立後,王二小的故事被編進了小學課本,二小成了千千萬萬兒童心目中的英雄。2003年,由共青團中央網路影視中心投資拍攝的故事片《少年英雄》,在兒童中又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銀幕上的抗日小英雄——張嘎
抗日戰爭時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張嘎與奶奶相依為命。為了掩護在他家養傷的八路軍偵察連長鍾亮,奶奶英勇地犧牲在日軍的刺刀下,而鍾亮也被敵人抓走了。為替奶奶報仇和救出老鍾叔,嘎子歷經艱辛,找到了八路軍,當上了一名小偵察員……電影《小兵張嘎》講述了一個小八路戰鬥成長的過程。
這部兒童軍事題材影片,通過寓意豐富的細節安排和少年兒童所特有的心理活動的描寫,真實自然地塑造了一個性格鮮明的少年英雄形象,影響了幾代小觀眾。
這部影片榮獲了1980年中國第2屆少年兒童文藝創作一等獎。後來,小兵張嘎的故事又被改編成了電視劇。
送雞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
《雞毛信》是一部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家喻戶曉的電影。影片的主角是十二歲的兒童團團長海娃,他的任務是一邊放羊,一邊放哨,發現敵人,給村裡人打信號。海娃的父親是民兵中隊長。有一天,父親讓他送一封有關攻打敵人炮樓的「雞毛信」給八路軍。海娃以放羊作掩護,攜信上路。不料途中卻遭遇敵人……
故事的情節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深受廣大觀眾特別是孩子們的喜愛。
這部上世紀50年代拍攝的黑白片不僅在國內影響很大,而且在國際電影節上兩次獲獎。1955年,在英國第9屆愛丁堡國際電影節榮獲優勝獎,是新中國在國際上獲獎的第一部兒童故事片。
小說里的抗日小英雄——雨來
蘆花村裡有個叫雨來的男孩,他喜歡游泳,也喜歡讀書。有一天,村裡的李大叔急急忙忙地進了雨來家,挪開了水缸,跳進了缸下面的地洞。雨來將水缸挪回了原位,這時,鬼子也到了......
這是小說《雨來沒有死》描述的一段情景。
雨來是抗日戰爭年代冀東少年兒童的一個縮影,這其中也包括小說作者管樺本人在內。管樺從小就和村裡的兒童一起站崗放哨,給八路軍送雞毛信,上樹?望,捕捉敵情。1940年,他離家奔赴抗日戰場,長年轉戰南北。他參軍以後,童年時代的情景常常浮現在他眼前。於是,他創作了以雨來為主人公的小說《雨來沒有死》,發表在《晉察冀日報》上,受到了廣大讀者的好評。
新中國成立後,教育部一位負責語文教科書的編審專程找到管樺,告知他的小說改名《小英雄雨來》,被選進了語文課本。從此,小英雄雨來便成了整整一個時代全國少年兒童心目中的英雄。
烽火中的兒童劇團——孩子劇團
孩子劇團是抗日戰爭時期由中國共產黨和愛國知識分子創辦的兒童藝術團體。
1937年8月13日,日本帝國主義侵犯上海,以滬東臨青學校為主的一部分中小學生,自發地在難民收容所進行抗日宣傳活動。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國難教育社得知情況後,立刻派人前往,於9月3日正式成立了孩子劇團。
孩子劇團的主要任務是進行抗日救亡愛國宣傳。小團員大多是10-15歲的孩子,他們在老師的領導下,進行各種宣傳抗日節目的排練,然後再深入到各地特別是抗日前線去演出,宣傳抗日。
孩子劇團的足跡遍及8個省市和幾十個農村集鎮,演出過《樂園進行曲》、《猴兒大王》等優秀節目,為宣傳抗日做出了貢獻。
最年輕的抗日組織——抗日兒童團
抗日兒童團是廣大抗日根據地在抗戰中成立的兒童組織。
盡管與敵人的斗爭非常艱苦,廣大抗日根據地仍處處成立了抗日兒童團,把兒童納入組織的關懷。毛澤東和朱德曾多次題詞勉勵兒童團員。
兒童團的主要任務是學習、生產,同時也擔負著「宣傳抗日」「偵察敵情捉漢奸」「站崗放哨送書信」等任務。
在百團大戰中,王家峪兒童團幫助八路軍割草喂馬,為前線送干糧;晉察冀邊區兒童團破壞日軍的交通干線近百次,牽制了敵人的進攻和掃盪,有力地支援了抗戰。
兒童團的成立不僅給孩子的生活帶去了樂趣和希望,同時壯大了抗日隊伍的力量,為抗戰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革命接班人。
還有v王二小
張嘎子

沒看清楚是解放戰爭

加上個小蘿卜頭
小交通員潘冬子

1934年秋,主力紅軍撤離中央根據地。參加了主力紅軍的父親出發前給冬子留下了一顆閃閃的紅星。冬子把它當作寶貝似的收藏了起來。

紅軍一走,大土豪胡漢三又回來了,柳溪又陷入了白色恐怖之中。冬子的母親作為游擊隊的交通員,走東村奔西庄地傳達著黨的精神。在一次行動中,冬子媽被胡漢三的「靖衛團」圍困在燃燒著熊熊烈火的草屋內……母親的從容就義,使小冬子突然長大了許多,他懷揣爸爸留下的紅星,承擔起了游擊隊交通員工作。他為山上游擊隊籌鹽,巧妙地躲過了「靖衛團」的搜查。冬子還機靈地做了米店的伙計,搞到了確切的情報,破壞了胡漢三的搜山計劃。冬子在沉著自如地對付了胡漢三的多次試探和盤問後,抓住良機,砍死了胡漢三。

1938年,江南遊擊隊准備開赴抗日前線,冬子和父親又見面了。他帶上那顆保存了多年的紅星,成了一名真正的紅軍戰士。

❸ 明清時代的小故事

1、李白硯鄉游蹤
「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一生漫遊各地,到處吟詩飲酒,是一位浪漫主義詩人。相傳李白曾在唐代天寶或至德年間,為尋訪江南名士許宣平,來過歙州游歷。
據說李白東游越中,沿途在長安、洛陽、同州、華州等驛站上看見許宣平的詩:「隱居三十載,築室南山巔。靜夜玩明月,閑朝飲碧泉。樵夫歌壟上,谷鳥戲岩前。樂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李白吟詠嗟嘆之餘,不由贊嘆道:「此仙詩也。」便來到歙縣尋訪許宣平。
在紫陽山下練江邊,江上有一隻破船,船上有一老翁,神姿飄灑,容態超逸。李白渡到對岸,對老翁道:「請問許宣平家在何處?」老翁微微一笑,便吟出兩句詩:「門前一竿竹,便是許公家。」李白聽後,點頭前往。走了一程,忽然想起,「門前一竿竹」的船老大不就是許宣平嗎!於是立即回頭,然而老翁已無影無蹤。李白不遠萬里,特來尋仙,當面錯過,失之交臂,真是懊喪,便悵然在身前茅屋庵壁上題詩一首:「我吟傳舍詩,來訪真人居。煙嶺迷高跡,雲林隔太虛。窺庭但蕭索,倚仗空躊躇。應化遼天鶴,歸當千歲余。」後來,許宣平知道來訪者竟是詩仙李白,也十分惋惜。
盡管李白沒有見到許仙平,但歙州秀麗宜人的山川景色,卻使他留連忘返。在西干山下曾游覽十寺。在興唐寺門前見到一老翁賣歙硯,質地石色如碧雲,紋理清晰妍麗,摸上去光潔、細膩、滋潤,猶如嬰兒肌膚那樣光滑,李白買了一方捧在手中,慨然贊嘆:「寶硯也、寶硯也!」即揮毫寫下「硯國明珠」四個大字送給老者。晚間在練江淺灘下放舟飲酒,詩興大發,揮毫展紙,灑墨成詩一首。
2、賽金花拋硯保文物
賽金花(1864—1936)是晚清史上的一位風雲人物,關於她的風流韻事,家喻戶曉。她還是一個有愛國心的女子,她拋硯保文物的故事一直流傳下來。賽金花,原名鄭彩雲,後從鴇姓傅,晚年又名曹夢蘭,名妓,黟縣人。賽金花得名,有一段故事。她出生在蘇州。他父親鄭八哥,是黟縣二都上軸(今陽光鄉)鄭村人。八哥家境貧寒,流落蘇州當轎夫。金花一下地不知取什麼名字,鄭八哥想茶葉老闆鄭敏之是書家子弟,又是同鄉,不如請他取個名字。鄭八哥到鄭敏之家,鄭老闆正在為人寫對聯。鄭八哥抱著女兒要他為女兒取名字。鄭老闆看小孩長得漂亮,思索了半日,突然望見案頭上的金花金暈歙硯,於是對八哥說:「就叫賽金花吧!」從此,賽金花的名字就傳開了。賽金花出世不久,父親就病故了。長大後由於衣食無著,被人賣給妓院,1886年正式掛榜為娼。這時,正好歙縣籍洪鈞(1864年頭名狀元)奉光緒皇帝之命出使德、俄、荷、奧四國,原配何夫人不願隨行,五十歲的洪鈞就將二十齣頭的賽金花買去做妾,充當公使夫人,並延師教以英、德、法諸國文字。賽金花聰明伶俐,精通幾國文字,是達官顯貴的座上客,她曾得到德國飛耐特皇後的青睞。她雖是一位名妓,卻有一片愛國之情。她在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時曾有功於國。她曾講過:「國家是人人的國家,愛國是人人的本份。」傳說有一天,幾個德國兵闖入她的住處,她先用英語和士兵對話,對方不懂,她馬上改用德語和德兵交談。交談中賽金花得知聯軍統師叫瓦德西。這瓦德西是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的紅人,是賽金花駐德時的老相識。賽金花深知瓦德西喜愛中國書畫和硯台。於是,她第二天就帶著一方名硯去見瓦德西。這硯是一方仿宋插手硯。石料是「黟縣青」,上面有幾點金星。背面鐫刻「朱嘉」二字。另外帶帶去了一副仿元代知名畫家倪雲林的山水畫。賽金花在贈硯畫時,向瓦德西要求:一是不要屠殺人民;二是保護文物,不要重演焚毀圓明園的悲劇。瓦德西得到鍾愛之物,內心非常高興,居然下令聯軍停止燒殺搶掠。對於賽金花的功績,歷來眾說紛紜,這有待於史學家進一步考證。
3、虛谷異鄉得歙硯
虛谷(1824—1896)俗姓朱,名懷仁,出家後改名虛谷,號倦鶴、紫陽山人,歙縣人,客居揚州。是「上海畫派」傑出的代表畫家之一。虛谷,青年時代曾任清軍參將,卻同情人民革命運動,關心民族前途,對清朝政府的腐敗,甚為不滿,棄官為僧。他深知菩薩大佛是無法救勞苦人民出苦海的。因此,棄俗為僧後他只好到書畫中尋求生活樂趣。虛俗雖然身披袈裟,卻不理佛事,四處雲游,和紙、墨、筆、硯打交道,頻繁往來揚州、蘇州、上海之間,以賣畫為生。傳說,有一位徽商,名叫鮑紫陽,歙縣鮑家莊人。他的名字是母親在紫陽山打柴,生在紫陽山而名。鮑紫陽當時也在揚州、蘇州、上海之間經商,但愛好詩畫,是一位書畫收藏鑒賞家,自己也能畫幾筆梅花,而且對歙硯雕琢很感興趣。與虛谷,任伯年,吳昌碩等畫家,交誼甚契。一天,虛谷到鮑氏家中作客,為鮑紫陽作了一幅《梅雪圖》,上面題詩:「無端白雪落沙來,古本疏技上粉台。似雪似花花似雪,梅花又向雪中開。」鮑氏對虛谷的畫和詩十分欽佩。為了感謝虛谷,將一方「梅雀玉帶金星硯」送給了虛谷。此硯硯頭上鐫刻著兩句詩:「平生不與群芳斗,冰天雪地獨自開。」虛谷內心很激動,摸著那柔嫩的歙硯,愛不釋手,如痴如醉。賦詩贊道:「日日望硯意倍親,閑來默對足怡神。一支筆奪乾坤秀,萬幅圖開天地春。但願終生伴此石,何愁遲暮老風塵。茫茫本是知音少,自賞孤芳自寫真。」後來任伯年在硯的背面為虛谷雕琢了肖像,並稱虛谷「筆無常法,別出新枝」。虛谷的美術作品具有特殊風格,其特點是蒼秀有趣,敷色清新,造型生動,落筆冷峭。吳昌碩贊曰「十指參成香色味,一拳打破去來今。」這句話道出了虛谷的繪畫技法不落俗套,敢於創新的精神。《梅雀玉帶金星硯》,虛谷隨身攜帶,一直伴他臨終。虛谷死後,家人遵囑將此硯隨葬在蘇州光福石壁。
4、紀昀玩硯改詩詞
紀昀(1724—1805),清文學家,字曉嵐,又一字春帆,河北省人。乾隆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吉辦大學士,謚文達。曾任四庫全書編篡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對這部浩大的巨著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紀昀能詩和駢文,有《紀文達公遺集》、《閱微草堂筆記》等著作。紀曉嵐生平愛歙硯,他認為歙硯勝過端硯。在《閱微草堂筆記》等著作。紀曉嵐生平愛歙硯,他認為歙硯勝過端硯。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記載:「余為鮑叔堂,世孝祠記,樹堂以此硯潤筆,喜其柔膩,無新坑剛之氣,因為之銘曰:勿曰羅紋,處為端紫,我視魏徵,嫵媚如此。嘉慶壬戌四月曉嵐題,時年七十有九。附翁樹培銘言:「歙硯日稀,爾何其壽,古貌芳心,如逢耆舊。龍尾舊坑久絕。故歙硯較端硯難得,此石猶前代物也。翁樹培銘並識。」 紀曉嵐在這里說明了歙硯和端硯同樣嫵媚艷美,而且說明了歙硯坑從歷史上已失傳。不像端硯從唐代開始沒有停止生產過,所以紀曉嵐認為歙硯難得,稀有而珍貴。據說,鮑樹堂送給紀昀潤筆的是他一方金星眉紋歙硯。紀曉嵐愛不釋手,無事就用手撫摸它,幾乎入迷。一天,一位朋友請他題扇面,用的是王之煥的《涼州詞》詩: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因為他是愛硯入了迷,將第一句中的最後一個「間」字漏寫了。觀者有人說:「大文豪亦有誤耶?」紀曉嵐聽了忽然非詩,乃詩也,何有誤耶?」遂添上標點。「黃河遠上,白雲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人人拍手叫絕,個個佩服。
5、徐霞客喜得歙硯
明代旅行家,地理學家徐宏祖(1586—1641),江陰人。字振之,號霞客。幼年博覽圖經地誌,見明未黨爭劇烈,不肯入仕,刻意遠游。自二十歲始歷時三十餘年,足跡至十六省,對所至山川地貌,作了認真的考察研究。著有《徐霞客游記》。根據《黃山志》記載,徐霞客一生兩次游黃山。第一次在萬曆四十四年(1616)二月,時值嚴冬,徐霞客不畏險阻,游覽禪符寺、茲光寺、石筍、獅子林,光明頂及松谷庵等地。萬曆四十六年(1618)九月初,徐霞客二次游黃山,這時正是秋季,「楓松相間」、「五色紛披、燦若圖綉。」徐霞客登天都峰、蓮花峰至文殊院,飽覽旖旎風光,不禁感嘆:「黃山當生平奇覽,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茲游慚愧矣。」並作游黃山日記二篇。留下「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的贊美詩句。徐霞客第一次游黃山,時值大雪紛飛,沒有能夠看到文殊院和天都峰等勝景。俗話說,「未到文殊院,未見黃山面」、「沒上天都峰,等於一場空,」因此,事隔二年後,他選擇了秋高氣爽的大好時光重遊了黃山。飽覽黃山的風光後經歙縣乘小舟返回江陰。從黃山到歙縣,沿途秀麗的湖光山色,點綴著山花的彎彎山道、十里長亭、小橋流水,顯得清新、飄逸、古老,令人心曠神怡。特別是古歙城之西、練江之濱,屹立著一座鬱郁蒼蒼的西干山。那裡青山疊翠,練江潺流,亭台玉立,寺塔高聳,使徐霞客留連忘返。徐霞客白天游山玩景,夜裡就住在五明寺,向五明寺老僧借來一方硯台,寫記游語文章。其間,徐霞客見老僧的硯台黝黑,閃閃發光,摸上去細潔,發墨如油,逐隨口贊道:歙州硯台美而潔,深山藏匿幾千年。精雕細琢天下重,四大名硯它居先。 潤若兒膚脈理細,輕叩如金質地堅。 莫道荊山璞玉美,江陰宏祖亦愛憐。老僧見徐霞客如此珍愛歙硯,便把這方硯送給了徐霞客。徐霞客大喜過望,即在硯的背面雕上「名山為友硯作伴」七個大字。後來,徐霞客一直把此硯帶在身邊。可以說,歙硯為《徐霞客游記》流芳百世,立下過汗馬功勞呢!
6、李時珍采葯得歙硯
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號瀕湖,明蘄州人(今湖北省蘄春縣南)。曾任楚王府奉祠正。一生致力整理我國醫葯文獻,重實踐,經常上山采葯,深入民間。歷時二十七年完成《本草綱目》五十二卷。他在醫學上的成就名滿天下,可是他巧得歙硯的故事卻鮮為人知。
傳說葯物學家李時珍曾來黃山、白岳兩地採集百草。一天,在黃山山脈靈金山東邊一個山澗里。李時珍不顧一切疲勞,急忙尋找哭聲。在一草叢處見一農婦倒在地下,手背被蛇咬後粗腫起來。李時珍擠去毒液,將葯籃中的「七葉一枝花」和「半邊蓮」等草葯搗碎,敷在農婦手上,不一會農婦便蘇醒過來。因李時珍深知黃山地區的蛇害嚴重,特在身邊配了「七葉一枝花」和「半邊蓮」等蛇葯。那句「懷揣半邊蓮,敢伴毒蛇眠」的浴諺,相傳便是李時珍所言。李時珍問農婦:「大嫂,你家住何處,叫什麼名字?」 「奴家在靈金山,名字叫小青。」農婦回答。 「你家中還有何人?」 「我上有公婆,下有兒女。公婆染病在身,丈夫考秀才落榜後,進了空門為僧。奴打柴賣柴為生。謝謝公公救了奴家的性命,公公在上,受奴家一拜。」說著便跪在地上拜謝李時珍的救命之恩。李時珍將小青扶起,小青死不青起來,垂淚說:「公公是我救命恩人,今日看來,公公醫道不淺,還求公公救我公婆一命。」「好吧!」李時珍隨小青來到靈金山,到小青家一看,家中的確貧寒。婆婆病在床上,公公雙目發黃,四肢無力,兒女幼小,實在凄涼。李時珍對她公婆的病認真進行一番「望、聞、問、切」便知小青婆婆患的是「傷寒」病,公公屬於「肝炎」。李時珍問:「小青,家中是否有筆、墨、硯台?」 「家中官人讀書時,有『黃龍戲珠硯』。」小青將紙、墨、筆、硯拿來交給李時珍。李時珍見那「黃龍戲珠硯」石質堅細,黃於蜂蜜,兩條龍栩栩如生,硯池裡不放水都滋潤。李時珍摸著愛不釋手。他叫小青打水磨墨開葯方。小青說:「我家祖傳『黃龍戲珠硯』不用倒水,只要在硯台上敲三下,硯池裡水了。」李時珍用筆在硯台上敲了三下,果然水滿硯池,李時珍驚奇的叫了起來:「奇硯也」。他開過葯方,硯台乾乾凈凈,無一點墨跡,不洗如新,確實是「寶硯」。李時珍給小青的公婆醫治一周,她婆婆的病好了,能起床勞動了,公公眼睛也恢復了光明。小青感激不盡,但是,又覺得無一物為謝,經和公婆商量,將祖傳「黃龍戲珠硯」送給了李時珍。後來李時珍用這方寶硯完成了《本草綱目》的編寫工作。
《歙縣志》載:「靈金山東支,曰岩山。蜿蜒東出山澗,有石色黃如蜜,可作硯。膩不減龍尾。」想必李時珍所得「黃龍戲珠硯」石料就是歙石。遺憾的是這種「歙黃」石料已失傳了。

❹ 關於隋唐時期的歷史小故事

1.隋唐小故事—毛驢告假

胡趲是唐朝宮廷的雜戲演員,因皇帝賞識做了都知官。因平日清閑無事,便天天騎上毛
驢到朋友家下棋取樂。每次到朋友家,主人都熱情遠迎,並吩咐家僮:「快把都知的驢子牽
到後院,細心喂養!」一呆就是一天,不到掌燈,主人絕不肯讓他回家。一天兩天不新鮮,
數月如此,都知心頭很為有這樣一個難得的知心朋友而高興。
一天,他正與主人下棋,殺得難解難分之際,突然接到皇帝傳旨,要他立刻進宮應差。
胡趲不敢怠慢,急忙讓主人把驢牽來。過了一會兒仍不見主人出來,胡趲急了,奔進後院,
只見驢子渾身是汗,直喘粗氣,正從磨盤上卸下肩來,胡趲這才恍然大悟。
第二天早晨,胡趲又來到友人家,主人仍像往常一樣,習慣地拉開嗓門喊道:「僕人們
多加草料,好好喂驢!」
胡趲冷笑一聲說:「抱歉得很,今天驢子來不了啦。」
主人問:「為什麼?」
都知就說:「昨天回去頭旋惡心,卧在棚里起不來了,請您准它幾天假,讓他緩緩氣吧!」

2.唐朝小故事-李靖夜襲陰山
唐太宗即位初期 ,中原戰事雖然結束,但西邊邊境上還很不安定。特別是東突厥,當時還很強大,成為唐朝主要的威脅。太原起兵以後,唐高祖一心對付隋朝,只好靠妥協辦法,維持了和東突厥的和好關系,但東突厥貴族仍舊不斷侵擾唐朝境界,鬧得地方不得安寧。

唐太宗即位不滿二十天,東突厥的頡利(頡音jié)可汗率領人馬十多萬,一直打到離長安只有四十里的渭(weì)水邊。頡利以為唐太宗剛即位,未必敢抵抗,他先派出使者進長安城見唐太宗,揚言突厥兵一百萬,馬上開到。唐太宗是見過世面的人,他不理頡利的威脅,把使者扣押起來。他先布置長安的唐軍擺開陣勢。接著,又親自帶了房玄齡等六名將領,騎馬到渭水邊的便橋,指名要頡利出來,隔河對話。

頡利聽說使者被扣,已經有點吃驚;再看到太宗親自上陣,後面唐軍旌旗招展,軍容整齊,不禁害怕起來。他帶著突厥將領在渭水對岸,下馬拜見太宗。
唐太宗隔著渭水對頡利說:"我們兩家早已訂立盟約,幾年來也沒有少給你們金帛,為什麼要背信棄義,帶兵進犯?"

頡利被責備得無話可說 ,表示願意講和。過了兩天,雙方在便橋上訂立盟約。接著,頡利就退兵了。

打這以後,唐太宗加緊訓練將士,每天召集幾百名將士在殿前練習弓箭。他跟將士們說?外敵進犯,這是常有的事,並不可怕。怕只怕邊境稍為安定,人主就貪圖安逸,忘記戰爭,敵人來了就抵擋不了。從現在起,平時我做老師,教你們弓箭;戰時我當將帥,帶領你們抵抗敵人。"

經過唐太宗的鼓勵,將士專心練武,不出幾年,就訓練出一批精銳軍隊。
第二年,北方下了一場大雪。東突厥的牲畜死了不少。大漠以北發生飢荒。頡利可汗加緊對其他部族的壓迫,又引起各部族的反抗。頡利派他的堂兄弟突利去鎮壓,反被打得大敗。突利逃回去後,被頡利責打一通。兩人因此翻了臉,突利投降了唐朝。

唐太宗抓住這個時機,派出李靖、徐世績等四名大將率領大軍十多萬,由李靖統率,分路出擊突厥。

李靖是唐朝初年有名的軍事家,精通兵法。他在隋朝末年歸附唐朝,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立了不少戰功。

公元630年,李靖親自率領三千精銳騎兵,從馬邑出發,趁頡利不防備,連夜進軍,逼近突厥營地。頡利毫無防備,發現唐軍突然出現,大驚失色。將士們也慌了手腳,說:"這次一定是唐朝發動全國兵力來了,要不然,李靖怎敢孤軍深入呢?

還沒有到唐軍發起攻擊,突厥兵先亂了起來。李靖又派間諜混進突厥內部活動,說服頡利一個心腹將領投降。頡利一看形勢不妙,就偷偷逃跑了。
李靖攻下定襄 ,得勝回朝,唐太宗十分高興,說:"從前漢朝李陵帶兵五千,結果不幸被匈奴所俘虜;現在你以三千輕騎深入敵人後方,克服定襄,威震北方,這是自古以來少有的盛事啊!"

頡利逃到陰山以北 ,怕唐軍繼續追趕,派使者到長安求和,還說要親自朝見。唐太宗一面派唐儉到突厥,表示安撫;方面又命令李靖帶兵前去察看頡利動靜。

李靖領兵到白道(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西北)和徐世績會師 。兩個人商量怎樣對付 。李靖說:"頡利雖然打了敗仗,但是手下人馬不少。如果讓他逃跑,以後我們再要追他,就很困難了。我們只要選一萬精兵,帶二十天糧,跟蹤襲擊,一定能把頡利活捉住。"徐世績也贊成這個意見。兩支軍隊就向陰山進發。

頡利可汗求和實際上只是緩兵之計,想等草青馬肥季節來到,再逃到漠北。他看到唐儉來到,以為唐太宗中了他的計,暗暗高興,防備也自然鬆懈下來。
當天晚上,李靖和徐世績率領唐軍到了陰山,命令部將蘇定方率領二百名輕騎,冒著夜霧悄悄進軍。到突厥前哨發現唐軍的時候,唐軍離開頡利營帳只有七里地了。

頡利得知唐軍騎兵來到,趕快找唐儉,唐儉已經瞅機會脫身回到唐營。頡利慌忙騎上他的千里馬逃走。李靖指揮唐軍追殺,突厥兵沒有主帥,亂成一團。唐軍殲滅突厥兵一萬多,還俘獲大批俘虜和牲畜。

頡利東奔西逃 ,最後帶著幾個親兵躲在荒山裡,被他的部下抓住後交給唐軍,後來被押送到長安。

一度很強大的東突厥滅亡了。唐太宗並沒有殺死俘虜。在東突厥原地設立了都督府,讓突厥貴族擔任都督,由他們管理突厥各部。

這次勝利,提高了唐太宗在西北各族中的威信。這一年,回紇等各族首領一起來到長安,朝見唐太宗,擁護唐太宗為他們的共同首領,尊稱他是"天可汗"。
打那以後,西域各族人和亞洲許多國家的人, 不斷來到長安。在這一時期,我國高僧玄奘和尚也通過西域各國到天竺去。

3.古時候,有個學問家叫孟軻。他剛上學的時候,很用心,寫字一筆一劃,很工整。不久,他覺得學習太辛苦,不如在外面玩耍快活。於是,他逃學了,常到山坡上樹林中去玩,好開心啊!
一天,他回到家裡,正在織布的媽媽問他:「怎麼這么早就放學了?」他只好承認逃學了。媽媽生氣地說:「我辛辛苦苦織布供你讀書,你卻逃學,太沒出息了!」小孟軻連忙給媽媽跪下。
媽媽拿起剪刀,一下子把沒織完的布剪斷了,說著:「你不好好讀書,就像這剪斷的布,還有什麼用處!」
小孟軻哭著說:「我錯了!今後再也不貪玩了。我一定好好讀書!」從此,小孟軻勤奮學習,從不偷懶。後來他成了著名的大思想家。
唐朝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讀書。一天,乘老師不在屋,悄悄溜出門去玩兒。
他來到山下小河邊,見一位老婆婆,在石頭上磨一根鐵杵。李白很納悶,上前問:「老婆婆,您磨鐵杵做什麼?」
老婆婆說:「我在磨針。」李白吃驚地問:「哎呀!鐵杵這么粗大,怎麼能磨成針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說:「只要天天磨鐵杵總能越磨越細,還怕磨不成針嗎?」
聰明的李白聽後,想到自己,心中慚愧,轉身跑回了書屋。從此,他牢記「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道理,發奮讀書。

4.「如掛角」的典故,說的是隋朝李密的故事,他曾做過瓦岡山反隋義軍的首領。李密,字法主,京兆長安人,祖籍遼東襄平(今遼寧遼陽南),祖上是北周和隋朝的貴族。李密少年時代,曾在隋煬帝的宮廷里當侍衛。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職。李密並不懊喪,回家後發憤讀書,因以放牛為生,故此常坐在牛背上讀書。

有一次,李密聽說緱山有一位名士包愷,就前去向他求學。李密騎上一頭牛出發了,牛背上鋪著用蒲草編的墊子,牛角上掛著一部《漢書》。李密一邊趕路一邊讀《漢書》,正巧越國公楊素騎著快馬從後面趕上來,勒住馬贊揚他:「這么勤奮的書生真是少見!」李密一看是越國公,趕緊從牛背上跳下來行禮。為此《新唐書•李密傳》記載:「聞包愷在緱山,往從之。以蒲韉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

李密談吐不俗,深深吸引了楊素。回家以後,楊素對兒子楊玄感說:「我看李密這個人的學識才能,都在你兄弟之上,將來你們有事可以與他商量。」

大業九年(公元613年)李密參與楊玄感起兵反隋。楊玄感兵敗被殺,李密逃亡,後加入瓦崗軍,人稱魏王。李密發布討伐隋煬帝的檄文,數說楊廣的十大罪狀。其中有「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的話。意思是,用盡南山的竹子作竹簡也寫不完他的罪行,決開東海的水也洗不盡他的罪惡,為後世留下了「罄竹難書」的成語

❺ 魯迅兒童時期的小故事

6歲時魯迅告別了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拜本城中極方正、極有學問的壽鏡吾老先生為師,一直讀到17歲。在這里,他熟讀了儒家的經典,又在課余廣泛閱讀了儒家之外的各種雜書:小說,野史,筆記……不僅關注歷史、人事,也注意觀察自然。這樣開拓了魯迅廣闊的精神空間,為魯迅以後思想與文學的發展,奠定了寬廣深厚的知識基礎。

魯迅的童年也有陰影:13歲那年,祖父因故入獄,不得不隨著全家到親戚家避難;以後父親病重,家庭生活也從小康陷入困頓。作為長子的魯迅,不得不經常出入於當鋪與葯店,在周圍人的歧視與侮辱中,感受社會的冷酷與勢利。父親最後因庸醫的延誤而過早離世,更給少年魯迅以很深的刺激,他由此開始了對中國社會、文化、人世與人心的思考。

魯迅曾經說雜文是「感應的神經」,作為一種報刊文體,它的最大特點是能夠對正在發生的社會、思想、文化現實作出最迅速的反應,並及時得到社會的反響。因此,它是魯迅這樣的時刻關注國家民族命運、民眾疾苦的知識分子,與他所處的時代保持密切聯系的最有效的方式。魯迅又說,雜文作者的任務,「是在對於有害事物,立刻給以反響或抗爭」,並因此把雜文分為「社會批評」與「文明批評」兩類。魯迅一生都在戰斗,懷著「立人」的理想,把批判的鋒芒指向任何形式,任何范圍的對人的奴役與壓迫(民族的奴役、階級的壓迫、男性對女性的歧視、老人對少年的摧殘、強者對弱者的侵犯,等等)。他說他這樣做,並不是個人的意氣,而是為了中國與人類的「將來」,因此他的一切批評「實為公仇,絕非私怨」。魯迅的15本雜文集,就是從五四前後到30年代中期中國社會的忠實記錄,就是一部思想、文化發展的歷史。而作為一個作家,魯迅更為關注的是在歷史事變背後人的思想、情感、心理的反應與變動。魯迅曾充滿自信地說:「『中國大眾的靈魂』,現在是反映在我的雜文里了。」在這個意義上,魯迅的雜文就是一部活的現代中國人的「人史」。如果要真正了解中國的社會與歷史,特別是要了解中國人,那就讀讀魯迅的雜文吧。

❻ 明清時代的小故事

悖於常情的奇女子

《聊齋》中的女鬼比較多的是悖於常情的奇女子。馬瑞芳認為,其中最成功也最為蒲松齡鍾愛的,當屬嬰寧。

嬰寧是個愛開玩笑的狐女。當王子服向她表示保存花是為對拈花人相愛不忘時,她還故作惘然,乾脆要折一巨捆花送王子服。王坦率地剖白自己對她乃夫婦之愛,她偏要天真地問有什麼不一樣?王子服只好說夫妻要同床共枕,嬰寧隨即回答:「我不慣與生人睡。」

馬瑞芳說,表面上看嬰寧像個傻大姐,實際上她裝作不懂王子服的痴情,正是為了讓王子服把愛表達得更熱切。她還把夜共枕席的話,變成一句大白話「大哥欲我共寢」說給母親聽,令王子服大窘,實際上,她的母親是個聾子,根本聽不到她這樣說,只是讓王子服手足無措。

嬰寧給人最深的印象是愛笑。結婚拜堂都被她笑得不能俯仰。

馬瑞芳說:「她幾乎把封建時代少女應遵守的一切祖訓全打破了。而她面對男性時,依然收不住笑,自由自在地笑:笑不可遏,忍笑而立,復笑,不可仰視,大笑,狂笑欲墜,笑又作,倚樹不能行……真是任性而為,她是人間真性情的化身。」

不過,嬰寧的結局卻很悲慘,當嬰寧巧計懲罰了隔壁的色狼,連縣令都原諒了她的惡作劇時,她的婆母卻狠狠教訓了她,說她簡直要丟盡王家的臉面。於是,嬰寧再也不笑了,即使故意逗她笑,她也不笑。馬瑞芳說:「蒲松齡寫嬰寧落筆即笑,一路笑去,終於以在鬼母墳前大哭收煞。這是封建禮教對自由性情的戕害,婦德的強大陰影終於噬沒了笑姑娘!」

❼ 孩童時代的小故事 兩百字左右

范仲淹節儉為兒子辦婚事
范仲淹是我國北宋政治家、文學家,童年時代清貧的生活使他養成了勤儉節約的習慣。入朝為官後,他依然如此。
有一次,他的兒子范純仁要辦喜事。范純仁對婚禮大操大辦自然不敢妄想,他想來想去,最後決定只買兩件稍微好些的衣服,這樣於父親、妻子兩邊都能說得過去。於是,范純仁將計劃購置的衣服列出清單,壯著膽子交給父親審定。
誰知范仲淹看過單子,立即板起臉面孔,說道:「婚姻自然是人生大事,但這與節儉有什麼矛盾?怎麼可以借口『人生大事』而奢侈浪費呢?」
兒子聽了委屈得直掉眼淚,氣得轉身就走。范仲淹叫住兒子,語重心長地說:「孩子呀!不是買不起這些東西,也不是爹捨不得。我是怕你過慣了富貴的日子,以後一旦過得貧窮起來,你吃不了苦呀!再說,正因為我是大官,我們才更應該帶頭節儉辦事才對呀!」聽了父親的話,范純仁終於冷靜下來,修改了清單,從儉地辦了婚事。
點評:人由儉朴到奢侈很容易接受,由奢侈再到儉朴就難了。奢侈的行為會把錢財用光,而儉朴的行為則會培養出廉潔的好品德。節儉樸素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都應該提倡節儉、樸素,反對奢侈浪費。隨著國家的富強,現在個別地方的奢侈浪費、互相攀比的風氣相當嚴重,青少年絕對不可沾染上這種壞風氣,應做一個節儉、樸素的人。

❽ 關於舊時代窮人的小故事

朱自清有骨抄氣

國民黨反襲動派發動全面內戰後,大肆搜刮,物價飛漲,老百姓苦不堪言。清華大學教授朱自清也背了一身的債,冬天裡連一件棉衣都做不起,一家人只能喝稀粥度日。他的小兒子因營養不良而夭亡了。
反動政府知道朱自清很有學問,幾次請他出來做官,許給很高的薪水,可是他抱定主意,不做反動派的官,一次又一次拒絕了。
國民黨擔心大學教授造反,給他們發了麵粉配給證,低價供給美國「援助」的麵粉。為了抗議美國支持蔣介石打內戰,北京一百多個教授發表聲明不買美援麵粉。朱自清毫不猶豫地在聲明上簽了字,並對妻子說:「人窮志不窮,我們要做一個有骨氣的中國人,決不乞求美國的所謂恩賜。」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患重病不幸去世了,臨終前振足氣力對妻子說:「有一件事必須記住,我是在拒絕購買美援麵粉的聲明上簽過字的,你們即使餓死,也不要買它。」
妻子含著淚點點頭,朱自清欣慰地含笑閉上了眼睛

❾ 春秋戰國時期歷史小故事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紙上談兵」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他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因此很驕做,自以為天下無敵。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認為他不過是紙上談兵,並且說:「將來趙國不用他為將罷、如果用他為將,他一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果然,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附近)堅持抗敵。那時趙奢已經去世。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他年紀雖高,打仗仍然很有辦法,使得秦軍無法取勝。秦國知道拖下去於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布「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後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