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斗而成功的名人故事作文
A. 名人努力奮斗最終成功的小故事有哪些
林肯奮斗的故事
公元一八○九年,在一個荒涼的肯德基州農場里,誕生了一位叫
亞伯拉罕.林肯
的小嬰兒,他就是末來第十六任的美國總統。
林肯十五歲的時候才開始認字母,每天早晚都要走四哩的森林小路到校求學。他買不起算術書,特地向別人借,再用信紙大小的紙片抄下來,然後用麻線縫合,做成一本自製的算術書。他以不定期上課的方式在校求學,知識都是"一點一點學的"。他所受的正規教育,總計起來上學的日子不過十二個月左右。林肯能在很艱難的情況下發奮讀書,是林肯不向命運屈服的表現,也是我們應該向林肯學習的地方。
林肯下田工作的時候,也將書本帶在身邊,一有空閑就看書。中午吃飯時,也是一手拿著玉米餅,一手捧書。他在被提名為總統候選人以後,曾說:「我能夠達到這一點小成果,完全是日後應各種需要,時時自修取得的知識。」林肯由一個貧窮的孩子成長為統率美國的政治家的歷程,深深地打動著我,他成功的關鍵在於奮發向上,努力不懈,迎接生活的挑戰。林肯做到了,成功了。
「沒有暗礁,激不起美麗的浪花」,林肯不屈服命運的精神,值得我們大家學習,一同向困難挑戰,創造出佳績
B. 古今中外通過勤奮努力取得成功的名人事例
1、匡衡
匡家世代務農,但匡衡卻十分好學,勤奮努力,由於家境貧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幫工以獲取讀書資用。他曾拜當時的博士學習《詩經》。由於勤奮學習,他對《詩》的理解十分獨特透徹。
當時儒學之士曾傳有「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之語,是說聽匡衡解說《詩經》,能使人眉頭舒展,心情舒暢,可見匡衡對《詩經》理解之深。
但匡衡的仕途在一開始卻並不平坦。根據漢朝規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經」中的一經,即可通過考試獲得官職,考試得甲科者,可為郎中,得乙科者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補文學掌故。
匡衡九次考試,才中了丙科,被補為太原郡的文學卒史。但匡衡對《詩經》理解之深,已為當時經學家們所推重,當時身為太子的元帝也對其深有好感。
2、李密
隋朝李密,少年時候被派在隋煬帝的宮廷里當侍衛。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差使。
李密並不懊喪,回家以後,發憤讀書,決定做個有學問的人。有一回,李密騎了一條牛,出門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抓緊時間讀書。此事被傳為佳話。
3、孫敬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常常是廢寢忘食。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於是他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
找一根繩子, 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變得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此後,他每天晚上讀書時,都用這種辦法,發奮苦讀。年復一年地刻苦學習,使孫敬飽讀詩書,博學多才,終成為一名通曉古今的大學問家。
4、車胤
晉代時期,車胤從小就好學不倦,因家貧沒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在夏夜他見室外飛舞著螢火蟲,就用白紗布袋把捉來的螢火蟲吊在書本上方,借著微弱的光線進行讀書。
5、米勒
米勒是19世紀法國著名的作家。他生於農家,年輕時跟人學畫,因為不滿其老師浮華的藝術風格,便離開了他的老師。後來,他在巴黎以畫裸體畫糊口。
漸漸地他對此種藝術感到厭倦,但其他題材的畫也賣不出去,因此,一度陷於貧困、苦惱和絕望的深淵。為生活所迫,他只好離開巴黎,住到鄉下。
在農村,他依然未能擺脫貧困,但美麗的大自然、淳樸的農民和農家生活,激起了畫家的創作激情。他忍受了一切艱難,堅持創作,創作出了許多著名的作品,如《播種者》等。
C. 為理想而奮斗的名人故事
我寧可做人類中有夢想和有完成這夢想的願望的、最渺小的人,
而不願做一個最專偉大、屬無夢想、無願望的人。——紀伯倫
每個人都有一定的理想,這種理想決定著他的努力和判斷的方向。——愛因斯坦
要書寫自己夢想的人,反而更應該清醒。——瓦雷里
人必須有一個無法放棄、無法擱下的事業,才能變得無比的堅強。——車爾尼雪夫斯基
一個人只有以他全部的力量和精力致力於某一事業時,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大師。——愛因斯坦
要想在事業上真正干出點名堂來,首要的是要有一顆強烈的事業心,
以及在這種事業心支配下產生的鑽勁和出奇的迷勁。——袁偉民
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專注於某一項事業,那就一定會做出使自己感到吃驚的成績來。——馬克·吐溫
很難說什麼是辦不到的事情,因為昨天的夢想,可以是今天的希望,並且還可以成為明天的現實。——羅伯特
D. 為理想而努力奮斗的名人事跡
(1)陳景潤為了證實哥德巴赫猜想,他自學了英語、德語,乃至俄語。無論酷暑還是寒冬,陳景潤都要花上十幾個小時研究哥德巴赫猜想。陳景潤證實哥德巴赫猜想時,光演算的草稿紙都裝了幾麻袋。
他將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成果寫入了論文《大偶數表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2個素數的乘積之和》中。《大偶數表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2個素數的乘積之和》一經發表後,立馬引起了國際數學界人士的重視。
英國數學家哈伯斯坦和德國數學家黎希特高度評價了陳景潤哥德巴赫猜想,並將陳景潤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成果寫入書中,給其命名為陳氏定理。
(2)屠呦呦多年從事中葯和中西葯結合研究,創制新型抗瘧葯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種分子式為C15H22O5的無色結晶體,命名為青蒿素。
2011年9月,因為發現青蒿素——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葯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獲得拉斯克獎和葛蘭素史克中國研發中心「生命科學傑出成就獎」 。
2015年10月,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理由是她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葯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3)蒂芬·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於英國的牛津,他年青時就生患絕症,然而他堅持不懈,戰勝了病痛的折磨,成為了舉世矚目的科學家。 霍金在牛津大學畢業後即到劍橋大學讀研究生,這時他被診斷患了「盧伽雷病」,不久,就完全癱瘓了。
他在一般人難以置信的艱難中,成為世界公認的引力物理科學巨人。霍金在劍橋大學任牛頓曾擔任過的盧卡遜數學講座教授之職,他的黑洞蒸發理論和量子宇宙論不僅震動了自然科學界,並且對哲學和宗教也有深遠影響。
(4)馬雲,阿里巴巴這個18個人50萬資金的網路小作坊,8年之後變成了世界最大的B2B商業網站;當年西湖裡隨波逐流的小舢板,8年之後變成了太平洋里的一艘中國互聯網航空母艦;當年那個普通的英語老師,8年之後變成了世界級的網路公司掌門人。
(5)鄧亞萍,她出生在乒乓球世家,她的父親鄧大松曾經是河南省乒乓球隊選手。從鄧亞萍兩歲多開始,父親常常把鄧亞萍放在他的自行車上,帶著鄧亞萍到工人俱樂部看他們打球。鄧亞萍5歲起跟隨父親學打乒乓球,父親則給她制定了—套不同於常規的訓練方法。
開始,鄧亞萍拿的是橫拍,由於鄧亞萍個子長得慢,胳膊短,第二年起便讓她改打宣拍。鄧亞萍從小打球就特別認真。在鄧亞萍成長的道路上遇到過很多困難。
因為個頭矮,省隊不要她,這些情況父親都跟鄧亞萍說了,鄧亞萍明白了父親的意思:別人說你不行,你就要自己爭口氣,要加倍苦練才行,所以鄧亞萍從小就很乖,訓練特別能吃苦。
(4)奮斗而成功的名人故事作文擴展閱讀:
哥德巴赫猜想是世界近代三大數學難題之一。哥德巴赫1742年給歐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以下猜想:任一大於2的偶數都可寫成兩個質數之和。
但是哥德巴赫自己無法證明它,於是就寫信請教赫赫有名的大數學家歐拉幫忙證明,但是一直到死,歐拉也無法證明。 因現今數學界已經不使用「1也是素數」這個約定,原初猜想的現代陳述為:任一大於5的整數都可寫成三個質數之和。
把命題"任一充分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為一個素因子個數不超過a個的數與另一個素因子不超過b個的數之和"記作"a+b"。1966年陳景潤證明了"1+2"成立,即"任一充分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二個素數的和,或是一個素數和一個半素數的和"。
屠呦呦,女,葯學家。1930年12月30日生於浙江寧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在醫學院葯學系生葯專業學習。1955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部)。
畢業後曾接受中醫培訓兩年半,並一直在中國中醫研究院(2005年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期間前後晉升為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 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葯學家,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
資料參考:網路_哥德巴赫猜想
網路-屠呦呦
E. 名人的故事(因為努力和勤奮而成功的名人)
少年童第周
效實中學的兩個「第一」
童第周慢慢長大了,他的幾個哥哥深明大義,將小童第周送入了可供食宿的浙江省立第四師范學校讀書。
童第周的大哥希望童第周努力學習,將來有出息,回家鄉幫助哥哥辦學。已經開闊眼界的小童第周此時心中已有另一番高遠的志向,要進當時省內名望極高的寧波效實中學讀書。大哥為小弟有志向感到高興,又為小弟感到擔心。小童第周堅決地告訴哥哥們:「我一定能考上效實中學!」小童第周一絲不苟地進行備考,一家人也全都動員起來,支持他。善良的老母親經常在半夜時分悄悄起床,隔著窗戶靜靜地注視著兒子房間的燭光……
小童第周終於考取效實中學,成為三年級的插班生,可是他的成績全班倒數第一。面對成績單,小童第周流下了傷心的淚水……
很快,童第周所在的寢室傳出了「小童第周不顧學習,經常談戀愛到深夜」的新聞,引起了關心他的同學和老師的擔憂。一天深夜,教數學的級任陳老師辦完事情回到學校,發現在昏黃的路燈下有個瘦小的身影在晃動,陳老師想:「深更半夜的,誰還不回寢室就寢呢?」陳老師帶著疑問走過去一看,原來是童第周正在借著路燈光演算習題。「這么晚了你怎麼還不回寢室休息呢?」「陳老師,我要抓緊時間把功課趕上去,我不要倒數第一名。」陳老師望著童第周瘦小的身軀,關心地勸童第周回去休息,可是走出不遠,童第周又站在路燈下捧著書本讀了起來。陳老師被深深地感動了,他深深地理解童第周的志氣,為自己有這樣的學生感到自豪。
第二天,陳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鄭重地辟謠:「我明確地告訴大家,童第周是一個勤奮好學的人!凡事不要靠推測下結論,更不要用流言去中傷別人,特別是對於一個勤奮好學的人,更不能這樣!」陳老師嚴肅地說,「我親眼目睹了童第周熄燈後還在昏暗的路燈下,專心致志地演算習題。他太辛苦,太勤奮了!他值得全體同學學習!」陳老師最後提高了嗓門,「不錯,童第周曾經是全班成績最差的,但一個人的成績不能僅僅用一次考試分數來判定。衡量一個人的知識和能力,最終要看他如何走自己的奮斗之路!」
期末考試到了,童第周又成了全校關注的對象。他終於靠自己刻苦的努力,使各科平均成績都達到了70分,其中幾何得了滿分,引起了全校的轟動。
在自己的努力和老師的關心下,到高三期末考試,他的總成績名列全班第一。校長陳夏常無限感慨地說:「我當了多年校長,從來沒有看到過進步這么快的學生!」
後來童第周回憶自己童年的時候感慨地說:「在效實的兩個『第一』,對我一生有很大影響。那件事使我知道自己並不比別人笨,別人能做到的,我經過努力也一定能做到。世上沒有天才,天才是用勞動換來的。」
1924年7月,童第周在哥哥的支持下,考入復旦大學,從此,他開始了追求科學,獻身事業的漫漫求索之路……
2、水滴石穿
童第周1902年出生在浙江寧波。他的父親是一個教私塾的先生。童第周從小就跟著父親讀私塾,邊學習邊勞動。父親常常給小童第周講古人刻苦讀書的故事,講學海無涯、一定要持之以恆的道理,還寫了「水滴石穿」四個字,掛在童第周的書桌旁,勉勵他好好學習,希望他將來有出息。
「水滴石穿」,這是父親對童第周的勉勵,而事實上,童第周就是身體力行地實踐著這種精神,他抓住每一分鍾、每一秒鍾,以頑強的毅力向著科學的頂峰登攀。
在私塾里,童第周只學了一些文史方面的知識,這遠不能滿足童第周對知識的渴求。因為家境不好,沒錢供他上學,所以,盡管童第周十分盼望有一天能走進學校,與同伴們一起學習,可是不行。直到他17歲那年,在哥哥的幫助下,他才進入了寧波師范預科班。這里不用交學費,還管食宿,窮人家的孩子能在這兒上學,是很幸運的。童第周十分高興,他抓住這個得之不易的機會,刻苦學習,不放過一分一秒。因為以前只是在私塾里學過一點文史知識,沒有一點數理方面的基礎,所以童第周學習起來非常吃力,但他並不氣餒,而是更加努力地學習,他要趕上別人。
不僅如此,在他內心深處,還為自己確立了更高的目標——他要考效實中學。該校是當時寧波第一流的學校,畢業生一般都能進大學。多少達官貴人,以自己的子弟在效實中學就讀為榮!效實中學對英語要求很高,還十分重視數理基礎,而這幾門課恰恰是童第周的薄弱環節。而且,他從未學過英語。自從確立了要考效實中學的目標後,童第周更加用功了。他開始自學英語,常常學到深夜。哥哥被童第周的決心所感動,答應供他上學,還請在寧波的朋友為弟弟打聽效實中學的招生情況。
哥哥的朋友從寧波給童第周帶來了不利的消息:效實中學這次不招一年級新生,只招到三年級插班的優等生。哥哥想:就童第周的基礎來說,本來考一年級就已經很費勁了,現在卻只招三年級插班生,這可怎麼辦呢?哥哥猶豫不決,就去與童第周商量。聽到這個消息後,童第周仍不改初衷,他一定要進效實中學,於是,他決定去考插班生。
靠著「水滴石穿」的精神,鐵杵也能磨成針。童第周考取了效實中學三年級,只不過成績是倒數第一。一年以後,童第周從倒數第一變為順數第一,幾何成績從入學時的不及格變為一年後的100分!後來,童第周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復旦大學,成為復旦的高材生。畢業以後,他又到比利時布魯塞爾的比京大學留學。1934年獲博士學位,這時他32歲。
F. 求關於名人努力奮斗而最終成功的事跡
1、陳景潤
我國數學家陳景潤為了攻克「哥德巴赫猜想」,自學了英語、德語,乃至俄語。
無論酷暑還是寒冬,陳景潤都要花上十幾個小時研究哥德巴赫猜想。陳景潤證實哥德巴赫猜想時,光演算的草稿紙都裝了幾麻袋。
英國數學家哈伯斯坦和德國數學家黎希特高度評價了陳景潤哥德巴赫猜想,並將陳景潤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成果寫入書中,給其命名為陳氏定理。
(6)奮斗而成功的名人故事作文擴展閱讀:
人們經常說的「名人」可以指:著名人物,又可稱作名流(英文:Celebrity)。
日語中的名人,泛指各行各業中能力崇高而備受景仰的人物。川端康成的著名圍棋小說《名人》。
狹義上的名人,指知名人士;傑出的或引人注目的人物;顯要人物。
廣義上的名人,指一定范圍內有高知名度的人。這里的范圍是相對的,小到鄰里、單位部門,大到國家、世界,在其相對的范圍為眾人熟知的都可稱之為名人。
名人的事例對於經常會對人們的工作生活產生示範和帶動作用。
參考資料:網路-名人
G. 名人的奮斗獲得成功的勵志故事
這位網友,像這樣的勵志故事,在網路上都可以搜到。但關鍵的是你能從中學到什麼,悟到什麼,從而改變了什麼,你又獲得了什麼。這才是最重要的。
H. 逆境中奮斗的偉人事例
霍金是當代最重要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家,是當今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被稱為在世的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還被稱為「宇宙之王」。
霍金的故事
1.1959年17歲的霍金入讀牛津大學的大學學院攻讀自然科學用了很少時間而得到一等榮譽學位,隨後轉讀劍橋大學研究宇宙學。1963年,21歲的他不幸被診斷患有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即運動神經細胞病。
2.1985年,他因患肺炎做了穿氣管手術,被徹底剝奪了說話的能力,演講和問答只能通過語音合成器來完成。
3.他因患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禁錮在輪椅上達50年之久,卻身殘志堅,克服了殘疾之患而成為國際物理界的超新星。他不能書寫,甚至口齒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對論、量子力學、大爆炸等理論而邁入創造宇宙的「幾何之舞」——無邊界條件。盡管他那麼無助地坐在輪椅上,他的思想卻使人們遨遊到廣袤的時空,漸漸解開宇宙之謎。
拓展資料
上帝既造就天才,也造就傻瓜,這不取決於天賦,完全是個人努力程度不同的結果。霍金的故事時時刻刻提醒我,成功與否取決於努力程度,而不是天賦。 唯有努力才是成功的不二法門。他不屈不撓、不向命運低頭的精神,激發我的心智,他不但是我意志力的導師,更是閱讀中最能啟發我的好摯友!
I. 有關努力的800字作文(最好是名人努力成功的故事)
愛迪生的故事
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是位舉世聞名的美國電學家和發明家,他除了在留聲機、電燈、電話、電報、電影等方面的發明和貢獻以外,在礦業、建築業、化工等領域也有不少著名的創造和真知灼見。愛迪生一生共有約兩千項創造發明,為人類的文明和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愛迪生於1847年 2月11日誕生於美國中西部的俄亥俄州的米蘭小市鎮。父親是荷蘭人的後裔,母親曾當過小學教師,是蘇格蘭人的後裔。愛迪生7歲時,父親經營屋瓦生意虧本,將全家搬到密歇根州休倫北郊的格拉蒂奧特堡定居下來。搬到這里不久,愛迪生就患了猩紅熱,病了很長時間,人們認為這種疾病是造成他耳聾的原因。愛迪生8歲上學,但僅僅讀了三個月的書,就被老師斥為「低能兒」而攆出校門。從此以後,他的母親是他的「家庭教師」。由於母親的良好的教育方法,使得他對讀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他不僅博覽群書,而且一目十行,過目成誦」。8 歲時,他讀了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劇作家莎士比亞、狄更斯的著作和許多重要的歷史書籍,到9 歲時,他能迅速讀懂難度較大的書,如帕克的《自然與實驗哲學》。10歲時酷愛化學。11歲那年,他實驗了他的第一份電報。為了賺錢購買化學葯品和設備,他開始了工作。12歲的時候,他獲得列車上售報的工作,輾轉於休倫港和密歇根州的底特律之間。他一邊賣報,一邊兼做水果、蔬菜生意,只要有空他就到圖書館看書。他買了一架舊印刷機,開始出版自己的周刊——《先驅報》,第一期周刊就是在列車上印刷的。他用所掙得的錢在行李車上建立了一個化學實驗室。不幸有一次化學葯品著火,他連同他的設備全被扔出車外。另外有一次,當愛迪生正力圖登上一列貨運列車時,一個列車員抓住他的兩只耳朵助他上車。這一行動導致了愛迪生成為終身聾子。
1862年8月,愛迪生以大無畏的英雄氣魄救出了一個在火車軌道上即將遇難的男孩。孩子的父親對此感恩戴德,但由於無錢可以酬報,願意教他電報技術。從此,愛迪生便和這個神秘的電的新世界發生了關系,踏上了科學的征途。
1863年,愛迪生擔任大幹線鐵路斯特拉福特樞紐站電信報務員。從1864年至1867年,在中西部各地擔任報務員,過著類似流浪的生活。足跡所至,包括斯特拉福特、艾德里安、韋恩堡、印第安那波利斯、辛辛那提、那什維爾、田納西、孟斐斯、路易斯維爾、休倫等地。
1868年,愛迪生以報務員的身份來到了波士頓。同年,他獲得了第一項發明專利權。這是一台自動記錄投票數的裝置。愛迪生認為這台裝置會加快國會的工作,它會受到歡迎的。然而,一位國會議員告訴他說,他們無意加快議程,有的時候慢慢地投票是出於政治上的需要。從此以後,愛迪生決定,再也不搞人們不需要的任何發明。
1869年6月初,他來到紐約尋找工作。當他在一家經紀人辦公室等候召見時,一台電報機壞了。愛迪生是那裡唯一的一個能修好電報機的人,於是他謀得了一個比他預期的更好的工作。10月他與波普一起成立一個「波普——愛迪生公司」,專門經營電氣工程的科學儀器。在這里,他發明了「愛迪生普用印刷機」。他把這台印刷機獻給華爾街一家大公司的經理,本想索價5000美元,但又缺乏勇氣說出口來。於是他讓經理給個價錢,而經理給了4萬美元。
愛迪生用這筆錢在新澤西州紐瓦克市的沃德街建了一座工廠,專門製造各種電氣機械。他通宵達旦地工作。他培養出許多能乾的助手,同時,也巧遇了勤快的瑪麗,他未來的第一個新娘。在紐瓦克,他做出了諸如蠟紙、油印機等的發明,從1872至1875年,愛迪生先後發明了二重、四重電報機,還協助別人搞成了世界上第一架英文打字機。
1876年春天,愛迪生又一次遷居,這次他遷到了新澤西州的「門羅公園」。他在這里建造了第一所「發明工廠」,它「標志著集體研究的開端」。1877年,愛迪生改進了早期由貝爾發明的電話,並使之投入了實際使用。他還發明了他心愛的一個項目——留聲機。電話和電報「是擴展人類感官功能的一次革命」;留聲機是改變人們生活的三大發明之一,「從發明的想像力來看,這是他極為重大的發明成就」。到這個時候,人們都稱他為「門羅公園的魔術師」。
愛迪生在發明留聲機的同時,經歷無數次失敗後終於對電燈的研究取得了突破,1879年10月22日,愛迪生點燃了第一盞真正有廣泛實用價值的電燈。為了延長燈絲的壽命,他又重新試驗,大約試用了6000多種纖維材料,才找到了新的發光體——日本竹絲,可持續1000多小時,達到了耐用的目的。從某一方面來說,這一發明是愛迪生一生中達到的登峰造極的成就。接著,他又創造一種供電系統,使遠處的燈具能從中心發電站配電,這是一項重大的工藝成就。
他在純科學上第一個發現出現於1883年。試驗電燈時,他觀察到他稱之為愛迪生效應的現象:在點亮的燈泡內有電荷從熱燈絲經過空間到達冷板。愛迪生在1884年申請了這項發現的專利,但並未進一步研究。而旁的科學家利用愛迪生效應發展了電子工業,尤其是無線電和電視。
愛迪生又企圖為眼睛做出留聲機為耳朵做出的事,電影攝影機即產生於此。使用一條喬治伊斯曼新發明的賽璐珞膠片,他拍下一系列照片,將它們迅速地、連續地放映到幕布上,產生出運動的幻覺。他第一次在實驗室里試驗電影是在1889年,1891年申請了專利。1903年,他的公司攝制了第一部故事片「列車搶劫」。愛迪生為電影業的組建和標准化做了大量工作。
1887年愛迪生把他的實驗室遷往西奧蘭治以後,為了他的多種發明製成產品和推銷,他創辦了許多商業性公司;這些公司後來合並為愛迪生通用電氣公司,後又稱為通用電氣公司。此後,他的興趣又轉到熒光學、礦石搗碎機、鐵的磁離法、蓄電池和鐵路信號裝置上。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研製出魚雷機械裝置、噴火器和水底潛望鏡。
1929年10月21日,在電燈發明50周年的時候,人們為愛迪生舉行了盛大的慶祝會,德國的愛因斯坦和法國的居里夫人等著名科學家紛紛向他祝賀。不幸的是,就在這次慶祝大會上,當愛迪生致答辭的時候,由於過分激動,他突然昏厥過去。從此,他的身體每況愈下。1931年10月18日,這位為人類作過偉大貢獻的科學家因病逝世,終年84歲。
愛迪生的文化程度極低,對人類的貢獻卻這么巨大,這里的「秘訣」是什麼呢?他除了有一顆好奇的心,一種親自試驗的本能,就是他具有超乎常人的艱苦工作的無窮精力和果敢精神。當有人稱愛迪生是個「天才」時,他卻解釋說:「天才就是百分之二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八的汗水。」他在「發明工廠」,把許多不同專業的人組織起來,裡面有科學家、工程師、技術人員、工人共100多人,愛迪生的許多重大發明就是靠這個集體的力量才獲得成功的。他的成就主要歸功於他的勤奮和創造性才能以及集體的力量,此外,他的妻子也曾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焦耳求知
英國著名科學家焦耳從小就很喜愛物理學,他常常自己動手做一些關於電、熱之類的實驗。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遊。聰明好學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時候,也沒有忘記做他的物理實驗。
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馬,由他哥哥牽著,自己悄悄躲在後面,用伏達電池將電流通到馬身上,想試 一試動物在受到電流刺激後的反應。結果,他想看到的反應出現了,馬收到電擊後狂跳起來,差一點把哥哥踢傷。
盡管已經出現了危險,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到愛做實驗的小焦耳的情緒。他和咯咯又劃著船來到群山環繞的湖上,焦耳想在這里試一試回聲有多大。他們在火槍里塞滿了火葯,然後扣動扳機。誰知「砰」的一聲,從槍口裡噴出一條長長的火苗,燒光了焦耳的眉毛,還險些把哥哥嚇得掉進湖裡。
這時,天空濃雲密布,電閃雷鳴,剛想上岸躲雨的焦耳發現,每次閃電過後好一會兒才能聽見轟隆的雷聲,這是怎麼回事?
焦耳顧不得躲雨,拉著哥哥爬上一個山頭,用懷表認真記錄下去每次閃電到雷鳴之間相隔的時間。
2.求知——自強不息
英國物理學家布拉格,小時侯家裡很窮,憑借著自己對夢想的不懈追求,通過頑強的努力,終於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他曾經歷的那段貧窮的歲月,成為了日後激勵他前進的動力。
他在學校讀書時,因為家裡經濟條件太差,父母無法給他買好看的衣服,舒適的鞋子,他常常是衣衫襤褸,拖著一雙與他的腳很不相稱的破舊皮鞋。但年幼的布拉格從不曾因為貧窮而感覺自己低人一等,他更沒有埋怨過家裡人不能給他提供優越的生活條件。那一雙過大的皮鞋穿在他的腳上看起來十分可笑,但他卻並不因此自卑。相反,他無比珍視這雙鞋,因為它可以帶給他無限的動力。
原來這雙鞋是他父親寄給他的。家裡窮,不能給他添置一雙舒服、結實的鞋子,即便這一雙舊皮鞋,還是父親的。盡管父親對此也充滿愧疚之情,但他仍給兒子以殷切的希望、無與倫比的鼓勵和強大的情感支持。父親在給他的信中這樣寫道:「……兒呀,真抱歉,但願再過一二年,我的那雙皮鞋,你穿在腳上不再大。……我抱著這樣的希望,你一旦有了成就,我將引以為榮,因為我的兒子是穿著我的破皮鞋努力奮鬥成功的。……」這封寓意深刻、充滿期望的信,一直像一股無形的力量,推著布拉格在科學的崎嶇山路上,踏著荊棘前進。伽利略的故事
伽利略1564年生於義大利的比薩城,就在著名的比薩斜塔旁邊。他的父親是個破產貴族。當伽利略來到人世時,他的家庭已經很窮了。17歲那一年,伽利略考進了比薩大學。在大學里,伽利略不僅努力學習,而且喜歡向老師提出問題。哪怕是人們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一些現象,他也要打破砂鍋問(紋)到底,弄個一清二楚。
眼睛盯著天花板
有一次,他站在比薩的的天主教堂里,眼睛盯著天花板,一動也不動。他在干什麼呢?原來,他用右手按左手的脈搏,看著天花板上來回搖擺的燈。他發現,這燈的擺動雖然是越來越弱,以至每一次擺動的距離漸漸縮短,但是,每一次搖擺需要的時間卻是一樣的。於是,伽利略做了一個適當長度的擺錘,測量了脈搏的速度和均勻度。從這里,他找到了擺的規律。鍾就是根據他發現的這個規律製造出來的。
失學了就努力自學
家庭生活的貧困,使伽利略不得不提前離開大學。失學後,伽利略仍舊在家裡刻苦鑽研數學。由於他的不斷努力,在數學的研究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同時,他還發明了一種比重秤,寫了一篇論文,題目為《固體的重心》。此時,21歲的伽利略已經名聞全國,人們稱他為「當代的阿基米德」。在他25歲那年,比薩大學破例聘他當了數學教授。
舉世聞名的落體實驗
在伽利略之前,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認為,物體下落的快慢是不一樣的。它的下落速度和它的重量成正比,物體越重,下落的速度越快。比如說,10千克重的物體,下落的速度要比1千克重的物體快10倍。
1700多年前以來,人們一直把這個違背自然規律的學說當成不可懷疑的真理。年輕的伽利略根據自己的經驗推理,大膽地對亞里士多德的學說提出了疑問。經過深思熟慮,他決定親自動手做一次實驗。他選擇了比薩斜塔作實驗場。這一天,他帶了兩個大小一樣但重量不等的鐵球,一個重100磅,是實心的;另一個重1磅,是空心的。伽利略站在比薩斜塔上面,望著塔下。塔下面站滿了前來觀看的人,大家議論紛紛。有人諷刺說:「這個小夥子的神經一定是有病了!亞里士多德的理論不會有錯的!」實驗開始了,伽利略兩手各拿一個鐵球,大聲喊道:「下面的人們,你們看清楚,鐵球就要落下去了。」說完,他把兩手同時張開。人們看到,兩個鐵球平行下落,幾乎同時落到了地面上。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了。伽伸利略的試驗,揭開了落體運動的秘密,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學說。這個實驗在物理學的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
製成了第一架望遠鏡
哥白尼是波蘭傑出的天文學家,他經過40年的天文觀測,提出了「日心說」的理論。他認為宇宙的中心是太陽,而不是地球。地球是一個普通的行星,它在自轉的同時還環繞太陽公轉。伽利略很早就相信哥白尼的「日心說」。1608年6月的一天,伽利略找來一段空管子,一頭嵌了一片凸面鏡,另一頭嵌了一片凹面鏡,做成了世界上第一個小天文望遠鏡。實驗證明,它可以把原來的物體放大3倍。伽利略沒有滿足,他進一步改進,又做了一個。他帶著這個望遠鏡跑到海邊,只見茫茫大海波濤翻滾,看不見一條船。可是,當他拿起望遠鏡往遠處再看時,一條船正從遠處向岸邊駛來。實踐證明,它可以放大8倍。伽利略不斷地改進和製造著,最後,他的望遠鏡可以將原物放大32倍。
證實哥白尼的「日心說」
每天晚上,伽利略都有用自己的望遠鏡觀看月亮。他看到了月亮上的高山、深谷,還有火山的裂痕。後來又開始觀看太空,探索宇宙的奧秘。他發現,銀河是由許多小星星匯集而成的。他還發現,太陽裡面有黑斑,這些黑斑的位置在不斷地變化。因此他斷定,太陽本身也在自轉。伽利略埋頭觀察,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證明地球在圍著太陽轉,而太陽不過是一個普通的恆星,從而證明了哥白尼學說的正確。1610年,伽利略出版了著名的《星空使者》。人們佩服地說:「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伽利略發現了新宇宙。」
安徒生
安徒生是丹麥19世紀著名童話作家,世界文學童話創始人。他生於歐登塞城一個貧苦鞋匠家庭,早年在慈善學校讀過書,當過學徒工。受父親和民間口頭文學影響,他自幼酷愛文學。11歲時父親病逝,母親改嫁。為追求藝術,他14歲時隻身來到首都哥本哈根。經過8年奮斗,終於在詩劇《阿爾芙索爾》的劇作中嶄露才華。因此,被皇家藝術劇院送進斯拉格爾塞文法學校和赫爾辛歐學校免費就讀。歷時5年。1828年,升入哥爾哈根大學。畢業後始終無工作,主要靠稿費維持生活。1838年獲得作家獎金——國家每年撥給他200元非公職津貼。安徒生終生未成家室,1875年8月4日病逝於朋友——商人麥爾喬家中。
毛澤東
一代偉人毛澤東,小時候因無錢買書,竟然徒步走了二十多里的路,到親戚朋友家去借書讀。白天出去放牛,晚上就在昏黃的豆油燈下苦讀。就是這種追求知識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使他有著宏大的理想和抱負,才使他後來成為中國傑出的人民領袖。著名作家高爾基從小就飽嘗人間的辛酸,即使做活累得腰酸背痛,也不肯放棄一刻時間去看書,還常常在老闆的皮鞭下偷學寫作,終於成為著名的作家。美國的大發明家愛迪生,小時候家裡買不起書,買不起做實驗用的器材,他就到處收集瓶罐。一次,他在火車上做實驗,不小心引起了爆炸,車長甩了他一記耳光,他的一隻耳朵就這樣被打聾了。生活上的困苦,身體上的缺陷,並沒有使他灰心,他更加勤奮地學習,終於成了一個舉世聞名的科學家。
談到成功的名人,第一個進入腦海的常常是愛因斯坦,不止因為他是舉世聞名的物理大師,《相對論》的提出,對增進人類宇宙思惟上做出卓越貢獻,更因為我很喜歡他,喜歡那種天真、活潑、幽默、頑皮的一面,一位伸著舌頭拍照的老頑童。 一句話改變一個人的一生 腦袋神奇,被喻科學家中的科學家的科學巨人,求學的經歷,一點也不神奇,甚至被當做「低能」看待,四、五歲還不太會說話,喜歡靜靜的坐著,常常發呆,父母一度以為他有智能障礙。 小學的成績表現,果真一如預言的糟透了,除了數學卓越之外,其它都很差,是班上永遠的最後一名,老師甚至對家長直言:「做什麼都一樣,反正你的孩子將一事無成」,朽木終於被退學,連中學畢業證書都沒拿到。 愛因斯終究還是成功了,歷經許許多多的波折,他進了瑞士蘇聯邦工業大學就讀;成功的兩個關鍵是叔叔的慧眼與父母的充分信任,他的工程師叔叔,讓他對數理愈來愈有興趣,愈解愈有成就感,他的父母堅信兒子一定會成功,讓一個曾被當成弱智的孩子,開展出光明的人生新旅程。 大文豪蘇格特,我好熟悉! 喜歡文學,對他的著作當然多有涉讀,他的一生創作了小說四十七冊,詩集廿一冊,歷史傳記三十冊,著作等身,豐碩質精,不僅對英國小說史有劃時代的影響,對當時的俄國、法國、美國文壇也激發的新動力。 這樣一位優質的成功者,成績卻難以入目,身染小兒麻痹症的他,右腳行動不便,身體孱弱,幾次重病差點喪命,本來就有些自卑的他,加上成績不如人,便成了「學校怪胎」,言行常常不禮貌,愛缺課,學期末的評語都很糟。 只有一位老師知道,他雖然厭惡功課,但對讀書卻充滿興趣而給予鼓勵,而這也正是他的人生轉折點。 成名後的蘇格特曾回小學的母校參觀,感觸良多的問學校老師:「現在學校成績最差的孩子是誰?」 他學習當年看重他的那位貼心老師,告訴那位紅著臉的小朋友:「你是個好孩子,我當年也跟你一樣,成績很差,不要灰心」,說完並從口袋掏出一枚金幣送他。 一句話改變一個人的一生,在蘇格特的身上應驗了,他最終從愛丁堡大學畢業,當了執業律師。 他更用心良苦的盼望,他的一句話也能改變別人的一生。 談到名人,第一個進入腦海的常常是愛因斯坦,不止因為他是舉世聞名的物理大師,《相對論》的提出,對增進人類宇宙思惟上做出卓越貢獻,更因為我很喜歡他,喜歡那種天真、活潑、幽默、頑皮的一面,一位伸著舌頭拍照的老頑童。 一句話改變一個人的一生 腦袋神奇,被喻科學家中的科學家的科學巨人,求學的經歷,一點也不神奇,甚至被當做「低能」看待,四、五歲還不太會說話,喜歡靜靜的坐著,常常發呆,父母一度以為他有智能障礙。 小學的成績表現,果真一如預言的糟透了,除了數學卓越之外,其它都很差,是班上永遠的最後一名,老師甚至對家長直言:「做什麼都一樣,反正你的孩子將一事無成」,朽木終於被退學,連中學畢業證書都沒拿到。 愛因斯終究還是成功了,歷經許許多多的波折,他進了瑞士蘇聯邦工業大學就讀;成功的兩個關鍵是叔叔的慧眼與父母的充分信任,他的工程師叔叔,讓他對數理愈來愈有興趣,愈解愈有成就感,他的父母堅信兒子一定會成功,讓一個曾被當成弱智的孩子,開展出光明的人生新旅程。 大文豪蘇格特,我好熟悉! 喜歡文學,對他的著作當然多有涉讀,他的一生創作了小說四十七冊,詩集廿一冊,歷史傳記三十冊,著作等身,豐碩質精,不僅對英國小說史有劃時代的影響,對當時的俄國、法國、美國文壇也激發的新動力。 這樣一位優質的成功者,成績卻難以入目,身染小兒麻痹症的他,右腳行動不便,身體孱弱,幾次重病差點喪命,本來就有些自卑的他,加上成績不如人,便成了「學校怪胎」,言行常常不禮貌,愛缺課,學期末的評語都很糟。 只有一位老師知道,他雖然厭惡功課,但對讀書卻充滿興趣而給予鼓勵,而這也正是他的人生轉折點。 成名後的蘇格特曾回小學的母校參觀,感觸良多的問學校老師:「現在學校成績最差的孩子是誰?」 他學習當年看重他的那位貼心老師,告訴那位紅著臉的小朋友:「你是個好孩子,我當年也跟你一樣,成績很差,不要灰心」,說完並從口袋掏出一枚金幣送他。 一句話改變一個人的一生,在蘇格特的身上應驗了,他最終從愛丁堡大學畢業,當了執業律師。 他更用心良苦的盼望,他的一句話也能改變別人的一生。 名人成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