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是公平的小故事
1. 公正公平的小故事
一個故事來自美國著名財經作家戈登在《美國傳統》雜志上發表的一篇文章。戈登通過分麵包的傳說回溯了西方保證公平分配規則的起源。據說,在古羅馬軍隊中,士兵每天定量得到一塊麵包充當全天的口糧。一開始,切割麵包與分配麵包的任務是由長官一人擔任,於是長官往往切割下最大的一塊留給自己,然後按關系親疏決定切割下麵包的大小進行分配。由於分配不公平造成軍隊內部矛盾甚至內訌的事不少。為了防止因爭奪食物產生的爭斗,羅馬人很快找到了一個極好的規章:當兩個士兵拿到了一塊麵包後,規則要求一個士兵來分割,而另一個士兵首先出來選擇屬於他的一半。在這種規則下,分割麵包的士兵出於自利,只能最大限度地追求平均分配。戈登認為,這種法律是從每個人的自利角度來制定的,以使其行為公平合理。自律法考慮到了每個人的利益,而不是一人集團的利益,不是那些制定和執行這些法律的人的利益。
古羅馬軍隊發展起的分麵包規則,理論上講,是靠制度作保障,因此更具約束力,更具衡久性,但其前提是各方必須有對等的實力,發現對方不遵守規則時有能力進行懲罰。所以,這種依靠他律實現自律的辦法,被稱為「狐狸規則」或「羅馬規則」。
其結果,這也是一種在強者之間執行的規則,因為弱者沒有實力加入這種游戲。一直到今天,西方社會財富越來越集中到權力與資本者手中,是由這一規則的內在基因缺陷所決定的。
孔融四歲時,父親讓他把一袋梨分給家人,孔融把最大的給了爺爺奶奶,把比較大的給父母,把其他的給了弟弟妹妹,而把最小的給了自己。這個簡單的故事之所以一直流傳到今天,絕不僅僅是為了教育小孩懂得謙讓與禮貌,還體現了傳統中國人關於公平分配的基本思想:公平分配的順序是要照顧到老幼尊卑,體現傳統倫常,主持分配的人也應該是像孔融這樣的有道德的人。
相較而言,中國靠倫理道德約束的公平分配,穩定性很差。
往往是王朝開始時,當政者能夠守住道義,但時間一長就不行了。
這個時候,它有一套糾正系統:改朝換代。替代者往往打著「替天行道」的旗號――我是要恢復「道」,來推翻前面統治者,「王朝周期率」就是這樣來的。
與此同時,因為社會各階層恥於談「利」,妨礙了中國走向近現代工商業文明。
總體上看,依靠道德約束保證公平分配,社會監督成本低;發乎「仁」的分配規則,使得「抑強扶弱」成為傳統中國主流社會意識。
也是靠這套保證公平的體系,維持了中華文明作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斷的文明持續千年不倒。
2. 古代公正的小故事100字
鼠獄
張湯在西漢武帝時曾任廷尉、御史大夫,一生主持審判許多重大案件,用法嚴酷。專他小時候即已顯露出屬作法官的潛質。一次他父親外出,他一人在家,老鼠將肉偷走。他父親回來,很生氣,動手打了他。張湯遂挖掘鼠洞,將老鼠捉拿歸案,老鼠偷的肉還沒有享用完,「鼠」贓俱獲。張湯按正式審判程序,審訊老鼠,記錄供詞,寫成文書,最後定罪判決,處老鼠以磔刑。其父回家看到他寫的供辭文書如同出自一個老練的獄吏之手,大為驚訝。以後遂讓張湯書寫判案文書。
3. 自己身邊一個不公平,悲慘命運的小故事
你可以把你的小故事說來聽聽。
世上沒有絕對的公平。如果真的絕對公平了,反而是另一種不公平。人生來就要享受很多的不公平:出生背景不同、家庭關系不同、受教育的程度不同,這些不公平甚至是上帝給你的,你想不要都不行。最讓人感到心裡不平衡、最要命的是:從前跟你在一個鍋里吃飯的人,今天吃的和你不一樣了。一起工作他陞官了,同樣做生意他發財了,都沒有背景關系他卻事事順利、你卻處處碰壁……
中國有三位先賢到留下了關於公平的精彩論述,見下:
本身世界就不是不公平的,也不可能公平。
其實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首先,沒有人願意來維持這個公平,其次,即使有人願意也沒有人有這個能力,再次,即使有人願意也有這個能力,他也沒有這個時間,把世上人一一稱過。
所以就有了際遇這種說法。因為同做一件事,有人直上青雲,有人苦痛掙扎,使人長嘆卻又無奈,只能歸之於際遇。
而有人對這不公平是極看不開的。「豁達」二字易書難行。所以莊子說: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墨子著《非攻上》。而劉基有《賣柑者言》。
附文:
《莊子·胠篋》:偷鉤的要處死,偷政權的人反倒成為諸侯。
回答者語:同樣是「偷」啊,結果有天壤之別。
非攻《墨 子》
現在有一個人,進人家果園,偷人家桃李,大家聽到就譴責他,上面執政的人捉獲就懲罰他。這為什麼呢?因為他損人利己。至於偷人家雞犬大豬小豬的,比進人家果園偷桃李更不義。這是什麼原故呢?因為他損人更多。如果損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至於進人家牲口棚,牽走人家馬牛的,這比偷人家雞犬大豬小豬更不義。這是什麼原故呢?因為他損人更多。如果損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至於殺無辜的人,剝下人家的衣服皮襖,拿走戈劍,這比進人家牲口棚牽走馬牛又更不義。這是什麼原故呢?因為他損人更嚴重。如果損人越嚴重,他就越不仁,罪越大。現今天下君子,都知道這些事,說它們不義。今天最不義的事,是進攻別國,卻不知道譴責,反而稱贊它,說它是義。這能說知道義與不義的分別嗎?
殺一個人,說它不義,一定構成一個死罪了。如果照這個說法類推下去,殺十個人,十倍不義,必定構成十個死罪了;殺一百個人,一百倍不義,必定構成一百個死罪了。今天最不義的事,是進攻別國,卻不知道反對,反而稱贊它,說它義。這是確實不知道進攻別國是不義的,所以把稱贊的話記載下來傳給後世。如果知道它是不義的,那還有什麼理由記載不義的事傳給後世呢?
現在有人在這里,見一點黑說是黑,見一片黑卻說是白,那麼一定以為這人是不知辯別黑白的了。嘗一點苦說苦,嘗多了苦卻說是甜,那麼一定以為這個人是不知辯別苦甜的了。今天干小的壞事,能夠知道而且譴責它;干大的壞事,攻打別國,就不知道譴責,反而稱贊它,說它義;這能說知道辨別義與不義嗎?由此可知世上的君子,分辨義與不義是多麼混亂啊。
回答者語:同樣是殺人,殺一個人的是壞蛋,殺十個人的是匪徒,殺一百個人的是恐怖分子,抓到都要通通槍斃,殺一萬個人的是軍事家,是將軍,殺一萬人的都要封官加爵。
賣柑者言
杭州有個賣水果的人,擅長貯藏柑橘,經過冬夏也不腐爛,拿出它們的時候還是光彩鮮明的樣子,玉石一樣的質地,金燦燦的顏色。放到市場上,賣十倍的價錢。人們爭相購買他的柑橘。
我買了其中一個,切開它,像有股煙直撲口鼻,看它的裡面,幹得像破爛的棉絮。我對此感到奇怪,問他說:「你賣給別人的柑橘,是將要用來裝滿在盛祭品的容器中,供奉神靈,還是招待賓客的嗎?還是要炫耀它的外表用來迷惑傻瓜和瞎子的嗎?你做這種欺騙人的事情實在是太過分了。」
賣柑橘的人笑著說:「我從事這個行業已有好多年了。我依靠這個用來養活自己。我賣它,別人買它,不曾有人說過什麼的,卻唯獨不能滿足您的要求嗎?世上做欺騙的事的人不少,難道只有我一個嗎?你沒有好好的思量啊。
現在那些佩戴虎形兵符、坐在虎皮上的人,威武的樣子,好像是捍衛國家的將才,他們果真能給出有孫武、吳起的謀略嗎?那些戴著高帽子,拖著長長帶子的人,氣宇軒昂的樣子像是朝廷中有本事的人,他們果真能夠建立伊尹、皋陶的業績嗎?盜賊興起卻不懂得抵禦,百姓困苦卻不懂得救助,官吏狡詐卻不懂得禁止,法度敗壞卻不懂得治理,白白地浪費國家糧食卻不懂得羞恥。看看那些坐在高堂上,騎著大馬,喝著美酒,吃著美食的人,誰不是高大的外表,令人敬畏,顯赫過人,值得效仿?可是無論到哪裡,又有誰不是外表如金似玉、內心破敗得像破絮呢?現在你看不到這些現象,卻只看到我的柑橘!」
我默默地沒有話用來回答。回來思考這賣柑人的話,覺得他像是像東方朔那樣詼諧多諷、機智善辯的人。難道他是對世間邪惡現象激憤痛恨之人嗎?因而借托柑橘用來諷刺嗎?
回答者語:看事情和看人都不能只看錶面,表面漂亮的,內在不一定好,要認清事實,不要被假象所欺騙。當今的「肉食者」,有幾個不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呢?
綜觀三位先賢文章,你應該對公平有比較客觀的理解了吧。
4. 我和時間賽跑的故事作文,如果說世界上最公平的誰,那就是時間了
尋尋覓覓,恍如劃過天空的痕跡。
風走了,卻留下了搖曳;水止了,卻留下了純澈;樹枯了,卻留下了涼爽;當人走完生命之旅,又給世界留下了什麼?
當風兒掠過發梢,我開始反思過去,褪色的回憶已成為記憶,當四月的星星墜入眼鏡時,五月的天空正在輕輕地哭泣,等到十一月天氣轉涼,我才開始明白:時間真的無法挽回。於是,萌生出一個想法——我要與時間賽跑。
記得上一次暑假,我每天拚命地與時間賽跑,想把暑假完成的作業,十天內做完,後來,我不可思議地完成了這個計劃,並且,還在暑假裡學了打乒乓球,鍛煉了身體,過了一個有趣又充實的暑假。連媽媽也誇一向生活慢節奏的我長大了,學會了珍惜時間。在後來的日子裡,我常常與時間賽跑,在最短的時間里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盡可能多的事。就如羅曼•羅蘭曾說過的一句話:生命如逝水,流去的日子是不會回來的。我們應該學會珍惜時間,從今天開始,從現在開始,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少一份空虛,少一份失落,讓我們多一份收獲,多一份充實!從現在開始,學會與時間賽跑﹗
5. 關於公平的一個寓言故事
故事一:
8個金幣的故事
約克和湯姆結對旅遊。約克帶了塊餅,湯姆帶了5塊餅。有一個路人路過,路人餓了。約克和湯姆邀請他一起吃飯。約克、湯姆和路人將8塊餅全部吃完。吃完飯後,路人感謝他們的午餐,給了他們8個金幣。約克和湯姆為這8個金幣的分配展開了爭執。湯姆說:「我帶了5塊餅,理應我得5個金幣,你得3個金幣。」約克不同意:「既然我們在一起吃這8塊餅,理應平分這8個金幣。」 約克堅持認為每人各4塊金幣。
為此,約克找到公正的夏普里。夏普里說:「孩子,湯姆給你3個金幣,因為你們是朋友,你應該接受它;如果你要公正的話,那麼我告訴你,公正的分法是,你應當得到1個金幣,而你的朋友湯姆應當得到7個金幣。」約克不理解。
夏普里說:「是這樣的,孩子。你們3人吃了8塊餅,你吃了其中的1/3,即8/3塊,路人吃了你帶的餅中的3-8/3=1/3;湯姆也吃了8/3,路人吃了他帶的餅中的5-8/3=7/3。這樣,路人所吃的8/3塊餅中,有你的1/3,湯姆的7/3。路人所吃的餅中,屬於湯姆的是屬於你的的7倍。因此,對於這8個金幣,公平的分法是:你得1個金幣,湯姆得7個金幣。你看有沒有道理?」
在這個故事中,我們看到,夏普里所提出的對金幣的「公平的」分法,遵循的原則是:所得與自己的貢獻相等。 這就是夏普里值的意思。
故事二
所羅門的智慧
所羅門是歷史上以色列國的國王。
據傳說,有兩個婦人爭奪一個孩子,讓所羅門王來裁決。所羅門王說:「既然你們都說,孩子是自己的,然而你們均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孩子確實是自己的, 那麼就將孩子劈成兩半,你們一人一半,這樣不就公平了?」所羅門的話是嚴肅的。此時,所羅門的手下要執行所羅門的命令。其中一個婦人同意這個分法,認為所羅門王英明;而另一個婦人大哭,說: 「親愛的所羅門王,我不要孩子了。整個孩子歸她吧。」此時,所羅門對大哭的婦人說:「你才是孩子的母親。母親是愛孩子的,寧願不要孩子,也不要孩子死啊。」所羅門命令手下把那個爭孩子的假母親抓了起來,重重懲罰。
這里,結果是公平的——孩子歸他的母親,而獲得這個結果的方式則是充滿智慧的。
所羅門王所用的策略是不可重復的,這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能得到:那兩個婦人均是在不知道所羅門王的真正意圖的情況下表達出自己的偏好的:真母親首先希望孩子活著,其次才是孩子回到自己的身邊;假母親首先關心的是不要輸掉官司,孩子的歸屬是次要的。
我們看到,這里的公平的分配不是指平均的分配,也不是雙方均滿意的分配,而是合理的分配。
故事三
5個海盜分金幣
相信這個故事很多人都看過,最後的分法是:(98,0,1,1,0).
海盜分金幣模型的最終答案可能會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最多的人得到了98塊金幣,最少的居然是0,而且是兩個人.
看來,即使公平的規則也會有不公平的結果.
故事四
分蛋糕的規則
兩人分蛋糕,都希望得到更多的份額,那麼該如何分呢?最好的辦法是:由一個人分開蛋糕,然後由另一人先選擇分開的蛋糕.分蛋糕為避免先選蛋糕的人取得更多的份額,於是會盡量平均的分配.於是就能得到最好的結果.
通過規則的制定可以得到公平的結果.
故事五
這是一則寓言故事,相傳在遙遠的的天庭,有一天宇宙之神宙斯召集眾神討論公平,該怎樣才是真正的公平,大家各抒己見沒有一個准確的答案,宙斯便喚來了公平女神讓她來給大家說一說什麼是公平,公平女神微微一笑並沒有馬上回答,而是說到:我巡遊天上、人間、地下也遇到了很多公平於否的事情,在我游歷地下冥界的時候,眾多厲鬼冤魂問我「我們終日不見天日、陰冷無比這樣是對我們的不公平」我沒有回答便離開了;我又來到了人間,人們爭先恐後的問我「我們人類為什麼只有短短的幾十年的生命,不能充分的享受生活這是對我們的不公平」我笑了笑沒有回答他們;當我回到了天上時,又聽到關於公平於否的議論,有的神會問我「我們空有無限的生命卻不能沐浴在愛情的時光中,無法與相愛的人廝守一生,這樣是對我們的不公平」我還是沒有作任何回答,今天在這里偉大的宇宙之神宙斯您又讓我來說說什麼是公平,那好吧,我就來說說,我在衡量公平於否的時候是將公平之秤放在宇宙當中的,不會單純的考慮那一個方面,這樣才能平衡整個宇宙萬物,站在自己的立場去考慮問題是永遠不會公平的!
6. 每個人的時間都是公平的,每一天都是24小時,但是怎麼把握時間,就造就了每個人不同的故事。
同齡人,有的是司機,有的在種地,有的在帶娃,有的是明星……大不同
7. 關於公正的名人小故事
關於公正的名人小故事有:
1、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諸葛亮為奪取天下大業,於公元228年發動了一場北伐曹魏的戰爭。在討論人選時,諸葛亮不顧眾議,決定提拔談起軍事頭頭是道的馬謖為鎮守戰略要地街亭的最高指揮官。
馬謖出兵街亭之前,曾立下軍令狀,表示若有差失,則乞斬全家。但是,馬謖率兵到達街亭之後,沒有聽從諸葛亮「在山上扎營太冒險」的囑咐,自以為熟讀兵書,更不聽副將王平的勸告,屯兵於山頭。他自信地說,兵法有雲居高臨下,勢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後生。
最終,馬謖被曹魏名將張郃圍困在山頭,斷了水糧,馬謖兵敗而回。馬謖失守街亭,戰局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迫使諸葛亮退回漢中,諸葛亮北伐曹魏的計劃也隨之流產。為此,諸葛亮下令將馬謖革職入獄,斬首示眾。斬首之時,全軍落淚,諸葛亮亦失聲痛哭。
(7)時間是公平的小故事擴展閱讀:
1、公正,倫理學的基本范疇,意為公平正直,沒有偏私。沒有偏私是指依據一定的標准而言沒有偏私,因而,公正是一種價值判斷,內含有一定的價值標准,在常規情況下,這一標准便是當時的法律。
2、公正一詞出自:《荀子·正論》:「故上者下之本也……上公正則下易直矣。
8. 以公正為話題的小故事
公抄正為話題的小故事
兩匹馬的故事
這個故事一般是我的保留節目,因為這是一年夏天在黨校看書,一位老爺爺將給我聽的,時常那這則故事來開導迷茫中的自己.故事不復雜,但很有啟發.
兩皮馬,都是黑色.(一母同胞),特矯健.有 一天終於長成了,於是媽媽就說:"孩子,你們都長大了,現在我放開你們,自由去賓士吧,去尋找自己的夢想!"於是兩兄弟告別了家人,便踏上了漫漫征程。他們身體都 一樣的矯健,一樣的堅強,一樣的懷嘬夢想,一樣地能日行千里,唯一不一樣的是,他們的跑法不一樣,哥哥懂得計劃,他跑跑停停,停下來會仔細去思考,計劃,想好了再跑。弟弟比一樣,馬不停蹄的跑個不停,心裡暗笑哥哥的停留,使勁的跑啊跑啊,沒想到最終又跑回了原地,而哥哥跑跑停停,停停想想,一步一步,按計劃到達了夢想到目的地。
其實弟弟用的力氣不比哥哥少,更不能責怪他的懶惰之類的,他只是做個無用工,不會在過程中去思考,去計劃,結果,由於過程的失敗,導致了結果的不如意。教育的道理也是一樣啊!這就是為什麼同樣是在求學,讀書,各自最終的結果會相差很大的原因啊!!
9. 求一篇關於公平的一分鍾演講稿。要帶有一個小故事。優質錄用。
公 平
想必大家都相信世界有「公平」二字。但是看過一則新聞後,我對「公平」的存在表示懷疑。
吳保全因為在網上因為在網上發帖揭露當地政府「違法征地」,吳保全以「誹謗當地政府和主要領導人」入罪,先判了一年。吳不服,上訴,再加刑一年。
一個記者說吳保全夾雜了不滿的情緒,偏重宣洩而非寫實。但吳保全並非真正新聞工作者,作為網民,有過激言辭亦屬正常。舉報違法征地本是正義之舉,但畢竟社會是非已經顛倒,此舉對政府有弊,而且吳保全是無權無勢之人,惟有這樣的命運。
不平則鳴。我三思後,明白這種行為是不對的。
放眼縱觀歷史,世界何曾真正的「公平」過?當年蘇軾不滿新政,便有了世人熟悉的「烏台詩案」。不久前的王帥也是因舉報「違法征地」被迫入獄。詩人李商隱詩中曾自喻為蟬:「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其中提到詩人不平則鳴,卻是徒勞費聲。玉溪生應當為自己感到慶幸,因為他的一「鳴」沒有讓當時的政府給抓起來。而吳保全、蘇軾、王帥等人就沒他那麼幸運了。
大家現在也許已經知道,為什麼「不平則鳴」是不對的吧?正是因為你要是一鳴,你就別想好過!
「在法律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律師們說。我聽後只想到了兩個字——可笑!是啊!正是「平等」的法律讓世人如此不得安寧!正是「平等」的法律讓社會萬馬齊喑!
這下可好了,法律,所謂的最公平的東西,已經不公平了,社會里還有多少事公平的?
前一陣子,大家都聽說過,我參加了那個英語演講比賽,我僅僅得了三等獎,但是我明白了許多。利益才是最公平的!「演講比賽」,聽了這詞,大家想到什麼。演講技巧,姿態……聽到了「演講比賽」這個詞,舉辦方想到的是什麼?「money」!金錢!為什麼這么說呢?好,我來問一下你:兩項錢都交了嗎?
「什麼錢?」
「收買評委的錢!你不知道那個英語演講比賽有個三年級的,說著說著開始講中文的小同學給了錢就拿了一等獎嗎?另外一項呢?」
「什麼錢?」
「幾十個問題的答案的錢!你不知道其他參加比賽的同學,都趕緊背著呢!」
懂了嗎?所謂公平的演講比賽的獎都是可以買回來的!
好了,我也不平則鳴了。不過,我勸大家忍聲吞氣,發句牢騷就有可能被抓起來了。我現在站在這里可是冒著危險的。但是我還要說一句話:公平是相對的,不公平是絕對的。這便是愛因斯坦著名的《相對論》!
10. 關於公平的故事
公平合作小故事i
九上政治第四單元活動課要用~~~~~~~~~~拜託幫幫忙
德國的化學家本生和物理學家基爾霍夫是好朋友,他們合作發明了光譜分析儀,本生提供的化學設想,基爾霍夫設計的物理儀器,造就了這個偉大的發明。任何物質在分析儀面前燃燒一下,就能辨別出其中各種元素分析儀的光譜線。每種元素分析儀都有特定的譜線,因此,用這個儀器就能分析出物體所含有的元素分析儀。
如果發現跟所有元素分析儀都不一樣的譜線的話,那麼就=發現了新的元素分析儀。後來,好多都是用光譜分析儀發現的。
用這個儀器連太陽的構造
有個外國老太來中國,她找了幾個中國孩子,讓他們做一個游戲,她把幾個栓著細線小球放進一個瓶子里,瓶口很小,一次只能容納一個小球通過。
她說:「這是一個火災現場,每個人只有逃出瓶子才能活下去。」
她讓每個孩子拿一根細線,時間開始了,只見幾個孩子從小到大,依次把小球取出來了。
老太很驚訝,她在許多國家做過這個實驗,但是沒有一個成功過,那些孩子無一例外地都爭先恐後地把細線拚命往上拉,導致最後一堆小球堵在瓶口……
這就是合作的力量啊!
一個發人深省的關於公平的故事
有一群小朋友在外面玩 而那個地方有兩條鐵軌,
一條還在使用, 一條已經停用
只有一個小朋友選擇在停用的鐵軌上玩
其它的小朋友全都在仍在使用的鐵軌上玩
很不巧,火車來了(而且理所當然的在上面有很多小孩的,仍在使用的鐵軌上行駛)
而你正站在鐵軌的切換器旁,因此你能讓火車轉往停用的鐵軌。
這樣的話你就可以救了大多數的小朋友; 但是那名在停用鐵軌上的小朋友將被犧牲,
你會怎麼辦?
據說大多數人會選擇救多一些的人,換句話說,犧牲那名在停用鐵軌上玩的小孩...
但是這又引出另一個問題
那一名選擇停用鐵軌的小孩顯然是做出正確決定
脫離了他的朋友而選擇了安全的地方
而他的朋友們則是無知或任性的選擇在不該玩耍的地方玩
為什麼做出正確抉擇的人要為了大多數人的無知而犧牲呢?
[響應與挑戰]
這篇文章蠻發人深省的,看完了感觸很深!
我們常被教育要顧全大局,但公平嗎?
似乎當大家都做的理所當然的時候,
我們就必須隨波逐流,否則就會被放逐而不容於世,
如漁父中那位老翁勸屈原所說的:
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
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
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當一個人太堅持自己是"對"的,
最後的下場可能就是被犧牲的可憐鬼!
又有誰會為他掬一把同情之淚? 只會嘲笑他的愚蠢!
我們已經進了社會,學習的就是圓滑的做人,
當你是主管, 就像文章中那位切換軌道的人,
內心的正義與現實沖突時, 你會如何抉擇呢?
不過- 換另一個角度,如不選擇切換軌道
因為,那群小朋友一定知道那是活的軌道
所以,當他們聽到火車的聲音時,就會知道要跑!
但若,將軌道切換後那個乖小孩必定慘死,
因為,他從來沒想過火車還會開到廢軌道上
所以,你認為呢?
或許這樣的想法與理念,
到了人老時才會發現
自己成為一個不斷被犧牲的可憐鬼,
但這個社會又為什麼要把是與非顛倒來又顛倒去呢?
另外,再想想,一條鐵道會被停止使用,自有它的道理。
是否代表著這個鐵道本身有問題,未經驗證就使用它會遇到潛藏的危機呢?
如果切過去之後,被犧牲的就不只是一個或一群小孩了,
而是整車的乘客呢?
----思考1 : 大局上面仍然有另一個大局
----思考2 : 公平永遠有不同角度的公平
----思考3 : 這個游戲只有站在切換器旁邊的人可以決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