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所見展開想像創編一個小故事三年級

所見展開想像創編一個小故事三年級

發布時間: 2020-12-12 22:34:21

① 把所見改寫成一則小故事

很簡單啊。發揮想像自己寫吧。

② 用古詩(所見)編一個故事

野外林陰道上,一位小牧童騎在黃牛背上緩緩而來。也不知有什麼開心事兒,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響,整個樹林都被他驚動了。

忽然,歌聲停下來,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緊閉,兩眼凝望著高高的樹梢。「知了,知了,知了……」樹上,一隻蟬兒也在扯開嗓門,自鳴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將蟬兒捉到手呢!

③ 所見編一個小故事(300字)

所 見

知識目標
1、學會「所、振、欲,蟬、忽、閉」這6個字。能讀准字音.認清字形理解這些生字組成的新詞。
2、通過查字典和聯系詩句理解「欲、捕、鳴」的意思。
3、能用自己的思維,理解詩句的意思。
4、能背誦課文。
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通過看圖,培訓觀察、想像能力,在講解古詩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詩中描寫的情景。
德育目標
通過學習古詩,品味古詩,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 理解詩句的意思,井能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
2 、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對詩的意境理解。
教學方法
通過有感隋地朗讀體會古詩韻味及語言美,想像詩中描寫的情境。
教學准備
生字卡片、幻燈片

第一課時
一、觀察課文配圖
1、請看圖上都畫著什麼?(兒童、牛,大樹、蟬)
2、仔細觀察圖畫,看看這個兒重是什麼時候的人?是干什麼的?
二、揭示課題
解題:牧童騎牛唱歌,忽然聽到蟬叫,停住歌聲,跳下牛,准備捕蟬。這景象被詩人袁枚看見了,覺得非常有趣,就把它寫下來成為一首詩,叫「所見」。意思是說,詩中的內容是自己親眼看到的。
三、讀詩歌
1、復習有關音節。(出示卡片、指名讀)
2.掌握生字讀音,並在詩中用筆畫出來。
3.出示帶拼音的生字卡,指名讀。(讓識字差的學生多讀)
4.出示不帶拼音的生字,讓學生讀。
5.檢查讀的情況:採取指名讀,全班通讀等形式。
6.教師范讀。(指導學生領會詩句中的停頓)
四、初步了解詩文
1.看插圖,讀課文,想一想詩句的意思。
2.指名學生朗讀全詩。學生邊聽邊思考:起初牧童騎在牛背上做什麼?後來呢?
3.讀詩文,幫助學生了解詞意。
「欲」:在詩中的意思是「想要」。
「鵲」:「樹陰」的意思。「林樾」是指茂密的樹林。(看插圖)
「鳴」:「叫」的意思。
「捕」:「捉」的意思。
4.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熟讀課文
二、了解詩句的意思 (打出幻燈片、邊看圖邊了解)
1.讀第一、二句「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1) 說說第一句的意思。(放牛的孩子,騎在牛背上。他響亮的歌聲在茂密的樹林中振盪。)
(2) 指導學生帶著愉快的心情讀全句,邊讀邊想像牧童騎牛唱歌的情景。
(3) 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當時的情景。
2.讀第三、四句。(看圖或幻燈,思考)
(1) 齊讀第三、四句。牧童在干什麼?(觀察他的表情)
(2) 牧童怎麼知道樹上有知了? (學生找到「鳴」字)
(3) 讀到這里,你覺得牧童怎樣?(活潑、頑皮、機敏、愉快、可愛)
(4) 牧童捉到蟬了嗎?編一個故事,講給大家聽。
三、朗讀全詩
1.自由讀,邊讀邊體會詩的意思。
2.大聲朗讀,想像濤人當時所見到的情景。
四、背誦全詩
五、分析指導字形及寫字
1.讀課後田字格中的生字,邊讀邊組詞。
2.讀下面的字,想想怎樣記住這些字,可聯系學過的字記憶。
所 牧 振 欲 鳴 閉
3.指導寫字。
(1) 仔細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什麼位置起筆、落筆,照樣子在田字格中每字寫兩遍。(教師行間巡視)
(2) 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指導。例如:「所」字的兩部分要寫平;「振」右半部要寬,上下要勻稱;「鳴」口字旁要靠上一點;「蟬」的「蟲」不要寫得太向下要寫在「單」的一橫上面。
4.聽寫生字新詞。
所 見<

④ 用古詩編故事 所見300字

給《遊子吟》編故事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內,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容。

從前有一個讀書人,他的家在京城南方一個很遠很遠的小村子裡。

十年寒窗苦讀,學業已完,他要到京城去趕考。前一天晚上,媽媽將他的衣服縫得結結實實,每縫一針說一聲平安。媽媽首先希望兒子平安,還怕路途遙遠衣服破了。

第二天,兒子起床後發現媽媽眼睛腫了,明顯是熬了一夜,兒子心疼地問:「娘,你咋不睡呢?」媽媽只是平淡地說:「我想給你把衣服縫好。」兒子深情地說「娘,謝謝你!我一定要考上狀元!」

⑤ 《所見》(清)袁枚這首古詩把它改寫成一則小故事

野外林陰道上,有一位小牧童騎在黃牛背上緩緩而來。也不知有什麼開心事兒,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響,整個樹木全給他驚動了。 忽然,歌聲停下來,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緊閉,兩眼凝望著高高的樹梢。原來是被樹上的「知了,知了,知了……」聲音所吸引,一隻蟬兒也在扯開嗓門,自鳴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將蟬兒捉一手呢!

⑥ 根據《夜書所見》的詩意編一個小故事

明月照亮了夜晚的江邊,一陣陣秋風吹動一片片金黃色的梧桐樹葉,樹葉隨風搖曳發出「沙沙」的聲響送來了陣陣的寒意,江上散步的老人在看見枯黃的樹葉被寒風吹落下來,為之觸動想起了自己的家鄉、父母和兄弟,便難過了起來。

正當他黯然傷神時,遠處傳來一陣陣小孩玩耍的聲響,順著聲音望去,一戶人家的籬笆下燈影閃爍,老人想起自己童年和同伴挑燈在夜下遊玩捉蟋蟀的情景,猜想孩子們肯定也是在籬笆邊捉蟋蟀吧。不禁笑了笑搖了搖頭慢慢走遠了。

《夜書所見》是南宋詩人葉紹翁所作的七言古詩。

全文: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翻譯:蕭蕭秋風吹動梧葉,送來陣陣寒意,客游在外的遊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忽然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孩子們在捉蟋蟀。



(6)所見展開想像創編一個小故事三年級擴展閱讀:

這首詩是詩人客居異鄉,靜夜感秋所作,抒發了羈旅之愁和深摯的思鄉之情。草木凋零,百卉衰殘,江上秋風瑟瑟寒,梧葉蕭蕭吹心冷。詩中一個「送」字令人彷彿聽到寒氣砭骨之聲。

此詩以疊字象聲詞置於句首,一開始就喚起讀者聽覺形象的聯想,造成秋氣蕭森的意象,並且用聲音反襯出秋夜的寂靜。接著用一「送」字,靜中顯動,引出「寒聲」。在梧葉搖落的蕭蕭聲中,彷彿含有砭骨的寒氣;以聽覺引起觸覺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環境的凄清幽冷。

⑦ 編寫所見故事

野外林陰道上,一位小牧童騎在黃牛背上緩緩而來.也不知有什麼開心事兒,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響,整個樹木全給他驚動了.
忽然,歌聲停下來,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緊閉,兩眼凝望著高高的樹梢.「知了,知了,知了……」樹上,一隻蟬兒也在扯開嗓門,自鳴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將蟬兒捉一手呢!
這情景,全被詩人看在眼裡,寫進詩中.詩人先寫小牧童的動態,那高坐牛背、大聲唱歌的派頭,何等散漫、放肆;後寫小牧童的靜態,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又是多麼專注啊!這從動到靜的變化,寫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爛漫、好廳多事的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

⑧ 編寫所見故事

野外林陰道上,一位小牧童騎在黃牛背上緩緩而來。也不知有什麼開心事兒,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響,整個樹林都被他驚動了。
忽然,歌聲停下來,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緊閉,兩眼凝望著高高的樹梢。「知了,知了,知了……」樹上,一隻蟬兒也在扯開嗓唬功杠嘉蘄黃擱萎功聯門,自鳴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將蟬兒捉到手呢!
這情景,全被詩人看在眼裡,寫進詩中。詩人先寫小牧童的動態,那高坐牛背、大聲唱歌的派頭,何等散漫、放肆;後寫小牧童的靜態,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又是多麼專注啊!這從動到靜的變化,寫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爛漫、好奇多事的形象,刻畫得

⑨ 夜書所見改寫成一小故事200字

夜書所來見

秋天是一個自豐收的季節,詩人葉紹翁獨自一個人離開了家鄉,到大自然界去收集寫詩的素材,積累豐富知識。
一天傍晚,他獨自一人在江邊散步,秋風習習,吹動了梧桐葉,送來了一陣陣的寒意,在梧葉錛傕оэ紓的聲音中,葉紹翁不禁思念起了自己的家人,忽然看到遠出籬笆下的燈火一閃一閃的,想必是孩子們在捉蛐蛐吧。隨著燈火一閃一閃的,溝起了他對家鄉的思念和童年時的樂趣,要是我還像童年時代那樣該多好啊!
想著想著,突然,天下起雨來,葉紹翁都沒感覺到,而且他已經走了很遠很遠。

⑩ 《所見》 改成一個小故事

所見
【清】 袁 枚
牧童⑴騎黃牛,
歌聲振⑵林樾⑶。
意欲⑷捕⑸鳴⑹蟬,
忽然閉口立。

【注釋】
⑴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 振:振盪。說明牧童的歌聲嘹亮。
⑶ 林樾:指道旁成陰的樹。
⑷ 欲:想要。
⑸ 捕:捉。
⑹ 鳴:叫。

【譯文】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林中回盪。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下。

【題解】
袁牧(1719~1798),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詩人。著有《小倉山房文集》與《隨園詩話》等。「所見」,即詩人偶然看到的一幅生活畫面。

【朗誦指導】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賞析】
野外林陰道上,一位小牧童騎在黃牛背上緩緩而來。也不知有什麼開心事兒,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響,整個樹木全給他驚動了。
忽然,歌聲停下來,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緊閉,兩眼凝望著高高的樹梢。「知了,知了,知了……」樹上,一隻蟬兒也在扯開嗓門,自鳴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將蟬兒捉一手呢!
這情景,全被詩人看在眼裡,寫進詩中。詩人先寫小牧童的動態,那高坐牛背、大聲唱歌的派頭,何等散漫、放肆;後寫小牧童的靜態,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又是多麼專注啊!這從動到靜的變化,寫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爛漫、好廳多事的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至於下一步的動靜,小牧童怎樣捕蟬,捕到沒有,詩人沒有寫,留給讀者去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