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小時候的故事閱讀
『壹』 海倫凱勒、愛因斯坦、富蘭克林小時候的故事在線閱讀
海倫·凱勒
海倫·凱勒(Helen Keller 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國盲聾啞女作家和殘疾有障礙的教育家。1880年6月27日出生於亞拉巴馬州北部一個叫塔斯喀姆比亞的城鎮。她在19個月的時候猩紅熱奪去了她的視力和聽力。不久,她又喪失了語言表達能力。然而就在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裡,她並沒有放棄,而是自強不息,並在她的導師安妮·莎利文的努力下,海倫用頑強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她熱愛生活:會騎馬、滑雪、下棋,還喜歡戲劇演出,喜愛參觀博物館和名勝古跡,並從中得到知識,學會了讀書和說話,並開始和其他人溝通。而且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美國拉德克利夫學院,成為一個學識淵博的人,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臘五種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國和世界各地,為盲人學校募集資金,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業。她贏得了世界各國人民的贊揚,並得到許多國家政府的嘉獎。
海倫認為視力和聽力喪失的悲劇往往發生在那些因貧困而無法給予孩子及時治療的家庭。為了消除社會不平等引發的罪惡現象,海倫加入了美國國家社會黨(Socialist Party of America)和國際產業工人協會IWW(Instrial Workers of the World),成為一名激進的社會主義者。曾著有「我是怎樣成為一名社會主義者的[1]」和「我為什麼要加入 IWW[2]」兩篇文章解釋自己的行為動機。但西方歷史教科書往往褒揚海倫·凱勒早年與疾病抗爭的故事,而其成年後作為一名社會主義者的事實被故意忽略了。在《老師告訴我的那些謊言-美國歷史教科書犯下的錯誤》[3]一書中曾提到這一點。
海倫·凱勒的主要作品有《假如給我三天光明》[4]、《我的生活》、《我的老師》等。海倫·凱勒一生一共寫了14部著作。《我的生活》是她的處女作。作品一發表;立即在美國引起了轟動,被稱為「世界文學史上無與倫比的傑作」,出版的版本超過百餘種,在世界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本書由海倫·凱勒的《我的生活》《走出黑暗》《老師》三本書以及發表在美國《大西洋月刊》上的著名散文《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編譯而成,完整系統地介紹了海倫·凱勒豐富、生動、真實而偉大的一生,許多文字還是第一次與中國讀者見面。《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為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第8課,也是試用本六年級下冊第九課。
20世紀,一個獨特的生命個體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海倫·凱勒,一個生活在黑暗中卻又給人類帶來光明的女性,一個度過了生命的88個春秋,卻熬過了87年無光、無聲、無語的孤絕歲月的弱女子。
然而,正是這么一個幽閉在盲聾啞世界裡的人。竟然畢業於哈佛大學德克利夫學院;並用生命的全部力量處處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機構,為殘疾人造福,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20世紀美國十大英雄偶像。
創造這一奇跡,全靠一顆不屈不撓的心。海倫接受了生命的挑戰,用愛心去擁抱世界,以驚人的毅力面對困境,終於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面,最後又把慈愛的雙手伸向全世界。海倫·凱勒(Helen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國20世紀著名的盲聾女作家和演講者,她憑借堅強的意志考入哈佛大學的拉德克里夫學院,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大學教育的盲聾人,曾入選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的「人類十大偶像」之一,被授予「總統自由獎章」。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海倫·凱勒的散文代表作,她以一個身殘志堅的柔弱女子的視角,告誡身體健全的人們應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賜予的一切。此外,本書中收錄的《我的人生故事》是海倫·凱勒的本自傳性作品,被譽為「世界文學史上無與倫比的傑作」。
海倫·凱勒自幼因病成為盲聾啞人,但她自強不息,克服巨大困難讀完大學。一生寫了十幾部作品,同時致力於救助傷殘兒童,保護婦女權益和爭取種族平等的社會活動。1964年獲得總統自由勛章。
海倫·凱勒誕生在美國阿拉巴馬州的塔斯比亞城。她天生聰明伶俐,出生不到六個月,便能清楚地說出「tea」(茶)等幾個單字,對周圍事物的感受性更是敏銳。
剛滿周歲那年,一天傍晚,母親趁太陽西下以前,放了一盆熱水為海倫·凱勒擦洗身子。可是,當母親自浴盆把海倫·凱勒抱了起來,放在膝蓋上,正想拿條大毛巾替她包裹身子的時候,海倫凱勒的目光,突然被地板上搖晃不定的樹影給吸引了過去。她好奇地看著,看得很入神,眼珠子動也不動一下,而且還忍不住伸長小手撲了過去,好像非得揪住它不可。
當時,母親雖然已經注意到海倫·凱勒的眼神,但是看在母親的眼裡,樹影不過是平常又自然的現象,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所以,她萬萬沒有想到海倫凱勒會使出這麼原勁兒往前傾,結果不小心一溜手,竟讓海倫·凱勒滑倒在地,哇哇大哭個不停。母親知道女兒受了驚嚇,飛快地將海倫·凱勒摟進懷里,連哄帶騙了好一陣子,海倫·凱勒才安靜了下來。
事隔不久,母親一個人靜靜回想這件事情發生的經過,她發現海倫凱勒的觀察力似乎特別靈敏。通常一個周歲大的嬰兒,應該是懵懵懂懂的,對什麼事情都沒有企圖深入了解的傾向,可是海倫凱勒卻別有細膩的之思,甚至於想用自己的肢體去感受變化的奇妙。當然,跟大人比起來,海倫凱勒的表現並不成熟,如果跟其他的嬰孩相比,可就不能不算特殊了。
而為人父母的,能幸運地生下一個天賦優異的小孩,當然是得意洋洋啰!每逢親朋好友到家裡做客,不談起女兒也就罷了,一旦話題轉到海倫凱勒身上,母親心滿意足的喜悅,就會自然而然地從言談中流露了出來。
但是這份喜悅到底能持續多久呢?當父母親正興高采烈暢談海倫凱勒美好未來的當兒,海倫凱勒卻莫名其妙生了一場大病,這場大病不但奪走了父母心中的希望,更使海倫凱勒變成一個看不見、也聽不見的小女孩,而且她脾氣更暴躁起來!
可憐的海倫凱勒,該如何去面對一個沒有光線,沒有聲音的世界呢?這真是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通常教育一個五官健全的孩子,已經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了,更何況海倫凱勒又瞎又聾!也許,父母親他們可以猜測、也可以想像海倫凱勒的心情,但是他們絕對無法體會,就如同海倫凱勒無法體會正常人的生活一樣,他們真的無從體會。
起先,父母親採用實驗的方法,一次又一次地嘗試,雖然他們失敗過無數次,但是日子久了,也摸索出不少要領,他們除了被動地猜想海倫凱勒的比手畫腳,有時也教導海倫凱勒憑藉肢體動作,表達喜怒哀樂。
另外,海倫凱勒也學習運用觸覺去感受周遭的事事物物。就這樣一點一的累積,四、五年以後,大凡孩子們用眼睛、耳朵能感受的,海倫凱勒都能以觸摸的方式領略。只是父母親不是殘障教育的專家,所以海倫凱勒學到的肢體語言,只有父母才看得懂,至於外人可就很難說了。
向來關心女兒的父母親,也一直掛心這個問題,尤其他們想到自己終有年老體衰的一天,到時候要是海倫凱勒仍然不能跟外人溝通,那海倫凱勒往後的遭遇,將是非常悲慘的。於是,在海倫凱勒七歲那年,他們從外地請來一位受過專門訓練的莎利文老師。
莎利文老師跟海倫凱勒很投緣,她們認識沒有幾天就相處融洽,而且海倫凱勒還從莎利文老師那裡學會了認字。
一天,老師在海倫凱勒的手心寫了「水」這個字,海倫凱勒不知怎麼搞的,總是沒法子記下來。老師知道海倫凱勒的困難處在哪兒,她帶著海倫凱勒走到噴水池邊,要海倫凱勒把小手放在噴水孔下,讓清涼的泉水濺溢在海倫凱勒的手上。接著,莎利文老師又在海倫凱勒的手心,寫下「水」這個字,從此海倫凱勒就牢牢記住了,再也不會搞不清楚。海倫後來回憶說:「不知怎的,語言的秘密突然被揭開了,我終於知道水就是流過我手心的一種物質。這個喝的字喚醒了我的靈魂,給我以光明、希望、快樂。
不過,莎利文老師認為,光是懂得認字而說不出話來,仍然不方便溝通。可是,從小又聾又瞎的海倫凱勒,一來聽不見別人說話的聲音,二來看不見別人說話的嘴型,所以,盡管她不是不能說話的啞巴,卻也沒法子說話。
為了克服這個困難,莎利文老師替海倫凱勒找了一位專家,教導她利用雙手去感受別人說話時嘴型的變化,以及鼻腔吸氣、吐氣的不同,來學習發音。當然,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不過,海倫凱勒還是做到了。 盲人作家海倫凱勒,除了突破官能障礙學會說話,更奉獻自己的一生,四處為殘障人士演講,鼓勵他們肯定自己,立志做一個殘而不廢的人。海倫凱勒這份愛心,不但給予殘障人士十足的信心,更激起各國人士正視殘障福利,紛紛設立服務機構,輔助他們健康快樂的過生活。
海倫·凱勒的散文代表作《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她以一個身殘志堅的柔弱女子的視角,告誡身體健全的人們應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賜予的一切。此外,本書中收錄的《我的人生故事》是海倫·凱勒的本自傳性作品,被譽為「世界文學史上無與倫比的傑作」。
1968年,海倫89歲去世,她把所有終生致力服務殘障人士的事跡,傳遍全世界。她寫了很多書,她的故事還拍成了電影。莎利文老師把最珍貴的愛給了她,她又把愛散播給所有不幸的人,帶給他們希望。死後,因為她堅強的意志和卓越的貢獻感動了全世界.並且各地人民都開展了紀念她的活動。
海倫.凱勒,自幼因病成為盲聾啞人,但她自強不息,克服巨大的困難讀完大學。一生寫了十幾部作品,同時致力於救助傷殘兒童、保護婦女權益和爭取種族平等的社會活動。1964年獲總統自由勛章。她的事跡曾兩次被拍成電影。
『貳』 愛因斯坦小時候的故事有什麼感受
讀了短文我的啟示是:在製作小板凳的過程中,愛因斯坦表現了他對自己的態度,那就是無論做任何事,他都要力求做好,完全釋放自己的能量,不滿足已有的成績,讓自己的潛能充分發揮。做任何事要堅持不懈,永不滿足,不斷追求。
『叄』 愛因斯坦的故事(簡短)
愛因斯坦小時候十分貪玩.他的母親常常為此憂心忡忡,再三告誡他應該怎樣怎樣,然而對他來講如同耳邊風.這樣,一直到16歲的那年秋天,一天上午,父親將正要去河邊釣魚的愛因斯坦攔住,並給他講了一個故事,正是這個故事改愛因斯坦小時候十分貪玩.他的母親常常為此憂心忡忡,再三告誡他應該怎樣怎樣,然而對他來講如同耳邊風.這樣,一直到16歲的那年秋天,一天上午,父親將正要去河邊釣魚的愛因斯坦攔住,並給他講了一個故事,正是這個故事改變了愛因斯坦的一生.故事是這樣的:
「昨天,」愛因斯坦父親說,「我和咱們的鄰居傑克大叔清掃南邊工廠的一個大煙囪.那煙囪只有踩著里邊的鋼筋踏梯才能上去.你傑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後面.我們抓著扶手,一階一階地終於爬上去了.下來時,你傑克大叔依舊走在前面,我還是跟在他的後面.後來,鑽出煙囪,我發現一個奇怪的事情:你傑克大叔的後背、臉上全都被煙囪里的煙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連一點煙灰也沒有.」愛因斯坦的父親繼續微笑著說:「我看見你傑克大叔的模樣,心想我肯定和他一樣,臉臟得像個小丑,於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裡去洗了又洗.而你傑克大叔呢,他看見我鑽出煙囪時乾乾凈凈的,就以為他也和我一樣干凈呢,於是就只草草洗了洗手就大模大樣上街了.結果,街上的人都笑痛了肚子,還以為你傑克大叔是個瘋子呢.」
愛因斯坦聽罷,忍不住和父親一起大笑起來.父親笑完了,鄭重地對他說,「其實,別人誰也不能做你的鏡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鏡子.拿別人做鏡子,白痴或許會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愛因斯坦聽了,頓時滿臉愧色.
愛因斯坦從此離開了那群頑皮的孩子們.他時時用自己做鏡子來審視和映照自己,終於映照出生命中的熠熠光輝.
盲目地與別人相比較,以為自己比身邊的人聰明就滿足了,或者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就沮喪了.這多麼愚蠢啊!每一個人都有其不同的人生目標和生活方式,自己才是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最可靠的人生向導.
『肆』 愛因斯坦小時候的故事
愛因斯坦小的時候,有一次上手工課,他想做一隻小木凳。下課鈴響了,同學們爭先恐後拿出自己的作品,交給女教師。愛因斯坦沒有拿出自己的作品,急得滿頭大汗。女教師寬厚地望著這個小男孩,相信他第二天能交上一件好作品。
第二天,愛因斯坦交給女教師的是一個製作得很粗糙的小板凳,一條凳腿還釘偏了。滿懷期望的女教師十分不滿地說:「你們有誰見過這么糟糕的凳子?」同學們紛紛搖頭。老師又看了愛因斯坦一眼,生氣地說:「我想,世界上不會再有比這更壞的凳子了。」教室里一陣鬨笑。
愛因斯坦臉上紅紅的,他走到老師面前,肯定地對老師說:「有,老師,還有比這更壞的凳子。」教室里一下子靜下來,大家都望著愛因斯坦。
他走回自己的座位,從書桌下拿出兩個更為粗糙的小板凳,說:「這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製作的,剛才交給老師的是第三個木板凳。雖然它並不使人滿意,可是比起前兩個總要強一些。」這回大家都不笑了,女教師向愛因斯坦親切又深思地點著頭,同學們也向他投去敬佩和贊許的目光。
(4)愛因斯坦小時候的故事閱讀擴展閱讀
愛因斯坦的成就:
1、狹義相對論
發現時間:1905年5月
發現經過:1905年5月中的一天,他到貝索家討論一個困擾科學界十年的難題,2個人討論很久之後,愛因斯坦突然從貝索的看法中明白了什麼,後來經過5個星期,他終於發現了狹義相對論。後來貝索才知道愛因斯坦但是明白的是時間是不可能完全被定義的,它總是和光信號有某種聯系。
主要內容:時間與空間會隨著物質的運動速度變化而變化。物理體系中的狀態都是變化的。即光速不變原理以及相對性原理。
主要應用:加速器等涉及到的高速運動
2、廣義相對論
發現時間:1915年完成,1916年公布
發現經過:1912年,愛因斯坦探索怎樣用幾何的語言表達重力場,廣義相對論出現了,而在1925年,他發現的方程式被公布後,廣義相對論也隨之完成了。
主要內容:任何的物理規律都可以用和參考系無關的物理量表達,簡單來說分為等效原理以及相對性原理。
主要應用:GPS以及尖端物理學
『伍』 愛因斯坦小時候做板凳的故事
世界聞名的大科學家來愛因斯坦讀小自學的時候,有一次上勞作課,同學們都交上了自己的作品:泥鴨、布娃娃等等,惟獨愛因斯坦沒有交,直到第二天,他才送去一隻做得很粗陋的小板凳。老師看了很不滿意,說:「我想,世上不會有比這更壞的小板凳了……」愛因斯坦回答說:「有的。」他不慌不忙地從課桌下面拿出兩只小板凳,舉起左手說:「這是我第一次做的。」又舉起右手說:「這是我第二次做的……剛才交的,是我第三次做的。雖然它還不能使人滿意,但總比這兩只強一些。」
希望你滿意
『陸』 愛因斯坦小時候的故事
愛因斯坦小時候看見爸爸,手上戴著一塊手錶,手錶旁邊還有圓形的小東西,裡面還有指針。愛因斯坦很好奇,問爸爸"這是什麼呀?"爸爸說「這叫金羅盤(就是我們所說的指南針)」「爸爸,為什麼它的紅色指針總是指向同一個方向啊?」「這是由於磁力的作用」。「什麼是磁力啊?」這個。。。。,這時媽媽說,「好啦好啦,趕快走吧,要不然上班要遲到了!」什麼是磁力呢,爸爸為什麼不告訴我啊!到了晚上,睡覺的時候,愛因斯坦睡不著,還在想著金羅盤。這時,爸爸推門進來,「你這個小傢伙,問題不弄明白,睡不著了」?愛因斯坦問「爸爸,你為什麼不告訴我什麼是磁力啊?」「因為爸爸也不知道啊」「大人也有不知道的問題呀」「當然了,這樣吧,如果你喜歡這個金羅盤,爸爸就把它送給你,希望你自己能找到答案,好嗎」「太好了」。成長中的愛因斯坦愛鑽研問題,愛好物理,為以後提出「相對論」奠定了基礎。
20世紀上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在物理學的許多領域都有貢獻,比如研究毛細現象、闡明布朗運動、建立狹義相對論並推廣為廣義相對論、提出光的量子概念,並以量子理論完滿地解釋光電效應、輻射過程、固體比熱,發展了量子統計。並於1921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剛生下來時,腦袋特別大,與他身體的比例很不協調;尤其是後腦勺,不但大,而且有稜有角。要是一般的父母一定會擔心孩子是不是畸形兒,然而阿爾伯特的父親赫爾曼•愛因斯坦卻說:「那可能是因為他那顆腦袋裡裝的智慧太多了!」一句話,飽含了他對孩子的期望。
轉眼,愛因斯坦2歲了,但卻不能像大多數孩子那樣開始咿呀學語,而且孤僻緘默得讓人生疑,人們再聯想起那顆不甚正常的頭型,他們簡直不敢再想下去了:「這孩子會不會是個啞巴或者痴呆?」
等小愛因斯坦快3歲時還不會說話。他的母親波琳就對丈夫說:「親愛的,你不是說咱們兒子大腦袋裡裝滿了智慧嗎?可是他都這么大了還不會說話,那腦袋裡究竟裝了些什麼呢!」
但是,父親對自己這個大腦袋兒子仍然抱有信心,他說:「你別看他說活晚,等到他會說的時候,一定說起來就沒完!」
這個時候,愛因斯坦雖然不會說話,但耳朵對音樂卻極為敏感。
有一次,母親在自家的花園里彈鋼琴,當她正彈得起勁的時候,突然發覺後面有響動,她回過頭去,發現小愛因斯坦正歪著大腦袋,聚精會神地聽她彈奏,而且看那樣子,分明是已經聽得入迷了。她微笑著拍拍愛因斯坦的頭:「我可愛的寶貝,看你入神的樣子,難道你聽懂了嗎?」
接下來,每當母親坐在鋼琴前演奏貝多芬等一些著名作曲家的作品時,他都會悄悄地坐在母親的旁邊靜靜地傾聽。小小年紀的他就懂得音樂不僅可以抒發內心的情感,還可以像畫筆一樣,描繪出藍藍的大海和柔和的月光,真是太美妙了。
母親通過一次次地觀察,認為「大頭兒子」肯定有音樂的天賦,於是請來城裡一位最優秀的小提琴手,做愛因斯坦的家庭音樂教師,專門教他演奏小提琴。愛因斯坦進步雖不是很快,但他非常地刻苦。漸漸地,他已經可以斷斷續續地演奏部分莫扎特作品的片斷了。
小愛因斯坦不會說話,就進入了音樂的世界,究竟在這個世界他看到了什麼,誰都不得而知,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他找到了自己所希望的東西。
可是,事情並沒有像父親所希望的那樣發展。
小愛因斯坦快到4歲時才開口說話,也並不像父親預料的那樣「說起來就沒完」。相反,整天沉默寡言。
小愛因斯坦終於開口說話了,這讓波琳太太一顆懸著的心漸漸地放了下來。不過,這個沉默恬靜的小孩還是有意識地迴避與他年齡相仿的夥伴們,從來不跟別的孩子玩,經常一個人躲在安靜的地方沉思。
母親盡可能多地抽出時間來和小愛因斯坦交流。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把他從封閉的世界中拉出來,促進其語言的發育。只要她的兒子能夠把自己所想的事說出來,那麼她就可以幫他了。
但是,等小愛因斯坦稍稍長大些後,性格也很古怪,他從來不跟同齡的孩子們玩。
愛因斯坦5歲時,父母為他請了一個家庭女教師。第一次上課時,愛因斯坦大概發現自己將失去自由的個人世界,又一次大發脾氣,向老師扔椅子以示抗議。為此,愛因斯坦的父母只好馬上結束這第一次還未開始的教育。
有一天,愛因斯坦夫婦外出歸來,當他們一推開院門時,不禁大吃一驚:院子里有一座樓房的模型!那模型跟真樓房的樣式幾乎沒有什麼區別,簡直是真樓房的濃縮!
等再仔細一看,原來這座微型樓房全是用小廢木塊搭的。
而且那些小木塊互相咬合在一起,著力平均,好像一個懂幾何學和力學的中學生搭的。
他們不相信這是小愛因斯坦的傑作。
父親問小愛因斯坦:「兒子,剛才有誰來了?」 .
小愛因斯坦說:「誰也沒來。我不希望有人打擾我!」
母親指著樓房模型又問:「那麼這幢小樓是誰搭的?」
小愛因斯坦頭也不抬地說:「當然是我搭的了!」
母親抱起小愛因斯坦就親個沒完。這件事讓她更加確信小愛因斯坦不像自己表現得那樣笨,而是一個聰明異常的孩子。
值得慶幸的是,愛因斯坦的「獨特」之處並沒有被父母視為一種異端而遭受歧視,因此才使愛因斯坦能夠成長為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成為可能。這一點,是值得很多中國的父母借鑒的。
在愛因斯坦的童年時,還有一件非常值得一提的事。
一天傍晚,下班回來的赫爾曼先生一踏進家門,就對著愛因斯坦的房間大聲喊:「阿爾伯特,快來看看爸爸給你買什麼禮物啦!」
正在專心練琴的愛因斯坦一聽「禮物」兩個字,便立即興高采烈地從房間里跑了出來。
只見爸爸從他的包里取出一個紙盒,然後小心翼翼地慢慢打開它。
愛因斯坦好奇地接過來一看,裡面裝的是一個圓圓的、像大個兒懷表一樣的東西。只是這個「大懷表」的四周除了均勻的刻度,還相對寫了四個字母:N、S、E、W。它與懷表更大的不同之處還在於它只有一個指針,它正在不停地左右搖擺。
「這是什麼呀?是不是一塊手錶啊?可是,上面似乎多了點東西。」愛因斯坦驚疑地問爸爸。
「聽我給你講啊,它不是表,表是用來計時的,而有了這個東西,你就可以知道方位了,它是用來確定方向的。」父親耐心地做起了講解員。
當愛因斯坦發現這個羅盤有如此神奇時,眼睛便開始發亮。現在,這羅盤奇妙的功能已使愛因斯坦愛不釋手了。
他拿著羅盤不停地晃動,不管怎樣搖動,磁針總是指向一個方向——北方。
「磁針為什麼總是指向北方呢?」愛因斯坦望著神奇的羅盤,像是自言自語地說。
「這是因為我們所住的地球,有一種磁力,這種磁力將磁針引向北方了。」爸爸聽了愛因斯坦的話後,耐心地解釋道。
「這種磁力到底是在地球的什麼地方呢?」
「可以說,整個地球到處都有。」
以後,一連幾天,愛因斯坦常常雙手捧著那個小小的羅盤發愣。他不斷地嘗試著把它翻轉,或是緩緩地轉動方向,可無論他怎麼做,那個小指針始終指著北方。他知道,這是那個看不見、摸不著的地球磁場在起作用呢。他想和那個小指針一起感受這個地球磁場,指針依舊指著北方,而他自己卻什麼也沒有感受到。
一天,愛因斯坦終於忍不住去問雅可布叔叔,因為雅可布叔叔不僅讀過大學,而且還是一名工程師。
「雅可布叔叔,您能給我詳細說說有關磁場的事嗎?」他揚起小臉,眼睛裡充滿對知識的渴望。
「阿爾伯特,你才這么小,怎麼就問起這個問題來了。」雅可布叔叔感到有點奇怪。
愛因斯坦小心翼翼地從懷里取出那隻羅盤,然後問道:「我看不到磁場,也摸不著。那麼它是怎樣讓羅盤的指針指向北方的呢?」
雅可布叔叔對愛因斯坦的問題也感到有點為難,因為他對地球的磁場問題了解得也不是很透徹,只好說:「這個問題我一時也不知道該怎樣回答你,或者,不知道怎麼說你才能明白。你現在還小,等你上了中學、大學,就能夠明白了。說實話,很多問題大人也在研究。」
「那——磁場看不到也摸不著,我們人類又怎麼知道並確定它存在呢?」愛因斯坦沒有辦法,只好退一步問。
「它是存在的。羅盤里的指針不就是很好的證明嗎?其實,世界上很多東西都是我們用眼睛看不見、摸不著的,不過它們的確存在。如引力場,在地球上我們叫它重力場,它也和磁場一樣是存在的。我們把一件東西扔到空中,它又落回到地面上,這就是因為重力場的作用。」
愛因斯坦還是聽不太懂,但他潛意識中覺得叔叔說的對,所以認真地點了點頭。
雅可布叔叔對愛因斯坦說:「世界上所有自然現象背後都遵循著一定的規律。這個世界就是由這些看不到卻一定存在的規律統治著。雖然看不到,但我們卻能夠發現它,認識它。」
「它們和上帝一樣,是嗎?」
雅可布叔叔笑了,說:「有點像。不過它們是兩碼事。」
愛因斯坦心裡盼著自己早日長大,那樣,他就可以搞清楚一些事情背後的原因了。
愛因斯坦經常會陷入苦思冥想之中。雅可布叔叔非常高興,他認為這種平凡而又神聖的好奇心,正是愛因斯坦成長必需的動力!
愛因斯坦在學校的時候總是心不在焉,總希望快點下課,好快點兒回到自己那個廣闊的世界中去。
愛因斯坦的這種表現,當然不會得到老師的喜歡,所以在大多數老師的眼裡,愛因斯坦並不是一個好學生,因為他既不守紀律,又整天顯得心事重重,誰也搞不清楚他到底在想什麼。
赫爾曼先生為了兒子上學的有關事宜跑到學校,負責接待赫爾曼的是學校的訓導部主任。看著主任那張掛霜的臉,赫爾曼小心翼翼地問:「按我的兒子性格特點,將來應該從事什麼樣的職業?」
沒想到教導主任競毫不客氣:「不用問了,你的兒子無論做什麼,都將會一事無成。」說完,他輕蔑地望了愛因斯坦的父親一眼,便低頭開始忙自己的事了。父親手足無措地站在那裡,心裡非常難受,他不知該說些什麼,也不知該做些什麼。
過了一會兒,那位主任又抬起頭來,把愛因斯坦在學校的一切「不好」的表現一一向赫爾曼介紹,說所有的老師都嫌愛因斯坦性格孤僻,大腦遲鈍,並指責他「不守紀律、心不在焉、想入非非」等等。
「偏見,這一切都是偏見造成的。我的兒子,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是一個好孩子!」赫爾曼在心裡恨恨地說。
後來,愛因斯坦因為沉醉於自學,被學校勒令退學。父親依然堅持:「我的兒子,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是一個好孩子!」
大家想一想,愛因斯坦4歲才開口說話,從小性格古怪,甚至有些木訥,上小學時成績不好,中學時被勒令退學,在常人眼裡,這是不是一個笨孩子?可是,愛因斯坦的父母用賞識的眼光發現了他超人的音樂天賦,發現了他可貴的探索精神,從此為他打開了通向廣闊人生的大門。愛因斯坦成功了,但一切首先取決於他父母教育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