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感動中國的小故事
㈠ 「感動中國人物」的故事
我們都說世上最偉大、最無私的愛是母愛,在頌揚母愛的詩句中,唐朝詩人孟郊的《遊子吟》非常有名。其中的原因可能不僅是因為這首詩用非常樸素的語言把母愛表達得生動傳神,淋漓盡致,而且它提出了一個非常耐人尋味的問題,「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最近,對這個已經被問了千百年的問題,一個兒子用行動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田世國:這一天對我和全家來說是非常難受的,有一種天塌下來的感覺,無法想像我媽會得這種病。
施永仿(山東棗庄礦業集團公司中心醫院醫生):當時已經診斷為晚期尿毒症了。
聽到母親患病的消息,在廣州做律師的田世國匆匆趕回了山東老家。
記者:當時你第一眼看到你母親的時候,心裡什麼感覺?
田世國:真不想再想了。我現在想起來那一刻都受不了,真的,原來沒病以前,回家歸心似箭,坐飛機都嫌慢,這一次回來看我媽的病情,在飛機上想飛機慢一點,不要太早到家,怕看到那一刻。
田世國的父親已經年近七旬,當時妹妹正處於臨產期,所以田世國與弟弟毅然承擔起了家庭的重任。他倆商量暫時先瞞著妹妹,同時也不能對母親說實話。
田世國:我們子女對我媽太了解,到老了,不想給我們背上這個負擔,她情願放棄。所以我跟我弟弟講,千萬不要告訴她真實的情況。
在兄弟倆想方設法竭力對母親編織謊言的時候,其實母親對自己的病情已經一清二楚了。原來,鄰居有一位老太太得的就是尿毒症,已經在透析了六年之後去世了。
田世國的母親:隔門的鄰居在一塊幾年了,在一塊說這個事,知道這個病的重要性,嚴重性,我一看透析中心的診斷,完了,尿毒症 。為了別給兒女心裡造成壓力,再大的痛苦我自己受,表面上讓他們看不出來,實際內心很痛苦。
就這樣,母子之間互相欺騙著對方,互相安慰著對方。經過三十多個提心吊膽的日日夜夜,母親終於度過了危險期。
第一個難關度過了,田世國的心卻絲毫也沒有放下來。由於腎功能衰竭,體內的水分排不出來,所以尿毒症患者幾乎不能喝水。喝水就意味著生命的危險。
田世國:這個痛苦是常人無法想像的,饞的時候,黃瓜片切一片貼在嘴唇上,實在渴了,用礦泉水瓶的蓋,倒一點點,潤潤嗓子。
田世國的弟弟:當時我問她,媽,您這病好了以後最想乾的是什麼,她說我最想喝稀飯。
為了維持生命,尿毒症患者必須定期做血液透析,田世國的母親每周做兩次,每次要五個小時。
田世國的弟弟:她的血管環境非常差,非常脆,整個胳膊都扎爛了。每次做完透析以後,針頭的孔大概要壓幾個小時,正常的人就幾分鍾,她要幾個小時。
田世國:人簡直是沒法看了,全身完全是烏黑色的皮膚,瘦的皮包骨。
母親的痛苦,兒子看在眼裡,疼在心裡。可是對母親來說,最痛心的卻不是這個,而是透析要花大筆的錢,一個月就要五千多。
田世國的母親:這個病要花錢,不怕你掙錢多,有座金山也給花完了。我躺在那裡就考慮了,我沒有給孩子留下東西,這一生,反而有這個病連累孩子,花那麼多錢。
由於心疼錢,有一次到了透析的時間,母親堅持不肯去。
田世國的爸爸:10號那一天就不行了,她就憋得沒氣了。
田世國:憋的汗有綠豆那麼大。你想想她長時間不喝水,還能憋出汗來,當時我們就打了120。
施永仿(山東棗庄礦業集團公司中心醫院醫生):因為他母親當時已經不能睡倒了,透析時只能坐著透,所以他(田世國)坐在他媽媽的後面,給他媽媽當墊子,靠墊。
田世國:搶救了幾個小時,天快亮的時候,心跳、血壓才恢復正常。
田世國的爸爸:再晚十分鍾她就完了,就搶救不過來了。
經過這次搶救,田世國和他的母親分別暗暗地下定了自己的決心。
田世國的母親:就是想了斷,了斷的時候想,要上樓上最高點,一下子就了斷,別弄的腿斷胳膊折的,給孩子造成麻煩。
田世國:我就決定開始起動第二步,給我媽換腎。
看出母親心思的田世國一邊加強看護,發動親戚朋友來勸慰母親,一邊向醫生咨詢換腎的問題。沒想到,他們的談話卻被母親無意間聽到了。
母親:我說你想給媽換腎啊,他說我就是問問。我說你要給我換腎,我就跳樓自殺。那時候聽人家說換一個腎得二、三十萬。
打這以後,深知母親脾氣的田世國不敢再提換腎這兩個字了,他開始轉入秘密行動:查詢資料,咨詢專家,然而結果讓他幾乎感到了絕望。
田世國:我媽是O型血,O型血在我們國家非常難配,幾乎是不可能的。我媽等不起,透析一天受一天罪,太受罪了。如果要她等半年、一年,連醫生都沒有把握,我媽能不能活到那一天。
怎麼辦?面對擺在面前的嚴峻的現實,田世國萌生了一個想法。
田世國:我當時就想把我的腎給她。
決定把自己的一個腎移植給母親後,田世國首先把這個想法告訴了妻子。
記者:你第一個告訴的是太太,為什麼?
田世國:這個不是說你家裡買什麼東西,干點什麼事,她同意好,不同意可以商量。這個無法商量的。
田世國妻子:心理上已經接受了,但是沒有立即表態,還在觀望,觀望這件事。希望我婆婆也能夠平安好轉,也不需要我老公去捐這個腎,存在這種僥幸心理吧。
田世國的弟弟:當時我就反對,他是我們家的頂樑柱,雖然說摘除一個腎從理論上說沒什麼問題,如果萬一出問題,我們家怎麼辦?
田世國:他(弟弟)說你不能捐,一大家子都看著你呢,負擔這么重,還是換他的。我妹妹打電話,她當時在電話里哭了。
就這樣,瞞著年邁的父母,兄妹三人爭著搶著都要把自己的一個腎移植給母親。同時,他們共同設立了一個賬戶。
田世國:我們家所有的錢集中在一起,除了滿足基本的生活需要之外,一切用在換腎上,專門給我媽開了一個賬戶。
記者:你的投入應該是最多的?
田世國:應該是這樣的。但只要我媽活著,這就是我們賺錢的動力。
在兄妹三人想方設法湊手術費期間,經過大家的勸導,母親也逐漸接受了換腎的想法。
9月22號,做好一切准備的田世國決定前往上海中山醫院配型。
田世國的妻子:他從廣州走的頭一天晚上,我就說你去配,這是我唯一的一次口頭上的承諾,就是我支持他。你就先去配吧,如果你配型不成功的話,那我就去配。一定要盡我們最大的能力,我們實在沒辦法那就沒辦法了,在我們能力范圍之內我們就要去就她,救我婆婆。
田世國的妻子:等他走了,去上海以後,他那個房間窗戶也關了,沒有讓任何一個人進去,保持他走時候的樣子。按道理來說,那個時候應該洗床單,洗被罩,洗枕套,我都沒洗,他的氣味都殘留在整個屋子裡面。
得知哥哥要配型後,妹妹把自己的血樣和母親的血樣一起送到了上海。
田世國妹妹:我說看看咱們兄妹倆誰的血型更接近媽不更好嘛,萬一我的更接近媽呢,那媽就少受點罪啊。
田世國:下午五點多了,上海天氣有點黑了,天色都黑色了,我到化驗室問結果,化驗室沒告訴我,他就笑了,他說你去找朱教授。
朱同玉,上海中山醫院教授,一直從事泌尿外科和腎臟移植的臨床和研究工作。已經成功完成了數百例腎臟移植手術。
記者:在這幾百例中間,子女給父母捐腎的原來有過嗎?
朱同玉:沒有,田世國是唯一的一例,是第一例。多數都是父母給子女腎臟。因為捐腎畢竟對他來說是一個比較重大的決定,我還是有一點點疑慮,到底捐不捐。
田世國:他就問了,多次問我們,你們一定要商量好了,這個不是兒戲。
朱同玉:他說他母親養他這么大,應該享福的時候沒有享到福反而生病了。他捐一個腎臟是應該的。他的態度非常堅決。
從上海回到山東,田世國告訴母親,估計快要有腎源了。
田世國:當時我媽坐在沙發上,我在給她說的一瞬間,她那個眼神,一抬頭看著你,那種對生命渴望的眼神,真的。誰都想不到,那種對生命渴求的眼神,我當時看到我媽的眼神。我在心裡想,媽我一定要救你,一定要堅持住,就這幾天了。
手術初步安排在9月30號進行。從27號,田世國就陪著母親開始了連續三天的復雜的術前檢查。
對這個特殊的病例,上海中山醫院開通了一條綠色通道,全院醫務人員都在幫著田世國維護這個美麗的謊言。
然而,檢查中突然發現了問題。
朱同玉:拍胸片的時候,發現他媽媽肺上有個陰影,當時懷疑是肺癌,如果是肺癌那麼手術就要停止了,不能做了。我們馬上請到放射科的主任一起給他做CT,排除是肺腫瘤,說肺上有液體,這樣就把他媽媽送出門去,剛剛出門,我們發現往下掃的時候,發現在她腹腔里邊有一個腫塊,並且不是一個,當時我們心一下子沉下來了。
進一步檢查要做增強CT,這需要病人喝1000毫升的水。
田世國的母親:喝的那個礦泉水,那個甜啊,倒一杯我喝一杯,就這么高一下子我都喝光了,我說這半年我就過了癮了。
朱同玉:田世國眼淚刷拉刷拉就下來了。
田世國:我最後放心是在29號7點左右晚上,護士把手術單放在我床上的時候,我才放心。
記者:看到手術單的時候,你不害怕?
田世國:我不害怕,我當時沒想到害怕,反而放心了,但是我雖然對自己的手術放心了,我對我媽的更是擔心了,當時我跟我弟弟講,我說12小時,千千萬萬不能離開媽一刻,千千萬萬盯死了,就在這一刻。
記者:那一夜晚你睡的好嗎?
田世國:沒睡,一夜沒睡。
記者:都想些什麼呢?
田世國:想我媽對我們的點點滴滴。我們家沒有什麼轟轟烈烈的,就是很普普通通的家庭母愛,普通的家庭,點點滴滴能想起來的都想了。以前我媽從來不看天氣預報,在我沒到廣州以前,不看的,就喜歡看連續劇,說相聲,我後來聽我父親講,從我五年前離開家裡,當天我媽就開始看天氣預報,就等著看廣州。
記者:看廣州的天氣預報。
田世國:對,從那以後再也沒落過。
記者:你懸著那麼久的心,什麼時候終於完成落下了?
田世國:上手術室的護士差五分七點來接我的時候。
田世國:後來聽朱醫生說,我的腎給我媽裝上不到一分鍾就排出尿液了,很快,很開心。
田世國的母親:我說(傷口)割一道口子,抓上一把辣椒面子,我都能承受得了,為什麼?因為陽光再現了,我已經活過來了,有盼頭了,有奔頭了。
手術後的第二十二天,田世國就離開了家,他要去給一個新受理的案子進行辯護。
田世國:抓緊時間工作,多賺一點錢給我母親,錢不能斷的,因為她吃這種葯,所以要多賺一點錢准備在那裡,只能這樣,必須這樣。沒有退路了。真的,我覺得我希望有尿毒症的(患者的)子女站出來,這沒什麼,看看母親,想想為我們操勞一生,我覺得真值,太值了。
上面是資料,你可以聯系資料,寫一篇小短文,或者擇其精華寫一篇訪談錄。小生時間有限,望樓主寬恕。
㈡ 感動中國的十大人物故事
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以下是堅持誠實守信的兩來個事例.
事例一被評為2013年感動中國人物的源陳俊貴,從1985年至今,在天山腳下,為戰友守墓已近30年,無怨無知悔.他,只為風雪之夜一次生死相托,就守住了誓言,也為我道們守住了心靈的最後陣地.
㈢ 作文《一件感人的事(有關感動中國的故事)》
9月23日早晨,93歲的他靜靜地走了。無數活著的人在口口相傳中記住了他——蹬三輪的老人白芳禮。這不是神話!這位老人在74歲以後的生命中,靠著一腳一腳地蹬三輪,掙下35萬元人民幣,捐給了天津的多所大學、中學和小學,資助了300多名貧困學生。而每一個走近他的人都驚異地發現,他的個人生活幾近乞丐,他的私有財產賬單上是一個零。
從1993年到1998年,老人資助了紅光中學的200多名藏族學生,月月給他們補助,直到他們高中畢業。
白芳禮傾盡所能地把他的光和熱灑向了眾多需要幫助的學生身上,學生們從他那裡獲得的感動和成長,讓他收獲了無上的幸福。
老人忘不了那一年他到南開大學給貧困學生捐款的一幕。當時,學校要派車去接他,他說不用了,把省下的汽油錢給窮孩子買書。他自個兒蹬三輪到了學校。捐贈儀式上,老師把這個事一講,台下一片哭聲。許多學生上台從老人那裡接過資助的錢時,雙手都在發抖。
一位來自新疆地區的貧困學生,功課優秀,沒畢業就被天津一家大公司看中,擬以高薪聘用。這一天,他走上台激動地說:「我從白爺爺身上感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精神和力量。我正式向學校、也向白爺爺表示:畢業後我不留天津,要回到目前還貧困的家鄉,以白爺爺的精神去為改變家鄉面貌做貢獻!」他深深地向白芳禮老人鞠了一躬。全場掌聲雷動。老人高興得流下了眼淚。
事後,老人對他的老友說:「我過得是苦,掙來的每一塊錢都不容易。可我心裡是舒暢的。看到大學生們能從我做的這一點點小事上喚起一份報國心,我高興啊!」
這些年得到白芳禮捐助的大學、中學、小學以及教育基金等單位達30家之多。老人捐錢從不圖回報,許多得到他幫助的學生並不知道他的姓名。他的快樂和幸福來自他那一顆太陽的心!
白芳禮老人生前與受到他資助的天津市紅光中學藏族學生在一起(1994年攝)。
他堅守著自己心中的追求,就像戰士堅守著戰斗的高地
1994年,白芳禮81歲。這一天,他把整整一個寒冬掙來的3000元辛苦錢交給一所學校後,校領導說代表全校300名貧困生向他致敬。這話觸動了他:現今缺錢上學的孩子這么多,光靠我一個人蹬三輪車掙來的錢救不了幾個娃呀!
他琢磨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就把兒女家的門敲開了:「我准備把你們媽和我留下的那兩間老屋給賣了,再貸點款辦個公司,賺錢支教。」
不多幾天,在緊靠天津火車站的一塊小地盤上,出現了一個7平方米的小售貨亭,裡面擺著一些糕點煙酒等,當頭掛著一塊牌子——「白芳禮支教公司」。他對受雇的員工宣布:「我們掙來的錢姓『教育』,每月結算,月月上交。」
小售貨亭讓白芳禮增加了不少支教的財力,卻一點也沒有改變他蹬三輪的生活。他把售貨亭交給伙計打理,自己照樣天天出車拉活。他說:「我出一天車總能掙回二三十塊錢,可以供十來個苦孩子一天的飯錢呢!」
為了在車站前拉活方便,他索性挨著亭子搭了個3平方米的小鐵皮棚子,裡面用磚頭搭了一塊木板算是「床」,棚頂上的接縫處露著一道道青天。夏天,棚里的溫度高達40攝氏度;冬天,放杯水可以凍成冰坨子。白芳禮就在這裡面住了整整5年。
「這老爺子怎麼像個沒家的人……」老人的兒女一直承受著某種誤解的壓力,他們對父親有些埋怨。蹬著三輪闖盪了一輩子的白芳禮,骨子裡有一種大義與胸懷,國家與社會在他心目中有頭號的位置。他對兒女們說:「我現在是有國無家,為了能給孩子們多掙錢,累點苦點都沒啥.
然而,終於在那一天他感到了無奈。1999年,天津火車站進行整頓,所有商亭一律被拆除。望著轉眼工夫被拆成一堆垃圾的「白芳禮支教公司」,老人哭了。他老了,腿腳沒勁了,以後還指望用什麼掙錢給孩子們讀書呢?
那年冬天,老人蜷縮在車站附近一個自行車棚里,硬是給人家看了3個月的自行車,每天把所得的1角、2角、1元、2元的錢整整齊齊地放在一個飯盒裡,等存滿500元時,他揣上飯盒,蹬上車,在一個飄著雪花的冬日,來到了天津耀華中學。人們看到,他的頭發、鬍子全白了,身上已經被雪浸濕。他向學校的老師遞上飯盒裡的500元錢,說了一句:「我干不動了,以後可能不能再捐了,這是我最後的一筆錢……」老師們全哭了。
白芳禮您的生日是父親節 一生辛苦無人能忘
一顆太陽的心是不會熄滅的,白芳禮依然活在他的追求中。其後的歲月里,他播灑下的陽光迸裂成一個更大的陽光的世界。
當白芳禮患病的消息傳出,一批又一批學校的學生來到他的身邊。他望著孩子們,淚水一個勁兒地流:「孩子們,等我病好了,我還要蹬三輪掙錢資助你們讀書!」
然而,老人再也不能實現他的願望了。他像流星一樣劃過,但卻讓自己燃燒著,給世界留下了最後的光芒……
㈣ 關於感動中國人物故事簡要概括
閻肅《感動中國》2015年度人物頒獎詞:
【閻肅 弦歌感人腸】鐵馬秋風、戰地黃花,樓船夜雪,邊關冷月,這是一個戰士的風花雪月。唱紅岩,唱藍天,你一生都在唱,你的心一直和人民相連。是一滴水,你要把自己溶入大海;是一樹梅,你要讓自己開在懸崖。一個兵,一條路,一顆心,一面旗。
《感動中國》給予郎導的頒獎詞:臨危不亂,一錘定音。那是盪氣回腸的一戰。攔擊困難、挫折和病痛,把拼搏精神如釘子般砸進人生。一回回倒地,一次次躍起,一記記扣殺,點燃幾代青春,喚醒大國夢想。因排球而生,為榮譽而戰。一把鐵榔頭,一個大傳奇。
【頒獎詞:王寬君子抱仁義】重返舞台,放不下人間悲歡,再當爺娘,學的是前代聖賢。為救孤你古稀高齡去賣唱,為救孤你含辛茹苦十六年。十六年,哪一年不是三百六十天。台上你蒼涼開腔,台下,你給人間作了榜樣。
2016感動中國組委會給予官東頒獎詞:
來不及思量,就一躍而入。冰冷,漆黑,缺氧,那是長江之下,最牽動人心的地方。「別緊張,有我在」,輕聲的安撫,穩住傾覆的船艙。摘下生命軟管,那肩膀上剩下的只有擔當。人們誇你帥,不僅僅指的是面龐。
2016感動中國組委會給予莫振高頒獎詞:
千萬里,他們從天南地北回來為你送行。你走了,你沒有離開。教書、家訪、化緣,埋頭苦幹,拚命硬幹。你是不滅的蠟燭,是不倒的脊樑。那一夜,孩子們熄滅了校園所有的燈,而你在天上熠熠閃亮。
㈤ 感動中國的故事
教師譚千秋用生命完成了最後的使命
——為了四個學生,他張開了雙臂
「昨天晚上就聽說有個老師救了4個娃兒,我哪知道就是你……」張關蓉撲到丈夫的遺體上放聲慟哭。她的丈夫、德陽市東汽中學教師譚千秋用自己的雙臂保住了4名學生的生命。
「我侄女是高二一班的學生,要不是有他們老師在上面護著,這4個娃兒一個也活不了!」被救女生劉紅麗的舅舅對記者說。
「那個老師呢?」
「唉……他可是個大好人,大英雄噢!」說著,劉紅麗舅舅的眼圈紅了。他說,那是一位男老師,快50歲了。
「我們發現他的時候,他雙臂張開著趴在課桌上,身下死死地護著4個學生,4個學生都活了!」一位救援人員描述著當時的場景。
當張關蓉拉起譚千秋的手臂時,丈夫僵硬的手指再次觸痛了她脆弱的神經:「昨天抬過來的時候還是軟軟的,咋就變得這么硬啊!」張關蓉慟哭失聲……
這雙曾傳播無數知識的手臂,在地震中從死神手中奪回了四個年輕的生命,手臂上的傷痕記下了這一切。
2、求求你們讓我再去救一個!我還能再救一個!
一片一片的廢墟,到處是哭喊的聲音,救援隊發了瘋一樣的救人,然而往往救不了,跟著去的攝影只了拍一張照片,就扔下相機去幫忙,因為那情景讓你不可能站著看著。學校的主教學樓坍塌了大半,當時正在上課,幾乎有100多個孩子被壓在了下面。全是小學生。一些似乎是消防隊員的戰士在廢墟中已經搶出了十幾個孩子和三十多具屍體,看著那些小小的,帶著紅領巾卻再也無法睜開眼睛的孩子,她說她突然覺得自己說話的勇氣都沒有了。然而就在搶救到最關鍵的時候,突然教學樓的廢墟因為餘震和機吊操作發生了移動,隨時有可能發生再次坍塌,再進入廢墟救援十分的危險,幾乎等於送死,當時的消防指揮下了死命令,讓鑽入廢墟的人馬上撤出來,要等到坍塌穩定後再進入,然而此時,幾個剛才廢墟出來的戰士大叫又發現了孩子。幾個戰士聽見了就不管了,轉頭又要往裡鑽,這時坍塌就發生了,一塊巨大的混凝土塊眼看就在往下陷,那幾個往裡轉的戰士馬上給其他的戰士死死拖住,兩幫人在上面拉扯,最後廢墟上的戰士們被人拖到了安全地帶,一個剛從廢墟中帶出了一個孩子的戰士就跪了下來大哭,對拖著他的人說你們讓我再去救一個,求求你們讓我再去救一個!我還能再救一個!
看到這個情形所有人都哭了,然而所有人都無計可施,隻眼睜睜的看著廢墟第二次坍塌。後來,那幾個小孩子還是給挖出來了,但是卻只有一個還活著,看著那些個年輕的戰士抱著那個倖存的小女孩在雨中大叫著跑向救援所在的帳篷的時候,所有的人都已經泣不成聲
㈥ 關於感動中國的故事三百字。
教師譚千秋用生命完成了最後的使命
——為了四個學生,他張開了雙臂
「昨天晚上內就聽說有個老師救了4個娃容兒,我哪知道就是你……」張關蓉撲到丈夫的遺體上放聲慟哭。她的丈夫、德陽市東汽中學教師譚千秋用自己的雙臂保住了4名學生的生命。
「我侄女是高二一班的學生,要不是有他們老師在上面護著,這4個娃兒一個也活不了!」被救女生劉紅麗的舅舅對記者說。
「那個老師呢?」
「唉……他可是個大好人,大英雄噢!」說著,劉紅麗舅舅的眼圈紅了。他說,那是一位男老師,快50歲了。
「我們發現他的時候,他雙臂張開著趴在課桌上,身下死死地護著4個學生,4個學生都活了!」一位救援人員描述著當時的場景。
當張關蓉拉起譚千秋的手臂時,丈夫僵硬的手指再次觸痛了她脆弱的神經:「昨天抬過來的時候還是軟軟的,咋就變得這么硬啊!」張關蓉慟哭失聲……
這雙曾傳播無數知識的手臂,在地震中從死神手中奪回了四個年輕的生命,手臂上的傷痕記下了這一切。
㈦ 感動中國少年故事
一位十六歲的少年去拜訪一位年長的智者。
他問:我如何才能變成一個自己愉快、也能夠給別人愉快的人呢?
智者笑著望著他說:孩子,在你這個年齡有這樣的願望,已經是很難得了。很多比你年長很多的人,A從他們問的問題本身就可以看出,不管給他們多少解釋,都不可能讓他們明白真正重要的道理,就只好讓他們那樣好了。
少年滿懷虔誠地聽著,臉上沒有流露出絲毫得意之色。
智者接著說:我送給你四句話。第一句話是,把自己當成別人。你能說說這句話的含義嗎?
少年回答說:是不是說,在我感到痛苦憂傷的時候,就把自己當成是別人,這樣痛苦就自然減輕了;當我欣喜若狂之時,把自己當成別人,那些狂喜也會變得平和中正一些?
智者微微點頭,接著說:第二句話,把別人當成自己。
少年沉思一會兒,說:這樣就可以真正同情別人的不幸,理解別人的需求,並且在別人需要的時候給予恰當的幫助?
智者兩眼發光,繼續說道:第三句話,把別人當成別人。
少年說:這句話的意思是不是說,要充分地尊重每個人的獨立性,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可侵犯他人的核心領地?
智者哈哈大笑:很好,很好。孺子可教也!第四句話是,把自己當成自己。這句話理解起來太難了,留著你以後慢慢品味吧。
少年說:這句話的含義,我是一時體會不出。但這四句話之間就有許多自相矛盾之處,我用什麼才能把它們統一起來呢?
智者說:很簡單,用一生的時間和經歷。
㈧ 感動中國的十大人物的感人事跡
《感動中國》是一檔宣傳正能量的節目,在這些節目中有很多人會被報道和銘記,你記得哪些人或者事情?
張瑞敏,海爾集團的董事長,他將一個小廠,創造成現在的海爾集團。出任海爾的前身青島電冰箱總廠廠長,制定了海爾第一個發展戰略——名牌戰略。但是,依然有員工沒有用心,生產出一些質量有缺陷的冰箱,張瑞敏果斷決策,當場砸毀76台有缺陷的冰箱。用兩年的時間,帶領海爾獲得了中國電冰箱史上第一枚質量金牌。
這就是張瑞敏的英明之處,隨著海爾的壯大,張瑞敏成為了名人,現在是海爾集團的CEO。
這些人都是信念的堅守著,都是我們學習的典範。不僅僅是老師,各行各業都有這樣的人,用他們的行動感動著他人,他們的行為值得尊敬!
㈨ 近年來感動中國的少年故事...
一個14歲少年催人淚下的故事...
14歲,正值多夢的花季,其中該有多少歡笑、夢想和五彩斑斕的幸福!
然而,他沒有。
12歲那年,他和媽媽被父親拋下。從此,他學會了周末背起小木箱上街給人擦皮鞋掙錢養家;他必須在每天放學之後承擔起一切家務,包括照料雙目失明的媽媽;他沒有穿過新衣服;他能記起的唯一美味是過年媽媽讓他花2元錢買了一碗他一直盼望的炒米線……
他就這樣走到了14歲,而且,還在繼續走著。
苦難收走了他的花季,卻給了他一雙堅強的翅膀飛向藍天和陽光。
當我們面對這個叫楊英詠的孩子時,他的成熟和堅強讓人幾乎難以相信。
那一天,在他記憶里是永遠無法抹去的灰色
楊英詠幾乎是在一夜之間失去了一個12歲孩子的全部歡樂。
他很小跟隨父母從重慶來到昆明,父母分別給人打工。上小學三年級時,母親蹬三輪送貨從車上摔下,視網膜脫落,雙目失明,全家只得靠父親一個人的收入度日。
父親開始不喜歡這個家,常常幾天不見人影。
2003年9月的一天,在楊英詠的記憶中是無法抹去的灰色。父親說要出門打工,媽媽不同意,父親斥罵,媽媽不停地哭泣。楊英詠流淚拉著父親的手懇求:「爸爸,你別走!媽媽看不見,我也要上初中了……」但懇求並沒有挽回父親的心,他踏出家門,再無音信。
那天晚上,楊英詠對自己說:「我要靠自己的努力養活媽媽!」
他做了一個擦皮鞋的小木箱,每到周末,便背著小鞋箱上街給人擦皮鞋,擦一雙鞋能掙一角錢。他還到垃圾箱揀別人扔棄的塑料瓶等廢品去賣。平均下來,他一天能掙2元到3元錢,除去繳納房租水電費,他和媽媽每月的生活費僅有6元錢。他們的飯碗里一年到頭是土豆菜葉煮稀飯,偶爾炒上一小瓶炸醬,能吃一個月。
12歲的他學會了做飯、洗衣、拖地;學會了到菜市場用5角錢買回一堆干癟的「處理」菜;學會了照顧媽媽的日常起居。有一個中秋節,他想炒一點炸醬,不想鍋里的熱油飛濺到手上,燙起了很大的泡,媽媽讓他買瓶紅花油來搽,他搽了兩次就不搽了,告訴媽媽:「省著點,下次燙到再搽。」
穿過一條狹長的巷子,楊英詠帶我們來到他的家。
房間破舊昏暗,一隻煤氣爐、兩只碗、幾個矮小的塑料板凳……一張上下鋪的木板床是這個家裡最好的家當。
母親坐在下鋪邊上,似乎已經等了很久,聽到聲音,興奮地伸出手,當一把握住孩子伸過來的手時,她變形的眼窩里流淌出無限的憐愛和慈祥。「媽媽,你坐累了吧?」男孩橫抱起母親的身體,輕輕地往床上放去……
很久,我們說不出話。
楊英詠告訴我們,看不見的媽媽無論苦到何等程度,每天一定要做的,就是摸索著在他的作業本上「家長簽字」一欄中寫下自己的名字??「塗煥英」,這讓楊英詠領悟了什麼叫「永不放棄」。
2004年秋天,楊英詠小學畢業,他接到了昆明市明德民族中學的錄取通知書,上面註明報到時要交200元學費。怎麼辦?他對媽媽說:「我一定要靠讀書才能走出來!」他牽起媽媽的手,走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