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電池危害有關的故事
㈠ 電池中毒而死亡的例子
有,
日本的水俁病
40多年前,在日本九州南部的一個沿海小鎮--水俁鎮,當地居民中專出現了屬一種奇怪的病。患者開始口齒不清,步態不穩,四肢麻痹,最後全身痙攣,精神失常,在痛苦的折磨中死去。後來染上這種疾患的人越來越多,甚至連貓和海鳥都出現了同樣的症狀。後來,醫務工作者從死者的屍體和海魚體內發現了有毒的甲基汞,證明了人是吃了被污染的魚而中毒的。經過調查,原來是當地的日本氮肥工業公司常年向水俁灣排放含汞廢水,使海水受到了汞的污染,當地捕撈的海產品中都含有高濃度的甲基汞。
為了恢復水俁灣的生態環境,日本政府花了14年的時間,投入了485億日元,把水俁灣的含汞底泥深挖4米,全部清除。同時,在水俁灣入口處設立了隔離網,將海灣內被污染的魚統統捕獲進行填埋。曾親眼目睹過水俁病爆發的日本水俁市市長吉井正澄感慨地說:"經過近半個世紀的不懈努力,我們終於從水俁病的陰影中走出來了,正在建設一個新的水俁市。我希望全世界都吸取日本水俁病的教訓,擺脫愚昧的生產方式,推行文明的生產方式。"
㈡ 關於電池危害的故事
廢舊電池的危害性:廢舊電池的危害主要集中在其中所含的少量的重金屬上,如鉛、汞版、鎘等。這些有毒權物質通過各種途徑進入人體內,長期積蓄難以排除,損害神經系統、造血功能和骨骼,甚至可以致癌。
鉛:神經系統(神經衰弱、手足麻木)、消化系統(消化不良、腹部絞痛)、血液中毒和其他的病變。
汞:精神狀態改變是汞中毒的一大症狀。脈搏加快,肌肉顫動,口腔和消化系統病變。
鎘、錳:主要危害神經系統。
我只知道這么多了 希望能幫到你
㈢ 德基電池的品牌故事
「德」指內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於人倫,則指人的本性、品德。儒家認為,「德」版包括忠、權孝、仁、義、溫良、恭敬、謙讓等。在作為西周文化的重要內涵的「禮樂文明」中,「德」是核心。德歸納為「勤樸古健、果義敢為、居安思危、善始善終。」就是對德的最好總結。
「基」建築物的根腳,根本的,起始的。
德基品牌電池於2009上市,基於「以誠為德,以質為基」的企業理念而誕生,故取名德基。由公司創始人陳振興總經理帶頭研發,以誠為德,誠信對待消費者,供應商,公司員工,以質為基,採用高容量電芯,日本精工保護IC,注重每個細節,嚴格把好質量關,志在推出中國國產,品質媲美原裝電池的優秀品牌。
㈣ 電動車電池接反後的故事!
電池沒問題的,就是充電器有問題了而已,記住紅接紅,黑接黑,紅是N,代版表正極,黑是權L代表負極,還好你沒先轉電機,否則電機和控制器都有燒壞的可能,但電池是絕對沒問題的,放心吧,我是賣車也修車的,別擔心。正常事情。偶也干過類似滴事情。
㈤ 原電池 電解池的故事
Fe做負極,C做正極,總反應是:4Fe + 3O2 == 2Fe2O3
銅和銀:
正極O2 + 4e- + 2H2O = 4OH-
負極2Cu - 4e- == 2Cu2+
以上兩個反應都屬於「吸氧腐蝕」(電極與氧氣反應,而不是與電解液反應)
由於Fe在濃HNO3中會被鈍化(不加熱情況下),所以在這里Mg參與反應.
負極:Mg - 2e- == Mg2+
正極(以生成NO2為例):NO3- + e- + 2H+ == NO2↑ + H2O
總反應:
Mg + 4HNO3 == 2NO2↑ + Mg(NO3)2 + 2H2O (硝酸非常濃)
3Mg + 8HNO3 == 2NO↑ + 3Mg(NO3)2 + 4H2O (硝酸較濃)
4Mg + 10HNO3 == 4Mg(NO3)2 + NH4NO3 + 5H2O (濃硝酸)
註:由於濃硝酸的濃度不同,會有不同的還原產物,可能是NO2、NO、N2O、N2、NH3NO3(也就是說硝酸的濃度越大,被還原的氮的氧化物或者氫化物的化合價越高,最大為+4,最低為-3).
Ag與C在硝酸中,C不參與反應,只能是Ag參與反應:
負極:Ag - e- == Ag+ (正極略)
總反應:
Ag + 2HNO3 == AgNO3 + NO2 ↑ + H2O (硝酸非常濃)
3Ag + 4HNO3 == 3AgNO3 + NO↑ + 2H2O (硝酸較濃)
Fe和Ag也是可以的(電解液為濃硝酸,不加熱):
負極:Ag - e- == Ag+ (正極略)
析氫腐蝕:負極Fe,正極C,電解液HCl.
負極:Fe - 2e- == Fe2+
正極:2H+ + 2e- == H2↑
總反應:Fe + 2HCl == H2↑ + FeCl2
㈥ 故事機插電源能用,上電池不能用,是哪裡的問題呢
交直流兩用的游戲機類,為了防止交流電源對電池灌電流(普通電池內不能充電),在電容池正極接入電源交匯點之前要串聯一隻二極體,當機內進水,電池的輸出電流會因負載短路而增加,燒壞二極體(一般是1N4001)。造成只能使用交流電,無法使用電池。如果在電池輸出端串聯有二極體,你可以拔掉交流線,裝入電池把二極體短路試一下能否供電。
㈦ 關於電池的故事
首先,先讓我們來回顧一下電池的發展史。年,丹尼爾電池誕生(鋅銅原電池,現在早就不用了);1859年,鉛酸電池發明,一直到今天還是非常常用;1878年,法國的L.梅謝在鋅錳電池中用含鉑的多孔性炭電極代替二氧化錳炭包,開發了鋅空氣干電池的技術;1883年,氧化銀電池發明(如今常用於手錶用1.55V紐扣電池,另有大型化電池組用於衛星、潛艇等高大上的地方)。
電池的發明人伏打(1745~1827)是一位義大利的物理學家,伏打曾擔任帕維亞大學物理學教授。1745年2月18日伏打誕生於一個名叫科摩的義大利小城鎮。伏打從小對電學發生了興趣。1800年伏打用銅片和錫片中間夾有鹽水浸透的紙殼,製成了電池。後來又多次實驗發現,把各種金屬按著鋁、鋅、錫、鐵、銅、銀和金的順序排列時,每兩種金屬組成電池,則前面的金屬帶正電,而後面的金屬帶負電。這就是伏打所發現的「接觸電勢差系列。
他對已有的驗電器進行改造,製成了一種能夠測定微量電荷的驗電器。使用這種驗電器,伏打反復驗證各種金屬產生的電能,發現了起電序列,製成了電堆,使人類首次獲得了穩定而持續的電流,開創了動電研究新時代。使用伏打電堆,他證實了兩種不同性質的金屬相互接觸時,其接觸表面就會出現異性電荷,同時其表面之間還會產生接觸電位差,這種電位差的大小隨兩相接觸的金屬而異。同時還證實了所有的金屬導體,都能排成一個序列,序列中的任何一種金屬與後面一種金屬相接觸時,前者帶正電,後者帶負電,伏打據此排列出了世界上第一個電氣元素表。1800年伏打將其長期研究結果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上發表,使全世界都知道了伏打和他的電堆,第二年拿破崙在巴黎看了他的電池表演後,封他為伯爵。人們為了紀念他,用他的名字「伏」命名了電壓單位。
㈧ 節能的小故事
走進范貴家的家,第一感覺就是干凈、清爽。地是瓷磚,牆是白牆,門是白漆木板門,陽台上養了不少蘆薈,正綠色盎然。
「我家不裝潢,追求簡單、樸素。」老范認為,房子裝修不當,表面豪華了,卻污染環境、危害健康。
69歲的范貴家是中科院煤炭化學研究所的一名退休職工,一次參加環保知識競賽得獎的經歷,讓他和環保結下了不解之緣。
得獎後,范貴家主動找到太原市環衛局,在煤化所大院安裝了兩個廢舊電池回收箱。他定期檢查和維護回收箱,積極宣傳廢舊電池對環境的危害性。為了擴大影響,他還自掏腰包,購買一些小禮品贈送給那些積極投放廢舊電池的朋友。
箱子滿了,老范就騎著自行車把電池送到環保部門統一處理。他說,一節一號電池爛在地里,能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利用價值;一粒紐扣電池可使600噸水受到污染。回收箱一年下來能回收150多公斤廢舊電池,要是隨手將這些電池扔掉,真不知道要污染多少水源和土地。
為了節約電能,老范家的電器盡量用小功率的,室內照明全部改用15瓦以下的節能燈。他將大功率的洗衣機停用,購買了微型小功率洗衣機。
老范說,這種洗衣機省電又節水,每次洗衣服只需用兩臉盆水。為了節約用水,老范將洗菜水用來擦地板、沖廁所,將洗鍋水用來澆花。他說:「洗鍋水含有油質,用來澆花最好。」一個月下來,他家平均只需用三四噸水。
老范家裡禁用含磷洗滌劑,不用一次性筷子。他認為,塑料袋難以降解,會污染環境,因此家裡裝垃圾只用廢舊報紙,不用塑料袋。范夫人現在上街買菜,也自帶盛菜的布袋。
煤化所大院有個小花園,以前沒有小樹。2005年春天,老范向單位領導提出綠化花園的想法,並給出了具體實施方案。後來,單位書記帶頭組織黨員義務勞動,補栽了上萬株小樹,並安裝了防護欄。現在,這里成了居民們早上鍛煉和傍晚乘涼的好去處。
2006年,老范家獲得了太原市「綠色家庭」的稱號。「綠色家庭」創建活動從節約用水、不使用含磷洗滌劑、垃圾分類、美化綠化家園等具體細節入手,提高了每一個家庭成員的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太原市環境保護宣教中心主任溫彥平說:「老范愛琢磨環保小竅門,他家成為綠色家庭真是當之無愧。」
㈨ 關於廢舊電池的危害和處理的故事
沒啥故事, 搞回收, 完了照樣是被掩埋掉, 污染照樣. 因為別的處理成本過高
㈩ 關於電池的故事
記得來CCTV1還有綜藝大觀的自時候,演過一個小品,一農村婦女跟蹤每個拿著電池的人,被大家認為是瘋子,原來她的兒子喝了村裡被電池污染的河水中毒而亡,她只是把想那些人的電池丟了後自己收集起來而避免污染水和土地。
大一那年,我是班長,我們班組織環保活動——回收廢舊電池,大學生用電池量挺大的,可根本就沒人參與。廢舊電池的危害眾所周知,但從沒有人當回事。我不能指責別人什麼,我從己做起,大學里我積攢著我們宿舍所有的舊電池,盡管舍友不斷抱怨那包爛電池會流水的,會污染他們的,我居然還把在路上揀到的廢舊電池也帶回去。漸漸有了一定量之後,我到處找可以回收的地方,經過半年之久,我所在的城市沒有任何廢舊電池回收點。環保從我小學講到我大學畢業,也僅僅只是講。終於在我離開大學校園的時候,我把那些電池又重新丟會了一般的垃圾桶。從那以後我沒再留過任何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