懲邪除戀的故事讀後感
❶ 《海瑞懲霸》的故事
《海瑞懲霸》的故事:
嘉靖三十七年,海瑞升任浙江淳安知縣。淳安境內山多地少,百姓清苦。然而,這里卻是往來三省的交通樞紐。朝廷使臣和過境官僚,都要地方負責接待,因而加重了人民的負擔。
海瑞任淳安知縣期間,除了清丈土地,均平賦稅等惠政外,還有兩件事大快人心。其一是拿辦總督胡宗憲的兒子。有一次,這位少爺路經淳安縣,仗父欺人,作威作福,因嫌驛站招待不周,竟把驛吏捆吊在樹上。海瑞聞訊趕來,強令把胡公子帶的幾千兩銀子充公上交國庫,還向胡宗憲報告說:"這個人帶著大量銀兩,膽敢假冒總督大人的公子胡作非為,敗壞了大人您的官聲,真是可惡之極。"弄得胡總督有苦難訴,只好忍氣吞聲了事。其二是擋了都御史鄢懋卿的大駕。鄢氏是當朝宰相嚴嵩父子的親信,嘉靖三十九年,他以左副都御史的身份出京總理兩浙、兩淮、長蘆和河東鹽政。他在京掌握著進退升降官吏的建議權,出巡地方則是威風八面的欽差大臣,所以,地方官員對他莫不畢恭畢敬。而鄢懋卿還假惺惺地先發出通令,聲稱自己"素性簡朴,不喜奉迎。凡飲食供帳,俱宜儉朴為尚,毋得過於華侈,靡費里甲……"如此沽名釣譽的官腔無非一紙空文,誰也不敢當真對待。鄢氏每到一地,勒索賄賂,肆無忌憚,他的小老婆坐著十二個女子抬的五彩轎子,招搖過市。一天,鄢懋卿要巡查嚴州(今浙江建德),必經淳安境地。海瑞事先呈上一個稟帖,開頭節錄鄢氏通令標榜儉朴的原文,緊接著寫道:"聽說您以前所到過的地方,都置辦酒席,每席費銀三四百兩,平常伙食都是山禽野味,其他供應也極為華麗,連便壺都是用銀子做的。這些排場和您頒布的通令是大大相悖的。都察院長官出理鹽政,是我朝以來未曾有過的稀罕事。有鑒於此,有疾苦的人要來告狀,有貪酷行為的人要改邪歸正,百姓也會因此而得到益處。可現在的情況是,州縣恐怕接待不周致罪而極力鋪張接待;百姓因為害怕攤派,而怨聲載道。百姓非但沒有得到益處,反而苦於破財。大概是地方官屬奉承您,誤認為您喜歡阿諛恭維而不喜歡直言吧!我想,縱使您一並拒受,而東西已經置辦,因花錢而招致百姓怨恨,誰擔當得起?地方官屬以現在的俗例來猜度您,我擔心您將來會因為他們的瞎張羅,不利於執守禮法,而悔恨不及。這個危害比鹽法不通還要大,所以才敢把這些意見直言相告。"鄢氏看完稟帖,哭笑不得,只好繞道他去。但是,後來鄢氏卻銜恨誣告海瑞,使海瑞由已得朝命的嘉興通判(知府的副職)降為江西興國知縣。
海瑞簡介:
海瑞(1514年-1587年),字汝賢,號剛峰,廣東瓊山(今屬海南)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經歷了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朝。
1549年(嘉靖二十八年)海瑞參加鄉試中舉,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後升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知縣,推行清丈、平賦稅,並屢平冤假錯案,打擊貪官污吏,深得民心。得到提升,歷任州判官、戶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寶丞、兩京左右通政、右僉都御史等職。他打擊豪強,疏浚河道,修築水利工程,力主嚴懲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賄,並推行一條鞭法,強令貪官污吏退田還民,遂有「海青天」之譽。
1587年(萬曆十五年),海瑞病死於南京官邸。贈太子太保,謚忠介。海瑞死後,關於他的傳說故事,民間廣為流傳。
❷ 幼兒故事狐狸的懲罰讀後感
寫讀後感的要訣
我們讀完一部作品或一篇文章後,自然會受到感動,產生許多感想,但這許多感想是零碎的,有些是模糊的,一閃而失.要寫讀後感,就要善於抓住這些零碎、甚至是模糊的感想,反復想,反復作比較,找出兩個比較突出的對現實有針對性的,再集中凝神的想下去,在深思的基礎上加以整理.也只有這樣,才能抓住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寫出真實、深刻、用於解決人們在學習上、思想上和實踐上存在問題的有價值的感想來.
第四,要真實自然.就是要寫自己的真情實感.自己是怎樣受到感動和怎樣想的,就怎樣寫.把自己的想法寫的越具體、越真實,文章就會情真意切,生動活潑,使人受到啟發.
從表現手法上看,讀後感多用夾敘夾議,必要時藉助抒情的方法.敘述是聯系實際擺事實.議論是談感想,講道理.抒情是表達讀後的激情.敘述的語言要概括簡潔,議論要准確,抒情要集中.三者要交融一體,切忌空話、大話套話、口號.
從表現形式上看,也有兩種:一種是聯系實際說明道理的.這是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和具體生動的事例,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闡明一個道理的正確性,把理論具體化、形象化,使之有血有肉,有事有理,以事明理,生動活潑.另一種是從研究理論的角度出發,闡發意義.根據自己的研究和理解,闡明一個較難理解的思想觀點,或估價一部作品的思想意義.它的作用是從理論上幫助讀者加深對原文的理解.這一種讀後感的重點仍在「感」字上,但它的理論性較強,一定要注意關照議論文論點鮮明、論據典型、中心明確突出等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