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司馬遷的故事讀後感事例

司馬遷的故事讀後感事例

發布時間: 2020-12-13 14:20:24

❶ 史記故事,寫十篇讀書筆記

(一)美德的弊端 太史公說:「夏朝的政治奉行忠厚,忠厚的弊端,是使百姓粗野缺乏禮節,所以殷朝承續夏政而奉行恭謹。恭謹的弊端,是使百姓相信鬼神。所以周朝承續殷政而奉行禮儀。禮儀的弊端,是使百姓講究文飾而情薄不誠信,所以解救不誠信的弊端莫若奉行忠厚。……」 讀了這段,我才發現「忠厚」、「恭敬」、「禮儀」這些傳統美德也有弊端: 忠厚的人誠信,卻容易莽撞,喪失理智。 恭敬的人謙遜,卻往往沉默,逆來順受。 講禮儀的人禮貌,卻漸漸虛偽,文過飾非。 那講誠信的人呢?誠信的人真實卻不現實。哎!竟然得出這樣的結論。 《史記》讀書筆記之二:可愛的孝文帝 《史記》讀書筆記之二:可愛的孝文帝 孝文皇帝,是漢高祖劉邦的兒子,漢武帝的爺爺。我說他可愛,是因為他本不是「天子」,卻作了「天子」,作了「天子」卻沒有「天子」的「樣子」。 《史記》之《孝文本紀》我還只看了三分之一,先把我所看了的,他的開明之處列出來,至於他的生平我下次補上: 廢除了「連坐」的法律,所謂「連坐」就是一人犯罪全家獲罪。 廢除了「誹謗」和「妖言」的罪名,鼓勵臣民「進獻善言」。 孝文帝是高祖劉邦排行中間的兒子。高祖逝世後,呂氏家族的人企圖發動叛亂,被朝廷重臣所覆滅。最後大臣們謀劃召還是代王的劉恆入長安並擁立他為皇帝,也就是後來的孝文帝。 孝文帝語錄: 「刑法竟達到斷人肢體、毀壞肌膚、使人終生不能康復,這是多麼痛楚而不講求恩德的作法,這怎麼能符合為民父母的主旨呢!應當廢除肉刑。」 「……我聽說凡是天下萬物若有萌出,沒有哪一種會沒有死亡的。死是天地間的規律,物質的自然屬性,有什麼值得那麼悲哀呢?當今這個時代,世人都喜歡生而厭惡死,厚葬死者以致使生者家業破亡,注重喪事而傷害生計,我很不贊成這樣做。……應當對天下官吏、平民發布命令,令到以後只用三日為我舉行喪禮,全都免除其餘的服孝規定。不要禁止民間取妻嫁女,舉行各種祭祀活動和飲酒食肉。凡是應當參加喪禮的人,都不要光著腳。……布告天下,是天下人都知曉我的心願。霸陵一帶的山水保持它的原貌,不要有所改變。後宮中把夫人以下至少使全都遣送回家。……」 孝文帝死後,他的兒子,也就是太子劉啟即位。稱為孝景帝。 孝景帝在他的詔書中說道:「 ……孝文帝君臨天下,疏通關隘橋梁,遠近沒有區別歧視。廢除誹謗之罪,取消割毀肢體肌膚的肉刑,賞賜年長的老人,收養撫恤孤獨,以次養育眾生,他抑減自己的嗜好和私慾,不接受臣子的貢獻,不私自謀求利益。犯罪人的妻子不受牽連,不妄殺無罪之人。取消宮刑,放出後宮的美女,慎重地對待割絕人情倫理及父子相繼的事……」 季歷果立,是為王季,而昌為文王。太伯之餎荊蠻,自號句吳。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餘家,立為吳太伯。 這一句話中需要作出解釋的是,「荊蠻」、「句吳」。【索隱】:荊者,楚之舊號,以州而言之曰荊。蠻者,閩也。南夷之名;蠻亦稱越。此言自號句吳,吳名起於太伯,明以前未有吳號。地在楚越之界,故稱荊蠻。司馬貞的解釋很有道理,荊是楚國或是楚地的舊稱,是地名。蠻也稱作閩,是南方各民族的通稱,同時蠻也稱作越,都是民族的稱呼。那麼「荊蠻」說的是在荊地域內生活的南方越族的一支。 「自號句吳」句吳從字面意思來理解應該是國家的名稱, 而裴駰【集解】:宋忠曰:「句吳,太伯始所居地名。」說明當時句吳是太伯以及他的部族最終定居的地方,後來以句吳這個地方就作為部族發展之後的國家名稱。到底歷史真實是如何的,下面歷代史學家為此進行過一番爭論。 顏師古注漢書,以吳言「句」者,夷語之發聲,猶言「於越」耳。此言「號句吳」,當如顏解。而注引宋忠以為地名者,系本居篇曰「孰哉居蕃離,孰姑徙句吳」,宋氏見史記有「太伯自號句吳」之文,遂彌縫解彼雲是太伯始所居地名。裴氏引之,恐非其義。蕃離既有其地,句吳何總不知真實?吳人不聞別有城邑曾名句吳,則系本之文或難依信。吳地記曰:「泰伯居梅里,在闔閭城北五十里許。」 如果依照顏師古的解釋句吳不是地名,宋忠則從《史記》中得出地名的解釋。而句吳從歷代文獻中並無記載,而當時也沒有稱作句吳的城邑留存。那麼要探究其真,只有從吳下手,吳從什麼時候有了明確的稱呼,裴駰【集解】:「吳名起於太伯,明以前未有吳號。地在楚越之界,故稱荊蠻。」太伯以前並沒有吳的稱號,當時中原華夏族稱這里的民族為越、荊、荊蠻、閩等等。而當地民族自稱句或是其它。是不是這樣呢,還有待考證。 「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餘家,立為吳太伯。」司馬遷則一句說的是太伯帶著部族的老少來到百越民族聚居的地方,定居下來之後得到當地民族的認同,逐步融合,並有大批當地民族的人加入。如果按照司馬遷的記載千餘家,沒家三口統計的話,則有三千多人加入了太伯的部落。那是什麼吸引當地民族的,筆者認為,中原農耕文化是主要的誘因。因為太伯時的百越民族還處於原始公社時期,過著簡單的漁獵生活,基本的生存都很難滿足。而這是太伯部落的到來,不僅是大量人口的遷徙,更重要的是中原農耕文化的遷徙和傳播。為當地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方式,大大提高生產力的水平。這才是歸之千餘家的真正原因。 (二)史記》讀書筆記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構建了一套新的史書體制,由西漢時期司馬遷撰著。此書記事始於傳說中的黃帝時期,一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敘述了中國古代三千年左右的歷史。全書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一十五字。在現代的中國,《史記》幾乎是被視作是一部文學作品在看待.後世有許多文學作品借鑒了《史記》的筆法.近人梁啟超稱贊這部巨著是「千古之絕作」。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著《史記》,其史學觀念在於「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司馬遷探求的天人之際,並非承認天的神秘力量反而重視天人之間關系的演變,從而了解 「古今之變」 的關鍵,探求出歷史動態發展變化的層面,最終完成「一家之言」。而他的撰述動機,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司馬遷為了繼承其父司馬談編訂史書的遺志,完成撰述《史記》的宏願。司馬氏世代為史官,司馬談一心繼承先人久絕的世業—太史令,重現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論述上代歷史。漢武帝元封元年,武帝進行封禪大典,司馬談身為太史令,卻無緣參與當世盛事,引為終生之憾,憂憤而死。他死前將遺志囑咐兒子司馬遷說:「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余不得從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司馬遷則回答道:「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可知司馬遷乃秉承父親的遺志完成史著。而《史記》以《封禪書》為其八書之一,即見其秉先父之意。二、司馬遷想繼承《春秋》精神。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說::「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此正暗示其有明道義,顯揚志業人物的使命。此外司馬遷對「春秋之義」和「春秋筆法」心儀已久,這是他要承孔子的真意、秉承《春秋》褒貶精神,撰述《史記》。三、司馬遷要肩負史家職責。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指出身為太史的職責說:「且余嘗掌其官,廢明聖盛德不載,滅功臣、世家、賢大夫之不述,隳先人之言,罪莫大焉。」因此,司馬遷一心秉承先人世傳及「述往事以思來者」的責任感,決意撰述《史記》。在《報任安書》中亦透露著述《史記》的目的,他說「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可見他不但要完成太史令的責任,更要盡史學家的職責。
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有著鮮明的個性。生動的語言,優美的文字讓讀者讀起來彷彿置身於一個個優美的意境中。隨著情節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為之而改變,感受著主人公的感受。輕松幽默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在《史記》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繪聲繪色。在此,我想評論書裡面的幾個人物.
第一位是留侯張良.他出身很富貴,也遭遇很多不幸,最後終於改掉了最初的莽撞脾氣,成就了自己的事業.但是我們看他的傳記,卻發現,當他改掉了莽撞的脾氣後,就成了一個圓滑的人.至少是內心深處是圓滑的.他會想怎麼明哲保身,他會故意賣傻去學仙.
第二位是劉邦.書里講了一些他的神奇傳說,不過他的確是個奇怪的人.他毛病多得不行,貪財好色好酒,又愛罵人,不講道義,但卻有足夠的眼光.東漢初年的馬援曾對自己的首領的隗囂說,漢光武帝劉秀什麼都好,就是太知禮守法,不如劉邦這樣無賴.隗囂聽了很生氣,以為馬援在捧劉秀.其實馬援當時或許說的實話,因為劉邦就是靠這一份無賴才成就了西漢大業.
第三位是孔子,他在中國的地位實在蓋過了幾乎所有的帝王.然而我卻不知道他原來是一位身材高大的猛士,是一個喜歡策動叛亂的革命分子.
第四位是淮陰侯韓信為保性命甘受胯下之辱以及漂母舍之飯,信曰:「吾必有以重報母。」可見,韓信有多麼自信,他好像明白歷史賦予他的使命,而胯下之辱與他的使命相比,當然算不得什麼。歷史上另一個人也曾因貧困,受過一個老婆子的救濟,他與韓信不同,卻是大大方方的吃了一回,然後摸一摸嘴,抬起屁股走了。他的神情充滿了高傲,很多年以後,他也以千金報之。歷史學家們評價,他比韓信更有胸襟。可惜他的名氣卻不如韓信響亮。
看完《史記》後,就彷彿作了一次足不出戶的歷史旅行,領略了時代的一切,回顧了難以忘懷的歷史事件,體會了當時人們的思想。其中用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為你講述他們身上發生的有趣的故事,帶領你進入他們的世界。看完《史記》後,就彷彿作了一次和歷史學家面對面的談話,深深的被他那准確到位的語言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 (三)讀書筆記——《史記》之刺客列傳
豫讓為智伯臣子時,甚得寵,後來趙襄子滅了智伯,割了智伯的頭做酒杯。豫讓立志為智伯報仇,因為「士為知己者死」。 只有報仇才能讓他心安。於是兩次行刺襄王,不惜把自己搞成殘廢,醜陋不堪。最後一次行刺時,襄王說,豫子啊,你這樣為了智伯,於情於理都足夠了,我上次放了你,也算盡了道義,你好自為之,我這次也不客氣了。便讓人包圍了豫讓。這讓我想起周星馳的《喜劇之王》種一個情節:一個文弱書生扮作黑社會去向一五大三粗的大漢收保護費,反被打得鼻青臉腫,最後涕淚交加還不罷休。那大漢嘆息一聲,無奈至極---------我算是怕了你了。便給了他幾十塊錢打發他走。 而豫讓呢,最後也見了棺材還不落淚,問襄王要了衣服,拿匕首象徵性的往衣服上捅了幾刀,算是報了仇,接著便自刎見他的知己智伯去了。這實在比那收保護費的書生還尷尬。
豫讓懷著報仇的信念至死不渝,這執著勁著實令人欽佩,但他所標榜的信念從根本上就很荒謬---------
他誓死報仇只因要為智伯盡忠。何謂知己者?這得從豫讓的經歷說起。豫讓曾經侍奉章范,中行氏,都未受重用,直到給智伯做奴才,方才得到尊寵。他的這種『知己感』不是子期伯牙的超世俗的心靈相通,而不過是種自我認同感。一個屢屢受挫的臣子在一個寵信他予他榮譽,地位,厚祿的君主那裡找到存在價值,這便是豫讓所謂的「知己感」,實則是某種具有無數可變性的身外之物。說白了他其實只是在為一個賞識他的死翹的君王盡忠。他曾經輾轉於那麼多的諸侯國,並非如屈原那樣可以生是楚國人死是楚國的死人-----他沒有屈原那種視一國為心靈家園的根基。那麼為一個動彈兩下就被人砍了腦袋的君王從一而終,直到人家死了還不放過的行為我們稱之為愚忠,既浪費自己人生,於百姓也無益。
豫讓固執地要在一棵樹上弔死,行刺之時,襄王為他的義氣和拗勁兒感動,尊他為賢人義人,不惜自己謹慎些避開他免遭不測,遂將豫讓釋放。可以說,豫讓在智伯那裡找到的認同感和個人價值體現在襄王這里一樣得到了。他可以與智伯「知己」,同樣可以與襄王「知己」這便再次證明他的「知己」有多空虛,經不起推敲。
最後呢,豫讓刺不到襄王,轉而刺刺襄王的衣服,形式做足了也就心滿意足地找智伯重溫知己舊夢去了。咳,忍不住要為此人汗一把。
(四)項羽本紀》的讀後感
司馬遷把項羽寫得如此強悍,歷來有兩個說法,一說是將漢高祖死敵寫進本紀,是發泄對漢武帝的不滿,二說是司馬遷由於身遭大不幸,強悍如項羽這樣的猛男,自然而然激起了太史公的崇拜。

要知道一個人的實力,就要看他對手的實力。所以把項羽寫強一點,不會影響漢高祖的光輝形象,反而通過這一點,更顯得高祖實力非凡,成為九五之尊也是眾望所歸。

楚漢相爭,應該是中國歷史舞台上第一次純智力與純武力爭奪天下。最後的結局,也證明了大腦遠勝於拳腳。

項羽用過的計,似乎只有一個「破釜沉舟」,但照我看來,與其說這是一條計,還不如說是項羽的率性而為。韓信的「背水一戰」,那才是計謀。只知屠城坑降卒的項羽,其謀略智慧,也許遠遠不及外黃城那個十三歲的孩子,更不要說深諳帝王之術的劉邦了。

劉邦和項羽,這兩個人,從道德角度很難說哪一個更好一點。一個是為了天下可以置老子於不顧的流氓,一個是殺殺殺殺殺殺殺的西楚霸王。一個詐,一個暴,這兩個人,你會喜歡哪一個?更多人包括易安居士李清照卻對楚霸王更加青睞。「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一位婉約女子能寫出如此擲地有聲的詩句,不能不說楚霸王感染力之強。

項羽感染後人的,是他的悲劇美。征戰八年,一生經歷七十餘戰的武將,僅僅遭受了第一次失敗,卻徹底失去了一切。但這一敗,項羽敗得很瀟灑。當身邊僅餘二十八騎時,剛過而立之年的項羽似乎已經知了天命,「天亡我,非戰之罪」,這最後一戰,更要戰得漂亮,戰得從容。

於是,戰到烏江……

「天下苦秦久矣。」當項羽和劉邦們都不再以農民起義領袖的身份廝殺時,他們是不是還記得這句曾經流傳以久的牢騷話。這句牢騷,陳涉吳廣說過,我想,項羽劉邦們一定也說過。當項羽在故人呂馬童面前自刎時,當劉邦登上帝位創下四百年漢家江山時,他們也許會感慨,天下終究不是天下人的天下。 (五) 司馬遷著《史記》,其史學觀念在於「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司馬遷探求的天人之際,並非承認天的神秘力量,而是重視天人之間關系的演變,從而了解 「古今之變」 的關鍵,探求出歷史動態發展變化的層面,最終完成「一家之言」。而他的撰述動機,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司馬遷為了繼承其父司馬談編訂史書的遺志,完成撰述《史記》的宏願
司馬氏世代為太史,為繼承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論述上代歷史。《隋書·經籍志》說:「談乃據《左氏春秋》、《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接其後事,成一家之言。」可見司馬談有意繼續編訂《春秋》以後的史事。
元封元年,漢武帝進行封禪大典,司馬談身為太史令,卻無緣參與當世盛事,引為終生之憾,憂憤而死。他死前將遺志囑咐兒子司馬遷說:「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余不得從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司馬遷則回答道:「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可知司馬遷乃秉承父親的遺志完成史著。
而《史記》以《封禪書》為其八書之一,即見其秉先父之意。
二、司馬遷想繼承《春秋》精神
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說::「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此正暗示其有明道義,顯揚志業人物的使命。
《春秋》的下限,到魯哀公獲麟之年,此後的史事就沒有完整的史籍記載。司馬遷是紹繼《春秋》,並以漢武帝元狩元年「獲麟」及太初元年改歷下限,撰寫史記。
然而,司馬遷繼承《春秋》,不僅是要形式上承繼周公以來的道統,而且是重視《春秋》的性質,他在《太史公自序》說:「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春秋》以道義,撥亂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
可見司馬遷對「春秋之義」和「春秋筆法」心儀已久,這是他要承孔子的真意、秉承《春秋》褒貶精神,撰述《史記》。
三、司馬遷要肩負史家職責
司馬談早有整理上代歷史的計劃,可惜卻「發憤而卒」,臨終前叮囑司馬遷,認為「自獲麟以來,史記放絕。今漢興,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甚多,司馬遷身為太史公,有完成論載上代歷史的任務。
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也指出身為太史的職責說:「且余嘗掌其官,廢明聖盛德不載,滅功臣、世家、賢大夫之不述,隳先人之言,罪莫大焉。」因此,司馬遷一心秉承先人世傳及「述往事以思來者」的責任感,決意撰述《史記》。
在《報任安書》中也透露著述《史記》的目的,他說「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可見他不但要完成太史令的責任,更要盡史學家的職責。
[編輯本段]【創作態度】

嚴謹實錄

司馬遷撰寫史記,態度嚴謹認真,實錄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他寫的每一個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都經過了大量的調查研究,並對史實反復作了核對。
漢朝的歷史學家班固說,司馬遷「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也就是說,他的文章公正,史實可靠,不空講好話,不隱瞞壞事。這便高度評價了司馬遷的科學態度和《史記》的記事翔實。

客觀公正

司馬遷堅持「實錄」精神,在給人物作傳記時,並不為傳統歷史記載的成規所拘束,而是按照自己對歷史事實的思想感情記錄。
從最高的皇帝到王侯貴族,到將相大臣,再到地方長官等等,司馬遷當然不會抹殺他們神奇、光彩的一面,但突出的是揭露他們的腐朽、丑惡以及對人民的剝削和壓迫。尤其揭露了漢代統治階級的罪惡。
司馬遷雖是漢武帝的臣子,但對於漢武帝的過失,司馬遷絲毫沒有加以隱瞞,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當時盛行的封禪祭祖、祈求神仙活動的虛妄。在《封禪書》中,他把漢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計祈求不死之葯的荒謬無聊行為淋漓盡致地描繪了出來。

評價分明

項羽司馬遷想為封建統治者提供歷史的借鑒作用,反映的是真實的歷史,這是非常可貴的。
本著實錄的精神,司馬遷在選取人物時,並不是根據其官職或社會地位,而是以其實際行為表現為標准。比如,他寫了許多諸如游俠、商人、醫生、倡優等下層人物的傳記。在司馬遷心目中,這些人都有可取之處。
司馬遷首創了以人載事,始終敘述一個人生平事跡的寫法。著重寫其「為人」,並注意其「為人」的復雜性,是司馬遷的筆法。他在作傳時,把自己的看法寓於客觀的事實敘述之中,來表示自己對人物的愛憎態度。
比如項羽這個人物,司馬遷同情他,以非常飽滿的熱情來寫這位失敗英雄。他既稱贊項羽的驍勇,又對他的胸無大志、殘暴自恃作出批評。可是,在《項羽本紀》中,司馬遷並沒有發議論,但是他對項羽的愛憎態度卻於敘事之中明顯地表現了出來。這便是司馬遷作傳的最大特點,即真實性和傾向性的統一。
[編輯本段]【內容體例】

內容結構

《史記》是一部通史,全書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一十五字。其中的本紀和列傳是主體。
「本紀」是全書提綱,按年月時間記述帝王的言行政績。
「表」用表格來簡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書」則記述制度發展,涉及禮樂制度、天文兵律、社會經濟、河渠地理等諸方面內容。
「世家」記述子孫世襲的王侯封國史跡。
「列傳」是重要人物傳記。

文章內容

《史記》的文章可分成兩個部分:前面的正文是人物的生平描述,這部分皆以代表性事件或逸事銜接交雜而成;正文後面會加上作者的評論或感想,通常以「太史公曰」為起頭,內容或有作者的個人經歷,或有對人物的評價,或有收集資料的過程,但仍以評論題材人物的性格與行事為主,這也呼應司馬遷在自序中「究天人之際」的寫作目標。

編撰主旨

按司馬遷所說,編寫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究天人之際」:是探究天道和人事的關系,作者批判了原來的「神意天命論」,提出了「帝王中心論」。
「通古今之變」:即探究歷史的發展實況及其規律。

參考內容

《史記》參考了眾多典籍,如《左傳》、《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和諸子百家等,同時參考檔案、民間古文書籍。司馬遷還親自采訪,進行實地調查,然後對材料精心選擇使用,治學態度異常嚴謹。
漢代之前的歷史著作在內容、史事、材料、作者編撰水平上都無法和《史記》相比。《史記》不但規模巨大,體系完備,而且對此後的紀傳體史書影響很深,歷朝正史基本都用這種體裁撰寫。同時,書中的文字生動性,敘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

體例結構

本紀
實際上就是帝王的傳記,因為帝王是統理國家大事的最高的首腦,為他們作紀傳而名之曰「本紀「,正所以顯示天下本統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綱紀的緣故。同時,也是全書的總綱,是用編年體的方法記事的。在「本紀」的寫作中,司馬遷採取了詳今略遠的辦法,時代愈遠愈略,愈近愈詳。
「本紀」托始黃帝,是因為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又是「正名百物」的祖師。將項羽列入「本紀」,一是秦漢間幾年「政由羽出」,一是推崇其人格。

是記載歷代朝章國典,以明古今制度沿革的專章,非是熟悉掌故的史家,是無法撰寫成書的。班固《漢書》改稱「志」,成為通例。「書」的修撰,為研究各種專門史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孔子世家
是記載諸侯國之事的。這因諸侯開國承家,子孫世襲,也就給了他們的傳記叫做世家。從西周的大分封開始,發展到春秋、戰國,各諸侯國先後稱霸稱雄,盛極一時,用「世家」體裁記述這一情況,是非常妥當的。
司馬遷把孔子和陳涉也列入「世家」,是一種例外。孔子雖非王侯,但卻是傳承三代文化的宗主,更何況漢武帝時儒學獨尊,孔子是儒學的創始人,將之列入「世家」也反映了思想領域的現實情況。
至於陳涉,不但是首先起義亡秦的領導者,且是三代以來以平民起兵而反殘暴統治的第一人,而亡秦的侯王又多是他建置的。司馬遷將之列入「世家」,把他的功業和湯放桀,武王伐紂,孔子作《春秋》相比,將他寫成為震撼暴秦帝國統治、叱吒風雲的偉大歷史英雄,反映了作者進步的歷史觀。
列傳
是記載帝王、諸侯以外的各種歷史人物的。有單傳,有合傳,有類傳。
單傳是一人一傳,如《商君列傳》、《李斯列傳》等。
合傳是記二人以上的,如《管晏列傳》、《老莊申韓列傳》等。
類傳是以類相從,把同一類人物的活動,歸到一個傳內,如《儒林列傳》、《循吏列傳》、《刺客列傳》等。
司馬遷把當時我國四周少數民族的歷史情況,也用類傳的形式記載下來,如《匈奴列傳》、《朝鮮列傳》、《大宛列傳》等,這就為研究我國古代少數民族的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來源。 hudxgbyftecryfgeryhndf 孩子,只夠寫五篇,把郵箱留下吧rtfuyvbuhjnvfgcnlfurtgio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