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里的故事讀後感400字左右
Ⅰ 以漢字是中國故事的目錄寫一段話
漢字五千年中華文明最唯美的故事…
Ⅱ 有故事的漢字一認識自我里的好詞好句
皇帝的史官倉頡統一了文字,文字也有一定的規則,那就是象形,指事,會意和形聲。
有許多漢字很有趣,像「囚」字,就是把人關在一個四周都封閉的地方,來限制他的自由;「休」就像一個人靠在大樹下休息。
Ⅲ 漢字中蘊含的故事
「一」在漢字中是一個最常用的字,也是一個筆畫最少又最容易認和寫的字。然而就這個「一」字,卻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內容。所以有人說「一」字是一個神奇的漢字。「一」早見於甲骨文中,寫法就是一橫畫,在六書中它是一個指事字。有人認為「一」字像人伸出一個指頭之形,在甲骨文中它既是一個記數詞,又是一個序數詞,在形態上兩者沒有區別。如「一?」,意思是一頭牛;「一?」,意思是一隻羊。而「一?」(一月)、「一?,」(一卜)中的「一」是序數詞,不是記數詞,即為「第一月」、「第一卜」。金文的「一」在形體和意義上都繼承了甲骨文,此時的「一」似乎還沒有其他的意義。但是,這並不是說「一」確實沒有其他的意義,而只能說「一」的其他意義還沒有進入到甲骨文和金文「一」的書面語中。
隨著社會的發展,歷史的進步,先民賦予「一」極其豐富的內涵。在他們看來,「一」是至高無上的,是萬物的開端,正是由於有了「一」,才派生出了整個世界。如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據此,有的學者將「一」解釋為混沌的宇宙,「二」指「天和地」,「三」指「天、地、人」,由此可知「一」是一個無所不包的東西。
也有的學者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體現了老子的哲學思想,而老子的哲學思想不是憑空而來,應該有其祖述或繼承。在《道德經》中,老子多次提到「聖人雲」。這個「聖人」,很可能就是老子哲學思想的師承者,只不過我們還沒有考證出這位「聖人」是誰。
老子在《道德經》中還說:「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吉祥)。」從這段敘述中可以看出,「一」的確是個威力無比的東西,它有如西方的「上帝」。
許慎的說法似乎與老子有相同之處,他在《說文解字·一部》中說:「一,唯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許慎認為,「一」是天地未分開之前的混沌狀態,即「太始」,或謂「太一」。《禮記·禮運》中說:「禮必本於太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太一,在古代又作為「太乙」,它又轉指天帝或天神。
受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哲學思想的啟發,宋代學者鄭樵提出了「起一成文」說。鄭樵認為所有的漢字都是從「一」演變而成。鄭樵的說法,很可能抓住了許慎《說文解字》的「始一終亥」的編排理論,附會成漢字起於「……
Ⅳ 關於中國漢字的故事
倉頡也稱蒼頡,是傳說為黃帝的史官,漢字的創造者。但普遍認為認為漢字由倉頡一人創造只是傳說,不過他可能是漢字的整理者。
傳說中倉頡生有「雙瞳四目」。目有重瞳者,中國史書上記載只有三個人,虞舜、倉頡、項羽。虞舜是禪讓的聖人,孝順的聖人,而倉頡是文聖人,項羽則是武聖人。
倉頡,中國原始社會後期黃帝的助手。曾把流傳於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績。
這位史前傳說人物,在我國古代戰國以前的典藉中都從未提及。最早提及倉頡者,是戰國時期的荀卿。其後是《呂氏春秋》和《韓非子》,在荀子「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的基礎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觀點是「倉頡作書」。漢代後,在《淮南子》和《論衡》中,已從「倉頡造字」發展為「倉頡四目」,開始神化。尤其是漢代的緯書,又進而渲染,倉頡「生而能書,又受河圖錄書,於是窮天地之變,仰視奎星圜曲之勢,俯察魚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春秋元命苞》)。以後愈演愈神奇,發展為倉頡是「黃帝的史官」等傳說。黃帝是原始社會後期部落聯盟的首領之一,當時沒有國家機器,可見「史官」之說,顯然是後人用後代國家機器的職官名稱套用於史前傳說人物的結果。
倉頡造字的傳說
相傳倉頡在黃帝手下當官。黃帝分派他專門管理圈裡牲口的數目、屯裡食物的多少。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儲藏在逐漸增加、變化,光憑腦袋記不住了。倉頡犯難了。
倉頡整日整夜地想辦法,先是在繩子上打結,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繩子,表示各種不同的牲口。但時間一長久,就不奏效了。這增加的數目在繩子上打個結很便當,而減少數目時,在繩子上解個結就麻煩了。倉頡又想到了在繩子上打圈圈,在圈子裡掛上各式各樣的貝殼,來代替他所管的東西。增加了就添一個貝殼,減少了就去掉一個貝殼。這法子頂管用,一連用了好幾年。
黃帝見倉頡這樣能幹,叫他管的事情愈來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數,回回狩獵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減,也統統叫倉頡管。倉頡又犯悉了,憑著添繩子、掛貝殼已不抵事了。怎麼才能不出差錯呢?
這天,他參加集體狩獵,走到一個三岔路口時,幾個老人為往哪條路走爭辯起來。一個老人堅持要往東,說有羚羊;一個老人要往北,說前面不遠可以追到鹿群;一個老人偏要往西,說有兩只老虎,不及時打死,就會錯過了機會。倉頡一問,原來他們都是看著地下野獸的腳印才認定的。倉頡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個腳印代表一種野獸,我為什麼不能用一種符號來表示我所管的東西呢?他高興地拔腿奔回家,開始創造各種符號來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頭頭是道。
黃帝知道後,大加贊賞,命令倉頡到各個部落去傳授這種方法。漸漸地,這些符號的用法,全推廣開了。就這么,形成了文字。
倉頡造了字,黃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稱贊他,他的名聲越來越大。倉頡頭腦就有點發熱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頭頂心裡去了,什麼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馬虎起來。
這話傳到黃帝耳朵里,黃帝很惱火。他眼裡容不得一個臣子變壞。怎麼叫倉頡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呢?黃帝召來了身邊最年長的老人商量。這老人長長的鬍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個結,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歲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會,獨自去找倉頡了。
倉頡正在教各個部落的人識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後,和別人一樣認真地聽著。倉頡講完,別人都散去了,唯獨這老人不走,還坐在老地方。倉頡有點好奇,上前問他為什麼不走。
老人說:「倉頡啊,你造的字已經家喻戶曉,可我人老眼花,有幾個字至今還糊塗著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倉頡看這么大年紀的老人,都這樣尊重他,很高興,催他快說。
老人說:「你造的『馬』字,『驢』字,『騾』字,都有四條腿吧?,而牛也有四條腿,你造出來的『牛』字怎麼沒有四條腿,只剩下一條尾巴呢?」
倉頡一聽,心裡有點慌了:自己原先造「魚」字時,是寫成「牛」樣的,造「牛」字時,是寫成「魚」樣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顛倒了。
老人接著又說:「你造的『重』字,是說有千里之遠,應該念出遠門的『出』字,而你卻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過來,兩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該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遠門的『出』字。這幾個字真叫我難以琢磨,只好來請教你了。」
這時倉頡羞得無地自容,深知自己因為驕傲鑄成了大錯。這些字已經教給各個部落,傳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連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懺悔。
老人拉著倉頡的手,誠摯地說:「倉頡啊,你創造了字,使我們老一代的經驗能記錄下來,傳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會記住你的。你可不能驕傲自大啊!」
從此以後,倉頡每造一個字,總要將字義反復推敲,還行拿去徵求人們的意見,一點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說好,才定下來,然後逐漸傳到每個部落去。
Ⅳ 讀了短文中相關利用漢字救人的故事你有什麼感悟
利用漢字來救人的故事讓我覺得漢字的重要從中我們語言是特別重要的
Ⅵ 關於中國漢字的故事和傳說
倉頡造字的傳說:
傳說中倉頡[jié]生有「雙瞳四目」。目有重瞳者,中國史書上記載只有9個人,虞舜、倉頡、項羽、重耳、高洋、呂光、魚俱羅、關羽、還有李煜。
相傳,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繩」。在此以前,人們結繩記事,即大事打一大結,小事打一小結,相連的事打一連環結。後又發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號作為記事。
隨著歷史的發展,文明漸進,事情繁雜,名物繁多,用結和刻木的方法,遠不能適應需要,這就有創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黃帝時是上古發明創造較多的時期,那時不僅發明了養蠶,還發明了舟、車、弓駑、鏡子和煮飯的鍋與甑等,在這些發明創造影響下,倉頡也決心創造出一種文字來。
有一年,倉頡到南方巡狩,以「羊馬蹄印」為源靈感。
倉頡日思夜想,到處觀察,看盡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況、地上山川脈絡的樣子、鳥獸蟲魚的痕跡、草木器具的形狀,描摹繪寫,造出種種不同的符號,並且定下了每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
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號拼湊成幾段,拿給人看,經他解說,倒也看得明白。倉頡把這種符號叫做"字"。
(6)漢字里的故事讀後感400字左右擴展閱讀:
關於漢字的知識: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少有數千年的歷史,現存最早的原始文字是記事性圖畫和刻符,可識的成熟漢字系統是商代的甲骨文。
漢字是表意文字,一個漢字通常表示漢語里的一個詞或一個語素,這就形成了音、形、義統一的特點。漢字是由筆畫構成的方塊狀字,所以又叫方塊字。
如「車」「上」「明」等,「車」「上」「明」用字的形體來直接表達語言里的詞義;「問」既能表意又能表音,「門」表音,「口」表意。
漢字由最原始的石刻字元在幾千年的演變過程中形成了「漢字七體」,即: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Ⅶ 求350字的漢字故事,老師讓我們寫作文
每個國家的人來都以自己國家源的文字所驕傲,認為自己的文字是通俗易懂的,我也不例外。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我與漢字之間的故事吧!
二年級的一個下午,我在家做家作,寫著寫著,我不禁被我們的漢字給迷住了,原來,漢字並不是一個個僵硬的符號,而是一個個飽含魅力的「方塊精靈」。當你看到「火」字,就會感到燃燒著的熊熊烈火的力量,使人一下子溫暖了許多;當你看到「水」字,能感受到水一般的柔情,能想像到水一般的涼爽;當你看到「中」字,我們的眼前立即浮現出解放人民的喜悅,浮現出現代社會的繁茂,我們終於有了「中」字里的那根撐天立地的脊樑;當你看到「天」字,能感到天一般的蔚藍,天一般的遼闊無墾,心立刻變得十分舒暢,彷彿置身於藍天白雲之中;看到「愛」字,我們看到愛國勇士拋頭顱,灑熱血,愛孩子的母親,在危難中為保護孩子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愛令人渾身充滿神秘力量,能突破一切困難……
你說,我怎能不愛我們的母語---漢字呢?
Ⅷ 你在學習漢字的過程中有什麼趣事發生了,把它寫下來,題目自擬,字數400字左右
我與漢字的故事
漢字,我天天和它打交道。它也是我的好朋友,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我與它發生了許多有趣的故事。
小時候我對漢字情有獨鍾,在畫畫後,我總會提筆在畫上簽上名兒。那時候的我,很小,只會寫「大」、「小」、「人」等幾個簡單的字。我就在畫的角上歪七扭八地寫上「小大人」。有時記不住,就寫成「大人小」,要麼寫成「人小大」。現在翻著看看,我都會忍不住笑出聲來。
幼兒園畢業時,我終於會寫我的名字了。為了使我的畫看上去更好看,我就把張鶴寧三個字平均分在畫的四個角,我居然把鶴字左右分家寫成兩個字。當時,我並不覺得很可笑,還得意呢!
上了小學後,我在作文中很可笑地把「公雞」寫成「分雞」,把「母雞」寫成「每雞」。老師看見了就會在我的作文本上畫上幾個紅圈圈。
雖然這些只是因馬虎而出的錯,但一直讓我對漢字肅然起敬,讓我覺得漢字是那麼神奇,那麼有趣,比那種拼音文字能表達出的東西更多更深。正是因為漢字的有趣,我也很愛寫作文。我想從心底對漢字悄悄地說:「我很喜歡你!」
在識字認字的過程中,我也與漢字發生了一些有趣的小故事。記得有一次,在奧運會期間,當電視屏幕上出現「自豪」兩個大字時,我天真地指著它們對爸爸驕傲地說:「白象!」我還沒反應過來,爸爸突然哈哈地大笑起來。原來那是「自豪」兩個字。
中國的漢字就是這樣有趣,形近字、形聲字、同音字……我之所以喜歡漢字,是因為它的變化,它的奇特,它的樣子,它們就像一個個小精靈,那樣有趣、那樣活潑,隨時都能表達一種歡樂的心情。
作為中國人,我感到很榮幸,很自豪。因為,我們中國有一絕——那就是漢字。在漢字的陪伴下,我快活地過著每一天。
這就是我與漢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