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靈故事議論文
Ⅰ 怎樣寫好作文
培養學生作文興趣的四原則
激發興趣是小學作文教學的永恆主題。如同嬰兒牙牙學語,最需要的不是母親「語法」的講解,而是母親心領神會地去鼓勵和表揚一樣,在小學這一學生作文起步的階段,教師首先要做的應該是象德國教育家第惠多斯所說的「教學的藝術不在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以實現《語文課程標准》中所強調的讓小學生「易於動筆」,「樂於書面表達」,對作文「有興趣」的目的。要達到這個效果,筆者認為在作文教學中應遵循以下四原則:
一 生活性原則——讓學生作文貼近生活,因生活而美麗
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相等,作文也不例外。作文言之無物,內容空洞,沒有時代感,其根本原因是教師讓作文的主體——學生遠離了文章的源泉——生活。因此,一方面教師不要把學生限制在單一的讀書學習上,應創造條件讓學生向生活靠攏,融入生活,多參加各種活動,體驗生活中的各種情感,另一方面要讓學生明白作文就是應生活之需,切生活之用,為真情而寫,為興趣而寫,為交際而寫,為自己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而寫。同時,讓學生作文題目不受拘束,允許他們自由選擇,寫自己關心的、相信的和想說的話。當生活豐富多彩了,作文也就會「美麗」起來。
二 激勵性原則——讓教師的賞識成為學生作文的動力和快樂
同樣一篇學生作文,用挑剔的目光放大它的不足之處與用賞識的目光去挖掘它的閃光點,留給學生的感受和產生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前者往往讓學生越寫越沒意思,看到的總是自己的缺點,而後者卻讓學生作文的興趣越來越濃,哪怕他的作文並沒有什麼進步。「誠於嘉許,樂於稱道」,應該是興趣培養的加油站。
三 讀寫互動性原則——讓閱讀融入學生的心靈,因閱讀而美麗
假如讓繁重的課業負擔剝奪了學生閱讀課外書的時間和條件,加上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的機械講解與灌輸,學生就會疏遠排斥閱讀,必然造成「讀寫分離」。當學生不能從閱讀中獲得快樂,也就不能去體驗「作文」的快樂的。只有讓閱讀融入學生的心靈與精神世界,他們才會產生表達的需要與激情。要做到此點,首先教師要把閱讀課上得生動有味。其次,教師自己也要喜歡並堅持閱讀,並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另外,教師不妨也寫「下水作文」,讓學生從師生交流中體會作文的快樂,產生作文的慾望。
四 實用性原則——讓學生把作文「用」起來,在「用」中興趣盎然
傳統的作文教學,除了個別學生的作文能被當眾閱讀或刊登外,絕大多數學生的作文都是寫了讓教師或幾個優秀學生改後就完事了,成了一個封閉的沒被「用」起來的東西。雖然當前的作文教學已比較重視對「作」、「改」、「評」的研究和實施,但是依然很少在「用」上下工夫,即便「用」起來也難以做到面向全體,這樣又怎能讓大多數學生感興趣呢?因此,教師應該創設多種形式讓每個學生都能有機會把作文「用」起來,這就必須在「相互交流」與「自我展示」上努力。比如,讓每個學生每個月出一張手抄報,把自己積累的作文、日記、讀書筆記等編出來。讓每一組每一星期出一張「組報」,每半個月出一期黑板報,文章都從小組成員中選出來,並定期將所有的手抄報在班級里展出交換閱讀。另外,每天早自習或課前抽幾分鍾按座位{每次兩三位}讓每個學生把自己的作文或最滿意的部分念給大家聽,讓大家互相評賞。還可以進行全班作文互相傳閱、修改及寫評語活動;同學之間互相寫信,給親朋好友或老師寫信、寄作文;逢年過節,還可以把自己作文里的「精言妙句」抄錄在賀卡上贈給別人等等。這些做法在很大程度上達到了「寫」以致用的目的,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和興趣去感受作文帶來的成功與自豪。
Ⅱ 名人追求夢想的故事
1、1999年的阿里巴巴創辦者馬雲,對夢想從不放棄。
他曾經想考重點小學,但卻失敗了;考重點中學也失敗了;考大學更是考了三年才考上;想念哈佛大學也沒有成功。但他有堅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俗話說:「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他通過自已的努力,最終成功了。他說:夢想,要腳踏實地,和眼淚是息息相關的。
2、有一次上課時,蘇格拉底布置了一道作業,讓他的弟子們做一件事,每天把手甩一百下,過一個星期後,他問有多少人現在還堅持做了的,百分之九十的人都堅持做了。一個月後,他又問了,現在只有一半的人了。一年後,他再問了,現在只有一個人堅持下來了,那個人就是柏拉圖。
3、愛迪生曾花了整整十年去研製蓄電池,其間不斷遭受失敗的他一直咬牙堅持,經過了五萬次左右的試驗,終於取得成功,發明了蓄電池, 被人們授予「發明大王」的美稱。
4、海倫·凱勒她在出生的第十九個月時因患急性胃充血、腦充血而被奪去視力和聽力。1887年與莎莉文老師相遇。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
1968年6月1日逝世,享年88歲,卻有87年生活在無光、無聲的世界裡。
在此時間里,她先後完成了14本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有:《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故事》、《石牆故事》。
5、15歲時,張海迪跟隨父母,下放(山東)莘縣,給孩子當起了老師。她還自學針灸醫術,為鄉親們無償治療。
後來,張海迪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園,卻發奮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的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以及世界語,並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
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翻譯了數十萬字的英語小說,編著了《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