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救助他人的故事作文
『壹』 用冬日黃昏時車來人往的街頭充滿愛心的少年露天和流浪狗朵朵寫一篇作文
冬日的陽光照耀著大地,黃昏下的街頭車來車往,熱鬧非凡。陸天放學回家,在拐彎處看到了一隻流浪狗,整個身子都臟得不成樣子,瘦得像一根竹竿,耳朵後還有一處傷口潰爛了。
這只流浪狗不知所措地站著,剛想靠近一個人要點食物,那人卻將它一腳踢開:「滾開! 這么臟的流浪狗!」看到小狗委屈地在路邊嗚咽,陸天急忙奔過去,一把將它抱到路邊,掏出一根火腿腸喂給它。小狗真是餓壞了,三兩口就把火腿腸吃干凈,吃完就沖著陸天直搖尾巴。陸天想走,小狗就一直跟在他的身後。陸天於心不忍,將小狗帶回了家,贏得了全家人的稱贊和支持。
陸天把小狗帶到寵物醫院,做了一個全面檢查,打了預防針,配了治療傷口的葯,還洗了個澡。洗澡時小狗用爪子不停地拍著水面,還伸出了紅紅的舌頭舔陸天的臉,逗得陸天哈哈大笑。陸天看小狗的尾巴搖得像一朵花,便為它取名為「朵朵」。
在陸天的悉心照料下,朵朵迅速康復了,成為一隻漂亮又可愛的小狗。陸天每天放學做完作業後,就帶著朵朵出去散步。路邊的燈光照射出陸天和朵朵的身影,形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
一天,陸天聽鄰居說起失主因不慎丟失狗而傷心欲絕的事,就萌發出要給朵朵找回原主人的想法。他給朵朵拍了照,附上說明,傳到了網上。沒過多久,原主人就找上了門。他叫阿奇,前些天帶朵朵出門玩,一不小心就朵朵把遺失了,怎麼找都找不到。今天在網上看到照片,就趕緊找來了。看到陸天和朵朵依依不捨的的樣子,阿奇笑著說:「以後每個周末我都帶朵朵來,我們一起做朵朵的主人吧!」「太好了!」陸天一蹦三尺高。
從此,黃昏的街頭依舊人來人往,但朵朵再也不是一隻流浪狗了。
『貳』 環境:冬日黃昏是人來人往的街頭人物:充滿愛心的少年陸天 流浪狗寫一篇作文
那是一個冬天的傍晚,天陰沉沉的,北風尖叫著,天上下著漫天飛舞的雪花,每一個人的衣服都穿得厚厚的,生怕那寒冷、刺骨的北風鑽進衣服里。
這時教學樓的放學鈴響了!有一個男孩兒叫陸天,正踩在厚厚的雪地里,一會兒深一腳,一會兒淺一腳,走回家!突然有一聲吠犬聲:「汪汪……」傳進了陸天的耳朵里,也許是因為太冷了,陸天以為自己聽錯了。這時又傳來了一聲:「汪汪!」好似哭的聲音拉住了陸天的腳步。
之後,他發現牆角有一隻可憐的流浪小狗,身上弄得臟兮兮的,好似是被雨淋濕了,凍得兩只小腿不停地在發抖。用可憐的眼神看著陸天。當時冷風吹著,小狗一下子擁進了陸天的懷里。
這怎麼辦?帶他回家嗎?它身上臟兮兮的,媽媽會同意嗎?那我給它弄點吃的吧!陸天摸摸自己的口袋,什麼東西也沒有了。算了,還是趕緊走吧,風雪大了媽媽會擔心的,陸天想著,可這小狗怎麼辦,那還是抱回家吧。陸天彎著腰,不讓雪打到他身上。
到了家之後,陸天就給小狗洗了個熱水澡,他找了個結實的鞋盒當小狗的小屋,用了好幾層紙巾當枕頭。小狗美滋滋的向露天搖著尾巴。因為這是在刮風下雪時撿到的小狗,所以當時身上臟臟的,洗澡後身上毛雪白雪白的,毛茸茸的,乖巧可愛。
最後爸爸媽媽見了,覺得小狗這漂亮,可愛。又問了陸天,陸天向爸爸媽媽說明了情況。爸爸媽媽決定收下這只流浪狗,並為它賜名叫:朵朵。就這樣,朵朵就成為了家庭中的一員。
『叄』 申論的議論文該怎麼寫
您好,中政行測和中政申論網路公考專家為您答疑!
《申論》的作答內容大部分已經隱藏專在給定材料中,所以只要屬方法正確,把握到解題技巧,短期提升申論的考試分數是件很現實的事情。
第一,多看人民日報等,關注時政,多看時評、《半月談》《求是》等雜志的文章,掌握時政熱點。此外,還應加強對國家發展理念(如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中國夢等)、國家行政理念(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等)的學習,以便靈活運用於申論文章的寫作中,為文章增光添色。
第二,勤寫勤練,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一個周計劃,規定自己一周內做多少練習,每次做完,要注意總結,然後針對自己的弱項進行重點復習。可以藉助中政申論平台,讓專業老師為你批改作指導,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多看政府公文與優秀範文,借鑒學習。申論寫作可從模仿開始,然後再再模仿的基礎上添加自己的元素,形成自己的寫作風格。
第四,加重對應用文寫作的練習。近年來,公務員考試對應用文的考察越來越多,應引起高度重視。
若仍有疑問,可網路中政行測或中政申論在線交流後獲得指導!
『肆』 關於以楊六斤的故事為主題的作文(六百字左右)
篇幅有點長,請樓主自己選擇段落
2014年5月23日廣西電視台播出了一檔公益節目,節目中為大家講述了廣西隆林7歲的孤兒楊六斤的故事,父親早亡,母親改嫁,爺爺奶奶相繼去世,自己靠撈魚、吃野菜獨自生活,堅強的楊六斤感動了大家。許多人紛紛獻出愛心,深圳康橋書院也把楊六斤接到深圳生活和學習。這個故事被廣西電視台報道之後,央視、深圳等媒體也相繼報道,楊六斤的命運一夜間發生了改變,他從一個「棄兒」變成了「寵兒」,各類社會公益人士主動捐款,捐款已經達到五六百萬元。這看似是媒體「一事一報」的善舉,然而,事情持續發酵,一時間「楊六斤並非那般孤苦無」「政府赴深圳搶人」「堂哥侵佔愛心款」等輿論引發了更多關注和一些質疑。
中國論文網 http://www.xzbu.com/5/view-6947916.htm
多年來媒體的公益救助在重演相同的場景:事端由媒體煽起――而後迅速忘記――再次發掘煽惑類似事件。媒體在公益救助報道中本應是以人為本,弘揚善舉,連接政府和弱勢群體的,卻屢遭公眾的質疑,面對這一問題,本文將從「楊六斤事件」出發,分析在此事件中媒體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所謂「救助報道」亦稱新聞援助報道,愛心報道。是指新聞媒體以重大災難事故的嚴重後果、困難群體貧困疾病等生存發展困境、弱勢地位的個體、群體合法權益受到的侵害或公眾利益受到的嚴重損害等情況為主要內容,以新聞報道的形式傳播出去,依靠媒體在一定范圍內的輻射力和影響力,形成輿論強勢,引起社會關注,最終喚起社會各界幫助報道對象渡過難關的一種新聞報道。在救助性報道中,媒體應該起到扶危濟困、就難救濟、輿論監督、推動改革等作用,但是在「楊六斤事件」中,媒體的擔當好像有所偏差。
第一,媒體扮演多重角色,導致角色錯位
在此事件中,媒體扮演中多重角色,首先,媒體扮演本職角色,即媒體角色。然後扮演慈善機構角色,最後扮演裁判角色。這一現象,在電視公益救助性報道中,已經屢見不鮮。現在社會當中出現了這樣一種說法:有困難,找媒體。這樣的說法也是在印證這一觀點。
第二,煽情報道、誇張報道是媒體關注此事件的共同點
廣西電視台從2014年4月30日開始錄制節目,5月23日播出,到6月24日央視《新聞1+1》的播出,中間的這段時間,各大媒體相繼報道。拍攝的畫面讓人觸目驚心:獨自居住簡陋的房子,吃野菜、獨自撈小魚補充營養等等一些列的畫面讓人無不落淚。而采訪中的一段視頻也讓人揪心:楊六斤正使用樹枝自製筷子吃野菜時,記者說這樣的筷子不衛生啊,順手拿起野菜嘗了嘗,可一嘗發現味道苦大於甜,於是讓他把野菜扔掉,但他卻笑著說他經常吃這個。這樣的一段視頻讓人們看得心疼!節目播出後,當地許多人們卻說:「看了節目有點感動但總覺得像是在演戲」、「我們也經常吃野菜的,有好幾種野菜都是可以吃的,他吃的剪刀菜就是其中之一」、「電視上說的太誇張了,現在哪有那麼窮」等等,這樣的聲音越來越多,人們紛紛質疑起媒體的可信度。6月20日,楊六斤的堂哥和當地政府要求將楊六斤從深圳康橋書院帶回廣西,希望他回去去處理事情並完成學年的期末考試。事實上,楊六斤雖不舍這里美好的生活,但作為一個孩子還是願意聽從堂哥的安排,而且在帶回楊六斤的事情上,家人和當地政府部門與康橋書院還是洽談很順利的。可是一些媒體卻使用「強力」、「堂哥侵佔捐款」等冰冷、誇張的字眼來形容,這無疑又把事情推向了輿論的高峰。
像這樣媒體為了吸引受眾眼球、刺激了受眾神經的誇張不實報道還有很多,他們往往在救助報道中拍攝一些災難、痛苦的畫面或讓人觸目驚心的圖片,不可否認這樣的舉動可能一時間還會引起人們的同情,但次數多了,也許會讓人們產生「情感疲勞」。而且這在一定程度上來說也侵犯了救助對象的個人隱私與尊嚴,沒有考慮他們的個人感受,更沒有真正的從人心出發關愛這些弱勢群體。
第三,商業利益影響報道選題甚至走向
當深圳康橋書院把楊六斤接到深圳學習,南方都市報對這一事件進行深入報道,爆出更多「楊六斤」苦不堪言、不為人知的故事,贊美深圳康橋書院的義舉,呼籲更多的愛心人士予以幫助等等,這樣的報道可謂是賺足了噱頭。於是這一新聞也被公眾迅速炒熱,起初報道的廣西電視台卻成了配角,南方都市報對這一件事件進行二次加工整合後,卻成為了這一事件報道的主角。可是我們要思考的是捐款是發生在廣西電視台節目播出後啊,這樣無疑不是凸顯了深圳的救援,淡化了廣西的救助嗎?這樣高調的跟進報道難免讓人對南方都市報的舉動產生懷疑,是真正的善意報道還是「搶占商機」?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今天,大眾傳播媒介一味追求受眾群體、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了媒體的擔當。當前各大媒體間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為了賺足眼球,搶佔先機,有些所謂的公益救助性報道已然開始忘記社會擔當、忘記新聞倫理道德,從而演變成了一種惡性的報道理念:救助那些最最貧困、最最奇特的弱勢群體而不是去救助那些生活中常見的、群體數量最多的、最容易幫助的人們。
這樣的理念已經從一定的程度上損害了大眾媒體的聲譽,影響其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了。媒體的救助報道不要一味的去追求其商業價值,而是要認清媒體的擔當與肩負的眾人,切切實實的對需要實際需求的救助者進行報道與關愛,通過媒體所特有的能力與優勢,來幫助政府職能部門和各界愛心人士實施救助。
廣西衛視製作本次節目的時候,也沒有想到會引起如此大的反響和關注,而且也沒有想到會收到如此之多的善款,本可以是一件皆大歡喜的事情,可是在媒體的相繼報道和持續發酵中,最後又搞得不歡而散。那麼,面對這件事情,我們是否應該去思考媒體的「積極報道」與「受眾的質疑」之間有哪些關系?我想這些問題是我們當下媒體人應該注意和反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