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這個詞語的另外詞語
A. 帶有故事的詞語
鷸蚌相爭
守株待兔
畫蛇添足
自相矛盾
量體裁衣
杯弓蛇影
螳螂捕蟬
洛陽紙貴
草木皆兵
按圖索驥
後來居上
邯鄲學步
守株待兔
馬革裹屍
如火如荼
望梅止渴
探驪得珠
望洋興嘆
掩耳盜鈴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請君入瓮
高山流水
胸有成竹
唇亡齒寒
聞雞起舞
指鹿為馬
不寒而慄
B. 用上下面詞語。講這個故事
綠草源如茵
[lǜ cǎo rú yīn]
釋義
綠油油的草好像地上鋪的褥子。常指可供臨時休憩的草地。亦作「碧草如茵」。
例句
草:一碧千里翠色慾流綠草如茵。外面陽光刺眼,綠草如茵,肖武眯著眼睛看向天空。壩面綠草如茵、壩頂藍天白雲、水面碧海銀沙,兩岸松柏長青。
C. 形容故事的詞語
一個遠離塵世、純凈優美的故事
D. 能告訴我像」事故」和」故事」這樣的詞語5個
想念...念想,科學...學科,工礦...礦工,工人...人工,工作...作工,故事...事故,唱歌...歌唱
E. 誰有一些詞語來歷的故事
1. 斷腸
形容悲傷到極點多用斷腸、腸斷、肝腸寸斷。傳說東晉時有個姓桓的大官到蜀地去,船在三峽航行,手下有人捉到一隻小猿,母猿沿岸哀叫,跟著船走了數百里還不肯離去,後來跳到了船上,氣絕而死。剖開它的肚子,只見腸已裂成一寸一寸的了。桓某知道此等情景後,內心十分不忍,命令把這個手下人革取不用。從此,形容悲痛到極點就用腸斷或者斷腸了。
2. 倒霉
為什麼說做事不順利,或者遇到不吉利的情況,就叫「倒霉」呢?原來封建時代讀書人要做官,都要參加科舉考試。明朝時,考試錄取很難,如果錄取了,就在門前立旗桿一根;如果考不中,就把旗桿倒下拿走,稱為「倒楣」。「楣」本是門上的橫木,這里指高桿。「楣」與「霉」讀音相近,江浙一帶的人就把遇事運氣不好、不吉利叫「倒楣」亦即「倒霉」了。
3.碧血
「碧血」和「丹心」常常連在一起,例如「甘灑碧血獻丹心」,是對為國為民而死的稱頌,「碧血」也就是為正義事業而流的鮮血了。
為什麼稱「碧血」而不叫其他什麼血呢?原來有個出典:春秋時有個叫萇(cháng)弘的人,在諸侯內亂中被放歸蜀地,後被剖腹而死。當地人被他的正氣所感動,用盒子藏起他的血,三年以後血化成碧玉,這才用「碧血」指稱為正義而流的鮮血的。
4.春暉
春暉,指春天的陽光。為什麼用春暉比喻慈母的愛子之情呢?
原來唐代詩人孟郊有一首《遊子吟》的詩,寫的是慈母一針針一線線辛苦縫紉,製成衣服,讓兒子穿上遠離家鄉。明晨就要遠行了,母親深夜還在密密縫綴,唯恐衣服不結實,怕久久在外的兒子經不起穿著。兒女對母親的心意只像寸草那樣柔弱,而母親的恩情卻像春天的陽光那樣溫暖,這是一種怎樣的深深的愛子之情!後來,人們就用「春暉」比喻母親的恩情了。
壓 驚
王韶是北宋神宗時的一位大臣,他有一個小兒子叫南陔(gāi),年紀很小,剛剛學會說話。
有一年元宵節,京城裡張燈結綵,舉行燈會。王韶讓家人帶著南陔去觀燈。南陔打扮了一番,頭上戴著一頂珍珠鑲嵌(xiāng qiàn)的帽子,坐在家人的肩上看燈去了。孩子打扮得漂亮,帽子又很奇特,所以南陔在街市上很引人注目。
燈會非常熱鬧,觀燈的人如潮水一般。在擁擠的人潮中,一不小心,南陔被人搶走了,等家人發覺時,早已不知孩子的去向。
家人慌了,趕緊四處尋找,但找來找去毫無結果。無奈中只好向主人報告,甘願接受重罰。沒料到的是,王韶聽說這件事後,並沒有大發雷霆,也沒有過多地指責家人。只是坦然地說:「若是別的孩子,就得趕緊再去找;至於南陔,他不一般,過些日子可能會自己回來的!」說罷,一揮手,讓家人們都離去,好像事情沒有發生一樣。家人們對王韶的話非常吃驚,也不敢要求主人再派人去尋找,只好抱著將信將疑的態度,等著孩子自己回來。只有那個背著南陔去觀燈的家人總是後悔莫及,責怪自己的粗心,整天愁眉苦臉,寢食難安。大約十天過後,一天,一頂皇宮中的轎子突然進了王韶的家門,南陔竟然坐著宮中的轎子回來了,全家人萬分驚奇和高興。
王韶和夫人趕忙問孩子的情況,南陔講述了事情的過程。原來,那天觀燈時,有賊人看中了他那頂鑲有珍珠的帽子,便暗暗跟隨著他,趁人擁擠時,一把將他從家人肩上搶走。家人正看燈入迷,沒有馬上發覺。
南陔年紀雖小,但很聰明。他知道賊人是想要他那頂貴重的帽子,所以很快就把帽子摘下來藏在懷中。這時,正巧有宮中的車輛從身旁經過,他便大聲呼救,賊人一聽,嚇慌了,趕忙扔下他就逃跑。就這樣,他被宮中的官員帶回了宮中。
第二天,神宗皇帝聽說了這件事,覺得這孩子很聰明,就把南陔找來,詳細詢問他的家庭和被搶的經過,這才知道是大臣王韶的孩子。
皇帝見南陔伶俐可愛,非常喜歡,便讓他留在宮中玩耍,過了十天,才派人把他送回,並且還送給他一些金錢和果品,作為壓驚之用。
「壓驚」這個詞就是這樣產生的。「驚」是驚恐,「壓驚」就是消除驚恐的意思。現在這詞還常常使用,它指在人受驚之後,親戚朋友等用酒食等來安慰受驚者。見於宋代岳珂《桯史》。
捉 刀
傳說東漢末年,魏王曹操的手下有個武官叫崔琰(yǎn)。他魁梧英俊,儀表堂堂,特別是那長長的胡須,飄飄灑灑,很有風度。有一年匈奴的使者到漢朝來朝拜,臨回國時,請求當權的魏王曹操接見。曹操心想,我堂堂天朝應給人以美好的印象,作為魏王更應使外人敬畏佩服,於是心生一計,讓英俊的崔琰假扮魏王,代替自己接見使者,以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
在曹操的精心安排下,隆重的接見儀式舉行了。只見大殿上端坐著崔琰,他身穿王服,頭戴王冠,儼然是威嚴的魏王。而曹操自己卻手持大刀扮作侍衛,站在崔琰的身後。
儀式很快結束了,曹操很想知道這次接見的效果,於是派人去接觸匈奴的使者,探聽他對魏王的印象。派去的人向使者探詢說:「您見到了魏王,對我們魏王的印象如何呢?」
使者毫不遲疑地回答說:「魏王眉清目秀,儀表非凡,令人佩服!不過,我看他身後那位侍立的捉刀人,雖身材不及魏王,可是神采奕奕(yìyì),倒很像是位英雄人物哩!」
這個回答令曹操非常吃驚,也異常高興。他沒想到這位使臣竟有如此敏銳的眼力。
從此,「捉刀」或「捉刀人」就有了一個代替別人做事的意義。「捉刀」本義是持刀、拿刀,後來引申指代替別人做事,再後來意思就更具體了,指代替別人寫文章。如:捉刀代筆,捉刀弄筆等。見於《世說新語·容止》。
姍 姍
漢武帝的時候,有位妃子叫李夫人,她聰明伶俐,美麗動人,而且還能歌善舞,所以很受漢武帝的寵愛。
有一天,李夫人病了,漢武帝要去看她。她卻堅持不願意見皇帝,原因是害怕自己的病容會給皇上留下不好的印象。後來,她的病越來越重,顯然是難以好轉了,漢武帝執意要去看望她。在這種情況下,她也只得同意。然而,當皇帝前來探望之時,她卻將被子蒙住自己的頭部,不肯讓皇上見到自己那消瘦不堪的面容。沒過多久,她就因病早逝了。
李夫人死後,漢武帝很想念她,常常為此而心緒不寧。看到這情形,有些大臣也很著急,於是便想出了一個辦法。
有一天,一位叫李少翁的方士來晉見漢武帝,他自稱神通廣大,法術高明,有一套招魂的方法,並願為皇上招來李夫人的魂魄。漢武帝一聽,非常高興,就請他盡快試一試。
這位李方士在宮廷中布置了一番,在宮中掛起薄薄的紗帳,燃上香燭,擺上酒肉等祭品。他讓皇帝坐在另一紗帳之中,悄悄地觀看。
沒過多久,漢武帝彷彿看見了,從遠處緩緩地走來一位美女,很像李夫人的姿態。可是由於離得較遠,看得並不真切。漢武帝見美女走來,便趕忙站了起來,遠遠地觀望著。可是,很快,美人就消失了。
漢武帝平日就思念李夫人,今日看見她的身影就更傷感了。於是他情不自禁地寫下一首短詩:「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偏何姍姍來遲也!」這詩的意思是:是(李夫人)呢?還是不是呢?我站著望去,偏偏怎麼慢騰騰的,來得這樣晚啊!詩句雖不多,卻寄託了漢武帝深深的思念之情。
「姍姍」後來就成了一個詞。它原本形容女人行走時那緩慢從容的樣子。現在不一定專指女人了。凡是走路緩慢從容的樣子,都可以用姍姍來形容,如姍姍而來。
它還可以與「來遲」兩字組成成語「姍姍來遲」,形容那慢騰騰的、來得晚的情況。它比直接說遲到委婉一些,也幽默一些。如:大家都在開會,只有小李姍姍來遲。見於《漢書·孝武李夫人傳》。
天 年
《莊子》中有這么一個故事:
有一天,莊子帶著幾個弟子外出,經過一片山林,看見一棵枝葉繁茂的大樹。他見旁邊的一些樹木都被砍伐了,而這棵樹卻一點兒也沒有受影響,心中很有些奇怪。他便走上前去,向正在大樹下休息的伐木工人詢問:「這棵大樹怎麼沒有被砍掉,而偏偏保留著呢?」
伐木工人告訴莊子說:「別看這棵樹很大,但是木質並不好,不能作材料,沒什麼可用的。砍了它有什麼用呢?」
莊子聽了後,感嘆地說:「此木以不材得終天年!」這話的意思是說:這棵樹是因為沒有用,才能享盡天賦的壽命啊!
莊子一行離開這片山林後,當天住在一個朋友的家裡。朋友見客人到來,非常高興,要熱情地接待,便讓家裡的僕人宰殺一隻鵝來做菜。一會兒那僕人問主人說:「先生,有隻鵝會鳴叫,有隻鵝不會叫,您說殺哪一隻呢?」
主人毫不猶豫地說:「把那隻不會叫的殺了吧!」莊子聽了以後,若有所思,他感嘆了一番。
第二天,莊子的一個弟子問道:「老師,我真的被弄糊塗了。昨日山林中那棵大樹因為不成材、沒有用,而沒有遭到砍伐,因而能享盡天年;可是那隻鵝卻因為不會鳴叫、不成材而被宰殺了。那麼,究竟是要有用呢,還是要沒有用呢?要成材呢,還是要不成材呢?請先生教我。」
莊子聽後,看了看弟子,笑了笑說:「要是我,就處在『材』與『不材』之間啊!」接著莊子分析了一番,講了他的主張,強調了要順其自然。只有順其自然,才能免於勞累與憂患。
「天年」這個詞由此產生。它指自然的壽命,現在一般是指人的壽命。如:盡其天年,安養天年等。見於《莊子·山木》。
噴 飯
宋代的蘇軾,字東坡,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他散文寫得好,詩詞很有名,書法和繪畫也很不錯,確實是一位多才多藝的人。
與他同時代的還有一位畫家叫文與可,特別擅長畫竹。他為了畫得傳神,曾多次到竹林中去細心觀察,觀察不同時間、不同氣候下竹子的各種姿態,所以他畫出的竹子千姿百態,十分逼真。人們評論文與可畫竹時,常說他胸有成竹,意思是他的胸中早就有現成的、完整的竹子了。
蘇東坡與文與可兩人的愛好相同,所以常常來往,談論文學書畫,交誼很深。
有一次,文與可將他畫的篔(yún)簹(dāng)谷中所產的大竹,贈給正在當太守的蘇東坡,蘇東坡十分欣賞。他反復觀看,覺得所畫之竹很不尋常。那畫面上僅僅幾尺長的竹莖,欣賞起來卻有萬尺長的氣勢,確實令人贊賞。蘇東坡看著友人的作品,不禁心中涌動起詩潮,他提起筆來寫出了詩句:「料得清貧讒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大意是:你是考慮我這太守生活清貧吧,故意用竹筍來引起我的食慾,原來那渭水的千畝竹林都裝在你的胸中了!他把這詩句抄了下來,又寫了一封簡訊,派人送給了文與可。
文與可這時正帶著夫人在篔簹山谷中遊玩,天將暮時,他們正就地取材,在竹林中挖掘鮮筍野餐。當他們正在進餐時,來人呈上了蘇東坡的書信。文與可一邊嚼飯,一邊拆開書信。當他看到那兩句詩時,忍不住笑了起來,笑得把口中的飯都噴出來了。
由這件事產生了「噴飯」這個詞。「噴」音pēn。「噴飯」的意思是吃飯時突然發笑,把嘴裡的飯都噴出來了。常用來形容那令人發笑的場面。如:令人噴飯。見於宋朝蘇軾《篔簹谷偃竹記》。
請 纓
漢武帝時候,山東濟南有個青年人叫終軍。他年紀雖輕,卻很有志向,很有才能。剛剛十八歲,就被朝廷任命為博士弟子。沒多久,又被提升為諫議大夫。一個年輕人,竟能擔任這么高的官職,是很難得的,因而一時間被傳為佳話。
有一年,漢朝打算與南越搞好關系,准備派人出使南越。這南越又稱南粵(yuè),實際上是現在的廣東、廣西一帶。當時朝廷想派使臣去勸說南越王歸順漢朝,漢朝將給予南越以諸侯國的地位。
終軍得知這消息後,非常激動,主動要求出使南越。他啟奏皇帝說:「軍自請,願受長纓,必羈(jī)南越王而致闕(què)下。」他說的是,我請求出使南越,我願拿一根長繩子把南越王捆起來送到您的面前。皇帝肯定了他的主動態度,答應了他的要求。
不久,終軍到了南越。他向南越王介紹了漢朝的強大,漢朝對南越的友好政策,並從利和弊各個方面進行了分析,終於說服了南越王,南越王答應舉國歸附漢朝。
南越歸附漢朝的消息傳到朝廷,皇帝自然非常高興,然而,想不到的是情況突然發生了變化。就在終軍即將返國的時候,南越國內發生了政變。南越的丞相呂嘉不願歸附漢朝,殺死了南越王,另立新王,並且殺害了漢朝派來的使者。可惜剛剛20出頭的終軍也被呂嘉殺害了。
終軍雖然被害了,但他那愛國的精神、主動請求出使南越的做法一直被傳為美談。
終軍所說的「願受長纓」的話流傳下來,形成詞語「請纓」。「請纓」中的「請」是請求,「纓」是長纓,即繩子、帶子,比喻克敵制勝的武器。「請纓」的本義指請求給予縛住敵人的長繩子,後來引申為請求給予任務,特別是請求從軍、報國的任務,有褒揚的色彩。如:為國請纓,主動請纓等。見於《漢書·終軍傳》。
羈 絆
班彪是東漢時期的一位歷史學家,平日很重視收集史料工作,他同時還注意收集一些遺聞軼事。他考慮到司馬遷的《史記》只寫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武帝以後沒有正式的歷史記載,於是就續寫後傳65篇。這為後來他的兒子班固寫成《漢書》,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班彪有個堂兄叫班嗣(sì),兩人從小就在一起求學,在學問上常常一起切磋。他們雖然學的主要是儒學,但也十分喜歡老子、莊子的學說,兩人常在一起討論。並且家裡的藏書很多,一些學者常常來拜訪他們。
當時有位學者叫桓譚,這人的學問淵博,幾乎讀遍了五經,而且還懂音樂,善於鼓琴。他聽說班嗣家裡有很多藏書之後,就特地向班嗣借書。沒料到,班嗣就是不借。班嗣給桓譚寫了封信說:「莊子主張順其自然,保持清白,不追求名利,不被世俗所俘虜。現在你已用仁誼將自己束縛,用名聲將自己緊鎖(原文是『今吾子已貫仁誼之羈絆,系名聲之韁鎖』)。你既然信仰周公、孔子之道,走顏淵等人的道路;既然對他們的學說戀戀不舍,那麼又何必再用老子、莊子的理論來裝飾炫耀自己呢?」言下之意是,不必看老莊之書了。實際上是對桓譚借書的拒絕。
「羈絆」一詞就是在這封信中出現的。「羈」音jī,是馬的籠頭;「絆」音bàn,是絆索。「羈絆」本是控制馬的兩種工具,組成詞後,表示束縛或者被纏住了不能脫身,是書面語言。這詞的意義,今天和古代沒什麼變化。如:掙脫羈絆,沖破習慣勢力的羈絆等。見於《漢書·敘傳上》。
捧 腹
漢武帝的時候,皇帝迷信鬼神,一些重大的事情都要靠占卜來決定。這樣,占卜之風盛行,長安的街上出現了卜市。有個叫司馬季主的人就在長安的東市,以占卜為業。有一天,天正下雨,雨過天晴之後,街上的行人不多,司馬季主也正閑著,身旁有三個弟子陪他坐著。他們正在一起議論天地的形成、日月的運行、陰陽吉凶的緣由等等,談論得十分熱烈。
這時有兩位官員正在東市閑逛:一位是中大夫宋忠,一位是博士賈誼。他們走著,走著,到了司馬季主那兒,很有禮貌地拜見了司馬季主。司馬季主見兩位風度翩翩,很像有智慧的人,於是很客氣地請他們入座。待客人坐定後,他們又繼續前邊的話題。司馬季主就天地、日月、陰陽、禍福等議論了一番,講的是頭頭是道,句句有理。
宋忠、賈誼在一旁認真地聽著,被這一番宏大的議論所吸引,他們對司馬季主的學問十分驚奇。他們沒想到一個占卜的人竟有如此廣博高深的知識。他們情不自禁地整理了一下冠帶,很嚴肅也很恭敬地問道:「我們見了先生儀容,聽了先生長篇宏論,覺得先生是當今罕見的人才。不知先生為何竟屈居於這么低下的地位,從事占卜這類事情呢?」
司馬季主聽完後,雙手捧著腹部大笑起來。他說:「我看你們好像很有學問,怎麼會問得這樣淺薄,說得這么粗俗呢?」
宋忠與賈誼對占卜為什麼是下賤的事情解釋了一番。
司馬季主作了長篇的批駁,他將占卜的人與當時做官的人進行了細致的比較,論證了占卜者的賢德,揭露了仕宦者的卑污。
一番議論使宋忠、賈誼無言以對,他們只好告辭,無精打采地上了車,賈誼更是低著頭,俯在了車前的橫木上,若有所失地離開了長安東市。
「捧腹」這個詞就是從這段故事中產生的,「捧」是手捧,「腹」是腹部,「捧腹」就是雙手捧著肚子,形容大笑的神態,也常常引申為大笑。如:捧腹大笑,令人捧腹等。見於《史記·日者列傳》。
piánpián,是形容一個人肥胖的意思,常常與「大腹」連在一起。如:便便大腹,大腹便便等。見於《後漢書·邊韶傳》。
護 短
有一次孔子外出,走在路上時,天氣突然發生變化,原先晴朗的天空,在一陣風之後,聚集起了烏雲,很快雨就下了起來。在毫無雨具的情況下,一位跟隨著孔子的弟子說:「先生,子夏的家離這兒不太遠,咱們先去他那兒借把雨傘再走吧!」孔子連忙擺了擺手說:「不,不,別去找他了。」
看著弟子不理解的神情,孔子解釋說:「我聽說過這樣的話,與人交朋友就應該盡量發揮人家的長處,而避開人家的短處,這樣朋友才能長久。子夏是比較吝惜財物的,這正是他的短處。我們去向他借東西,不正是沒有避開他的短處嗎?」
後來,到了晉朝,有一位叫嵇康的文人在給朋友寫信時,就提起孔子不向子夏借傘的事。他信中寫道:「仲尼(即孔子)不假蓋(借傘)於子夏,護其短也!」這話的意思是,孔子不向子夏借傘是維護、原諒他的短處啊!
嵇康說的「護其短也」後來經過縮略,就成了「護短」這個詞。「護」就是維護、保護,「短」就是短處、缺點。「護短」就是維護自己或自己這方面人的短處。引申為不說自己或自己人的過失或缺點。如:對孩子的錯誤要教育,要批評,切不要護短。見於《孔子家語》和《文選》。
墨 守
戰國時期,魯國的巧匠公輸盤幫助楚國製成了一種攻城時登城用的器具——雲梯。這在當時是十分先進的工具。因此,楚王非常高興,准備用它來攻打宋國。
當時極力反對戰爭的一位學者叫墨翟(dí),他聽到消息以後,決定要阻止這場戰爭。他急匆匆地從魯國出發,走了十天十夜,趕到了楚國的都城,見到了公輸盤。
公輸盤直率地問道:「先生來此,有何見教呢?」
墨翟很誠懇地說:「北方有人侮辱了我,我想借閣下的力量去殺死他。」
公輸盤連連擺手說:「不行,不行!我是不隨便殺人的呀!」
接著這句話,墨翟講了一番道理,說宋國無罪,楚國卻要去攻打它,不殺個別的人,而殺眾多的人,這不也不合道理嗎?
墨翟的一番話使公輸盤無法反駁,只得說:「沒辦法啦,因為這事已經和楚王商議好了,沒法再改變了!」
墨翟只好去拜見楚王。
楚王也相信雲梯,不聽墨翟勸阻,決定跟他們較量一下,讓他們看看自己的實力究竟如何。
當著楚王的面,墨翟和公輸盤分別作為守與攻的兩方較量起來。墨翟解下了腰帶在桌上圍起來做城牆,並用小木片做器械進行防守。公輸盤一連進攻了九次,用盡了攻城的方法,但都被墨翟一一頂住了。公輸盤進攻的辦法用盡,而墨翟守城的能力還有餘,公輸盤感到非常沮喪。
在這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公輸盤笑了笑說:「我知道打敗你的辦法,只是不說罷了。」
墨翟也笑了笑說:「我也知道你打敗我的方法,我也不說而已。」
楚王沉不住氣了,他好奇地問道:「你們究竟是什麼方法呀?」
墨翟回答說:「公輸盤先生的意思不過是殺了我,殺了我,宋國就守不住城,他就可以勝利。不過,我要說明,我的弟子300多人已拿著守城的器械在宋國等著你們。即使公輸盤先生殺死了我,也不能殺盡所有守城的人呀!」
楚王一聽,宋國早有準備,於是下令取消了這次進攻。
由於墨翟善於守城,所以後來人們把牢固防守稱為「墨翟之守」,經過簡化成了「墨守」這個詞。但這個詞的意思現在已有了很大的改變,不再專指守城,而往往是指守舊。現在它一般不單獨使用,往往與其他的詞構成片語來使用。如:墨守成規、墨守舊章等。它們的意思都是表示思想保守,死死守住現成的老規矩而不求改進,含有明顯的貶義。見於《墨子·公輸》。
脈 脈
東方朔是漢武帝時的一位知名人士,對「待詔公車」的官職很不滿足,想辦法讓皇帝重視自己。
有一次,他製造謊言欺騙了一批個子極矮小的養馬人。他對他們說:「不好了,你們的災禍快要降臨了!」這批養馬人實際上是一些侏儒,他們聽到後,極為驚慌。
東方朔見自己的謊言很有效果,又裝出同情的樣子替他們出主意說:「你們要想活命,有個辦法可以試一試!皇上不久要經過這里,你們要攔住皇帝,叩頭請罪,請求赦免!」
一段時間後,皇帝真的經過這里,侏儒們攔在路上磕頭哭泣,個個哭得十分悲傷。皇上只好停住車馬,查問原因。
東方朔被找來了,皇帝責問道:「你為什麼造謠生事,恐嚇這些侏儒呢?」
東方朔非常鎮靜地回答說:「請原諒我,我要照直說。即使是處死我,也要照直說。這些侏儒身長僅3尺多點,也拿1袋子小米,也領240元薪俸;我東方朔身高9尺有餘,也是拿一袋子小米,領240元薪俸。侏儒吃這些糧食,飽得要死;而我這大漢子,卻餓得要命。我的話若有道理,就請皇上區別對待;若講得不對,那就作罷。總之希望不要不加區別地浪費長安的糧食啊!」
漢武帝大笑起來,於是給了東方朔一個「待詔金馬門」的官職。
又有一次,漢武帝讓一些擅長占卜、搞陰陽五行的術數家做一種叫「射覆」的游戲。這種游戲是將一種東西放在下邊,上邊覆蓋著一種容器,然後讓人來猜,猜中者有獎。當時將一個敞口的容器「盂」反扣住一隻守宮(即壁虎),讓這些人來猜,結果術數家們猜來猜去,誰也沒有猜中。
東方朔也在場,他主動請求說:「我曾學過《易經》,懂得術數,請讓我猜猜吧!」漢武帝點頭同意了。
東方朔思考了一會兒,當眾回答說:「臣以為龍又無角,謂之為蛇又有足,跂跂(qíqí)脈脈善緣壁,是非守宮即蜥蜴(xīyì)。」這話的意思是說:我以為這東西是龍吧又沒有角,是蛇吧又有角,從它爬行和凝視的樣子以及善於攀緣的情況看,不是壁虎就是蜥蜴啊!
東方朔確實猜中了,大家歡呼起來,漢武帝也很高興,當即獎賞他十匹絹帛。
東方朔射覆時所說的「脈脈」,它的本義是指看人看物時那凝神注視的樣子。後來引申為默默地用眼注視,用眼神傳情達意。如脈脈含情。要注意「脈」是多音字,一般讀mài,如脈搏,而「脈脈」這詞應讀為mòmò。見於《漢書·東方朔傳》。
便 便
邊韶,字孝先,是東漢時期人。他文思敏捷,善於口才,以研究經學而著名。他很胖,為人豁達、幽默,不拘小節,常使人見而發笑。
有一次,邊韶在講授經書之後,感到有些疲勞,不知不覺靠在椅背上睡著了,而且還發出了鼾聲。大白天,當著學生睡大覺,自然是不雅的事情。一些學生看著他那睡態以及那肥大的肚子,捂住嘴直發笑,有的學生還編了幾句順口溜來開玩笑。
幾個學生不斷地念著那幾句順口溜:「邊孝先,腹便便。懶讀書,但欲眠。」一邊念,一邊小聲在笑。
盡管聲音不大,但還是驚醒了邊孝先。他聽到順口溜後並沒有生氣,也沒有馬上睜開眼。他略一思索,也隨口唱出了一首很短的歌謠來:「邊為姓,孝為先。腹便便,五經笥(sì,盛物的方形竹器)。但欲眠,思往事。寐(mèi)與周公通夢,靜與孔子同意。師而可嘲,出何典記?」
學生一聽,老師竟未睡著,都嚇了一跳。而老師所唱歌謠最後兩句委婉地批評了學生。笑聲頓時就停止了,大家趕忙正襟而坐。一些學生聽到這歌謠後,心中也感到了慚愧。
這師生歌謠中所說的「便便」音piánpián,是形容一個人肥胖的意思,常常與「大腹」連在一起。如:便便大腹,大腹便便等。見於《後漢書·邊韶傳》。
解手
關於「解手」一詞的由來,民間也有傳說,在明朝初期對江西、山東等地的強制移民過程中,官方都將兩個人的手反綁在一起,遇內急上廁所時才將手解開,因此後來江西人的土話都將上廁所叫「解手」(方言念為"改朽")。
F. 詞語故事的來源
孩提
孩提: 2~3歲的兒童。幼兒時期. 孩提之童。——《孟子·盡心》 指幼兒始知發笑尚在襁褓中。顏師古註:「嬰兒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兒笑也。」《老子》:「如嬰兒之未孩。」也作「孩抱」和「提孩」。唐韓愈《祭十二郎文》:「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本詞中「提」的本義是「抓住小孩兩腋將其向上抱起」這個動作。「提攜」等為其衍生詞。 孩,不是後來孩子之意,而是「咳」的古字 《說文解字》:「孩,古文咳從子。」小兒笑貌,即小兒笑的咳咳之聲。 提,是指可以小兒可以提抱,指其小。——山外一水 補注 【原文】:一字師 鄭谷①在袁州,齊己②因攜所為詩往謁焉③。有《早梅》詩曰:「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谷笑曰:「『數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則佳。」齊己矍然④,不覺兼⑤三衣⑥叩地膜拜⑦。自是⑧士林⑨以谷為齊已「一字之師」。(選自《五代史補》〕[2] 【注釋】: ①鄭谷:唐朝詩人。 ②齊己:唐朝和尚,善詩。 ③謁:拜見(地位或輩分高的人);焉:代鄭谷。 ④矍(jué)然::吃驚注視的樣子,含有敬佩的意思。 ⑤兼:提起,撩起。 ⑥三衣:和尚的大衣、上衣、內衣合稱三衣,指衣服。 ⑦膜拜:舉手加額,長跪而拜,表示及其恭敬的行禮方式。 ⑧自是:從此。 ⑨士林:舊時稱讀書人叫學士;士林,即指眾多讀書人。 【譯文】:鄭谷住在袁州,齊己於是帶著自己的詩作前去拜見他。詩作中有一首《早梅》寫道:「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鄭谷看了笑著說:「數枝不能表現出早意來,不如用一枝好。」齊己驚訝不已,不由得提衣整裝,舉雙手長跪而拜。從此,文人間把鄭谷看作齊已的一字之師。 【啟示】:我們在寫作中要注意精心推敲字句,能讓句子更加生動傳神。另外,要想齊己一樣虛心聽取別人的建議。 東道主【出處及詳解】詳見詞條燭之武退秦師,本處僅簡單介紹。 【出處全文】 九月甲午,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汜南。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揚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相關解釋】 春秋早期,晉國發生內訌,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難流亡各國。公元前637年,重耳途經鄭國受辱。後重耳當上晉國國君,是為晉文公,於是聯合秦穆公圍攻鄭國,以報復當年的無禮之舉。魯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九月十三日,晉文公和秦穆公的聯軍包圍了鄭國國都,晉軍駐扎函陵,秦軍駐扎氾水之南。鄭文公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只得向老臣燭之武請教,設法解圍。當夜,燭之武乘著天黑叫人用粗繩子把他從城頭上吊下去,私下會見秦穆公。 晉國和秦國是兩個大國,他們之間本不和諧,常常明爭暗鬥。燭之武巧妙地利用他們的矛盾,對秦穆公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就要滅亡了,如果鄭國滅亡對您有好處,那就值得煩勞您的左右。越過其他國家而在遠方設置邊邑,您知道這是很困難的。哪能用滅鄭來加強鄰國呢?鄰國實力雄厚,就等於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滅鄭國而使它成為您東方道路上的主人,貴國使臣來往經過,供應他們的食宿給養,這對您也沒有壞處。說您也曾經施恩於晉惠公,他答應給您焦、瑕兩地,可是他早晨剛剛渡河回國,晚上就在那裡築城防禦,這是您所知道的。那個晉國,哪裡有滿足的時候?它既以鄭國作為東邊的疆界,又要擴張它西邊的疆界,如果不損害秦國,它到哪裡去奪取土地呢?損害秦國而有利於晉國,希望您還是多多考慮這件事。」 在這里燭之武一方面陳述了秦幫晉攻打趙國的害處,揭露了晉國幾代國君的貪婪本性和背信棄義,一方面說明了保留鄭國的好處,鄭國在東面不僅可以遏制住晉國的發展,使晉不能成為最大強國,無法與秦抗衡,還可以成為秦國向東來的東道主,向秦國出使的官員提供方便,所以秦穆公很高興,單方面與鄭國訂立了盟約,委派杞子、逢孫、楊孫戍守鄭國,自己率軍回國,晉文公無奈,也只得退兵了。 墨守
【詞語】:墨守 【注音】:mò shǒu 【釋義】:戰國時墨子善於防守,因稱善於守的人為墨守。後指固執拘泥,不會變通:墨守成規。 【造句】:一味的墨守成規,是不可能有創新的。 【出自】:《資治通鑒》啊 詳細解釋 1. 戰國 時, 墨翟 善於守城。後因稱善於防守為 墨翟 之守,簡稱「墨守」。 《戰國策·齊策六》:「今公又以弊 聊 之民,距全 齊 之兵,朞年不解,是 墨翟 之守也。」 宋 蘇軾 《次韻張甥棠美述志》:「雲梯雨矢集無方,我已中灰同墨守。」 羅惇曧 《文學源流·周秦諸子總論》:「 公輸 善攻, 墨翟 善守,故謂善守者為『墨守』。」 2. 謂固執保守,不思進取。 清 黃宗羲 《錢退山詩文序》:「如 鍾嶸 之《詩品》,辨體明宗,固未嘗墨守一家以為準的也。」 清 朱燾 《北窗囈語》:「然 戈氏 墨守韻學,未免為法所拘。」 魯迅 《二心集·關於<唐三藏取經詩話>的版本》:「我以為考證固不可荒唐,而亦不宜墨守,世間許多事,只消常識,便得瞭然。」參見「 墨守成規 」。 莫須有出處 《宋史·岳飛傳》:「飛子雲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 釋義:端倪(本意):推測事物的始末。 1.頭緒;跡象。[general shape;clue;inkling]∶ 《莊子·大宗師》:「反覆終始,不知端倪。」 朱駿聲 《說文通訓定聲·解部》「倪」:「《莊子·大宗師》『不知端倪』,按專者,草之微始;兒者,人之微始也。」 元 孫仲章 《勘頭巾》第三折:「這公事深藏著曖昧,好教我左猜右忖沒端倪。」 清 趙翼 《岣嶁碑歌》:「 昌黎 親到猿猱窟,千搜萬索無端倪。」 2.窺測;捉摸。 唐 韓愈 《送高閑上人序》:「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於書,故 旭 ( 張旭 )之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 明 方孝孺 《題王右軍<游目帖>》:「今觀此帖,寓森嚴於縱逸,蓄圓勁於蹈動,其起止屈折如天造神運,變化倏忽,莫可端倪。」 郭沫若 《游里加湖》:「十時頃下山,車行甚急,風景尤覺奇幻,不可端倪。」 3.邊際。[boundary;bound 《文選·謝靈運<游赤石進帆海>詩》:「溟漲無端倪,虛舟有超越。」 李周翰 註:「端倪,猶涯際也。」 唐 岑參 《西亭子送李司馬》詩:「坐來一望無端倪,紅花綠柳鶯亂啼。」 宋 王安石 《和農具詩·牧笛》:「綠草無端倪,牛羊在平地。」 清 陸師 《雜感》詩:「夜長不成寐,憂來無端倪。」
G. 描寫二字故事的詞語
春天:春風 春意 暖春
H. 出自故事的詞語
出自故事的詞語:來
首先理解題意自是指有哪些詞語
是由於故事出來的,那這個話
就有很多了,想要全部收集出
來就很麻煩,那可以舉例來說
明一下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故事出自《國語·吳語》。成語「如火如荼」,形容某種人群或事物陣容之大,氣勢之盛
故事見於《資治通鑒·唐則天皇後天授二年》。成語「請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晉書·文苑·左思傳》。成語「洛陽紙貴」,稱頌傑出的作品風行一進。
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I. 故事這個詞在中國古代是什麼意思
故事是一個多義詞。
1、舊事,以往的事情。
《史記·太史公自序》:「余所謂述故事,整齊其世傳,非所謂作也。」
2、舊業,原來的職業。
《商君書·墾令》:「知農不離其故事,則草必墾矣。」
2、先例,舊日的典章制度。
《漢書·劉向傳》:「宣帝循武帝故事,招名儒俊材置左右。」 宋 胡銓 《戊午上高宗封事》:「檜乃厲聲曰:『侍郎知故事,我獨不知!』」清錢謙益《南征吟小引》:「上方臨遣授鉞,如晉公故事,伯應(袁可立子)其將有雄篇麗句繼退之而作乎,余將泚筆以和焉!」
3、典故。
宋歐陽修《六一詩話》:「自《西昆集》出,時人爭效之,詩體一變,而先生老輩患其多用故事,至於語僻難曉。」
4、花樣。
《紅樓夢》第六一回:「吃膩了腸子,天天又閙起故事來了。」
J. 源自歷史故事的詞語是霸王別姬這樣的詞語我還知道兩個是哪兩個
還有很多這樣的詞語,如:負荊請罪、四面楚歌、破釜沉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