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家的故事600字以上
『壹』 數學家的故事70字
華羅庚出生於江蘇省,從小喜歡數學,而且非常聰明。
1930年,19歲的華羅內庚到清華大學讀書容。華羅庚在清華四年中,在熊慶來教授的指導下,刻苦學習,一連發表了十幾篇論文,後來又被派到英國留學,獲得博士學位。
記者在一次采訪時問他:「你最大的願望是什麼?」 他不加思索地回答:「工作到最後一天。」
『貳』 數學家的小故事簡短
1、陳景潤:
陳景潤是我國有名的數學家。他不愛逛公園,不愛遛馬路,就愛學習。他學習起來,常常忘記了吃飯睡覺。 有一天,陳景潤在吃中飯的時候,摸摸腦袋發現頭發太長了,應該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見了,還當他是個大姑娘呢。於是,他放下飯碗,就跑到理發店去了。
在青年時代,他便對劉歆、張衡、王蕃、劉徽等人的工作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駁正了他們的錯誤.以後他繼續鑽研,在科學技術方面作出極有價值的貢獻.精確到小數點後第六位數的圓周率,便是他其中最傑出的成就之一.在天文歷法方面,他曾將自古代到他生活年代為止所有可以搜羅到的文獻資料,全部整理了一遍,並且通過親自觀測和推算,做了深切的驗證.他指出當時所流行的何承天(公元370-447年)編定的歷法有許多嚴重的錯誤.因此他便開始編制另一種新的歷法。
『叄』 數學家的故事500字
《數學家的故事》是2009年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孫劍。本書通過感人、有趣的數學家的歷史事例,以及一些數學史上的重大事件,讓學生了解歷史上中外傑出的數學家的生平和數學成就,感受前輩大師嚴謹治學、鍥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肆』 數學家的名人軼事讀後感600字!
你雅中的吧,我也是
這是我提問的得到的答案
我讀了一本書,書的名字叫《數學家的故事》,講述了許多數學名人的故事。比如畢達哥拉斯、阿基米德、高斯……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是關於祖沖之的故事。
祖沖之是我國南北朝時期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對圓周率的計算得出了非常精確的結果。這篇文章講的是祖沖之經過很長時間的編寫,終於寫成了《大明歷》,他上書皇帝,請求頒布實行。皇帝命令主管天文歷法的寵臣戴法興進行審查。但是戴法興思想保守,是個腐朽勢力的衛道士,他極力反對新歷法。面對戴法興的刁難、攻擊,祖沖之寸步不讓,和他唇槍舌劍的辯論。最終,《大明歷》沒有通過,後來在祖沖之去世後10年,《大明歷》才頒布實行。
讀了這個故事,使我對祖沖之堅貞不屈的精神非常敬佩。正因為他有這樣的精神,才能持之以恆地堅持。是啊,任何事情要取得成功,都離不開「堅持」兩個字。不由地,我想到了許多人,有文化名人、愛國將士,他們何嘗沒有這樣的精神呢!
讀《數學家的故事》讓我更加喜歡數學,更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其實,學習數學並不難,數學王子高斯曾有三大秘訣:1.善於觀察 2.善於動手 3.善於思考。其實,只要我們喜愛數學,就一定能學好數學!如果我們像數學先輩們那樣努力,數學一定又能有新的突破!
行不?
『伍』 十個數學家的小故事
說一個重量級的人物,他叫做馮·諾依曼,曾經參加過原子彈的製造,構築了現代計算機的架構,進行了第一次可靠的現代數值氣象預報。他也是二十世紀最傑出的數學家之一,他記憶力超群,可以一字不差地張口引用15年前度過的《大英網路全書》或《雙城記》,同時他的心算能力也很厲害,下面我們通過幾個故事來更進一步地了解他。
但這樣有趣並且對世界有重要貢獻的人,卻英年早逝,與1957年在美國去世,享年54歲。我們如今在使用計算機,看天氣預報時,一定要記得背後是這些數學家和科學家的貢獻,他們讓世界更美好。
『陸』 6個數學家的故事(最好不超過50個字)
數學陳景潤的小故事
數學家陳景潤邊思考問題邊走路,撞到一棵樹幹上,頭也不抬說:「對不起、對不起。」繼續思考。
數學家魯道夫的小故事
16世紀德國數學家魯道夫,花了畢生精力,把圓周率算到小數後35位,後人稱之為魯道夫數,他死後別人便把這個數刻到他的墓碑上。
數學家雅谷伯努利的小故事
瑞士數學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對螺線(被譽為生命之線)有研究,他死之後,墓碑上 就刻著一條對數螺線,同時碑文上還寫著:「我雖然改變了,但卻和原來一樣」。這是一句既刻劃螺線性質又象徵他對數學熱愛的雙關語。
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年出生在義大利半島南端西西里島的敘拉古。父親是位數學家兼天文學家。阿基米德從小有良好的家庭教養,11歲就被送到當時希臘文化中心的亞歷山大城去學習。在這座號稱"智慧之都"的名城裡,阿基米德博閱群書,汲取了許多的知識,並且做了歐幾里得學生埃拉托塞和卡農的門生,鑽研《幾何原本》。
數學家雅谷伯努利的小故事
瑞士數學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對螺線(被譽為生命之線)有研究,他死之後,墓碑上 就刻著一條對數螺線,同時碑文上還寫著:「我雖然改變了,但卻和原來一樣」。這是一句既刻劃螺線性質又象徵他對數學熱愛的雙關語。
-
『柒』 急求數學家故事、數學史!!!!!一篇不少於600字,需要五篇
阿基米德(前287年—前212年),偉大的古希臘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 阿基米德
家。出生於西西里島的敘拉古。阿基米德到過亞歷山大里亞,據說他住在亞歷山大里亞時期發明了阿基米德式螺旋抽水機,今天在埃及仍舊使用著。第二次布匿戰爭時期,羅馬大軍圍攻敘拉古,最後阿基米德不幸死在羅馬士兵之手。
阿基米德出生在希臘西西里島東南端的敘拉古城。在當時古希臘的輝煌文化已經逐漸衰退,經濟、文化中心逐漸轉移到埃及的亞歷山大城;但是另一方面,義大利半島上新興的羅馬帝國,也正不斷的擴張勢力;北非也有新的國家迦太基興起。阿基米德就是生長在這種新舊勢力交替的時代,而敘拉古城也就成為許多勢力的角力場所。 阿基米德的父親是天文學家和數學家,所以他從小受家庭影響,十分喜愛數學。大概在他九歲時,父親送他到埃及的亞歷山大城念書,亞歷山大城是當時世界的知識、文化中心,學者雲集,舉凡文學、數學、天文學、醫學的研究都很發達,阿基米德在這里跟隨許多著名的數學家學習,包括有名的幾何學大師—歐幾里德,因此奠定了他日後從事科學研究的基礎。
~~~~~~~~~~~~~~~~~~~~~~~~~~~~~~~~~~~~~~~~~~~~~~~~~~~~~~~~~~~~~~~~~~~~~~~~~~
芝諾生活在古代希臘的埃利亞城邦.他是埃利亞學派的著名哲學家巴門尼德(Parmenides)的學生和朋友.關於他的生平,缺少可靠的文字記載.柏拉圖在他的對話《巴門尼德》篇中,記敘了芝諾和巴門尼德於公元前5世紀中葉去雅典的一次訪問.其中說:「巴門尼德年事已高,約65歲;頭發很白,但儀表堂堂.那時芝諾約40歲,身材魁梧而美觀,人家說他已變成巴門尼德所鍾愛的了。」按照以後的 芝諾
希臘著作家們的意見,這次訪問乃是柏拉圖的虛構.然而柏拉圖在書中記述的芝諾的觀點,卻被普遍認為是相當准確的.據信芝諾為巴門尼德的「存在論」辯護.但是不象他的老師那樣企圖從正面去證明存在是「一」不是「多」,是「靜」不是「動」,他常常用歸謬法從反面去證明:「如果事物是多數的,將要比是『一』的假設得出更可笑的結果。」他用同樣的方法,巧妙地構想出一些關於運動的論點.他的這些議論,就是所謂「芝諾悖論」.芝諾有一本著作《論自然》.在柏拉圖的《巴門尼德》篇中,當芝諾談到自己的著作時說:「由於青年時的好勝著成此篇,著成後,人即將它竊去,以致我不能決斷,是否應當讓它問世.」公元5世紀的評論家普羅克洛斯(Proclus)在給這段話寫的評注中說,芝諾從「多」和運動的假設出發,一共推出了40個各不相同的悖論.芝諾的著作久已失傳,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和辛普里西奧斯(Simplici-us)為《物理學》作的注釋是了解芝諾悖論的主要依據,此外還有少量零星殘篇可提供佐證.現存的芝諾悖論至少有 8個,其中關於運動的4個悖論尤為著名. 關於芝諾之死,有一則廣為流傳但情節說法不一的故事說,芝諾因蓄謀反對埃利亞(另一說為敘拉古)的僭主,而被拘捕、拷打,直至處死.
~~~~~~~~~~~~~~~~~~~~~~~~~~~~~~~~~~~~~~~~~~~~~~~~~~~~~~~~~~~~~~~~~~~~~~~~~~
伯特蘭·亞瑟·威廉·羅素(1872—1970),英國哲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英國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畢業後留校任教。1920年曾來中國講學。1938—1944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講學。1950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在哲學上,早期為新實在論者,20世紀初提出邏輯原子主義和中元一元論學說。在數學上,從事過數理邏輯和數學基礎的研究。以他命名的「羅素悖論」曾對20世紀的數學基礎發生過重大影響,其與懷特海的巨著《數學原理》中提出的邏輯類型論成功的解決了包括羅素悖論在內的不少悖論,並且成為人類數學和數理邏輯歷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正是這本巨著使羅素獲得了崇高的聲譽。在教育上,主張自由教育,認為教育的基本目的應該是培養「活力、勇氣、敏感、智慧」四種品質。在政治上,反對侵略戰爭,倡導和平主義。重要著作有《哲學原理》、《哲學問題》、《心的分析》、《物的分析》、《西方哲學史》、《論教育》等。
人物生平
伯特蘭·亞瑟·威廉·羅素(1872年——1970年),20世紀著名的資產階級思想家和社會活動家,一生著作達40餘部,論文或其他文章更多。他在多方面的建樹深刻地影響了西方哲學。 孤獨的童年 1872年5月18日,羅素出生於英國蒙茅斯郡特雷萊克一個貴族家庭。他的祖父約翰·羅素伯爵兩次出任首相,是爭取1832年英國改革法案通過的領導人。羅素兩歲時他的母親死去,大約一年後他的父親和姐姐也謝世了。祖父祖母自願承擔了撫養孩子的責任。羅素的祖母具有自由主義政治觀點,常教導羅素要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祖母是一個虔誠的清教徒,嚴格簡朴的家教使得羅素備受壓抑,他每天早上要用冷水沐浴,大人從來不給水果,也從來喝不到啤酒,因此少年時代的羅素性格內向,他沒有被送到學校讀書,從小由外籍保姆和家庭教師照顧,學習德文,法文,義大利文。羅素的祖父有一個藏書極為豐富的圖書館,他經常藏身其中廣泛吸收文學、歷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識,他有勤於思考的習慣,這無疑受其祖母的影響。他自己也承認,從五歲起他就感到生活的無聊而常常獨步於園中,有時還因厭倦而有自殺的念頭,羅素的童年生活為他的孤僻、高傲、多疑、易變的性格以及特有的依賴性思想形成提供了孽生的神經因子和原始土壤。 羅素11歲時,跟著他的哥哥學習歐氏幾何學,當時他只能接受定義,卻懷疑公理的可靠性。這種懷疑決定了羅素哲學生涯的風格和目標,即以懷疑主義和謹慎的風格,探求「我們能知道多少以及具有何種程度」的確定性和可疑性。 1890年10月,羅素考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從而進入空氣清新、思想活躍的教育園地。然而老師對他影響不大,倒是與同學的交往使他受益頗深。不久,他同學校的著名人物懷特海、莫爾、麥克塔格特、經濟學家凱恩斯等人結識,很快他便成為他們中間最受歡迎的一員。在第三學年時,羅素雖以優異成績通過學位考試,卻發誓再也不念這種只注重技巧而不重視基礎理論證明的數學了,改學哲學。他立志要像黑格爾那樣,建立一套哲學體系,獻身於哲學事業。 羅素大學剛畢業時,深信黑格爾、康德的哲學。1893年他寫了數學哲學論文《論幾何學基礎》,試圖修補康德所謂的時空形式是先天綜合判斷的理論。這使他獲得了劍橋大學研究員的資格。 當時德國的數學理論非常先進,正醞釀著一次根本性的變革。當羅素深入掌握了這些理論之後,他斷然放棄自己推崇已久的唯心主義觀點,轉向實在論,決心尋求一種正確的數學理論。 1900年7月,遇到象徵邏輯創始人皮諾。羅素讀了皮諾的著作,他感到許多問題突然都有了答案。同年10月,他同懷特海合寫《數學原理》,並於1910年、1911年、1912年分三大卷出版。這部書在邏輯發展史上是劃時代的。從此,邏輯脫離哲學而獨立,後來德國的大學就把數理邏輯歸入數學系。凡此都證明了羅素的特殊地位。 羅素發現人們力圖用邏輯學為數學奠定理論基礎的過程中,有一個常常用來說明其他概念的基礎概念「總類」是自相矛盾的,由此他建立了「悖論」學說,又稱「羅素悖論」。為了證實「羅素悖論」,許多數學家和邏輯學家提出各種理論方案,都解釋不通。羅素本人也中斷《數學原理》的寫作,對此作進一步研究。後來他提出「類型論」來解釋這種現象。「類型論」的影響也很大,它促使數學家認識某些詞語和語義研究的重要性,也孕育著羅素本人的另一種哲學思想,即邏輯原子主義的原理。 羅素的邏輯原子主義的基本論點是,世界是由一些簡單的特殊事實構成的,它們只有簡單的性質和相互之間的簡單的關系,因此了解任何事物或主題的實質的途徑是分析,直到無可再分析的「邏輯原子」為止。邏輯原子並不是小粒的物質,而是構成事物的所謂觀念。羅素的這一套理論,對20年代中葉出現的維也納學派以及30年代出現的邏輯語義學有著巨大的影響。 羅素哲學思想中比較重要的,是他的「中立一元論」。大意是構成世界的材料既不是純粹的心,又不是純粹的物,也不是心物的二元對立,而是一種非心非物、對於心物都取中立態度的東西。這種中立的事物有時指事件,有時又指感官和材料,這種「世界材料」是構成心物最原始的東西。這些觀點都體現在他1921年完成的《物的分析》和《心的分析》兩部著作中。 羅素一向熱衷於政治理論的探討,並積極參與各種政治活動。早在1895年,他第一次結婚之後,同妻子一起旅遊了歐洲大陸,他研究了經濟和德國社會的民主,並盛贊《共產黨宣言》和三大卷《資本論》都是極富文採的偉大名著。當時他與社會民主黨領袖、馬克思主義者倍倍爾、李卜克內西都有往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積極從事反戰活動。他參加了禁止徵兵協會,發表了一系列呼籲和平的演講,對拒絕參加罪惡戰爭的人給予真誠幫助。1916年因為撰寫反戰傳單被罰款100英鎊,由於其拒付,法庭就拍賣了他在劍橋大學的圖書作抵押。隨後三一學院也解除了他的教職。1918年,他又給反戰報紙寫社論,因「侮辱同盟國」而被監禁6個月。鑒於其名聲,他被判決在布里克斯頓監獄中的一個小屋中寫作和研究。戰爭結束後,羅素訪問了蘇聯,會見了列寧、托洛茨基和高爾基,他對共產主義者信仰的目標表示同情,但也對蘇聯的政治和社會生活方式表示憂慮。1920年8月,羅素訪問了中國。他一貫同情被壓迫民族。在英布戰爭中,他站在布爾人一邊,為此他在英國貴族中極為孤立
波恩哈德·黎曼德國數學家,物理學家 。1826年9月17日生於漢諾威布列斯倫茨,1866年7月20日卒於義大利塞那斯加 。1846年入格丁根大學讀神學與哲學,後來轉學數學,在大學期間有兩年去柏林大學就讀 ,受到 C.G.J.雅可比和P.G.L.狄利克雷的影響。1849年回格丁根。1851 年獲博士學位 。1854 年成為格丁根大學的講師,1859年接替狄利克雷成為教授。 1851 年論證 了復變 函數 可導的 必要充分 條件( 即柯西-黎曼方程) 。藉助狄利克雷原理闡述了黎曼映射定理 ,成為函數的幾何理論的基礎。1853年定義了黎曼積分並研究了三角級數收斂的准則。1854年發揚了高斯關於曲面的微分幾何研究,提出用流形的概念理解空間的實質,用微分弧長度的平方所確定的正定二次型理解度量,建立了黎曼空間的概念,把歐氏幾何、非歐幾何包進了他的體系之中。1857年發表的關於阿貝爾函數的研究論文,引出黎曼曲面的概念 ,將阿貝爾積分與阿貝爾函數的理論帶到新的轉折點並做系統的研究。其中對黎曼曲面從拓撲、分析、代數幾何各角度作了深入研究。創造了一系列對代數拓撲發展影響深遠的概念,闡明了後來為G.羅赫所補足的黎曼-羅赫定理。
編輯本段主要成果
在1858年發表的關於素數分布的論文中,研究了黎曼ζ函數,給出了ζ函數的積分表示與它滿足的函數方程,他提出著名的黎曼猜想至今仍未解決。另外,他對偏微分方程及其在物理學中的應用有重大貢獻。甚至對物理學本身,如對熱學、電磁非超距作用和激波理論等也作出重要貢獻。黎曼的工作直接影響了19世紀後半期的數學發展,許多傑出的數學家重新論證黎曼斷言過的定理,在黎曼思想的影響下數學許多分支取得了輝煌成就。黎曼首先提出用復變函數論特別是用ζ函數研究數論的新思想和新方法,開創了解析數論的新時期,並對單復變函數論的發展有深刻的影響 。
~~~~~~~~~~~~~~~~~~~~~~~~~~~~~~~~~~~~~~~~~~~~~~~~~~~~~~~~~~~~~~~~~~~~~~~~~~
Brook Taylor
18世紀早期英國牛頓學派最優秀代表人物之一的英國數學家泰勒(Brook Taylor),於1685 年8月18日在米德爾塞克斯的埃德蒙頓出生。1709年後移居倫敦,獲法學碩士學位。他在1712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並於兩年後獲法學博士學位。同年(即1714年)出任英國皇家學會秘書,四年後因健康理由辭退職務。1717年,他以泰勒定理求解了數值方程。 最後在1731年12月29日於倫敦逝世。
泰勒的主要著作
泰勒的主要著作是1715年出版的《正的和反的增量方法》,書內以下列形式陳述出他已於1712年7月給其老師梅欽(數學家 、天文學家)信中首先提出的著名定理--泰勒定理:式內v為獨立變數的增量, 及 為流數。他假定z隨時間均勻變化,則 為常數。上述公式以現代形式表示則為:這公式是從格雷戈里-牛頓插值公式發展而成的,當x=0時便稱作麥克勞林定理。1772年 ,拉格朗日強調了此公式之重要性,而且稱之為微分學基本定理,但泰勒於證明當中並沒有考慮級數的收斂性,因而使證明不嚴謹, 這工作直至十九世紀二十年代才由柯西完成。 泰勒定理開創了有限差分理論,使任何單變數函數都可展成冪級數;同時亦使泰勒成了有限差分理論的奠基者。泰勒於書中還討論了微積分對一系列物理問題之應用,其中以有關弦的橫向振動之結果尤為重要。他透過求解方程 導出了基本頻率公式,開創了研究弦振問題之先河。此外,此書還包括了他於數學上之其他創造性工作,如論述常微分方程的奇異解,曲率問題之研究等。 1715年,他出版了另一名著《線性透視論》,更發表了再版的《線性透視原理》(1719)。他以極嚴密之形式展開其線性透 視學體系,其中最突出之貢獻是提出和使用「沒影點」概念, 這對攝影測量制圖學之發展有一定影響。另外,還撰有哲學遺作,發表於1793年
『捌』 求5個數學家的故事,一個故事100字左右,不用太長。
①蒲豐:一天,法國數學家蒲豐請許多朋友到家裡,做了一次試驗.蒲豐在桌子上鋪好一張大白紙,白紙上畫滿了等距離的平行線,他又拿出很多等長的小針,小針的長度都是平行線的一半.蒲豐說:「請大家把這些小針往這張白紙上隨便仍吧!」客人們按他說的做了。
蒲豐的統計結果是:大家共擲2212次,其中小針與紙上平行線相交704次,2210÷704≈3.142。蒲豐說:「這個數是π的近似值。每次都會得到圓周率的近似值,而且投擲的次數越多,求出的圓周率近似值越精確。」這就是著名的「蒲豐試驗」。
②數學魔術家:1981年的一個夏日,在印度舉行了一場心算比賽。表演者是印度的一位37歲的婦女,她的名字叫沙貢塔娜。當天,她要以驚人的心算能力,與一台先進的電子計算機展開競賽。 工作人員寫出一個201位的大數,讓求這個數的23次方根。
運算結果,沙貢塔娜只用了50秒鍾就向觀眾報出了正確的答案。而計算機為了得出同樣的答數,必須輸入兩萬條指令,再進行計算,花費的時間比沙貢塔娜要多得多。這一奇聞,在國際上引起了轟動,沙貢塔娜被稱為「數學魔術家」。
③工作到最後一天的華羅庚:華羅庚出生於江蘇省,從小喜歡數學,而且非常聰明。1930年,19歲的華羅庚到清華大學讀書。華羅庚在清華四年中,在熊慶來教授的指導下,刻苦學習,一連發表了十幾篇論文,後來又被派到英國留學,獲得博士學位。
他對數論有很深的研究,得出了著名的華氏定理。記者在一次采訪時問他:「你最大的願望是什麼?」 他不加思索地回答:「工作到最後一天。」他的確為科學辛勞工作的最後一天,實現了自己的諾言。
④笛卡兒:法國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解析幾何學奠基人之一。他認為數學是其他一切科學的理論和模型,提出了數學為基礎,以演繹為核心的方法論。《幾何學》確定了笛卡兒在數學史上的地位。
⑤韋達:法國數學家。年青時學習法律當過律師,後從事政治活動,當過議會議員,在西班牙的戰爭中曾為政府破譯敵軍密碼。韋達還致力於數學研究,第一個有意識地和系統地使用字母來表示 已知數、未知數及其乘冪,帶來了代數理論研究的重大進步。
韋達討論了方程根的多種有理變換,發現了方程根與分數的關系,韋達在歐洲被尊稱為「代數學之父」。1579年,韋達出版《應用於三角形的數學定律》,同時還發現,這是π的第一個分析表達式。
⑥高斯 :高斯在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有一天他的數學老師因為事情已處理了一大半,雖然上課了,仍希望將其完成,因此打算出一題數學題目給學生練習,所以老師覺得出了他的題目,學生肯定是要算很久的,才有可能算出來,也就可以藉此利用這段時間來處理未完的事情。
但是才一轉眼的時間,高斯已停下了筆,閑閑地坐在那裡,老師看到了很生氣的訓斥高斯,但是高斯卻說他已經將答案算出來了,就是55。老師聽了下了一跳,就問高斯如何算出來的,高斯答道,我只是發現1和10的和是11、2和9的和也是11、3和8的和也是11、4和7的和也是11、……
又11+11+11+11+11=55,我就是這么算的。高斯長大後,成為一位很偉大的數學家。
參考資料:
數學家(數學家(世界著名數學家))_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