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湘江河的故事

湘江河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2-15 18:45:08

❶ 了解長征血站湘江,四渡赤水的精神講一個紅軍長征的小故事

1、長征精神
紅軍指戰員在長征途中表現出了對革命理想和事業無比的忠誠、堅定的信念,表現出了不怕犧牲、敢於勝利的無產階級樂觀主義精神,表現出了顧全大局、嚴守紀律、親密團結的高尚品德。這些構成了偉大的長征精神:不怕犧牲、前赴後繼、勇往直前、堅韌不拔、眾志成城、團結互助、百折不撓、克服困難。

2、長征故事
橫刀立馬與彭大將軍的故事

紅軍到達陝北吳起鎮。蔣派大軍追至。彭指揮紅軍殲滅敵軍一個騎兵團,取得了紅
軍到達陝北後第一場勝仗。為此,毛特作詩贈予彭。
詩曰:
六言詩·給彭*懷同志
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
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
彭**受到詩後,將詩末兩句「唯我彭大將軍」改為「惟我英勇紅軍」,並把原詩還給毛。
有功而不受榮譽,表現了彭大將軍的高風亮節。

半床棉被
紅軍長徵到湖南汝城縣沙洲村時候,3名紅軍女戰士借宿農民徐解秀家,因為家裡窮,當時床上只鋪了稻草和破棉絮,晚上,三名女紅軍就和徐解秀蓋一條行軍被,睡一張床,徐解秀的丈夫就睡在門口的草垛上。白天,紅軍戰士們和徐解秀一起幹活,講進步道理,還幫她帶孩子,徐解秀幫紅軍戰士煮飯。紅軍要開拔了,看到徐解秀家連一床像樣的被子都沒有,一名女紅軍用剪刀將這床被子剪開,將半床被子留給了徐解秀。這就是紅軍戰士和老百姓的魚水情深,生死與共。

❷ 列舉兩個關於湘江的歷史人物

唐太宗、孫權。
三國時期。三國時期湘江流域屬南荊州,一度長沙、桂陽二郡屬孫吳,武陵、零陵二郡歸劉蜀。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取荊州,武陵、零陵二郡亦轉歸於吳。至此,湘江流域乃至湖南全境均為孫吳所有。孫吳在湖南境內共置八郡,其中湘江流域所設長沙、衡陽、衡東、零陵、桂陽五郡。
唐宋時期。貞觀十年(636年),唐太宗依山河形勢將天下分為十道,湘江流域位於江南西道之境,包括潭州長沙郡、衡州衡陽郡、岳州巴陵郡、郴州桂陽郡、永州零陵郡及道州江華郡。廣德二年(764年),置湖南觀察使,駐衡州,「湖南」之名由此始,仍轄潭、衡、邵、永、道5州,湘江流域為其所轄。宋初,地方行政管理沿襲唐制,仍實行道、州郡、縣三級制,太宗至道三年(997年)改道為路,湘江流域隸屬於荊湖南路和荊湖北路,其中潭、衡、永、郴、道隸荊湖南路,岳州隸荊湖北路。
湘江,長江流域洞庭湖水系。湘江,其源頭有4種說法:一是傳統的正源(俗稱東源)為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白石鄉的石梯,河源為海洋河,北流至興安縣分水塘與靈渠匯合稱湘江;二是南源,廣西壯族自治區靈川縣海洋鄉龍門界;三是廣西興安縣南部白石鄉境內海洋山脈的近峰嶺,河源稱上桂河(白石河),往東流至西波江口稱湘江;四是湖南省永州市藍山縣紫良瑤族鄉藍山國家森林公園的野狗嶺,河源為瀟水,在永州市的萍島匯合廣西來水稱湘江。學界較流行的說法是白石河源。流經湖南省永州市、衡陽市、株洲市、湘潭市、長沙市,至岳陽市的湘陰縣注入長江水系的洞庭湖。如海洋河為源,湘江幹流全長844公里, 流域面積94660平方公里

❸ 湘江戰役簡介

1934年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率領中央紅軍主力5個軍團以及中央、軍委機關和直屬部隊,共.6萬餘人,開始長征。紅24師和10多個獨立團等共1.6萬餘人,在項英、陳毅等領導下,留在中央蘇區堅持斗爭。
10月17日,中央紅軍南渡貢水。21日晚,中革軍委以紅1方面軍團為左路前衛,紅3軍團為右路前衛,紅9軍團掩護左翼,紅8軍團掩護右翼,中央和軍委機關及直屬部隊編成的2個縱隊居中,紅5軍團擔任後衛,開始搶渡信豐河,於25日全部渡河,突破了敵人的第一道封鎖線。但在隨後的行軍中,由於部隊、機關人員眾多,攜帶了大量笨重的物質器材沿山路行進,擁擠不堪,行動緩慢。直到11月8日,才在汝城以南的天馬山至城口間通過第二道封鎖線。15日在良田至宜章間通過了第三道封鎖線,進至臨武、藍山、嘉禾地區。這種大搬家式的轉移和甬道式的行軍隊形,增加了部隊的疲勞和減員,削弱了紅軍的戰鬥力。
蔣介石欲圍殲我紅軍於湘江以東地區,於11月22日任命何鍵為「追剿軍總司令」,指揮西路軍和薛岳、周渾元兩部共16個師77個團進行「追剿」;令粵軍陳濟堂部進至粵、湘、桂邊進行截擊;令桂軍白崇禧以5個師控制灌陽、興安、全洲至黃沙河一線,扼要堵截。
11月19日,何鍵將「追剿軍」分為5路:第一路司令劉建緒,率4個師由湘贛邊向全洲以北黃沙河地域集結,築堡堵截;第二路司令薛岳,率4個師又1個支隊由茶陵、衡陽進至零陵地區結集;第三路司令周渾元,率4個師由資興、郴縣向道縣方向追擊;第四路司令李雲傑,率2個師與第三路配合,由桂陽向寧遠方向追擊;第五路司令李韞珩,率1個師協同粵軍和桂軍,由郴縣、桂陽向江華方向追擊。
11月18日,中央紅軍分兩路繼續西進,右路22日襲佔道縣,左路24日佔領江華,隨後全軍在道縣至江華間渡過沱水,一部兵力西出永明(今江永)。白崇禧害怕我軍攻取桂林,遂令其主力由全洲、興安一線南下龍虎關、恭城一帶,以阻止我軍西進,並防止乘機進入廣西。這樣,全洲、興安一線敵兵力比較空虛。
11月25日,中革軍委決定,中央紅軍分4個縱隊,從興安、全洲之間搶渡湘江,突破敵第四道封鎖線,前出到湘桂邊境的西延山區。此時,何鍵也令其第一路2個師由東安進至全洲、鹹水一線;第二路一部進至零陵、黃沙河一線;第三路由寧遠尾追紅軍;第四、第五路由寧遠向東安集結。
11月27日,紅軍先頭部隊第2、第4師個一部順利渡過湘江,並控制了界首至腳山鋪之間地域。這時,後續部隊因道路狹窄,輜重過多,未及時趕到渡口。次日,敵「追剿軍」第一路由全洲向腳山鋪地區的紅軍第2師發起進攻,敵桂軍主力由龍虎關、恭城一帶向興安、灌陽以北進擊。接著,2路敵軍在飛機支援下,向湘江兩岸紅軍陣地發起全面進攻,企圖奪回渡河點,圍殲紅軍於湘江兩岸。
紅軍指戰員不怕犧牲,浴血奮戰,經新圩、古嶺頭、界首、腳山鋪、鹹水等戰斗,阻擊了數十倍於紅軍的優勢之敵,掩護中共中央、中革軍委和直屬機關於12月1日渡過了湘江,進至西延地區。但紅5軍團第34師、紅3軍團第18團被敵阻於湘江東岸,雖經英勇戰斗,予敵以重大殺傷,但終因寡不敵眾,彈盡糧絕,大部壯烈犧牲,師長被俘,後遭殺害。其他各部也遭到慘重傷亡。渡過湘江後,中央紅軍從長征開始時的8萬6千餘人,銳減為3萬餘人。這是當時中央領導人執行逃跑主義的錯誤路線給紅軍帶來的巨大損失。
1934年11月中旬,突圍的中央紅軍跨越敵軍的三道封鎖線,25日搶渡湘江。12月1日,中央機關和紅軍大部隊終於拚死渡過了湘江。湘江戰役是中央紅軍突圍以來最壯烈、最關鍵的一仗,紅軍雖然突破了四道封鎖線,但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中央紅軍由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到3萬人。

❹ 請問笠翁對韻的三江中,究竟是積湘江還是湡江為什麼

是「淚彈斑竹,舜妃遺憾積湘江」。
理由:此句引用的典故是舜妃(即娥版皇、女英)的故事權。娥皇、女英是帝堯的兩個女兒,舜的兩個妃子,舜死於蒼梧(又稱九嶷山,在今湖南省的寧遠縣)。舜死後,娥皇、女英痛哭舜帝,淚水滴在竹葉上,留下斑痕,即為斑竹,又稱湘妃竹。相傳二妃沒於湘水,遂為湘水之神,所以又稱湘妃。自然與湘江結下不解之緣,
湡:古水名,在今河北省境內,與舜妃淚彈斑竹的地點毫無瓜葛,所以不可能是湡江。

❺ 紅軍長征的故事除渡過湘江,烏江,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還有什麼事

騰越五嶺 疾跨烏蒙 巧渡金沙江 飛奪瀘定橋 喜踏岷山雪

❻ 歷史上有關湘水女神的故事

秦始皇統一六國稱帝之後,為了「示疆威,服海內」,公元220年,秦始皇第一次巡視全國。途徑彭城的時候,聽聞象徵著周朝天子權利的周鼎沉沒於泗水之中,周朝持續八百年,秦始皇也想得到這件國寶,使得秦代周更合乎天意,於是派遣上千人潛入水中尋找,結果一無所獲。

秦始皇正惱怒剛才差點落水,驚魂未定,此時又聽聞什麼湘水女神,更是惱怒,一個小小的神就與自己作對。於是派遣三千刑徒把湘山的樹木全部砍光,使湘山成為一座禿山。秦始皇出了一口氣,以為戰勝了湘水女神。之後秦始皇沒有了巡遊心情,便從南郡經過武關回到了咸陽。

(6)湘江河的故事擴展閱讀:

一般認為,湘夫人是湘水女性之神,與湘水男性之神湘君是配偶神。湘水是楚國境內的最大河流。湘君、湘夫人這對神祗反映了原始初民崇拜自然神靈的一種意識形態和「神人戀愛」的構想。楚國民間文藝,有著濃厚的宗教氣氛,祭壇實際上就是「劇壇」或「文壇」。

以《湘君》和《湘夫人》為例:人們在祭湘君時,以女性的歌者或祭者扮演角色迎接湘君;祭湘夫人時,以男性的歌者或祭者扮演角色迎接湘夫人,各致以愛慕之深情。

他們借神為對象,寄託人間純朴真摯的愛情;同時也反映楚國人民與自然界的和諧。因為縱灌南楚的湘水與楚國人民有著血肉相連的關系,楚人對湘水寄予深切的愛,把湘水視為愛之河,幸福之河,進而把湘水的描寫人格化。

❼ 血戰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激戰臘子口的故事和想法。

1,看看路線圖
2,毛澤東和蔣介石鬥智
3,戰爭中的氣數
4,參考毛澤東選集
5,看看崔永元的重走長征路

❽ 幫幫忙 誰知道長征故事(從端金到湘江的)!!!

http://www.why.com.cn/epublish/other/node6436/userobject7ai59730.html
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紅軍主力從於都以南地區突圍,進行戰略轉移,開始長征。

10月中旬蔣介石在華北視察,突接「南昌行營」情報,得知中央紅軍主力有突圍模樣,乃匆匆趕回南昌,判斷紅軍行動方向。蔣介石從東路軍蔣鼎文部所獲材料中判明:中央紅軍不是戰術機動,而是戰略轉移;不是南下,而是西進。於是擬定了追堵長征紅軍的初步計劃要旨。

10月21日至23日中央紅軍自21日撤離中央革命根據地,向敵軍第一道封鎖線發起總攻,實施突圍,迅速佔領了王母渡、韓坊、古陂、新田等地,23日突破了廣東軍閥陳濟棠部扼守的信豐至安遠間的第一道封鎖線,自南康、大庚間橫渡漳水。

10月24日紅六軍團在甘溪戰斗失利後,一部進入荒無人煙的大山野林之中,經過艱苦轉戰,打破湘、桂、黔敵軍二十四個團的圍追堵截,於是日在黔東北印江的木黃和松桃的石樑與賀龍、關向應、夏曦領導的紅三軍勝利會師。

10月26日紅六軍團和紅三軍會師後,於是日在川黔交界的四川酉陽縣南腰界舉行兩軍會師大會。

經中央軍委批准,紅三軍恢復紅二軍團番號,賀龍任軍團長,任弼時任政治委員,關向應任副政治委員。中央決定兩軍合成一個戰略單位,成立總指揮部,由賀龍、任弼時、關向應統一指揮兩軍的軍事行動。

10月28日為策應中央紅軍長征和開辟新的根據地,紅二、六軍團從南腰界出發,挺進湖南,開展湘西攻勢。

10月間北上抗日先遣隊(紅七軍團)從福州地區移帥北上後,先後攻佔羅元、慶元、常山等地,但遭到優勢敵軍的圍攻,被迫轉入閩浙贛邊根據地,與方誌敏領導的紅十軍會合。兩軍會台後,11月4日,中央軍委指示紅七軍團與紅十軍合編為紅十軍團,紅七軍團編為第十九師,紅十軍和地方武裝編為第

二十師、第二十一師。全軍近萬人,繼續擔任抗日先遣隊的任務,分兩路北上。紅十軍團以劉疇西任軍團長,樂少華任政治委員,粟裕任參謀長,劉英任政治部主任。以後又成立以方誌敏為主席的軍政委員會,領導紅十軍團的行動。

11月1日至8日中央紅軍佔領汝城以東的連珠岩、土橋、東岡嶺、蘇仙鎮等地,進到汝城、城口、沙田一線,突破了由湖南軍閥何鍵部防守的第二道封鎖線(廣東仁化至湖南汝城間),沿贛粵湘邊向湖南前進。

11月13日蔣介石鑒於中央紅軍西進甚急,深恐中央紅軍渡過湘江,進至桂、黔邊境,是日「南昌行營」發布「追剿計劃」,以何鍵為「追剿軍總司令」,所有原西路軍各部長及北路軍蔣系「中央軍」薛岳部及周渾元部,均歸指揮。同時又電令貴州軍閥王家烈,廣西軍閥白崇禧各派得力部隊分至湘黔、

湘桂邊境堵擊,妄圖「殲滅」紅軍於湘江以東地區。

11月25日至30日中央紅軍在全州以南湘江東岸與敵浴血奮戰。27日,紅軍先頭紅二師、紅四師各一部於興安、全州之間,渡過湘江,並控制了界首至覺山鋪之間的渡河點。湘桂兩省敵軍分路向紅軍猛撲,妄圖奪回渡河點,阻止紅軍渡河西進。尾追敵軍也與紅軍後衛部隊展開激戰。29日,紅三軍團渡過湘江,於界首阻擊敵人,掩護中央縱隊渡江。30日,中央縱隊渡過湘江。經紅軍英勇奮戰,突破了湘桂敵軍設置的第四道封鎖線,但紅軍減員至三萬多人。

❾ 湖南有什麼傳說故事和風俗習慣

一、故事:蘇仙傳說

「蘇仙傳說」是歷史悠久的地方民間傳說故事。蘇仙,名耽,桂陽人。蘇耽早年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一年瘟疫流行,他與母親用桔葉、根、井水配馬嶺山桃石熬制湯劑,救治了病人。後隨道士出遊,民間傳說他已跨鶴成仙。

2014年11月11日,湖南省郴州市蘇仙區申報的蘇仙傳說經國務院批准列入中國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風俗習慣:

1、湖南方言

湖南方言,包括湘方言、西南官話、贛方言、客家方言,另外,還有湘南土話、鄉話這一些尚未確定歸屬的方言。湖南是一個方言復雜的地區。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許多人既能說本民族語言,又能用漢語方言進行交際。

2、湖南戲曲

湖南省現有地方戲曲19種,藝術表演團體近100個,其中最有影響的是湖南花鼓戲。花鼓戲《老表軼事》入選2007——2008年度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重點資助劇目,實現了在國家級精品劇目評選零的突破。大型山水實景節目《天門狐仙——新劉海砍樵》成功上演。

3、湖南小吃

長沙火宮殿臭豆腐,口味蝦,水煮魚頭,鴨脖子,唆螺、魚頭豆腐、豆腐乾、津市牛肉粉、耒陽壇子菜、荷葉包飯、臘魚、臘肉、臘腸、剁辣椒、三角乾子、龍脂豬血、岳陽燒烤、瀏陽蒸菜。

(9)湘江河的故事擴展閱讀:

湖南的一些風景名勝:

1、武陵源風景名勝區位於中國中部湖南省西北部,東經110°20'30"~110°41'15"、北緯29°16'25"~29°24'25"之間。由張家界市的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慈利縣的索溪峪自然保護區和桑植縣的天子山自然保護區組合而成,後又發現了楊家界新景區。方圓369平方公里,奇山異峰3000多座,其中海拔在千米以上的有243座。

2、韶山風景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著名革命紀念地,國家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韶山位於湖南省湘潭縣境內,距長沙市108千米,是長株潭城市群中一顆美麗的明珠,是中國各族人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同志的故鄉,也是他青少年時期生活、學習、勞動和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

❿ 我想要個關於湘江的詳細介紹,包括傳說,歷史故事等等

對於湘西,我知道的就是多山……聽說過的就是湘西剿匪記,而我感興趣的是「蠱」和&「趕屍」。
嗯,湘西對於我來說,最出名的就是趕屍了。
相貌丑膽子大——駭人的湘西「趕屍」揭秘
關於「趕屍」,《清稗類鈔.方伎類.送屍術》說:「西人之催眠術,能催生人,而不能催死人;能催數小時之久,而不能催至數月之久。而黔、湘間有『送屍術』,則以死屍而由人作法,進止聽命,可歷數月。」
又:「人死百里之外,儺巫可行巫術將屍體一路驅趕回家鄉安葬,其屍不腐不臭,能僵直跳躍前進,惟不知轉彎過溝,遇轉彎過溝處,儺巫必焚紙作法,教僵屍轉彎或逾越。」(林河《儺史》)
此種蠱術據說出現於清中期,作用是把客死四川的湘籍移民的屍體走水路運送回鄉。行至三峽一段,風險極高,唯有上山,但那幾百公里的山路極不便利於交通工具,遂有純人力之趕屍興焉。
死屍怎麼會聽話地被活人趕著走,據知情者揭發,趕屍利用的是屍體大關節上的殘存彈性,「如髖關節,在外力作用下,(死後)還是能有小幅(20度)活動的,這就是Dead man walking的物理條件之一。」又,「把兩個屍體,排好隊,伸直前臂與地面平行,然後用細長竹竿順著手臂以繩索固定,使兩屍連成一個立體架子,不會翻倒(這就是為什麼要兩個死人的原因)。這時候如果拿一個繩子連在第一具屍體上,然後在另一頭用手輕微用力一拉,屍體在外力作用下,就像提線木偶一樣歪歪斜斜的直立行走起來。事實上這樣還不如叫『拖』來得明白。故每次趕屍,必須有兩具以上的屍體(沈按:對於專業趕屍人來說,有一句成語似應改作「好屍成雙」),不然就不叫趕,叫『背』,找一個膽大的把死人背回去就得了。從川邊到湘西,地理條件是向下傾斜的,走的一般都是向下的斜坡,勢能轉化為動能,屍體架子就能走得方便些,而這些小路,都是趕屍人精心選擇的,上坡極少,真就是有了拖不過的上坡,也說不得只好一個個背上去了。這就是趕屍的最大奧妙。」
另據報道,1949年曾有兩名解放軍士兵在四川和湘西交界處持槍喝停趕屍者,經檢查,結果發現屍體是真的,但「迷信」之處在於趕屍者乃是把屍體「掛」在身上,再用一件長大黑袍罩上,只憑耳朵聽前面另一名趕屍者指揮。如此這般,兩名趕屍者輪流替換「掛」屍的工作。轉換成當代產品設計及營銷術語,大概就是「捆綁」的意思。

下邊是湘西蠱——
湘西的「蠱術」和泰國的「降頭術」被稱為東南亞兩大邪術。 湘西的蠱術和湘西的趕屍一樣,到現在也沒人能指出它的真實情況來。和趕屍不同的是,放蠱幾乎在湘西地區都有流傳,而趕屍主要流傳於湘西沅陵、瀘溪、辰奚、敘浦四縣。
蠱在湘西地區俗稱「草鬼」,相傳它寄只附於女子身上,危害他人。那些所謂有蠱的婦女,被稱為「草鬼婆」。
所謂的放蠱方式和蠱到底是什麼樣子,除了代代相傳的說法,誰也沒有見過,但卻根深地固的留在人心。苗族幾乎全民族篤信蠱,只是各地輕重不同而已。
在苗族的觀念世界,蠱有蛇蠱、蛙蠱、螞蟻蠱、毛蟲蠱、麻雀蠱、烏龜蠱等類。蠱在有蠱的人身上繁衍多了,找不到吃的,就要向有蠱者本人(蠱主)進攻,索取食物,蠱主難受,就將蠱放出去危害他人。
其實這種令人生畏的蠱,並非苗人的專利。蠱術在中國古代江南地區早已廣為流傳。最初,蠱是指生於器皿中的蟲,後來,穀物腐敗後所生飛蛾以及其他物體變質而生出的蟲也被稱為蠱。古人認為蠱具有神秘莫測的性質和巨大的毒性,所以又叫毒蠱,可以通過飲食進入人體引發疾病。患者如同被鬼魅迷惑,神智昏亂。先秦人提到的蠱蟲大多是指自然生成的神秘毒蟲。長期的毒蠱迷信又發展出造蠱害人的觀念和做法。據學者考證,戰國時代中原地區已有人使用和傳授造蠱害人的方法。
苗族多處偏僻地區,舊時醫學落後,許多疾病得不到有效治療。故每遇就診無效,動輒歸咎於蠱。 隨著苗族地區科學文化知識的普及,醫療水平的提高,蠱術迷信現在在苗族地區的影響越來越小。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