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數學教育感人小故事
Ⅰ 初中趣味數學小故事
在中國古典神話小說《西遊記》里,說到唐僧和他的徒弟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去西天取經,在平頂山蓮花洞消滅了想吃唐僧肉的妖怪金角大王和銀角大王。然後師徒們繼續趕路,又遇上一座巍峨險峻的大山。一面趕路,一面觀景,不覺天色已晚。
故事發展到這里,小說中寫道:
……師徒們玩著山景,信步行時,早不覺紅輪西墜。正是:
十里長亭無客走,九重天上觀星辰。
八河船隻皆收港,七千州縣盡關門。
六宮五府回官宰,四海三江罷釣綸。
兩座樓頭鍾鼓響,一輪明月滿乾坤。
這首詩從十、九、八、七,說到六、五、四、三、兩、一,星月點綴夜色,收工了,下班了,關門了,路上沒人了,取經趕路的也該找個地方休息了。
為了取經,跋山涉水已經苦不堪言,降妖伏魔更是險象環生,害得豬八戒想回家,唐僧心裡直打鼓。幸好有孫悟空不斷給一行人鼓勁,看看沿途深山老林幽靜風光,放鬆放鬆。小說里這首寫景詩,也正是在緊張情節中夾進一點輕松花絮,稍稍緩一口氣。詩中嵌進全部十個數字,而且從大往小,倒過來數,成為別具一格的「倒數詩」,更增加了趣味。
《西遊記》是明代吳承恩著的,問世已有400多年。按照我們現在數學里的習慣,用阿拉伯數字把詩中的各個數寫出來,順次排成一串,成為
10 9 8 7 6 5 4 3 2 1
現在做一個數學小游戲:用上面寫出的十個數,不打亂順序,添加適當的數學符號,組成十個算式,使計算結果分別等於10、9、8、7、6、5、4、3、2、1。
要組成其中任意一個算式,是很容易的。要組成全套十個,就要動動腦筋。如果再使組成十個算式的手法有變化,就更有趣了。
可以組成很多滿足條件的算式,下面是其中的一組。
10+9-8-7+6+5-4-3+2×1=10;
(10+98+76)×5÷4÷(3+2)+1=9;
(10+9+8-7)×6÷5÷4+3-2+1=8;
(109-87)÷(6+5)+4+3-2×1=7;
(10+9+8-7-6)×5-43-21=6;
(10+9+8+7+6)÷5-4÷(3-2)+1=5;
10×9-87+65-43-21=4;
(109-8+7)÷6-54÷3+2+1=3;
(109+87-6)÷5-4-32×1=2;
(10×9-87)÷(6×54-321)=1。
Ⅱ 求初中數學趣味故事
、 兩個男孩各騎一輛自行車,從相距2O英里(1英里合1.6093千米)的兩個地方,開始沿直線相向騎行。在他們起步的那一瞬間,一輛自行車車把上的一隻蒼蠅,開始向另一輛自行車徑直飛去。它一到達另一輛自行車車把,就立即轉嚮往回飛行。這只蒼蠅如此往返,在兩輛自行車的車把之間來回飛行,直到兩輛自行車相遇為止。如果每輛自行車都以每小時1O英里的等速前進,蒼蠅以每小時15英里的等速飛行,那麼,蒼蠅總共飛行了多少英里? 答案 每輛自行車運動的速度是每小時10英里,兩者將在1小時後相遇於2O英里距離的中點。蒼蠅飛行的速度是每小時15英里,因此在1小時中,它總共飛行了15英里。 許多人試圖用復雜的方法求解這道題目。他們計算蒼蠅在兩輛自行車車把之間的第一次路程,然後是返回的路程,依此類推,算出那些越來越短的路程。但這將涉及所謂無窮級數求和,這是非常復雜的高等數學。據說,在一次雞尾酒會上,有人向約翰?馮·諾伊曼(John von Neumann, 1903~1957,20世紀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提出這個問題,他思索片刻便給出正確答案。提問者顯得有點沮喪,他解釋說,絕大多數數學家總是忽略能解決這個問題的簡單方法,而去採用無窮級數求和的復雜方法。 馮·諾伊曼臉上露出驚奇的神色。「可是,我用的是無窮級數求和的方法.」他解釋道
Ⅲ 初中數學趣味故事
在中國古典神話小說《西遊記》里,說到唐僧和他的徒弟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去西天取經,在平頂山蓮花洞消滅了想吃唐僧肉的妖怪金角大王和銀角大王。然後師徒們繼續趕路,又遇上一座巍峨險峻的大山。一面趕路,一面觀景,不覺天色已晚。
故事發展到這里,小說中寫道:
……師徒們玩著山景,信步行時,早不覺紅輪西墜。正是:
十里長亭無客走,九重天上觀星辰。
八河船隻皆收港,七千州縣盡關門。
六宮五府回官宰,四海三江罷釣綸。
兩座樓頭鍾鼓響,一輪明月滿乾坤。
這首詩從十、九、八、七,說到六、五、四、三、兩、一,星月點綴夜色,收工了,下班了,關門了,路上沒人了,取經趕路的也該找個地方休息了。
為了取經,跋山涉水已經苦不堪言,降妖伏魔更是險象環生,害得豬八戒想回家,唐僧心裡直打鼓。幸好有孫悟空不斷給一行人鼓勁,看看沿途深山老林幽靜風光,放鬆放鬆。小說里這首寫景詩,也正是在緊張情節中夾進一點輕松花絮,稍稍緩一口氣。詩中嵌進全部十個數字,而且從大往小,倒過來數,成為別具一格的「倒數詩」,更增加了趣味。
《西遊記》是明代吳承恩著的,問世已有400多年。按照我們現在數學里的習慣,用阿拉伯數字把詩中的各個數寫出來,順次排成一串,成為
10 9 8 7 6 5 4 3 2 1
現在做一個數學小游戲:用上面寫出的十個數,不打亂順序,添加適當的數學符號,組成十個算式,使計算結果分別等於10、9、8、7、6、5、4、3、2、1。
要組成其中任意一個算式,是很容易的。要組成全套十個,就要動動腦筋。如果再使組成十個算式的手法有變化,就更有趣了。
可以組成很多滿足條件的算式,下面是其中的一組。
10+9-8-7+6+5-4-3+2×1=10;
(10+98+76)×5÷4÷(3+2)+1=9;
(10+9+8-7)×6÷5÷4+3-2+1=8;
(109-87)÷(6+5)+4+3-2×1=7;
(10+9+8-7-6)×5-43-21=6;
(10+9+8+7+6)÷5-4÷(3-2)+1=5;
10×9-87+65-43-21=4;
(109-8+7)÷6-54÷3+2+1=3;
(109+87-6)÷5-4-32×1=2;
(10×9-87)÷(6×54-321)=1。 2.. 例:有一條胡同,這條胡同的門牌號是從1號開始,挨著號數編排下去。如果除小英家外,其餘各家的門牌號數加起來,減去小英家的門牌號數,恰好等於100。問小英家的門牌號是多少?全胡同共有多少家? 解:1).由"除小英家外,其餘各家的門牌號數加起來,減去小英家的門牌號數,恰好等於100。"可知所有各家門牌號數之和減去小英家門牌號數的2倍等於100。因此,所有各家門牌號數之和一定是一個大於100的偶數。(偶數-偶數=偶數)2).把可能的情況列舉出來:13家門牌號之和為91,14家門牌號之和為105,15家門牌號之和為120,16家門牌號之和為136,這個胡同可能是15家或16家。3)a..如果是15家,小英家的門牌號數是:(120-100)÷2=10經檢驗:1+2+3+ ……+14+15-2X10=100符合題意。b.如果是16家,經檢驗不合題意。
Ⅳ 有趣的中學數學故事告訴我兩個。
(1)小歐拉智改羊圈
歐拉是數學史上著名的數學家,他在數論、幾何學、天文數學、微積分等好幾個數學的分支領域中都取得了出色的成就。不過,這個大數學家在孩提時代卻一點也不討老師的喜歡,他是一個被學校除了名的小學生。回家後無事,他就幫助爸爸放羊,成了一個牧童。他一面放羊,一面讀書。他讀的書中,有不少數學書。
爸爸的羊群漸漸增多了,達到了100隻。原來的羊圈有點小了,爸爸決定建造一個新的羊圈。他用尺量出了一塊長方形的土地,長40米,寬15米,他一算,面積正好是600平方米,平均每一頭羊佔地6平方米。正打算動工的時候,他發現他的材料只夠圍100米的籬笆,不夠用。若要圍成長40米,寬15米的羊圈,其周長將是110米(15+15+40+40=110)父親感到很為難,若要按原計劃建造,就要再添10米長的材料;要是縮小面積,每頭羊的面積就會小於6平方米。
小歐拉卻向父親說,不用縮小羊圈,也不用擔心每頭羊的領地會小於原來的計劃。他有辦法。父親不相信小歐拉會有辦法,聽了沒有理他。小歐拉急了,大聲說,只有稍稍移動一下羊圈的樁子就行了。
父親聽了直搖頭,心想:"世界上哪有這樣便宜的事情?"但是,小歐拉卻堅持說,他一定能兩全齊美。父親終於同意讓兒子試試看。
小歐拉見父親同意了,站起身來,跑到准備動工的羊圈旁。他以一個木樁為中心,將原來的40米邊長截短,縮短到25米。父親著急了,說:"那怎麼成呢?那怎麼成呢?這個羊圈太小了,太小了。"小歐拉也不回答,跑到另一條邊上,將原來15米的邊長延長,又增加了10米,變成了25米。經這樣一改,原來計劃中的羊圈變成了一個25米邊長的正方形。然後,小歐拉很自信地對爸爸說:"現在,籬笆也夠了,面積也夠了。"
父親照著小歐拉設計的羊圈紮上了籬笆,100米長的籬笆真的夠了,不多不少,全部用光。面積也足夠了,而且還稍稍大了一些。父親心裡感到非常高興。孩子比自己聰明,真會動腦筋,將來一定大有出息。
父親感到,讓這么聰明的孩子放羊實在是及可惜了。後來,他想辦法讓小歐拉認識了一個大數學家伯努利。通過這位數學家的推薦,1720年,小歐拉成了巴塞爾大學的大學生。這一年,小歐拉13歲,是這所大學最年輕的大學生。(2)一天,阿凡提來到一個集市,正好遇見一個高利貸者在叫喊,「放金幣嘍!放金幣嘍!我的金幣可是個寶,只要你把它埋在地里一天一夜,就會變成1000金幣。」 阿凡提:「我借一個金幣!」阿凡提決心懲罰這個愚弄百姓,貪得無厭的傢伙,為民除害。 高利貸者:「那你每天得還我1000個金幣。」 阿凡提:「好,一言為定。我將連續15天借金幣,第1天借1個金幣,以後每天都是前一天的2倍。15天以後我還給你金幣,如果這15天之內,你後悔了,那麼我借的金幣就不能還給你了。」 高利貸者一計算,立即眉開眼笑,滿口答應。 前幾天,高利貸者還得意洋洋。可是不到15天,這個貪得無厭的高利貸者就破產了。聰明的同學,你知道他是怎樣破產的嗎?假如他不破產,他又賠了多少金幣呢? 阿凡提15天向他借的金幣的個數依次是:1(20),2(21),4(22),8(23),16(24),32(25),64(26)……16384(215)這樣,阿凡提借的金幣一共是:1+2+4+8+…+16384=32767(個)。阿凡提15天應該還給他的金幣是:1000×15=15000(個),照這樣計算,高利貸者還賠了17767個金幣。
Ⅳ 初中數學趣味故事5篇,一定要短!!!!!!!!
數字趣聯
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年輕時與幾個學友進京考試.他們到達試院時為時已晚.考官說:"我出一聯,你們若對得上,我就讓你們進考場."考官的上聯是:一葉孤舟,坐了二三個學子,啟用四槳五帆,經過六灘七灣,歷盡八顛九簸,可嘆十分來遲.
蘇東坡對出的下聯是:十年寒窗,進了九八家書院,拋卻七情六慾,苦讀五經四書,考了三番兩次,今日一定要中.
考官與蘇東坡都將一至十這十個數字嵌入對聯中,將讀書人的艱辛與刻苦情況描寫得淋漓盡致.
點錯的小數點
學習數學不僅解題思路要正確,具體解題過程也不能出錯,差之毫釐,往往失之千里.
美國芝加哥一個靠養老金生活的老太太,在醫院施行一次小手術後回家.兩星期後,她接到醫院寄來的一張帳單,款數是63440美元.她看到偌大的數字,不禁大驚失色,駭得心臟病猝發,倒地身亡.後來,有人向醫院一核對,原來是電腦把小數點的位置放錯了,實際上只需要付63.44美元.
點錯一個小數點,竟要了一條人命.正如牛頓所說:"在數學中,最微小的誤差也不能忽略.
二十一世紀從哪年開始?
世紀是計算年代的單位,一百年為一個世紀.
第一世紀的起始年和末尾年,分別是公元1年和公元100年.常見的錯誤是有人把起始年當作是公元零年,這顯然不符合邏輯和我們的習慣,因為在一般情況下,序數的計算是從「1」開始的,而不是從「0」開始的。而正是這個理解上的錯誤,所以才導致了世紀末尾年為公元99年的錯誤認識,這也是錯把1999年當作是二十世紀末尾年,錯把2000年當作是二十一世紀起始年的原因.因為公元計數是序數,所以應該從「1」開始,21世紀的第一年是2001年.
蒲豐試驗
一天,法國數學家蒲豐請許多朋友到家裡,做了一次試驗.蒲豐在桌子上鋪好一張大白紙,白紙上畫滿了等距離的平行線,他又拿出很多等長的小針,小針的長度都是平行線的一半.蒲豐說:「請大家把這些小針往這張白紙上隨便仍吧!」客人們按他說的做了。
蒲豐的統計結果是:大家共擲2212次,其中小針與紙上平行線相交704次,2210÷704≈3.142。蒲豐說:「這個數是π的近似值。每次都會得到圓周率的近似值,而且投擲的次數越多,求出的圓周率近似值越精確。」這就是著名的「蒲豐試驗」。
數學魔術家
1981年的一個夏日,在印度舉行了一場心算比賽。表演者是印度的一位37歲的婦女,她的名字叫沙貢塔娜。當天,她要以驚人的心算能力,與一台先進的電子計算機展開競賽。
工作人員寫出一個201位的大數,讓求這個數的23次方根。運算結果,沙貢塔娜只用了50秒鍾就向觀眾報出了正確的答案。而計算機為了得出同樣的答數,必須輸入兩萬條指令,再進行計算,花費的時間比沙貢塔娜要多得多。
這一奇聞,在國際上引起了轟動,沙貢塔娜被稱為「數學魔術家」。
工作到最後一天的華羅庚
華羅庚出生於江蘇省,從小喜歡數學,而且非常聰明。1930年,19歲的華羅庚到清華大學讀書。華羅庚在清華四年中,在熊慶來教授的指導下,刻苦學習,一連發表了十幾篇論文,後來又被派到英國留學,獲得博士學位。他對數論有很深的研究,得出了著名的華氏定理。他特別注意理論聯系實際,走遍了20多個省、市、自治區,動員群眾把優選法用於農業生產。
記者在一次采訪時問他:「你最大的願望是什麼?」
他不加思索地回答:「工作到最後一天。」他的確為科學辛勞工作的最後一天,實現了自己的諾言。
Ⅵ 關於初中數學的小故事
八戒吃了幾個山桃
八戒去花果山找悟空,大聖不在家。小猴子們熱情地招待八戒,采了山中最好吃的山桃整整100個,八戒高興地說:「大家一起吃!」可怎樣吃呢,數了數共30隻猴子,八戒找個樹枝在地上左畫右畫,列起了算式,100÷30=3.....1
八戒指著上面的3,大方的說,「你們一個人吃3個山桃吧,瞧,我就吃那剩下的1個吧!」小猴子們很感激八戒,紛紛道謝,然後每人拿了各自的一份。
悟空回來後,小猴子們對悟空講今天八戒如何大方,如何自已只吃一個山桃,悟空看了八戒的列式,大叫,「好個獃子,多吃了山桃竟然還嘴硬,我去找他!」
哈哈,你知道八戒吃了幾個山桃?
阿拉伯數字的由來
小明是個喜歡提問的孩子。一天,他對0-9這幾個數字產生興趣:為什麼它們被稱為「阿拉伯數字」呢?於是,他就去問媽媽:「0-9既然叫『阿拉伯數字』,那肯定是阿拉伯人發明的了,對嗎媽媽?」
媽媽搖搖頭說:「阿拉伯數字實際上是印度人發明的。大約在1500年前,印度人就用一種特殊的字來表示數目,這些字有10個,只要一筆兩筆就能寫成。後來,這些數字傳入阿拉伯,阿拉伯人覺得這些數字簡單、實用,就在自己的國家廣泛使用,並又傳到了歐洲。就這樣,慢慢變成了我們今天使用的數字。因為阿拉伯人在傳播這些數字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人們就習慣了稱這種數字為『阿拉伯數字』。」
小明聽了說:「原來是這樣。媽媽,這可不可以叫做『將錯就錯』呢?」媽媽笑了。
兒歌比賽
動物學校舉辦兒歌比賽,大象老師做裁判。
小猴第一個舉手,開始朗誦:「進位加法我會算,數位對齊才能加。個位對齊個位加,滿十要向十位進。十位相加再加一,得數算得快又准。」
小猴剛說完,小狗又開始朗誦:「退位減法並不難,數位對齊才能減。個位數小不夠減,要向十位借個一。十位退一是一十,退了以後少個一。十位數字怎麼減,十位退一再去減。」
大家都為它們的精彩表演鼓掌。大象老師說:「它們的兒歌讓我們明白了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它們兩個都應該得冠軍,好不好?」大家同意並鼓掌祝賀它們。
<、>和=的本領
很久以前,數學王國比較混亂。0-9十個兄弟不僅在王國稱霸,而且彼此吹噓自己的本領最大。數學天使看到這種情況很生氣,派<、>和=三個小天使到數學王國建立次序,避免混亂。
三個小天使來到數學王國,0-9十個兄弟輕蔑地看著它們。9問道:「你們三個來數學王國干什麼,我們不歡迎你們!」
=笑著說:「我們是天使派來你們王國的法官,幫你們治理好你們國家。我是『等號』,這兩位是『大於號』和『小於號』,它們開口朝誰,誰就大;它們尖尖朝誰,誰就小。」
0-9十個兄弟聽說它們是天使派來的法官,就乖乖地服從<、>和=的命令。從此,數學王國有了嚴格的次序,任何人不會違反。
小熊開店
小熊不喜歡學習,只想做生意,於是在學校旁邊開了個水果店。小兔和小猴是它的同學,它們商量好,要教訓這個不愛上學的懶傢伙。
它們來到小熊的水果店。
「桃子怎麼賣呀?」小猴問。
「第一筐里6元3公斤,第二筐里6元2公斤。」小熊回答。
小猴又說:「如果我從兩筐里拿5公斤,要付你12元,對嗎?」
小熊點點頭。
「那我全買下,既然5公斤12元,那60公斤就是12×12=144元,對不對?」
「正是,正是。」小熊講。
於是小猴買了所有的桃子,付了錢,和小兔高興地走了。
晚上回到家,小熊結帳,怎麼算都是虧本的。第二天,小猴、小兔找到小熊把情況說了,笑著說:「都是你學習不好,我們才來教訓你一下」,並把少給的錢補給了小熊。
小熊慚愧地低下了頭,從此每天上課都很認真。它們三個成了好朋友。
唐僧師徒摘桃子
一天,唐僧命徒弟悟空、八戒、沙僧三人去花果山摘些桃子。不久,徒弟三人摘完桃子高高興興回來。師父唐僧問:你們每人各摘回多少個桃子?
八戒憨笑著說:師父,我來考考你。我們每人摘的一樣多,我筐里的桃子不到100個,如果3個3個地數,數到最後還剩1個。你算算,我們每人摘了多少個?
沙僧神秘地說:師父,我也來考考你。我筐里的桃子,如果4個4個地數,數到最後還剩1個。你算算,我們每人摘了多少個?
悟空笑眯眯地說:師父,我也來考考你。我筐里的桃子,如果5個5個地數,數到最後還剩1個。你算算,我們每人摘多少個?
唐僧很快說出他們每人摘桃子的個數。你知道他們每人摘多少個桃子嗎
數學優秀小故事
有一個年輕的小夥子來找劉先生,並自我介紹說:「我叫於江,這次我帶領了一個旅遊團到香港旅遊,聽說您的大酒店環境舒適,服務周到,我們想來住你們酒店。」
劉先生連忙熱情地說:「歡迎,歡迎,不知貴團一共有多少人?」
「人嘛,還可以,是一個大團。」
劉先生心裡一陣驚喜:一個大團,又是一筆大生意,真是太好了。
作為一個導游,於江看出了劉先生的心思,他慢條斯理地說:「先生,如果你能算出我團的人數,我們就住您們酒店了。」
「你請說吧。」劉先生自信地說。
「如果我把我的團平均分成四組,多出一人,再把每小組平均分成四份,結果又多出一人,再把分成的四小組分成四份,結果又多出一人,當然,也包括我,請問我們至少有多少人?」
「一共多少呢?」劉先生馬上思考起來,他一定要接下這筆生意,「沒有具體的數字,該如何下手呢?」他是精明的生意人,很快說出答案:「至少八十五人,對不對?」
於江先生高興地說:「一點不錯,就是八十五人。請說說您的演算法。」
「人數最少的情況是最後一次四等分時,每份為一人,由此推理得到:第三次分之前有1×4+1=5(人),第二次分之前有5×4+1=21(人),第一次分之前有21×4+1=85(人)。」
「好,我們今天就住在您這兒了。」
「那你們有多少男的和女的?」
「有55個男的,30個女的。」
「我們這兒現在只有11人的房間,7人、5人的房間,你們想怎麼住?」
「當然是先生您給安排了,但必須男女分開,也不能有空床位。」
又出了一個題目,劉先生還從沒碰到過這樣的客人,他只好又得花一番心思了。
瞑思苦想之後,他終於得出了最佳方案:男的兩間11人房間,四間7人房,一間5人房;女的一間11人房間,兩間7人房,一間5人的,一共11間。
於江先生看了他的安排後,非常滿意,馬上辦了住宿手續。
一樁大生意做成了,雖然復雜了一點,但劉先生的心裡還是十分高興的。
Ⅶ 中學數學小故事演講稿(3分鍾)急求
(1)祖沖之在數學上的傑出成就,是關於圓周率的計算.秦漢以前,人們以"徑一周三"做為圓周率,這就是"古率".後來發現古率誤差太大,圓周率應是"圓徑一而周三有餘",不過究竟余多少,意見不一.直到三國時期,劉徽提出了計算圓周率的科學方法--"割圓術",用圓內接正多邊形的周長來逼近圓周長.劉徽計算到圓內接96邊形, 求得π=3.14,並指出,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確.祖沖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礎上,經過刻苦鑽研,反復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並得出了π分數形式的近似值,取為約率 ,取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數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內最接近π值的分數.祖沖之究竟用什麼方法得出這一結果,現在無從考查.若設想他按劉徽的"割圓術"方法去求的話,就要計算到圓內接16,384邊形,這需要化費多少時間和付出多麼巨大的勞動啊!由此可見他在治學上的頑強毅力和聰敏才智是令人欽佩的.祖沖之計算得出的密率, 外國數學家獲得同樣結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後的事了.為了紀念祖沖之的傑出貢獻,有些外國數學史家建議把π=叫做"祖率".
(2)七歲時高斯進了 St. Catherine小學。大約在十歲時,老師在算數課上出了一道難題:「把 1到 100的整數寫下來,然後把它們加起來!」每當有考試時他們有如下的習慣:第一個做完的就把石板〔當時通行,寫字用〕面朝下地放在老師的桌子上,第二個做完的就把石板擺在第一張石板上,就這樣一個一個落起來。這個難題當然難不倒學過算數級數的人,但這些孩子才剛開始學算數呢!老師心想他可以休息一下了。但他錯了,因為還不到幾秒鍾,高斯已經把石板放在講桌上了,同時說道:「答案在這兒!」其他的學生把數字一個個加起來,額頭都出了汗水,但高斯卻靜靜坐著,對老師投來的,輕蔑的、懷疑的眼光毫不在意。考完後,老師一張張地檢查著石板。大部分都做錯了,學生就吃了一頓鞭打。最後,高斯的石板被翻了過來,只見上面只有一個數字:5050(用不著說,這是正確的答案。)老師吃了一驚,高斯就解釋他如何找到答案:1+100=101,2+99=101,3+98=101,……,49+52=101,50+51=101,一共有50對和為 101的數目,所以答案是 50×101=5050。由此可見高斯找到了算術級數的對稱性,然後就像求得一般算術級數合的過程一樣,把數目一對對地湊在一起。
Ⅷ 初中數學教學故事
一個可以貫穿初中的消防員故事
從前有個消防員,他是一個數學家,邏輯思回維很簡單,就是化答不懂的為懂的
然後,他學習滅火方式,學會了如何滅多種火(可以舉例,可以說說他的挫折)
考試那天,隊長把他帶到了一座木屋旁,沒有任何火。
於是,他就把木屋點燃了,再滅掉(說明原因,點出化不懂的為懂的的思想)
Ⅸ 初中數學小故事40到50字
小明是一個木匠,但他很傲慢,有一天,師傅問他:「桌子有4個角,我砍去一個,還剩幾個?」小明說4-1=3,三個.師傅告訴他,有5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