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表格成語中的故事作文
今天,我們學了《滴水穿石的啟示》這篇課文,這篇課文給予我的啟示是: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恆而不半途而廢,就一定能夠實現我們美好理想.
讀了這篇課文讓我想到了德國著名的音樂家貝多芬.他雖然雙耳失聰,但是,他有厄運打不垮的信念和不屈不撓.持之以恆的精神.一個夜晚,一位客住在一間簡陋的店裡,欣賞著從樓上傳來的忽高忽低.忽快忽慢.的樂曲,似流水拂過,優美至極.突然,幾滴水從房頂的裂縫中滴落下來,正好滴在了這名客的臉上.客大驚,便上樓去看.樓上住的竟是當代大音樂家貝多芬.只見他身邊擺了一盆水.原來,是他練琴的時間太久了,手指練得都發燙了,需要用水來冷卻一下.由於太匆忙,水不小心被他打翻了.貝多芬就是憑著這種「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最終摘取了音樂巔峰上的貴冠的!
我還想到我在四年級時學滑板的事情.因為我考試得了一百分,所以媽媽給我買了一個滑板.我得到這個滑板,心裡興奮極了,便迫不及待地拿著滑板下樓練習.我先用雙手扶著牆,站在滑板上面一點一點往前滑,漸漸地,我已經掌握了平衡,可以扶著牆快速地滑起來了,然後,我試著慢慢的把手從牆壁上拿開往前滑,可是剛剛松開手我就重重地摔在地上.但是,這點小挫折並沒有使我半途而廢,我從地上爬起來繼續練.經過我一次又一次地努力,我終於學會了滑滑板.我就是這樣堅持不懈,持之以恆才取得成功的.
通過了這兩件事,我希望同學們一定要銘記《滴水穿石的啟示》帶給我們的啟示: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恆而不半途而廢,就一定能夠實現我們美好的理想.
2.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作文500字
如圖
3. 研究報告作文400字帶表格
關於成語中的名人故事的研究報告
一、提出問題
我們學過許多成語中的名人故內事,有三顧茅容廬的劉備,也有毛遂自薦的毛遂.於是,我就對成語中的名人故事作了一次調查.
二、調查方法
1、查閱有關成語故事的書籍、報刊和教科書.
2、上網查詢資料.
3、問問身邊的人,聽他們說說成語故事.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信息渠道\x09涉及的方面\x09具體內容
爸爸的講述\x09有哪些成語中有名人故事\x09鑿壁偷光、指鹿為馬
毛遂自薦、破釜沉舟
上網\x09成語中的名人故事\x09暗度陳倉——韓信
一飯千金——韓信
沉魚落雁/閉月羞花——西施、昭君、貂蟬、玉環
書籍、報刊、教科書\x09名人都有過那哪些成語故事\x09藺相如完整的把和氏璧帶回趙國.
劉備三次去請諸葛亮出山為他當軍師.
四 、結論
1、成語中的名人故事有很多,我寫的只是其中的一個小部分.
2、成語中的名人一般在春秋戰國時期和三國時期.
3、成語中的名人故事有的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有的歌頌了一位英雄
4. 巜成語中的名人故事》作文300字
成語:鑿壁借光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牆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又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主人,我想讀遍你家所有的書。」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於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
成語:懸梁刺股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開始由於知識淺薄得不到重用,連家裡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決心認真鑽研,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 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就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這就是孫敬懸梁的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於是他想出了一個方法,准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是蘇秦"刺股"的故事。
〔注〕:從孫敬和蘇秦兩個人讀書的故事引申出"懸梁刺股"這句成語,用來比喻發奮讀書,刻苦學習的精神。 他們這種努力學習的精神是好的。
成語:韋編三絕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 的內容。不久又讀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著,他又讀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在這以後,為了深入研究這部書,又為了給弟子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 用。
成語:聞雞起舞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盪、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征北中郎將,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成語:牛角掛書
隋朝李密,少年時候被派在隋煬帝的宮廷里當侍衛。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並不懊喪,回家以後,發憤讀書,決定做個有學問的人。有一回,李密騎了一條牛,出門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抓緊時間讀書。此事被傳為佳話。
成語:囊螢映雪
囊螢是晉代車胤家貧,沒錢買燈油,而又想晚上讀書,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螢火蟲來當燈讀書;映雪是晉代孫康冬天夜裡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
5. 成語故事作文400字10篇
成語故事作文400字一:兵不厭詐
公元前633年,楚國攻打宋國,宋國向晉國求救。第二年春天,晉文公派兵攻佔了楚的盟國曹國和衛國,要他們與楚國絕交,才讓他們復國。楚國被激怒了,撤掉對宋國的包圍,來和晉國交戰。兩軍在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對陣。
晉文公重耳做公子時,受後母迫害,逃到楚國,受到楚成王的款待。楚成王問重耳以後如何報答,重耳說:「美女、綢緞等等,您都有了,我能給您什麼呢?假如托您的福我能回國執政,萬一遇到兩國發生戰爭,我就撤退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楚國還不能諒解,雙方再交手。」
為了實現當年的諾言,晉文公下令撤退九十里。楚國大將子玉率領楚軍緊逼不舍。
當時,楚國聯合了陳、蔡等國,兵力強;晉國聯合了齊、宋等國,兵力弱。應該怎樣作戰呢?晉文公的舅舅子犯說:「我聽到過這樣的說法:對於注意禮儀的君子,應當多講忠誠和信用,取得對方信任,在你死我活的戰陣之間,不妨多用欺詐的手段迷惑對方。你可以採取欺騙敵軍的辦法。」
晉文公聽從了子犯的策略,首先擊潰由陳、蔡軍隊組成的楚軍右翼,然後主力假裝撤退,引誘楚軍左翼追趕,再以伏兵夾擊。楚軍左翼大敗,中軍也被迫撤退。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城濮之戰。晉國取勝後,與齊、魯、宋、鄭、蔡、莒、衛等國會盟,成為諸侯霸主。
成語故事作文400字二:濫竽充數
爸爸在《成語故事》這本書中給我讀了濫竽充數的故事,它講的是戰國時,齊宣王很喜歡聽吹芋,但他喜歡聽大家一齊吹,那裡面有個南郭先生混在裡面,不會吹但裝成會吹的樣子。齊宣王死後,他的兒子繼承了王位,他也喜歡聽吹竽,但他和他的父親不一樣,他喜歡聽一個人吹,南郭先生聽說以後,急忙收拾行李逃回了家。
爸爸說,這個成語故事是告訴人們,那些弄虛作假的人雖能矇混一時,但是無法矇混一世,他們經不住時間的考驗,終究會露出馬腳的。諷刺了混入內行,冒充有本領而無真才實學的人。社會需要的是有真才實學的人,而真才實學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靠刻苦學習鑽研,努力拚搏得來的。「濫竽充數」的人在事業上、學習上混,只是暫時的、短暫的,最後還是要被時代前進的洪流所淘汰。
爸爸問我,你在平時的學習中是甘當「濫竽充數」的南郭,還是做奮力搏擊的雄鷹?二者必擇其一。我想,南郭先是好混,最後還是混不下去。我要努力、刻苦、頑強學好知識,掌握本領,做一個真才實學的人。
成語故事作文400字三:守株待兔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座大山腳下住著一個農夫,他每天一大早就到田裡幹活,特別辛苦。
有一天,農夫正在地里幹活,突然一隻野兔從草叢里跑了出來,野兔因見到有人而受到了驚嚇。它拚命地奔跑,不料一下子撞到農夫地頭的一顆樹樁上,折斷脖子死了。農夫便放下手中的農活,走過去撿起死兔子,他非常慶幸自己的好運氣。晚上回到家,農夫把死兔交給妻子,妻子做了香噴噴的野兔肉,兩口子有說有笑美美地吃了一頓。第二天,農夫照舊在地里幹活,可是他再也不像以往那麼專心了。
他幹了一會兒就朝草叢里瞄一瞄。聽一聽,希望再有一隻兔子竄出來撞在樹樁上。就這樣,他心不在焉地幹了一天活,該鋤的地沒鋤完,直到天黑也沒有見到兔子出來。他很不甘心地回家了。第三天,農夫來到地邊,已完全無心鋤地,自己則坐在樹樁旁邊的田埂上,專門等待野兔子竄出來。可是又白白地等了一天。後來,農夫每天就這樣守在樹樁邊,希望再撿到兔子。然而他始終沒有再得到。但農田裡的苗因為他而枯萎了。農夫因此成了別人議論的笑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有通過自己的勞動,才能有所收獲,否則終將一無所獲,留下終身遺憾。謝謝大家!
成語故事作文400字四:玉汝於成
張載年輕時喜歡研究兵法。范仲淹很欣賞他的才學,勸他說:「讀書人有自己的事業可做,何必非要談兵呢?」張載便專心致志做學問。後來張載中了進士,先後當過幾任地方官,因為他敢於直言,觸犯了執政大臣,49歲就辭官回家,在家讀書治學。
橫渠是個窮鄉僻壤,張載雖有一些田地,但收入只夠維持生計,還必須省吃儉用,但他怡然自得,根本就不掛在心上。每天起來,他一頭鑽進書房,關起門來,整日苦讀,時常思考問題而忘記吃飯和休息。深夜,妻兒早已酣然入睡,他躺在床上還若有思考。如有所得,便披衣下床,欣然提筆。遠近許多青年紛紛前來從師求學。有些學生家境貧寒,沒有學費,他反而補貼他們茶飯,和他們同甘共苦。
張載在一篇文章中說:「貧窮卑賤和令人憂傷的客觀條件,其實可以磨練人的意志,用來幫助你達到成功(貧賤憂戚,庸玉汝於成)。」
「玉汝於成」是說象玉一樣愛護,來幫助你成功。
成語故事作文400字五:不恥下問
大家都知道孔子是古代的一個教育家,還被人們稱為「聖人」。他為人學識淵博,但還是虛心地向別人學習請教。
有一次,孔子到太廟祭祖,有不明的地方就向別人發問,旁邊的人看見了,忍不住說:「難道你不是聖人嗎?為什麼還要別人呢?」孔子聽了謙虛地說:「不懂就問嘛,有什麼不好呢?」
還有一次,一個弟子問孔子:「為什麼孔圉死後被人們稱為「孔文」呢?」孔子回說:「因為他不恥下問,還聰明好學呢!」
我讀完這兩個故事,才知道成語中的心不恥下問的意思是:即使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請教也不會覺的恥辱。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成績好的同學能放下架子虛心請教成績不好的同學,老師也能向學生請教,長輩能向孩子請教的好觀象,我覺得他們一點不會覺得恥辱,因為他們也有不恥下問的精神。毛主席也曾經說過:「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我覺的是千真萬確的,我要緊緊記住這個真理。
成語故事作文400字六:買櫝還珠
春秋時候有個楚國人,為了把自己的珍珠多賣點錢,想盡了辦法。他用名貴的木蘭香木做了個木匣子,里邊裝上珍珠在大街上叫賣。立刻吸引來不少顧客,但沒有一個人來買。
一會兒走過來一個鄭國人,給了賣珠人許多錢,急忙打開匣子取出珍珠還給賣珠人,只托著木匣子走了。有許多看熱鬧的人都驚呆了。原來這個買主不是買珍珠的而是買木匣子啊!
這個故事設定的含義是:沒有眼力,取捨不當。
成語故事作文400字七:一言為重
商鞅,姓公孫,名鞅,衛國人,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因幫助秦孝公實行變法,奠定了秦國強大的基礎,被孝公封於商(今陝西商縣東南),號商君,故又稱為商鞅。
公元前365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制定的新法將要公布時,為了讓人們相信新法必定施行,他在京都南門外,立了一根三丈多高的木柱,聲言誰能將此木柱搬到北門,就賞給黃金十金。開始,人們不相信這是真的,沒有人響應。商鞅又宣布,誰能將木柱搬到北門,賞給黃金五十金。這時,有一個年輕人壯著膽子把木柱搬到北門,果真得到了五十金。這件事在廣大群眾中產生了強烈的反響,百姓認為商鞅說話算數,都相信新法,服從新法。
宋朝的王安石極力主張改革政治,宋神宗在位時,他被任命為宰相,大力推行青苗法、均輸法、市易法、免役法、農田水利法等新法,但遇到重重阻力。在此種情形下,他寫了《商鞅》這首詩:「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表明了自己推行新法的決心,也說明了自己要像商鞅那樣,說話算數,取信於民,使新法繼續貫徹下去。
根據商鞅變法的故事和王安石的詩,人們便引申出「一言為重」這個成語,比喻說話算數,言行一致。
成語故事作文400字八:對牛彈琴
戰國時代,有一個叫公明儀的音樂家,他能作曲也能演奏,七弦琴彈得非常好,彈的曲子優美動聽,很多人都喜歡聽他彈琴,人們很敬重他。
公明儀不但在室內彈琴,遇上好天氣,還喜歡帶琴到郊外彈奏。有一天,他來到郊外,春風徐徐地吹著,垂柳輕輕地動著,一頭黃牛正在草地上低頭吃草。公明儀一時興致來了,擺上琴,撥動琴弦,就給這頭牛彈起了最高雅的樂曲《清角之操》來。老黃牛在那裡卻無動於衷,仍然一個勁地低頭吃草。
公明儀想,這支曲子可能太高雅了,該換個曲調,彈彈小曲。老黃牛仍然毫無反應,繼續悠閑地吃草。
公明儀拿出自己的全部本領,彈奏最拿手的曲子。這回呢,老黃牛偶爾甩甩尾巴,趕著牛虻,仍然低頭悶不吱聲地吃草。
最後,老黃牛慢悠悠地走了。換個地方去吃草了。
公明儀見老黃牛始終無動於衷,很是失望。人們對他說:「你不要生氣了!不是你彈的曲子不好聽,是你彈的曲子不對牛的耳朵啊!」最後,公明儀也只好嘆口氣,抱琴回去了。真是自找沒趣。
成語故事作文400字九:一毛不拔
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項放踵,利天下,為之。
釋義一根汗毛也不肯拔比愉非常吝嗇自私。
故事墨子,名翟,是站國時期的大思想家,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他主張「兼愛」,反對戰爭。
差不多與墨子同一時期,有一位叫楊朱的哲學家,反對墨子的「兼愛」,主張」貴生」「重已」,重視個人生命的保存,反對他人對自己的侵奪,也反對自己對他人的侵奪。
有一次,墨子的學生離滑厘問楊朱道:「如果拔你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到好處,你干不幹?」
「天下人的問題,決不是拔一根汗毛所能解決得了的!」
離滑厘又說:「假使能的話,你願意嗎?」
楊朱默不作答。
當時的另一位大思想家、儒家學派代表孟子就此對楊朱和墨子作了評論:「楊子主張的是『為我』,即使拔他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利,他也是不幹的,而墨子主張『兼愛』,只要對天下人有利,即使自己磨光了頭頂,走破了腳板,他也是甘心情願的。」
成語故事作文400字十:完璧歸趙
楚國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寶玉,為趙惠文王所得,秦昭王聽說後,表示願意用15城換取和氏璧。趙惠文王召見藺相如,藺相如表示願帶和氏璧去秦國,如果趙國得到秦國的城邑,就將和氏璧留在秦國,反之,一定完壁歸趙。
藺相如到秦國後,將和氏璧獻上,秦昭王大喜,卻全無將城邑給趙之意。藺相如誆說玉上有一小疵點,要指給秦昭王看,拿回了寶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說:趙王擔心秦國自恃強大,得和氏璧而不給城邑,經過我勸說方才答應。趙王齋戒5天,然後才讓我捧璧前來,以示對秦國威嚴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禮儀簡慢,毫無交割城邑的誠意,現在若大王一定要搶走寶玉,我寧可將腦袋與寶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無奈,只得劃出15個城邑給趙。藺相如估計秦昭王不過是假意應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應齋戒5日,再鄭重其事地交換。秦昭王只好應允。藺相如便派隨從懷藏和氏璧,偷偷從小道返回趙國。秦昭王齋戒完畢,舉行交換儀式時,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趙之事告訴秦昭王,從而保全了和氏璧。
6. 初中成語故事作文素材
1、一鼓作氣(曹劌 guì)出自《左傳·庄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專衰,三而屬竭。」 釋義: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振奮。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干勁,一口氣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呂不韋)出自《史記·呂不韋列傳》:「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 釋義:增損一字,賞予千金。稱贊文辭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師(鄭谷)出自宋·計有功《唐詩紀事》:「鄭谷改僧齊己《早梅》詩:『數枝開』作『一枝開』。齊己下拜,人以谷為一字師。」 釋義:改正一個字的老師。有些好詩文,經旁人改換一個字後更為完美,往往稱改字的人為「一字師」或「一字之師」。 4、一飯千金(韓信)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信釣於城下,諸漂母漂,有一母見信飢,飯信,竟漂數十日。」又:「信至國,如所從食漂母,賜千金。」 釋義:比喻厚厚地報答對自己有恩的人。
7. 成語故事作文500字 15篇
我從小到大度過很多很多的書,其中,我最喜歡《成語故事》,《成語故事》里有許多的故事,比如說拔苗助長、百步穿楊、班門弄斧、杯弓蛇影、閉門思過、不可救葯、狐假虎威等等,我最喜歡拔苗助長和杯弓蛇影。
拔苗助長講的是宋國有個農夫性子很急,他插下秧苗後便天天去看秧苗長了沒有,可秧苗還是老樣子,一點也沒長。有一天,他想了一個辦法,把秧苗一棵棵往上拔,回到家中,他還告訴兒子秧苗都長高了。兒子一聽,居然還有這樣的事,連忙跑到田邊去看,只看蠻田的秧苗全都耷拉著腦袋枯死了。
「拔苗助長」這一成語,比喻不顧事物發展的規律,強求速成,結果反而會把事情弄糟。也叫做「揠苗助長」。我覺得這個農夫真想秧苗長大,應該除草、施肥、除蟲,這樣才能讓秧苗長大。
杯弓蛇影講的是西晉時,有個叫樂廣的人,有一次,他請朋友到自己家喝酒,喝著喝著,朋友忽然說自己有點不舒服,就先回家了。樂廣想:難道是我招待不周,朋友生氣了?應該不會吧!樂廣決定去看一看。到了朋友家裡他才知道這件事的來龍去脈,樂廣覺得納悶,回家仔細觀察,忽然看見客廳的牆上掛著一張弓,樣子就想彎曲的蛇一樣。樂廣明白過來,他再次把朋友請到家中喝酒,還是坐在那人位置上。他又看見了蛇。樂廣笑著說:」杯中的蛇就是牆上的弓。」朋友這才明白。
「杯弓蛇影」這句成語常用來比喻疑神疑鬼,自驚自擾。
8. 成語故事會請寫一篇作文
守株待兔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座大山腳下住著一個農夫,他每天一大早就到田裡幹活,特別辛苦。
有一天,農夫正在地里幹活,突然一隻野兔從草叢里跑了出來,野兔因見到有人而受到了驚嚇。它拚命地奔跑,不料一下子撞到農夫地頭的一顆樹樁上,折斷脖子死了。農夫便放下手中的農活,走過去撿起死兔子,他非常慶幸自己的好運氣。晚上回到家,農夫把死兔交給妻子,妻子做了香噴噴的野兔肉,兩口子有說有笑美美地吃了一頓。第二天,農夫照舊在地里幹活,可是他再也不像以往那麼專心了。
他幹了一會兒就朝草叢里瞄一瞄。聽一聽,希望再有一隻兔子竄出來撞在樹樁上。就這樣,他心不在焉地幹了一天活,該鋤的地沒鋤完,直到天黑也沒有見到兔子出來。他很不甘心地回家了。第三天,農夫來到地邊,已完全無心鋤地,自己則坐在樹樁旁邊的田埂上,專門等待野兔子竄出來。可是又白白地等了一天。後來,農夫每天就這樣守在樹樁邊,希望再撿到兔子。然而他始終沒有再得到。但農田裡的苗因為他而枯萎了。農夫因此成了別人議論的笑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有通過自己的勞動,才能有所收獲,否則終將一無所獲,留下終身遺憾。
9.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400字作文
懸梁刺股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這就時孫敬懸梁的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准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鑿壁偷光
西漢時有一個大學問家名叫匡衡。他小時候就非常喜歡讀書,可是家裡很窮,買不起蠟燭,一到晚上就沒有辦法看書,他常為此事發愁。這天晚上,匡衡無意中發現自家的牆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來是牆壁裂了縫,鄰居家的燭火從裂縫處透了過來。匡衡看後,立刻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找來一把鑿子,將牆壁裂縫處鑿出一個小孔。立刻,一道燭光射了過來,匡衡就著這道燭光,認真地看起書來。以後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著牆壁,借著鄰居的燭光讀書。由於他從小勤奮好學,後來匡衡成了一名知識淵博的經學家。
10. 關於成語故事的研究報告作文
一、問題的提出:
我們中華民族是個文化名族,成語就是文化民族的結晶之一,老師說每個成語都有名人故事。於是,我就對成語中的名人故事做了一次研究調查。
二、 調查方法:
1。 查閱有關成語中名人故事的書籍,了解成語中的名人故事。
2。 上網瀏覽,通過網上途徑,搜集成語中的名人故事。
3。 閱讀報刊,了解成語中的名人故事。
三、 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信息渠道 成語 名人 主要內容
書籍 入木三分 王羲之 晉朝王羲之寫的字非常有力,相傳他在木板上寫字,刻字的人發現墨汁滲入木板已有三分了。
上網瀏覽 程門立雪 楊時 宋代楊時在下雪天拜訪著名學者程頤,程頤暝目而坐楊時不敢驚動,在旁等候,程頤醒來時門後積雪已有一尺多深了。
報刊 草船借箭 諸葛亮 東漢末年,周瑜嫉妒諸葛亮的才幹,要諸葛亮十天之內造好十萬只箭以此陷害他,諸葛亮同周瑜鬥智,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最後挫敗周瑜。
四、結論:
1。 成語里的確有名人故事,是有名人故事演變出來的。
2。 這些成語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在學習上和生活中都會運用到。
3。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中還有許多名人的品質優點值得我們學習。
4。 這些成語都有一定的道理,激發我們努力學習,開發我們的道德思想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