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犧牲的故事有哪些
『壹』 抗日戰爭中犧牲的英雄及故事
1、王二小
抗日戰爭時期,王二小的家鄉是八路軍抗日根據地,經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掃盪」。王二小是兒童團員,他常常一邊在山坡上放牛,一邊給八路軍放哨。
1942年10月25日(農歷9月16日),日本鬼子又來「掃盪」,走到山口時迷了路。敵人看見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帶路。
王二小裝著聽話的樣子走在前面,為了保護轉移的鄉親,把敵人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響起了槍聲,敵人知道上了當,氣急敗壞之下,將王二小用刺刀刺死了。
機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這樣被日本侵略者殘忍地殺害了,犧牲在淶源縣狼牙口村,年僅13歲。正在這時,八路軍從山上沖下來,消滅了全部敵人。
2、狼牙山五壯士
1941年,侵華日軍對晉察冀根據地河北易縣的狼牙山地區抗日根據地進行了連續的「掃盪」,製造了田崗、東婁山等多起慘絕人寰的慘案,妄圖以兇殘的「三光」政策,「蠶食」我抗日根據地。
7連戰士早就在敵人必經的路上埋下地雷,炸得日偽軍丟下五十多具屍體慌忙地逃了回去。日軍指揮官深信邱蔚團已被圍住,命令部隊再次瘋狂地向狼牙山方向進攻。
為了拖住並吸引日偽軍,馬寶玉帶領葛振林、宋學義等5名戰士邊打邊向棋盤陀方向撤退,把日偽軍引向懸崖絕路。
當他們退到棋盤陀頂峰時子彈已經全部打光,他們就舉起石塊向日偽軍砸去。日偽軍發現他們已經沒有子彈了,蜂擁向山頂沖來,並叫喊道「捉活的,捉活的!」
馬寶玉、葛振林、宋學義、胡德林、胡福才5人寧死不屈,為了不讓日偽軍活捉與武器落到日偽軍手中,砸碎槍後,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國共產黨萬歲!」等口號縱身跳下懸崖。
3、八女投江
抗日戰爭時期的1938年10月,以冷雲為首的東北抗日聯軍8名女官兵, 在指導員冷雲率領下,與日偽軍展開激戰。
她們主動吸引日偽軍火力,使部隊主力迅速擺脫敵人的攻擊,但卻被敵軍圍困河邊。在背水戰至彈盡的情況下,她們面對日偽軍逼降,誓死不屈,毀掉槍支,挽臂涉入烏斯渾河,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集體沉江,壯烈殉國,表現了中華民族同敵人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在人民群眾中廣為傳頌。
4、張自忠
1940年5月,日軍為了控制長江交通、切斷通往重慶運輸線,集結30萬大軍發動棗宜會戰。1日,張自忠親筆昭告各部隊、各將領出戰。7日拂曉,張自忠東渡襄河,率部北進。
14日,雙方發生遭遇戰。15日,張自忠率領的1500餘人被近6000名日寇包圍在南瓜店以北的溝沿里村。
激戰到16日佛曉,張自忠部被迫退入南瓜店十里長山。日軍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一晝夜發動9次沖鋒。張自忠所部傷亡人員急劇上升。
5月16日張自忠自晨至午,一直疾呼督戰,午時他左臂中彈仍堅持指揮作戰。
到下午2時,張自忠手下只剩下數百官兵,他將自己的衛隊悉數調去前方增援,身邊只剩下高級參謀張敬和副官馬孝堂等8人。5月16日下午4時,張自忠所部全軍覆沒,張自忠戰死。
張自忠殉國當日(1940年5月16日),由38師師長黃維剛帶領敢死隊,端著輕機槍於16日夜間突襲南瓜店,奮勇搶回了張自忠的遺骸。日軍則下令停止飛機轟炸,以免傷到張自忠遺體。
張自忠的屍骨運回後方後,經檢視,張自忠身有八處傷口,其中炮彈傷二處,刺刀傷一處,槍彈傷五處。
隨後,將軍遺體被運往當時的戰時首都重慶安葬,路經宜昌時,十萬軍民恭送靈柩至江岸,其間日機三次飛臨宜昌上空,但祭奠的群眾卻無一人躲避,無一人逃散。
1940年5月28日晨,當靈柩運至重慶朝天門碼頭,蔣介石、馮玉祥等政府軍政要員臂綴黑紗,肅立碼頭迎靈,並登輪繞棺致哀。
蔣介石在船上「撫棺大慟」,令在場者無不動容。蔣介石親自扶靈執紼,再拾級而上,護送靈柩穿越重慶全城。
國民政府發布國葬令,頒發「榮字第一號」榮哀狀。將張自忠牌位入祀忠烈祠,並列首位。28日下午,蔣介石與軍政要員和各界群眾在儲奇門為張自忠舉行了盛大隆重的祭奠儀式。
5、左權
1941年11月日軍第36師團及獨立混成旅團各一部7000餘人向黃崖洞進攻,負責保衛黃崖洞的是八路軍總部特務團,左權要求該團在保衛戰中「一定要抓住一個』穩『字,堅持不驕不躁,不惶不恐,以守為攻,以靜制動的原則」。
11日凌晨戰鬥打響。21日乘勝追擊的八路軍收復了黎城,勝利地結束了黃崖洞保衛戰,此仗日偽軍損失2000餘人,雙方傷亡之比為6:1。
中央軍委認為:「這次保衛戰是最成功的一次,不僅我受到損失少,同時給了日軍數倍殺傷,應作為1941年以來反『掃盪』的模範戰斗」。
1942年5月日本軍隊出動大兵團突襲八路軍前敵指揮部,左權負責斷後,同年5月25日在山西遼縣(現左權縣)的十字嶺突圍戰斗中被炮彈擊中頭部犧牲。
1942年10月10日,公葬左權的儀式在涉縣舉行,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親筆撰寫並手書了《左權同志碑銘》。
『貳』 黃繼光有哪些犧牲自己的故事
一九五二年在朝鮮上甘嶺戰場,黃繼光被炮彈震暈撲倒在敵人的機槍眼上,整垮了對手,黃也長眠不醒。
『叄』 革命先烈(壯烈犧牲)的故事
中國人民志願軍特級戰斗英雄。農歷1930年月20日出生於四川省中江縣一個山村,他自幼家境極為貧寒,六七歲時父親因受地主欺壓,病恨交加而死。黃繼光從小就給地主扛長工、割草放牛。1949年冬,家鄉解放,村裡組織起農會,黃繼光不但成為農會第一批會員,積極斗爭地主,還當上了村裡的民兵。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開始後,國內停止復員並大量徵兵。1951年3月,中江縣徵集志願軍新兵時,黃繼光在村裡第一個報了名。體檢時,他因身材較矮開始未被選中。來徵兵的營長卻被黃繼光參軍的熱情所感動,同意破格錄取。
到朝鮮前線後,黃繼光被分配到第十五軍第一三五團二營六連任通訊員。1952年4月,部隊到五聖山前沿陣地接防,本想殺敵立功的黃繼光卻被分配到了連隊後勤。經過副指導員細致的思想工作,黃繼光明白了後勤工作的重要性,樣樣工作都幹得很出色。1952年7月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經上級批准,他榮立三等功一次。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嶺戰役開始。10月19日夜,黃繼光所在的二營奉命反擊佔領597.9高地表面陣地之敵。當攻擊部隊受阻、傷亡較大時,已任營通訊員的黃繼光挺身而出,主動請戰,消滅敵人的火力點。在戰友負傷犧牲、自己所攜彈葯用光的情況下,黃繼光毅然用自己的身軀堵住了敵人的槍眼,為沖鋒部隊的勝利開辟了通路,犧牲時年僅22歲。
黃繼光的英雄壯舉,獲得了抗美援朝戰爭中的最高榮譽——他那舍己為公,一心為民被志願軍領導機關追記特等功,並授予「特級英雄」稱號(另一特級英雄是楊根思);所在部隊黨委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追授他「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和金星獎章、一級國旗勛章。黃繼光最後長眠於沈陽市的北陵烈士陵園。
『肆』 身邊英勇不畏犧牲的故事
楊根思,原名羊庚璽,1922年~1950年,革命烈士,江蘇泰興人。全國戰斗英雄,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一位特等功臣和特級戰斗英雄。
1942年,楊根思從上海回到家鄉,鄉農委會主任給他講述新四軍抗日的故事,楊根思加入了基幹隊。1943年,區幹部在羊貨郎店召開秘密會議,放哨的楊根思發現了敵情,用手榴彈炸跑了敵人,保證了區幹部安全轉移。1944年2月,楊根思正式加入新四軍,成為老一團一營3連的一名戰士。1944年2月22日,參軍後的楊根思首次參與作戰,攻打偽軍據點,他用長矛刺進了敵人的心臟,並繳獲了第一桿槍。1945年6月上旬,在浙江,國民黨軍已佔領新登、臨安兩城,並兵分3路向孝豐城進逼,楊根思奮勇當先,用兩枚手榴彈炸掉敵人重機槍扼守的哨口,為新四軍開辟了進攻道路,被評選為團戰斗模範、華東爆破大王,同年11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後來,楊根思南征北戰,屢立戰功,為新中國的解放作出了突出貢獻,被提拔為連長,被評為全國戰斗英雄,並出席了全國戰斗英雄大會,受到毛主席的親切接見。
1950年楊根思參加抗美援朝,在朝鮮戰場阻擊美軍南逃任務的戰斗中壯烈犧牲,被追認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特等功臣和特級戰斗英雄,他生前所在的連隊被命名為「楊根思連」。2009年9月,楊根思被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伍』 為人民服務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事例舉兩個例子說說你的理
我國政府的宗旨為人民服務原則是對人民負責,在現實生活當中,政府的做法體現了為人民服務的實力。
『陸』 為革命事業而犧牲的革命烈士的故事有哪些
為革命事業而犧牲的革命烈士的故事有:
1、黃繼光:
1952年10月14日,聯合國軍開始向江原道金化郡上甘嶺597.9高地和537.7北山高地發動瘋狂進攻。上甘嶺位於五聖山上,是志願軍中線的大門,也是扎進聯合國軍心窩的一把鋼刀。
在不到4平方公里的高地上,聯合國軍動用兩個師的兵力,在飛機、坦克、大炮的配合下,連續發動了進攻。志願軍與聯合國軍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黃繼光為了使部隊正常前進,捨身炸了敵人的碉堡而犧牲。
2、劉胡蘭:
1947年1月12日,國民黨閻錫山軍和地主武裝「復仇自衛隊」包圍了雲周西村,將群眾趕到場地上,劉胡蘭因叛徒出賣被捕。在敵人威脅面前,她堅貞不屈,大義凜然。敵人問她:「你給八路做過什麼工作?」
劉胡蘭大聲說:「我什麼都做過!」「你為啥要參加共產黨?」「因為共產黨為窮人辦事。」敵人惱羞成怒:「你小小年紀好嘴硬啊!你就不怕死?」
劉胡蘭斬釘截鐵地回答:「怕死不當共產黨!」殘忍的敵人為了使她屈服,在她面前將同時被捕的6位革命群眾用鍘刀殺害。劉胡蘭毫無懼色,從容走向鍘刀,壯烈犧牲,年僅15歲。
3、向警予:
1928年3月20日,由於叛徒的出賣,向警予在法租界三德里被捕。國民黨對她實施了嚴刑逼供,但她始終大義凜然,嚴守黨的秘密,嚴守共產黨員的操守,表現了共產黨人的浩然正氣和崇高品格。國民黨新軍閥決定在5月1日這個全世界工人階級的節日里處決向警予。
向警予視死如歸,在走向刑場的路上,沿途向廣大群眾進行演講。國民黨對此極端恐懼,憲兵們毆打她,想使她不再說話,但她仍然堅持地講下去。劊子手向她嘴裡塞進石沙,又用皮帶縛住她的雙頰,血沫從她的嘴角流出。向警予被押赴余記里空坪刑場,終年33歲。
4、董存瑞:
1948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攻打隆化城的戰鬥打響。他所在連隊擔負攻擊國民黨守軍防禦重點隆化中學的任務。他任爆破組組長,帶領戰友接連炸毀4座炮樓、5座碉堡,順利完成了規定任務。連隊隨即發起沖鋒,但突然遭到敵人一隱蔽的橋型暗堡猛烈的火力封鎖。
部隊接連兩次對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連長請戰:「我是共產黨員,請准許我去!」連長批准了他的請求。他毅然抱起炸葯包,沖向暗堡,前進中左腿負傷,頑強堅持沖至橋下。由於橋型暗堡距地面超過身高,兩頭橋台又無法放置炸葯包。
在部隊攻擊受阻的危急關頭,他毫不猶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葯包,右手拉燃導火索,高喊:「為了新中國,沖啊!」敵人碉堡被炸毀,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為部隊開辟了前進道路,犧牲時年僅19歲。
5、王二小:
1942年10月25日,日本軍又來「掃盪」,走到山口時迷了路。敵人看見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帶路。王二小裝著聽話的樣子走在前面,為了保護轉移的鄉親,把敵人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
突然,四面八方響起了槍聲,敵人知道上了當,氣急敗壞之下,將王二小用刺刀刺死了。機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這樣被日本侵略者殘忍地殺害了,犧牲在淶源縣狼牙口村,年僅13歲。
『柒』 長征有那些故事 有哪些人犧牲
長征精神的主要內涵是:樂於吃苦,不懼艱難的革命樂觀主義;勇於戰斗,無堅不摧的革命英雄主義;重於求實,獨立自主的創新膽略;善於團結,顧全大局的集體主義。其主題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現,是保證我們革命和建設事業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
長征好比是人類的一次極限挑戰
長征途中的感人故事:《一袋干糧》
一個13歲的小紅軍小蘭在隨部隊一起前進的時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糧,卻在過一座橋時為照顧一位傷員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糧掉入河中沖走了。她為了大家有足夠的干糧吃,堅持沒告訴他們。為了裝成沒事發生一樣,她拔了許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體就不行了,在護士長發現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糧」的事後,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於是大家每人分了一點干糧給她,讓她體會到了家的溫暖……故事雖小,內涵不小。這些點點滴滴的細節,小故事卻能夠反映紅軍戰士們的優秀品質——不怕苦、堅強、無私、熱心……小蘭,她只是一個13歲的小女孩,卻有男孩一樣堅強的意志;卻知道體諒他人。在她沒有糧食之際,她大可伸出雙手向戰友們要一些,她沒有這么做,她選擇沉默,不告訴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腦海里想的只有戰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難;而對傷勢嚴重的傷員們,她大可丟下他們,讓他們自生自滅,可她沒這么做,她細心照料一個傷員,沒有怨言,沒有後悔。一個小蘭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偉大的紅軍整支隊伍的品質了。
英雄故事
《馬背上的小紅軍》
「快出草地了。但許多事情都是越到最後越難,俗話說,行百里者半九十嘛!」陳賡同志深情地回顧著往事,他說一生中,只是這時承認過「難」字。
那是個霜雪紛飛的深秋,太陽早偏西了。他感到十分疲憊,掉下隊來,同他那也十分疲憊的瘦馬,慢慢地朝前走著。忽然來到一個掉隊小紅軍的身旁。這個小傢伙,看來不過十二歲,一口四川腔,圓溜溜的臉,一雙大眼睛,兩片薄嘴唇,鼻子有點翹。穿著一雙破草鞋的腳板子,凍得又青又紅。陳賡靠近他身邊說:「小鬼,你過來騎一會兒。」
小鬼拿出一副蠻不在乎的樣子,盯著陳賡那滿臉鬍子的瘦臉,微微一笑說:「老同志,我的體力可比你強多了,你快騎上走吧。」
陳賡用命令口吻說:「上去,騎一段再說!」
小鬼用倔犟的語氣說:「你要我同你的馬比賽啊,那就比一比吧。」小鬼把腰一挺,做出一個准備跑的姿勢。
「那,我們就一塊走吧。」
「你先走,我還要慢慢走,等我的同伴呢。」
陳賡無奈,從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遞給小鬼說:「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干糧口袋一拉,輕輕拍了拍,說:「你看,鼓鼓的嘛,比你還要多呢。」
陳賡終於被這個小鬼說服了,他只好爬上馬背,一個人朝前走去。
不知為什麼,陳賡此時心情總是靜不下來。他腦子里,出現一連串孩子的影子。從上海灘上、廣州沿街直到香港碼頭,他所打過交道的那些娃娃們,都向他的眼裡直湧上來。陳賡突然喊了一聲:「不對,我受騙了!」他調轉馬頭,狠踢著馬肚,向來路奔跑起來。
當陳賡尋找到這個小鬼時,已經晚了。
陳賡把小鬼抱上馬背時,有一件硬物觸到他的左手。他順著摸出來一看,原來正是小鬼那個鼓鼓的干糧袋,裡面只有一塊燒得發黑的牛膝骨,上面還留有幾個牙齒印。
陳賡全明白了。正在這時,小鬼停止了呼吸。
《馬背上的小紅軍》一文記敘了在長征路上,一位小紅軍戰士犧牲在馬背上的故事。文中既沒有波瀾壯闊的長征場面,也沒有...,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具有舍己為人,忠於革命,對革命忠貞不渝的崇高精神。
關於"長征"的演講稿
今年是紅軍長征勝利七十周年,關於長征的紀念活動自然也就很多,最先引起我注意的是中央電視台崔永元做的一個節目,叫「我的長征」,就是要找20名志願者重走長征路。我報了名,不過沒選上,我想是因為他們看了我的照片後覺得我太象專業演員了,不適合參加這種平民化的紀實性節目。報名的時候我就在想一件事,如果見到了崔永元,他一定會用他那因為抑鬱症而失眠而熬的布滿血絲的眼睛看著我,然後問我一個問題:「你為什麼要走長征路?」我想答案可以有很多,比如要體驗艱苦奮斗、勇往直前的長征精神;比如要宣傳長征的偉大歷史意義;比如要考察長征沿途革命老區的風土人情,為老少邊窮地區的群眾做一點貢獻;甚至可以說是為了磨練自己的意志等等,當然我不會告訴他我是為了減肥。其實這些理由都沒錯,但對於我來說,都不太真實。一個人如果願意在他的一生中拿出10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去走完一萬公里的路,他的目的是什麼呢?這個問題很難回答。不知道當年那些參加長征的紅軍戰士們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但當我每次看到關於長征的故事的時候,我總在想,是什麼讓這些人能夠走完這么長的路,而且是在那麼艱苦的環境下,冒著隨時可能失去生命的危險。答案可以很簡單,是偉大的共產主義理想,可以再具體一點,是為了打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和蔣家王朝,建立一個新中國。這些理由都很崇高,也很正確,但我不禁又想起了一件事。在鄧小平晚年的時候,他的子女曾問他:為什麼很少聽他講過去戰爭年代的事情,在長征的時候您做了什麼呢?鄧小平只說了三個字—「跟著走」。
紅軍的全稱應該是中國工農紅軍,而其實它的主要組成成分是農民,是大多數不識字的農民。我不清楚馬克思的哲學思想,列寧的革命理論他們能夠知道和理解多少,但我想有一點是清楚的,就是他們有堅定的反抗意志,反抗現有的政權統治,反抗外來民族的侵略,反抗階級壓迫和剝削,而他們知道,共產黨是能夠領導他們實現這些目標的,所以他們堅定地跟隨著共產黨,組成了黨領導的軍隊,不惜冒槍林彈雨,不惜拔山涉水,長征二萬五千里。他們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並不知道這次遷徙的目的的在那裡,甚至連我們的黨中央也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才知道在陝北還有一塊革命根據地,那裡的領導人是劉志丹。但正是這些堅定的跟著走的大多數紅軍戰士,創造了人類戰爭史的奇跡,在歷史上留下了一個讓後人震驚的字匯——長征。
跟著走是大多數人在長征中的選擇,是長征勝利的保證,但不是長征勝利的原因,長征的勝利開始於遵義會議,在此之前紅軍可以說是大潰敗,而且損失慘重。正是遵義會議確立了新的領導指揮集體,而新的領導指揮集體又實行了正確的方針路線,所以中國工農紅軍才擺脫了幾乎被徹底消滅的命運。由此可見,正確的領導,正確的方針路線對於一個團體、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乃至一個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
在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史上,與遵義會議有著同等重要地位,並且有著驚人相似性的另一個轉折點是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兩個會議同樣是用和平、民主的方式更換了中央領導集體,並重新確定了方針路線,一個與過去完全不同的方針路線,一個在過去可能被視為背叛革命、大逆不道的方針路線。
為什麼會有這樣開天闢地的轉折?為什麼會有這樣歷史性的會議?原因很簡單,形勢所迫。在遵義會議以前,紅軍失去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根據地,傷亡近十萬人。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我們的國家經歷了十年浩劫,國民經濟處在崩潰的邊緣。正是嚴峻的現實促使人們去重新思考,思考過去的方針路線是不是錯了;去重新選擇,選擇一條新的符合實事求是原則的道路。所以,我們取得了長征的偉大勝利,取得了改革開放的輝煌成就。但我們在此之前付出了什麼呢?付出了十萬人的生命,付出了一個國家十年的時間。
歷史進入了二十一世紀,進入了2006年,在年初的人大會議期間,一條新聞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討論,就是所謂「物權法草案違憲,背離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質疑。因為時間的關系,在這里我不想就兩種觀點的孰是孰非談自己的看法。但我想說的是,作為一個法律專業畢業的學生,我知道中國到現在為止還沒有自己的民法典,而作為民法重要組成部分的物權法,卻也因為這種爭論而推遲審議。
鄧小平在改革開放初期曾經提出不要討論姓資姓社的問題,發展才是硬道理。這一指導思想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非常正確的,而且也取得顯著的成效。但時至今日,改革開放已近三十年,成績固然是巨大的,新的問題也出現了。醫療改革以後我們看不起病了,教育改革以後我們上不起學了,房地產改革以後我們買不起房了,而現在"八榮八恥"的提出也正證明了一個時代價值判斷的迷失.一個社會物質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而相應的制度、體制、觀念和文化等方面卻不能隨之發展的話,就必然成為其進一步前進的瓶頸。
如果說在三十年前我們不知道白貓和黑貓那一隻會抓老鼠,所以我們說「不管白貓黑貓,能抓住老鼠就是好貓」的話,那麼經過三十年的考察,是到了該選擇一隻貓的時候了,以便這只有本事的貓能夠繼續抓老鼠。
如果說剛下水的時候我們可以摸著石頭過河的話,那麼現在我們已經越走越深了,手已經摸不到石頭了,是該挺直身板,看看河面,選擇一條正確航線的時候了,以便我們能造一艘可以走的更遠的船。
在建國前夕,毛澤東曾經說過:「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國的革命是偉大的,但革命以後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到現在建國已經快57年了,我們的萬里長征走到了第幾步呢?
1935年長征路上的遵義會議,1978年建國三十年後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歷史向我們不止一次的證明了,一條正確的路線在一個國家發展道路上的重要意義,只有有了一條正確的路線,人民才能跟著走,才能取得象長征一樣的偉大勝利,象改革開放一樣的輝煌成就。但歷史也告誡我們,不要等失去了十萬人的生命,浪費了十年的時間以後,才知道那一條道路是正確的。
弘揚長征精神,繼續新的長征(演講稿)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每次聽到這首豪邁激昂的《七律·長征》時,我的眼前都會浮現出這樣的一組場景:瀘定橋邊、大渡河畔珍藏了他們英勇無畏的身影;雪山草地、高山峻嶺留下了他們堅毅執著的腳步;四齣奇兵,赤水河記錄著他們勝利後的笑容;三軍會師,會寧載歌載舞恭賀他們創造人間神話。七十年前,先輩用他們的熱血和生命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長征之歌。七十年後,作為新世紀的主人,我們又會做出怎樣的回答呢?
今天,我們重溫長征的歷史,並不是號召大家再次用腳步去丈量那漫長的征程,而是要我們用心靈去感受去領悟長征精神,去傳承去發揚長征精神,進而培育我們新時代的長征精神。
堅定的信念和必勝的信心是戰勝困苦的精神動力。長征途中,先輩們腳下踏著華夏堅實的土地,手中高擎著民族振興的大旗,心中升騰著祖國飛翔的夢想。正是這樣的信念將他們緊緊地凝聚在一起,築成一道摧不垮、壓不倒的鋼鐵長城。正是這樣的信念支撐著他們走過艱難,走過凶險,走出希望,走出了一片藍天。今天,我們面前雖然沒有了雪山和草地,但前進的道路依然漫長而曲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中國走向繁榮富強的必由之路,也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又一次偉大而艱巨的長征。進行新的長征,我們同樣需要有堅定信念,堅強的意志和必勝的信心。
艱苦奮斗、甘於奉獻的革命精神是取得勝利的根本保障。長征途中,在強大的敵人和險惡的自然環境面前,紅軍正是憑著這種精神,征服千難萬險,戰勝了強大敵人,取得了最終的偉大勝利,為中國革命闖出了一條嶄新的道路。今天,步入新世紀的我們,是否還需要這種精神呢?輕歌曼舞的歡樂,鳥語花香的芳馨,相敬互愛的甜蜜,燈紅酒綠的痴迷,艱苦的環境似乎已離我們悠然遠去,然而,親愛的朋友,你可曾想到,伴隨著時光流逝的不僅僅是我們的青春,還有我們絢爛的嚮往和似錦的前程啊。我們需要艱苦奮斗的精神,需要甘於奉獻的精神。有了這樣的精神,我們才能從容地藐視困難、頑強地面對困難、樂觀地克服困難,有了這樣的精神,我們才能以蓬勃向上的風貌,激發創新能力,燃燒創業的激情,煥發無堅不摧的力量。這樣的精神是我們人生走向輝煌的基石。
七十年前的長征,已經作為一個符號,走進了歷史,銘刻在我們記憶的深處。而歲月積淀的長征精神,卻像古酒一般在我們的心中釀出了感情,釀出了味道,成為我們多彩人生的一道美味佳餚。
新世紀,新時代,新希望,新藍圖,一切都是新的。作為有著鴻鵠之志的新青年,你可曾想過,在新的長征中,我們肩上負載著怎樣全新的理想?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為了民族的偉大復興,就讓我們一起努力吧,一起書寫我們新的長征。
今年,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七十周年。想那七十年前,工農紅軍在黨中央毛主席的領導下,經過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克服了難以想像的困難,做出了重大的犧牲,翻過了一道道山,涉過了一道道水,行程兩萬余里,陸續到達陝北,終於完成了一、二、四方面軍的勝利大會師,為悲慘壯烈、史無前例的長征,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實事求是地說,長征,是我們黨和軍隊,由於一錯再錯的錯誤路線的領導,迫於嚴酷形勢的一次無奈的戰略大轉移。「紅旗飄,軍號響,子弟兵,別故鄉。紅軍主力上征途,戰略轉移去遠方……」這是老紅軍蕭華同志所創作的《長征組歌》里對中央紅軍離開江西革命根據地時的悲壯寫照。但是,正是在這個戰略大轉移的過程中,一次次失敗的教訓和血的事實,使我們的黨和軍隊認清了錯誤路線的本質和危害,從而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黨內的領導地位。毛澤東同志用他那政治家的敏銳目光洞察形勢,用他那軍事家的雄才大略指揮紅軍,戰勝了無數的艱難險阻,終於到達了陝北,取得了長征的偉大勝利,也使中國革命走向了一個新的起點,從此踏上了勝利的坦途。
在長征勝利以後的歲月里,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同志領導著中國人民前赴後繼,用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又經過了十幾年的艱苦鬥爭,終於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會主義新中國。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沒有長征,就沒有中國革命的勝利,就沒有改革開放的今天。而在堅苦卓絕的長征過程中所形成的長征精神,正是我們中國共產黨人能夠領導中國人民取得輝煌勝利的強大精神保證。
歲月悠悠,轉瞬已經七十年過去了。當年那支衣衫襤褸、疲憊不堪,依靠著堅貞不屈的革命精神和實現共產主義,建立社會主義新中國,讓全中國人民過上好日子的堅定信念走出雪山草地的軍隊,已經成為了一支強大的、現代化的國家武裝力量,成為了一支所向披靡的威武之師。撫今追昔,讓我們深深的理解到,人是要有理想和信念的。「革命理想大於天」,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那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跡,就是最有力的證明。正因為有了理想和信念的支撐,我們的紅軍才走出了雪山草地,才完成了艱苦卓絕的二萬五千里長征。理想和信念,是革命勝利的可靠保證!可以設想,如果沒有了理想和信念,或者說失去了理想和信念,那我們的黨,我們的軍隊,我們的國家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現在,經歷了社會主義革命和改革開放的祖國,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千變萬變,人民群眾的理想和信念沒有變,對黨和政府的期望和信任沒有變。人民群眾渴望革命老傳統、老作風的回歸,期盼著革命老前輩為之奮斗的目標早日實現的願望沒有變。
隨著時光的流逝,老一輩紅軍戰士大都作古,離開了我們,但他們的精神和信念卻留存了下來,成為了我們黨,我們國家的寶貴財富。現在,在我們的黨內,特別是在一些領導幹部中,很有一些人對長征精神,對老紅軍的革命精神和信念、對革命的老傳統不屑一顧,有的甚至於肆無忌憚地糟蹋這些寶貴財富,這是非常令人震怒和痛心的。誰褻瀆了紅軍的精神和信仰,誰就是人民的敗類,就是人民的罪人!
現在,我們的黨中央領導集體,正在率領全黨和全國人民,為把我們國家建設成為偉大的社會主義強國,讓人民都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進行著新的長征。而長征精神必將為激勵和教育全黨、全國人民「發揚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光榮」,在新的長征中實現我們的最終理想而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紀念紅軍開始長征70周年紀念》演講稿
尊敬的領導:
每當五星紅旗隨太陽一同升起,耳邊又響起雄壯昂揚的《義勇軍進行曲》,總會令我感動,每次我感動就會憶起我們人民革命的艱苦歷程,想起舉世聞名的兩萬五千里長征。
七十年前的今天,由於王明的「左」傾錯誤,八萬紅軍被迫離開中央根據地,從南中國的崇山峻嶺中開始了漫漫長征。長征路上,面對著自然界種種艱難困苦,地方軍閥、國民黨反動派的圍追堵截,他們都毅然挺過去了。瞧!那冰冷的空盪盪的十三根鐵索,他們「飛」過去了;瞧!那高聳入雲的大雪山,他們翻過去了;瞧!那杳無人煙的草地,他們踏過去了。在整個長征的368個日日夜夜裡,他們一共爬過了18座崇山峻嶺,渡過了24條湍急的河流,穿越了12個省份,佔領過62座大大小小的城市,突破了10個地方軍閥部隊的包圍,挺進和順利通過了6個不同的少數民族地區。這支由年輕人組成的紅色大軍,面對著30萬武裝精良的敵軍,攜帶著數量龐大的輜重,在一個地球上最為險峻的地帶迂迴穿插,最終征服了二萬五千里的艱難險阻。這一切,讓今天的人們,長久地發出神奇的感慨。
這讓我不禁想起了毛澤東主席寫的《七律.長征》
詩: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眠山千里雪,
三軍過後盡開顏。
正是這些肩負著偉大使命的中華兒女,以一種勢不可擋的力量,走完了如此漫長的道路。是他們,嚇得敵人聞風喪膽,狼狽而逃;是他們,突破了「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婁山關;是他們,用自己的熱血,將共和國的國旗抹成了紅彤彤的顏色;是他們,憑著一股執著的精神,創造了這樣一個歷史的奇跡,走向抗日的最前線,提起了祖國生死存亡的重擔!
怪不得毛主席會這樣說:「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歷史上曾經有過像我們這樣的長征嗎?12個月光陰中間,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路上遇到了說不盡的艱難險阻,我們卻開動了每個人的兩只腳,長驅2萬余里,縱橫12個省。請問歷史上曾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嗎?沒有,從來沒有的。」
沒錯,這正是我們這些中華民族的子孫後代引以為驕傲的。我們不會忘記這一輝煌的斗爭業績。今天,我們要從紅軍長征的精神中汲取勇氣、力量和智慧,繼承先烈們的遺志;把我們祖國建設成現代化強國,讓我們的人民自由幸福!
我們年輕一代,正走在先烈們為我們開辟的社會主義大道上,走向現代化燦爛的未來。
紀念長征勝利70周年的獲獎演講稿
——總有一種精神讓我們淚流滿面
「年輕人,你難以理解我們這些老人面對浴血奮戰換來的太平盛世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在九死一生的險境里我們始終不動搖,就是因為我們堅信我們的努力能換來今天的安定繁榮!」這是14歲參加紅軍,曾經三過草地,戎馬生涯半個世紀的老紅軍戰士,原濟南軍區副政委任思忠老人的肺腑之言。說起過去的崢嶸歲月,這位83歲的老人的話匣子打開了,神情激動起來,雙唇有些顫抖:1933年15歲的他成了171名紅小鬼的「頭領」,在他的帶領下,夜襲扇子隊,一戰成名。任老前段時間堅持每天收看電視連續劇《長征》,他看得比家裡每個人都專注,他為這部電視連續劇感動,但仍然對家人說,「有些苦他們拍不下來」。一過草地,竹簽穿透了他的腳堂。任老頭頭上的三塊傷疤和腳弓部位所受的一次穿透傷都是長征時留下的。二過草地,鬼門關口揀回性命。任老在和平年代練起了書法,每當朋友求字時他總忘不遞上一個章,或者是「長征戰士」,或者是「倖存者」,這是老人晚年給自己的定位。因為當年任老帶171人參加紅軍,但經歷歷次事件,解放後任老再沒能見到其中的任何一位。他說:「戰爭年代,我們身邊倒下了太多的好戰友,比起他們,我是一名倖存者,更是一名幸運者」,」我能親眼看到自己為之努力的目標實現就是最大的幸運,真正的榮譽歸於那些光榮獻身的烈士們。」
任老的經歷是紅軍長征的縮影。1934年10月開始的二萬五千里長征,縱橫十一個省份,攻佔七百多座縣城,進行了三百於次戰斗,突破敵人的重重包圍,巧奪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跨過了千里冰封的皚皚雪山,穿過了人跡罕至的茫茫草地,終於勝利的到達陝北革命根據地,開創了中國革命的新天地,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這段可歌可泣的歷史已經一往不復,但一段段膾炙人口的長征故事流傳至今,為人傳頌,林莽沉沉,裸山如刃,黃沙大漠,激浪長河,刻下長征者鏗鏘的足音;寒風刺骨,雪壓冰封,矗立起長征者英勇的雕像。
70年了,整整70年了。紅軍長征的壯舉已經成為歷史,但那烙印在中華兒女靈魂深處的「長征精神」,與我們黨和人民在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壯麗進程中創造的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九八」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航天航空精神一樣。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精神的延續與升華,是中國共產黨人與時俱進的時代創造,凝聚民心,催人奮進!在近幾年中一些鮮活的事例也漸漸浮現出來。
任長霞,她是中原大地上的又一個女英雄。掃惡打黑,除暴安良,她鐵面無私;噓寒問暖,扶危濟困,她柔腸百轉。十里長街,白花勝雪,挽幛如雲,那是流動在百姓心中的豐碑!
孫必干,他於花甲之年臨危受命,遠離故土只為續寫使命傳奇。為了達成和平,他游刃於戰火之間,為了挽救生命,他斡旋在死亡邊緣。「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前方,是他必赴的使命;身後,是讓他驕傲的祖國。
還有背妹求學的洪戰輝,堅守承諾的陳鍵,用一個人的長征傳郵萬里路的王順友……
這些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跡,不正是聯系群眾,艱苦奮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長征精神在新時期的真實體現嗎?
作為一名有著百年光輝歷史的師大附中的莘莘學子,凝望著校園內的革命英雄紀念碑,讀著碑文中先烈的赫赫功績,紅軍長征途中,那大無畏革命英雄主義壯舉,驚天地、泣鬼神、震山河、撼心靈,那一幕幕歷史畫面感人肺腑,催人淚下,那濃濃的炮聲,震天的吶喊,成為激人奮進的咚咚戰鼓!長征中那無數烈士和無數動人的事件折射出來的「長征精神」,必將成為我們奮進的動力和學習的源泉,成為我們成長進步的催化劑。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長征,是一首雄壯豪邁,大氣磅礴的革命交響曲;是一幅波瀾壯闊,無堅不摧的歷史畫面;是一種獨立自主,勇往直前的不朽精神。
有一種力量,正從你的指尖悄悄襲來,你感覺到了嗎?有一種關懷正從你的眼中輕輕放出,你看到了嗎?那種力量它讓我們淚流滿面,讓我們抖擻精神,它驅使我們不斷尋求「正義、愛心、良知。它就是長征的力量!
『捌』 有關奉獻與犧牲的英語小故事有哪些啊
This story was originally titled "My Heart Will Go On" in the March 2009 issue. Subscribe to Canadian Living today and never miss an issue!
It is spring 1996. I wake up in the transplant unit of Toronto General Hospital. For almost seven years, I had struggled with mysterious joint pains and a weakening heart, which even top medical specialists couldn't explain. Then, doctors diagnosed me with a rare disorder that was supposed to affect only men and spare the heart. Still, my heart worsened. Finally, an unknown heart donor saved my life. This is the first day of my new life – as a survivor and an advocate.
I grew up in Cairo, Egypt, the daughter of an agricultural engineer and a member of parliament forced into hiding when King Farouk was overthrown in 1952. I received my electrical engineering degree at Cairo University before coming to Canada in 1970, where I started working in technical maintenance at CTV and then CBC. Eventually, I became a journalist, emulating my aunt, Amina El-Saïd, a pioneering magazine editor and feminist.
Unexplainable symptoms
For years, I successfully proced documentary films for CBC's Man Alive series, but then, in 1989, my health took a dramatic turn for the worse. I had always been exceptionally fit, making a point of getting regular exercise, but I started experiencing odd pains in my wrists and shoulders, and periods of weakness ring which I had to literally drag my legs to move anywhere. For someone so active and driven, this slowdown was abnormal and frightening.
Suspecting some type of arthritis, Dr. Susan Brunt, my family physician, sent me to a rheumatologist. After several referrals to other specialists over the next two years, I was eventually diagnosed with lupus, an autoimmune disorder in which the body attacks its own tissues.
But lupus didn't make sense. The disorder typically targets younger women in their childbearing years. I was 49.
As well, lupus didn't seem to explain my tightening chest pains. I was convinced there was something very wrong with my heart. But none of the cardiologists I had seen could find anything wrong. The intense chest pains persisted. Everyone was baffled. So it was back to the drawing board.
As experts pondered the cause of my symptoms, my health continued to deteriorate. One of the few physicians who listened to me was Dr. Dafna Gladman, deputy director of the centre for prognosis studies in rheumatic diseases at Toronto Western Hospital, who admitted me at once for a cardiology consultation. It was through her that I met Dr. Robert Iwanochko, the cardiologist who identified the cardiac involvement of Fabry disease, an X-related chromosome disorder that causes an enzyme deficiency, which results in the accumulation of a toxic lipid in organs such as the kidneys.
Meanwhile, I was also sent to Dr. Joe Clarke, former head of the division of clinical and metabolic genetics at the Hospital for Sick Children. After carrying out numerous tests, Clarke concluded that I likely carried the gene for Fabry disease. He and his colleagues were surprised, to say the least. The prevailing assumption was that while females transmitted the gene for Fabry, only males could develop symptoms. But here I was, a female with symptoms!
『玖』 有什麼為中國犧牲的戰士的故事500字
邱少雲(1931~1952),革命烈士,中國人民志願軍一級英雄。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在一次執行潛伏任務時,不幸被敵人燃燒彈擊中,全身被火焰燃燒,但邱少雲為了不暴露目標,影響整體戰斗部署,始終趴在火中,紋絲不動,直至光榮犧牲,用自己的生命換取了整場戰斗的勝利.
在所有關於英雄邱少雲的文章中,都沒有提到擔任邱少雲所在的3班副班長、所在的1排排長的曾紀有,而他恰是與邱少雲最「親密」的人。 初春時節,在南寧市長堽路的烈士陵園,擔任該園顧問已離休多年的曾紀有接受了記者采訪,談起了那段與邱少雲共同戰斗的歲月。作為邱少雲的排長,他的回憶與公開報刊媒體所說的邱少雲卻有些不同。 1946年9月,剛結婚不久的曾紀有被國民黨軍隊抓壯丁,從此離開故里,轉戰南北。1949年4月在與解放軍作戰時,已是國民黨軍隊排長的曾紀有率12名士兵投誠,從此成了一名解放軍戰士。隨著解放大軍節節勝利,曾紀有所在的10軍一路南下、西進,到達四川。四川解放後,駐扎在簡陽縣(今簡陽市)的部隊(29師87團3營9連)改為簡陽縣大隊,負責在簡陽剿匪,曾紀有在這支部隊里擔任9連1排3班副班長。 「1950年3月的一天,我從醫院看病回來,」曾紀有向記者回憶說,「連隊的一名幹部將三個小夥子領到我面前說,部隊招了一批新兵,這三個分到你班裡。其中一個就是邱少雲。邱少雲那時18歲,他說是簡陽縣養馬河山茶村人。他一米六五左右的個子,一臉肉疙瘩,人長得很結實,但不愛說話,在班會上有時要點他的名才發言說幾句。」 新兵入伍要參加培訓,沉默寡言的邱少雲表現不算很積極;在參加勞動時還有些自私,拿著一把好鐵鍬就不願跟其他人換,有一次因跟一名老兵爭鐵鍬,竟打了起來。見此情況,作為副班長的曾紀有要拉他一把,就將他列為自己的「幫扶對象」,經常給他開「小灶」,談心。漸漸地,邱少雲紀律性有了很大好轉。 一段時間培訓後,邱少雲便參加了剿匪斗爭,曾紀有把他帶在自己身邊。5月的一天,曾紀有領導工作組外出執行任務,途經山茶村時,發現村旁有一座奇怪的屋子,屋頂一半是瓦一半是草,屋前一位中年婦女拉著一名10多歲的男孩站著。曾紀有心生懷疑,問邱少雲:「這房子怎麼這么怪,會不會是土匪的觀察哨?」邱少雲有些不好意思地答,「這是我的家。」曾紀有有些驚訝,說:「是嘛,那婦女是誰?男孩又是誰?」「是我媽和我弟。」「你爸呢?」「我爸已死了。」「想不想回家看看?」曾紀有問,邱少雲答『想』,但曾紀沒有答應他,因為剿匪時期,不宜暴露家人目標,以避免遭到報復。曾紀有看到邱少雲眼裡溢滿了淚水,他也只有在心裡嘆一聲氣。 當年10月,在朝鮮戰爭爆發後,第10軍改為志願軍第15軍,師以下編號不變,從簡陽開進朝鮮參戰。此時曾紀有改任1排排長。 采訪曾老之前,記者收集了不少有關邱少雲英雄事跡的文章,記者注意到,曾老的回憶與這些文章有很大差異。「很多文章說邱少雲是重慶市銅梁縣關濺鄉(今少雲鎮)人,他怎麼是四川簡陽人?而且邱少雲紀念館也是建在銅梁縣。」記者問。 「這我就不知道了,多年來我也幾次尋找過這個謎。」曾老說。 親眼目睹邱少雲壯烈犧牲 火在邱少雲身上燃燒了半個小時,他一動不動 進入朝鮮後,部隊加強了訓練力度和思想教育力度,在革命的大熔爐里邱少雲進步很快,他對武器特別有悟性,部隊裝備的蘇式武器如轉盤沖鋒槍、爆破筒、莫洛托夫手雷,他一摸就會,成為了一名標兵。 1952年10月,志願軍決定打響上甘嶺戰役,給敵人以沉重打擊。而要取得戰役勝利,必須炸掉敵軍增援必經的康平橋;要炸掉康平橋,又必須先拿下391高地。391高地半山腰敵軍布下了一個加強營,不僅火力強大,還構築了堅固的地下碉堡,強攻是不可能的。指揮部決定派一支部隊秘密潛入敵軍後沿的半山腰,埋伏24小時,一旦進攻時間到,迅速搶佔391高地。曾紀有所在的一排擔起了這個重任。 10月23日下午6時,我軍向敵軍陣地猛烈發射炮彈,趁敵軍慌亂之機,1排52名官兵(本為48人,上級臨時增加4名醫護及話務人員)渾身插滿蘆草匍匐前進,三小時後,部隊靜悄悄地進入預定地點,我軍炮彈也停止了。 「這次行動特別重要,上級對我們的要求也十分嚴格,進入陣地後,我們只能臉埋在地上,雙手趴在地上,一動也不能動地待命。因為我們只距離敵人陣地30米左右,稍發出點聲響,弄出點動靜,就可能被發現。即使敵人發現了我們中的哪個,誰也不能有任何動靜,更不能反擊。」 50多年過去了,但曾老對那場戰斗記憶猶新。「那天,剛下完一場雪,萬物蕭瑟,大地一片寂靜。也許是太沉靜了,敵人反覺得不安,懷疑我軍搞什麼名堂,可是又不敢出來巡邏,就不時地對周圍地帶進行騷擾。先從碉堡里打出十幾發煙霧彈和毒氣彈,我們戴上口罩,敵人沒弄著我們,反嗆著了自己,我們能清楚地聽到他們咳嗽、罵娘聲。下午2時左右,敵人又向周圍打出數百發炮彈,其中不少落在了我們的潛伏區,一些人受傷了,也有人陣亡了,但我們還是紋絲不動。」 「邱少雲不是你們犧牲的第一個戰士?」記者問。 「不是。」曾老接著說,「約下午4時,敵人又打出來數十發燃燒彈,其中有4發落在了我們埋伏區,頓時火熊熊燃燒起來。其中一發正落在了邱少雲身邊,火很快燒著了他身上的草。我就埋伏在他身後5米的右方,看得清清楚楚。我心提到了嗓子口,因為邱少雲是尖刀班戰士,負責戰鬥打響後剪斷敵人的鐵絲網,所以埋伏較靠前,在第3排,離敵軍鐵絲網只5米左右,他只要稍動一下,就有可能被發現,整個排也就會被發現,整個行動也就失敗。但是英勇的邱少雲同志自始至終沒有動一下,任由全身在燃燒。我看到他的手指深深地抓進土裡,想著他在承受著巨大的痛苦。我忍不住流下了眼淚,心裡想:邱少雲,你是最堅強的戰士!我當時心裡說不出有多急,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心愛的戰士生命垂危,卻不能救他,可是軍令如山,我們每一個人都不能動。現在想起來,我的心仍在顫抖。戰斗中免不了犧牲,如果是一槍過來,中彈身亡,讓人還好受點,可邱少雲是被大火活活地吞噬生命啊。火在邱少雲身上燃燒了半個多鍾頭,我眼睜睜地看著邱少雲由一個活生生的人慢慢變成一具焦體,心裡難受得像刀在剜。」 邱少雲在烈火中「有些文章上說邱少雲身邊有一條水溝,他若滾進溝里就能活命。是這樣嗎?」 「不是這么回事。我們在半山腰,哪來水溝,有水溝,在那寒冬也沒有水。」 「有文章說,當時有些士兵為救邱少雲,向連長程子英請示打響戰斗……」 「這是不可能的,當時陣地上最高指揮官就是我。我們的任務就是埋伏待命,誰也不準亂動,話也不能說一句。」 戰斗的時刻終於到來了。下午5時40分,我軍向敵人陣地發起了猛烈地炮擊。將1排前方的陣地轟炸5分鍾後,轟炸轉移了,1排在炮火轉移的5分鍾內迅速佔領了391高地主峰。因為5分鍾後炮火將轟炸他們潛伏的地方,以斷敵人增援之路。在敵人的幾次「騷擾」中,1排出現了嚴重傷亡,但戰士們鬥志高昂,冒著槍林彈雨沖了上去。佔領主峰後,曾紀有向空中發射了三顆傳達勝利的信號彈。突然一個暗堡里射來一排子彈,曾紀有中彈倒下了…… 「很多文章里說,當時你們有一個營500多人潛伏到敵方前沿陣上,怎麼才52人?」記者問。 「那是錯誤的,就52個,也不是潛伏到敵方前沿,而是後山腰。」曾老拿出筆,給記者畫了一張當時的地形圖。「這項任務極為秘密,不可能派那麼多人去。我是這支隊伍的最高指揮官,師部單線直接和我聯系,除了我和師部領導,誰也不知這項任務。當時師部還派了一名幹部來協助我,可惜還沒進潛伏地就被敵人的燃燒彈投中,犧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