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青海的一個故事散文
『壹』 麻煩大家推薦幾本寫甘肅,西藏的小說或散文書,要著名作家的,謝謝!
論文:
1.《藏族族源》1984年 《西藏研究》
2.《羌族族源》1985年 《西藏研究》
3.《西夏族族源》1985年 《西藏研究》
4.《黨項族族源》1986年 《西藏研究》
5.《聶赤贊布以前的西藏歷史》 1986年 《西藏研究》
6.《南日松贊的業績》1987年 《西藏研究》
7.《芒松芒贊的歷史》1987年 《西藏研究》
8.《論佛教與苯教的略同》 1993年 《西藏研究》
9.《論苯教》1994年 《西藏研究》
10.《論格薩兒》1993年 《西藏研究》
11.《論格薩兒故事中的藏族風俗》1994年 《西藏研究》
12.《談格薩兒的歷史性》1996年 《西藏研究》
13.《論構成文藝作品的要素》 1987年 《西藏研究》
14.《談朵麥的幾大佛寺》1988年 《西藏研究》
15.《論藏族古墓》1988年 《西藏研究》
16.《佛經翻譯史略》(漢文) 1996年 《西藏研究》
17.《藏密功的初級功法》 1990年 《雪域文化》
18.《論詩鏡論中的主題》1992年 《雪域文化》
19.《藏傳因明學的發展史》1993年 《西藏教育》
20.《略談聶類學的辯論方式》 1986年 《西藏教育》
21.《郎薩故事中的人物刻畫》1981年 《西藏藏文報》
22.《論詩歌的主體》 1990年 《西藏研究》
23.《論藏族文學體裁》1994年 《西藏研究》
24.《談自由詩的發展前途》1993年 《山南文藝》
25.《論皈依的修練方法》 1989年 《西藏佛教》
26.《藏族四大氏族六大氏族》 1989年 《中國藏學》
27.《安多藏族的體育》(漢文) 1990年 《中國西藏》
28.《安多藏戲》(漢文) 1992年 《甘肅民族》
29.《論藏族文學與藏族語言》(漢文)1998年 《格桑花》
30.《史書中的猿人》1984年 《知識火花》
31.《塔兒寺志的質疑》1992年 《西北民院學報》
32.《〈論西藏與苯教〉一書的質疑 》1993年 《西北民院學報》
33.《論詩鏡論中的自性修飾法 》1982年 《西北民院學報》
34.《文學與政治》1981年 《西北民院學報》
35.《論詩歌的布局》1983年 《西北民院學報》
36.《藏族醫葯的發展概況 》1983年 《章恰兒》
37.《藏族第一代贊布的來歷》1982年 《青海教育》
38.《談詩鏡論中的三十五種修飾法》1983年 《青海教育》
39.《談詩鏡論中的三十二種修飾法》1982年 《青海教育》
40.《拉脫脫日年贊時期的佛經是從天上來的嗎?》1984年 《青海教育》
41.《論藏族先民的分布區》1985年 《青海教育》
42.《吐番王赤松帝贊的歷史》 1987年 《青海教育》
43.《論藏族的大地和人類》 1988年 《西藏研究》
44.《論文例三條》1984年 《青海教育》
45.《論藏族普通話》1984年 《青海民族語文》
46.《談三大方言區的名詞統一 》1981年 《青海民族語文》
47.《藏族的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1988年 《西藏教育》
48.《怎樣修練無上瑜伽功》1990年 《西藏教育》
49.《五瑜伽與人的健康》1991年 《西藏教育》
50.《論藏族的詩歌起源》1984年 《旭日》
51.《論藏族天文與現代科學》 1989年 《攀登》
52.《苯教與道德》1990年 《攀登》
53.《苯教與文化》1992年 《攀登》
54.《苯教與風俗》1986年 《攀登》
55.《論佛教的科學性》1988年 《西藏佛教》
56.《佛教對藏族文化的影響》1991年 《雪域文化》
57.《佛教與藏族教育》1992年 《雪域文化》
58.《藏文語法與現代藏語》1993年 《雪域文化》
59.《藏語文翻譯史概說》1994年 《中國藏學》
詩
1.《思故鄉》1980年 《章恰兒》
2.《烏鴉吹備 》1982年 《章恰兒》 獲章恰爾2等獎
3.《風》1990年 《章恰兒》
4.《生活》1993年 《章恰兒》
5.《相象曲》1984年 《章恰兒》
6.《遺囑》1984年 《章恰兒》
7.《金鐲》1991年 《章恰兒》 優秀作品獎
8.《創作捷徑》1983年 《章恰兒》
9.《夜•月亮》1995年 《章恰兒》
10.《致恩師》1982年 《青海教育》
11.《母親》1981年 《青海教育》
12.《自由與愛情》1996年 《青海教育》
13.《昨天與明天》1994年 《青海教育》
14.《雲》1989年 《青海藏文報》
15.《國慶節》1980年 《青海藏文報》
16.《五一國際勞動節》1980年 《青海藏文報》
17.《八一建軍節》1981年 《青海藏文報》
18.《迎春歌》 1980年 《青海藏文報》
19.《心中的歌》 1985年 《青海藏文報》
20.《薩斑贊》 1986年 《達賽兒》
21.《甘南贊》1982年 《達賽兒》
22.《雪山》1985年 《達賽兒》
23.《鼓聲》1995年 《達賽兒》
24.《草原的夢》1993年 《達賽兒》
25.《青海湖邊的歌聲》1994年 《達賽兒》
26.《猶豫》1987年 《達賽兒》
27.《故鄉》1986年 《達賽兒》
28.《虎與狐狸》 1983年 《達賽兒》
29.《自由之路》1991年 《達賽兒》
30.《淚》 1992年 《達賽兒》
31.《舊與新》1988年 《達賽兒》
32.《懶漢的幸福》1982年 《甘南藏文報》
33.《理想》 1993年 《達賽兒》
34.《風暴》 1990年 《達賽兒》
35.《美人》1991年 《達賽兒》
36.《馬》1990年 《達賽兒》
37.《阿壩贊》 1980年 《阿壩藏文報》
38.《松贊干布贊》 1981年 《貢嘎山》
39.《昔日的歌》1987年 《貢嘎山》
40.《春夏秋冬》 1989年 《西藏藏文報》
41.《懶漢的夢》1985年 《貢嘎山》
42.《獵人》 1987年 《貢嘎山》
43.《淚珠》1991年 《貢嘎山》
44.《勸告》1985年 《貢嘎山》
45.《知心話》1987年 《雪域文化》
46.《月亮的使者》 1991年 《雪域文化》
47.《夏》1988年 《雪域文化》
48.《尋找》1987年 《雪域文化》
49.《回憶》 1985年 《雪域文化》
50.《告別》1986年 《雪域文化》
51.《忠言》 1984年 《山南文藝》 2等獎
52.《回來吧、遠方的親人》 1983年 《西藏群眾藝術》
53.《世俗的權力》1982年 《拉薩河》
54.《生命獻給人間》 1986年 《西藏文藝》
55.《雄鷹》 1987年 《西藏文藝》
56.《致貢嘎措姆》 1984年 《西藏文藝》
57.《上戰場》 1983年 《西藏文藝》
58.《馬蹄聲》 1997年 《西藏文藝》
59.《聲譽的理想》1980年 《西藏文藝》
60.《少年》1980年 《西藏文藝》
61.《牧歌》1987年 《西藏文藝》
62.《搖籃曲》1988年 《西藏文藝》
63.《苦難》1990年 《西藏文藝》
64.《春暮》 1983年 《西藏文藝》
65.《情歌》 1989年 《西藏文藝》
66.《重篷》 1985年 《西藏文藝》
67.《我多麼孤獨》1986年 《西藏文藝》
68.《失去的太陽》 1992年 《西藏文藝》
69.《假如我是一陣清風》1994年 《西藏文藝》
70.《傍晚》 1993年 《西藏文藝》
71.《蒼天》 1996年 《西藏文藝》
小說
1.《木碗》1984年 《章恰爾》
2.《愛》 1980年 《青海藏文報》
3.《秋天》1980年 《青海藏文報》
4.《孤兒》 1982年 《青海群眾藝術》
5.《送子上學》1981年 《青海群眾藝術》
6.《活佛的變化》1985年 《青海群眾藝術》
7.《雪山下的姑娘們》1986年 《青海群眾藝術》
8.《騙局》1983年 《達賽爾》
9.《草原女英雄》1982年 《達賽爾》
10.《酥油販》1987年 《達賽爾》
11.《分配》 1986年 《達賽爾》
12.《盲人》1982年 《貢嘎山》
13.《戒指之迷》1993年 《青海群眾藝術》
14.《最後的微笑》1990年 《雪域文化》
15.《雪蓮花》1989年 《雪域文化》
16.《嘉羅的命運》1991年 《雪域文化》
17.《閑談中產生的感情》 1987年 《雪域文化》
18.《想像》1983年 《雪域文化》
19.《婚事》 1983年 《西藏文藝》 西藏文藝3等獎
20.《恩將仇報》1984年 《西藏文藝》
21.《血債》1992年 《西藏文藝》
22.《淚》 1981年 《西藏文藝》
23.《殘疾人》 1987年 《西藏文藝》
24.《銀元》 1992年 《章恰爾》
25.《超度》1996年 《西藏文藝》
26.《沒有戾心的妻子》1986年 《甘南藏文報》
27.《淹浪漢》1983年 《甘南藏文報》
28.《恩師》1981年 《甘南藏文報》
29.《辯論》1988年 《貢嘎山》
30.《委託》1988年 《青海群眾藝術》
31.《執照》1992年 《達賽爾》
散文
1.《隆務河》1985年 《章恰爾》
2.《駿馬》1984年 《章恰爾》
3.《思念 》1980年 《西北民院學報》
4.《草原雄鷹 》 1986年 《青海教育》
5.《月光 》 1981年 《青海藏文報》
6.《熱貢藝術》 1981年 《青海藏文報》
7.《夢幻》 1982年 《青海藏文報》
8.《心急火燎》 1980年 《青海藏文報》
9.《前輩人》1980年 《青海藏文報》
10.《留戀》1982年 《甘南藏文報》
11.《江山 》1981年 《西藏日報》
12.《青海湖邊的隨想 》1987年 《雪域文化》
13.《雪 》1982年 《西藏文藝》
14.《小馬》1988年 《西藏文藝》
15.《人生的征途 》 1986年 《西藏文藝》
16.《回故鄉》 1991年 《西藏文藝》
17.《水滴》1989年 《拉薩晚報》
18.《敲警鍾》1988年 《拉薩晚報》
19.《蘭州游記》 1983年 《達賽爾》
翻譯作品
1.《蘇魯花開了》(話劇) 73000 1983年 《達賽爾》
2.《竟勝者的馬蹄聲》(小說) 5600 1986年 《達賽爾》
3.《綠色的旋律》(電影劇本) 39000 1987年 《達賽爾》
4.《長碑》(話劇) 3500 1992年 《藏族當代文學叢書》
5.《撅麻花》 1400 1989年 《達賽爾》
6.《雲山》(詩) 530 1984年 《章恰爾》
7.《天空的雲彩》(詩) 620 1984年 《章恰爾》
8.《雲》(詩) 2150 1983年 《章恰爾》
9.天上的街市(詩) 480 1984年 《章恰爾》
10.《關睢》(詩) 310 1983年 《章恰爾》
11.《三月花芳香》(中篇小說) 35000 1990年 《章恰爾》
12.《羅摩衍那》(合譯) 15000 1995年 《西藏文藝》
民間文學
1.《吉祥之歌》(民歌) 435 1980 《青海藏文報》
2.《班瑪貢桑的婚事》(故事) 5342 1980 《西藏日報》
3.《馬頭》(故事) 4900 1981 《西藏日報》
4.《找財路》(故事) 5200 1982 《西藏日報》
5.《雲霞》(情歌) 6100 1982 《西藏日報》
6.《只笑不開口》(情歌) 3650 1981 《青海群眾藝術》
7.《牧羊哥的短笛》(情歌) 2356 1983 《青海群眾藝術》
8.《白雲浮在天空》(情歌) 4500 1983 《青海群眾藝術》
9.《花兒、那一天才能噴香》 7300 1984 《青海群眾藝術》
10.《草原上的迎春花》(故事) 3210 1985 《達賽爾》
11.《月亮啊、不要落下去》(故事) 5200 1984 《達賽爾》
12.《我願是山間的溪水》(故事) 2900 1980 《甘南藏文報》
13.《請留下你那忠貞的誓言》(故事) 3254 1993 《西藏青年報》
14.《冬天的花朵》(故事) 4450 1994 《章恰爾》
專著
1.《花蔓》(小說集) 12萬字 1988 《中央民族出版社》 優秀文學獎
2.《修辭學問答》 23萬字 1988 《西藏人民出版社》 優秀讀物三等獎
3.《新編詩跡選》(合著) 11萬字 1986 《青海民族出版社》
4.《被選入砍土論文集的論怎樣處理詩歌寫作中的疑難問題》 9萬字 1991 《中國藏學出版社》
5.《含笑》(小說) 13萬字 1996 《雲南民族出版社出版》 優秀圖書三等獎
6.《夢中的世界》(長篇小說) 21萬字 中央民族出版社即將1998年出版
7.《因明學要論啟門鑰匙》 21萬字 從1995年開始在《雪域文化》上連載
8.《貢卡扎西詩集》(翻譯) 10萬字 《中央民族出版社即將(1997年)出版》
入選作品
1.《論藏族的詩歌起源》(論文)被選入《西藏論文集》、1985年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
2.《雪》(散文)被選入《西藏散文選》1985年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
3.《人生的征途》(散文)被選入《藏族散文選》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
4.《烏鴉吹笛》(詩)被選入《藏文新詩選》中央民族出版社出版。
5.《雄鷹》(自由詩)被選入《藏文新詩選》、中央民族出版社出版。
6.《夢》(小說)被選入《百花集》、中央民族出版社出版。
7.《木碗》(小說)被選入《藏族當代文學叢書》、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
8.《隆務河》(散文)被選入《藏族當代學叢書》、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
9.《蘭州游記》(小說)被選入《藏族當代文學》叢書、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
10.《金鐲》(詩)被選入《藏族當代文學叢書》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
11.《淚》(小說)被選入《中國當代藏族作家優秀作品集》、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
12.《寫作捷徑》(詩)被選入西北民院藏語系課本。
13.《雪》(散文)被選入西藏大學藏語系課本。
14.《雲山》(詩、翻譯)被選入《藏族當代文學叢書》青海民族出版社。
15.《綠色的旋律》(電影劇本翻譯作品)被選入《藏族當代學叢書》、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
16.《竟勝者的馬啼聲》(小說、翻譯)被選入《藏族當代文學叢書》、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
17.《天空中的雲彩》(詩、翻譯作品)被選入《藏族當代文學叢書》、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
18.《蘇魯花開了》(話劇、翻譯作品)被選入《藏族當代文學叢書》、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
19.《長碑》(話劇、翻譯作品)被選入《藏族當代文學叢書》,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
20.《駿馬》(散文)被選入《藏族當代文學叢書》,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
『貳』 求一篇散文~好像是賈平凹寫的~半文半白寫的是游記~ 很久前看過~在網上找了半天沒找到~
《青海湖》
從山脊的淤黑之中
從石頭冰冷的夢中
只有我們
在一曲喑啞無聲的牧歌中醒來
抖落一身星辰
如闊別千年的嬰兒
驚愕地看見對方
多麼無望的凌晨
傾斜的日月山嘔吐了一身白沫
倒淌河已停止抽搐
寂靜象一隻風笛埋葬在泛白的天空
青海湖
我穿過一個世紀靠近你
我用充血的瞳孔祭奠你
你卻將水的秘密凝結
教我多看一眼就會死去
多看一眼也不會揀獲一片焦羽
冬日的火在蔓延
如一句咒語被風馬旗展開
天空如此開闊
翅膀被光線擊落
在死亡的巢中
我看見哮喘的太陽輪入掌紋
已厭倦了流浪
還能拿什麼來裝飾遠方呢
道路變得猶豫
草原憂郁成枯黃
燈芯熄滅的一瞬
我看見狂風撒落的土圍
我看見陽光的七色鞭驅趕的羊群出現
大地敞開鮮紅的乳房
我已無法抵擋耀眼的雲團
涌開眼瞼的柵欄
多麼瘋狂的畫筆掠過荒原
我已嗅覺鼴鼠流竄的痕跡
驚醒的禿鷹沿血管俯沖而下
天幕被銀色的馬鬃割裂
憤怒的馬蹄
令絕望的青海湖也開始搖晃
將全身的骨骼和毛孔拆散吧
將腦中的陣痛也呈現與你吧
我已開始奔跑
呼喊的利斧被空氣的嘴唇傳遞
我已踩碎鹽鹼地的陰謀
看哪
堅硬的乾草的箭簇
已射穿了時間的蠶繭
和我一起上路吧
乳酪的主人和孩子
去狼的額頭尋找風鈴
將青海湖攥在手心融化
將沙礫的真言含在口中
我們將邀請野花跳舞
踩著干牛糞
也就是踩著整個冬天的脊背
我們將遭遇火的眼神
『叄』 寫一篇描寫青海湖景的文章(不要游記)
青海湖,是一個很奇特的地方,它是我國面積最大的內陸湖泊,它有著各種各樣古老的傳說和稀有的湟魚,而且,你知道嗎?它居然還是一個鹹水湖!青海湖的秘密還有很多而這個暑假,我就要去那裡一探究竟!
青海湖不僅僅是湖美,就連它旁邊的農田、公路、天空,甚至是雲朵都美麗異常。
過了一會兒,我們終於到達了青海湖,一下車,一片如畫的風景瞬間映入了我的眼簾:天空瓦藍瓦藍的,湖水在天空的映照下,也變成了藍色,這讓我想起了王勃的詩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放眼望去,無邊的湖水與湛藍的天空恰似一幅畫中的漸變,從碼頭上繼續往前走,我們看見路邊的淺水區域游著許許多多的湟魚,我想它們應該是被人放生的吧!之後,我們坐上了去沙島的遊船到了沙島。
沙島,顧名思義,就是一座有很多沙的島,這座島的奇特之處在於:它根本就不像是個島,而是像一片乾旱的沙漠,那裡到處都是沙子,你要說它是沙灘呢,它又太大了,你要說它是沙漠吧,它又太小了,植被也太多了,它到底算什麼呀?在島上,青海湖的景象也一樣美麗,遠處的高山似乎是守衛青海湖的巨人,而之前的藍色加上白雲的白,沙子的黃,和綠的發黑的山,構成了一幅自然的風景畫。在島上,我玩的很開心,從觀光道上走過,就像是從天堂走過一樣!
其實,地球上有很多和九寨溝一樣的美景,但是,由於人類的活動,大部分這樣的美景已經消失了,青海湖近年來也因為人類的活動而持續縮小,希望我們愛護環境,看到更多的美景!
『肆』 青海省西寧市今夜你真美散文
現代散文[3]定義,是指與小說、詩歌、戲劇並列的一種文學體裁,對它又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內理解。容
廣義的散文,是指詩歌、小說、戲劇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學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議論抒情為主的散文外,還包括通訊、報告文學、隨筆雜文、回憶錄、傳記等文體。隨著寫作學科的發展,許多文體自立門戶,散文的范圍日益縮小。
狹義的散文是指文藝性散文,它是一種以記敘或抒情為主,取材廣泛、筆法靈活、篇幅短小、情文並茂的文學樣式。
『伍』 用散文式的語言寫出「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的意境
近處有海,遠處有山,天上有雲,地上有城,城內有人,城外只有玉門關~
『陸』 中外詩歌散文第五屆獲獎名單
第五屆中外詩歌散文邀請賽頒獎大會定於2018年7月中旬在中國涼都、高原古城——青海西寧召開。(獲獎名單待公布)
屆時獲獎作品結集由出版社隆重出版。
供參考。
『柒』 描寫青海湖風光的文章
作者:馮君莉,當代作家,天津人,1956年出生,曾任青海省文學藝術研究所副所長。曾發表過散文、報告文學、短篇小說等幾十篇。
我們同啟明星上路了.和我們一起上路的,還有各種各樣撲朔迷離的高原夢。汽車在青藏公路上行駛。窗外,是一片漆黑和寂靜。我在輕輕的搖晃中,繼續在那神奇的高原夢中徜徉。
身子猛地朝前一傾,我從睡夢中驚醒。身旁年輕的司機,此時輕輕地說了聲:「青海湖到了,下車看看吧!」
我撲向七月的清晨,深深地呼吸著雨後甜潤的空氣。瞬間,我驚住了,像是無意中撲進一幅巨大的畫卷。我的眼前是一片鑲著露珠的綠茵茵的草灘,草灘上生長著一壟壟黃燦燦的油菜花,在這綠色和黃色的背後,銜接著無邊無際的藍色的水。它藍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藍得純正;它藍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藍得深沉。青海湖的藍,藍得凈,藍得深湛,也藍得溫柔恬雅,那藍錦緞似的湖面上,起伏著一層微微的漣漪。像是小姑娘那水靈靈、藍晶晶的眸子。青海湖水所以如此湛藍,是因為湖面高出海平面3179米,比兩個泰山還高,湖水中含氧量較低,浮游生物稀少,含鹽量在百分之零點六左右,透明度達到八九米以上,因而,湖水晶瑩明澈。
抬眼望去,在雨後特有的萬里無雲的晴空下,是一片碧綠的草灘,草灘上聳立著連綿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巒,銀色的公路像是一條哈達,逶迤著伸向遙遠的地方……草灘上那幾匹漫步的氂牛,顯得分外悠閑。我獨自默默地佇立著,任大腦在美中陶醉,任心潮在美中起伏。我曾經領略過西湖的嫵媚、東湖的清麗、南湖的遼闊,以及鄱陽湖的帆影、玄武湖的槳聲、昆明湖的笑語……可是此時,我卻被青海湖的質朴所震懾,原先那些華麗的感慨被一股大自然的魅力所推翻了。我幻想著,當年大自然在創造青海湖的時候,一定毫不猶豫地甩下那些精細的刻刀,酣暢淋漓地揮舞著最大的畫筆,一抹黃,一抹綠,一抹藍……盡情潑灑。因此,留下了這沒有絲毫粉飾和雕琢的湖,留下這粗獷的美,自然的美,質朴的美。
青海湖還是鳥的世界,是個絕妙的世外桃源。不然,為什麼會一年又一年地吸引著數萬乃至數十萬不同種類的水鳥呢?那紅的、藍的、花的鳥兒,甚至那潔白的天鵝、美麗的鳳頭潛鴨、歡快的雲雀、優雅的黑頸鶴,年復一年地從我國江南,從東南亞,從尼泊爾,從印度,飛到這里,在這里暢游嬉戲,悠然自鳴,在這里安家落戶,繁衍後代。只有這神奇、美麗、和平的地方,才能成為生氣勃勃的鳥的世界,成為繁榮昌盛的鳥的王國啊!還有那滿湖歡快地暢游著的魚兒,恐怕誰也說不清楚究竟有多少吧。據說,到了盛夏時節,一群群、一層層的魚兒自由自在地游著,金燦燦,紅艷艷,美極了。
誰能相信這是大自然的現實,而不是大膽的夢幻呢?
啊,青海湖,夢幻般的湖!
『捌』 關於青海玉樹地震的散文
玉樹地震作文
2010年04月14日07時49分許,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北緯33.1,東經96.7)發生7.1級地震,震源深度33千米。據最新消息稱,現場已經有人員傷亡情況。
據中央電視台報道,玉樹州電視台新聞部副主任尕松尼瑪稱,這次地震的影響應該很大,因為當地大部分都是土木結構房屋,所以地震到來時,所有的民居幾乎都倒了。據其了解,地震已經造成人員傷亡,具體的數據還在搜集當中。
據尕松尼瑪描述,地震發生時,房屋開始劇烈震盪,一瞬間塌了,一個公園里佛塔塔頂整個倒下,地震震得非常厲害。當地政府正在召集各部門人員參與挖掘和搶救工作。玉樹縣城居民全部湧上街面,站在自己倒塌的房屋前。學校房屋還沒塌,學生則集中在操場上。
另據中國地震網消息,在7時49分的7.1級地震前,還連續發生數次4級以上地震。
我曾經去過玉樹,那裡的一切給我留下過很美好的記憶。那裡的風光,那裡的藍天,那裡的白雲,那裡熱情好客的人們曾經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新寨瑪尼城、結古寺、黃河源頭、達那寺,還有身價百萬的青海玉樹藏獒……一切也都歷歷在目。
獨特的生存環境、宗教信仰、自然禁忌造就了高原藏族燦爛而神秘的傳統文化,玉樹是青海省藏族文化保存最完整也是最豐富的地區之一,他們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和風俗習慣等方面無不體現出人與自然環境的一種和諧互惠的關系。玉樹素有「法會之鄉、江河之源、歌舞之地」的美譽。這里的盛夏,是令人陶醉的黃金時節,灑脫飄逸的歌舞、美侖美奐的服飾、帳篷城的異彩、賽馬…… 希望那裡的人們早日度過難關,回歸正常的生活。
『玖』 嘆古代羌人遷徙的散文
青海高原古羌自古就與中原華夏保持著緊密聯系,不僅有著十分悠久的多民族文化交流的歷史,而且是古代西域、南亞文化與華夏文化溝通的重要通道。盡管青藏高原一直天水一方,但就在這天老地荒、雪域絕境、大漠草原之間,古老的高原民族為了生存、遷徙和交流,以無畏的氣概、驚人的毅力,鍥而不舍地探尋高原與外界的通道,看到外部精彩的世界。應該說這是古羌在這一地區自身發展的歷史記錄。從人類形成與發展的歷程來看,一個民族的發展受其地理環境的影響至深。古羌從青海高原走出,散布到五湖四海,立起了千邦萬國。
青海歷史上古羌悲壯的
三次大遷徙
據歷史記載:羌人第一次遠古時代的大遷徙,主要是朝著兩個方向。
一是炎黃兩大羌戎部落中若幹部分相繼東遷,炎帝部落達今山東一帶。《史記・五帝本紀・正義》說:「神農氏、姜姓也……長於姜水,有聖德,以火得王,故號炎帝。初都陳(今河南淮陽),又徙魯(今山東)」。《國語・周語》說:「齊、呂、申、許由大姜」。說明當時從河南到山東有相當眾多的古羌戎後裔。隨著羌戎東遷山東半島,古代羌戎中流傳的昆侖神話也隨之東傳,形成了蓬萊神話。根據《泰山記》、《登泰山記》、《名山攬勝》中記載:北方廣為流傳的碧霞元君常說「嘗禮西王母,七歲問道法」。說明西王母不僅是古羌首領而且還是一個傳教布藝的大師,碧霞經常去請教學習她。還有,西王母除周穆王崇拜她外,尚有漢武帝、東方朔、董仲舒、三茅真君也曾多次求見過西王母。這就說明古羌影響巨大,在華夏民族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事實上,就華夏族在上古形成的成分看,華指早期定居於中原地區並進入「力農學務」農耕文明的族群;夏即指從中國西部,包括今甘肅、青海地區逐步東進到中原地區,並從事農牧的羌人。此前稱羌,「穴居野處,采牧為主」的牧羊人,到中原後,稱為戎,意為棄牧從耕的人。如此看來,歷史不能不說「華」和「夏」以顯示華夏族的正宗正統與不可替代性。
二是羌戎自陝甘青地區西遷到今新疆西南莎車、疏勒至蔥嶺以西帕米爾高原。《漢書・西域傳》記載:「出陽關,自近者始,日若羌。若羌國王號去胡來王,去陽關千八百里……」。更往西有「西夜國……西夜與胡異,其種類羌、氐行國……」。可見,古代羌戎西遷西域者為數很多。這些記述清楚地表明,如今居住在新疆地區的柯爾克孜、哈薩克、塔吉克等少數民族族源無論如何與西羌族難以分割。有記載說,希臘公元前550年瓶畫《赫克利斯與海中聖怪特立同比武》正與青海大通出土的舞蹈紋盆相仿,亦見之與俄羅斯西伯利亞和亞塞拜然等地的岩畫也同工異曲。據《漢書匈奴傳》記載:匈奴謂天為「撐梨」、「唐代譯突厥語」為「登里」,今土耳其諸族稱天為「撐梨」。著名考古學家裴文中教授早在上世紀40年代發表的《史前時期之東西交通》一文中就指出了這條古代羌戎走過的交通路線。西遷的羌戎可能在夏商周之前,已經成為後來維吾爾、塔吉克、哈薩克、烏孜別克、柯爾克孜等各族的先民了。
第二次大遷徙發生在春秋戰國秦漢之際。這次遷徙在《後漢書・西羌傳》中有著較詳細的記載。生活在青海等地的先民族被稱為「古羌人」或「西羌」。也就是說,在距今4000年前大約與華夏族差不多同時期,我國古羌族業已形成,「羌文化應是與華夏文化同樣的古老的文化」。春秋戰國時期,河湟羌人開始向農耕過渡。秦始皇時,曾築長城設防,西阻羌人。這一時期的中原王朝,特別是秦國的崛起,給中原文化圈的政治、經濟以及軍事上注入了強大的活力,而這種強勢必然導致開疆拓土的國內戰爭,從秦獻公兵臨渭首,滅狄戎,至西漢時期頻繁的羌漢戰爭,迫使羌戎各部落向黃河、長江上游、金沙江南北的雲、貴、川、藏及青南高原廣大西南地區遷徙,並與土著相融合,形成後來的藏、白、怒、哈尼、傈僳、納西、拉祜、普米、阿昌、土家等族的先民。毛佑全、李期傅所著的《哈尼族》中說:「哈尼族有悠久的歷史,與納西、拉祜等民族,同源於古代的氐羌族群」。據漢文史書記載:氐羌群游牧於青海高原,其中有一部分逐漸往南遷流,散布到川西南、滇西北、滇東北廣大地區。讓人一呼三嘆的是2000年12月17日,三星堆出土之青銅文物中,有一尊女性銅像特別引人注目,其造型端莊、柔美、慈惠,在眾多的出土文物,如縱女人銅像、金杖、鳥頭銅像中,這一尊女性銅像是唯一的,顯得彌足珍貴,這引起了許多學者的研究興趣。應當說,三星堆文化遺址代表的是古蜀國蠶叢時代,其國王當為男性。然而,以古蜀國如此發達的文明,卻要供奉這樣一尊女性銅像,可見其非同小可。多數學者認為青銅女像即是西王母。西王母屬古羌人女王,而古蜀國,顯然是由氐羌人建立,應屬西王母的後世子孫。只有這樣,才能解釋他們為什麼要在一個男權社會里,獨獨地供奉一位女性祖先。據考證,古蜀國約建立在4000年前,而西王母古羌當在五千年前,史書上有古羌人曾南遷的資料,這證明古蜀國與西王母有淵源關系,而西王母當然屬於他們的始祖和祖神被隆重祭祀或供奉,也就塵埃落定。《普米族簡史》還記載:「先民起源於西北青藏高原的古羌人」。川西羌族則直接說「青海是他們的故鄉」。至今雲南羌族、白族、納西族等有「叫魂送鬼」的習俗,最後叫到祖先原來的地方去,從青海遷移的都叫「來啊來啊,到青海湖邊去!」抒發了一片對故鄉的眷戀之情。據考證,「咸池」是一種樂曲名稱,是屬西王母音樂系統的,初傳到荊楚之地,成為「洞庭之野」,使之開始「畏」,繼而「惑」,終而「樂」。荊楚樂人改革並超越西王母之古韻,而不自得,調律常新。起源於青海昆侖山地區的舞蹈「朗瑪」、「堆謝」、「果日謝」、「鍋庄」見於彝族的「對角」舞,均屬古代西王母舞蹈之類。興猶未盡、情猶未了之中,曾給這里各民族以重大影響。
第三次,大遷徙發生在東晉十六國時期,這一時期,華夏的歷史舞台為匈奴、鮮卑、氐、羯及羌等少數民族提供了最佳的表現自己的舞台,羌族與匈奴、羯、氐等少數民族競相內遷,建立自己的政權,經過100多年各民族的角逐和交往,把民族大融合推向一個新的水平。經過這次大遷徙大融合後,除了青海果洛地區的黨項羌和四川茂汶地區冉龍羌還保留其種部落外,絕大多數羌族已
基本漢化,或融合到其他民族中去了。
青海歷史上諸多民族
五次大融合
青海高原地處偏遠,在傳統的中國「正史」里,這里一直被列入「邊外」,視為「夷蠻」之鄉。但從秦漢以來,近至明清,卻一直沖突不斷,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土埋白骨血濺草,月冷黃昏鬼守門」的詩句,印證了歷史上很多大的戰場都在這里展開。究其原因,一是它地處我國北方草原地帶邊緣,是農業文明與草原文明交匯地,自古是漢羌民族文化沖突的焦點;二是它地處中國西北之腹地,中亞與東亞的中心,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民族遷徙及擴張,東西交通往來的需要,必然使這里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今天,在西寧周邊地區,或沿湟源峽西行,「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軍事的遺跡障塞墩燧,星羅棋布,使人仍可想見當年這里狼煙四起,金戈鐵馬,大軍呼嘯於古戰場之壯烈畫卷。
據《青海隨思錄》記述,青海歷史上大的沖突基本可以劃分兩類:一類是秦漢時期中原對青海地區的擴張以及河湟羌戎部落對內地的進犯;唐代青海地區吐蕃政權與唐政權的和戰糾紛;另一類是吐谷渾時代和元代蒙古族對青海地區的武力征服及佔領。恰恰正是這些大的沖突的發生與延續,促進了這一地區民族的融合、經濟的開發、文化的交流和社會的進步。這一歷史結局是人們始料不及的,這也是青海漢、藏、蒙古、回、土族等社會演進到今天這樣的格局的重要歷史成因。
秦漢時期中原對河湟地區的擴張及開發促進了青海第一次民族的交流與融合。漢代,漢民族開始大量進入青海,漢元鼎六年(前111年),漢武帝派將軍李息和郎中令徐自為率漢軍10萬征西先零、封養、牢姐等諸羌(牧駐今湟源、海晏、共和縣),結果羌人戰敗,大部被歸降,還有一些羌人「去湟中、依鹽池左右」,也就是退居到青海湖西南諸地。於是河湟有許多空地,從內地遷移一部分漢族從事墾種,這是由於征戰,漢民族進入青海之始。
漢神爵元年(前61年),後將軍趙充國率軍六萬西征羌族。羌族被平定後,趙充國便向漢宣帝三上「屯田奏」,奏文大意是:從臨羌(今湟源東)到浩門(今民和)一帶,已開墾和未開墾土地有二千頃以上,留步兵一萬二百八十一人分屯各要塞處墾田。同時對湟水流域交通進行整修,從湟峽(西寧小峽)經過丹地(今湟源)到青海湖地區,沿途修路架橋七十餘處。這是由於原來征戰的將士留下來屯田,成為青海漢民族之始。
漢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派中郎將平憲等人,攜重金到卑禾羌海(今海晏),下轄四城。西海郡設立,人口稀少,於是又增新法令「犯者徙之西海」,從此犯者人口以千、萬記數,這是由於充軍成為青海漢民族之始。然而隨著「五胡亂華」的開始,漢民族或內遷,或被同化,南北朝後即無蹤跡了。隋煬帝西巡後,又曾「發天下輕罪徙居之」,然而很快便退出了。
河湟地區屬隴西,為金城、西平等郡,包括臨羌(今湟源)、安夷(今平安)、破羌(今樂都)、允吾(今民和)。全面加強了對西北邊疆的控制和治理。特別是漢代,為了控制匈奴南下,在河湟地區大肆推行屯兵制,以屯田開發資助軍餉,以養馬設廠為軍需所用,於是從內地征調大批漢人丁男戊卒,大軍萬人,小軍千人,屯田牧耕,烽戊邏卒,萬里相繼,以卻強敵。當時政府在西北的牧苑馬廠最多達以36所,因罪遣送放牧的官奴罪犯動輒達到數萬人之多,馬匹數量最多高達40多萬匹。軍隊屯田的范圍不僅擴展到河湟地區、河西走廊,遠到河源腹地、新疆,甚至到今天的中亞一帶。不僅防止了匈奴對漢朝西北邊境的侵犯,也大大推動了河湟地區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是青海地區漢羌民族與其他少數民族的交流與融合。後來漢朝設立「西海郡」,「徙者數千」又打通了與西域各國的通道,形成了著名的「絲綢之路」,也出現了與西域通商的「青海道」,進一步促進了西域各國與青海及內地的經濟、文化、商旅往來。
吐谷渾時期是青海地區發生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時期。時間大約在兩晉時期即太康四年至十年(公元283年―公元289年)。吐谷渾原是東北鮮卑族的一支,後遷徙至河套地區,20年後晉永嘉之末(公元313年)西晉發生混亂,吐谷渾族趁機率眾西行,到了�罕、甘松地區,即今甘南(四川北部)一帶。此後跨過洮河,西到白蘭即今青海都蘭、巴隆一帶。北至青海湖,以至南達四川西北部。他們在這一地區兼並羌氐,地方數千里,號為強國。吐谷渾在青海一帶建立了長達三百多年之久的吐谷渾國,這也是青海地區第一個統一的封建民族政權。吐谷渾時期,除鮮卑族外,還有羌族、氐族、匈奴、高車、契骨、柔然、契丹、女國、象雄、吐蕃、突厥、西域胡人和漢人。這些語言不同、族屬不一的氏族部落,經過三百多年漫長的歷程,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為青海民族的歷史形成奠定了新的基礎。學術界一直認為今天青海的土族,其始祖即當時的吐谷渾族。
這一時期青海地區另一支大的民族遷徙是黨項族的遷移。黨項本屬羌族一支,世居古析支(今青海東南部河曲一帶)。吐谷渾占據青海後,一部分黨項族為吐蕃和吐谷渾所融合,另一部分融合部分漢人、回鶻人向陝、甘、寧地區內遷,到了今甘肅慶陽、陝北地區和寧夏中寧、固原一帶。吐蕃強盛後擊敗吐谷渾,青海部分黨項族再次東遷,主要向賀蘭山以東地區遷徙,並進入河套地區,有一部分寄居在河西走廊一帶,與當地民族進行了新的融合。
唐代吐蕃與中原關系的發展促進了青海地區民族第三次大融合。公元7世紀,松贊干布在青藏高原崛起,統一當地諸羌,建立了強大的奴隸制政權――吐蕃王國。
吐蕃的興起給唐朝邊境帶來了很大威脅,雙方發生過大非川、大良川、石堡城等多次大戰,最終達成了《唐蕃會盟》,通過和親政策,建立了甥舅關系。唐蕃關系的發展加速了雙方的經濟貿易和往來,在今日月山設立第一個茶馬互市,從此內地工匠、工藝人又同藏人通婚,為青海地區多民族的融合譜寫了新的篇章。
元明清時代蒙古族的擴張形成了青海地區第四次大的民族融合和交流。宋寧宗元禧二年(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國。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先後幾次對外擴張,西征歐亞,佔領了中亞、西亞的廣袤土地。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蒙古族在統一全國的過程中,青海藏區和西藏均為蒙古統治,蒙古人開始遷入青海,設有西寧州,包括樂州和廓州(今樂都、化隆)。原來各藏族部落變成了蒙古王爺的封地,青海各地設立了蒙軍的台站棧道,各哨卡都由蒙古軍人駐守。青海今天藏區許多蒙語地名,諸如「那拉撒拉」、「恰卜恰」、「若蘭布拉」、「丹噶爾」、「哈拉庫圖」、
柴達木、德令哈、希里溝等,就是這個時期的歷史遺跡。到明清兩代,蒙古族又有亦不剌、卜兒孩、俺答汗、卻圖汗、顧始汗諸部西入幾次向青海的遷徙,直到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羅卜藏丹津叛亂平息後,清政府在《青海善後事宜》中才正式確定了蒙古族兩翼二十九族青海的屬地范圍,核定了青海蒙古族的正式封號,這就是形成今天青海蒙古族的歷史基礎。蒙古族進人青海,一直保持著自己的領地,許多地方的蒙古族信奉喇嘛教,已與青海當地藏族結合為兄弟一家。
另外,早期藏文史籍一直稱蒙古民族為「霍爾」,並雲「地在西夏之北」,直到明清,藏族才分稱蒙古族為「索布」(阻卜)、土族為「霍爾」。有專家認為,霍爾是「早期對吐谷渾故地的一些非漢人的泛稱。」在今青海東部和廣大藏族地區有許多與霍爾有關的地名。近代,西藏藏北草原上的牧民也被稱為「霍爾」,有「霍爾三十九族」之說;今四川甘孜州所屬的道孚、盧霍、朱倭、甘孜、東谷五個地區總稱為「霍爾五地」,可見,霍爾曾是青藏高原上一個人口數量眾多的部族,這些成為現代藏族的霍爾人必與蒙古人有關,但也不能否認與古老吐谷渾人的淵源關系。
在蒙古西征的漫長歲月中,蒙古人還以簽軍的形式將中亞一帶的伊斯蘭教徒帶回中原內地,並在甘、寧、青、滇等地予以安置。在這一大的歷史背景下,於是大批波斯人、阿拉伯人遷入中國境內,或以軍隊形式令其屯田自力,或與漢人雜居以定歸屬,逐步形成了甘青等地的回族聚居地帶。這是蒙古西征之後西北地區又一次大的民族融合,也是青海多民族聚居的又一次歷史發端。
明代是漢族遷居河湟並取得較大成就的時期,也是青海歷史上第五次民族遷徙和交流。從明初開始,漢民族成為青海多民族格局的一支重要的主體民族,一直繁衍發展到了現在。青海邑人中廣為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後馬秀英,很有才華,深受寵愛,但有一點不合時尚的缺憾――腳大,因此人們當面尊稱為「馬皇後」,背後直呼「馬大腳」。有一年南京珠璣巷(又說竹子巷或珠絲巷)的市民正月十五鬧元宵,有男扮女裝騎馬戲鬧者,被佞臣瞧見,讒言於朱元璋:「男扮女裝者,女貌大腳,倒騎在馬上,手舞足蹈。」朱元璋一聽火冒三丈,這不是暗喻我朱家天下倒行逆施嗎!孰可忍,士不可忍!回到宮中立令將珠璣巷居民圍而殺光。就在這時,馬皇後勸言:「愛民如子,仁德寬厚,則民心順,民心順則天下興,天下興則社稷固。」朱元璋一聽覺得言之有理,於是下令全部發配塞外,攆到了青海。這個傳說與《綱鑒總論・廣註明朝殺京民條》的注述:「帝(太祖)以元宵燈謎畫一婦女,手懷西瓜乘馬。而馬後腳甚大。上日:『彼以皇後為戲謔』蓋言淮西婦馬(皇)後腳大也,乃殺京民之不安本分者」的記載相吻合。
又據湟源縣大華鄉的池汗村和塔灣鄉的塔灣、崖根、紅土灣、後庄、河南、阿家圖村,申中鄉的申中、韭菜溝村,波航鄉的納隆村,城郊鄉的河拉台、納隆口等五鄉十一村1704戶家族宗譜的調查(1985年),其中有1413戶、6651人的祖籍在南京江淮一帶,系明洪武、浙江、天啟年間被充軍、移民而來的。
清代入居青海的漢族祖籍,主要是江蘇、浙江、安徽、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甘肅、湖北等地。其中屯邊諸多來自江浙、皖、鄂等地,做生意者多數來自晉、陝等地。
漢民族的大量遷入,大大改變了原有的民族成分,對農業、商業、手工業、畜牧業的開發起過重要作用,也在文化上對其他民族產生過重要影響。
『拾』 關於母愛的故事50字
故事一:血奶
年輕的母親正在溫馨的家裡一邊織著毛衣,一邊用腳輕輕撥動著搖籃,搖籃里的孩子甜甜地睡著。突然地震發生了,母子一同墜入廢墟和黑暗之中,萬幸的是,母子都沒有受傷。母親把孩子緊緊抱在懷里,等待求援一天過去了。孩子吃盡母親雙乳里最後兩滴奶,哭聲漸漸衰弱。再不獲救,孩子將被渴死先於母親而去絕望中和母親兩手亂扒,企圖從鋼筋水泥中獲取食物。突然,她的手觸到了織衣針,心中一陣狂喜:孩子有救了。
一周之後,母子倆最後重見天日,孩子安然無恙,母親卻永遠地閉上了眼睛,臉色十分蒼白。人們驚奇地發現,母親每個手指都扎了一個小孔,孩子正是靠吸吮母親的鮮血存活下來。這是個真實的故事,發生在當年的唐山地震中。
故事二:102滴血
主人在某一天把廢棄的閣樓重新裝了門窗,半個月後去,發現窗檯下有一隻死不瞑目的小鳥,從窗檯到地下,細數共有102滴血!估計是小鳥撞窗所致,是什麼令小鳥不顧一切的呢?
主人檢查了閣樓,發現了裡面有一窩餓死了的雛鳥。主人明白了因他關了門窗,小鳥媽媽不能進去,為了它的寶貝,它想用自我的身軀去撞開窗啊!
故事三:母愛的力量
一個年輕的母親因患白血病久卧病榻,身心越來越疲憊。她明白留給自我的日子不多了,就趁醫生、護士不注意的時候拚命為女兒編織了一件毛衣。毛衣織完藏在枕頭下,人也從此進入半昏迷狀態,之後她隱約聽見護士的議論,明白自我不出3日將遠離親人,心裡倒也十分鎮定。
第二天突然聽到病房外有鼓樂聲,問床前守護的丈夫,丈夫只得告訴她,再過兩天就是「六一」兒童節了,學生們在**練。年輕的母親咬咬牙說:「我必須要活過兒童節,我不能死在6月1號。不然,每到兒童節,女兒想起這天失去母親,她能高興嗎?」果然,這個年輕的母親再半昏迷狀態下與死神周旋,時不時微睜開眼睛問,什麼時候了?最後堅持到6月2日,她鬆了一口氣:「好了,我要同你們說再見了。」說完指指枕頭下,含笑而去。
故事四:母愛是一碗面條
夜深了,看著公交末班車的燈影,感覺有些疲憊。剛才已和媽打了電話,我叫他不要等我,先睡。今晚沒吃什麼,現在有些餓。媽說煮點夜宵給我,我說太晚了,回家吃點泡麵就行。終於,到站了。我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了家。
一開門,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母親沒有睡,而是煮了一大鍋的面條。看著那熱騰騰的面條,我的眼眶濕潤了。母親招呼我說:「快來吃呀,都涼了。」我坐下,吃了一大碗。我從來都不知道面條是那麼好吃,不,應該說是母親做的。「你看你工作那麼忙,但也要注意身體呀。健康是幸福的源泉。」那晚以後,我都盡量擠出時間來回家陪母親。
(10)我和青海的一個故事散文擴展閱讀:
母愛相關名言:
我之所有,我之所能,都歸功於我天使般的母親。 ——林肯
一位好母親抵得上一百個教師。 ——喬治·赫伯特(英國詩人)
母親是偉大的! ——魯迅
世界上一切都可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愛才是真的,永恆的,不滅的。(印度)
慈母的胳膊是慈愛構成的,孩子睡在裡面怎能不甜?(雨果)
母苦兒未見,兒勞母不安。 ——清代文人 王中書 《勸孝歌》
王母稱兒干卧,兒屎母濕眠。 ——清代文人 王中書 《勸孝歌》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唐代詩人孟郊
母愛只有做母親的才知道。 —— 沃·蒙塔古
母愛是世間最偉大的力量。 —— 米爾
母愛乃世界上最偉大的勢力。 —— 阿瑟·米
暗中時滴思親淚,只恐思兒淚更多。 ——清代學者 倪瑞璿 《憶母》
我的第一個啟蒙老師是我的母親。 ——茅盾
母親的心是一個深淵,在它的最深處你總會得到寬恕。 ——巴爾扎克
母親們是天生的哲學家。 ——斯托夫人(《湯姆叔叔的小屋》作者,美國女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