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堅守信念的故事
㈠ 鄧稼先的事跡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被稱為「兩彈元勛」。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鄧稼先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完成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
他自1958年開始組織領導開展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對原子彈的物理過程進行大量模擬計算和分析,從而邁開了中國獨立研究設計核武器的第一步,領導完成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前的爆轟模擬試驗。
原子彈試驗成功後,立即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組織領導並親自參與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製和試驗工作。
(1)一生堅守信念的故事擴展閱讀:
鄧稼先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為了他的祖國中國的強盛,為了中國國防科研事業的發展,他甘當無名英雄,默默無聞地奮鬥了數十年。他常常在關鍵時刻,不顧個人安危,出現在最危險的崗位上,充分體現了他崇高無私的奉獻精神。
他在中國核武器的研製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卻鮮為人知,直到他死後,人們才知道了他的事跡。 他是最具有農民朴實氣質的科學家。鄧稼先敏銳的眼光使中國的核武器發展繼續快步推進了十年,終於趕在全面禁止核試驗之前,達到了實驗室模擬水平。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的槍聲響起。22天後,北平淪陷了。日本侵略者召開了「慶功會」。時年13歲的鄧稼先無法忍受這種屈辱,當眾把一面日本國旗撕得粉碎,並扔在地上踩了幾腳。這件事發生後,鄧以蟄的一個好友勸他說,此事早晚會被人告發,你還是盡早讓孩子離開北平吧。
無奈之下,鄧以蟄讓鄧稼先的大姐帶著他南下昆明,那裡有南遷的清華和北大教授,還有眾多的老朋友。臨走前,父親對他說「稼兒,以後你一定要學科學,不要學文,科學對國家有用。」鄧以蟄憑自己的經驗寄希望於鄧稼先,但這句話在鄧稼先的腦海里卻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鄧稼先
編輯於 2019-11-09
TA的回答是否幫助到你了?
能夠幫助到你是知道答主們最快樂的事啦!
有幫助,為TA點贊
無幫助,看其他答案
查看全部55個回答
人福利!總裁商業思維課程免費看_老總必看!
總裁商業思維,免費視頻,蘇老師總裁商業思維,前100名免費送,打造自動化團隊,同行老總都在看的總裁商業思維,讓您的業績直線上升的秘訣...
泌陽縣志遠教育咨詢信息服務部廣告
— 你看完啦,以下內容更有趣 —
nlop輪胎京東有優惠,輪胎保養一站購!
nlop輪胎「京東」汽車用品大牌鉅惠,領券滿199減60,點擊搶購,讓您的愛車出色制動安全守護!
廣告2020-10-17
鄧稼先的主要事跡?
鄧稼先的光輝一生(徐焰) 鄧稼先,1924年出生於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之家。翌年,他隨母到北京,在擔任清華、北大哲學教授的父親身邊長大。他5歲入小學,在父親指點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礎。1935年,他考入崇德中學,與比他高兩班、且是清華大學院內鄰居的楊振寧結為最好的朋友。鄧稼先在校園中深受愛國救亡運動的影響,1937年北平淪陷後秘密參加抗日聚會。在父親安排下,他隨大姐去了大後方昆明,並於1941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 1945年抗戰勝利時,鄧稼先從西南聯大畢業,在昆明參加了共產黨的外圍組織「民青」,投身於爭取民主、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的斗爭。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擔任了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並在學生運動中擔任了北大教職工聯合會主席。抱著學更多的本領以建設新中國之志,他於1947年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於翌年秋進入美國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學研究生院。由於他學習成績突出,不足兩年便讀滿學分,並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此時他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鄧稼先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九天後,便謝絕了恩師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決定回國。同年10月,鄧稼先來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員。此後的八年間,他進行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研究。1953年,他與許鹿希結婚,許鹿希是五四運動重要學生領袖、後來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許德珩的長女。1954年,鄧稼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58年秋,二機部副部長錢三強找到鄧稼先,說「國家要放一個『大炮仗』」,征詢他是否願意參加這項必須嚴格保密的工作。鄧稼先義無反顧地同意,回家對妻子只說自己「要調動工作」,不能再照顧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難。從小受愛國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從事對國家有重大意義的工作,表示堅決支持。從此,鄧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對外聯絡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現在嚴格警衛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鄧稼先就任二機部第九研究所理論部主任後,先挑選了一批大學生,准備有關俄文資料和原子彈模型。1959年6月,蘇聯政府終止了原有協議,中共中央下決心自己動手,搞出原子彈、氫彈和人造衛星。鄧稼先擔任了原子彈的理論設計負責人後,一面部署同事們分頭研究計算,自己也帶頭攻關。在遇到一個蘇聯專家留下的核爆大氣壓的數字時,鄧稼先在周光召的幫助下以嚴謹的計算推翻了原有結論,從而解決了關系中國原子彈試驗成敗的關鍵性難題。數學家華羅庚後來稱,這是「集世界數學難題之大成」的成果。 鄧稼先不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費盡心血,還經常到飛沙走石的戈壁試驗場。1964年10月,中國成功爆炸的第一顆原子彈,就是由他最後簽字確定了設計方案。他還率領研究人員在試驗後迅速進入爆炸現場采樣,以證實效果。他又同於敏等人投入對氫彈的研究。按照「鄧—於方案」,最後終於製成了氫彈,並於原子彈爆炸後的兩年零八個月試驗成功。這同法國用8年、美國用7年、蘇聯用4年的時間相比,創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鄧稼先擔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長,1979年又任院長。1984年,他在大漠深處指揮中國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試驗成功。翌年,他的癌擴散已無法挽救,他在國慶節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門。1986年7月16日,國務院授予他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同年7月29日,鄧稼先去世。他臨終前留下的話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並叮嚀:「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鄧稼先雖長期擔任核試驗的領導工作,卻本著對工作極端負責任的精神,在最關鍵、最危險的時候出現在第一線。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鈾球加工等生死系於一發的危險時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員身邊,既加強了管理,又給作業者以極大的鼓勵。 一次,航投試驗時出現降落傘事故,原子彈墜地被摔裂。鄧稼先深知危險,卻一個人搶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彈碎片拿到手裡仔細檢驗。身為醫學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彈,在鄧稼先回北京時強拉他去檢查。結果發現在他的小便中帶有放射性物質,肝臟被損,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隨後,鄧稼先仍堅持回核試驗基地。在步履艱難之時,他堅持要自己去裝雷管,並首次以院長的權威向周圍的人下命令:「你們還年輕,你們不能去!」1985年,鄧稼先最後離開羅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參加會議。醫生強迫他住院並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無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對自己妻子以及國防部長張愛萍的安慰,平靜地說:「我知道這一天會來的,但沒想到它來得這樣快。」中央盡了一切力量,卻無法挽救他的生命。在鄧稼先去世前不久,組織上為他個人配備了一輛專車。他只是在家人攙扶下,坐進去並轉了一小圈,表示已經享受了國家所給的待遇。在他去世13年後,1999年國慶50周年前夕,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又向鄧稼先追授了金質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選自2001年6月25日《北京青年報》) 三、楊振寧與鄧稼先的友誼(徐勝藍、孟東明) 1964年10月,浩瀚的戈壁灘上空升起了一團蘑菇雲,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兩年之後,第一顆氫彈又放出炫目的光芒。這曾使全世界為之震驚。人們都知道奧本海默是美國的「原子彈之父」,薩哈羅夫是前蘇聯的「氫彈之父」,然而,中國的「兩彈」元勛是誰? 1986年6月,中國各大報紙均在首要位置介紹這位了不起的科學家: 名字鮮為人知 功績舉世矚目 「兩彈」元勛——鄧稼先 1986年6月,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簽署命令,任命鄧稼先為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1986年7月,國務院授予鄧稼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和獎章。 核工業部為表彰鄧稼先20多年來為發展我國核武器做出的重大貢獻,為使他那不計名利、甘當無名英雄和艱苦奮斗、捨生忘死的革命精神發揚光大,號召廣大科技人員向他學習。 鄧稼先可歌可泣的優秀事跡,他那偉大的抱負和精忠報國的感人精神深深震撼著人們的心靈! 外國有一本書,題為《比一千顆太陽還亮》。鄧稼先獻身的事業,亮過一千顆太陽!他從34歲接到命令研製中國的「大炮仗」以來,告別妻子和兩個幼小的兒女,隱姓埋名進入戈壁灘。20多年來,他和他的同事們沒有任何人在報刊上占過巴掌大的版面。他們都把自己的姓名和對祖國、對人民的深愛埋在祖國最荒涼最偏僻的地方。人們常常忘記他們,只有當「大炮仗」的沖擊波沖擊各國地震監測站,引起世界一次又一次矚目的時候,人們才想起他們的存在…… 1986年7月29日,為中國核武器事業奉獻畢生精力的元勛鄧稼先病逝於北京。 全國上下為這位中華精英過早離開人世而感到悲痛。 他的朋友們懷著無比悲痛、崇敬的心情獻給他一支輓歌——《懷念鄧稼先院長》: 天府楊柳塞上煙, 問君此去幾時還? …… 實驗場上驚雷動, 江河源頭捷報傳。 …… 不知鄧老今何在? 忠魂長眠長江畔。 國防部長張愛萍將軍寫道: 踏遍戈壁共草原, 三十五年前。 連克千重關, 群力奮戰君當先。 捷音頻年傳, 蔑視核訛詐, 華夏創新篇。 君視名利如糞土, 許身國威壯河山。 哀君早辭世, 功勛澤人間。 國務院總理專程從外地趕回北京參加鄧稼先的追悼會,他說:「鄧稼先同志是我國科技工作者的典範,是我國科技工作者的驕傲。」 「稼先逝世,我極悲痛」。鄧稼先的岳父、全國政協副主席、90高齡的許德珩老人在他送的大幅挽幛上這樣悼念鄧稼先。 在地球的另一面,遠隔萬里重洋的楊振寧教授懷著無限悲痛的心情,給鄧稼先的夫人許鹿希教授打來了唁電。 楊振寧先生和鄧稼先先生有著深厚的友誼,讓我們讀一讀北京醫科大學許鹿希教授撰寫的《懷念稼先》中的第八節《半個世紀的友誼》的一段吧! 「文革」初期,氫彈爆炸了,但核武器的研製並沒有到頭。可在那個烏煙瘴氣的年代,就連稼先他們核武器研究院也未能倖免。林彪、「四人幫」組織一些不明真相的群眾把斗爭矛頭指向稼先等十幾位理論部的負責人。稼先非常清楚地知道這時只要說一句違心的話,就會給中國的核武器事業帶來巨大的損失,他頑強地頂著,處境很危險。正在此千鈞一發之際,似乎蒼天有眼,1971年楊振寧先生從紐約經巴黎飛抵上海。下飛機後,開列了他要見的人的名單,名單上第一個就是鄧稼先。這張名單很快傳到中央,稼先立刻被召回 北京會客。不久,在周總理親自干預下,基地里暗無天日的局面結束了。 楊振寧先生當然不知道他們的這次會晤對稼先來講有著多麼重大的意義,但是我們全家人從心底深深地感激他。 楊先生與稼先從小就有著深厚的情誼。他們兩家的祖籍都是安徽,在清華園兩家人又住隔壁。鄧父鄧以蜇和楊父楊武之是多年深交的老友。楊振寧教授的弟弟楊振平與稼先也很要好。少年時代的稼先與少年楊振寧總在一起打牆球,彈玻璃球,甚至還比賽爬樹。上中學稼先和楊振寧都同在北平崇德中學,楊振寧比稼先高兩級,後來他們兩人又是西南聯大的校友。解放前夕,稼先和楊氏兄弟又都赴美留學。獲得博士學位後,稼先就與他們分開了,不過他們的友情卻一直保持著。 自1971年以後,楊先生多次回來訪問、講學。稼先與他總少不了敘舊聊天。有一次楊先生到我們家,他說想和稼先一起騎車去頤和園。為安全起見,這樣的要求我們著實不敢答應他。還有一次,我們一道去北海仿膳,大家邊吃邊談笑著,楊先生對稼先說:「這回你可以吃飽了,想當年在美國留學的時候,你可是常常餓肚子的呀!」可不是嘛,稼先留學的時候,生活很艱苦,開始沒有獎學金,吃飯不敢按飯量吃,只能按錢吃。有一段,他和洪朝生(現在科學院低溫物理中心工作)合住在一位美國老太太的閣樓里,有一次他倆去吃飯,兩份牛排端上後,稼先看了看,對洪朝生說:「我這塊小,你那塊大。」洪朝生就把自己那份給了稼先。……回想起這些往事,楊先生與稼先都笑了。 後來,楊先生多次送書給稼先,有《楊振寧論文選集》,有《讀書教學四十年》等,都寫著「稼先」或「稼先弟」存念。稼先60壽辰時,楊先生特意送他一副國際象棋。稼先住院後,楊先生到醫院看他,並且為他找特效葯。最後一次,楊先生送給稼先一大束鮮花,這鮮花象徵著兩人永存的友誼,正像楊先生給我的唁電中所說的:「稼先為人忠誠純正,是我最敬愛的摯友。他的無私的精神與巨大的貢獻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恆的驕傲。」 最後,我想以楊振寧先生的一句話作為我這篇懷念文章的結束語: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選擇他的人生的話,他仍會走他已走的道路,這是他的性格與品質。能這樣估價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們應為稼先慶幸!」 稼先沒有虛度此生! 1987年10月23日,楊振寧在宋健、周光召等陪同下來到八寶山公墓,祭奠與他有著半個世紀深情厚誼的摯友鄧稼先。 深秋的北京,瑟瑟秋風給人們帶來寒意。八寶山公墓在安放骨灰的靈堂外面庭院里搭起了一個靈堂,鄧稼先的巨幅遺像前擺著楊振寧送的花籃,緞帶上寫著「鄧稼先千古楊振寧敬輓」。 楊振寧眼含熱淚面對鄧稼先的遺像肅立默哀,鞠躬悼念。 祭奠儀式結束後,鄧稼先的夫人許鹿希女士按照鄧稼先生前囑托,向楊振寧贈送一套安徽出產的石刻文房用具,上面寫著「振寧、致禮存念稼先敬留」。許鹿希女士深情地說,這套文房用具象徵著鄧稼先和楊振寧的鄉情和友誼。 鄧稼先是楊振寧的中學、大學同學,他為中國的核事業做出如此重大的貢獻,然而,過去中國並沒有在報刊重點宣傳、表彰他。1986年6月,鄧稼先病重期間,楊振寧去醫院探望他。後來,楊振寧又向中央領導同志談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中國早就應該把對中國、對國際有貢獻的科學家介紹出來。 楊振寧非常敬重鄧稼先,他說:「鄧稼先是中國的帥才,他能得到中國領導人的絕對信任,也能得到群眾的絕對信任,這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他又說:「中國高層人士選定他當領導者來研究原子彈,這位人士是很有眼光的人。我認識鄧稼先,又認識美國的奧本海默和泰勒。這三個人的個性都不一樣。鄧稼先隨和、靦腆,又沒有行政工作的經驗。當初美國的格羅夫斯將軍也聘任了沒有行政經驗的奧本海默當主持人,取得了事業上的成功。稼先的個性完全不同,是另外一種帥才。我收集了許多鄧稼先的材料,我期待有一天有人能寫篇有關鄧稼先的傳記,我希望傳記能把他對中國的貢獻詳細表達出來。」 歷史沒有忘記他們!1987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立60周年,中央電視台播放了長達12集的電視片:《讓歷史告訴未來》。在第8集里,有這樣的畫面和解說: 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壯麗場面展現在熒光屏上,欣喜若狂的中國人民、套紅的《人民日報》號外……,鄧稼先先生的高大身軀也出現在熒光屏上。 …… 「1971年,當楊振寧得知,中國兩彈全部是由中國人自己製造成的,他離開宴席走進了洗手間,那時,他已是淚流滿面了!」
7贊·891瀏覽
鄧稼先感人事跡
總結歸納精選(1): 鄧稼先的愛國故事: 抱著學更多的本領以建設新中國之志,鄧稼先於1947年透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於翌年秋進入美國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學研究生院。由於他學習成績突出,不足兩年便讀滿學分,並透過博士論文答辯。此時他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這位取得學位剛9天的娃娃博士毅然放下了在美國優越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回到了一窮二白的祖國。 總結歸納精選(2): 鄧稼先的精神品質:社會嗑 兩彈一星元勛鄧稼先的愛國思想是從小就養成的,並支撐著他的一生。在愛國無功的狀況下,是父親的一番肺腑之言點亮他心中的燈盞,從此,抱著科技救國的信念,鄧稼先刻苦求學,走出了一條輝煌的成功之路。 鄧稼先優秀的精神品質首先表此刻回國的發奮上,甚至堪稱典範,他是義無反顧、迫不及待,拳拳報國之心溢於言表!回國後,鄧稼先在所有場合表現出的無私、執著、吃苦耐勞、獻身精神,以及熱情、謙和、善於團結協作等,都讓人真切地感受到他的可貴品質和精神風貌。 總結歸納精選(3):千秋萬歲名 鄧稼先小時候的故事: 鄧稼先從小就有愛國情懷。13歲時,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爆發了,日本侵略者遍布京城。當時,日本侵略者有個規定:凡是中國百姓從日本哨兵面前走過,都要向其行鞠躬禮。鄧稼先雖然還不能完全明白這是怎樣回事,但他知道這是一種侮辱,於是,他寧願繞道走,也不去向侵略者行禮,以免自己的人格受到
10贊·14,229瀏覽2020-09-14
鄧稼先的最主要事跡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的槍聲響起。22天後,北平淪陷了。日本侵略者召開了「慶功會」。[38] 時年13歲的鄧稼先無法忍受這種屈辱,當眾把一面日本國旗撕得粉碎,並扔在地上踩了幾腳。這件事發生後,鄧以蟄的一個好友勸他說,此事早晚會被人告發,你還是盡早讓孩子離開北平吧。無奈之下,鄧以蟄讓鄧稼先的大姐帶著他南下昆明,那裡有南遷的清華和北大教授,還有眾多的老朋友。臨走前,父親對他說「稼兒,以後你一定要學科學,不要學文,科學對國家有用。」鄧以蟄憑自己的經驗寄希望於鄧稼先,但這句話在鄧稼先的腦海里卻留下了深深的印象。[10] 「許身國威壯河山」 1979年,在一次航投試驗時出現降落傘事故,原子彈墜地被摔裂。鄧稼先深知危險,卻一個人搶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彈碎片拿到手裡仔細檢驗。 身為醫學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彈,在鄧稼先回北京時 1986年6月,楊振寧(右)看望病中的鄧稼先 強拉他去檢查。結果發現在他的小便中帶有放射性物質,肝臟破損,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隨後,鄧稼先仍堅持回核試驗基地。在步履艱難之時,他堅持要自己去裝雷管,並首次以院長的權威向周圍的人下命令:「你們還年輕,你們不能去!」[14] 1985年,鄧稼先離開羅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參加會議。醫生強迫他住院並通知他已患有癌症。[11] 他無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對自己妻子以及國防部長張愛萍的安慰,平靜地說:「我知道這一天會來的,但沒想到它來得這樣快。」[11] 最後一枚獎章 鄧稼先一生功勛卓著,獲獎無數,他生前的最後一枚獎章是在醫院的病房裡獲得的。1986年7月17日下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鵬、全國總工會書記羅干、國防科工委科技委主任朱光亞、核工業部部長蔣心雄等領導,前往解放軍總醫院,向鄧稼先頒發全國勞動模範證書和獎章,以表彰他為中國核武器研究工作和核事業所作出的特殊貢獻。這是「七五」期間黨中央、國務院授予的第一個全國勞動模範稱號、授出的第一枚全國勞動模範獎章。[40-41] 鄧稼先莊重地把獎章戴在胸前,高興地說:「今天李鵬副總理親臨醫院授予我全國勞動模範稱號,我感到萬分激動。核武器事業是成千上萬人的努力才取得成功的,我只不過做了一小部分應該做的工作,但黨和國家就給我這樣的榮譽,這足以說明黨和國家對尖端事業的重視。我現在雖然患病,但我要頑強地同疾病作斗爭,爭取早日恢復健康,為國防科研事業再盡一些力量,以不辜負黨和國家對我的希望。」[42-43] 就在戴上這枚獎章的12天後,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因全身大出血,醫治無效,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離開了他為之奮斗、奉獻了一輩子的中國核事業。在生命的最後時刻,鄧稼先對妻子許鹿希說:「假如生命終結後可以再生,那麼,我仍選擇中國,選擇核事業。」 庶民本色 在「兩彈元勛」鄧稼先留給後人的照片中,我們看到的是一位學究形象。實際上,鄧稼先是一個非常熱愛生活的人,在衣食住行上均表現出極強的「庶民本色」[44] 。 鄧稼先穿衣服從不挑剔,一般就是一套灰色咔嘰布的中山裝,衣服樣式也基本沒什麼變化,一套衣服一穿就是很多年,很久也不見他置辦新衣服[44] 。不過鄧稼先的著裝是十分講究的,他的衣服雖然不新,但從來都是干凈、整齊,從不因為工作繁忙而在服裝上顯示出「沒時間收拾」的樣子[44] 。 鄧稼先在「吃」上是相當講究的[44] 。在經濟條件允許的范圍內,他總是在節假日吃上一頓。鄧稼先很喜歡請客,每每花上10元錢在飯館請同事們熱熱鬧鬧地吃上一頓。而一個人的時候,他也不忘一飽口福。調回北京後,他一般都要在星期天去岳父許德珩家裡團聚一次。而在去岳父家的途中,鄧稼先都選擇在當時北京的繁華地段西單附近下公交車,找一家有名的飯館用餐。這樣做,既可以不給岳父家裡添麻煩,又可以滿足自己的愛好。雖然鄧稼先身居領導職務多年,但從不開單間、去雅座,而當時散座席上還沒有「排隊叫號」一說,所以每當進入正值飯點的餐廳,鄧稼先就和普通市民一樣,看準了一位要吃完的食客,站在其後面等座,有時一等就是半個小時[44] 。 鄧稼先喜歡喝酒,在聚餐或下館子時,只要不影響工作,一般都會喝上比較好的白酒二兩,但從不過量[44] 。鄧稼先的父親鄧以蟄也喜愛飲酒,親家許德珩去看望鄧以蟄的時候,往往會帶上一瓶頂級的國產白酒作為禮物送給親家。鄧以蟄在得到許德珩送來的酒後,往往叫兒子鄧稼先來陪他喝上一杯,而鄧稼先也是只喝二兩。在許進的印象中,鄧稼先只有一次喝酒「突破」到三兩。究其原因,時值鄧稼先團隊的一位同志的子女由於種種原因而無法參加高考,一時又沒有解決之策,讓他非常發愁,因此在不知不覺中多喝了好幾杯[44] 。 鄧稼先除了喝酒,香煙也抽得很「勤」,一天大概一包左右[44] 。他抽煙也很講究,一般只抽當時的一個牌子,實在沒有了偶爾也用另一種代替,抽的時候喜歡加上一個煙嘴。但當時這兩種香煙很難買到,於是鄧稼先就不把煙帶在身上,而是會放幾盒在辦公室,讓喜歡抽煙的同事們分享。因此,除了談工作的一部分人外,很多同事來辦公室找鄧稼先說的頭一句話是:「老鄧,來一根。[44] 」 在從事核工業研究期間,鄧稼先根本無暇娛樂[44] 。調回北京後,鄧稼先有了一些業余時間,就喜愛上了聽京劇,且不管什麼戲都喜歡聽。由於工作時間不固定,他從來不預先買票,也不託別人幫著買,而是一有時間就趕到北京護國寺的劇場前,和別人一起等退票。他「經驗」豐富,從來不在售票窗口等退票,而是在離劇場稍遠的地方尋找「真想退票」的人,結果每次均能買到價格適當的退票,准時進入劇場[44] 。 鄧稼先還有一個愛好是看電影[44] 。當時,國管局於每星期六晚上在政協禮堂放電影,一般連放兩場,鄧稼先每場必看。他看電影,從來都是坐公交車前往,有時電影結束得很晚,末班公交車沒有了,政協機關的同志想叫個車把他送回家,他都是連說「不用,不用」,邁開腳步向家的方向走去[44] 。
60贊·1,750瀏覽2019-10-13
鄧稼先事跡
總結歸納精選(1): 鄧稼先的愛國故事: 抱著學更多的本領以建設新中國之志,鄧稼先於1947年透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於翌年秋進入美國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學研究生院。由於他學習成績突出,不足兩年便讀滿學分,並透過博士論文答辯。此時他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這位取得學位剛9天的娃娃博士毅然放下了在美國優越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回到了一窮二白的祖國。 總結歸納精選(2): 鄧稼先的精神品質:社會嗑 兩彈一星元勛鄧稼先的愛國思想是從小就養成的,並支撐著他的一生。在愛國無功的狀況下,是父親的一番肺腑之言點亮他心中的燈盞,從此,抱著科技救國的信念,鄧稼先刻苦求學,走出了一條輝煌的成功之路。 鄧稼先優秀的精神品質首先表此刻回國的發奮上,甚至堪稱典範,他是義無反顧、迫不及待,拳拳報國之心溢於言表!回國後,鄧稼先在所有場合表現出的無私、執著、吃苦耐勞、獻身精神,以及熱情、謙和、善於團結協作等,都讓人真切地感受到他的可貴品質和精神風貌。 總結歸納精選(3):千秋萬歲名 鄧稼先小時候的故事: 鄧稼先從小就有愛國情懷。13歲時,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爆發了,日本侵略者遍布京城。當時,日本侵略者有個規定:凡是中國百姓從日本哨兵面前走過,都要向其行鞠躬禮。鄧稼先雖然還不能完全明白這是怎樣回事,但他知道這是一種侮辱,於是,他寧願繞道走,也不去向侵略者行禮,以免自己的人格受到
1,823瀏覽2020-09-14
鄧稼先的英雄事跡
鄧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身高183厘米,安徽懷寧人,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一位偉大而倍受尊敬的物理學大師,我們每一位中國人都應該銘記的為祖國奉獻出一生的前輩。 編輯本段鄧稼先個人概述 1948年至1950年去
㈡ 我的一生始終保持著這樣一個信念;生命的意義在於_,在於_,而不是_.(巴金) 無
我的一生始終保持著這樣一個信念生命的意義在於付出,在於給予,而不是接受,也不是在於爭取
㈢ 改變一生的信念讀了這篇短文你明白了什
人生之中,面臨許多選擇,而不同的選擇所帶來的不同結果則會給你一個不同版的人生。蒼鷹雄偉一權生,那是選擇浩瀚天際拼搏換;獅子叱吒一生,那是選擇廣袤大地拼搏換來;鯨魚漂游一生,那是選擇無垠海洋換來。選擇不同,人生不同。因此,選擇決定人
㈣ 不準哭,男子漢堅定信念走完一生,不是很瀟灑么
是呀,男孩子怎麼能輕易流淚呢,以後可是要承擔很多重任的,豈能動不動就哭,咬咬牙,忍一忍就過去了呢。之後你會發現還是挺美好的呢。
㈤ 溫暖一生的故事,寄託一生的夢想, 感動一生的情懷,執著一生的信念, 成就一生的輝煌,炮烙一生的記憶
但是記憶是永恆的,可是在時間的洗涮系啊,它已經遍體鱗傷
㈥ 追求知識這份信念值得一生去踐行嗎
值得呀,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就是這個意思。
㈦ 信心的堅持…:迦勃的一生
人的一生總會有失去與得到
這樣的人生才是完美,失戀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版的
你要相信前方會有一權個更理想的對像等著你
真愛在前方!而不是拚命回頭尋望那些不可能的過往!
要忘記她,最好 還是不要再聯系了
等有一天你真的完全忘記了,還是可以做朋友的
祝你幸福!
㈧ 我需要5個名人自信的事例
名人自信的事例如下:
1、拿破崙給士兵鼓舞
拿破崙是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第一執政者,他是法國歷史上最出色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身上所表現出來的自信,一直受到後人的敬佩。
有一次,一個士兵騎馬給拿破崙送信。由於情況緊急,戰馬長途奔跑,且速度過快,所以到達拿破崙軍營後就倒地而死了。拿破崙接到信後,立即寫了一封回信,交給那個士兵,要求他騎上自己的戰馬,火速把信送回原地。
那個士兵看到那匹強壯的戰馬,身上的裝飾出奇的華貴,便對拿破崙說:「不,將軍,這只是一個平庸的士兵,實在不配騎這匹強壯的戰馬。」
拿破崙回答道:「世上沒有任何一樣東西,是法蘭西士兵所不配享有的。」
2、王小丫從容面對失誤沙發
著名電視主持人王小丫有這樣一次經歷。
有一次,在一場全國性的律師辯論大賽中,王小丫前去采訪一位著名的大律師。走到他跟前,王小丫很自然地坐了下去,沒想到椅子沒放好,「噌」的一下,她一屁股坐到地上去了,全場鬨堂大笑。
最可惡的是她要采訪的那位大律師居然不伸手去扶她一把,反而在她的旁邊哈哈大笑,還笑得最響。當時王小丫真的很尷尬。但沒辦法,自己摔倒就自己爬起來。她調侃著說:「我摔得太不漂亮了,下次摔碎我一定要注意姿勢。」接站,就若無其事地笑著,開始了采訪。
事後,王小丫告訴大家:「自信,有時需要學會自我解嘲。」其實,王小丫的自嘲恰恰表現了她的自信。
3、自信的李遠哲
李遠哲是台灣著名的科學家,他曾獲得諾貝爾化學獎,被譽為「物理化學界的貝多芬」。
李遠哲出生在台灣,良好的家庭環境,使他從小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各方面的知識。在各種思想的沖擊下,李遠哲養成了什麼都靠自己思考得出結論的慣性,並且盡力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初中的時候,李遠哲除了把老師課堂上講的知識牢牢掌握外,還自學了不少更高深的課程。一次考試,他每道題目都至少用了三種解題方法進行計算,卷子所有空白的地方都密密麻麻地寫滿了。
老師批改試卷的時候嚇了一跳,他知道李遠哲成績好,可是這張試卷上運用的解題方法,好多都是大學才學和知識。想了想,老師故意給了李遠哲零分。
果然,一會兒李遠哲就跑到辦公室來了,不服氣地對老師說:「老師,我明明做對了,為什麼給我零分?應該給我一百分啊。」
老師看著自信的李遠哲,說:「你這幾道題的確做對了,可是我考試是為了檢驗大家有沒有聽懂課堂上的知識。你這樣答題,我怎麼知道你是不是掌握了呢?」
李遠哲說:「那些知識我都懂,就是因為懂了我才不用,希望用新的方法來解題。」
老師說:「那你准備一下,下節課由你來給大家講講你的解題思路。如果大家都贊成,我就給你打一百分。」
上課了,同學們端端正正地坐著,李遠哲大步走上講台說:「同學們好,今天由我來給大家講幾種新的解題思路。」然後開始邊寫板書邊解題。
同學們大開眼界,對李遠哲十分佩服:「哎呀,這種方法真簡便!」
「我怎麼就沒想到呢?」
「我也要向他學習,多學點知識,多想幾種解題方法!」
看著這一幕,老師滿意地笑了,提起筆在李遠哲的卷子上寫了一百分。
4、你是最優秀的
古希臘的大哲學家蘇格拉底在臨終前有一個不小的遺憾----他多年的得力助手,居然在半年多的時間里沒能給他尋找到一個最優秀的關門弟子。
那位忠誠而勤奮的助手,不辭辛勞地通過各種渠道一直在四處尋找。可他領來一位又一位,都被蘇格拉底婉言謝絕了。
半年之後,蘇格拉底眼看就要告別人世,可最優秀的人選還是沒有眉目。助手非常慚愧,淚流滿面地坐在病床前,語氣沉重地說:「我真對不起您,令您失望了!」
「失望的是我,對不起的卻是你自己。」蘇格拉底說到這里,很失意地閉上眼睛,停頓了許久,才又無哀怨地說,「本來,最優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給忽略、給耽誤、給丟失了......其實,每個人都是最優秀的,差別就在於如何認識自己,如何發掘和重用自己......」話沒說完,一代哲人就永遠離開了他曾經深切關注著的這個世界。
那位助手非常後悔,甚至自責了整個後半後。
5、施特勞斯指揮萬人演奏
奧地利著名作曲家約翰·施特勞斯(1825—1899年),所作圓舞曲400首,世稱「圓舞曲之王」。他的一生對音樂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1872年,施特勞斯為了豐富創作素材,四處旅行。一天,他來到了美國,當地有關團體立即登門拜訪,想請他在波士頓登台指揮音樂會。施特芳斯當即應諾。可在談到演出計劃時,他的隨從卻被這個不可思議的演出規模驚呆了。
美國人一向是以異想天開而著稱於世的。他們想借施特勞斯這位音樂大師之手,創造一次音樂界的世界之最,由施特勞斯指揮一次由兩萬人(包括 聲樂演員)參加演出的音樂會。稍懂一點音樂指揮知識的人都知道,一般能指揮幾百人樂隊的指揮家已屬不容易了,何況要指揮兩萬人?這是絕對辦不到的。為此施特勞斯的隨從很為他擔心,不管他詣揮藝術再高超,如此大的規模也是無法勝任的。
施特勞斯仔細地聽完對方的介紹,居然很輕松地說:「這個計劃確實太激動人心了。本人願意讓它早日變成現實。」當即與對方訂立了演出合同。
消息傳開,輿論大嘩,人們都想一睹規模如此宏大的演出。
那一天終於到來了,大廈里黑壓壓一片坐滿了觀眾。施特勞斯居然指揮得十分出色。近兩萬件樂器發出了協調優美動聽的音樂,數萬名觀眾聽得神迷如痴,驚嘆萬分。
人們也許會問,施特勞斯難道有超人的本領不成?原來,由施特勞斯任總指揮,下設一百名助理指揮,開場用鳴炮作信號。施特勞斯指揮棒一揮,眼望著總指揮的一百名助理指揮緊跟著也相應指揮起來、兩萬件樂器霎時齊鳴,合唱隊和聲響起,數萬名觀眾掌產雷動,真是世界上少有的壯觀。
拓展資料:
自信心(confidence),在心理學中,與其最接近的是班杜拉(A.Banra)在社會學習理論中提出的自我效能感 (self-efficacy)的概念,是指個體對自身成功應付特定情境的能力的估價。自信與否原本是描述人在社會適應中的一種自然心境,即人嘗試用自己有限的經驗去把握這個陌生世界時的那種忐忑不安的心理過程。
但我們必須清楚 ,信心只是成功後的良性情緒,自信不是自大、自傲,但從邏輯來講依然有其盲目性。而我們可以通過挑前面的位子坐、練習正視別人、把你走路的速度加快25%、練習當眾發言等等方法建立我們自信的方法。
㈨ 有了愛就有了一切。這是冰心的一句名言,這也是她一生堅持的信念。你能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嗎
有愛的人生就像置身在寒冷的冬天有幸遇到一團火苗可供取暖一樣!不會寒冷,也不會凄涼版,並可以在這個你認為舒權適的溫度中度過一生,這對人生來說,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在一定情況下可以說是無堅不摧,也就用擁有了一切·
㈩ 信念要用一生去堅守,形象要靠一生去維護,夢想要用一生去追尋這三句話怎麼理解
信念要用一生去堅守,我覺得可以理解成一個人信念不能輕易放棄形象,要一生版去維護,權不能,今天心情好了,我就有好的形象,不能時好時壞,夢想用一生去追求我的理解,就是有夢想,一定要追尋,不然你的人生毫無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