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君子故事
⑴ 古今中外關於君子小人的故事有哪些
宋朝司馬溫公(司馬光),在談到劉器(劉侍制)為什麼能夠做到「盡心行己」的修養功夫的時候說道:「他的秘訣,就只是做到了『誠』而已矣!而要做到『誠』的工夫,就必須先要從不妄語開始做起。」司馬溫公又曾說到:「劉器的平生,只是一個『誠』字,他能夠把『誠』字做到了顛撲不破的地步啊!」當時的市民田叟說道:「若是經過南京,沒見到劉侍制,就如同經過泗州(山東曲埠),沒見到大聖孔子一樣的遺憾啊!」為什麼他們能夠如此的感動人心呢?答案也只是誠而已矣!故事二:任國佐有一次生病,病了很久都沒有好,就請道士設立醮壇,向上天祈求保佑平安健康;任國佐就在晚上睡覺做夢的時候,聽到神明對他說:「任國佐,你平生為人,心口不一;從小到大都沒做一件好事,你這一生所積的罪惡,閻王已經定了案,你的死期馬上就要到了啊!」果然沒過多久,任國佐就死了。
友情如酒。
嘴甜心不誠的泛泛之交,像水果酒。
櫻桃酒、蘋果酒、橘子酒、杏酒、梨酒,琳琅滿目,色彩繽紛,人見人愛。然而,水果酒僅能淺啜,不可多飲,一喝多了,它那種膩人的甜味,會懨懨的滯留在喉頭,去這難,留之更難。
君子之交,像米酒。
酒味淡淡淡淡的,似有若無。它不醉人,也不膩人。它不會使你上癮、你也絕對不會為它而瘋狂。可是,在一個微風輕拂、花香襲人的下午,你會不經意的想起它。倒一盅米酒,配一碟花生,你可以度過一段情適愉快的時光。在凄風苦雨的夜晚,喝它一盅,也可以擋住那洶洶涌來的愁緒。
小人之交,像椰花酒。
酒味濃、酒氣重,一時失察喝了它,醉得一塌糊塗,吐得五顏六色。次日醒來,總在頭痛欲裂的狼狽里,悵然地生出悔不當初的感覺。
葡萄酒呢,像友誼恆遠常存的知己。
清醇甘冽,酒味雋永。紅酒像瑪瑙、白酒像水晶,都是友誼的「精品」。酒齡越老,酒味越佳。喝著時,戀它;不喝時,念它。它絕對不會使你酩酊大醉,但是,它會讓你在微醺里對它魂牽夢縈。
能為你兩助插刀的生死之交,像千年靈芝釀成的葯酒。
這樣的酒,世間絕少;能否遇上,全看緣份。拔開瓶蓋,便已酒香襲人;小啜幾口,酒氣繞舌、酒味雋永。時常喝它,健身益體,百病消除。
唐貞觀年間,薛仁貴尚未得志之前,與妻子住在一個破窯洞中,衣食無著落,全靠王茂生夫婦經常接濟。後來,薛仁貴參軍,在跟隨唐太宗李世民御駕東征時,因薛仁貴平遼功勞特別大,被封為「平遼王」。一登龍門,身價百倍,前來王府送禮祝賀的文武大臣絡繹不絕,可都被薛仁貴婉言謝絕了。
⑵ 關於君子的3個故事
《故事一》. 張晉是明朝人,他娶了富貴人家的女兒劉氏為妻。張晉的母親非常蠻橫和妒忌,張家的三個兒媳婦都因為受不了張母的虐待而離開。劉氏是張家的第四個兒媳婦,她來到張家後,沒想到婆婆非常喜歡她,人們都覺得很奇怪。
很多人問劉氏婆婆喜歡她的原因,劉氏說:「只有順從兩個字而已,只要是婆婆的教訓和指使,我都一一遵從,即使是不合禮法的事,或者是婦人家不能做的事,婆婆讓做時我也暫時不推脫,過後會找機會慢慢的向婆婆解釋這件事情的是非曲直,說的時候從容平靜,往往我說的話婆婆沒有不聽的。」
劉氏如此侍奉了婆婆三年,張母竟然變的慈善起來,張家又續娶了三個媳婦,從此再也沒有發生婆婆虐待媳婦這樣的事。
《故事二》原憲是孔子的弟子,他以清靜守節,安貧樂道而受人尊敬。他的房子是草搭成的,門是蓬草編成的,門樞是桑樹條,屋內上漏下濕,原憲端坐其中絲毫不覺清苦,以修習禮樂教化的儒道為樂。
有一天,子貢去找原憲,他乘坐著高頭大馬拉的車,穿著雪白華麗的衣服,因為小巷容不下他的大車,子貢只好下車步行前去敲原憲家的門,只見原憲戴著用樺木皮做的帽子,拄著手杖出來開門迎接他。可能見原憲一副窮困寒酸的樣子,子貢說:「嘻!先生這是生病了嗎?」
原憲回答他說:「我聽說沒有錢財叫做貧,學了道卻不能身體力行去做才叫做病,我現在是貧並不是病。」子貢聽後非常慚愧。
唐朝吳筠賦詩《詠原憲子》贊嘆道:「原生何淡漠,觀妙自怡性。蓬戶常晏如,弦歌樂天命。無財方是貧,有道固非病。木賜欽高風,退慚車馬盛。」
孔子還有個弟子叫顏回,他一簞食,一瓢飲,住在簡陋的小巷中,別人都受不了這種苦,但他卻一心向道,始終以此為樂,孔子對他稱贊道:「賢哉!回也。」
《故事三》子思,姓孔名汲,是孔子的孫子,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
子思有一次向衛國國君提起苟變這個人,說:「他的才能可以率領五百輛車。」衛國國君說:「我知道他是個將才,然而苟變做官的時候,有次征稅吃了百姓兩個雞蛋,所以我不用他。」
子思說:「聖人選才用人,就好象木匠使用木材,取其所長,棄其所短;因此一根杞梓合抱的良木如果只有數尺腐朽的地方,好的木匠是不會棄用的。現在國君處在戰亂之世,選將才卻因為二枚雞蛋而棄用一守城大將,這可不能讓鄰國知道啊!」
衛國國君向子思一再拜謝說:「我接受你的指教。」
《 故事四》衛國國君有一次提出了一個不合適的計劃,而群臣卻如出一口般的附和,子思說:「我看衛國真是『君不象君,臣不象臣』啊!」
公丘懿子問:「為什麼會這樣?」
子思說:「君主自以為是,那麼眾人就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見。即使事情做對了而沒有聽取眾人的意見,這也是在排斥眾人的意見,更何況現在眾人都附和錯誤見解,助長邪惡之風呢!不考察事情的是非而樂於讓別人贊揚自己,這是無比的昏暗;不判斷事情是否有道理而一味阿諛奉承,這是無比的諂媚。君主昏暗而臣下諂媚,這樣居於百姓之上,老百姓是不會滿意的。長期這樣不改,國家就不象國家了。」
子思又對衛國國君說:「你的國家將一天不如一天了。」國君問:「為什麼?」子思說:「事出有因。國君如果說話自以為是,那麼卿大夫中就沒人敢改正你的錯誤;卿大夫們說話也會自以為是,士人百姓也都不敢改正他們的錯誤。這樣君臣都自以為賢能,而下屬們都同聲稱賢,稱賢就是順從就會有好事,如果指出錯誤就是忤逆就是有罪,這樣怎麼會有好結果呢?《詩經》中說:『都說自己聖賢,誰能分辨烏鴉的雌雄呢?』這不也像你們這些君臣嗎?」
《 故事五 》鄭濂,字仲德,是明朝時浦江人。到鄭濂這一輩,鄭家已經二百多年沒有分家了,人稱「義門」,太守贈匾「天下第一家」。鄭家始終遵從先祖不聽婦人言的訓誡,這里說的當然是指不能聽從婦人之話去干謀私利、有損孝義之道的事。
明太祖即位後,將鄭濂召到京城,問他一家有多少人,鄭濂回答說:「有一千多人。」明太祖說:「真的是天下第一家啊!」當時正值河南進貢香梨,明太祖於是賜給鄭濂兩枚香梨。鄭濂雙手捧著香梨往家走,皇帝命人偷偷跟在後面查看。
鄭濂到家後,召來所有家人,然後向皇帝的住地叩首謝恩,又找來兩個裝滿水的大缸,將香梨搗碎後放入缸中,然後讓所有的家人分著喝。皇帝知道後非常高興,於是親書「孝義家」三大字賜之,並加蓋玉璽。
後來有人誣告鄭家結交叛逆罪人,官吏前去抓捕,鄭家兄弟六人爭相要跟隨官吏前去,最後由鄭濂的弟弟鄭湜前往,當時鄭濂正在京城,他趕去攔住弟弟說:「我是兄長,應該由我去。」弟弟說:「哥哥你已經老了,應當由我前往。」就這樣,兄弟兩人爭相入獄。
明太祖知道後說:「像這樣孝義的人,怎麼會去追隨他人叛逆呢?」隨即將誣陷之人治罪,並重用鄭家子弟為官。
以上,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⑶ 中外名人故事千古聖人孔孑篇
一:治國篇。
齊景公向孔子請教管理國家的道理,孔子回答說:「國君要有國君的樣子,臣子要有臣子的樣子,父親要有父親的樣子,兒子要有兒子的樣子」!景公說:「太對了,假如國君不像國君,臣子不像臣子,父親不像父親,兒子不像兒子,即使有再多的糧食,我怎麼能夠吃得著呢」?
齊景公又向孔子請教治理國家的道理,孔子說:「管理政務最重要的是節約開支,杜絕浪費。」景公很高興,就把尼溪的田地封賞給孔子!
孔子從蔡國前往葉地,葉公向孔子請教為政的道理。孔子回答說:「為政的道理在於招納遠方的賢能,使近處的人親附」!
二:謙遜篇。
孔子到了鄭國,與弟子們走散了,一個人站在外城的東門。鄭國有人看見了他,就告訴子貢說:「東門那兒有個人,他的額頭像唐堯,脖子像皋陶,肩膀像鄭子產,可是從腰部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一副狼狽破落的樣子,像一條喪門犬一樣。」子貢把這些話如實的告訴了孔子。孔子高興的說道:「他形容我的相貌不一定對,但說我是喪家犬真是太對了」!
孔子畫像
三:學琴篇。
孔子跟隨師襄子學習彈琴,一連學了十天也沒有學習新曲子。師襄子說:「可以學習新曲了」。孔子說:「我已經掌握這首新曲了,但還沒有掌握彈奏的技法。」又過了些時日,師襄子又說:「你已掌握彈奏的技法了,可以學習新曲了。」孔子說:「我還沒有領會樂曲的神韻。」又過了些時日,師襄子又說:「你已經領會樂曲的神韻,可以學習新曲了。」孔子又說:「我還沒有體會出作者是怎樣的一個人。」過了幾天,孔子說:「我體會出作者是怎樣的一個人了,他皮膚黝黑,身材高大,目光深邃並且明亮,就像一個統治四方諸侯的王者,除了周文王,又有誰是這樣的呢?」師襄子於是恭敬的離開座位,起身向孔子拜了兩拜,說:「我老師原來說過,這是《文王操》呀。」
四:原則篇。
孔子和弟子們受人陷害被圍困在郊外。糧食斷絕,隨從的弟子病的站都站不起來了。孔子還不停的給大家講學,唱歌,彈琴。子路很生氣的來見孔子說:「君子也有如此困窘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在困窘的時候能堅守節操不動搖。小人就會不加節制,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
子貢的臉色也變了。孔子問道:「你認為我是博學多才的人嘛?」子貢回答說:「是的。難道不是嗎?」孔子說:「不是的,我只是用一種基本原則貫穿始終」!
⑷ 中外名人故事
王亞南睡三腳床
央視國際 2003年07月21日 17:21
王亞南小時候胸有大志,酷愛讀書。
他在讀中學時,為了爭取更多的時間讀書,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條腳鋸短半尺,成為三腳床。每天讀到深夜,疲勞時上床去睡一覺後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腳方向傾斜過去,他一下子被驚醒過來,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讀。天天如此,從未間斷。結果他年年都取得優異的成績,被譽為班內的「三傑」之一。
他由於少年時勤奮刻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我國傑出的經濟學家。
毛主席怎樣讀書?
特殊愛好
幾十年來,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總是擠出時間,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來看書學習。他的中南海故居,簡直是書天書地,卧室的書架上,辦公桌、飯桌、茶幾上,到處都是書,床上除一個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書佔領了。
為了讀書,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動身體的幾分鍾里,有時還要看上幾句名人的詩詞。游泳上來後,顧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書本。連上廁所的幾分鍾時間,他也從不白白地浪費掉。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選》和其他一些書刊,就是利用這時間,今天看一點,明天看一點,斷斷續續看完的。
毛主席外出開會或視察工作,常常帶一箱子書。途中列車震盪顛簸,他全然不顧,總是一手拿著放大鏡,一手按著書頁,閱讀不輟。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樣,床上、辦公桌上、茶幾上、飯桌上都擺放著書,一有空閑就看起來。
毛主席晚年雖重病在身,仍不廢閱讀。他重讀了解放前出版的從延安帶到北京的一套精裝《魯迅全集》及其他許多書刊。
有一次,毛主席發燒到39度多,醫生不準他看書。他難過地說,我一輩子愛讀書,現在你們不讓我看書,叫我躺在這里,整天就是吃飯、睡覺,你們知道我是多麼地難受啊!工作人員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書又放在他身邊,他這才高興地笑了。
認真地學,反復地讀
毛主席從來反對那種那種只圖快、不講效果的讀書方法。他在《讀韓昌黎詩文全集》時,除少數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細琢磨,認真鑽研,從詞彙、句讀、章節到全文意義,哪一方面也不放過。通過反復誦讀和吟詠,韓集的大部分詩文他都能流利地背誦。《西遊記》、《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等小說,他從小學的時候就看過,到了六十年代又重新看過。他看過的《紅樓夢》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十種以上。一部《昭明文選》,他上學時讀,五十年代讀,六十年代讀,到了七十年代還讀過好幾次。他批註的版本,現存的就有三種。
一些馬列、哲學方面的書籍,他反復讀的遍數就更多了。《聯共黨史》及李達的《社會學大綱》,他各讀了十遍。《共產黨宣言》、《資本論》、《列寧選集》等等,他都反復研讀過。許多章節和段落還作了批註和勾畫。
不動筆墨不看書
幾十年來,毛主席每閱讀一本書,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劃上圈、杠、點等各種符號,在書眉和空白的地方寫上許多批語。有的還把書、文中精當的地方摘錄下來或隨時寫下讀書筆記或心得體會。毛主席所藏的書中,許多是朱墨紛呈,批語、圈點、勾畫滿書,直線、曲線、雙直線、三直線、雙圈、三圈、三角、叉等符號比比皆是。
無所不讀
毛主席的讀書興趣很廣泛,哲學、政治、經濟、歷史、文學、軍事等社會科學以至一些自然科學書籍無所不讀。
在他閱讀過的書籍中,歷史方面的書籍是比較多。中外各種歷史書籍,特別是中國歷代史書,毛主席都非常愛讀。從《二十四史》、《資治通鑒》、歷朝紀事本末,直到各種野史、稗史、歷史演義等他都廣泛涉獵。他歷來提倡「古為今用」,非常重視歷史經驗。他在他的著作、講話中,常常引用中外史書上的歷史典故來生動地闡明深刻的道理,他也常常藉助歷史的經驗和教訓來指導和對待今天的革命事業。
毛主席對中國文學方面的書籍也讀得很多。他是一個真正博覽群書
魯迅嚼辣椒驅寒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後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裡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由於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
拾貝殼的孩子
十八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一向反對死讀書,濫讀書。
當時社會上有些人,學了一門知識趕學另一門知識,沒一刻停息,只花時間去學別人的思想,卻沒時間鍛煉自己的思想。結果,知識是學了些,智力卻很少增長。
盧梭對此很看不慣,就在他著的《愛彌爾》一書中說,這種人「就好比在海灘上拾貝殼的孩子,起初拾了一些貝殼,可是看到其他的貝殼時,他又想去拾,結果扔掉一些又拾到一些,乃至拾一大堆貝殼不知道選哪一個好的時候,只好通通扔掉,空著手回去。」
是當國王還是讀書?
著名歷史學家麥考萊曾給一個小女孩寫信說,如果有人要我當最偉大的國王,一輩子住在宮殿里,有花園、佳餚、美酒、大馬車、華麗的衣服和成百的僕人,條件是不允許我讀書,那麼我決不當國王。
我寧願做一個窮人,住在藏書很多的閣樓里,也不願當一個不能讀書的國王
中外名人的成長故事:
司馬光教子儉朴 ※
司馬光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謹身節用。他在《答劉蒙書》中說自己「視地而後敢行,頓足而後敢立。」為了完成《資治通鑒》這部歷史巨著,他不但找來范祖禹、劉恕、劉斂當助手,還要自己的兒子司馬康參加這項工作。
當他看到兒子讀書用指甲抓書頁時,非常生氣,認真地傳授了他愛護書籍的經驗與方法:讀書前,先要把書桌擦乾凈,墊上桌布;讀書時,要坐得端端正正;翻書頁時,要先用右手拇指的側面把書頁的邊緣托起,再用食指輕輕蓋住以揭開一頁。
他教誡兒子說:做生意的人要多積蓄一些本錢,讀書人就應該好好愛護書籍。為了實現著書立說治國鑒戒的理想,他15年始終不懈,經常抱病工作。他的親朋好友勸他「宜少節煩勞」,他回答說:「先王曰,死生命也。」這種置生死於不顧的工作、生活作風,使兒子和同僚們深受啟迪。
※ 居里夫人教子品德 ※
培養她們節儉朴實、輕財的品德。她對女兒的愛,表現為一種有節制的愛,一種有理智的愛,她對女兒生活上嚴加管束,要求她們「儉以養志」,她教育女兒說:「貧困固然不方便,但過富也不一定是好事。 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謀求生活。」
培養她們不空想、重實際的作風。 她告誡兩個女兒:「我們應該不虛度一生」。
培養她們勇敢、堅強、樂觀、克服困難的品格。她常與子女共勉道:「我們必須有恆心,尤其要有自信心。 」
教育她們必須熱愛祖國。除了教她們波蘭語,居里夫人還以自己致力於幫助祖國科學發展和波蘭留學生的行動感染伊倫娜和艾芙。尤使她們念念不忘的是:母親以祖國波蘭來命名首次發現的新元素「釙」所表現出的赤子之情。
⑸ 君子的故事
柳下惠(來亦稱柳下季),自姓展,名獲,字子禽。余展無駭為魯國司空(pn qk )。子禽官拜士師(掌管監獄的官)。因他居官清正,執法嚴謹,不合時宜,棄官歸隱,居於柳下(今濮陽縣柳屯)。死後被謚為「惠」,故稱柳下惠。
舊小說多引用「柳下惠坐懷不亂」的典故,來贊揚男子之美德。相傳在一個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宿於郭門,有一個沒有住處的婦子來投宿,柳下惠恐她凍死,叫她坐在懷里,解開外衣把她 裹緊,同坐了一夜,並沒發生非禮行為。於是柳下惠就被譽為「坐懷不亂」的正人君子。也有傳 說是:某年夏天,展獲外出訪友,途遇大雨,直奔郊外古廟暫避,但一踏進門檻,見一裸體女子正在裡面擰衣,展獲急忙退出,立於古槐之下,任其暴雨澆注。廟內婦女發覺,躲在門後,忙著濕衣。此事傳為佳話,故有「柳下惠坐懷(槐)不亂」之美名。
⑹ 30個中外名人的事例
2019-05-02聊聊
1、蘇秦
戰國時的蘇秦,夜以繼日地讀書,實在太累了,就用錐子刺腿來使頭腦清醒;漢代的孫敬,為了防止讀書時瞌睡,便用一根繩亍把自己的頭發系在房樑上,只要打磕睡就會被扯醒。這就是歷史上「刺股懸梁」的故事。
2、車胤、孫康、匡衡
晉朝的車胤、孫康、匡衡,家裡都很窮,連點燈的油都買不起。夏天的晚上,車胤用紗布做成一個小口袋,捉一些螢火蟲裝進去,借著螢火蟲發出的光亮看書;孫康在嚴寒的冬夜坐在雪地里,利用白雪的反光苦讀;匡衡在牆上鑿了個小洞,「偷」鄰居家的一點燈光讀書。成語「囊螢映雪」和「鑿壁偷光」所講的就是這幾個故事。
3、司馬光
司馬光小時候記憶力很差,別人背一篇文章,讀三四遍就可以了,差一點的讀十遍也就差不多了,可他每次都要讀幾十遍才行。為了背文章,司馬光看書常常看到深夜,但是因為白天也在看書,所以一到晚上他就困得睜不開眼睛,有時竟會迷迷糊糊地躺在那兒睡著了。
後來,他想了一個辦法,拿了一段圓木頭來當枕頭。半夜,他一翻身,圓木頭就滾走了,頭部跌下來就馬上會清醒,又可以起來繼續看書了,他把圓木頭叫「警枕」。從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讀書,堅持不懈,終於成為了一個學識淵博的,寫出了《資治通鑒》的大文豪。
4、巴雷尼
巴雷尼小時候因病成了殘疾,母親的心就像刀絞一樣,但她還是強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現在最需要的是鼓勵和幫助,而不是媽媽的眼淚。母親來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著他的手說:「孩子,媽媽相信你是個有志氣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雙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夠答應媽媽嗎?」
母親的話,像鐵錘一樣撞擊著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聲,撲到母親懷里大哭起來。從那以後,媽媽只要一有空,就給巴雷尼練習走路,做體操,常常累得滿頭大汗。有一次媽媽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親的不僅要言傳,還要身教。盡管發著高燒,她還是下床按計劃幫助巴雷尼練習走路。
黃豆般的汗水從媽媽臉上淌下來,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緊牙,硬是幫巴雷尼完成了當天的鍛煉計劃。體育鍛煉彌補了由於殘疾給巴雷尼帶來的不便。母親的榜樣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終於經受住命運給他的嚴酷打擊。他刻苦學習,學習成績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
最後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大學畢業後,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於耳科神經學的研究。最後,終於登上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領獎台。
5、王羲之
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自幼苦練書法。他每次寫完字,都到自家門前的池塘里洗毛筆,時間長了,一池清水變成一池墨水。後來,人們把這個池塘成為「墨池」。王羲之通過勤學苦練,終於成為著名的書法家,被人們成為「書聖」。
⑺ 十個古今中外名人的故事
1/周瑜
周瑜英年早逝,公元211年,周瑜病死在出征的路上,時年僅僅36歲。孫權在得知這一消息後,悲痛萬分,親自為他料理後事。所謂周瑜被諸葛亮三氣致死,存屬「演義」類的故事。實際上,周瑜性格開朗,謙虛和氣。不僅吳郡人對這位戰功赫赫的英才敬仰萬分,他同時也贏得了對手的尊敬。
自古英雄出少年,周瑜也是其中一人。周瑜從青少年時就輔助孫策創建了江東的基業。周瑜年輕有為,英俊瀟灑,吳郡人愛稱周瑜為周郎。孫策臨終前囑咐他的弟弟孫權說:"外事不決問周瑜"。由此可見周瑜的能力不同一般。
曹操從劉備手中奪取荊州後,實力已經很是強盛,此時的東吳分為兩派:主戰派和主和派。周瑜是極力主戰,他知道曹軍的弱點。並和劉備聯手在赤壁打敗曹軍,這也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戰。曹操也因此多年囤守北方不敢南下。
作為赤壁之戰的主要人物之一,周瑜隨這個著名戰役名垂千史。900年後,蘇軾還在江邊憑吊:「……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2、羅斯福
讓世人欽佩的是羅斯福身為總統,卻從不庇護孩子,讓孩子享有特權。二戰開始後,他把兒子全都送上了戰場,並告誡說:「拿出良心來,為美國而戰!」
羅斯福是美國歷史上唯一連任四屆的總統。他不僅治國有略,而且教子有方。他的四個兒子在二戰中浴血戰火,連立戰功,之後又都躋身美國政壇。
「對兒子,我不是總統,只是父親。」羅斯福的這句話曾在美國人心中產生過不小的震撼,這也是他一貫遵循的教子原則。
羅斯福十分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甚至認為孩子在思想上也應該是獨立的。當二戰正愈加激烈時,兒子問他該怎麼辦。他說:「要我告訴你該怎麼做,那你應該首先認清我是一個怎樣的父親。你們的事是你們自己的事,我從不幹預。」
羅斯福還竭力反對孩子依賴父母過寄生的生活。他從不給兒子任何資助,讓他們憑著自己的能力去開辟事業,賺他們該賺的錢。但在錢財的支配上,他絕不讓孩子放任自流。兒子在一次旅行中買了匹好馬,卻沒有了回程的路費,便打電話要求父親幫助。他回答說:「你和你的馬游泳回來吧!」兒子只能賣掉馬,買票回家。從此他懂得了不能無計劃用錢的道理。
3、曹植
歷史上醇香悠遠的曹植七步成詩的故事。曹植在文學上的成就極高,他的的確確配得上謝靈運"才高八斗"的評價,他青年時期的詩,多以宴飲游樂為主要內容,後來創作的詩文則以抒憂發憤為主,最著名的有《洛神賦》、《贈白馬王彪》、《求自實表》等。
曹植,字子建。他的詩"骨氣奇高,詞采華茂"。他把五言體詩歌推到了一個新的藝術高峰。著名詩人謝靈運曾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今天下共分一斗"。如此也可看出他的才華。
曹植是曹操的第三子,小時侯隨軍奔波,直到13歲才在鄴城安定下來。此後他與當時著名文學家王粲、徐擀,沉琳、劉楨等人寫詩作賦,名聲很快就傳播開了。在曹操的幾個兒子中,曹植是最有才華的,曹操也因此想"廢長立幼",立曹植為太子。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曹植常常因好酒、任性而誤事,出了不少差錯。使得曹操無法接受,對曹植很是失望。但是他的哥哥曹丕善於察言觀色,籠絡人心,終於被立為王太子。曹丕即位以後,開始整治當初的對手,曹植是首當其沖的一個。他幾次想加罪於曹植。
一次,曹丕刁難曹植在七步內做一首詩,不然,將被治罪,曹植踱步成句,流下千古名句: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4、張衡
張衡一生做了很多的事情,但是,他最有名的發明就是「地動儀」了。那個時期,經常發生地震。有時候一年好幾次。發生一次大地震,就會給老百姓和國家帶來很多的傷害。
當時的皇上和老百姓都把地震看作是不吉利的徵兆,認為是鬼神造成的。張衡卻不信神邪,他對記錄下來的地震現象經過細心的考察和試驗,發明了一個能測出地震的儀器,叫做"地動儀"。
地動儀是用青銅製造的,形狀像一個酒壇,四圍鑄著八條龍,龍頭伸向八個方向。每條龍的嘴裡含著一顆小銅球,龍頭下面,蹲了一隻張著大嘴的蛤蟆。哪個方向發生了地震,朝著那個方向的龍嘴就會自動張開來,把銅球吐出。銅球掉在蛤蟆的嘴裡,發出響亮的聲音,就告訴人們那邊發生地震啦。
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地動儀正對著西方的龍嘴突然張開來,吐出了銅球,這是報告西部發生了地震呀。可是,那天洛陽一點地震的跡象也沒有,更沒有聽說附近有什麼發生了地震。於是,朝庭上下都議論紛紛,說張衡的地動儀是騙人的玩意兒。過了沒幾天,有人騎著快馬來向朝廷報告,離洛陽一千多里的金城、隴西一帶發生了大地震,連山都有崩塌下來的。大夥兒這才真正的信服了。
張衡雖然後來在政治上並不順利,但是,他的這些科學發明和實驗在我國科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業績。
5、愛國者阿基米德
在阿基米德晚年時,羅馬軍隊入侵敘拉古,阿基米德指導同胞們製造了很多攻擊和防禦的武器。當侵略軍首領馬塞勒塞率眾攻城時,他設計的投石機把敵人打得哭爹喊娘。他製造的鐵爪式起重機,能將敵船提起並倒轉,拋至大海深處。傳說他還率領敘拉古人民製作了一面大凹鏡,將陽光聚焦在靠近的敵船上,使它們焚燒起來。羅馬士兵在這頻頻的打擊中已經心驚膽戰,草木皆兵,一見到有繩索或木頭從城裡扔出,他們就驚呼「阿基米德來了」,隨之抱頭鼠竄。羅馬軍隊被阻入城外達三年之久。最終,於公元前二一二年,羅馬人趁敘拉古城防務稍有鬆懈,大舉進攻闖入了城市。此時,阿基米德正在潛心研究一道深奧的數學題,一個羅馬士兵闖入,用腳踐踏他所畫的圖形,阿基米德憤怒地與之爭論,殘暴的士兵哪裡肯聽,只見他舉刀一揮,一位璀璨的科學巨星就此隕落。
除了偉大的牛頓和偉大的愛因斯坦,再沒有一個人象他那樣為人類的進步做出過這樣大的貢獻。即使牛頓和愛因斯坦也都曾從他身上汲取過智慧和靈感。他是「理論天才與實驗天才合於一人的理想化身」,他就是敘拉古的阿基米德。
6、列寧
列寧小時候是一個認真學習的孩子。
列寧在學校里,每門功課都學得很好。老師講課,他用心聽。老師留的作業,他認真做。
列寧做完學校里的功課,還讀許多課外書。他常常把書里的故事講給別人聽。他愛書里那些勤勞勇敢的人,拿他們做自己的榜樣。
列寧十分愛護書。他從來不把書弄臟,也不把書到處亂扔。
列寧小時候就是這樣學習的。
7、陳毅
風趣的陳毅
建國初期,陳毅任上海市長。有一次對工商界人士演講,講台上擺放著名貴的鮮花和精美的茶具。陳毅一上台就說:"我這個人講話容易激動,激動起來容易手舞足蹈,講桌上的這些東西,要是被我碰壞,我這個供給制的市長,實在賠償不起,所以我請求支持會議主持人,還是先把這些東西'精兵簡政'撤下去吧。"會場上的人們立刻發出了輕松的笑聲。
在60年代的一個會議上,陳毅為落實知識分子政策而大聲疾呼:"不能夠經過了幾十年改造、考驗,還把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這項帽子戴在所有知識分子頭上!"說到這里,陳毅摘下帽子,向參加會議的知識分於代表鞠了一躬,然後大聲說道:"今天,我給你們行脫帽禮!"這真摯的感情和恰到好處的幽默,使與會者為之動容。
陳毅講話大都不用稿子。但是,他出口成章,侃侃而談,常常以機敏而風趣的言辭使聽者折服。在一次會議上,有人看見他拿著一份稿紙,還不時地低下頭看看,後來竟發現那是一張白紙。"陳總,您怎麼用張空白的發言稿啊?"會後有人問他。他回答說:"不用稿子,人家會講我不嚴肅,信口開河。"
8、周總理
周總理的樸素生活
周恩來總理居住在中南海西花廳,過著儉朴的生活。這從他居住的房屋及院落都可以看得出來。自他住進來以後,不許裝修與翻新房屋及庭院。
60年代初,周恩來身邊工作人員乘總理出國訪問的機會,為了保護與加固建築物,他們搶時間只搞了點簡單的內裝修,更換了窗簾、洗臉池與浴缸。周恩來回國見了十分生氣,將他們狠狠地批評了一頓。事後,他語重心長地對身邊人員說:"我身為總理,帶一個好頭,影響一大片;帶一個壞頭,也影響一大片。所以,我必須嚴格要求自己……你們花那麼多錢,把我的房子搞得那麼好,群眾怎麼看?一旦大家都學著修起房子來,在群 眾中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周恩來的這一番話發人深省。自此以後,再也沒有人敢提及裝修房屋之事了。
鄧穎超在悼念周恩來的文中說:解放初期你偶然看到這個海棠花盛開的院落,就愛上了海棠花,也就愛上了這個院落,選定這個院落,到這個盛開著海棠花的院落來居住,整整居住了26年,這里始終保持著庄嚴、幽靜、美麗與樸素的開國總理風格。
正如陳毅元帥所說:"廉潔奉公,以正治國者周恩來也。"
9、匡衡
鑿壁偷光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裡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幹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心裡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裡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里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後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10、孫敬
懸梁刺股
漢朝的孫敬該苦好學,每天一早起來就讀書,直至深夜。因為疲勞瞌睡,會不知不覺打起盹來。他就把繩子的一頭懸在屋樑上,一頭系著頭發。這樣,一打盹,頭皮就會被扯痛。後來,他終於成為儒學大師。
戰國時的蘇秦因為游說秦國失敗,家裡人不理他,就發憤自學。每當瞌睡時,就拿錐子刺自己的股(大腿),直至鮮血淋漓。後來他成為有名的學問家。
後人將兩人的事跡合在一起,用「懸梁刺股」形容刻苦自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