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愛的古代名人故事
⑴ 有關於奉獻的論據要5個
1、森林女神徐鳳翔——奉獻來自於對事業的熱愛
徐鳳翔教授在國內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被認作是一位「奇女子」,甚至「另類人」。她曾身為南京林學院教師,而於 1978 年她 47 歲那年自願要求進藏,在林芝農牧學院擔任教學工作。在藏18年,她從「小木屋」起步,創建了「高原生態研究所」。
在西藏農牧學院時,她多次深入雅魯藏布大峽谷考察,沿途的艱難困苦對於一位年已 52 歲的女性來說,可想而知。她笑說若從事業角度看來,縱使天堂伊甸園也難比墨脫這地方;但若論行路之難,通往墨脫之路則無異於煉獄。
她計算過附身螞蟥的數字,有一天是創下了紀錄,計有 400 條之多。加上蚊子飛蟲一路叮咬,叮咬處紅腫發炎,到達墨脫時我們的女科學家已是面目全非。
就這樣,她以進入「老太太」的年紀,往返喜馬拉雅,遠行藏北、阿里,六渡「三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幾乎考察過西藏全部典型的植被地區。
她從專業范圍的本底調查,提出了很多對珍稀瀕危植物的保護建議,成為生態保護、科學開發利用資源的佈道者。西藏人民敬佩地贈予了她「辛娜卓嘎」——森林女神的美譽。
2、印度特雷薩修女——奉獻社會是崇高的追求
印度特雷薩修女 1910 年生於土耳其人統治下的馬其頓。 12 歲萌生做修女的願望, 18 歲遠赴印度受訓成為修女, 27 歲發終身誓願並升任女修道院院長。 38 歲開始了在加爾各答貧民窟為窮人服務的生涯,所服侍者均為赤貧的人……
在她的心目中,窮人比富人更需要尊嚴,窮人在價值的等級中,至高無上。 40 歲建立「仁愛傳教修女會」。獲得過多個國際性獎項, 1979 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她一生追求財富以外的價值,博愛,執著,微小。對大人物和小人物有同等強烈的吸引力,其追隨者遍布世界各地。
有一天特雷薩修女外出歸來,在加爾各答的街頭看見一個印度窮人斜躺在馬路邊。忙碌了一天的修女這時已經疲憊不堪,她既想背起這個人到修會去療救,又感覺到自己此時有些力不從心。意念一閃即過。
她回到修會叫了幾位修女,可是當她們返回到馬路邊尋找那個人時,卻發現只剩下一件破爛的外套。面對這件襤褸不堪的外衣,特雷薩修女跪下來,淚流滿面……
在特雷薩修女向教廷呈交創立「仁愛會」的申請後,教廷派下來一位神父到印度負責調查事宜。在這位調查者看來,社會上各種慈善機構林林總總,還有必要再多一個什麼「仁愛會」嗎?這位調查者來到了特雷薩修女的「慈善基地」,他驚呆了。
所有的修女和工作人員都在緊張忙碌地工作,竟然沒有專人負責接待這位上賓!最後只能由他「自報家門」,特雷薩修女安排開手頭緊要的工作,與調查者席地而坐商談創會事項。
特雷薩修女雙眸注視著前方,淡淡地像是自言自語:「我們需要創辦仁愛會,來幫助這些無依無靠的窮困病人!」調查者想諦聽修女陳述創辦理由,示意她說下去。可是他發現修女的神態依然如故,兩眼直視前方,果斷堅定地重復了剛才這句話。
這位神父從此下定決心,一定要玉成仁愛會的創建工作!
3、中國建築之魂——梁思成與林徽因——奉獻能挽救和塑造一個國家文化的靈魂
北京解放前,兩名解放軍幹部悄悄來到梁家,向梁思成請教,一旦大軍被迫攻城時,哪些文物必須設法保護,要梁思成把城裡最重要的文物古跡一一標在他們帶來的軍用地圖上。這對以中國古建築為第二生命的夫妻激動得熱淚盈眶。
北京解放後,梁思成提出,北京應該是政治文化中心而不是工業中心,應保存北京故都紫禁城的面貌、舊城內新建築高度不得超過三層等。當有人要拆掉城牆時,林徽因爭論說:「你們今天拆的是真古董,有一天,你們後悔了,想再造,也只能蓋個假古董了。」
為了搶救古跡,梁思成曾聲嘶力竭地告訴大家,城牆裡面是七百年的「填泥」,堅硬如石,有一千兩百噸重,用二十節車花八十五年才運得完。他在盡可能保存古跡的前提下,設計了天安門廣場。
林徽因 1955 年病故,梁思成 1972 年亡故……他們曾因「復古主義」而被批判、被折磨、被羞辱,然而他們死後,又被贊揚、被認可、被懷念。
林徽因是一位在歷史上享有盛名,鳳毛麟角的女建築學家。她一生深愛建築學。為我國的建築事業奉獻出畢生的精力,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偉大功績。她抱病與梁思成設計了國徽,又參與了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
難能可貴的是她在被病魔折磨得卧床不起時,一聽到北京景泰藍製作即將滅絕時,不畏病魔纏身,掙扎著親臨景泰藍工廠考察了解情況,重新設計創制了景泰藍,才使我國的這一重大藝術品工藝得以保存下來。她的敬業精神是可貴而崇高的。
4、巴金:「我願留在人們溫暖的腳印里」——奉獻是超越自我生命價值的途徑
不論在創作中還是在生活中,巴金對祖國、對人民、對讀者充滿了愛,他把這種無私的愛化作了實際的行動。多年以來,這位文化巨匠只求奉獻,不問索取,他崇高的人格力量迸發出燃燒的生命激情。
巴金對自己很吝嗇,對社會卻很慷慨。在他的倡議下,由作家們自己籌建了中國現代文學館,巴金還捐獻了 20 萬元稿費和 300 萬日元獎金。但他卻反對用自己名義設立基金會和文學獎。文學館里的巴金文庫,是巴金從自己的藏書中一本本親自選出來,共 7700 件收藏品先後分 11 次寄去。
為了表達對這位文學大師的崇敬和感激,文學館的大門上特地安裝了鑄有巴金手印的把手,讓人們按著他的手印走進這座文學殿堂。巴老百歲誕辰之際,他的家鄉成都舉行了一個大型研討會。大家討論最多的是:恢復重建幾十年前遭到破壞的巴金故居。
然而,巴老親屬表示,雖然這也是自己多年的心願,但卻違背了巴老的意願。巴老說,「我要像一根火柴,給一些人帶來光與熱,自己卻卑微地毀去」;「我惟一的心願是:化作泥土,留在人們溫暖的腳印里」。這就是一位人民作家對生命價值的最佳詮釋。
5、中國南極考察隊登上南極冰蓋北高點——獻身科學考察事業是對人類的奉獻
2005 年 1 月 9 日 22 時 15 分,中國第 21 次南極科考隊 12 名隊員登上了衛星遙測標識的南極內陸冰蓋冰穹 A 的「北高點」。這是人類首次抵達南極冰蓋冰穹 A 核心區域。
「冰穹 A 的科考意義非常大。」中國極地考察辦公室副主任魏文良說,「由於這里是冰蓋最高點,比較完善地記錄了歷史氣候和氣象情況,是研究解釋地球幾十萬年前的氣象、氣候的最好地形,可以為預測未來的地球氣候狀況提供依據。」
2004 年 10 月 25 日,中國第 21 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號」科學考察船,從上海起航奔赴南極,共有隊員和船員 146 人。在從南極中山站向冰穹 A 行進的 1200 多公里的行程中,中國科考隊員們克服了冰裂隙、白化天氣、高山反應、嚴寒等諸多困難。
冰穹 A 是南極內陸冰蓋距海岸線最遙遠的一個冰穹,也是南極內陸冰蓋海拔最高的地區,氣候條件極端惡劣,被稱為「不可接近之極」。
第 21 次南極考察隊中的 17 名越冬隊員留在了中山站,即將開始艱苦而漫長的南極極夜生活。他們將在隨後的一年時間里在中山站開展氣象、生態、極光等項目的科學研究。
6、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的奉獻精神——為了祖國的航天科研他們無怨無悔
當年「兩彈一星」的研製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除了以核工業、航天工業部門和中國科學院為主以外,先後有 26 個部委和 20 個省、市、自治區,包括 1000 多家工廠、科研機構、大專院校的精兵強將參加會戰,為原子彈的製造和試驗研製出十萬多種專用儀器、設備和原材料。
第一顆衛星發射時,動用了全國 60 %的通信線路,僅守衛通信線路的群眾就達 60 萬人。掀開中國航天史新篇章的載人航天工程更是離不開協作和奉獻。
45 年風雨,彈指一揮間。一代一代青春的身影走過渺無人煙的戈壁荒灘,走過冰冷潮濕的沼澤野嶺,走過寂寞孤獨的實驗室,走過與生命之神較量的驚心動魄的試驗場。
在酒泉發射中心附近,有一個烈士陵園, 600 多位為中國航天事業獻身的英靈在土地中安睡。他們的平均年齡只有 24 歲,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甚至沒有看見自己的努力飛上藍天、飛向太空。
航天科研事關國家秘密和安全。當年,到羅布泊是一項「上不能告父母,下不能告妻兒」的神秘事業。有一對夫妻接到命令後,互相隱瞞著出發了。當來到這棵樹下等車時,才發現彼此的目標是一致的。意外和驚喜不言而喻。
張愛萍將軍聽說這個動人的故事後說:「就把它叫夫妻樹吧。」楊利偉一家人就一直不知道楊執行的真正任務,兒子楊寧康也不知道爸爸究竟在哪裡,在首飛太空的半年前,他還在作文中寫到:爸爸的工作太忙了,很難見到他一面,好在我手中有爸爸一張照片,看到照片上爸爸的雄姿,我還有什麼困難不能克服呢?
⑵ 名人仁愛的故事20字。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於是徵得魯昭公的同意後,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孔子見大門里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進入大廳後,孔子再拜後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後,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同時還打比方贊揚老子,他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游;野獸,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逮住它,會游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至於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雲而上天的。老子,其猶龍邪!」
⑶ 有沒有關於仁的名人故事
1、恣蚊飽血
吳猛,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裡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2、扼虎救父
楊香,晉朝人。十四歲時隨父親到田間割稻,忽然跑來一隻猛虎,把父親撲倒叼走,楊香手無寸鐵,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終於放下父親跑掉了
3、哭竹生筍
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孟宗大喜,採回做湯,母親喝了後果然病癒。後來他官至司空。
4、唐太宗
中國歷史上的有道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就以仁愛治國。貞觀初年,唐太宗對大臣們說,將婦女幽禁在深宮中是浪費百姓的財力,因此他先後將3000多宮女遣送回家,任由其選擇丈夫結婚。
貞觀二年,關中一帶乾旱,發生了大飢荒。太宗又對大臣們說:「水旱不調,都是國君的罪過。我德行不好,上天應該責罰我,百姓有什麼罪過,要遭受如此的艱難窘迫?聽說有人賣兒賣女,我很可憐他們。」於是派御史大夫杜淹前去巡查,還拿出皇家府庫的錢財贖回那些被賣的兒女,送還他們的父母。
貞觀十九年,唐太宗征伐高麗,駐扎在定州。太宗駕臨城北門樓安撫慰勞將士。有一個士兵生病,不能進見,太宗下詔派人到他床前,詢問他的病痛,又敕令州縣為他治療。因此將士都高興地願意隨從太宗出征。
等大軍回師,駐扎在柳城時,太宗又詔令收集陣亡將士的骸骨,設置牛、羊、豬三牲為他們祭祀。太宗親自駕臨,為死者哭泣盡哀,軍中將士無不灑淚哭泣。觀看祭祀的士兵回到家裡說起這件事,他們的父母說:「我們的兒子戰死,天子為他哭泣,死而無憾了。」
正是因為唐太宗以仁愛治國,示範官吏,所以深得民心,這無疑為唐朝的繁榮富強奠定了基礎。
5、淳於恭
東漢末年的淳於恭就是一個仁愛之人。他的家有山田,也有果樹。當時鬧飢荒,經常有人去他家的田地偷摘果樹和偷割稻禾。對於這些偷盜之人,淳於恭反而採取寬善待的態度。當看到有人偷采果實時,他就去安慰、幫助他們採摘,並讓偷果實的人把果子帶走;
當他看到有人偷偷到他家田裡割莊稼,擔心小偷遇見他會感到羞愧,就趴伏在草叢中,等到割莊稼的人從容離去再站起來。由於淳於恭的高尚行為,使村落里的人深受感化,後來,偷盜的事情也就很少見了。
同時,在他的引導下,村民們也拋棄了在戰亂中,生命難保,不願意耕種的情緒。因為當時村民認為戰亂不止,什麼時候死都不知道,所以也就放棄了耕種。淳於恭對鄉人說:「縱我不得,它人何傷!」意思是:就是到時自己死了,得不到,那留給別人享用,又有什麼關系呢!
淳於恭病逝後,朝廷在他的家鄉刻碑,以表彰他的作為。
6、董奉
三國時,有仁愛之名的吳國名醫董奉治病不收診費,只要求被治癒者在他住所周圍種植幾株杏樹。數年後杏樹蔚然成林,收獲之後,又將所得用以救治貧民或流亡路過者。後人便以「杏林」作為醫界或診所的代名詞,現在還常見以「杏林春暖」的匾額或錦旗來贊頌有成就的醫生。
⑷ 古人與古人之間的道家的仁愛的故事
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⑸ 世界名著有哪些
1、《悲慘世界》——維克多·雨果
《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是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於年所發表的一部長篇小說。《悲慘世界》是十九世紀最著名的小說之一。
小說《悲慘世界》涵蓋了拿破崙戰爭和之後的十幾年的時間。《悲慘世界》故事的主線圍繞主人公獲釋罪犯冉阿讓(Jean Valjean)試圖贖罪的歷程,融進了法國的歷史、建築、政治、道德哲學、法律、正義、宗教信仰。1958年法國導演讓.保羅·李塞諾拍攝過《悲慘世界》同名電影,2006年日本出品了根據《悲慘世界》原著改編的動畫片《悲慘世界少女珂塞特》。《悲慘世界》也是百老匯著名的音樂劇,是音樂劇史上上演時間僅次於《貓》的曠世佳作。
2、《巴黎聖母院》——維克多·雨果
故事的場景設定在 1482 年的巴黎聖母院,內容環繞一名吉卜賽少女愛絲梅拉達和由副主教克洛德·弗洛羅養大的聖母院駝背敲鍾人卡西莫多。
此故事曾多次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及音樂劇。在《巴黎聖母院》中,作者以極大的同情心描寫了巴黎最下層的人民、流浪者和乞丐。他們衣衫襤褸、舉止粗野,卻擁有遠遠勝過那個所謂有教養、文明的世界裡的人的美德:互助友愛,正直勇敢和舍己為人。
小說中巴黎流浪人為救出愛絲梅拉達攻打聖母院的場面,悲壯、激烈、慷慨、驚心動魄。突出了流浪人們的團結互助。這種推向極端的美醜對照,絕對的崇高與邪惡的對立,使小說具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能影響世人全部的思想情感。
3、《在人間》——高爾基
《在人間》是高爾基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主人公阿瘳沙十一歲時不得不到社會上謀生,他先後在鞋店、聖像作坊當過學徒,也在繪圖師家、輪船上做過雜工,歷經坎坷,飽嘗了世間的痛苦。在輪船上當洗碗工時,阿廖沙結識了正直的廚師斯穆雷,並在他的幫助下開始讀書,激發了對正義和真理的追求。五年後,阿廖沙懷著進大學的希望准備到喀山去。
4、《源氏物語》——紫式部
《源氏物語》成書於公元1001-1008年之間,是世界上最早的長篇寫實小說,為三千萬日本家庭不朽的國民文學,是世界上公認的亞洲文學十大理想藏書,亦是世界文學寶庫中不可或缺的一件珍品。
本書以日本平安王朝全盛時期為背景,通過主人公源氏的生活經歷和愛情故事,描寫了當時社會的腐政治和淫亂生活上層貴族之間的互相傾軋和權力斗爭是貫穿全書的一條主線,而源氏的愛情婚姻,則揭示了一夫多妻制下婦女的悲慘命運。在貴族社會里,男婚女嫁往往是同政治斗爭的手段,婦女成了政治交易的工具和貴族男人手中的玩物。
5、《紅樓夢》——曹雪芹
《紅樓夢》是一部網路全書式的長篇小說。以寶黛愛情悲劇為主線,以四大家族的榮辱興衰為背景,描繪出18世紀中國封建社會的方方面面,以及封建專制下新興資本主義民主思想的萌動。結構宏大、情節委婉、細節精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聲口畢現,堪稱中國古代小說中的經典。
世界名著指的是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認可和關注的著作,其價值由於已經超越了時代本身而得以流傳。需要注意的是,廣義的世界名著不僅僅包含文學名著,還包括社科名著,人文名著等。
⑹ 關於仁愛的名人事例30字
白居易體恤民情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同情人民,他在皇帝面前做諫官時,就屢次上書,請求革除弊政,寫了大量諷諭詩揭露官僚勢力殘害人民的罪行。他寫詩力求讓人民群眾看懂,相傳他每寫好一首詩,都要讀給不識字的老媽媽聽,聽得懂的,方才拿出去。他在地方做官時,每到一處,都要力爭多做些對人民有益的事。在杭州做刺史時,他修築湖堤(現在的西湖白堤),利用湖水灌溉土地。在蘇州,興修水利,也受到蘇州人民的愛戴。在做忠州刺史時,他搞了許多利民的改革,號召開荒生產;改進稅收辦法,增加豪富的稅款,減輕貧苦農民負擔;盡量節省開支,減輕老百姓的支出。他親自帶頭種樹,綠化荒山。他主持群眾聚會,席地而坐與民同樂。有些官員說什麼:「『貴』、『賤』雜處,不成體統。」白居易對這種議論毫不理睬。後來忠州人為了紀念這位愛民的好官,為他建了「白公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