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車的故事手抄報
㈠ 牛頓風車的故事
應該是第二個故事更具真實性
原文:
牛頓小時候很聰明,但是學習並不用功,他把心思用在做手工上去了,所以在老師同學心目中,他是一個笨孩子,因為他學習成果不好。
13歲那年,小牛頓帶了一架小風車到學校去,同學都圍攏來看。有個同學說:「這個小風車做的還怪靈巧呢!」牛頓也笑嘻嘻地說:「我的風車做的怎麼樣,造的巧吧?」
正當一幫同學眼巴巴羨慕牛頓的時候,一個同學怪聲怪氣地說:「對啦,造得巧!」其實這個同學是在說反話,因為平時他學習成果一直在牛頓之上,今天看到牛頓在這里扮演,很不服氣,還有點嫉妒。處在興奮中的牛頓並沒有聽出這個同學話中有話,傻乎乎地接著說:「對,很巧,這是昨天晚上我一個人做出來的!」
聽到牛頓說越來越神奇的話,那位學習成果好的同學提高了嗓門說:「是啊,這個小風車外形造得還不錯,可他為什麼會轉動?你懂的裡面的原理嗎?」
「你懂的裡面的原理嗎?」這幾個字像一陣刺骨的冷風吹在牛頓的臉上,不知是發冷,還是發疼,他尷尬極了,一句話也說不出來。那位同學看牛頓的臉都紅了,勁頭更足了,說:「哼!說不出來吧,可憐!自身做的東西自身講不出原理來,這說明什麼呢?這說明你不過是個木匠!」牛頓被這些話羞得無地自容,哭喪著臉走開了。
這時候,原來圍在牛頓身邊的同學也另眼看待他了。
「木匠,木匠,連原理都講不出來!還在這里逞能!」
說著,有的同學還打了他的風車。別的同學也跟著一起動手,把小風車砸了個粉碎。望著這個冷酷的局面,牛頓傷心極了,眼淚一滴一滴地流下來。
事情過後,牛頓琢磨:這些同學為什麼欺負我呢?還不是我自身不爭氣,不懂原理怎麼更好的發明發明呢?於是從此,他特別肯動腦筋,在理論上下功夫。
等牛頓長大後成了科學工作者,鑽研精神就更強了。後來牛頓成了世界聞名的大科學家。
點評:牛頓這種敢於面對挫折,面對失敗,敢於挑戰自身的精神非常可貴,這是他勝利的基礎。
=====================================
由此可見,第二個故事更為貼近
㈡ 三年級上冊語文書的《做風車的故事》講了什麼內容
三百多年前,英國有位大科學家叫牛頓。牛頓生在一個農民的家庭(tíng)里。他在小學念書的時候,特別喜歡做手工。奶奶給他的零用錢,他總是攢起來買鋸,買斧頭,買鑿(záo)子。他整天忙著做手工,學習成績(jì)不怎麼好。
有一天,牛頓放學回家,看見村子旁邊正在安裝磨面的風車。他停下來仔仔細細地看,幾乎忘了回家。以後每天放學,他都要跑去看一陣子。風車裝好了,牛頓幫奶奶背著一口袋麥(mài)子去磨面,只見風車帶動石磨,白花花的麵粉從石磨周圍撒下來。牛頓說:「奶奶,回去我也要做一個。」
每天放學回家,牛頓就鑽進屋子丁丁當當地忙個不停。過了些日子,一架小小的風車果然做成了,用扇子一扇,風車就吱(zhī)吱地轉起來。奶奶說:「你的風車能磨面嗎?」牛頓天真地說:「能。」奶奶笑了。
第二天上學,牛頓把他那小小的風車帶去,擺在課桌上。同學們都圍上來看。牛頓得意地轉著風車,大家也誇獎他做得好。正在這時候,同班的卡特大聲說:「牛頓,風車為什麼會轉,你能講出道理來嗎?」
「道理?」牛頓從沒想過,做手工還要懂得道理。卡特看牛頓發愣了,笑著說:「講不出道理來,光會做有什麼稀罕(hǎn)呢?真可笑!」同學中也迸(bèng)發出一陣笑聲。不知被誰一推,那架小風車掉在地上摔壞了。
牛頓羞得滿臉通紅。他撿起摔壞的風車,心裡難受極了,但是沒有流一滴眼淚。從此,牛頓發憤學習,遇到任何事情都要問個為什麼,漸漸地養成了刻苦鑽研的習慣。
㈢ 風車的故事閱讀答案
推動情節發展,以時間順序描寫。(我們今晚也留了這個閱讀題,我就是這么答的)滿意嗎?滿意就給點分吧,呵呵。
㈣ 《做風車的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做風車的故事》通過講述牛頓小時候做了一架風車而講不出道理,從中受到教育的事,表現了牛頓聰穎、天真、發憤學習、刻苦鑽研、富於創造的性格特點。
㈤ 安徒生的手抄報有哪些
關於安徒生的手抄報可以寫《丑小鴨》、《海的女兒》、《白雪公主》等,選取自己印象最深的來詳細的描述,可以寫你學到了什麼,得到了什麼樣的啟發。
例子:
《安徒生童話》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這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書。今天,我又重讀了自己最喜歡的《安徒生童話》。這本書裡面有好幾篇比較長的文章:《丑小鴨》、《海的女兒》、《白雪公主》等。在這些文章中,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丑小鴨》。
故事中的主人公丑小鴨出生在一個鴨的家庭,兄弟姐妹都長者一身金燦燦的羽毛,而它卻與眾不同,長者一身黑乎乎的羽毛,因此大家都不願意理睬它,人和動物們都不喜歡它。
在家裡,在蘆葦叢中,在灌木叢,在沼澤地,在農家小院……,它處處受嘲笑,受欺侮,受盡了折磨。但它絲毫沒有灰心喪氣,始終不屈不撓地奮斗,最終靠自己有力的翅膀飛向自己最美好的未來——成了一隻美麗的天鵝。
這個故事如果不仔細的閱讀,只會覺得它是一個普通的童話故事,要是好好地去體會它的含義,你就會認為裡面蘊藏著一個道理。童話中的丑小鴨因自己的外表醜陋,遭到了周圍所有人對它的鄙視。可它並沒有在意,只管自己努力做事。慢慢地它長大了,憑著自己的努力,變成了一隻漂亮的白天鵝。
通過這個故事我懂得了一個道理,就是別人嘲笑你,你也不能自己瞧不起自己,做一件事,只要你努力、堅持,就一定會成功。也就是說一個人身處逆境時,不能消沉,不能自卑,要勇於奮斗,才有可能改變自己的處境。
而我們的身邊也有不少這樣的例子。有的同學相貌不突出,平時也不大愛說話,沉默寡言,是平平常常的一個人。
但他們從沒放棄對自己的要求,努力學習,不恥下問,成績始終名列前茅,受到了所有老師的稱贊。
其實,像丑小鴨似的孩子是很多的,只要我們大家敢於磨練自己,勤奮學習,長大以後一定都會成為一隻只美麗的「白天鵝」。
㈥ 關於風車故事的原文
好像這個吧..他們的磨坊上邊就是個風車..
一個德國釘子戶的遭遇
威廉一世,號稱「軍人國王」的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後來在法國巴黎的凡爾賽官鏡廳被德意志各邦君主擁立為德國皇帝,深受廣大人民群眾愛戴,他的助手就是大名鼎鼎的鐵血宰相俾斯麥。現在德國街頭還有他騎著青銅戰馬的塑像。
當年他在距離柏林不遠的波茨坦修建了一座行宮。有一次,這位皇帝用偉人們慣有的動作,登高遠眺波茨坦市的全景,正欲掐腰感慨江山如此多嬌,他的視線卻被緊挨著宮殿的一座磨坊擋住了。如此不合時宜的「違章建築」,讓這位領袖非常掃興。但他畢竟還是愛自己的子民的,他想以一種公道的方式來解決,於是派人前去與磨坊的主人協商,希望能夠買下這座磨房。
不料,這個磨坊主覺悟非常低,絲毫不顧全大局;心裡只有小家,沒有大家,一點不把「市政規劃」和「國家形象」放在眼裡,就認一個死理,這座磨坊是從祖上傳下來的,不能敗在我手裡。幾次協商,許以高價,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表示組織的關懷,警告威脅領袖安全,影響偉大祖國形象這個問題的嚴重性。要知道這里可是一個國家的門面,來這兒的國際友人多極了,100多年以後波茨坦公告都是在這里簽的。可這個老漢始終軟硬不吃。
面對這樣不識抬舉、不可理喻的釘子戶,終於威廉「龍顏」震怒,派警衛人員把磨坊給拆了。
有趣的是,這個釘子戶拆遷時倒很配合,展現了良好的紳士風度,好像一點都不擔心,既沒有哭天喊地,滿地打滾,也沒有把汽油倒在身上威脅要自焚。他袖手站在一邊,嘴裡嘰嘰咕咕:別看你是一國首腦,我德國尚有法院在,待我到法院與你理論。
第二天,這個老漢居然就在當地一紙訴訟把國家元首告上了法庭,地方法院居然受理了,判決結果居然是威廉一世敗訴。判決皇帝必須「恢復原狀」,重新把那磨房蓋起來,以賠償由於拆毀房子造成的損失。威廉貴為一國之君,拿到判決書也只好遵照執行,本來是想辦件好事,現在比竇娥還要冤。而那個刁民此時躺在他的小磨坊里,一邊數鈔票,一邊偷著樂,壓根就用不著冒被遣送拘留的危險,也不擔心什麼打擊報復,秋後算賬,從此以後不管什麼國際友人來訪,他天天心安理得磨他的麵粉。
後來威廉一世和那個磨房主都「駕崩」了,輪到小磨房主想進城,希望把磨房給賣了,不由想起了那個老買主,但他不知第二代領導人對這個磨房感不感興趣,就給威廉二世寫了一封信。威廉二世給他回了信:「我親愛的鄰居,來信已閱。得知你現在手頭緊張,作為鄰居我深表同情。你說你要把磨坊賣掉,朕以為期期不可。畢竟這間磨坊已經成為我德國司法獨立之象徵,理當世世代代保留在你家的名下。至於你的經濟困難,我派人送三千馬克,請務必收下。如果你不好意思收的話,就算是我借我給你的,解決你一時之急。你的鄰居威廉二世」。
歷經了多少個統治者,到現在,那個磨坊,德國司法獨立的象徵,代表了一個民族對法律的信念,仍像紀念碑一樣屹立在德國的土地上。
㈦ 做風車的故事這篇文章內容是什麼意思
因為牛頓在小抄學念書的時候就對做手工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通過做風車這件事,不僅使他養成了仔細觀察,努力實踐,勇於克服缺點的良好習慣和品德,而且養成了善於思考質疑、刻苦鑽研的好習慣,這些都為他日後從事科學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教人們如何把個人的興趣愛好和學習文化課結合起來,處理好學習和個人愛好的關系,努力養成自己良好的學習習慣;使自己能正確對待別人的意見,勇於改正缺點,奮發向上,培養自己觀察、實踐和善於思考,質疑問難的素質。
㈧ 做風車的故事課文是按什麼順序寫的
《做風車的故事》是按照時間順序來寫的。
這篇課文主要寫了英國大科學家牛頓小時候做了一架小風車,由於講不出風車為什麼會轉的道理,受到同學們嘲笑,並從中受到教育,從此發憤學習,養成刻苦鑽研的好習慣的故事。
㈨ 牛頓做風車的故事
牛頓做風車的故事還要從他小時候說起。牛頓出身於一個平凡的小村子,還沒出生父親就不幸去世了,母親改嫁,因此牛頓小時候就跟著奶奶一起生活。那時候,村子裡的人經常要到風車上磨面,奶奶也不例外。
牛頓從小就聰明好學,經常搗鼓一些小玩意,自己也動手做了很多小工藝,受到奶奶的誇贊,但是牛頓的成績卻不怎好,這讓奶奶揪心不已。
有一天,牛頓把自己琢磨好久,做了一個小風車拿到奶奶面前,拿扇子一扇果然風車就吱呀吱呀地轉起來了,奶奶開玩笑說,你這風車也能磨面嗎,牛頓認真的回答:能。但是奶奶怎麼也不肯相信。
第二天,牛頓把做好的風車帶到學校,大家都圍攏過來好奇地大量這座神奇的小風車,牛頓感到非常自豪,一個同學問牛頓,這風車為什麼會轉,有什麼原理。
牛頓感到莫名其妙,他從來沒想過做風車還要什麼原理,於是憋了半天也答不上來,大家都鬨堂大笑,一鬨而散,混亂中有人把牛頓的風車推到地上摔壞了。
牛頓撿起那個破碎的風車,難過的直掉眼淚,但是他沒有說話,只是默默地在心裡發誓,一定要把風車的原理弄清楚,從此以後牛頓再也不貪玩了,他更加刻苦鑽研,勤奮好學,終於成為一個大科學家。
(9)風車的故事手抄報擴展閱讀:
萬有引力定律是牛頓最著名的發現。牛頓警告,不可用此發現把宇宙看成只是機器,猶如一個大時鍾。他說:「重力解釋行星的運行,但不能解釋誰使行星運行。上帝治理萬物,知道一切可做或能做的事。」但是牛頓不相信三位一體論和救恩,而且諷刺的是,他是神聖的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的院士。
著名科學哲學家李察·威斯科稱牛頓為「原型自然神論者」(proto-deist),所謂「自然神論」,是相信神創造這世界之後,就讓自然規律去統治這個世界,自己再不插手,世界在自然規律的支配下運轉。
牛頓正是抱著這種宇宙觀,所以牛頓對事情的解釋是自然規律加概率,當然沒禱告什麼事。在他那部著名的著作裡面,牛頓明確地說:他認為天體之所以會運動,是因為上帝創造了萬物以後, 也設定了各種自然規律, 比如運動定律等等。
牛頓在科學上的成就須由他的哲學思想和科學方法來尋根求源。牛頓的學生R.科茨曾在《原理》第2版序言中道出了其中的奧妙。古希臘、古羅馬的哲學家憑著對自然現象的觀察和思考(中國戰國時期也有類似之處)總結出論斷,例如泰勒斯的學說:萬物的根源是水。即使像德謨克利特、盧克萊修的原子論,總的來說來評價還是很高的。
但是他們的方法憑天才的臆測、思維與辯論,稱之為思辨哲學。到了中世,經院哲學統治著歐洲。科學、哲學淪為神學的奴婢。到15、16世紀,哥白尼、G.布魯諾、伽利略等人不畏入獄、火刑等堅持不屈地向教會作斗爭,掙脫了侍奉上帝的桎梏。
對自然現象的觀察、測量和實驗的風氣逐漸形成了。在物理學科中伽利略的實驗工作是實驗物理學的開端,牛頓深受其影響。隨後牛頓使作為實驗科學的物理學形成一個光輝體系,同時也使科學實驗方法闖入了哲學思想的殿堂。
㈩ 做風車的故事讓我明白了什麼事情
逆風行走雖然很艱難,但努力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