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閱讀認真的故事600字
㈠ 我的讀書故事 600字
書是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好朋友,我在書 的海洋里漫遊,從中得到了莫大的快樂, 更使我的知識面也寬廣了不少,在生活中 ,書還幫了我不少的忙呢。
記得有一次星期天,我在家裡做作業,鄰 居家的小孩到我家來玩。我的作業還沒完 成,就讓他自己先玩。他玩了一會兒,竟 然端起我的墨水瓶來了,他那麼小,萬一 打翻了瓶子可就不得了了,我趕忙連連擺 手:「別玩墨水啊……」話還沒說完,小手 已然把放在桌角的墨水瓶打翻了,墨水全 灑在了小孩的淺色襯衣上,他驚叫起來, 嚇傻了,接著竟哇哇大哭起來。我急得六 神無主:可怎麼辦那?闖禍了!我連忙跑 到水龍頭前去洗,可是使盡力氣,墨漬 怎 么也搓不掉。正急得沒主意的時候,我的 目光無意中落在了放在桌子上的《知識雜 志》一書上。我一拍腦門,不是剛看過嘛 !上面介紹過,衣服上沾上了墨漬,可以 先用飯粒塗在墨漬上用勁搓,在浸到肥皂 水裡洗,然後用干凈的水漂清就洗去了。 我何不實踐一下呢!於是,我一把拉過了 被墨水弄污了的襯衫,跑到廚房裡,拿來 了一勺飯,倒在污漬處,然後用力搓啊搓 。過了一會兒,墨跡果然淡了,再使勁揉 搓一會兒,墨跡只有銅跡大淡淡一塊了。 我用肥皂水和清水沖洗了一遍並絞干後, 交給了鄰居小孩說:「回去曬曬干就基本 看不出印跡了,可以穿了。」他瞪著驚奇 的眼睛問我:「你怎麼知道米飯能洗掉墨 漬呢?」我得意地說:「書告訴我的唄!」
讀書使我增長知識,正因為有了書,我才 知道有神機妙算的諸葛亮,豪放勇敢的武 松…正因為有了書,我才發現世界有這么 多的故事,有這么多的人。我喜歡書中的 內容,幽默的,悲傷的,凄美的······ 我愛讀書,讀書使我的人生充實而從容, 悠閑而舒適,安靜而豐富,讀書使我快樂。
㈡ 我的讀書故事600字
開卷有益
我認為開卷有益。高爾基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多讀書,就會增長知識。愛迪生不就是一個例子嗎?他讀了很多書,從中得到了啟發,又進行了大量的實踐,才發明出來電燈。
世界名人培根說過:「史鑒使人明智,詩歌使人巧慧,數學使人精細,博物使人深沉,倫理之學使人莊重。」這諸多意思,可一言以蔽之:開卷有益。如果我們不多讀書,哪來
的這么多知識呢?如果沒有了知識,我們怎樣辨別人們誰是誰非呢?
書是歷史經驗的總結,書是社會文化的結晶。讀書,可以徹悟人生道理;讀書,可以洞曉世事滄桑;讀書,可以廣濟天下民眾。如果我們不多讀書,哪來的豐富詞語去寫作文呢?
馬克思開卷,獲益甚多。他寫《資本論》時,就讀了一千餘冊的自藏書,還到大英博物館看了三間房子的書。如果馬克思不開卷讀書,可能就寫不出《資本論》來了。
杭州四中高二學生文曄從小至今開卷讀書。不僅知識面廣,文理兼優,還在多家報刊發表文章30餘篇,徵文獲獎五次。一個年方17的學生能有如此成就,不足以說明「開卷有益」嗎?人慾成才,士欲濟世,務必開卷讀書。
我們讀書多了,看到那些對我們身心不健康的書,一讀就辨別出來了,就不會再看,再買。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又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是有好處的。希望同學們快快行動起來吧!
開卷有益!
開卷無益
一個人如果讀了一本壞書就像交了一個壞朋友,現在有許多小孩在外面做違法的事,還不是少年時讀了壞書,現在的書有許多是那種不健康的書,請問,你們又怎麼保證現在的少年不讀這些書呢?
2.開卷未必有益,讀了那些不健康的書反而有害。
3.如果我們小學生都看了一些對身體有害的書,受害的反而是自己。
4.開卷未必有益,因為我發現有的人讀了很多書,他好的沒有學到,壞的倒學了不少。
5.多讀書並非一件壞事,然而整天沉迷於書本,不去了解社會,接觸生活,不僅會讓自己變成一個「書獃子」,而且也會害了自己。
6. 讀書不加以選擇,開卷就未必有益。一些游戲書、成人看的書和武俠小說等,這些讓我們看了輕則會沉迷於游戲,頑物喪志;重則會影響到我們的身心健康。據說有一名中學生由於看了武俠小說,認為自己會輕功,便從樓上向下跳,這種舉動是十分危險的。
7.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的,的確我不反對。但是同學們現在手上的書,越來越多地把它分為很多類,人各有志如同你看什麼樣的書我管不著。可是你看那些毫無意義的書,對你有什麼好處,又有什麼作用,看那些不健康的書,會使你純潔的心靈變得骯臟起來。
8. 劉向曾說過:「書猶葯也,善讀之可以醫愚。」書既然是葯,就具備兩種功能:一種是良葯,葯到病除;一種是毒葯,置人於死地。
9. 大家都認為書是個好東西,其實不是,開卷是否有益是要看書的好壞而定的。好的書會讓我們增長見識,但壞書卻讓人沉迷書中,茶飯不思,學業不顧,消磨意志,讀了還會犯糊塗,去做一些違反法律的事。這可以說是「玩書喪志」。所以,是好書,開卷便有益;而如果不是好書恰是壞書,開卷就非但無益而且有害。
開卷有益的由來是宋太祖說過:"只要是讀書~總會有好處的".自此,開卷有益便成為一個成語.
大家也許想問,為什麼要講這個呢?道理很簡單,關鍵在於"總"字..這說的是總會有好處,而不是只會有好處.所以說,開卷有益需要論證的是讀書是有益處而不是讀書無害.(千萬別被反方纏到這.不然一定會輸.原因看完後面的就會明白)
首先,對於好書是有益處的,這點大家都明白.所以要論證的是:所謂的壞書是否有它自己的一些益處呢?對於讀書的益處來講,大能大到使人大徹大悟,痛改前非,走向光明之路,取得成功;小能小到學會幾種寫作方法,幾個詞,甚至認識幾個字.這些都是讀書的益處,沒法否認的.因此就可推出幾點來論證壞書也是有它的一些益處: 回答者: 88663472 | 二級 | 2009-9-16 13:03
正方
同學們,我方觀點始終不變,那就是「開卷有益」。大家都十分熟悉唐朝詩人杜甫的名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書是人類歷史經驗的總結,書是社會生活的反映。讀書可以徹悟人生的意義,讀書可以洞曉世事滄桑,讀書可以廣濟天下民眾,讀書可以步入智慧的殿堂。自古以來,人慾成才,士欲濟世,務必讀書。只有飽覽群書,方可成人成才。乙方怎能說「讀書無益」呢?
古人雲:「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竹者,風雅之士也。這也就是說,我們可以一日不吃肉,不可以一日不讀書。書是人類精神的營養品,可以讓我們意志堅強,品行高尚。只要注意用眼衛生,看上半個小時休息一下就行了。同時,我們只要注意起來,看書到正規的書店裡去看,就不會看到思想不健康的書了。
。
開卷倒底有沒有益,我想讓事實說話。古今中外,哪一個卓有成效的人不曾千萬次開卷?正是因為開卷讀書,他們成名成家,成就非凡。孔子讀書破萬卷,編寫修訂了《詩》與《書》;司馬遷讀書破萬卷,寫成了《史記》彪炳千秋;李白讀書破萬卷,斗酒詩百篇;魯迅、郭沫若讀書破萬卷,成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巨匠……高爾基說得好:「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多讀書增長知識,使人聰慧,已經成為鐵的事實。英國哲學家培根有句名言:「史鑒使人明智,詩歌使人巧慧,數學使人精細,博物使人深沉,倫理使人莊重。」這諸多意思,可一言以蔽之:開卷有益。如果我們不讀書,哪來的知識?更何況,關於讀書有益的名言數不勝數。大家說一說,這么多的名人、偉人總結出來的經驗,難道不能充分說明「開卷有益」嗎? 回答者: 小ziying | 四級 | 2009-9-16 13:18
開卷未必有益。誠然,讀書可以使人增長知識,陶冶性情,修養身心,但「開卷」只是「有益」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 回答者: 45543847 | 一級 | 2009-9-16 17:37
開卷有益的由來是宋太祖說過:"只要是讀書~總會有好處的".自此,開卷有益便成為一個成語.
大家也許想問,為什麼要講這個呢?道理很簡單,關鍵在於"總"字..這說的是總會有好處,而不是只會有好處.所以說,開卷有益需要論證的是讀書是有益處而不是讀書無害.(千萬別被反方纏到這.不然一定會輸.原因看完後面的就會明白)
首先,對於好書是有益處的,這點大家都明白.所以要論證的是:所謂的壞書是否有它自己的一些益處呢?對於讀書的益處來講,大能大到使人大徹大悟,痛改前非,走向光明之路,取得成功;小能小到學會幾種寫作方法,幾個詞,甚至認識幾個字.這些都是讀書的益處,沒法否認的.因此就可推出幾點來論證壞書也是有它的一些益處:
第一 只要被稱為壞書的,它必定會影響人的性格,使之走向邪路.但是請想想,如果那些壞書如果無法與讀者產生一定的共鳴,使人深入其中,那麼哪會造成這樣的結果呢?如果這書的結構布局,表達方式,構思描寫,語言用詞等都平平無奇,
甚至連一般"流水帳"似的作文都不如,那麼怎麼會與讀者產生共鳴呢?因此不論它有多壞,在所謂的壞書里至少能學會一些寫作方法,再不濟也能認識幾個字.這能說它無益嗎?
第二 不論是壞書還是好書,它都是根據該書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判斷的.也就是說,壞書也是有一定益處.
第三 我國古代的老子就有一種觀點:事物都有他的兩面性,既然壞書有害,那麼就一定有它的益處.
第四 也許你想說:"假設有種壞書,內容不堪入目,文章布局全盤錯誤,滿篇病句錯句錯字......"直到沒有優點可尋. 但是你想過嗎,即使存在這種書,有人能看的懂嗎?會去看嗎?~~~既然不會去看,那麼連"開卷"這個前提都沒了,如何來談開卷是否有益或有害??
第五 盡管你可以舉出一堆因看書而墮落,瘋狂,行兇犯法的事例.那這又能說明什麼呢?只能說明是看書的人自己本身心態就不正.那屬於心態問題,不能歸咎於書.難道有人拿刀去砍去殺人,能怪那刀不好嗎???
因此,只要是讀書,都是會有益處的,不論大還是小.所以可以推及"開卷有益"是一定成立的.
至於"開卷未必有益",是個中性詞,它的一半(有益)是對的,但另一半--開卷無益就存在問題了:無益,並不是有害.就象一輛車在路上行駛,它沒有象飛機一樣飛上藍天,難道就能說它在鑽地嗎?假使論點是"開卷有害",那麼根據剛剛的一些論點,自然也是可以成立的,但是要說"無益"~那就是錯誤的了.所以說,在這個問題上,反方的論點就只對了一半.(而且這一半還書,是人類的營養品,是人類知識的源泉,就像一個文明的國度如果失去了書的文化,那麼著個曾經富麗繁華的國度便會遭受到滅亡的威脅。所以說,開卷有益。/漢代劉向曾說過:「書猶葯也,善讀之可以醫愚。」(中途註明:此為「騎火箭追蝸牛」創作,其他人粘貼請不要弄為正確答案,謝謝合作) 書既然是葯,那就葯到病除。其實讀書不一定要認真地讀,只要隨便翻閱,積少成多,時間一長,腦子里也自然有了一個知識的寶庫。試想想這不是開卷的好處嗎? 好人看壞書還是好人.壞人看好書也還是壞人. 所謂的壞書是否有它自己的一些益處呢?對於讀書的益處來講,大能大到使人大徹大悟,痛改前非,走向光明之路,取得成功;小能小到學會幾種寫作方法,幾個詞,甚至認識幾個字.這些都是讀書的益處,沒法否認的.因此就可推出幾點來論證壞書也是有它的一些益處。只要被稱為壞書的,它必定會影響人的性格,使之走向邪路.但是請想想,如果那些壞書如果無法與讀者產生一定的共鳴,使人深入其中,那麼哪會造成這樣的結果呢?如果這書的結構布局,表達方式,構思描寫,語言用詞等都平平無奇, 甚至連一般"流水帳"似的作文都不如,那麼怎麼會與讀者產生共鳴呢?因此不論它有多壞,在所謂的壞書里至少能學會一些寫作方法,再不濟也能認識幾個字.這能說它無益嗎?我國古代的老子就有一種觀點:事物都有他的兩面性,既然壞書有害,那麼就一定有它的益處.不論是壞書還是好書,它都是根據該書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判斷的.也就是說,壞書也是有一定益處.盡管你可以舉出一堆因看書而墮落,瘋狂,行兇犯法的事例.那這又能說明什麼呢?只能說明是看書的人自己本身心態就不正.那屬於心態問題,不能歸咎於書.難道有人拿刀去砍去殺人,能怪那刀不好嗎?愛因斯坦寫過一個公式:W=X+Y+Z,W代表成功,X代表艱苦的勞動,Y代表正確的方法,而Z則代表謙虛,有了正確的方法,就等於成功了三分之一。只要讀本好書再謙虛點和辛苦就是有益的。
是正方的論點). 回答者: 799610406 | 一級 | 2009-9-16 20:47
1.今天,我們五<2>班班隊課舉行了「開卷有益」辯論會。
下午班隊課前,黑板被同學們精心打扮了一番,給教室增添了幾分辯論會的氣息。
辯論會開始了,由吳怡琪同學擔任了辯論會主持人。辯論會正,反方辯手先由同學們自己舉手報名,再由主持人確定。由於當時我沒有仔細聽,誤以為是選裁判就沒有舉手報名,錯過了當辯手的機會。確定好辯手後主持人宣布辯論開始。首先發言的是正方1號辯手梁俊緣,他的觀點是:書是前人的經驗總結,多讀書可以學到前人經驗總結的知識,所以說:「開卷有益」。接著反方1號辯手杜彥發言她的觀點是:好多同學迷上武俠或言情小說,導致學習下降。所以說:「開卷未必有益」。……各辯手輪流發言完後,由觀眾自由舉手參加辯論,我支持「開卷未必有益」的反方觀點,所以我舉手發言給大家講了一個故事。故事的主要內容時說古代有一個想學屠龍術的人,用了一生的時間終於學會了屠龍術,可是滿世界卻找不到一條龍,學會的知識派不上用場,所以讀書應有所選擇。可是當反方有人說讀書多了腦子會炸掉,我又不贊成了。我支持正方說:「經科學家的證實,人一輩子每天讀書不止,腦子也不會不夠用,其實腦子越用越靈活,越用越聰明。最後,正反方誰也說服不了誰。
其實,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我想讀書也不例外,我相信「開卷有益」不加選擇地亂開卷未必有益。
今天早晨,有一件激動人心的事情發生了,那就是——我們班的第一次辯論會成功舉辦了!這次辯論會的主題很耐人尋味——開卷有益和開卷未必有益。
開辯了!我們正方主辯用事實說話,引用了許多名言,不斷地給反方施加壓力。而反方主辯也很強大,給我們也帶來了許多壓力。
該自由答辯了。我方辯論人王雪怡語驚四座,提到了主題:壞書,而反方同樣抓住了這個要點展開辯論。我們互相反駁,雙方爭得面紅耳赤,但誰也不放棄自己的觀點。而這個「火葯味」十足的氣氛同樣讓人害怕。
時間過得真快,下課了。我們做完課間操,在第三節課又開始辯論了。
等雙方主辯總結完了自己的要點,我們都焦急地等待著老師的評判結果,我激動的等著老師那一句:「正方勝」的聲音,可是,老師卻說正反方都贏了。
一場唇槍舌劍的、火葯味十足的辯論會結束了。但是,有些同學還是意猶未盡。總結正反方觀點後,我明白了一個道理:讀書,要有選擇的讀,這樣才能從書中學到正確的知識和做人的道理。我也懂得了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一把雙刃劍,有好的一面就有壞的一面,用好了就可以使人們獲得幫助,否則就會產生破壞。
9月14日上午第一節語文課,我班舉行了一次辯論會,辯論的主題是開卷有益還是開卷未必有益。湯老師安排一、二組做正方,三、四組做反方。但他又補充說:「如果你發現你的觀點和立場有沖突,可以自由選擇。」我雖然坐在第四組,卻不同意開卷未必有益的觀點,想了一會兒,還是決定去正方。選擇的結果,是正方的人多,反方的人少。
兩方坐定後,教室里安靜下來,誰在翻本子,也能聽得清清楚楚。有些人甚至已經臉紅了,他們害怕湯老師叫他發言。湯老師說:「請正方代表提出自己的觀點。」過了一會兒,吳暉鴻站起來說:「開卷有益,這是古人說的。許多人都認為它是正確的,我也不例外。你們想一想,如果讀書沒有好處,開卷未必有益,我們為什麼要到學校來讀書呢?」
鼓掌之後,反方沒有人回答。教室里非常安靜,比剛才還要安靜。我們的眼睛都盯著反方。他們緊張,我們也緊張。他們是怕老師叫他們發言,我們是怕他們提出新問題。湯老師叫吳潔,吳潔站起來說:「開卷未必有益,因為讀了不好的書,很可能走上邪路。」
吳潔剛說完,吳暉鴻說站起來說:「開卷有益,當然不是叫你去看壞書。要找好書,只要自已到書店裡去認真挑選就可以了。」
反方的吳晨昕站起來說:「我是讀書不多,也不知道哪些是好書,哪些是壞書,不知道怎麼挑選,還是不看的好。」
正方的王都京說:「如果不會挑選就不讀,就會成為文盲。要挑好書,你可以和家長一起去,或者按老師指定的去買。」
隨著辯論的繼續,正方都提出了一些稀奇古怪的觀點,什麼讀書學了錯別字,讀書不思考有什麼用,什麼不讀書怎麼樣怎麼樣。但是,湯老師還是認為反方是弱勢群體,辯論不夠熱烈,一定要吳暉鴻、王都京和吳強去了反方。王都京他們都不願意,卻不得不服從。隨後,王都京看到吳潔戴著眼鏡,就說「開卷未必有益,因為書讀多了會讀壞眼睛,成近視眼」。吳潔聽了,臉都紅了。大家都大笑起來。我立即站起來,反駁王都京說:「讀壞眼睛是方法問題。讀書的時候,只要讀一會兒書就休息一會兒,甚做一做眼保健操,就不會讀壞眼睛。」
自從王都京他們過去之後,我們正方真的成了「弱勢群體」。有的人只熱衷於鼓掌,根本不動腦筋思考。隨後,王都京他們提出了讀多了書會成書獃子等觀點,叫我們正方招架不住。我們提出的觀點,卻一次又一次地被反方立即駁倒。因為反方提出問題後正方停頓的時間超過五分鍾,湯老師宣布反方取勝,我們正方失敗。
隨後,湯老師總結了正方和反方的觀點,得出的結論是,兩個觀點都有合理性。這一次辯論會,我的體會是:團結就是勝利。
㈢ 名人讀書的故事600字左右
林紓苦讀成大器
林紓(shu)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文學家、翻譯家。他是福州人,清末舉人。 林紓小時候家裡很窮,卻愛書如命,買不起書,就只好向別人借來自己抄,按約定的時間歸還。他曾在牆上畫了一具棺材,旁邊寫著「讀書則生,不則入棺」,把這八個字作為座右銘來鼓勵、鞭策自己。這句名言的意思是他活著就要讀書,如果不讀書,還不如死去。他常常是起五更睡半夜地摘抄、苦讀。他每天晚上坐在母親做針線的清油燈前捧著書孜孜不倦地苦讀,一定要讀完一卷書才肯睡。由於家窮,加上讀書的勞累,他18歲時,患了肺病,連續十年經常咳血,但他卧在病床上還堅持刻苦攻讀。到22歲時,他已讀了古書2000多卷,30歲時,他讀的書已達1萬多卷了。 他曾經說:「用功學習雖是苦事,但如同四更起早,冒著黑夜向前走,會越走越光明;好遊玩雖是樂事,卻如同傍晚出門,趁黃昏走,會越走越黑暗。」 他不懂外文,但由於他的文學功底深厚,竟採用世人很少見的翻譯書的方式:先後由十多個懂外文的人口述,他作筆譯,將英、美、法、俄、日等十幾個國家的1700餘部名著翻譯成中文,開創了中國翻譯外國文學著作的先例,影響很大。法國小仲馬的《茶花女》,就是他與別人合作翻譯的第一部外國長篇小說。康有為把林紓與嚴復並列為當時最傑出的翻譯家,稱贊說「譯才並世數嚴林」。毛主席的讀書的故事:幾十年來,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總是擠出時間,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來看書學習。他的中南海故居,簡直是書天書地,卧室的書架上,辦公桌、飯桌、茶幾上,到處都是書,床上除一個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書佔領了。 為了讀書,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動身體的幾分鍾里,有時還要看上幾句名人的詩詞。游泳上來後,顧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書本。連上廁所的幾分鍾時間,他也從不白白地浪費掉。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選》和其他一些書刊,就是利用這時間,今天看一點,明天看一點,斷斷續續看完的。 毛主席外出開會或視察工作,常常一帶向箱子書。途中列車震盪顛簸,他全然不顧,總是一手拿著放大鏡,一手按著書頁,閱讀不輟。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樣,床上、辦公桌上、茶幾上、飯桌上都擺放著書,一有空閑就看起來。 毛主席晚年雖重病在身,仍不廢閱讀。他重讀了解放前出版的從延安帶到北京的一套精裝《魯迅全集》及其他許多書刊。 有一次,毛主席發燒到39度多,醫生不準他看書。他難過地說,我一輩子愛讀書,現在你們不讓我看書,叫我躺在這里,整天就是吃飯、睡覺,你們知道我是多麼地難受啊!工作人員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書又放在他身邊,他這才高興地笑了。 列寧的讀書故事: 他讀起書來,對周圍的一切就理會不到了。有一次,他的幾個姐妹惡作劇,用6把椅子在他身後搭了一個不穩定的三角塔,只要列寧一動,塔就會傾倒。然而,正專心讀書的列寧毫未察覺,紋絲不動。直到半小時後,他讀完了預定要讀的一章書,才抬起頭來,木塔轟然倒塌…… 這個故事說明,要想把書讀透、記牢,必須高度集中注意力。古人早就說過:「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看不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有不到者乎?」 錢鍾書的讀書故事 錢鍾書,字默存,號槐聚,曾用筆名中書君。江蘇無錫人。學者、作家、詩人。出生於書香門第。以周歲抓「周」抓到書而取名「鍾書」。過嗣伯父後由其開蒙讀書。七八歲時,已能囫圇吞棗地閱讀家藏的或書攤上租來的「正經」和「不正經」的小說。14歲時,曾借讀到大批通俗文學雜志如《小說世界》、《紅玫瑰》、《紫羅蘭》等,乃恣情瀏覽。 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後,喜博覽中西圖書。上課時從不做筆記,但常一面聽講,一面閱讀與課程無關之書。後留學英法。回國後先後任清華大學、西南聯大、藍田國立師范學院等校教授。50年代初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古典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平生淡泊,獨鍾情於書,人謂「書痴」。「只要有書可讀,別無營求」(楊絳《記錢鍾書與〈圍城〉》)。而讀書完全出於喜好,「似饞嘴老貪吃美食:食腸很大,不擇精粗,甜咸雜進」。尤喜讀「極俗的書」,而精微深奧的哲學、美學、文藝理論等高頭講章,則像「小兒吃零食那樣吃了又吃,厚厚地一本本漸次吃完」。亦喜讀詩歌。至於厚重的大字典、辭典、網路全書等工具書,他「不僅挨著字母逐條細讀,見了新版本,還不嫌其煩地把新條目增補在舊書上」。讀書同時則兼作筆記。從其自題詩句:「書癖鑽窩蜂未出,詩情繞樹鵲難安」、「晨書暝寫細評論,詩律傷嚴敢市恩」等句可見其讀寫之情。著有《管錐編》、《談藝錄》和《圍城》等。其中前兩種學術著作僅引征書籍就多達4000多種。而《圍城》則傾倒一時讀書之人,在40年代初版後,有「交談不說《圍城》記,縱讀詩書也枉然」之說。另著有小說集《人·獸·鬼》,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學術著作《七綴集》等。 華羅庚猜書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讀書的方法與眾不同。他拿到一本書,不是翻開從頭至尾地讀,而是對著書思考一會,然後閉目靜思。他猜想書的謀篇布局,斟酌完畢再打開書,如果作者的思路與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讀了。華羅庚這種猜讀法不僅節省了讀書時間,而已培養了自己的思維力和想像力,不至於使自己淪為書的奴隸。 侯寶林抄書 相聲語言大師侯寶林只上過三年小學,由於他勤奮好學,使他的藝術水平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成為有名的語言專家。有一次,他為了買到自己想買的一部明代笑話書《謔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舊書攤也未能如願。後來,他得知北京圖書館有這部書,就決定把書抄回來。適值冬日,他頂著狂風,冒著大雪,一連十八天都跑到圖書館里去抄書,一部十多萬字的書,終於被他抄錄到手。 張廣厚吃書 數學家張廣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關於虧值的論文,覺得對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處,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復閱讀。這篇論文共20多頁,他反反復復地念了半年多。因為經常的反復翻摸,潔白的書頁上,留下一條明顯的黑印。他的妻子對他開玩笑說,這哪叫念書啊,簡直是吃書。 高爾基救書 世界文豪高爾基對書感情獨深,愛書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間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書籍,其它的任何東西他都不考慮。為了搶救書籍,他險些被燒死。他說:「書籍一面啟示著我的智慧和心靈,一面幫助我在一片爛泥塘里站起來,如果不是書籍的話,我就沉沒在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㈣ 我的讀書故事(作文600字)
我的讀書故事
我愛書,所以也愛讀書。我可還沒成為很有知識的人,因為沒有足夠的知識和扎實的「養料」。我只把讀書當作生活中的一種樂趣,書里的知識多少都不計較,只要有知識,我學到了,我就高興。在我的房間里,書櫃上滿是書本,玩具只好到雜物箱里,書櫃上沒有它們的卧室。
書雖然多,但是我並沒有全部都看過。深奧的書本不容易讀懂,看見一本好書卻讀不懂,是件難過的事。我的日程安排表,對讀書來說並不算很好,清晨困,早上要上課,中午要睡覺,晚上最好,可是,作業會忽然增加。在這種情況下,想把一本比較深奧的書讀得懂,我還沒有那麼大的本事。因此,我只讀些我能理解的,適合我看的書本。
我不是個急性子嗎?不但不利於靜,也坐不住。我不知道我把書買回來,書感謝我不感謝,我可得感謝它們。我寫完作業的時候,總是第一時間跑到書櫃前挑選一本書,就津津有味地看起來,為大腦倉庫運送糧食。
當然,也有傷心的時候。今年春天就有這么一回。因為我看書就忘了時間,媽媽把我剛買回來的書藏起來了,弄得我必須在家裡重演了一次「大鬧天宮」,才把書還給我。
書有許多種。而我,鍾愛散文和小說。
我愛讀小說,特別是偵探小說,有一點恐怖,一點刺激,我不看到結局,絕不罷休。小說的美,在於它的情節。那種很迫切想知道事情的發展和結尾的感覺,是我所喜歡的,也是令人無法抗拒的。
我愛讀散文,因為它用文字很好地解釋了一種境界,那種境界很美,那種文字很美。我總是喜歡在心煩意亂的時候,去散文里撫慰自己煩躁的心。散文的美,在於它的意境之美。那種讓人如痴如醉,心得到沐浴的感覺,是我所缺少的,也是令人心馳神往的。
而在下雨天,也許心情會變得很惆悵,那時,我就會去找一本富有哲理的書,思考自己的人生。在夜晚,也許心情會變得很失落,那時,我就去找一本驚險刺激的書,去找尋自己的希望……
有喜有憂,有笑有淚,有篇有段,有字有詞。既須動腦,又長見識,這就是讀書的樂趣。
㈤ 我的閱讀故事600字即提綱
「在人類來一切健康的消遣源中,讀書是最高尚的。的確,閱讀許多有益的書能讓我們增加許多知識,但在閱讀的過程中,難免有一點阻礙,比如我就有一件事。
幾年前,我被寄養在外婆家。我那時雖識字不多,但也酷愛閱讀書。有一天我聽到夥伴們在四里外的小馬家有本《水滸傳》,他們都看了,而且可好看了。我聽了,心裡直癢癢,不就是四里路嗎,我能行。於是我便起程了。一路上,我一旦走累了,心裡便想:很快就閱讀那本書了,加油吧!終於,我借到了那本書。在回家的路上,突然下起傾盆大雨,我用手護住書,跑回家。當天就發燒了,外婆直說我笨,可我還是傻乎乎地笑。
雖然有時閱讀書一本書也會有一點阻礙,但這並不阻擋我讀書的決心。我一定閱讀更多書,獲取更多知識。
㈥ 關於認真讀書的小故事
施洋搓腳夜讀
二·七大罷工著名的工人領袖施洋,幼年家道貧寒,買不起燈油。村裡有一座叫隆興觀的古廟,廟里點有一盞長明燈,他就在古廟里讀書。冬季寒冷,腳凍得難受。起初他不時地站起來跺腳,後來覺得這樣浪費時間,便削了一根圓滑的木棍,放在腳底下,一邊讀書一邊來回用腳搓木棍,搓暖了腳,他又能安心讀書了。
魯迅賣獎章
魯迅在南京江南水師學堂讀書時,因考試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沒有戴此獎章,作為炫耀自己的憑證,而是拿到鼓樓大街把它賣了,買回幾本心愛的書和一串紅辣椒。每當讀書讀到夜深人靜、天寒體困時,他就摘下一隻辣椒,分成幾片,放在嘴裡咀嚼,直嚼得額頭冒汗,眼裡流淚,嘴裡「唏唏」,頓時,周身發暖,困意消除,於是又捧起書攻讀。
王亞南綁在柱子上讀書
我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資本論》最早的中文翻譯者王亞南,1933年乘船去歐洲。客輪行至紅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搖晃得使人無法站穩。這時,戴著眼鏡的王亞南,手上拿著一本書,走進餐廳,懇求服務員說:「請你把我綁在這根柱子上吧!」服務員以為他是怕自己被浪頭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話,將王亞南牢牢地綁在柱子上。綁好後,王亞南翻開書,聚精會神地讀起來。船上的外國人看見了,無不向他投來驚異的目光,連聲贊嘆說:「啊!中國人,真了不起!」
黃侃誤把墨汁當小菜
1915年,著名學者黃侃在北大主講國學。他住在北京白廟胡同大同公寓,終日潛心研究「國學」,有時吃飯也不出門,准備了饅頭和辣椒、醬油等佐料,擺在書桌上,餓了便啃饅頭,邊吃邊看書,吃吃停停,看到妙處就大叫:「妙極了!」有一次,看書入迷,竟把饅頭伸進了硯台、硃砂盒,啃了多時,塗成花臉,也未覺察,一位朋友來訪,捧腹大笑,他還不知笑他什麼?
曹禺真讀書假洗澡
抗日戰爭期間,曹禺在四川江安國立劇專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屬准備了澡盆和熱水,要他去洗澡,此時曹禺正在看書,愛不釋手,一推再推,最後在家屬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著毛巾,一手拿著書步入內室。一個鍾頭過去了,未見人出來,房內不時傳出稀落的水響聲,又一個鍾頭過去了,情況依舊。曹禺的家屬頓生疑惑,推門一看,原來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著書看,另一隻手拿著毛巾在有意無意地拍水。
古代名人讀書故事
1:匡衡,字稚圭,西漢東海(漢郡名,今江蘇省邳縣以東至海,連山東省滋陽縣以東至海地區)人。他出身農家,祖父、父親世代都是農民。傳到匡衡,卻喜歡讀書。他年輕時家裡貧窮,白天給人做僱工來維持生計,晚上才有時間讀書。可是家裡窮得連燈燭也點不起。鄰家燈燭明巒,卻又照不過來。匡衡就想出個法子,在貼著鄰家的牆上鑿穿一個孔洞,「偷」它一點光亮,讓鄰家的燈光照射過來。他就捧著書本,在洞前映著光來讀書。
2:漢朝有個叫孫敬的人,從小勤奮好學,他每天晚上學到深夜,為了避免發困,他用繩子的一頭拴柱頭發,一頭拴在房樑上。戰國時,有個名叫蘇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業,便刻苦讀書。每當深夜讀書時,他總愛打盹。於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時候,用錐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孫敬和蘇秦的故事感動了後
人,人們用「懸梁刺股」來表示刻苦學習的精神。
3:東晉人車胤,年幼時好學不倦,勤奮刻苦。他白天幫大人幹活,夜晚便捧書苦讀。可是由於家境貧寒,常常沒錢買油燈,書也讀不成了。他為此十分苦惱。
一個夏夜的晚上,車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憶著讀過的書上的內容,忽然發現院子里有許多螢火蟲一閃一閃地在空中飛舞。他忽然心中一動,要是把這些螢火蟲聚集在一起,借它們的光不就可以讀書嗎?於是,他開始捉螢火蟲,捉了十幾只,把它們裝在白紗布縫制的口袋裡,掛在案頭。從此,他每天借著螢光苦苦地讀書。
4: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裡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
5:在中國元代時期有個叫宋濂的人,他酷愛讀書,由於家中貧寒,只得借書博覽,隨著書越讀越多,宋濂越覺得需要老師指點,於是他當掉衣服,千辛萬苦來到城中,考上學館,不料學官的脾氣古怪,宋濂歷經曲折,最後終於苦學成才。
㈦ 《我與閱讀的故事》600字徵文比賽
題目:我與《閱讀》的故事
莎士比亞曾經說過:「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我感同身受,自從我認識字開始,書籍就悄悄的進入了我的生活。
在我很小的時候,喜歡讓爸爸媽媽講童話故事給我聽。遇到一些好聽的故事我總要爸爸媽媽再讀上幾遍,每一次我都聽得津津有味,我總能發現新的、不一樣的東西,它讓我知道了人世間的真善美和假丑惡。
隨著識字量的增多,我和書的感情越來越深了,幾乎每一天都離不開書籍。記得我剛剛開始上學的時候,每逢周末,媽媽要去辦事時,常常把我放在醫科大學的一個名叫「林蘭」的書屋,讓我自己在那裡看書等她。哈哈,正合我意。這個書屋雖小,但卻裝滿了很多的書,我總能找到一些我喜歡看的書籍。每次我總是急忙打開書,一頁、兩頁,我像一匹餓狼,如飢似渴的讀起書來,完全沉浸在課外知識的海洋里,我感到非常的快樂!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喜歡上了一本叫《意林·少年版》的雜志書。這是一本中國發行量領先的學生課外閱讀雜志,裡面有許許多多的故事,讓我如醉如痴,彷彿就像是自己走進了書中的故事裡似的。故事裡的情節非常的生動,常常使我有悲歡離合之感。遇到一些幽默的情節我會開懷大笑;遇到一些感動的情節我就會黯然神傷。我很想自己也擁有這本書,於是,我向媽媽提出了要求,開始,媽媽不了解,說:「不要看這些影響學習的書。」後來,我跟媽媽說明了這是一本「小故事大智慧」,「小幽默大道理」,「小視角大意境」的勵志健康雜志。如今,每到出版那天媽媽會早早幫我買好書,我們輪流看,然後一起分享書中的內容,交流心得。
書,就像我的照明燈,指引我前進的方向,它使我明白了許許多多的道理。我讀書,我快樂!
《┏ (^ω^)=☞》
㈧ 我的閱讀故事600字
在寒冷的冬夜煮一杯濃濃的香茗,聽一曲舒緩的音樂,攜一卷唐詩宋詞。於是我的閱讀故事從這里開始。
當繁忙與瑣碎充盈著我們匆匆的步伐,當世俗與塵埃糾纏著我們迷惘的思緒。這時多想讓心靈纖塵不染,多想讓內心深處的那根弦放鬆平緩。古人曾說:「何以解憂唯有杜康」。而我卻把那悠悠五千年的經典視為心靈最珍貴的杜康。
在人生最迷惘,最困惑的時候是閱讀為我點亮了那一盞盞通往成功與幸福的燈塔。在那一次次閱讀中游離出了多少激動與感懷。
記得曾經有一段時間痴迷於金庸筆下的英雄俠客,鍾情於一壺酒,一把劍,一身膽氣走天涯的豪放闊達。繪聲繪色的描述讓人陶醉,每每閱讀時都忘記了自己所處的這個世界,武俠小說里的每一次揮劍,每一句對白,每一段波瀾起伏的情節都給了我無比的滿足與酣暢,有天夜裡竟廢寢忘食讀到了天亮,卻一點也不覺得累,正是那些故事為我們詮釋了什麼是正義,什麼是邪惡,什麼是真,什麼是善,什麼是美。閱讀中無不閃爍著人性的光輝與芳華。
我的書房裡,擺滿了各種書籍,書香撫案,悠悠五千年文化在這里靜靜流淌。閱讀就是一個施肥的過程,我的感悟於閱
讀中發芽,然後在字里行間拔節、開花。
星期天的下午陽光很眷顧這間小屋,一朵一朵的陽光落在陽台上,落在書桌上,落在我的心間。我坐在地板上,背靠著陽台,從書櫥里選了一本平日里最喜歡的散文細細的品讀,那字字句句都是作者智慧與心血的結晶。每一句都蘊含了靈氣,就像是一個個會說話,會唱歌的精靈。那優美的辭藻是文章的眼眸,在無數次的深情凝視中我被感動,被牽引。
午後的時光過得總是那麼快,當我還沉浸在豐美的意境與感慨作者飛揚的文思時,黃昏已如期而至,夕陽落在發黃的書頁上化作一個美麗的句號,書里一個世界,書外一個世界,書里的世界很神奇,書外的世界很詩意。這個下午我讓心靈真正的度了一個假,我的靈魂穿梭於作品中那仙境般的場景,如在深邃的山林里掬了一杯清泉一飲而盡。美哉,快哉,樂哉!
周末當人們都在狂商場,盡情的打扮自己的時候,當音樂廳響起節奏明快的旋律,人們盡情為這個時代搖滾的時候,我卻把自己置身於一片茫茫的書海當中,盡情咀嚼著那一篇篇精美的華章帶給自己的樂趣。或淺吟,或低唱,或栩栩如生,或繪聲繪色,讓人足足過了一把癮。每一次進書店都會在浩如煙海的書籍中發現自己的最愛。就像在沙灘發現珍珠一樣的歡暢與愜意。所以我每次從不空手而歸。看著書房裡一撂撂的精神食糧,突然感覺自己好幸福。
從閱讀中我曾無數次的與先哲們對話,無數次的被那一串串妙語連珠所震撼,那散落在閱讀中的思緒與感受也就成了我寫作的源泉。同時,通過閱讀我認識了不少文化界的朋友,我也深深的體會到了以文會友的無窮樂趣。
城市車水馬龍,人群熙熙攘攘,那一片喧囂與塵埃都將在閱讀中被凈化,閱讀可以使人智慧,使人寧靜,使人心靈得以休憩,得以升華,請讓我們的城市多幾分書香。
㈨ 關於讀書的故事600字左右
記得高爾基說過:「當書本給我們講到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人物、感情、思想和態度時,似乎每一本書都在我面前打開了一扇窗戶,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不可思議的新世界。」確實是,一本書就像一扇窗戶,你只要能打開窗戶,那麼就能看到新知識的美好世界。但是在面對像汪洋大海一樣的知識時,並不是每個人都會變得智慧,而是那些能吸收知識能篩選知識的人才能好好的欣賞、享受知識在、世界帶來的好處。這樣說來,好的讀書方法對於我們來說是多麼重要啊!
我的讀書方法是首先我會默讀一次課文,接著大聲讀一次課文,再默讀一次課文;接著標出段落,重復讀不熟悉的段落和詞語;然後再快速瀏覽課文一次,並回想這篇故事的大概內容,我還會回過頭來品味自己最喜歡的部分,最後我會想像最精彩部分的情景。
介紹了我自己的讀書方法,那麼作家的讀書方法又是怎樣的呢?
我參看了本單元第3課文章英國作者尤安·艾肯的讀書方法。首先,他會思考故事中的人物什麼這樣做,思考作家為什麼要寫這個故事。然後,他會再腦子里繼續把這個故事編下去,回過頭來品味他最欣賞的一些片段,並問問自己為什麼喜歡它們。他還會再讀其他部分,並從中找到他以前忽略的東西。做完這些,他會把從書中學到的東西列個單子。最後,他會想像作者是什麼樣的人,作者會有怎樣的生活經歷。
介紹完大作家的讀書方法,我把自己的和他的作比較,我和作家有一處很大的不同就是作家艾肯會思考故事中的人為什麼這樣做,作者為什麼要寫這個故事,而我會想像文章的精彩部分的情景。我與作家艾肯的不同很多,但是我覺得作家在瀏覽完文章後,會回頭找到忽略的地方,這種方法很好,因為這樣我就能得到課文的全部信息了。
通過對比,我有了新的讀書方法。以後我會多讀幾次課文,接著標出不會讀的段落和詞語,然後快速瀏覽一次,回想這篇課文的大概內容,並試圖說出來,再回過頭來讀自己最喜歡的部分,最後想像最精彩部分的情景,還思考故事中的人為什麼這么做,作家為什麼要寫這個故事,我最後還要再讀一次,找到以前忽略的地方。
我相信,現在的讀書方法一定會讓我受益匪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