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憫農改成小故事200

憫農改成小故事200

發布時間: 2020-12-18 04:46:41

A. 用憫農這首詩編故事

唐詩《憫農》的故事從前,在一座村莊里,住著一戶人家。

清晨,爸爸和爺爺趕著牛去田裡耕田。孩子拿著豎笛和小狗在田邊玩耍。媽媽在家裡做飯。

在田地里,牛走在最前面犁田,爸爸在後面耕犁,爺爺在最後面鋤地。

到了中午,媽媽從家裡送飯來了。一家人圍在田邊的大樹下吃飯。孩子吃完飯放下碗,但是碗里有幾顆米粒還沒有吃干凈。爺爺立刻說:「孩子,把碗里的米粒給吃光。」孩子不理睬爺爺的話,丟下碗就和小狗玩去了。爺爺拿起筷子把碗里的米粒給吃了。

這時,忽然下起了蒙蒙細雨,爺爺連聲說:「好雨,好雨。」這場雨把埋在地下的種子都給發芽了。

到了下午,爸爸和爺爺在田裡鋤草。孩子說:「爺爺,我也要鋤草。」然後,爺爺把帽子戴在了孩子的頭上。他們三個人一起鋤草。爺爺在鋤草的時候,汗滴從頭上不停地落了下來。

孩子看到了這個情景,終於明白了糧食是多麼來之不易啊。我一定要珍惜糧食。因此他完全理解了老師教的一首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寫的多好啊,以後我一定要珍惜每一粒飯粒!從前,在一座村莊里,住著一戶人家。

清晨,爸爸和爺爺趕著牛去田裡耕田。孩子拿著豎笛和小狗在田邊玩耍。媽媽在家裡做飯。

在田地里,牛走在最前面犁田,爸爸在後面耕犁,爺爺在最後面鋤地。

到了中午,媽媽從家裡送飯來了。一家人圍在田邊的大樹下吃飯。孩子吃完飯放下碗,但是碗里有幾顆米粒還沒有吃干凈。爺爺立刻說:「孩子,把碗里的米粒給吃光。」孩子不理睬爺爺的話,丟下碗就和小狗玩去了。爺爺拿起筷子把碗里的米粒給吃了。

這時,忽然下起了蒙蒙細雨,爺爺連聲說:「好雨,好雨。」這場雨把埋在地下的種子都給發芽了。

到了下午,爸爸和爺爺在田裡鋤草。孩子說:「爺爺,我也要鋤草。」然後,爺爺把帽子戴在了孩子的頭上。他們三個人一起鋤草。爺爺在鋤草的時候,汗滴從頭上不停地落了下來。

孩子看到了這個情景,終於明白了糧食是多麼來之不易啊。我一定要珍惜糧食。因此他完全理解了老師教的一首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寫的多好啊,以後我一定要珍惜每一粒飯粒! 收起

B. 用憫農這首詩編一個小故事字數三百字

從前 ,有一家來農民,他自們有五個孩子,全家只能靠種地來維持生活,過著半飢半飽的日子。
一個夏天的中午,爸爸看見和苗中間的雜草長高了,於是就去除草。可是這正是中午,火辣辣的太陽照著正在除草的爸爸,汗水很快就把衣服淋濕了,爸爸又累又餓,但他還是咬牙堅持。過了一會,爸爸把草除完了,他累得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大口大口地喘著粗氣,他多麼想喝一口水,吃一碗飯呀。可是他家已經兩天沒糧食吃了,只能靠吃一些野菜過日。孩子們餓得直哭。想到這他為了秋天多打一些糧食,又爬起來幹活去了。
直到傍晚他才回家,在回家的路上他路過大財主家,往院子里一看,只見院里花天酒地,財主一家正在吃晚飯,桌上地下全是米粒,一家人好像沒看見這些粒似的,仍說說笑笑。爸爸看到這里想起自己的孩子正在挨餓,傷心地流下了眼淚。
回到家裡,他把孩子們叫到跟前語重心長地說:「孩子們,你們要好好學習,將來成為一個知識豐富懂道理的人,不要像財主的家人一樣,不愛惜別人的勞動成果。」小兒子聽了爸爸的話,開始天天去私塾那爬在窗戶上聽老師講課。他學到了很多知識,長大以後,他成了一個很有名的詩人。當他想到以前的生活和父親幹活時的情景,就寫下了著名的一首詩《憫農》。

C. 憫農這首詩寫的是誰什麼時候干什麼

《憫農》這首詩寫的是農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曬下鋤禾,出自唐代詩人李紳《憫農二首》。

1、原文: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2、翻譯:

農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曬下鋤禾,汗水從身上滴在禾苗生長的土地上。

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顆每粒都是農民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的呢?

(3)憫農改成小故事200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根據唐代范攄《雲溪友議》和《舊唐書·呂渭傳》等書的記載,大致可推定這組詩為李紳於唐德宗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因其青年時目睹農民終日勞作而不得溫飽,以同情和憤慨的心情,寫出了千古傳誦的《憫農》詩2首。

李紳自幼好學,二十七歲中了進士,皇帝見他學識淵搏,才學出眾,招官翰林學士。據說,有一年夏天,李紳回故鄉亳州探親訪友。恰遇浙東節度使李逢吉回朝奏事,路經亳州,二人是同榜進士,又是文朋詩友,久別重逢,自然要盤桓一日。

這天,李紳和李逢吉攜手登上城東觀稼台。二人遙望遠方,心潮起伏。李逢吉感慨之餘,吟了一首詩,最後兩句是:「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年遷任如登台。」

意思是,如果陞官能象登台這樣快就好了。李紳此時卻被另一種景象感動了。他看到田野里的農夫,在火熱的陽光下鋤地,不禁感慨,隨口吟道而作此詩。

D. 憫農這首古詩告訴我們什麼

憫農這首古詩告訴我們糧食來之不易,要珍惜糧食。

出自:《憫農》是唐代詩人李紳的作品。原文:

憫農

唐代: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譯文: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農民還在勞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誰想到,我們碗中的米飯,粒粒飽含著農民的血汗?

(4)憫農改成小故事200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根據唐代范攄《雲溪友議》和《舊唐書·呂渭傳》等書的記載,大致可推定這組詩為李紳於唐德宗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

賞析:

這首詩,一開頭就描繪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依然在田裡勞作,那一滴滴的汗珠,灑在灼熱的土地上。

雖然作者在前兩句並沒有說農民種田怎樣辛苦,莊稼的長成如何不易。只是把農民在烈日之下鋤禾而汗流不止的情節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

就使人把這種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體、深刻且真實。這就補敘出由「一粒粟」到「萬顆子」,到「四海無閑田」,乃是千千萬萬個農民用血汗澆灌起來的。

所以詩人最後用反問語氣道出「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說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糧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體微察細,形象而貼切。

不是空洞的說教,不是無病的呻吟;它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但又不僅以它的說服力取勝,而且還由於在這一深沉的慨嘆之中,凝聚了詩人無限的憤懣和真摯的同情。

作者介紹:

李紳(772—846),漢族,字公垂,亳州譙(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人,生於烏程縣(今浙江省湖州市),中書令李敬玄曾孫。青年時曾在潤州無錫(今屬江蘇)惠山寺讀書。

27歲考中進士,補國子助教。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他一生最閃光的部分在於詩歌,他是在文學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的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作有《樂府新題》20首,已佚。

著有《憫農》詩兩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膾炙人口,婦孺皆知,千古傳誦。《全唐詩》存其詩四卷。

E. 用《鋤禾》寫一個故事四年級

夏天,有一個農夫一早就來到田裡,他戴著破草帽,穿著破衣服,赤著腳,拿著內鋤頭在莊稼田裡容除草、鬆土。太陽升高了,赤熱的陽光把大地曬得滾燙,泥土被曬得又干又硬,農夫還在吃力地鋤草。不知不覺,太陽已經高高地掛在當空了。農夫又累又餓,他是多麼希望能多歇一會兒啊!可是,當他抬起頭來,看到那一大片長著野草的莊稼地,想到一家人一年的生活,他只好又繼續吃力地幹下去。黃豆一樣大的汗珠,順著他的面頰不斷地往下滴,滴在莊稼下面的泥土裡。秋天到了,農夫辛勤努力終於得到了收成,換來了糧食。可是,在吃飯的時侯,又有誰會想到碗里的每一粒糧食,都是農夫用汗水換來的呢?特別是那些不勞而食的寄生蟲,當他們大吃大喝、糟蹋糧食的時候,他們哪裡會想到這一粒一粒的糧食,流著多少農夫的血汗啊!

F. 憫農古詩編個故事

一個城裡人來到鄉下,正趕上烈日當空,他走到路邊 想休息一下,一抬頭,看見 莊稼版地里,一權個農民正彎著腰除草,火紅的脊背水汪汪的,額頭滴滴答答的汗如雨下,身後是綠色的小苗,而前面卻是小苗和雜草混在一起,看到這個場景,那個城裡人眼睛發直,
傍晚。他回到家,飯菜已經端上桌子, 他的孩子端著碗,拿著筷子大口往嘴裡撥飯, 不斷有飯粒灑落在桌子上, 他放下手裡的碗, 看著孩子,問他,你知道這飯是怎麼來的嗎?孩子看著大人,搖搖頭,他說道:這每一顆米粒, 都來之不易呀, 都是在血和汗里長出來的...

G. 憫農古詩的意思

憫農來二首

其一

春種一粒粟,源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其二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譯文:

其一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獲很多的糧食。天下沒有一塊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種田的農夫餓死。

其二

農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曬下鋤禾,汗水從身上滴在禾苗生長的土地上。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顆每粒都是農民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的呢?

(7)憫農改成小故事200擴展閱讀:

詩的語言通俗、質朴,音節和諧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誦,也是這兩首小詩長期在人民中流傳的原因。這兩首詩所抒寫的內容是人們經常接觸到的最熟悉的事情。

全詩風格簡樸厚重,語言通俗質朴,音節和諧明快,並運用了虛實結合與對比手法,增強了詩的表現力。這兩首詩不僅在民間廣泛流傳,在文學史上亦有一定影響,近代以來更作為思想教材選入了小學教科書。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