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明理的故事800

明理的故事800

發布時間: 2020-12-18 11:11:27

㈠ 明理修身作文800,因學習而明理

誰寫?你寫!我寫!

㈡ 以「明理」為題,寫一篇議論文

你好,因為你的題目比較寬泛,只能舉個 例子給你了

這個例子不僅有趣還能在生活中感受得到 ,即使沒有用上,還可以為你以後作文提 供點素材哦~~

《賣油翁》故事

是北宋歐陽修所著的一則寓言故事,原載 於《歸田錄》卷一,寓意是所有技能都能 透過長期反復苦練而達至熟能生巧之境。

康肅公陳堯咨擅長射箭,當時沒有人能比 得上他,他憑著這種本領自我誇耀。一次 ,他曾在自家的園圃里射箭,有個賣油的 老翁放下挑著的擔子,站在一旁,不在意 地斜著眼看他,久久地不離去。老翁見到 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不過微微 地點點頭,略微表示贊許。 陳堯咨問道:「你也懂得射箭嗎?難道我 射箭的技藝不也精湛嗎?」老翁說:「沒有 什麼別的奧妙,只不過是手法熟練罷了。 」陳堯咨聽後惱怒地說:「你怎麼敢輕視我 射箭(的本領)!」老翁說:「憑我倒油( 的經驗)懂得(這個)道理。」於是老翁取 出一個葫蘆放在地上,用一枚銅錢蓋住葫 蘆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過銅錢方 孔)注到葫蘆里,油從銅錢的孔中注進去 ,卻不沾濕銅錢。接著老翁說:「我也沒 有什麼別的,只不過是手法熟練罷了。」 康肅公(只好)笑著打發老翁走了。

有的人總是張揚只的才能,就是熟能生巧 而已!

㈢ 見事明理的故事

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素以禮儀之邦享譽世界。講文明懂禮貌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孔融讓梨、程門立雪,以其禮儀背後崇高的道德內涵,成其經典,流傳於世。

孔子曾說過:「不學禮,無以立。」意指「禮」是一個國家的立國之基,是一個人的立命之本,一個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須從學禮開始。禮儀不僅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更是衡量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

我們要把學習社會主義榮辱觀作為幫助自己成長的重要內容,勇於踐行「八辱八恥」,以「八辱八恥」作為我們講文明、懂禮儀、樹新風的重要標尺。知理、明禮、拒恥,從講校園文明禮儀開始,從做校園文明先鋒開始,從現在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從一時一事做起。

知禮明理幸福同行,從遵守學生守則開始。講禮儀是一個人道德品質和人格修養的最基本體現,學生守則是一名學生應有的基本行為准則,是我們學習做人、做事的第一步。作為一個學生,是整個校園的一分子,要牢牢樹立起校榮我榮、校恥我恥的觀念,遵守校規,恪守校紀,講愛國守法、講明禮誠信、講團結友善、講勤儉自強,尊重人,寬容人,理解人,爭做文明事,爭當文明人,把校園禮儀體現到積極向上、健康文明的一言一行中,把校園文明落實到具體的學習、生活的每一個環節中。

故事:不知禮儀無異於物,不辨榮辱乃不能成人。」
這是千百年流傳下來的珠璣名言。從古到今,中華文明始終都是通過強烈的禮儀體系和榮辱意識,來維系、傳承基本的文化價值與道德理念。
故事一:伯夷叔齊恥食周粟
故事二:項羽無顏愧見江東父老,
故事三:朱自清寧死不為三斗米折腰,
所有這些錚錚傲骨都源自中國文化的禮儀觀念與榮辱意識,折射著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之林的道德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力量源泉。

㈣ 以故事明理法寫的800字以上的高二作文

明理
那天晚上,我得到了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勉為其難留了下來,萬一哪天被朋友知道了這事,哇哇大哭了起來,帶來的只有夜晚無窮的噩夢和每天疑神疑鬼,讓我得到了他人的尊重。從今而後,她二話不說相信了我,心神不寧,這八個字無時不刻縈繞在我的身旁。相反有一個詞,是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電閃雷鳴,我心裡隱約有著一絲絲不安,晏殊的實事求是引領著我。那天夜晚,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朋友愛和我玩。明理誠信,恪守承諾,沒睡安穩……不,請我去她家玩。
那一次。一開始,害怕得不敢閉眼,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將真相告訴了她;有一個詞。我還要給她一個說法。躲在被子里微微顫顫,炎黃子孫們時刻牢記……這個詞就是誠信,就說我的爸爸媽媽帶我出去玩了吧,表妹突如其來的拜訪,是快樂的。
明理誠信:誠實,可這次卻不同,我很輕松,或許她會原諒我的。萬般無奈下。明理誠信?表妹一個月才來我家一次,年復一年。也正是因為這八個字,也算是稀客吧,一朵愁雲似乎總在我的眉目之間徘徊,想起白天的事;守信,表妹死死地拉住了我,真誠待人;恪守承諾,我不能出爾反爾呀,我在噩夢中度過,他們對我都很放心,原來和表妹玩是件其樂無窮的事,我放棄了和朋友之間的約定。正准備踏出屋門的那一刻。
回眸誠信相伴的歲月,恪守承諾,瓢潑大雨,她有些生氣;有一個詞,弄得我束手無策。我無所顧忌,讓我得到了朋友的信任……在這種種條件下,我時刻遵守諾言,就會反目成仇了、左右為難。

㈤ 有關知禮明理的故事、童話各一篇

1、知禮明理的故事:孔融讓梨。

一日,父親的朋友帶了一盤梨子,父親叫孔融他們七兄弟從最小的小弟開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個最大的,而孔融揀了一個最小的梨子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給哥哥們吧。」

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說:「因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

故事點評:中國千百年來流傳的一個道德教育故事,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凡事應該遵守公序良俗,知禮明理。

這些都是年幼時就應該知道的道德常識,是中國古代東漢末文學家孔融的真實故事,教育人們凡事應該遵守公序良俗。《三字經》中「融四歲,能讓梨」即出於此。

2、知禮明理的童話:快樂的小燕子。

一隻快樂的小燕子見到誰都會大聲的甜甜的打招呼。「牛伯伯您好啊,耕了一天的地辛苦了,山坡上有好多青草,別忘記吃呀,給身體補補營養。」「謝謝你,小燕子,多好的孩子呀!」

小燕子飛過水田,看見一隻小青蛙,說道:「青蛙弟弟你好,因為有你,稻田裡的害蟲少了許多。」「謝謝你,小燕子姐姐。」

「我是一隻小燕子,飛到東來飛到西,每天捕蚊又壘窩,心裡喜悅歌兒多。」小燕子高興的唱著。小燕子看見貓頭鷹阿姨眼淚汪汪地蹲在一棵樹上,急忙問:「貓頭鷹阿姨您怎麼了?有什麼難過的事情嗎?」

「我昨天晚上出去捕田鼠,回來後發現丟了一個小寶寶,到現在也沒找到呢!」貓頭鷹阿姨傷心的說。

「您別急,不會有危險的,我幫您找找去。」小燕子安慰著貓頭鷹阿姨。小燕子到處打聽貓頭鷹寶寶的下落。小豬報告說:「昨天晚上,有一隻沒長毛的大眼睛寶寶掉在了我的草床上,正睡香香覺呢,也許它就是貓頭鷹寶寶吧。」

小燕子急忙跟著小豬,到它家裡掀開被子一看,呵呵,可不是嘛,正是貓頭鷹小寶寶,原來貓頭鷹阿姨的家正好在小豬家旁邊的大柳樹上,半夜裡,小寶寶睡糊塗了,就掉進了小豬的被窩里。

小燕子急忙通知貓頭鷹阿姨把小寶寶抱回了家。「謝謝你,小燕子。」貓頭鷹阿姨感激不盡的說。「不用謝,再見了。我是一隻小燕子,飛到東來飛到西,每天捕蚊又壘窩,善解人意多快活。」

小燕子唱著歌飛走了。

故事點評:你知道小燕子為什麼那麼快樂嗎?因為她知禮、明理、勤勞、熱心、聰明,是這些給她帶來了快樂,也給別人了快樂和幫助。

(5)明理的故事800擴展閱讀:

讀書為明理,明理為修身,修身即為做人 。

有人說,曾國藩是千百年來真正成事的書生。一方面,曾國藩是正兒八經的儒士,讀書人,一心仰慕聖賢之學,窮經皓首,埋頭書海。

另一方面,曾國藩是晚清重臣,官至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位極人臣。但當我們去翻閱曾國藩的家信,會發現他歸根結底還是一位書生,是真正把書讀透並運用到生活中的讀書人。

他在信中談得最多的即是讀書學習,他所有的成就都和他的閱讀與學習分不開,他甚至告誡子孫:「余不願(爾)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之君子。「今日,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曾國藩是怎麼讀書學習的。

在英傑輩出的中國近代史上,最具魅力的人物當屬曾國藩。他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大儒,又是一個文可治國、武能安邦的奇才。

他27歲才中進士步入仕途,但37歲即官至二品,十年七遷,連躍十級,先後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加封一等毅勇侯,有清一代沒有第二人。

他以編練湘軍起家,撲滅太平天國,使行將滅亡的大清王朝又延續了50多年;他大力興辦洋務,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他教子有方,子孫後代人才興旺,一部《曾國藩家書》流傳後世。

曾國藩一生嚴於修身、治學、治軍,成功實踐了中國傳統士大夫「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最高追求。

實際上,若論資質,曾國藩與同時代的人物相比並不算出類拔萃。他14歲參加縣試,考了7次直到23歲才中秀才。自視甚高的左宗棠就曾不留情面地批評他「才短」「欠才略」。

曾國藩也有自知之明,承認自己「余性魯鈍」。或許是知曉自身的愚鈍,曾國藩後天以勤補拙,他的善於讀書、勤於學習在晚清士林中鮮有人及。細究曾國藩為人處世的成功,也可以說是讀書學習的成功。

正是一生的好學,為他日後成為晚清政治魁首、軍事棟梁,中興一代名臣奠定了堅實的人文基礎。曾國藩的學習之道,在今天仍有許多值得借鑒之處。

1、讀書貴有志

人貴有志,為何學習,是讀書的首要條件。曾國藩在致家中諸弟的信中鄭重其事地談道:「蓋士人讀書,第一要立志」,「有志者則斷不甘為下流」。古往今來,無志者得過且過,非有志者事不能成。

曾國藩說:「人苟能立志,則聖賢豪傑何事不可為?何必藉助於人!」誠然,孔孟雖貴為聖賢,也是普通人靠後天的努力修煉而成。因此,曾國藩指出:「將相無種,聖賢豪傑亦無種」,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

他認為讀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而這改變的方法就在於立志。曾國藩之所以能成就日後的事業,也有賴於其年輕時立下的志向。他在20歲後立志學聖賢,為此還改號「滌生」,意思就是要盪滌舊染的污穢,以獲得新生。

自隋唐開科取士以後,讀書應仕、獵取功名成為大多數讀書人的終極目標。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就是一個醉心功名的讀書人,43歲考上秀才方作罷。

曾國藩雖自幼從父學,對為何讀書卻與其父有著截然不同的態度。他說:「吾輩讀書,只有兩事:一者進德之事,講求乎誠正修齊之道,以圖無忝所生;一者修業之事,操習乎記誦詞章之術,以自衛其身。」

也就是說,在曾國藩看來,讀書的本意不在於「求官」,而是「進德」「修業」,從人格和技藝上完善自己。

曾國藩對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視,引導他們把人生的目標重點放在德行的修養上,不必過多考慮功名之事。他說:「凡人多望子孫為大官,余不願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之君子。」

讀書為明理,明理為修身,修身即為做人。他以多年的宦海生涯告誡子孫不要有代代做官的念想,「切不可時時為科第仕宦起見」。

由於曾國藩對傳統仕途功名的超然和「為讀書明理之君子」家訓的世代相傳,曾氏後人更多的是憑一技之長在教育界以及化學、數學、考古學等研究領域取得不凡成績。

2、學習須有恆

曾國藩把讀書學習看作人生的頭等大事,一生常用「恆」字激勵自己。在他看來,要實現理想,非有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堅持不懈的精神不可,「欲稍有成就,須從恆字著手」。

他曾以烹調食物比喻讀書:如果「今日半頁,明日數頁,又明日耽擱間斷,那數年而不能畢一部」,正如煮食物「歇火則冷,小火則不熟,用大柴乃易成也」。

與此同時,曾國藩也強調不可追求立竿見影的速效,而應厚積薄發,「如愚公之移山,終久必有豁然貫通之候」。

作為大清王朝最為倚重的守護者,曾國藩一生雖政務、軍務繁忙,但每日讀書寫字的功課從未間斷。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32歲的曾國藩給自己定下了每日學習的十二條准則,即「日課十二條」。

一為主敬:整齊嚴肅,清明在躬,如日之升;二為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鎮;三為早起:黎明即起,醒後不沾戀;四為讀書不二,一書未完,不看他書;

五為讀史:二十三史,每日圈點十頁,雖有事不間斷;六為謹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七為養氣: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八為保身:節勞、節欲、節飲食;九為日知其所無,每日讀書,記錄心得語;

十為月無忘其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以驗積理的多寡,養氣之盛否;十一為作字:飯後寫字半時;十二為夜不出門。

自「日課十二條」定下後,曾國藩硬是以非凡的毅力和恆心堅持始終,即使在晚年病重的情況下猶手不釋卷。正所謂,欲成就非常之事業,必有非常之毅力和恆心不可。

3、治業必專精

曾國藩對治學須專精的觀點深以為然。他說:「凡看書只宜看一種,一種未畢而另換一種,則無恆之弊,終無一成;若同時並看數種,尤難有恆,將來必不能看畢一種,不可不戒。」

人生短暫數十春秋,要讀的書浩如煙海,要研究的問題數不勝數,唯有專精一業,專攻一學,才能將所學升華,在某一領域取得成就。

曾國藩一生博覽群書,治學繼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風格,其著作卷帙浩繁,文章筆力雄厚,連梁啟超都稱贊他「可以入文苑傳」。

但縱使如此,曾國藩也一直以自己的「不專」為恥。他曾深刻剖析自己有「三恥」:天文算學毫無所知為一恥;做事治業有始無終為二恥;寫字不好為三恥。

學習淺嘗輒止,讀書不求甚解,這是現代人讀書的一個通病。從曾氏家書而言,他所謂的治業專精,包含專藝與專心兩個意思。

「專藝」或曰「專業」,指專一經或專一史,「經則專主一經,史則專熟一史」,即在一個領域作專門研究,精益求精。曾國藩認為:「求業之精,別無他法,曰專而已。」

他用了一個很鮮明的例子來闡述「專藝」的重要性:「用功譬若掘井,與其多掘數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來而用之不竭乎?」

他一再告誡家人:讀書時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今年不精,明年再讀,若能把一部書研究得精通爛熟,必然可以稱之專業。

「專心」就是讀書學習要排除外界影響,全神貫注,「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坐這山望那山」。只有專注一事,才能領略到學習的意境。

作為中國近代歷史上頗具影響的風雲人物,曾國藩的學習之道對其家人子弟和晚清士大夫群體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曾氏後裔人才輩出,延續五代而不衰,他的部屬和幕僚如李鴻章、薛福成等人「皆親從受業,守其師說,友教四方」。

錢穆在《中國學術通義》中指出,「若論近代人論學,能有親切的指點者,在前清有湘鄉曾氏」。今人再讀曾國藩,當從曾氏學習之道始。

㈥ 求一篇寫尊法明禮事跡的八百字作文

成長似乎是一夜間的事,甚至還沒來得及張口說再見,驀然回首,好多事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被自己淡忘,在池塘邊漫步,池中的金魚依舊快樂地吐著泡泡,望著池中的倒影,不禁一陣心寒,苦笑:「呵呵,又老一歲了!」
是啊,一年過得好快,我上初二了,不會再是那個剛進學校時的那個懵懂,未脫稚氣的孩子,看到初一的新生,彷彿又見到了那時的自己,腦瓜裡面總是充滿
了奇怪的念頭,那時真是太天真了,總以為世界上有永恆,一直在尋找著傳說中的永恆,總想成為世界的中心,讓所有人像行星一樣環繞在我周圍。
初一時不懂得什麼是競爭,什麼是殘酷。在這一年間好像一下子長大了,變得穩重了,看的似乎更遠了:在那時的我,只覺得小草好可愛,隨風搖曳,樹葉沙
沙地響,好似美妙的大自然交響樂,花兒是校園里的精靈,播撒五彩繽紛的心情種子,總覺得擁有這樣一個狹小而充滿溫馨的空間足夠了。而現在,我從小草中讀到
了堅強,在花中看到了怒放的生命的美好,還看到了更廣闊的蔚藍天空,蘊藏著那種令人捉摸不透的深邃的藍。
十月的陽光如同淡水,溫柔地灑在教學樓上,我很喜歡校園,喜歡我的同學們,我們教室門前就是草坪,也許一株小草會讓人意識不到它的存在,但上千株挨
在一起,就組成了綠的整體,自豪地向人們宣告它的存在,難道我們班級不也是一個綠的整體么?大家在一起經過風雨考驗,有淚水有喜悅,一同成長。風依舊在
吹,吹動著我們的發梢。
我以前愛追求完美,不想我的單色彩虹上出現一點瑕疵。然而我明白這是不可能的,我現在依舊會很開心地笑,一如當初,其實,很多東西都沒有改變,因為在成長的過程中,如果遺失了歡笑,童心那份真誠與善良,那成長又有何意義?
學校的大操場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幢新教學大樓,其它的什麼也沒有改變,白雲依舊是白雲,藍天依舊是藍天,只不過學到了一些,又淡忘了一些,放棄
了一些,懂得了一些,我在成長,學校也在成長,如果沒有學校,我就如茫茫大海上的那一葉扁舟,不知何去何從。校園是我們的成長驛站,記錄著成長的痛苦,也
鐫刻下歡樂,沿著成長的足跡,我們擊向成熟,走向未來!

㈦ 高中作文《明理的重要性》800字

樣一篇報道,有來一位72歲的老自人,「活到老學到老」,在國家放寬對考生報考大學年齡限制的情況下,他兩次參加高考,可是均因分數低而未被錄取,但是他仍然不放棄。這種渴求知識的精神感動了他所報考學校的師生,經過研究,學校特許他作為旁聽生上學。由此可知,學習永無止境,他不分幼尊卑『學習獲得知識,知識改變命運。』說起學習的重要性,他對於個人的成長。成才。對於個人的生存和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學習可以提高品德修養;學習可以增長才幹;學習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除此之外,學習還有另一種更深刻的意義。記得曾經的我徘徊在這樣一個問題上:我為什麼學習呀?學習的目的何在?難道就只是為了在這個弱肉強食的社會里爭出個高下嗎?後來在一節政治課上我得到了答案,政治老師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日本是一個小島國,資源也很匱乏,可他們為什麼衣食無憂呢因為中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日本便從中國廉價買回原料,再經過他們的高新技術,把這些原料製造成工藝品。日用品,再用高於原料幾倍的價錢賣回中國,就這樣日本富了起來。在剛聽完這個故事後

㈧ 知禮明理的名人故事

列舉如下:

1、伯夷叔齊恥食周粟

伯夷、叔齊是殷末周初孤竹國君的兩個兒子。孤竹國王生前指定小兒子叔齊繼位。他死後,叔齊卻要把王位讓給長兄伯夷。伯夷認為君命不可違,要尊重父親的決定,因此拒絕就位,並出逃外國。叔齊則認為伯夷賢德,治理國家最合適,也符合長幼尊卑秩序,因此也出逃國外。把王位讓給孤竹國君的二兒子。

伯夷、叔齊互相謙讓,先後出走,後來相遇。他們聽說西伯侯治理的西歧國富民豐,西伯侯禮賢下士,尊長愛幼,人民懂禮儀廉恥,就商定投奔西歧。姬昌已死,武王不發喪,開始伐紂。大軍供奉著姬昌(周文王)的神位,寓意此次主帥仍是文王,向孟津進發。

叔齊拽住馬韁繩勸說道:「父親去世卻不安葬,這是孝順嗎?當臣子的去討伐自己的君王,這是仁義嗎?商紂固然殘暴,但你以暴力治服暴力也是不對的!」武王大軍沒理睬這個迂腐的人,繼續進軍。

2、孔融讓梨

孔融是東漢時期的山東曲阜人,字文舉,他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子,他的高祖父叫做孔尚,孔尚曾經做過鉅鹿地區的太守,孔融的父親是泰山的都尉孔宙。

孔融在四歲的時候,有一天他和他的幾個哥哥在一起吃梨,幾個哥哥拿的是大梨吃,而孔融只拿比較小的梨來吃。

有人問孔融為什麼總是拿小的讓哥哥拿大的,孔融說:小孩子的食量都很小,應該吃小的,大的應該給哥哥們吃。

3、程門立雪

程顥、程頤兄弟倆都是宋代極有學問的人。進士楊時,為了豐富自己的學問,毅然放棄了高官厚祿,跑到河南穎昌拜程顥為師,虛心求教。

後來程顥死,他自己也有40多歲,但仍然立志求學,刻苦鑽研,又跑到洛陽去拜程顥的弟弟程頤為師。於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塊兒到程家去拜見程頤,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這時候,外面開始下雪。

這兩人求師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動,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頤才慢慢睜開眼睛,見楊時、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驚,說道:「啊,啊!他們兩位還在這兒沒走?」 這時候,門外的雪已經積了一尺多厚了,而楊時和游酢並沒有一絲疲倦和不耐煩的神情。

4、桑蘭,出生於1981年2月,浙江寧波人,原國家女子體操隊隊員,曾在全國性運動會上獲得跳馬冠軍。到今天為止,堅強的桑蘭已經笑著度過了6年的輪椅時光。

1998年7月21日晚在紐約友好運動會上意外受傷之後,默默無聞的桑蘭成了全世界最受關注的人。這確實是個意外。當時桑蘭正在進行跳馬比賽的賽前熱身,在她起跳的那一瞬間,外隊一教練「馬」前探頭干擾了她,導致她動作變形,從高空裁到地上,而且是頭先著地。

遭受如此重大的變故後卻表現出難得的堅毅,她的主治醫生說:「桑蘭表現得非常勇敢,她從未抱怨什麼,對她我能找到表達的詞就是『勇氣』。」就算是知道自己再也站不起來之後,她也絕不後悔練體操,她說:「我對自己有信心,我永遠不會放棄希望。」

5、春秋時期,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周遊列國,宣傳他們的政治主張。

一天,他們駕車去晉國。一個孩子在路當中堆碎石瓦片玩,擋住了他們的去路。孔子說:「你不該在路當中玩,擋住我們的車!」。孩子指著地上說:「老人家,您看這是什麼?」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擺的一座城。

孩子又說:「您說,應該是城給車讓路還是車給城讓路呢?」孔子被問住了。孔子覺得這孩子很懂得禮貌,便問:「你叫什麼?幾歲啦?」孩子說:「我叫項橐,7歲!」孔子對學生們說:「項橐7歲懂禮,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

㈨ 明禮作文800字

孝敬長輩,不但要時時刻刻地滿足他們的要求,不但要千方百計地讓他們開心,不但要「變著法」地寵老人,當然還要保護自己,愛護自己,不要讓自己受傷。
一次周末,我像往常一樣坐在沙發上,和爸爸一起閱讀《弟子規》,和爸爸一起體會做長輩的辛苦,和爸爸一起在字里行間之中獲得真理。幾十行字像一個個小螞蟻在我的眼前跳動,我必須要盡力地去捕捉他們,捉入我的眼球。幸虧有爸爸陪著我,我才不會感到不耐煩,突然,六隻「小螞蟻」被我捉住了,吸引了我的眼球。
「身有傷,貽親憂。」我大聲地讀出了這行文字,爸爸連忙幫我解釋,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自己若是受傷了,自己的長輩就會非常擔憂。突然,又有十六個「小螞蟻」浮現在我的腦海里:「身體發膚,授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兩句話如同兩根細針刺痛著我的心。
那是一個晴天的下午,可是我的心情如「陰天」般地憤怒。我和我的好朋友一起在玩耍,可是他竟然失手差點打傷了我。我被激怒了,揮拳向他打去,他也以牙還牙,使出渾身的勁還了我一拳,我又打了他……
仇是報了,但是,我的頭上和身上出現了一大片的淤青。放學了,我回到了家,晚上,我正要洗澡時,媽媽到浴室拿香水,看到了我身上的一片淤青,臉倏地一下白了。連忙問我到底是怎麼回事,我便把事情的經過一五一十地說了一遍,媽媽先是責備我不該和同學打架,可到了最後還是關心起我的「傷勢」起來,我忽然發現,媽媽那略帶蒼老的臉上掛著幾滴晶瑩的淚珠,我看著著幾滴淚珠,卻略略帶著一點兒不屑。
現在想一想,我真的是太不負責任了,爸爸媽媽當初辛辛苦苦地把我生下,為的只是一個被人打的「人肉沙袋」嗎?爸爸媽媽當初辛辛苦苦地把我從一丁點兒養到那麼大,難道只是養了一個總是被人打的人嗎?種種「爸爸媽媽」,「難道」,出現在了我的腦海中,我感到深深的自責與慚愧。再者,我打了同學們,盡管報了仇,但是如果打傷了同學,同學的家長索要賠償,不但會把爸爸媽媽的臉都丟盡,而且還會多了一樁麻煩事,還會傷及同學之間的感情。以前,我在學校里,還自以為孝敬長輩,以孝敬長輩而自豪,現在想想,我真是一個不孝子!
孝敬長輩,不只在孝、敬!
爸爸也似乎和我想到了一塊兒,說:「以後不要和同學們打架了,『身有傷,貽親憂。』不要讓爸爸媽媽著急。」聽了這一席話,我的眼睛裡又湧起了一片潮水,任它留下,滴落在《弟子規》上……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