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的小故事作文
㈠ 求一篇武則天的無字碑的1000字左右作文
乾陵:一個無奈女人的無字碑
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曾經當過女皇的武則天離開了人世。
剛剛復辟成功的唐朝君臣趕緊公布了所謂的武則天遺書。因為朝廷不願意承認武則天的皇帝地位——就像朝野上下正在拚命去除橫亘在大唐王朝中間的二十一年「大周」王朝的痕跡一樣,武則天的這份遺書不叫「遺詔」,而被稱為「遺制」。在其中,武則天宣布了三點「遺願」:第一,重申自去帝號,自願做回「則天大聖皇後」;第二,「祔廟」,也就是把自己的牌位放到李唐皇室的宗廟中;第三,「歸陵」,武則天主動要求和丈夫唐高宗李治合葬在一起。
根據武則天的「遺願」,唐朝君臣很快就將武則天的靈柩葬入了唐高宗的乾陵。
唐朝開始了系統的「去周化」運動,有組織地清除武周王朝的記憶,彷彿那段歷史壓根兒就沒有存在過。「武周皇帝」變成了「則天大聖皇後」,又慢慢被簡化成了「則天皇後」,淡出了人們的話語。。
一位叱吒政壇半個多世紀的偉大女性,終究逃脫不了男權附屬品的地位,這對武則天來說是多大的悲哀啊!
乾陵司馬道東側聳立著巨大的無字碑。有考古人員宣稱這塊留給武則天的石碑上曾經刻滿了預備寫字的方格子,可是後人始終沒有發現其中的碑文。武則天的無字碑為什麼沒有字呢?有人說這是在誇耀武則天的功績難以用文字形容;有人說這是在罵武則天壞事做絕,惡行罄竹難書;也有人說,這正是武則天高明的地方。她留下一塊無字碑讓後來人去自由評說。這三種說法都不對。我們只要看看飽經風霜、滿目瘡痍的無字碑,再看看它的西邊、唐王朝給平庸的李治立的做工精湛的「述聖紀碑」,再聯想到武則天在這片陵區的附屬地位,就會有所感悟。
無字碑在宣示著武則天深深的無奈。
她縱橫天下,承接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她在生前牢牢操控著多病平庸的丈夫李治,掌握著王朝的政權,但她的所有成就都只停留在生前。死後,除了早早死去的丈夫在靈柩旁邊給她留了一塊空地,武則天一無所用。其中巨大的落差,全都因為武則天是一個女人。
無字碑
無字碑通身取材於一塊完整的巨石,鐫成後高7.53米,寬2.10米,厚1.49米,總重量約一百噸。碑額有八龍垂掛,碑側各有《升龍圖》一幅。升龍長4.12米、寬1.19米。碑座陽面的線刻畫為一幅長2.14米、寬0.66米的《獅馬圖》。《獅馬圖》之馬屈蹄俯首,悠遊就食,雄獅昂首怒目,威嚴挺立。無字碑之雕刻精細,高大雄渾,不失為歷代碑中巨制。
無字碑因其"無字"而著稱,所以歷代對於後來的刻文題字都未重視。地方誌僅記有"在述聖紀碑之東。"舊志雲"於闐國貢者,向無字。金元後,往來登眺,有題詠詩篇刊其上"。《雍州金石記》載:"碑高三丈,厚六尺余,闊幾一丈。碑側鐫龍鳳形,其面及陰俱無字。"等寥寥數語,而且謬誤層出,與現碑之形制尺寸及鐫刻紋飾極不相符。至於題詠內容,詳細的資料記載幾乎沒有。近代對於該碑偶一提及,不是"於闐國貢者",就是"無字的原因"和"為誰而立",很少涉及碑石題詞內容。至於究竟是因武則天遺言"已之功過,留後人評"故不書字,或因武則天"德高望重,無法可書,留後人評"而成無字碑,均無充足的史料佐證。
長期以來,由於風雨的侵蝕和人為破壞,使得這塊精美的碑石上的題字已斑剝脫落,亟待保護。無字碑題詞共四十二段,陽面三十二段,始於北宋,終於明。明代以後無字碑碑身仆倒,直到1957年維修扶直,再未有人題詞……
㈡ 作文武則天的成與敗300字
雖然麟德元年上官儀被誅後,武則天開始「垂簾聽政」,上元元年更是與唐高宗並稱為「二聖」。然而令人不解的是,為何手握大權獨斷專行的武則天卻沒在唐高宗活著的時候任命過任何一位宰相或大將?為何武則天的建言十二事只是被唐高宗「略施行之」?為何武則天要等到唐高宗駕崩後才敢將於自己有恩的李義府袁公瑜等人追封?唐高宗對武則天真的是「言聽計從」嗎?
事實上想要知道唐高宗對武則天究竟有多「言聽計從」,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看武則天究竟都讓唐高宗做了什麼。
首當其沖便是廢後未遂一事。
但凡是對這段歷史稍有了解的人就會知道,這場廢後風波的導火索便是麟德元年宦官王伏勝的告密,稱武則天大行厭勝之事,然後宰相上官儀借機向高宗提出了廢後一事。然而細心一點的人就能發現,掀起這場風波的上官儀和王伏勝有著一段相同的履歷:此二人皆曾是高宗長子、廢太子李忠的幕僚。李忠封陳王的時候,上官儀任陳王府咨議,王伏勝為陳王府內侍。
而縱觀歷朝歷代的宮廷事件便能知道——一旦皇後被廢,那麼她所出的太子的地位也就隨之不保。所以武後若是被廢,那麼她親生的太子李弘以及其餘三子將會面臨何種境況已是不言而喻。上官儀身為宰相,又豈會不知此理?然而在這緊要關頭,上官儀不僅不力勸高宗以保太子,反而如此積極主動地提議廢後;而王伏勝告發皇後,其用意又是何在?這種種舉動不得不令人疑竇叢生,所以緊接著許敬宗向高宗舉報說上官儀、王伏勝暗中勾結廢太子李忠圖謀不軌,也是情理中的事了。
唐高宗的廢後未遂一事看似是以武則天的大獲全勝為告終——因為上官儀被誅,武則天也贏得了「垂簾聽政」的機會,甚至與高宗並稱為了「二聖」。然而這「二聖」的稱呼並非前無古人之舉,隋朝的獨孤後就因為經常與隋文帝談論政事,「往往意合,宮中稱為二聖」。且再仔細看一看隨後上任的宰相名單,就可以知道武則天的這場「勝利」以及所謂的大權在握,不過是笑話一則。
乾封元年劉仁軌拜相,緊接著戴至德、張文瓘、郝處俊等人相繼拜相,上元中來恆、薛元超、李義琰也拜相了。這幾位宰相除了戴至德、張文瓘與武後並無甚恩怨情仇外,其餘幾位可都是與武則天結過不小的梁子的。
比如劉仁軌,高宗一朝的重要人物,入則為相出則為將,既是唐高宗的肱骨大臣也同樣是軍事方面的代表人物,只可惜與武則天的愛將之一李義府是死對頭。
比如郝處俊與李義琰,這二人在唐高宗因為風疾想要遜位於武後的時候是一唱一和,三言兩語便讓高宗打消了這個念頭。
處俊對曰:「嘗聞禮經雲:『天子理陽道,後理陰德。』則帝之與後,猶日之與月,陽之與陰,各有所主守也。陛下今欲違反此道,臣恐上則謫見於天,下則取怪於人。昔魏文帝著令,身崩後尚不許皇後臨朝,今陛下奈何遂欲躬自傳位於天後?況天下者,高祖、太宗二聖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也。陛下正合謹守宗廟,傳之子孫,誠不可持國與人,有私於後族。伏乞特垂詳納。」中書侍郎李義琰進曰:「處俊所引經旨,足可依憑,惟聖慮無疑,則蒼生幸甚。」帝曰:「是。」遂止。(《舊唐書·列傳第三十四》)
又比如來恆,其弟便是著名的反武派前宰相來濟;再比如薛元超,其父薛收乃是唐太宗的十八學士之一,姑姑薛婕妤則是唐高祖嬪妃。薛婕妤因為「妙通經史,兼善文才」,高宗年幼的時候曾「從其受學」,對其「禮敬甚重」。薛元超本人尚和靜縣主,一家人可謂是與李唐皇族關系密切非常。
更不用說軍事上的諸位大將了。劉仁軌自是不用再提,裴行儉也是著名的反武派人士之一,還有王方翼,人家可是被武後取而代之的王皇後的族兄,薛仁貴更是唐高宗一手提拔上來的,還有程務挺、李孝逸等等這些盡與武則天不是一條心的。而武則天的另兩位愛將袁公瑜與崔義玄,倒是在軍事上還算有點本事,只可惜是被唐高宗流放的流放,貶的貶。
即便是武則天後來絞盡腦汁上書的建言十二事,唐高宗的反應也不過是「皆下詔略施行之」——好不容易搞出來的政令不僅要通過唐高宗的同意才能施行,而且還只是「略施行之」,可見武則天的意見對於唐高宗來說根本就是無足輕重。
事實上,與臆想中的唐高宗對武則天言聽計從的場景截然相反,史書中處處可見的是武則天在一心討好著唐高宗,小心揣摩著唐高宗的心思。
知道唐高宗一心想將母親長孫皇後的親蠶禮發揚光大,所以與王皇後從不舉行親蠶禮截然不同,武則天的親蠶次數堪稱是有唐一代之最。知道高宗提倡節儉,所以武則天主動將皇後裙子上的十三個褶子改成了七個。知道高宗不會任外戚坐大,所以武則天身為昭儀的時候就特意寫過一篇《內訓》,當了皇後之後更是制出一部《外戚誡》,還「以身作則」,並「以身作則」,唐高宗活著的時候,武家人在朝堂上不見蹤影,直到唐高宗駕崩,武則天這才有機會將武家的人一個個全部安插在朝廷的要職上。
我們甚至還可以在高宗一朝的重臣花名冊中扒拉一下,瞅瞅朝中究竟有哪位宰相是武則天欽點的,又或者有哪位大將是武
㈢ 有關武則天的人物傳記作文600字
雖然麟德元年上官儀被誅後,武則天開始「垂簾聽政」,上元元年更是與唐高宗並稱為「二聖」。然而令人不解的是,為何手握大權獨斷專行的武則天卻沒在唐高宗活著的時候任命過任何一位宰相或大將?為何武則天的建言十二事只是被唐高宗「略施行之」?為何武則天要等到唐高宗駕崩後才敢將於自己有恩的李義府袁公瑜等人追封?唐高宗對武則天真的是「言聽計從」嗎?
事實上想要知道唐高宗對武則天究竟有多「言聽計從」,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看武則天究竟都讓唐高宗做了什麼。
首當其沖便是廢後未遂一事。
但凡是對這段歷史稍有了解的人就會知道,這場廢後風波的導火索便是麟德元年宦官王伏勝的告密,稱武則天大行厭勝之事,然後宰相上官儀借機向高宗提出了廢後一事。然而細心一點的人就能發現,掀起這場風波的上官儀和王伏勝有著一段相同的履歷:此二人皆曾是高宗長子、廢太子李忠的幕僚。李忠封陳王的時候,上官儀任陳王府咨議,王伏勝為陳王府內侍。
而縱觀歷朝歷代的宮廷事件便能知道——一旦皇後被廢,那麼她所出的太子的地位也就隨之不保。所以武後若是被廢,那麼她親生的太子李弘以及其餘三子將會面臨何種境況已是不言而喻。上官儀身為宰相,又豈會不知此理?然而在這緊要關頭,上官儀不僅不力勸高宗以保太子,反而如此積極主動地提議廢後;而王伏勝告發皇後,其用意又是何在?這種種舉動不得不令人疑竇叢生,所以緊接著許敬宗向高宗舉報說上官儀、王伏勝暗中勾結廢太子李忠圖謀不軌,也是情理中的事了。
唐高宗的廢後未遂一事看似是以武則天的大獲全勝為告終——因為上官儀被誅,武則天也贏得了「垂簾聽政」的機會,甚至與高宗並稱為了「二聖」。然而這「二聖」的稱呼並非前無古人之舉,隋朝的獨孤後就因為經常與隋文帝談論政事,「往往意合,宮中稱為二聖」。且再仔細看一看隨後上任的宰相名單,就可以知道武則天的這場「勝利」以及所謂的大權在握,不過是笑話一則。
乾封元年劉仁軌拜相,緊接著戴至德、張文瓘、郝處俊等人相繼拜相,上元中來恆、薛元超、李義琰也拜相了。這幾位宰相除了戴至德、張文瓘與武後並無甚恩怨情仇外,其餘幾位可都是與武則天結過不小的梁子的。
比如劉仁軌,高宗一朝的重要人物,入則為相出則為將,既是唐高宗的肱骨大臣也同樣是軍事方面的代表人物,只可惜與武則天的愛將之一李義府是死對頭。
比如郝處俊與李義琰,這二人在唐高宗因為風疾想要遜位於武後的時候是一唱一和,三言兩語便讓高宗打消了這個念頭。
處俊對曰:「嘗聞禮經雲:『天子理陽道,後理陰德。』則帝之與後,猶日之與月,陽之與陰,各有所主守也。陛下今欲違反此道,臣恐上則謫見於天,下則取怪於人。昔魏文帝著令,身崩後尚不許皇後臨朝,今陛下奈何遂欲躬自傳位於天後?況天下者,高祖、太宗二聖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也。陛下正合謹守宗廟,傳之子孫,誠不可持國與人,有私於後族。伏乞特垂詳納。」中書侍郎李義琰進曰:「處俊所引經旨,足可依憑,惟聖慮無疑,則蒼生幸甚。」帝曰:「是。」遂止。(《舊唐書·列傳第三十四》)
又比如來恆,其弟便是著名的反武派前宰相來濟;再比如薛元超,其父薛收乃是唐太宗的十八學士之一,姑姑薛婕妤則是唐高祖嬪妃。薛婕妤因為「妙通經史,兼善文才」,高宗年幼的時候曾「從其受學」,對其「禮敬甚重」。薛元超本人尚和靜縣主,一家人可謂是與李唐皇族關系密切非常。
更不用說軍事上的諸位大將了。劉仁軌自是不用再提,裴行儉也是著名的反武派人士之一,還有王方翼,人家可是被武後取而代之的王皇後的族兄,薛仁貴更是唐高宗一手提拔上來的,還有程務挺、李孝逸等等這些盡與武則天不是一條心的。而武則天的另兩位愛將袁公瑜與崔義玄,倒是在軍事上還算有點本事,只可惜是被唐高宗流放的流放,貶的貶。
即便是武則天後來絞盡腦汁上書的建言十二事,唐高宗的反應也不過是「皆下詔略施行之」——好不容易搞出來的政令不僅要通過唐高宗的同意才能施行,而且還只是「略施行之」,可見武則天的意見對於唐高宗來說根本就是無足輕重。
事實上,與臆想中的唐高宗對武則天言聽計從的場景截然相反,史書中處處可見的是武則天在一心討好著唐高宗,小心揣摩著唐高宗的心思。
知道唐高宗一心想將母親長孫皇後的親蠶禮發揚光大,所以與王皇後從不舉行親蠶禮截然不同,武則天的親蠶次數堪稱是有唐一代之最。知道高宗提倡節儉,所以武則天主動將皇後裙子上的十三個褶子改成了七個。知道高宗不會任外戚坐大,所以武則天身為昭儀的時候就特意寫過一篇《內訓》,當了皇後之後更是制出一部《外戚誡》,還「以身作則」,並「以身作則」,唐高宗活著的時候,武家人在朝堂上不見蹤影,直到唐高宗駕崩,武則天這才有機會將武家的人一個個全部安插在朝廷的要職上。
我們甚至還可以在高宗一朝的重臣花名冊中扒拉一下,瞅瞅朝中究竟有哪位宰相是武則天欽點的,又或者有哪位大將是武則天任命的,借機欣賞一下唐高宗對武則天究竟是怎樣一種「言聽計從」的法子,順便再觀摩一下武則天又是如何生殺予奪大權在握的。
只是可惜的很,翻遍史書看到的卻是當年力挺武則天登上後位的那些人,除了許敬宗外沒一個落著了好下場,倒是那些屢屢被武則天視為眼中釘肉中刺的,備受唐高宗的青睞。
例如,武則天當年恨王皇後與蕭淑妃恨得非得將這二人一一弄死才算完,死後對其子女家族的種種羞辱更是不用多提,唯獨拿王皇後的族兄王方翼沒有辦法。是武則天寬宏大量嗎?史書中可是明載了她對王方翼「欲因罪除之,未得也」的經過。然而,當王方翼在高宗一朝青雲直上官運亨通的時候,「生殺予奪」的武則天除了眼睜睜地看著,還能做什麼?
又如,長孫無忌對武則天立後一事多有阻撓,武則天對此也暗恨在心。雖然長孫無忌最後失勢了,然而事隔不到四年的時間,長孫無忌的嫡孫長孫延便回京做了一名正五品上的官員。更具諷刺意味的是,就在武則天稱「天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唐高宗便下詔追復了長孫無忌的官爵,將之陪葬昭陵,又命其曾孫長孫翼襲爵趙國公。而此時「把持朝政」的武則天又在哪呢?
再如,扶持武則天登上後位有功的李義府、袁公瑜、崔義玄等人被唐高宗流放的流放,貶的貶的時候,「大權在握」的武則天又做了些什麼呢?為何只能等到唐高宗駕崩後,才想起來這些人「在永徽中有翊贊之功」,這才大肆追封一番?
想來武則天若是真的對唐高宗有那麼大影響力的話,真的是生殺予奪大權在握的話,那麼想必處理掉王方翼、長孫延這些人絕對不在話下,而將李義府、袁公瑜等人好好提拔提拔更是舉手之勞。然而縱觀史書,唐高宗發話的時候偏偏看不到武則天的身影,唯有等到高宗不在了,武則天才敢出面收拾這些曾經恨之入骨之人,追封當初於自己有恩之人。
至於唐高宗活著的時候,武則天究竟能對軍國大政了解多少,又有多少置喙的權利,實際上通過她當政後的種種政策便能略知一二了。
唐高宗駕崩後,武則天為了獨攬大權採取了「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將泰半精力都放在了鏟除異己上,致力於平息徐敬業、琅琊王李沖等人的內亂。而面對邊境上的突厥叛亂,武則天則奉行了消極放任的應對之策,除非突厥南犯到極有可能威脅自己統治地位的時候,武則天才會派將抵禦。
如果只是清除異己也就罷了,只可惜偏偏武則天自己又沒有那份軍事才華,只知道將高宗留下來的那些高級軍事將領,程務挺、王方翼、黑齒常之、李孝逸、張虔勖、泉獻誠等人殺光,流放光,卻不知道怎麼才能打勝仗。而武則天親自任命的那些將領,也都是些無軍事指揮才能的平庸之輩,或是不懂兵事的諸武子弟,如武重規、武攸宜、武三思、武懿宗等;或是其嬖臣,如薛懷義等;或是被認為可靠的文臣,如魏元忠、狄仁傑、韋待價等;即便是真正的武職將官,也是臨陣怯懦者如淳於處平。
再加上缺乏長遠有效的戰略構想和軍事部署,這便導致了武周時代動輒可見上十萬的軍隊,在一群庸將的指揮下淪為無數炮灰。武則天也因此一度企圖以物資、金帛、和親換取苟安,然而由於並未認清突厥的真正意圖,武則天派自己的侄子淮陽王武延秀前往突厥迎親時,反被默啜借口武延秀並非李唐皇族子弟而拒婚——好不容易推出的一個和親政策,居然被羞辱不說,最後還能淪為突厥出兵的借口。武則天的「軍事才能」,簡直就是慘不忍睹。
所以武周時期的版圖硬生生是比唐太宗唐高宗時期縮水了近五分之一,而武周時期的邊境也堪稱是安史之亂前最爛。可見唐高宗在世的時候,武則天根本就不曾接觸到真正核心的軍國大事——不然在長年累月的耳濡目染下,武則天的軍事水平又怎會如此的不堪入目?
㈣ 作文我想做一次武則天
一個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武則天。
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彠當初是山西木材商人,為了理想去從軍,結識李淵(唐高祖),武德三年升正三品工部尚書。母親楊氏,也飽讀詩書,所以武則天受父母的影響,很有才氣。貞觀十一年,14歲的武則天入宮成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賜名「武媚娘」,12年後,出家感業寺為尼。後復回宮,永徽六年登上皇後的寶座,載初元年登上皇位,史稱「武周」,神龍元年退位。這就是武則天的一生。
一口氣看完蒙曼的百家講壇之武則天,已是凌晨兩點了。合上書扉,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是什麼,能夠讓一介女流之輩能夠突破中國古代傳統道德觀念,在權利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終登上盛唐皇帝的寶座,成為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女皇帝;是什麼,能夠讓她在充滿坎坷變數的政治道路上披荊斬棘、所向披靡、呼風喚雨,成為母儀天下繼而又母權天下的龍上之鳳;是什麼,能夠讓一個女人在愛情和親情面前心狠手辣、不擇手段,不惜犧牲丈夫和兒女的利益,來達到她渴望已久的權利慾望;又是什麼,能夠讓她在耄耋之年突然放棄了自己苦心經營的大周王朝,重新又讓李唐後人來替代武家王朝?縱貫她叱詫風雲、波詭雲譎的一生,是那麼得富有戲劇性,又是那麼得驚心動魄,令人回味良久。
歷史從來都是一張張的智力拚圖,後人只有永無休止地考證、拼湊、續接,才有可能一點點地接近她的真實面目;然而歷史又是血肉鮮明的,一切歷史的傳承,無不在文字的滲透和紀錄中容顏嫵媚。喜歡蒙曼的講解,是因為她在錯綜復雜、撲朔迷離的歷史脈絡中可以輕松自如地為讀者和觀眾梳理出一條清晰的時間坐標,作為一個文化的傳播者,她確實可以成功地讓歷史縮影為一段膾炙人口的佳作。我也曾有幸,在龍門石窟觀摩過貌似武則天的盧舍那大佛,有幸在乾陵無字碑前佇立思索;只是我有心無力,我的學識和閱歷還無法去打開那扇雄奇與蒼涼的歷史大門。所幸我們這個時代有人殫精竭慮、化繁為簡,讓我們在時隔一千多年之後,能夠輕松而愉快地了解武則天的平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一位教授用這種態度讀史研史傳史,這不能不說是一件快事!
古人雲: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站在歷史的高點上,古老而神奇的中華文明會讓我們感到驚詫,感到博大,感到自豪。我們會問:在浩瀚如海的歷史長河中,武則天又是我們取幾瓢之飲呢?所有的歷史玄疑只有在時間的面前才會變得清澈,變得透明,而我們永遠看不清的,則是時間那最最神秘的面容!
雖然武則天的一生勾心鬥角,但不可否認的是,武則天對歷史做出過巨大的貢獻。第一個貢獻是打擊了世家貴族;第二是穩定了邊疆形勢;第三個貢獻是推動了文化的發展。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她推動了文化的發展。原因有三個:一是她改革了開課考試;二她改革後第一次殿試有幾萬人,增強了人們的積極性;三是她用人不看門第,只要你有政治才能,就能當官。所以當時科舉出身做到高級官吏的越來越多,刺激了一般人讀書學習的熱情。史稱武則天當政時期為「貞觀遺風」。
武則天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的成功與她的性格必定緊密相連,武則天是最自信的,但又是最不自信的。在一個男權社會里,武則天以一個女人的身份改換天命,當上了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女皇帝,沒有過人的勇氣和超常的自信不可能做到。武則天為了權力,甚至不惜殺死親生兒女,但是,同樣是武則天,對狄仁傑卻充滿溫情。她稱狄仁傑為國老,她不讓狄仁傑下拜,說那樣會讓她都覺得自己渾身疼;這樣的行為,就算是以愛護大臣著稱的唐太宗也望塵莫及。這就是偉大的歷史人物----武則天。
㈤ 作文:我心目中的風流人物----武則天
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武則天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從古至今,涌現出一批批傑出人物,他們如一顆顆明星,照亮著歷史前進的路途。群星閃耀,我唯獨鍾愛武則天。
唐載初元年(公元689年)九月九日,都城長安大明宮里含元殿上鍾磬齊鳴,百官舞拜,一位頭戴冕旒,身穿黃袍的女子宣布改國號為周,自稱「聖神皇帝」。她就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
武則天是一位褒貶不一、頗具爭議的人物。其歷史功績和個人才幹受到很多人的贊賞,但是那謾罵、詛咒也像排天的巨浪不斷涌來。不過,我依然敬佩她的才乾和智慧。
有人說她「孤媚惑主」,當然,我也承認。不過,也有人說李治(唐高宗)對她一見鍾情,我自然是不知道真像如何,畢竟是歷史,史書上的記載又不統一,真像也就無從查證。但反過來想,李治如果不貪圖美色,又怎能讓武則天給迷了心智呢?
有人說她是紅顏禍水,但她在位期間,不拘一格任用賢才革除時弊,發展生產,完善科舉。並順應歷史潮流,大刀闊斧進行改革,在她長達半個世紀的統治時期,形成強有力的中央集權,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可謂政績昭昭,有案可稽。
有人說他嚴酷專橫。的確,這點我也不否定。高宗死後,武則天獨攬大權,她廢了太子,正式登基,成了名副其實的女皇帝。她任用酷史屢興大獄,刑訊逼供更是她的拿手絕活!囚禁親生兒子,宗室、朝臣被冤殺者比比皆是。晚年更實豪奢專斷,弊政很多。
但我們如果客觀地分析一下她的一生和所處的環境地位,那麼她還會有那麼可憎嗎?都說「心不狠,則站不穩」,她如果不「狠」的話,恐怕早在感業寺安度餘生了吧?況且,採取極端的手段奪取帝位,鞏固帝位,是任何一位開國帝王都不可避免的行為。歷史上的劉邦與劉備,不也曾為了保全自己而拋妻棄子嗎?尤其是她,作為絕無僅有的女皇帝,面對世裕的眼光和封建禮教的壓力,為了排除心中的憂慮和恐懼,樹立自己的威信和尊嚴,使天下萬民臣服,能不採用一些極端的手段嗎?
武則天高齡還蓄面首,我想,這也是人們所不能接受的吧!男帝可以嬪妃成群,為什麼女子不行呢?她給面首高宮厚祿,甚至讓他們為所欲為,但危及國家,觸犯重臣時,她也決不輕饒。這又說明了什麼?她也只是希望別人能像尊重一名男性皇帝一樣來尊重自己。這有錯嗎?臨終前,她仍舊承認自己是李氏皇帝的妻妾,帝位終究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又囑人在陵前樹立一塊前所未有的「無字碑」,任憑人們評價她的功過。我們並不知道這位女皇帝內心想的是什麼。但我覺得這快「無字碑」是她最明確的決擇。
她的一生功過兼具。站在她的角度思考,她並沒有後悔當初的所作所為,她的一生不算白走一遭,不求無過,但求無悔。既然她為歷史留下了豐功偉績,那麼後人為什麼不客觀地看待她的過錯呢?
我認為,無論她做過什麼,她畢竟是一個女人,或許她不是一位好妻子,也不是一位好母親,但她用行動證明了她的選擇是正確的。她雖然算不上是偉人,但也不是千古罪人。
她讓我明白了,女人也能像男人一樣撐起一片天空。在那個男尊女卑觀念根深蒂固的封建社會中,她勇於向世人充分顯示自己的才幹,足見她的魄力。同時,也向世人證明,她是空前絕後的女政治家。在眾多英雄豪傑中,她就是我心目中那顆永遠閃耀的明星。
㈥ 寫關於贊揚武則天的作文
空前絕後,一代女皇
性巧慧,多權術。
她君臨天下,她統疆萬里,她憑借自己的力量從最低的位置坐上了皇位,建立了一個新的朝代;她是五千年來男性為尊的土地上唯一的女皇---那個最有權力的女人。
她姓武,14歲,唐太宗李世民賜她名為「媚」。66歲時,她給自己起名為「曌」。
唐時,她仍受到尊敬,畢竟她是一個英明的皇帝,優秀的政治家,李唐的皇帝,也是她的子孫。宋以後,道學家盛行,對她多貶斥,少贊揚。
盡管如此在她的家鄉——山西文水,家鄉父老仍為她建起廟宇,歷代修繕不曾廢棄。這座則天廟,恢弘大氣,頗有盛唐之風,門口的對聯更是對這位女皇一生的總結。
「六宮粉黛無顏色,萬國衣冠拜冕旒」
這,就是他的人生,美人武媚和女皇武瞾。
童年的武則天,出身富庶,但是卻並不太幸福。武則天之父名叫武士彟 ……餘下全文請結合下面的文章
1、政治較清明
這主要表現在
提倡科學,能夠破格用人。在她統治時期進一步發展了科學制,創立了
和
。並下令
以上民吏及百年自舉。
通過科舉、自舉和別人推薦,選拔了一批傑出的人才,成為武周政權的
,如
、
、
,後來成為開元時期的賢相。唐中期的宰相陸贊揚武則天善於用人,
。北宋史學家
亦認為,武則天「政由己出,明察善斷」。因而那種認為武則天重用
、
、
,政治上一片黑暗的觀點,是值得商榷。
2、經濟有發展
武則天重視農業生產。認為「建國之本,必在於農」,「家足人足,則國自安」。命人撰成
《兆人本業記》,頒行天下。她繼續推行
。在邊遠地區實行軍事性屯田、營田,成效顯著。重視和提倡興修水利,在獨掌政權的二十一年裡,地方
有19項。還以境內農田好壞作為獎懲地主官吏的標准。武則天的這些措施,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其一,國家倉庫里儲滿了糧食;其二,地方儲糧亦很豐富;其三,戶口顯著增加。
武則天時代的
也在發展。主要表現在
、鑄造業和
上。農業、
的發展,又促進了商業的繁榮。主要表現在「市」的增加或城市貿易的發達。武周時期的交業事業,亦相應發達。
3、國力很強盛
中國自秦漢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統一是歷史的主流,各民族的共同願望。因此,衡量和評價任何一個帝王的好壞、是非功過,都要看其如何處理各民族的關系,能否維護國家的
和主權。武則天執政的時代,繼承了唐太宗的民族
和「降則撫之,叛則討之」的策略,對
、
、突劂等族貴族的侵擾和叛亂,採取了堅決抵抗、討伐的態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主要表現在,長壽元年(692),武則天批准
收復「
」的請求,並
,在眾多的將領中擢拔
為全軍主帥、
軍總管,率軍大破
,一舉收復「
」(龜茲、
、疏勤、碎葉),置
於龜茲,派兵鎮守,加強了對西域的統治。長安二年(702)十二月,武則天又在
設置
(
在今新疆
),與
分別管轄天山南北兩路,維護了
和
完整,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增進了與中亞人民的友誼。
4、文化已發達
武則天在位時裁文史,光耀文史。重視古建築的修建,較著名的有長安
、
少林寺、
和
。兼容三教,使其發展。武則天本人遵儒、寵道、信佛,她派人把三教之精華江為一本《三教諸英》。發展科舉,提高官僚隊伍的文化素質,開放
,增加制舉次數和常舉難度。
㈦ 汝州溫泉和武則天作文
我想同學們看見這個題目一定會覺得很奇怪,因為誰都知道「武則天「是唐代專
的女皇屬,而女皇怎麼會跑到你們家去了呢?
原來這個「女皇「是我媽媽,你知道我為什麼給媽媽起這個外號嗎?因為媽媽在家裡非常厲害,總是常有理,誰要是不聽她的話,她不但會批評他,並且還會用那駭人的目光瞪著他,因此,我和爸爸都非常怕媽媽。
有一次,我早早的把作業寫完了。正在跳皮筋,這時,媽媽讓我去彈琴。由於我
玩的正高興呢,不想去,就對媽媽說:「讓我在一會兒吧「。沒有想到媽媽的臉頓時由
「晴轉陰「,眼看著「暴風雨「就要來了,我只好很不情願的彈琴去了。
我爸爸常說:「你媽媽是常有理,我們還是躲著點「。
你看,我媽媽像不像武則天呀?
㈧ 武則天的作文
她,是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她,親手將自己的孩子逼入絕境,奪取皇位;她,用一塊無字豐碑為後人留下了一千三百年的謎局;她,將唐朝盛世推向新的高潮……她,就是我欽佩的人——武則天。
初見十四歲畫像上的她,那麼美好,那麼漂亮,卻鋒芒畢露,好似一朵帶刺的玫瑰。眉宇間難掩的驕傲為她添上一抹亮麗。
又過十四年,二十八歲的她沖擊後位,先是打敗了南方蘭陵蕭氏貴族出身的蕭淑妃,登上昭儀之位,後又不惜親手殺死自己的女兒沖擊後位,使得唐高宗震怒,廢王立武。
當她六十多歲,她又殺害自己的大兒子和二兒子,流放三兒子,囚禁了四兒子,登上皇位,統一江山,將唐初的滿目瘡痍恢復到強盛時期。她亦是第一位女主皇帝,亦是為後人作出巨大貢獻的偉人。
她,空前絕後,開創新盛局面;她,令人艷羨,一統大好河山。
我是欽佩她的。
在一個極其注重門第勢力的朝代,進入宮廷談何容易?在一個勾心鬥角的環境中,生存下去談何容易?在一個名門望族的勢力下,將其打倒談何容易?在一個從未有女主先例的歷史下,登上皇位談何容易?
可是她做到了。
她用她那無與倫比的智慧與心計,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的阻擋障礙。從才人到尼姑再到昭儀到皇後,最終到達萬人之上,無人之下的皇帝,她付出了多少?她又用她那鐵腕的政治手段,掃平多方勢力,俯瞰天下。
有人說她狠厲,潑辣。
也有人說她機智,聰慧。
可我覺得,她有勇有謀,鬥智斗勇,有著不輸於花木蘭,穆桂英的英雄氣概,也有著女子特有的心思細密兒女情長。兼收並蓄,剛中帶柔。
恍惚中,我彷彿看到,那尊微微含笑,面露慈祥的盧舍那大佛,與女皇巍峨的身影,緩緩重合。
㈨ 要一篇關於武則天400字的作文
孩子,憑著自己的感覺寫,那才是最好,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她是我的最大崇拜者,她有很多政績,比如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㈩ 與武則天的親密接觸作文
武則天,中國有史以來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皇帝。她雖然粗暴卻有著專屬於自己的治國之道,她也正是用這獨一無二的治國方法把唐朝的發展推向了鼎盛時期。她是我一直崇拜的人,只要一遇到不如意或是煩心事兒我都會想起她,想起這位女皇。
期中考臨近,我一直認真復習准備在這個學期的「彎道」這兒做一次沖刺。向第一名邁出第一步。期中考試終於來臨了,我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做著試卷。可能是因為有些緊張我的腦子有些空白,注意力也不能集中,有些題明明會的都想不出來。
結果可想而知,很糟糕,當分數公布時,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怎麼會這么差?這是我的分數嗎?
會不會是弄錯了?可是事實就在眼前,我被推向了絕望的深淵,我在沖刺時摔倒了。我淚珠往下滴著,濕潤了我的衣襟。忽然我的腦海中浮現出了武皇的故事:
武則天在還是李世民當皇帝時,她只不過是個才人,李世民死後被送往感業寺削發為尼。其他被一起送來的妃子已經放棄重見天日的念頭了,對它不抱有希望了,只有武則天不甘心落到這步田地,不被寺中的艱苦生活所打到;不被這突如其來的噩運所擊垮。終於,等到唐高宗來寺中祭祀,兩人回想起當年李治還是太子時的情分,最終把她接回宮中。才得以成為後來空前絕後的女皇帝。假如當年她放棄了希望,那也就沒有後來輝煌的一生。
我想到這里,心裡舒服一些了,又感到一股希望把我從谷底拉了起來。我不應該被這些小事所打敗,武則天遇到的「災難」比我大得多,她都不放棄,更何況我呢?只要堅持,不放棄最後總能成功。
武則天於我雖然生活在相距一千多年的古今,可是她卻成為了我最崇拜的人,這個女皇教會了我太多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