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一個用計謀的故事作文

一個用計謀的故事作文

發布時間: 2020-12-18 18:16:50

『壹』 計謀的作文3oo

巧用計謀
從最初的連環畫到少兒版的《孫子兵法》,我不知看了有多少遍。今年寒假,我又拜讀了一遍。每看一次,都有新的感受。
書中講述的計謀和策略看似用在戰爭中,其實對我們學習、生活也很重要。我曾與爸爸討論過這個問題。爸爸說:「書中靈活的思維方式和智慧的處事方法,能使我們更加從容和自信地面對學習和生活,而如何靈活運用它們是成功的關健」。爸爸的話給了我很大啟發。我逐字逐句地分析和思考書中的三十六計,開始嘗試著活學活用……
一天晚飯時,我小心翼翼地徵求爸爸的意見:「如果有人用手中的『一萬』換你手中的一百元,你會答應嗎?」
「哪有那麼好的事?如果有,甭說一百元,就是一千元我也換給他。」
「那好!」我高興地跳起來。「那你現在就給我一百元吧」。在爸爸驚訝的目光中,我迅速地攤開緊握的小手,亮出了一顆麻將牌,上面寫著「一萬」。
爸爸無可奈何地拿出了一百元錢,笑嘻嘻地說:「請問這是用的哪一計?」
「我用的是第十七計:拋磚引玉,此計以小利作為誘惑,使他人跟進中計。」爸爸雖中了計,還是開心地說:」你學了兵法,能活學活用,我很高興!。」
又有一次放學,媽媽問我今天數學考了幾分。我低下頭不肯回答。媽媽連連催問,我只好回答:「69分」。這下媽媽火氣上來了。大聲說:「你整天捧著《孫子兵法》,成績就會上去嗎?從今天起不準看《孫子兵法》了!」
我可憐巴巴地說:「69要是倒過來變96分就好了。」媽媽說:「別臭美了,你要是96分,我現在就帶你到大超市,任你挑一件玩具!」
「此話當真?」
「一言九鼎!」
這時,我不慌不忙地從書包里拿出了數學考卷,上面果然是96分,媽媽愣住了。然後我又拿出了《孫子兵法》,告訴媽媽:你剛才用的是「激將法」, 而我用的是第十六計:欲擒故縱,此計故意放縱對手,任其消去防備,於最易下手時出擊」。現在你應該明白了吧!
媽媽心裡又氣又喜,我接著說:「其實我也不喜歡買玩具,你只要同意我多看看《孫子兵法》就行了!」聽了這話,媽媽笑了。
我真高興,巧用一計,說服了媽媽,讓我有更多的時間讀《孫子兵法》了。
我深深地懂得:要學好《孫子兵法》是一輩子的事,要不斷地思考和體驗書中的計謀和策略,才能真正讀懂它。

『貳』 按照生活中的計謀寫一篇作文100字左右

有一天,小明和小剛正在一起玩耍,忽然看見一個老大娘從遠處走過來。她的背駝著,手裡捧著個簸箕,走路顫巍巍的,原來她是要去倒垃圾。
小明和小剛很有同情心,看到這一幕,連忙跑上去,異口同聲地對老大娘說:「老婆婆,你先休息一會兒吧,我們來替你倒垃圾。」老大娘看著他們倆,笑眯眯地說:「你們真是懂事的好孩子,可垃圾太臟了,還是我自己來吧!」小明和小剛見說服沒用,想:該怎麼辦呢?小明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他趴到小剛耳朵邊說了幾句話,小剛頓時笑逐顏開,還不住地點頭。
之後他倆便依計行事。 只見小剛轉過身來,小明故意把小剛衣服背後的扣子解開。然後,小剛跑到老大娘跟前,對她說:「老婆婆,我的衣服扣子掉了,您能幫我扣一下嗎?」「當然可以啊,乖孩子,來,婆婆幫你扣。」老大娘笑眯眯地對小剛說道。說完,老大娘彎下腰,把簸箕放在了旁邊的地上,然後又顫巍巍地走到小剛身後,仔細地把扣子一顆一顆地扣上。
小明卻乘這個空檔,悄悄地繞到老大娘身後,捧起地上的簸箕,飛快的朝垃圾桶跑去,倒空了垃圾,然後有一溜煙地跑回來,把空簸箕又放回原位。小明見他們自己精心設計的「調虎離山計」已經成功,便情不自禁地眉開眼笑了。 不一會兒,扣子全部扣好了,小剛有禮貌地對老大娘說了一聲:「謝謝老婆婆!」就和小明手牽手,飛快地跑開了。
老大娘正准備去倒垃圾,忽然發現簸箕已經倒空了,大吃一驚。過了好一會兒才想明白是怎麼回事,笑盈盈地自言自語道:「這兩孩子真聰明,也真懂事啊!」
計謀無處不在啊!

『叄』 有關計謀的小故事

戰國時,魏將龐涓率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求救於齊,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往救。孫臏認為魏軍主力在趙國,內部空虛,就帶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因而,魏軍不得不從邯鄲撤軍,回救本國,路經桂陵要隘,又遭齊兵截擊,幾乎全軍覆沒。這個典故是指採用包抄敵人的後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
公元前354年,魏國軍隊圍趙國都城邯鄲,雙方戰守年余,趙衰魏疲。這時,齊國應趙國的求救,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八萬救趙。攻擊方向選在哪裡?起初,田忌准備直趨邯鄲。孫臏認為,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排解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與去打。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議說,現在魏國精銳部隊都集中在趙國,內部空虛,我們如帶兵向魏國折都城大梁猛插進去,占據它的交通要道,襲擊它空虛的地方,它必然放下趙國回師自救,齊軍乘其疲憊,在預先選好的作戰地區桂陵迎敵於歸途,魏軍大敗,趙國之圍遂解。孫臏用圍攻魏國的辦法來解救趙國的危困,這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很有名折戰例,被後來的軍事家們列為
叄十六計中的重要一計。圍魏救趙這一避實就虛的戰法為歷代軍事家所欣賞,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圍魏救趙
就是孫臏指揮齊軍打敗龐涓率領的魏軍,援救趙國的著名戰役。自此,孫臏便聞名天下了。
一般來說,一個將領實施某一計謀取成功之後,敵方會吸取教訓,防止再次上當。因此,故伎重演,難度很大。古代軍事奇才韓信,二施「暗渡陳倉」的計謀,玩弄敵人於股掌之上,堪稱一絕。
楚漢相爭,各路諸侯,自知力量不敵劉邦、項羽,他們密切注意戰爭動向,尋找靠山。西魏王豹,本已投靠劉邦,後見漢兵受挫,就轉而投靠項羽,聯楚反漢。
大將軍韓信舉兵攻打西魏,大軍進至黃河渡口臨晉關(今陝西大荔東)。西魏王豹派重兵把守臨晉關對岸的蒲坂(今山西永濟西),憑借黃河天險,緊守度日,封鎖臨晉關河面,森嚴壁壘。
韓信深知,如果從臨晉關渡河,損失太大,難以成功。他決定再施「暗渡陳倉」的計謀。他佯裝准備從臨晉關渡河決戰,調集人馬,趕造船隻,派人沿黃河上游察看地形。經過認真調查韓信決定從黃河上游夏陽(今陝西韓城南)渡河,那裡地勢險要,魏兵守備空虛。韓信一面命大軍向夏口調集,一面佯裝從臨晉關渡河,派兵丁擂鼓吶喊,推船入水,作出強攻的樣子。魏軍無論如何也沒想到,就在漢軍佯裝大舉強渡的時候,漢軍已在韓信率領下從夏陽渡河後,直取魏都平陽(今山西臨汾),等到西魏王豹得到消息,派兵堵截漢軍,已經來不及了。漢軍生擒西魏王豹,佔領了西魏。

『肆』 古代,用計謀贏得的故事

古代人擅長用計,最出名的莫過於諸葛亮的空城計

『伍』 智謀的故事

韓信

井陘之戰

公元前206年,盛極一時的秦帝國滅亡後,中國歷史進入了新的階段。當時西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分別形成了兩個新的集團,雙方為爭奪天下,展開了歷史上有名的楚漢戰爭。在這場歷時近五年的戰爭中,漢大將韓信表現出了「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的卓越智謀和用兵韜略,其戰績堪稱軍事史上的奇觀,井陘之戰則是他輝煌戰例中的精粹。

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韓信率一萬余新召募的漢軍越過太行山,向東挺進,攻打項羽的附屬國趙國。趙王歇和趙軍統帥成安君陳余集中二十萬兵力於太行山區的井陘口(今河北井陘東),占據有利地形,准備與韓信決戰。井陘口是太行山八大隘口之一,在它以西,有一條長約百里的狹窄驛道,易守難攻,不利於大部隊行動。當時,趙軍先期扼守住進陘口,居高臨下,以逸待勞,且兵力雄厚,處於優勢和主動地位。反觀韓信,麾下只有萬余之眾,且系新募之卒,千里行軍,人馬疲憊,處於劣勢和被動地位。

趙軍謀士李左車向陳余建議:正面堅壁不戰,用一部分兵力繞到敵後切斷漢軍糧道,使韓信「前不得斗,退不得還,……野無所掠」,最後前後夾擊,一戰而擒韓信。但陳余卻是一名崇尚正面攻擊的古典派軍人,拘泥於「義兵不用詐謀奇計」的教條,且認為韓信兵少而疲,不應避而不戰。他拒絕了李左車的建議,刻板地遵從兵書上「十則圍之,倍則戰」的公式行事。

韓信深謀遠慮,自知雙方兵力相差懸殊,如採用強攻,必會受挫,於是決定在離井陘口很遠地方駐紮下來,反復研究地形地勢和趙軍部署。當韓信探知李左車的計策沒有被採納,趙軍主帥陳余有輕敵情緒和希圖速決的情況後,立即指揮部隊進到離井陘口三十里遠地方紮下營來。半夜時分,韓信選拔了兩千輕騎,每人帶一面漢軍的紅旗,乘天黑悄悄從山間小道迂迴到趙軍大營的側後方埋伏,等翌日見趙軍出動,營壘空虛之時,攻入趙軍大營,把趙軍旗幟拔下,插上漢軍旗幟。隨後,韓信傳令部隊就餐,他對將校們說:「少餐即可,待天明破趙之後再飽餐。」將校們將信將疑,只能從命。韓信遂即傳令擊鼓,出大將旗仗,向井陘口進發,他說:「趙軍已先我占據了有利地形,築壘以待,看不到大將旗仗,怕他們疑我尚在後軍,不肯發起攻擊。」

當漢軍接近井陘口時,韓信連騎哨都不派,立即傳令中軍主力全部前出到河邊背水列陣,營壘上的趙軍遠遠見漢軍背水列陣,無路可退,紛紛譏笑韓信不懂兵法。少頃,天色已然大亮,漢軍陣營揚起一陣輕塵,隨著激越的鼓聲,一隊旗仗轉出,韓信在眾將校的簇擁下縱馬來到陣前。陳余眼見韓信兵少,自己又占據有利地勢。於是率輕騎銳卒蜂擁而出,欲生擒韓信。韓信令棄旗鼓儀仗,迅速轉入陣中。陳余見此情景,當即下令全營出擊,直逼漢陣。漢軍因臨河而戰已無路可退,所以人人奮勇,個個爭先。雙方廝殺半日有餘,趙軍仍未能獲勝。這時趙軍營壘已空,韓信預先伏下的兩千輕騎直馳而入,在趙軍營壘遍插漢軍紅旗。鏖戰中的趙軍突然發現背後營壘插滿漢旗,隊形立時大亂。韓信揮軍趁勢反擊,將二十萬趙軍殺得大敗,斬殺趙軍統帥陳余,生擒趙王歇。

戰後,漢軍將士們飲宴相賀,他們紛紛問韓信:「將軍叫我們背水列陣,這是有悖兵法的啊,為什麼竟然能取勝呢?」韓信哈哈大笑:「兵法上不是都說了嗎?置之死地而後生,置只亡地而後存。如果我給你們一條生路,士卒們能拚死作戰嗎?」諸將這才領悟了背水列陣致勝之奧妙,對韓信大為欽服。

井陘之戰,韓信以萬余的劣勢兵力,奇正並用,背水列陣,靈活用兵,一舉擊破二十萬趙國大軍,滅亡了項羽分封的趙國,譜寫了中國軍事史上的精彩篇章。唐代詩人王涯在《從軍行》里,生動描述了井陘大戰。盛贊韓信的高超謀略和指揮藝術:

戈甲從軍久,風雲識陣難。
今朝拜韓信,計日斬成安。
淝水之戰

西晉末年的腐敗政治,引發了社會大動亂,中國歷史進入了分裂割據的南北朝時期。在南方,晉琅邪王司馬睿於公元317年在建康(今江蘇南京)稱帝,建立東晉,占據了漢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區。在北方,各少數民族政權紛爭迭起。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國先後滅掉前燕、代、前梁等割據國,統一了黃河流域。以後又於公元373年攻佔了東晉的梁(今陝西漢中)、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將勢力擴展到長江和漢水上游。前秦皇帝符堅因此躊躇滿志,欲圖以「疾風之掃秋葉」之勢,一舉盪平偏安江南的東晉,統一南北。
空城計
春秋時期,楚國的令尹(宰相)公子元,在他哥哥楚文王死了之後,非常想佔有漂亮的嫂子文夫人。他用各種方法去討好,文夫人卻無動於衷。於是他想建立功業,顯顯自己的能耐,以此討得文夫人的歡心。

公元前666年,公子元親率兵車六百乘,潔浩盪盪,攻打鄭國。楚國大軍一路連下幾城,直逼鄭國國都。鄭國國力較弱,都城內更是兵力空虛,無法抵擋楚軍的進犯。

鄭國危在旦夕,群臣慌亂,有的主張納款請和,有的主張拼一死戰,有的主張固守待援。這幾種主張都難解國之危。上卿叔詹說:「請和與決戰都非上策。固守待援,倒是可取的方案。鄭國和齊國訂有盟約,而今有難,齊國會出兵相助。只是空談固守,恐怕也難守住。公子元伐鄭,實際上是想邀功圖名討好文夫人。他—定急於求成,又特別害怕失敗。我有一計,可退楚軍。」

鄭國按叔詹的計策,在城內作了安徘。命令士兵全部埋伏起來,不讓敵人看見一兵—卒。令店鋪照常開門,百姓往來如常,不準露一絲慌亂之色。大開城門,放下吊橋,擺出完全不設防的樣子。

楚軍先鋒到達鄭國都城城下,見此情景,心裡起了懷疑,莫非城中有了埋伏,誘我中計?不敢妄動,等待公子元。公子元趕到城下,也覺得好生奇怪。他率眾將到城外高地眺望,見城中確實空虛,但又隱隱約約看到了鄭國的旋旗甲士。公子元認為其中有詐,不可貿然進攻,先進城探聽虛實,於是按兵不動。

這時,齊國接到鄭國的求援信,已聯合魯、宋兩國發兵救鄭。公子元聞報,知道三國兵到,楚軍定不能勝。好在也打了幾個勝仗,還是趕快撤退為妙。他害怕撤退時鄭國軍隊會出城追擊,於是下令全軍連夜撤走,人銜枚,馬裹蹄,不出一點聲響。所有營寨都不拆走,族旗照舊飄揚。

第二天清晨,叔詹登城一望,說道:「楚軍已經撤走。」眾人見敵營族旗招展,不信已經撤軍。叔詹說:「如果營中有人,怎會有那樣多的飛鳥盤旋上下呢?他也用空城計欺騙了我,急忙撤兵了。」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空城計的戰例。

【故事】西漢時期,北方匈奴勢力逐漸強大,不斷興兵進犯中原。飛將軍李廣任上郡太守,抵擋匈奴南進。

一天,皇帝派到上郡的宦官帶人外出打獵,遇到三個匈奴兵的襲擊,宦官受傷逃回。李廣大怒,親自率領一百名騎兵前去追擊。一直追了幾十見地,終於追上,殺了兩名,活捉一名,正准備回營時,忽然發現有數千名匈奴騎兵也向這里開來。匈奴隊伍也發現了李廣,但看見李廣只有百名騎兵,以為是為大部隊誘敵的前鋒,不敢貿然攻擊,急忙上山擺開陣勢,觀察動靜。

李廣的騎兵非常恐慌。李廣沉著地穩住隊伍:「我們只有百餘騎,離我們的大營有幾十里遠。如果我們逃跑,匈奴肯會追殺我們。如果我們按兵不動,敵人肯定會疑心我們有大部隊行動,他們決不敢輕易進攻的。現在,我們繼續前進。」到了離敵陣僅二里地光景的地方,李廣下令:「全體下馬休息。」李廣的士兵卸下馬鞍,悠閑地躺在草地上休息,看著戰馬在一旁津津有味地吃草。

匈奴部將感到十分奇怪,派了一名軍官出陣觀察形勢。李廣立即命令上馬,沖殺過去,一箭射死了這個軍官。然後又回到原地,繼續休息。

匈奴部將見此情形,更加恐謊,料定李廣胸有成竹,附近定有伏兵。天黑以後,李廣的人馬仍無動靜。匈如部將怕遭到大部隊的突襲,慌慌張張引兵逃跑了。 李廣的百餘騎安全返回大營。

【諸葛亮的空城計】三國時期,諳葛亮因錯用馬謖而失掉戰略要地——街亭,魏將司馬懿乘勢引大軍15萬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當時,諸葛視身邊沒有大將,只有一班文官,所帶領的五千軍隊,也有一半運糧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裡。眾人聽到司馬懿帶兵前來的消息都大驚失色。諸葛亮登城樓觀望後,對眾人說:「大家不要驚慌,我略用計策,便可教司馬懿退兵。」

於是,諸葛亮傳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來,士兵原地不動,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聲喧嘩的,立即斬首。又教士兵把四個城門打開,每個城門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樣,灑水掃街。諸葛亮自己披上鶴氅,戴上高高的綸巾,領著兩個小書童,帶上一張琴,到城上望敵樓前憑欄坐下,燃起香,然後慢慢彈起琴來。

司馬懿的先頭部隊到達城下,見了這種氣勢,都不敢輕易入城,便急忙返回報告司馬懿。司馬懿聽後,笑著說:「這怎麼可能呢?」於是便令三軍停下,自己飛馬前去觀看。離城不遠,他果然看見諸葛亮端坐在城樓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彈琴。左面一個書童,手捧寶劍;右面也有一個書童,手裡拿著拂塵。城門里外,20多個百姓模樣的人在低頭灑掃,旁若無人。司馬懿看後,疑惑不已,便來到中軍,今後軍充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撤退。他的二子司馬昭說:「莫非是諸葛亮家中無兵,所以故意弄出這個樣子來?父親您為什麼要退兵呢?」司馬懿說:「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曾冒險。現在城門大開,裡面必有埋伏,我軍如果進去,正好中了他們的計。還是快快撤退吧!」於是各路兵馬都退了回去。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為小門於大門之側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從此門入。」儐者更道,從大門入。 見楚王。王曰:「齊無人耶,使子為使

·望梅止渴
三國的時候,魏國的國君曹操,他年輕的時候,就非常的聰明。有一次,天氣非常地熱,他帶領幾十萬的大軍經過一片大原野,士兵們從早上走到下午,肚子都沒有吃過一點東西、喝過一口水。

·完壁歸趙
戰國的時候,趙惠文王有一塊叫做「楚和氏璧」的寶玉,被秦國的昭王知道了,昭王便派了位使臣到趙國來跟惠文王商量:「惠文王,我們秦國願意以十五個城池,和趙國換取這塊「楚和氏璧」的

『陸』 作文:一個歷史故事要有計策

烏江悲風西風緊吹,已是殘陽如血。鳴咽的江邊,我看見你倒下的身影。「虞姬虞姬奈若何?」項王,忍辱負重以求東山再起,你不明白嗎?還是俊朗少年時,始皇的儀仗讓人不能逼視,翩翩少年卻一句:「吾欲取而代之。」也許,命運從那時起便布下了它的迷局。只是要攻進咸陽了。懷王該派賢將攻城了。是項羽,還是劉邦?項羽力撥山兮,威覆四方,季父項梁又為秦人所殺,論勇、論家族、論資歷,劉邦似乎只是「無賴」小兒。然而一班老臣卻說:「邦,寬厚者,以進咸陽最適。」一路所向披靡的項羽此時有了失敗感。為什麼?我是昂著頭的將軍,豈能對他俯首認輸。殺!殺!殺!戰袍再被鮮血染紅,當苦戰不堪的楚軍殺進咸陽時,劉邦已一路兵不血刃,捷足先登了。還是再戰。疲弊之眾怎敵他休整之後的精兵強將。西楚霸王從未打過敗仗,然而卻生平第一次向別人提出休戰。「再戰以決生死。」美人香魂已逝,耳畔再也聽不到虞姬的清妙歌音,虞姬,連你也不肯陪我嗎?四面楚歌,撩起將士一片愁腸,我一路走來,難道要面對一個失敗的結局嗎?仰首問蒼天:難道真的無路可走了嗎?烏江亭長搖著小船而來:「項王,上船吧,江東三千子弟還可練成精銳。」江東?我有何顏面去對他們?我已經輸了,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一個丟兵棄甲的敗將如何再去面對那一張張熟稔的臉孔?烏騅在身旁昂首嘶鳴,上船吧,去代我向他們說聲「抱歉」吧。烏江的河水翻騰嗚咽:項王,為何不過江東?不過暫時低頭而已,現在低頭走過失敗的低牆,明天就抬著頭走回成功的大門。,然而,烏江的悲嘆項王聽不到,在他倒下的身影里,只有失敗而已,赳赳武夫本是多情之人,盡管表達這多情的卻是無情。永遠勝利的神話和執著的追求,堅韌的意志、生命一起倒下。成為烏江畔那綿延亘古的哀嘆。恍惚中,虞姬揮劍自刎的情景再現眼中:「項王,但求你贏得天下,虞姬不願成為你的羈絆。」最愛已失,也不肯放棄臉面。在你眼中,真的沒有什麼能換來那一次低頭嗎?垂問遠古,突然明白,人生路上,有些小門,不得不低頭走過,出來之時,仰著頭望蒼天,一片蔚藍。明白這個道理,烏江的那場風也許就不會悲吟幾千年!簡評:本習作選擇歷史故事,將話題所引出的道理寄寓在演繹的具體的人物形象之中,寫法簡單然而有效,比之泛泛而談的習作自然高出一籌。示弱也是一種武器古人就有一種以退為進,後發制人的說法,雲「勝敗乃兵家常事」,勝敗之中便有一種進退的辯證理論,進,人人都會;退,卻很少有人把握,因此我說:示弱也是一種武器。人生的道路坎坎坷坷再所難免,這些挫折坎河就像一道道門一樣,大門,你會鼓足勇氣直沖進去,而小門你只有彎腰側身才可以進去,彎腰側身並非代表你的無能與膽怯,而是一種名為「示弱」的謀略。因此,示弱便是突破人生路上小門的不二法門。「勉從虎穴暫趨身,說破英雄驚殺人,巧借聞雷來掩飾,隨機應變信如神。」《三國演義》中曹操、劉備煮酒論英雄那一段至今讓我記憶猶新。「今天下英雄,唯汝與君爾」,曹操這句話的確讓劉備費神許多,劉備明知這是曹操設下的圈套,但已火燒眉毛,不跳不行,但如何「跳得過去」卻是個生命攸關的問題,命懸一線間啊!韜光養晦的劉備,避其鋒芒,以「示弱」為武器,成功的穿過那扇「小門」,巧借間雷作為掩飾,糊弄了曹操一下,最終逃離了虎口。倘若劉備像個二五一樣大聲笑道,「不錯,這話我愛聽。」恐怕神仙也救不了他了,更談不上後來的三足鼎立,天下三分的局面了。由此我們不難看出,示弱對於那些人生道路「小門」來說,你還有別的更好的選擇嗎?示弱說起容易,做起確實很難,誰願意在別人眼皮底下彎腰側身,誰願意放下自己高貴的額頭,像下人一樣穿過那些人生路上的小門呢?西楚霸王項羽,可謂世間罕見之驍將,千古之英雄,可再怎麼有能耐,倘若缺乏對人生路上小門的認識,缺乏了示弱的意識,最終也只能落得個自吻烏江的下場。「江東人士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項羽的悲劇在於他的自負,他的爭強好勝,只憑匹夫之勇而缺少突破人生路上的小門的策略,豈有不敗之理?大丈夫,能屈能伸,不必在意那一刻的失意,不必耿耿於那一時的低頭,始終記住:示弱是突破人生小門的最有力的武器。簡評:本習作寫作很簡單,就是一正一反兩個典型的例子再加上簡單的剖析,事實讓人信服,道理給人啟迪。我們生活在今天。但我們的生活卻是由昨天、今天和明天組成的軌跡。昨天是我們的歷史,明天是我們的未來。昨天的歷史決定了今天的我們的道路或者說預示著我們的明天。考生可以從小處著筆,寫自己的奮斗歷程;也可以從大處著筆,寫歷史人物對我們的影響(包括思想)。

『柒』 一個有關計謀的故事

淝水之戰

西晉末年的腐敗政治,引發了社會大動亂,中國歷史進入了分裂割據的南北朝時期。在南方,晉琅邪王司馬睿於公元317年在建康(今江蘇南京)稱帝,建立東晉,占據了漢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區。在北方,各少數民族政權紛爭迭起。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國先後滅掉前燕、代、前梁等割據國,統一了黃河流域。以後又於公元373年攻佔了東晉的梁(今陝西漢中)、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將勢力擴展到長江和漢水上游。前秦皇帝符堅因此躊躇滿志,欲圖以「疾風之掃秋葉」之勢,一舉盪平偏安江南的東晉,統一南北。

李廣裝死,痹敵逃生
漢武帝即位後,李廣調任未央宮衛尉。元光六年(前129),李廣從衛尉轉任為將軍,率領軍隊出雁門並討伐匈奴。因為匈奴兵多,所以打敗了李廣的軍隊,李廣也受傷被俘虜。匈奴兵把李廣放在兩匹馬中間,讓他躺著用繩子結成的網袋裡。行走十餘里,李廣裝死,斜眼瞧見他旁邊一個匈奴少年騎著一匹好馬。李廣猛地掙脫出來,飛身跨上那匹快馬,匈奴少年猝不及防地被推下馬,弓箭也被李廣搶走。李廣調轉馬頭向南疾馳,匈奴幾百名騎兵緊追不放,李廣邊逃邊射,跑了數十里回到了漢營。至漢後,削官為民。

如果您還有什麼不滿意的,請發消息給我,並附上問題的連接,謝謝

『捌』 關於計謀的作文

一天下午,媽媽買了香螺回來,我一看,大大小小的真可愛。於是,我對媽媽說:「媽媽,能不能給我幾只香螺放進小桶里養幾天呢?」媽媽說:「好吧,給你一隻小的吧。」
我接過媽媽給我的小香螺,輕輕地放進我的小塑料桶里,並盛上了一些水。按照媽媽的意見,我又往桶里撒上了些鹽,因為香螺是在海水中生長的,在淡水裡不久就會死去的,我可不願可愛的小香螺在我的手裡丟掉性命。
小香螺在桶里左爬爬右爬爬,很是可愛。我覺得就這么一隻太少了,玩得不夠過癮,心裡想,媽媽不會再給了,還是上廚房裡偷一隻吧。但是,媽媽一直在廚房裡做飯,要想偷拿一隻那比登天還難。
忽然,我想起看過一個成語故事——「調虎離山」。只要能讓媽媽離開廚房,想偷拿幾只就能偷拿幾只。於是,我鬼頭鬼腦地鑽進了廚房,對媽媽說,「媽媽,有人叫你,你去看看吧。」媽媽還認為是真的呢,就走出了廚房。機會來了,我就趁機拿了幾只香螺,又趕快溜出了廚房,偷偷地把香螺輕輕地放進了小桶里。
媽媽又從門口走過來說,「誰呀?大治,怎麼沒見人呀!」於是,我假裝若無其事地說,「我剛才好象聽著有人喊似的,也可能是我的幻覺吧。」
我的計謀成功了!心裡甭提多高興了!
媽媽還一直蒙在鼓裡,直到我扮著鬼臉向她笑嘻嘻地說了這個小計謀,她才知道事情的真相。
我,哈哈地笑了;媽媽,也哈哈地大笑了……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